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东部表层土壤碳库特征研究
1
作者 刘庆宇 马瑛 +2 位作者 程莉 田兴元 喻光建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2期16-24,共9页
通过整合青海省东部地区33 092 km^(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估算了青海东部地区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全碳的总储量及平均碳密度,并分析了表层土壤碳空间分布特征和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单位... 通过整合青海省东部地区33 092 km^(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估算了青海东部地区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全碳的总储量及平均碳密度,并分析了表层土壤碳空间分布特征和不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单位碳密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0~20 cm)碳总储量为272.81 Mt,平均碳密度为8 243.85 t/km^(2);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均对表层土壤碳密度及分布规律产生影响;与土壤二普数据有机碳储量对比,青海东部地区整体属于碳源区,在过去20多年里青海东部表层土壤共释放约53.21 Mt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库 土壤储量 表层土壤 土壤类型 青海东部
下载PDF
广元市汉阳镇植烟土壤碳库及颗粒组成评价
2
作者 王鹏 陈炬廷 +6 位作者 杨杰 吴勇 石刚 殷如婷 张波 龙飞 王晶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7期6-8,20,共4页
为研究广元市汉阳镇植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区域差异,在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元基地单元(广元市汉阳镇)内采集植烟土壤样品,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采样时遵循“随机、等量、多点混合”的原则,采用S形布点取样,处理按前茬的... 为研究广元市汉阳镇植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区域差异,在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元基地单元(广元市汉阳镇)内采集植烟土壤样品,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采样时遵循“随机、等量、多点混合”的原则,采用S形布点取样,处理按前茬的不同进行划分,测定其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然后对该烟区土壤碳库形态、含量、碳库营养水平以及颗粒组成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广元市汉阳镇植烟土壤肥沃,土壤碳库营养水平良好;CPMI从高到低依次为撂荒、小麦、大豆、玉米、烟草;长期连作会影响植烟土壤质量和碳库营养水平,实行轮作可以有效改善这种影响;植烟土壤颗粒大部分为粉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土壤碳库 颗粒组成 广元市汉阳镇
下载PDF
覆盖方式对浙西低丘橘园土壤碳库和养分流失的影响
3
作者 陈翔 刘永红 +3 位作者 商小兰 黄越 章明奎 郭水荣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63-169,共7页
设置了对照(清园)、秸秆覆盖、自然生草和人工种草4个处理,比较了不同覆盖方式对丘陵红壤区柑橘土壤有机质、养分、水分、地表径流量、地表径流中泥沙和养分流失量以及柑橘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以期为南方果园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 设置了对照(清园)、秸秆覆盖、自然生草和人工种草4个处理,比较了不同覆盖方式对丘陵红壤区柑橘土壤有机质、养分、水分、地表径流量、地表径流中泥沙和养分流失量以及柑橘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以期为南方果园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种不同处理方式促进了表土不同形态的有机质积累,提高了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和土壤水分贮量并降低了表层的土壤容重。3种覆盖方式的综合效果以秸秆覆盖最佳,秸秆覆盖后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较对照提高了55.00%,年累计径流量、泥沙流失量、全氮和全磷流失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61.27%、89.31%、79.24%和87.50%。秸秆覆盖处理可小幅提高柑橘产量,显著提高柑橘的糖度,降低其可滴定酸含量。综上所述,低丘果园行间覆盖农作物秸秆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能够有效减少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环境,可作为南方丘陵果园生态优化的水保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园 秸秆覆盖 自然生草 人工种草 土壤碳库 肥力 水土流失
下载PDF
土壤碳库构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102
4
作者 余健 房莉 +2 位作者 卞正富 汪青 俞元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829-4838,共10页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的构成影响其累积和分解,并直接影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同时也影响土壤质量变化。弄清土壤碳库的组分及构成,是进一步研究土壤碳库变化机制的关键。综述了土壤碳库的组分和构成,对有...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的构成影响其累积和分解,并直接影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同时也影响土壤质量变化。弄清土壤碳库的组分及构成,是进一步研究土壤碳库变化机制的关键。综述了土壤碳库的组分和构成,对有机碳库进行不稳定性有机碳库和稳定有机碳库归类,描述各类碳库的性质,并对各类碳库的分析测定方法进行了评述。提出在土壤碳构成中增加黑碳和煤炭(碳)以完善土壤有机碳构成框架。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土壤无机碳及湿地土壤和新开发新复垦的重构土壤碳库构成及变化,各类碳库化学构成,交叉重叠的定量关系,碳库之间的转化及在土壤中的迁移,黑碳对土壤碳库稳定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煤开采扰动区煤炭(碳)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环境效应等科学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库 构成 有机 活性 稳定性有机 无机
下载PDF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碳库与肥力的变化 被引量:49
5
作者 龚伟 胡庭兴 +2 位作者 王景燕 宫渊波 冉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36-2545,共10页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及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季节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 对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及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季节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水杉林>柳杉林,且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肥力下降,且各人工林下降程度不同,而且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能够较好地表征土壤肥力的变化。研究结果为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和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退耕还林中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常绿阔叶林 人工更新 土壤碳库 管理指数 土壤肥力
下载PDF
生物炭用量对植烟土壤碳库及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0
6
作者 叶协锋 李志鹏 +5 位作者 于晓娜 牛瑜德 李先锋 管赛赛 宗胜杰 孟琦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41,共9页
以云烟97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于2013年在陕西汉中研究了花生壳生物炭不同用量对植烟土壤碳库及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生物炭提高了植烟土壤全碳、易氧化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有机碳矿化速率、土壤碳库活度、... 以云烟97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于2013年在陕西汉中研究了花生壳生物炭不同用量对植烟土壤碳库及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生物炭提高了植烟土壤全碳、易氧化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有机碳矿化速率、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2)添加生物炭增加了烤后烟叶中Nic、K+和Cl-的含量,其含量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适量添加生物炭可以改善烤后烟叶单料烟评吸质量。(3)以常规施肥配施生物炭用量600kg/hm2的处理效果最好。(4)过量的生物炭可能会对烤后烟叶品质造成负面影响,需进一步开展增施生物炭配减氮肥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碳库 烤烟 品质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及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4
7
作者 胡乃娟 张四伟 +5 位作者 杨敏芳 顾克军 韩新忠 张政文 卞新民 朱利群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2,共6页
通过三季连续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及其交互效应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及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具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 通过三季连续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及其交互效应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及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具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三季秸秆均还田、两季稻秸还田、一季麦秸还田,且均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旋耕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均高于翻耕,但差异不显著;旋耕和翻耕对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旋耕稻麦秸秆均还田和翻耕稻麦秸秆均还田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稻麦轮作 土壤碳库
下载PDF
内蒙古中北部土壤碳库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8
作者 杨忠芳 夏学齐 +2 位作者 余涛 侯青叶 冯海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共10页
采用网格采样法获取内蒙古中北部半干旱区土壤样品共527件,分析其碳库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库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碳库仍以有机碳为主,不同土壤类型中有机碳占总碳61%~97%,其中沼泽土有... 采用网格采样法获取内蒙古中北部半干旱区土壤样品共527件,分析其碳库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库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碳库仍以有机碳为主,不同土壤类型中有机碳占总碳61%~97%,其中沼泽土有机碳密度最高,风沙土最低,盐土无机碳密度最高,暗棕壤最低;在空间分布上,土壤碳受气温和降水影响明显,其中有机碳随年平均气温升高而降低,随年降水增加而增加。而无机碳则相反,随年平均气温升高而升高,随年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根据《IPCC2007报告》对21世纪末预测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幅度估算,结果表明该区土壤碳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综合表现为碳密度的降低,平均幅度约为1.22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内蒙古 土壤碳库 全球变化
下载PDF
森林土壤碳库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51
9
作者 周国模 刘恩斌 佘光辉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土壤有机碳库研究方法对准确估算土壤碳蓄积,反映土壤肥力,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概述了森林土壤碳储量及其分布,介绍了森林土壤有机...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土壤有机碳库研究方法对准确估算土壤碳蓄积,反映土壤肥力,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概述了森林土壤碳储量及其分布,介绍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各种估算与测定方法,并就各种方法的特点及优缺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各种方法都受条件限制,还有待完善,但用的最多的还是土壤类型法与生命带法,GIS方法近几年才得到应用,模型方法应用较早但还不成熟。针对各种方法估算存在的误差,从提高精度的角度出发,又对估算方法误差做了统计分析。阐述了森林土壤碳释放的测定方法,并对碳释放的一些研究成果做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就目前土壤碳库研究方法上尚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概括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森林 土壤碳库 综述 估算方法 平衡 循环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对烤烟根际土壤碳库、酶活性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璐 任天宝 +7 位作者 阎海涛 李朋彦 杜飞乐 李京阳 吴嘉楠 刘英杰 王省伟 刘国顺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45,共7页
为分析不同有机物料对植烟土壤的改良效应,优化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采用盆栽试验,以单施化肥为对照,研究草炭、生物炭、汽爆玉米秸秆对烤烟根际土壤碳库、酶活性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 为分析不同有机物料对植烟土壤的改良效应,优化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采用盆栽试验,以单施化肥为对照,研究草炭、生物炭、汽爆玉米秸秆对烤烟根际土壤碳库、酶活性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在烤烟不同生育期都有显著提高,移栽后90 d时总有机碳含量最多增加45.24%,活性有机碳含量最多增加238.70%,草炭和汽爆玉米秸秆提高了根际土壤碳库活度和AOC/TOC比例,生物炭降低了碳库活度和AOC/TOC比例;汽爆玉米秸秆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在烤烟不同生育期最多分别比对照提高了66.03%和210.32%,草炭和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延缓了成熟期根系衰老,汽爆玉米秸秆对烟株根系活力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施用有机物料均可提高烤烟根际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但对酶活性和根系活力效果不一致,尚需开展大田及长期定位试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土壤碳库 酶活性 根系活力 烤烟
下载PDF
川西北几种常绿阔叶林土壤碳库和养分库的比较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强 马明东 +4 位作者 刘跃建 刘闯 丁虹旭 陈暮初 陈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117,125,共5页
通过对原始青冈栎+栲树+薯豆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润楠+桤木+楠木成熟常绿阔叶林和次生绿叶石栎+光皮桦+细齿柃木幼年常绿阔叶林3种四川西北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下土壤碳库、全量养分库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下土壤... 通过对原始青冈栎+栲树+薯豆成熟常绿阔叶林、次生润楠+桤木+楠木成熟常绿阔叶林和次生绿叶石栎+光皮桦+细齿柃木幼年常绿阔叶林3种四川西北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下土壤碳库、全量养分库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常绿阔叶林顶级群落下土壤碳库和养分库的整体情况及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源于林分起源、成熟阶段和树种特性不同,3种天然林分土壤碳库差异较大。3种林分土壤碳库分别为160.35 t/hm2,138.96 t/hm2,62.14 t/hm2,平均为120.48 t/hm2。不同养分库在3种林分间表现的规律性不同,但它们都受到林分类型及特征的重要影响。有机碳和各养分的存贮随土壤深度增加均呈减小的趋势,有机碳和总氮表现尤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群落 土壤碳库 土壤养分 川西北
下载PDF
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径流泥沙与土壤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郑海金 杨洁 +3 位作者 汤崇军 喻荣岗 汪邦稳 宋月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10,共5页
为了研究南方红壤坡地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蓄水保土和固碳减排效应,通过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5a的定位观测资料,对3种耕作措施(横坡间作,纵坡间作和果园清耕)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及土壤碳库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与裸露... 为了研究南方红壤坡地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蓄水保土和固碳减排效应,通过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5a的定位观测资料,对3种耕作措施(横坡间作,纵坡间作和果园清耕)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及土壤碳库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与裸露对照相比,3种耕作措施均具有一定的蓄水减流和保土减沙效应,其减流率在21.16%~75.32%,减沙率在38.08%~80.57%,红壤坡地不同耕作措施的蓄水保土效应从优至劣排序为:横坡间作>纵坡间作>果园清耕;(2)与裸露对照相比,3种耕作措施均具有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增加土壤碳库的作用,其表层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加幅度为37.24%~66.34%,土壤碳储量增加幅度为35.23%~55.34%,红壤坡地各项耕作措施实施5a后的表层土壤碳库指数和土壤碳储量大小排序均为:纵坡间作>横坡间作>果园清耕;(3)间作措施的蓄水保土和固碳减排效益优于清耕措施,适宜在红壤坡地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耕作 径流 泥沙 土壤碳库
下载PDF
秸秆及其生物炭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影 刘星 +3 位作者 任秀娟 李东方 吴大付 陈锡岭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3-159,165,共8页
以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壤质潮土和砂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生物炭与不同腐殖化程度的传统有机物料(秸秆和腐熟鸡粪)单施及配施对壤质潮土和砂土有机碳储量、活性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了小麦秸... 以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壤质潮土和砂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生物炭与不同腐殖化程度的传统有机物料(秸秆和腐熟鸡粪)单施及配施对壤质潮土和砂土有机碳储量、活性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了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和制炭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及生物炭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相同添加量下,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升效果优于秸秆和腐熟鸡粪,在壤质潮土和砂土上分别较对照提升了63.15%和115.62%。另外,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稳态碳含量和土壤碳库指数(CPI),但降低了土壤碳素有效率(SC)和碳库活度指数(AI),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POXC)和碳库管理指数(CMPI)无显著影响,添加秸秆显著增加了2种土壤POXC含量、基础呼吸和CPMI。进一步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发现,秸秆可在培养前期(0~37天)大幅度提升2种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秸秆制炭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此外生物炭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调控作用受其施用量、外源活性有机碳输入和土壤类型的影响,高量生物炭(2%)对非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矿化表现出较强的负激发效应,而低量生物炭(0.55%)对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矿化表现出较明显的负激发效应。因此,从"固碳减排"角度考虑,秸秆制炭还田是更合理的利用方式,且应根据土壤施肥管理措施和土壤类型考虑生物炭的施用量,添加质量比为2%的生物炭可显著抑制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降低CO2排放,但应避开秸秆快速腐解期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生物炭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有机矿化
下载PDF
雷竹高效栽培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59
14
作者 姜培坤 周国模 徐秋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1,共6页
采样分析了高效栽培雷竹林土壤不同形态碳含量。结果表明 :竹林土壤有机碳总量 (CT)接近天然马尾松林 ,明显高于相邻板栗林地。雷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CMB)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 ,分别比马尾松和板栗林降低了 2 3.12 %和 12 .6 3% ,... 采样分析了高效栽培雷竹林土壤不同形态碳含量。结果表明 :竹林土壤有机碳总量 (CT)接近天然马尾松林 ,明显高于相邻板栗林地。雷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CMB)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 ,分别比马尾松和板栗林降低了 2 3.12 %和 12 .6 3% ,连年施用化肥竹林CMB 和CMB CT 下降辐度更大 ,近 3a单用化肥竹园土壤CMB 和CMB CT 比有机无机肥混施竹园降低了 6 1 5 4 %和 5 8.82 % ,但随着覆盖年份增加 ,土壤CMB 和CMB CT有上升的趋势。雷竹园土壤活性碳含量 (CA)以及CA CT 保持与天然马尾松林相同水平 ,近 3a有机无机肥混施地块土壤CA 和CA CT 是单施化肥地块的 1 39和 1 2 3倍 ,随着覆盖年份增加土壤CA 也明显增加 ,但稳定态碳 (CUA)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雷竹园冬季覆盖物补充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CWS)的库源 ,使土壤CWS上升 ,覆盖年份从 1a到 5a ,土壤CWS增加了 1倍 ,土壤CWS CT 也增加了 0 .75倍。雷竹土壤CT 与CA 、CWS之间 ,CA 与CWS之间以及CT 、CA 、CWS与土壤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之间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 (P <0 .0 1) ;而土壤CMB 与CT、CA、CWS、全氮、水解氮、有效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措施 土壤碳库 雷竹 土壤有机总量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活性 土壤水溶性有机 稳定态 施肥 地表覆盖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碳库特征与土壤呼吸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涛 李永夫 +2 位作者 姜培坤 周国模 刘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8-437,共10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土壤碳库容量为大气碳库的2~3倍,土壤呼吸过程是土壤圈碳流入大气圈的主要途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库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对于揭示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土壤碳库容量为大气碳库的2~3倍,土壤呼吸过程是土壤圈碳流入大气圈的主要途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库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对于揭示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及科学估算区域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自然林地、人工林地、农业用地和草地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相互转化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较详细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活性碳库(主要包括微生物量碳、水溶性碳、易氧化碳等)的影响,探讨了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最后对该方向今后的研究重点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碳库 活性 土壤呼吸 温室效应 综述
下载PDF
滇西北纳帕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李宁云 袁华 +1 位作者 田昆 彭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388-7396,共9页
采用3S技术和In-situ原状土就地取样技术,对滇西北纳帕海湿地26a来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下的湿地土壤碳库变化研究表明:纳帕海景观格局变化显著,与1974年相比,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呈离散分布,湿地景观类型总面积... 采用3S技术和In-situ原状土就地取样技术,对滇西北纳帕海湿地26a来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下的湿地土壤碳库变化研究表明:纳帕海景观格局变化显著,与1974年相比,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呈离散分布,湿地景观类型总面积比例呈略有增加(1994年)至大幅减小(2000年)的变化,非湿地景观类型总面积比例则呈略有减小(1994年)至大幅增加(2000年)的变化并取代湿地景观成为基质景观。响应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土壤碳储量由1974年的33.46×104 t增至1994年的36.91×104 t,2000年降至32.92×104 t;随景观类型的转化,1974—1994年土壤碳库积累量为6.08×104 t,释放量为2.63×104 t,1994—2000年积累量为2.01×104 t,但碳释放量为5.99×104 t,是前20a的2.28倍。纳帕海湿地景观格局和土壤碳库的变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质、水文和气候等自然因素提供的变化背景上,排水、垦殖、过度放牧、无序旅游、汇水区植被破坏等强烈的人为活动干扰加剧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湿地 景观格局变化 土壤碳库 汇源变化
下载PDF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32
17
作者 陈春梅 谢祖彬 朱建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17-222,共6页
土壤碳库是输入、输出土壤碳量的平衡:大气CO2浓度升高有可能通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理过程来增加输入土壤的碳量,输入土壤碳量的增加使土壤成为一个潜在的碳汇,有可能缓解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但另一方面输入土壤碳量的增加,为微生物的... 土壤碳库是输入、输出土壤碳量的平衡:大气CO2浓度升高有可能通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理过程来增加输入土壤的碳量,输入土壤碳量的增加使土壤成为一个潜在的碳汇,有可能缓解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但另一方面输入土壤碳量的增加,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能量,从而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因此土壤呼吸增强,土壤碳输出增加。本文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碳输入、输出的影响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论,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浓度升高 地上部分 地下部分 土壤呼吸 固定 土壤碳库
下载PDF
免耕稻草覆盖种植红薯对稻田土壤碳库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康轩 黄景 +3 位作者 姜建初 蓝立斌 吕巨智 梁和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36-239,共4页
以传统栽培为对照,探讨免耕稻草覆盖种植红薯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稻草覆盖能提高0~10 cm耕层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各项碳库指数,而对10~20 cm土层的影响不明显;免耕稻... 以传统栽培为对照,探讨免耕稻草覆盖种植红薯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稻草覆盖能提高0~10 cm耕层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各项碳库指数,而对10~20 cm土层的影响不明显;免耕稻草覆盖0~10 cm、10~20 cm土层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明显高于传统栽培,说明免耕稻草覆盖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生产上长期采用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措施,将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培肥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稻草覆盖 活性有机 土壤碳库 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川中紫土土壤碳库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敏 王兴龙 +2 位作者 张頔 孔凡磊 袁继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302-307,共6页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和小麦秸秆还田对川中丘陵地区紫色土壤碳库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设置了秸秆还田旋耕(RTS)、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不还田旋耕(RT)、秸秆不还田免耕(NT)4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川中紫土土壤碳...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和小麦秸秆还田对川中丘陵地区紫色土壤碳库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设置了秸秆还田旋耕(RTS)、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不还田旋耕(RT)、秸秆不还田免耕(NT)4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川中紫土土壤碳库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2016年玉米成熟期0~10 cm和10~20 cm有机碳NTS较NT处理分别提高了21.9%,1.6%,RTS较RT处理分别提高了23.1%,15.9%。与秸秆不还田相比,2015年玉米成熟期秸秆还田0~10 cm和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40.1%,17.5%,2016年则分别提高了70.0%,16.0%。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碳库活度(A)、活度指数(AI)、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免耕处理提高了土壤碳库活度、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与旋耕处理相比,免耕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碳库活度指数分别提高了15.7%,28.9%,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了12.5%,46.6%。RTS较NT处理产量提高了3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碳库 活性有机 管理指数
下载PDF
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49
20
作者 邓小文 韩士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22-1627,共6页
森林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加剧的全球氮沉降有可能改变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引起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变化。本文从森林土壤碳收支的角度,将氮沉降对森林... 森林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加剧的全球氮沉降有可能改变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引起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变化。本文从森林土壤碳收支的角度,将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影响的复杂过程划分为凋落物分解、细根周转、土壤呼吸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淋失4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探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碳库 收支 分解速度 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