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塑料参与下的土壤碳循环过程评述
1
作者 朱芷宏 张琎 +3 位作者 高晓丹 陶招 马南 徐英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土壤有机碳固定是驱动土壤肥力演变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关键过程。鉴于微塑料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持久性和生态环境风险,其对土壤性质和过程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但基于土壤碳循环视角关注微塑料介导作用的研究仍相对匮乏。赋存于土壤... 土壤有机碳固定是驱动土壤肥力演变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关键过程。鉴于微塑料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持久性和生态环境风险,其对土壤性质和过程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但基于土壤碳循环视角关注微塑料介导作用的研究仍相对匮乏。赋存于土壤中的微塑料能够通过间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直接参与碳循环的方式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存、矿化与消长,这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的不确定性,也突出了相关研究的迫切性。以此为背景,本文概述了土壤有机碳固定途径的理论发展,总结了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特征,阐述了微塑料对不同土壤碳库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微塑料调控土壤碳循环的可能机制,最后对微塑料参与下的土壤有机碳循环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微塑料能够通过影响土壤物理结构、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酶活性与功能基因、生物膜的形成、动物的繁殖与生长、植物的生长和根系沉积等对土壤碳的平衡起到介导作用,同时通过自身参与到土壤全链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而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循环。但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选取科学方法将微塑料周转与有机碳循环过程进行区分与耦合是未来研究的难点。因此,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先进土壤学研究手段的嵌套与改良,以及研究思路的革新与交叉,可进一步精准区分微塑料源碳在不同有机碳库中的贡献潜力,探明微塑料直接和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循环的耦合作用机制,并推进多因素影响下微塑料参与土壤碳循环过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循环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残体
下载PDF
土壤碳循环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占奥丽 黄敏 +3 位作者 尹龙 廖先青 吴佳璇 何小龙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1,共12页
土壤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循环过程在气候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微生物是土壤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力。土壤微生物能与植物共生间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与土壤碳的输入,可直接参与土壤碳的固定与转化。微生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在... 土壤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循环过程在气候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微生物是土壤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力。土壤微生物能与植物共生间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与土壤碳的输入,可直接参与土壤碳的固定与转化。微生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在矿物质结合态有机质和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长期稳定。微生物介导的激发效应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具有调控作用,可影响土壤CO_(2)和CH_(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微生物作用提升土壤的固碳潜力或碳汇功能,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目标。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在土壤有机碳输入、有机质形成与稳定、有机质分解矿化等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以及土壤性质、气候条件、植物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尤其是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与理论更新。未来可加强微生物介导的土壤有机碳稳定化与碳储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关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与碳循环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土壤碳循环 微生物固碳 土壤有机质 微生物残体
下载PDF
浅析影响根际土壤碳循环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俊昇 吴宇坤 《南方农业》 2023年第2期254-257,共4页
植物-微生物间的复杂互作对土壤碳储量和土壤有机质分解起着重要作用。植物间的相互竞争、植物根系分泌物及呼吸等过程不仅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而且会使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改变,使土壤碳循环过程存在差异。结合国内外对土壤碳循... 植物-微生物间的复杂互作对土壤碳储量和土壤有机质分解起着重要作用。植物间的相互竞争、植物根系分泌物及呼吸等过程不仅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而且会使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改变,使土壤碳循环过程存在差异。结合国内外对土壤碳循环的主要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植物种类及种植方式、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并提出未来该领域研究中可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及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循环 根系分泌物 土壤微生物 植物-微生物互作
下载PDF
湖南会同毛竹林土壤碳循环特征 被引量:22
4
作者 肖复明 范少辉 +2 位作者 汪思龙 熊彩云 申正其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5,共5页
测定和分析湖南会同毛竹林土壤的碳贮量和各组分呼吸量。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有机碳贮量为115.558t.hm-2,矿质土壤层、凋落物层和根系分别占96.01%,0.64%和3.34%;毛竹林地土壤年呼吸排放碳总量为9.257t.hm-2a-1,异养呼吸、自养呼吸和凋... 测定和分析湖南会同毛竹林土壤的碳贮量和各组分呼吸量。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有机碳贮量为115.558t.hm-2,矿质土壤层、凋落物层和根系分别占96.01%,0.64%和3.34%;毛竹林地土壤年呼吸排放碳总量为9.257t.hm-2a-1,异养呼吸、自养呼吸和凋落物年呼吸量分别占59.49%,28.27%和12.24%;毛竹林细根年生长量为6.895t.hm-2a-1,年分解量为0.312t.hm-2a-1,细根年周转率为0.93次.a-1;毛竹林年凋落物进入土壤的碳总量为2.245t.hm-2a-1,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分别占78.5%和2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土壤碳贮量 土壤呼吸 土壤碳循环 会同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5
作者 卫云燕 尹华军 +1 位作者 刘庆 黎云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8-894,共7页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及由此造成的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森林土壤碳循环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未来陆地生物圈表现为碳源/碳汇的关键环节,揭示这一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陆...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及由此造成的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森林土壤碳循环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未来陆地生物圈表现为碳源/碳汇的关键环节,揭示这一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的5个方面(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凋落物输入与分解、土壤碳库),综述了近10a来全球气候变暖对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近年来,尽管已开展了大量有关土壤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反馈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结果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整合各种密切关联的全球变化现象,完善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加强根际微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研究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土壤呼吸 土壤碳库 土壤碳循环 根际微生态系统
下载PDF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循环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康博文 刘建军 +1 位作者 党坤良 陈海滨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59-764,共6页
采用土壤碳循环分室模型,对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各分室的碳贮量和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贮量为146·071t·hm-2,其中矿质土壤层130·366t·hm-2、凋落物层12·626t·hm-2,土... 采用土壤碳循环分室模型,对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各分室的碳贮量和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贮量为146·071t·hm-2,其中矿质土壤层130·366t·hm-2、凋落物层12·626t·hm-2,土壤有机碳储存量低于我国森林土壤碳贮量平均值,高于处在我国最低水平的暖性针叶林和热带林,与本区锐齿栎林相比也明显偏低.林地植物年凋落进入土壤的碳量为5·939t·hm-2,其中地上枯枝落叶占56·9%、地下死细根占43·1%;凋落物层分解后每年以腐殖酸形式输入矿质土壤中的碳量为2·034t·hm-2.油松林土壤(含植物根系)年呼吸释放碳量14·012t·hm-2,其中凋落物层、矿质土壤层、死根系和活根系分别占林地总呼吸量的15·7%、14·5%、11·7%和5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林 土壤碳循环 土壤碳贮量
下载PDF
土壤碳循环主要过程对气候变暖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龙飞 何志斌 +2 位作者 杜军 杨军军 朱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3-194,共12页
目前,土壤呼吸等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仍是气候变化预测模型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本文以土壤呼吸为切入点,首先论述了土壤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并从土壤微生物(土壤呼吸的主体)、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土壤呼... 目前,土壤呼吸等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仍是气候变化预测模型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本文以土壤呼吸为切入点,首先论述了土壤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并从土壤微生物(土壤呼吸的主体)、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土壤呼吸的反应底物)两个方面探讨了土壤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随后论述了气候变暖与其他气候变化因子之间、地上与地下部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对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气候变暖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理活性,甚至改变其群落结构,从而使土壤呼吸对增温产生适应;土壤有机碳分解对增温的敏感性由有机碳的化学组成结构、环境因子对其的保护作用、土壤微生物的生理特性等因素决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1)将土壤微生物过程耦合到气候变化模型中;2)积极探索新的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3)设置长期定位实验,研究多个气候变化因子之间的综合作用;4)加强地上、地下生态过程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土壤碳循环 土壤呼吸 土壤微生物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林 孙向阳 +1 位作者 高程达 曹吉鑫 《分析仪器》 CAS 2010年第1期18-23,共6页
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已发展成为研究土壤碳周转和循环的得力工具。本文简单介绍了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的结构和测量原理,详细介绍了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有机碳和碳酸盐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土壤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在评估土壤有机质的分... 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已发展成为研究土壤碳周转和循环的得力工具。本文简单介绍了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的结构和测量原理,详细介绍了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有机碳和碳酸盐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土壤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在评估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速率、重现C_3/C_4植被的变化历史和古气候状况、探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以及对土壤原生和次生碳酸盐进行区分等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 土壤碳循环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酸盐 碳稳定同位素比值
下载PDF
放射性碳同位素在土壤碳循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琳 欧阳华 +2 位作者 周才平 宋明华 田玉强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51,共9页
文中介绍了放射性碳同位素方法在土壤碳循环中的应用,分析了在土壤有机质、土壤CO2气体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和模型,并指出土壤有机质的放射性测定可以研究较长时间尺度的碳循环(十几年、几十年至更长时间尺度),而土壤CO2气体的放射性测定... 文中介绍了放射性碳同位素方法在土壤碳循环中的应用,分析了在土壤有机质、土壤CO2气体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和模型,并指出土壤有机质的放射性测定可以研究较长时间尺度的碳循环(十几年、几十年至更长时间尺度),而土壤CO2气体的放射性测定可以研究短期(季节变化和年变化)内碳的动态。放射性碳同位素用于土壤中细根周转时间的计算、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方法也在文中分别作了介绍和分析。最后提出了国内研究应加强的领域和未来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方法研究土壤碳循环的重点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碳同位素 土壤碳循环
下载PDF
2004~2013年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文献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志强 卢杰 方江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4期347-348,362,共3页
为了解我国近年来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2004-2013年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土壤碳循环方面的文献190篇。其中按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发文量达5篇以上的期刊有8种... 为了解我国近年来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2004-2013年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土壤碳循环方面的文献190篇。其中按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发文量达5篇以上的期刊有8种,占28.42%。按不同年份发文量,2004年发表的文献量最少,仅7篇;2012年最多,达到43篇。按不同第一作者发文量,发文量少于3篇的作者最多,占72.11%;发文量为3篇的有4人,占6.32%;发文量为4-5篇的有7人,占15.26%;发文量6篇的有2人,占6.32%。从作者机构分布看,有7个机构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大于或者等于5篇,占51.05%。从文献的研究层次看,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发文量最多,占91.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循环 文献计量学 文献分析 分类统计
下载PDF
温带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碳循环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毳 乔沙沙 +1 位作者 刘晋仙 柴宝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540-4548,共9页
选取参与碳固定的二磷酸羧化/加氧酶基因(cbbM)、有机碳降解的淀粉酶基因(amylase)和纤维素酶基因(cellulase)作为分子标记,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温带亚高山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白杄(Picea meyeri... 选取参与碳固定的二磷酸羧化/加氧酶基因(cbbM)、有机碳降解的淀粉酶基因(amylase)和纤维素酶基因(cellulase)作为分子标记,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温带亚高山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白杄(Picea meyeri)林、青杄(P.wilsonii)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土壤碳循环功能微生物类群丰度的时空动态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总碳(TC)、总氮(TN)、总硫(TS)、有机质(OM)和有机碳(TOC)、pH值、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在4种森林土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且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高海拔华北落叶松林土壤TC、TN、TS、C/N、OM和TOC含量最高,而pH值最低.土壤TC、TN、亚硝态氮(NO2^--N)含量、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与碳循环微生物类群的丰度呈极显著相关.土壤NO3^--N含量与有机碳分解和固碳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显著相关;土壤C/N、NO2^--N、pH值、OM、TOC、过氧化氢酶及脲酶活性,与降解易分解碳(labile C)和难分解碳(recalcitrant C)的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呈极显著相关.植被类型和季节变化共同影响土壤碳循环微生物类群的丰度,而季节变化是主导因素.植被和土壤环境因子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类群的结构,影响森林土壤碳源-汇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微生物群落 土壤碳循环 功能类群 实时定量PCR
下载PDF
湿地土壤碳循环与温室气体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芳 崔鹏 孙秀丽 《池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77-81,共5页
湿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既是温室气体的汇又是源。近年来由于人类开发,湿地土壤迅速转为碳源。文章就湿地土壤碳现存状况,比较了不同生态类型土壤碳存储密度,分析了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及温室气体的影响因素,指出人类活动对... 湿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既是温室气体的汇又是源。近年来由于人类开发,湿地土壤迅速转为碳源。文章就湿地土壤碳现存状况,比较了不同生态类型土壤碳存储密度,分析了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及温室气体的影响因素,指出人类活动对湿地碳储量的干扰力度日益加强,呼吁优化农田管理措施,增强湿地固碳减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碳循环 温室气体
下载PDF
“堑秋湖”围堤改变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 被引量:7
13
作者 沈瑞昌 兰志春 +1 位作者 方长明 陈家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60-1270,共11页
水文节律是影响湖泊湿地土壤碳循环的重要因素."堑秋湖"是鄱阳湖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对鄱阳湖碟形湖水文节律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研究了"堑秋湖"对鄱阳湖洲滩土壤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堑秋湖"围堤... 水文节律是影响湖泊湿地土壤碳循环的重要因素."堑秋湖"是鄱阳湖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对鄱阳湖碟形湖水文节律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研究了"堑秋湖"对鄱阳湖洲滩土壤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堑秋湖"围堤内外洲滩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围堤内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比围堤外低35.03%.围堤内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明显高于围堤外.围堤内SOC矿化的平均Q10为2.72,比围堤外低4.83%,但两者SOC矿化的水分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围堤内外SOC矿化速率分别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轻组氮含量相关关系最为显著.综上所述,"堑秋湖"围堤已经改变了鄱阳湖洲滩的土壤碳循环过程.模拟湖泊湿地土壤碳循环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渔业生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碳循环 水文节律 渔业生产 气候变化 鄱阳湖
下载PDF
不同类型菌根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差异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金文豪 邵帅 +1 位作者 陈俊辉 秦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3-962,共10页
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间物质相互转移的桥梁,通过影响凋落物分解、土壤团聚作用、根系分泌物等作用于土壤碳循环过程。不同类型菌根存在生理功能差异,其中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是... 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间物质相互转移的桥梁,通过影响凋落物分解、土壤团聚作用、根系分泌物等作用于土壤碳循环过程。不同类型菌根存在生理功能差异,其中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广泛的菌根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菌根通过宿主光合产物的分配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通过代谢产物及缠绕作用的差异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通过调控凋落物分解特征及菌根真菌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为了深入了解ECM和AM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关键调控因素,本研究主要从4个方面综述了不同类型菌根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不同菌根宿主向菌根提供碳源和凋落物数量等光合产物分配过程差异;不同菌根的碳汇功能及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激发效应、土壤呼吸等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差异;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积累能力及相应的微生物群落差异。最后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碳中和”背景下如何依托菌根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 丛枝菌根 土壤碳循环 土壤团聚体 凋落物降解 激发效应
下载PDF
碳同位素技术在陆地土壤碳循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年世宇 陈孝杨 +2 位作者 王校刚 陈敏 张凌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5期9-13,17,共6页
碳同位素技术,着重论述了陆生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的13C、14C测定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方法。聚焦同位素法在土壤有机碳、作物光合碳、土壤呼吸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实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未来重点:全球背景下光合碳的循环... 碳同位素技术,着重论述了陆生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的13C、14C测定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方法。聚焦同位素法在土壤有机碳、作物光合碳、土壤呼吸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实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未来重点:全球背景下光合碳的循环特征;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周转;土壤呼吸的区分及环境响应问题;大气二氧化碳增多背景下,土壤碳转化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13 C-PLFA技术的交叉取食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循环
下载PDF
浅析生物炭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怡安 胡华英 周垂帆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9年第5期102-104,共3页
土壤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循环过程中的细微变化都将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近年来,生物炭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物炭含碳量高、稳定性强、孔隙度高等特性使得其对土壤固碳、有机质矿化及温室... 土壤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循环过程中的细微变化都将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近年来,生物炭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物炭含碳量高、稳定性强、孔隙度高等特性使得其对土壤固碳、有机质矿化及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均能造成影响。文章主要针对生物炭对土壤碳循环影响的结果,以及不同种类的生物炭对土壤碳循环影响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对当前该领域研究上存在的争议及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碳循环 固碳 碳矿化 甲烷
下载PDF
土壤碳循环对大气环境及气候的影响
17
作者 周彤 刘冬 《地球》 2012年第1期86-87,共2页
在人类进入工业革命前,碳循环是碳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间的流动。工业革命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升高,温室作用随之加强,地球的温度也随之升高。随着这类现象的发生,“碳汇”也渐渐... 在人类进入工业革命前,碳循环是碳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间的流动。工业革命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升高,温室作用随之加强,地球的温度也随之升高。随着这类现象的发生,“碳汇”也渐渐地进入到民众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循环 大气环境 气候 陆地生态系统 工业革命 气体含量 二氧化碳 化石燃料
原文传递
氮沉降对土壤碳循环影响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俊聪 刘涛泽 +3 位作者 程红光 张淑怡 杨成 李亮亮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5-1214,共10页
近年来,全球大气氮沉降日益加剧,对土壤碳循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关于氮沉降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已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然而对其响应机制和影响程度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巨大分歧。运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对1991~2021年Web of Scie... 近年来,全球大气氮沉降日益加剧,对土壤碳循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关于氮沉降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已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然而对其响应机制和影响程度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巨大分歧。运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对1991~2021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2414篇关于氮沉降对土壤碳循环方面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从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突现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以阐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结果表明:大气氮沉降对土壤碳循环影响的研究美国仍具有较高影响力,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正持续发力,其中以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该领域的发文数量最多,同时文献涉及方向广,内容丰富。当前,对于氮沉降对土壤碳循环影响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氮沉降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氮沉降对土壤碳、氮耦合循环的影响”“土壤生态环境对氮沉降的响应”这三个主题,氮沉降对土壤碳循环影响的研究前沿更加注重响应机制、氮利用效率和磷限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 of Science 氮沉降 土壤碳循环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原文传递
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19
作者 秦佳琪 肖指柔 +5 位作者 明安刚 朱豪 滕金倩 梁泽丽 陶怡 覃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19-1731,共13页
探究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对深刻理解土壤碳循环机制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对不同人工林类型的响应特征尚不清楚。以南亚热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 探究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对深刻理解土壤碳循环机制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对不同人工林类型的响应特征尚不清楚。以南亚热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林地不同土层(0-20、20-40、40-60 cm)土壤样品的宏基因组测序数据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组分,解析不同林分不同土层间土壤微生物碳循环(碳固定、碳降解和甲烷代谢)功能基因丰度的差异特征及其主导的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碳固定功能基因(rcbL、MUT和PCCA)丰度显著高于其他2个林分,这与其土壤总磷(TP)含量较高且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和惰性有机碳(ROC)含量显著较低的影响有关;土壤微生物碳降解功能基因(MAN2C1和bglB)丰度在马尾松林中显著高于混交林(P<0.05),主要受到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SOC)、MBC、可溶性有机碳(DOC)、EOC和ROC含量低的显著影响;马尾松林甲烷代谢功能基因(pmo A-amo A、pmoB-amo B和pmoC-amo C)丰度显著最高,这与土壤SOC、MBC、DOC、EOC和ROC的显著负作用有关。另外,3个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基本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主要与土壤SOC、C/N、MBC、DOC、EOC和ROC含量随土壤深度加深而降低密切相关。总之,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具有较高碳循环潜力,但3个林分土壤微生物碳循环潜力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强,土壤有机碳组分是主导3个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 土壤有机碳组分 宏基因组测序 人工林 南亚热带
下载PDF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我国耕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若干问题 被引量:42
20
作者 潘根兴 赵其国 蔡祖聪 《中国基础科学》 2005年第2期12-18,共7页
地球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阐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演变及其对日益升高的大气CO2 的收集与固定能力以及未来趋势。土壤有机碳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和活跃的碳库,同时又是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地球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阐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演变及其对日益升高的大气CO2 的收集与固定能力以及未来趋势。土壤有机碳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和活跃的碳库,同时又是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它影响着耕地生产力及其稳定性。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农业土壤碳循环及固碳潜力的研究将越来越成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主流趋势,国际科学界十分关注人为利用管理下土壤固碳潜力的变化。配合土壤固碳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与预测未来通过改变管理政策与农业技术途径而可能达到的固碳能力成为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我国农业面临着稳定耕地生产能力和补偿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和挑战,但我国耕地地力不稳、有机碳水平较低的现状又为实行固碳农业带来了机遇。我国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耕地农业利用与土壤碳循环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对耕地土壤固碳潜力及其过程的影响是国际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没有解决而又只能由我国自己来解决的重大科学理论问题。当前,我国急迫需要启动对耕地土壤碳循环与固碳潜力及其调控途径的重大基础研究,摸清国家尺度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认识耕地固碳与生产力保持的耦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土壤碳循环 若干问题 生效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研究 温室气体减排 固碳潜力 社会经济背景 耕地土壤 技术途径 土壤有机碳 耕地生产力 地球系统 未来趋势 固定能力 物质基础 基础地力 土壤肥力 发展方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