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3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山坡地不同管理措施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文芳 李鑫 +2 位作者 陈艳梅 刘倩愿 王佳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170-6181,共12页
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可以用来衡量生态系统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程度。研究以河北省临城县太行山东麓丘陵坡地为研究区,以原生灌草地、不管理的人工核桃林、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并施肥等4种不同管理措施的植被... 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可以用来衡量生态系统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程度。研究以河北省临城县太行山东麓丘陵坡地为研究区,以原生灌草地、不管理的人工核桃林、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并施肥等4种不同管理措施的植被-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由4个植被因子(Shannon-Wiener、Simpson、Margalef、Pielou等指数)和7个土壤因子(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pH、电导率、含水率等)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以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二者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不同管理措施下,除植被因子Pielou指数外,其余植被和土壤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2)土壤有机碳与Simpson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hannon-Wiener、Pielou、Margalef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全氮与Shannon-Wiener和Margalef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3)不同管理措施下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处于失调发展状态,原生灌草地为严重失调发展模式的植被-土壤同步发展型,不管理的人工核桃林和林下清除灌草并施肥均属于中度失调发展模式的土壤滞后发展型,林下清除灌草属于轻度失调发展模式的植被滞后发展型。综上,种植人工核桃林并清除林下灌草有利于提升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度,但尚未达到最佳的协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坡地 管理措施 植被-土壤系统 耦合协调
下载PDF
广西岩溶地区水稻土发生特性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2
作者 欧锦琼 卢瑛 +4 位作者 胡丹心 周志军 秦海龙 熊凡 阳洋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6-1346,共11页
为明确广西岩溶地区水稻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以该区域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挖掘20个典型剖面,通过野外观测、分层取样与分析,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进行分类检索。结果表明,大多剖面出现明显的复... 为明确广西岩溶地区水稻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以该区域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挖掘20个典型剖面,通过野外观测、分层取样与分析,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进行分类检索。结果表明,大多剖面出现明显的复钙现象。供试剖面的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归属为人为土土纲;水耕人为土亚纲;潜育、铁聚和简育水耕人为土3个土类;复钙、铁聚和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复钙和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复钙和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7个亚类;在系统分类基层单元归属上,可划归出17个土族和续分为20个土系。考虑广西地区水耕人为土耕作层Ap1碳酸钙相当物含量往往低于犁底层Ap2的现象,而现行水耕人为土复钙亚类的检索中“表层土壤”的“表层”不尽明确而可能导致的亚类误判,建议将其修改为“水耕表层(耕作层或犁底层)土壤”;另外,由于实际调查发现广西地区的一些铁聚水耕人为土也具有复钙特征,建议在检索中增设复钙铁聚水耕人为土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岩溶地区 水稻土 发生特性 土壤系统分类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沼液施用对作物-土壤系统效应的研究
3
作者 王志刚 韩雪 +7 位作者 徐少奇 魏雨泉 刘运平 裘浪 宋潇 李伟 王婷 郭立月 《中国沼气》 CAS 2023年第4期3-10,共8页
定量分析沼液施用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及重金属累积的综合效应,旨在明确等氮沼液对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参数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为优化沼液施用综合管理措施,发挥沼液施用积极效果提供数据参考。运用Meta分析方法将中英文数据库中已发... 定量分析沼液施用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及重金属累积的综合效应,旨在明确等氮沼液对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参数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为优化沼液施用综合管理措施,发挥沼液施用积极效果提供数据参考。运用Meta分析方法将中英文数据库中已发表有关等氮沼液(BS)和全施化肥(CF)处理对作物和土壤肥力影响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共选出有效文献62篇,获得可进行分析的试验数据591组。研究结果表明:与全化肥处理相比施用沼液作物增产7.62%但差异不显著(p=0.07);土壤容重降低6%、总孔隙度增加14%、较大团聚体含量增加10%~20%,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磷、阳离子交换量和电导率增幅6%~20%并导致盐分累积加剧(p<0.05);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氮含量、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增幅6%~21%(p<0.001);土壤Cu、Zn和As含量比全化肥(CF)处理显著增加10%~18%。沼液施用对作物增产和土壤肥力提升显著正效应,需要考虑沼液施用年限、土壤类型、作物种类,严格控制施用量降低盐分和重金属累积风险,实现沼液安全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沼液 作物-土壤系统 综合效应
下载PDF
沙漠化过程中科尔沁沙地植物-土壤系统碳氮储量动态 被引量:39
4
作者 李玉强 赵哈林 +2 位作者 移小勇 左小安 陈银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5-640,共6页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潜在、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沙漠化)植物-土壤系统的有机碳与氮储量,以揭示沙漠化对碳氮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潜在沙漠化到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沙漠化,生物量(地上与地下)有机碳储量分别下降26.4...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潜在、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沙漠化)植物-土壤系统的有机碳与氮储量,以揭示沙漠化对碳氮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潜在沙漠化到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沙漠化,生物量(地上与地下)有机碳储量分别下降26.4%、51.0%、79.0%和91.0%,生物量氮储量分别下降33.6%、66.9%、87.4%和93.2%;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下降52.2%、75.9%、87.0%和90.1%,土壤全氮储量分别下降43.5%、71.0%、81.3%和82.7%.植物-土壤系统的有机碳与氮储量大小为:潜在沙漠化(C:5 266 g.m-2和N:534 g.m-2)>轻度沙漠化(C:2 619 g.m-2和N:303 g.m-2)>中度沙漠化(C:1368 g.m-2和N:156 g.m-2)>重度沙漠化(C:715 g.m-2和N:99 g.m-2)>严重沙漠化(C:517 g.m-2和N:91 g.m-2).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量碳氮储量的衰减在沙漠化后期(从重度到严重)快于沙漠化初期(从潜在到轻度),而土壤碳氮储量的衰减在沙漠化初期快于沙漠化后期;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衰减要快于全氮,而生物量氮储量的衰减在沙漠化初期快于碳,在后期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植物-土壤系统 有机碳储量 氮储量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闽江河口芦苇与短叶茳芏空间扩展植物-土壤系统硫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何涛 孙志高 +2 位作者 李家兵 高会 范爱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07-1618,共12页
2015年7月,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两种植被空间扩展过程中植物-土壤系统全硫(TS)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湿地表层土壤的TS含量表现为交错带湿地>短叶茳芏湿地>... 2015年7月,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两种植被空间扩展过程中植物-土壤系统全硫(TS)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湿地表层土壤的TS含量表现为交错带湿地>短叶茳芏湿地>芦苇湿地,其差异主要与两种植被的空间扩展改变了交错带湿地土壤的质地及有机质等参数,进而对硫的迁移及转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有关;交错带不同植被的根系分布及其对土壤硫养分的竞争导致土壤TS含量的水平和垂直变异性均较芦苇或短叶茳芏纯群落发生较大改变,其土壤的TS含量受芦苇根系分布的影响更为明显,含量和储量均在深层土壤中较高。芦苇与短叶茳芏的空间扩展改变了两种植被的株高、密度及生物量分配格局,尽管二者在交错带中的地下生物量分配比均高于纯群落,但芦苇地下空间占据能力要高于短叶茳芏。研究发现,芦苇与短叶茳芏的空间扩展是双向过程,二者在空间扩展中通过不同的硫养分吸收、累积与分配策略适应竞争环境,即交错带湿地中的芦苇通过增加根部对硫养分的累积能力来保持其竞争力,而短叶茳芏则通过拓展地上空间及提高地上器官的硫养分累积能力来抗衡芦苇的空间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土壤系统 空间扩展 湿地 闽江口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参与下植物—土壤系统的养分交流及调控 被引量:63
6
作者 韦莉莉 卢昌熠 +1 位作者 丁晶 俞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4233-4243,共11页
近几年随着有机农业的发展,丛枝菌根的作用受到特别关注。丛枝菌根是由植物根系与丛枝菌根真菌(AMF)形成的一种共生体。在植物-AMF-土壤系统中,AMF为植物提供N、P等营养的同时从根系得到所需的C。概述了植物-AMF-土壤系统中C、N、P等营... 近几年随着有机农业的发展,丛枝菌根的作用受到特别关注。丛枝菌根是由植物根系与丛枝菌根真菌(AMF)形成的一种共生体。在植物-AMF-土壤系统中,AMF为植物提供N、P等营养的同时从根系得到所需的C。概述了植物-AMF-土壤系统中C、N、P等营养物质的交流以及AMF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丛枝菌根的形成可显著提高植物对P的吸收,且在高P条件下多余的P可储存于AMF中。AMF对土壤N循环的影响相当复杂,可能参与调控N循环的多个过程,如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氨氧化作用等。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AMF菌丝可快速扩增并吸收其中的N,主要供菌丝自身所需,只有一小部分传递给植物。AMF对土壤C库的影响尚存争议,可能存在时间尺度的差异。短期内可活化土壤C,而在长期尺度上可能有利于土壤C的储存。AMF能够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而影响植物-土壤体系的物质交流。AMF与解磷菌、根瘤菌和放线菌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降解或增强其固氮能力;AMF对氨氧化菌的抑制作用可降低氨的氧化减少N2O的释放。AMF与外生共生真菌EMF共存时,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但EMF的优先定殖会限制AMF的侵染。AMF不同类群之间则主要表现为竞争和拮抗关系。AMF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受土壤无机环境的影响,在养分亏缺条件下微生物之间往往表现为竞争关系。因植物、AMF与土壤微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为此AMF并不总是表现出其对植物营养的促进作用。目前关于AMF的作用机理仍以假说为主,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在植物-AMF-土壤系统中N与C的交流和P与C的交流并未表现出一致性,对N、P循环相互关系的进一步探讨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土壤体系中的养分循环。植物、AMF和土壤微生物的养分来源及其对养分的相对需求强度和吸收效率尚未可知,因此无法深入理解AMF在植物-土壤体系中养分交流和转化的作用。在方法上,传统的土壤学方法在养分动态研究中存在局限性,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和化学计量学的结合值得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根际 土壤微生物 养分循环 植物-AMF-土壤系统
下载PDF
羊草草地植被-土壤系统氮循环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玉中 王庆锁 +1 位作者 钟秀丽 任娜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研究表明 ,0~ 30cm土层 7月氮 (N)总储量为 479.2g·m-2 ,其中主要为有机N ,占总N量的 98.5 % ,土壤中的无机N年度变化很大 ,在 2 .55~ 1 1 .3g·m-2 之间 ,7月无机N储量为 7.3g·m-2 ,与其它类型草地不同 ,该类型草地土... 研究表明 ,0~ 30cm土层 7月氮 (N)总储量为 479.2g·m-2 ,其中主要为有机N ,占总N量的 98.5 % ,土壤中的无机N年度变化很大 ,在 2 .55~ 1 1 .3g·m-2 之间 ,7月无机N储量为 7.3g·m-2 ,与其它类型草地不同 ,该类型草地土壤铵态N与硝态N含量有些季节相差不大 ,有些季节硝态N的含量超过铵态N的含量 ,铵态N的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硝态N。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无机N约为 3 .48g·m-2 ·a-1 ,植物根系向地上每年输送的N量为 2 .97g·m-2 ·a-1 ,地上活体向地下转移的N量为 1 .54g·m-2 ·a-1 ,植物地上部分每年转为立枯凋落物的N量为 1 .43gm-2·a-1 ,由立枯凋落物转为土壤有机N的量大于 1 .0 8g·m-2 ·a-1 ,植物根系每年转为土壤有机N的量为 1 .51g·m-2 ·a-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草地 植被-土壤系统 氮循环 N内部循环 分室模型 草地
下载PDF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 被引量:119
8
作者 张甘霖 王秋兵 +6 位作者 张凤荣 吴克宁 蔡崇法 章明奎 李德成 赵玉国 杨金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6-834,共9页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建立了亚类以上高级单元分类标准和检索,但在基层分类标准方面尚待系统建立和完善。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与土系划分的标准,从标准建立的背景、原则与特点到标准本身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用实例演示...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建立了亚类以上高级单元分类标准和检索,但在基层分类标准方面尚待系统建立和完善。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与土系划分的标准,从标准建立的背景、原则与特点到标准本身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用实例演示了土族土系标准在具体土壤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基层分类 土族 土系 标准
下载PDF
矮嵩草草甸植被-土壤系统CO_2的释放特征 被引量:29
9
作者 吴琴 曹广民 +3 位作者 胡启武 李东 王跃思 李月梅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6-102,共7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高寒矮嵩草草甸植被土壤系统CO2释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个处理(FC、FJ、FL)CO2释放速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日最大释放速率出现在13:00左右,最小释放速率在4:00前后,且白天的释放速率均大于夜间;CO2释放速率...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高寒矮嵩草草甸植被土壤系统CO2释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个处理(FC、FJ、FL)CO2释放速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日最大释放速率出现在13:00左右,最小释放速率在4:00前后,且白天的释放速率均大于夜间;CO2释放速率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植物生长期释放速率明显高于枯黄期,且均表现为正排放;在整个观测期间(6月30日~1月28日)CO2平均释放速率依次为FC>FJ>FL,矮嵩草草甸植物土壤系统CO2释放速率为438 34±264 12mg (m2·h)(FC),土壤呼吸速率为313 20±189 74mg (m2·h)(FJ),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为230 34±145 46mg (m2·h)(FL),植物根系呼吸占土壤呼吸的26 5%。植物、植物根系以及土壤微生物CO2释放速率与土壤5cm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 858、0 628和0 672(P<0 01)。整个系统呼吸、土壤呼吸与土壤5cm温度可拟和为一指数方程,方程为y=168 03e0 1086x(R2=0 8783)和y=149 69e0 0745x(R2=0 81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系统 土壤呼吸 土壤微生物 矮嵩草草甸 植物根系 CO2 枯黄期 释放速率 植被 正相关关系
下载PDF
不同水力负荷渗滤液对植物土壤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如意 何品晶 +2 位作者 邵立明 袁莉 李国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50-955,共6页
以稳定产甲烷阶段垃圾层循环回灌处理后的渗滤液、轻壤土和百慕大草(Cynodon dactylon)为实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水力负荷渗滤液对植物,土壤系统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2.77~12.00mm·d^-1渗滤液灌溉组土壤的几种关键酶活性、... 以稳定产甲烷阶段垃圾层循环回灌处理后的渗滤液、轻壤土和百慕大草(Cynodon dactylon)为实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水力负荷渗滤液对植物,土壤系统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2.77~12.00mm·d^-1渗滤液灌溉组土壤的几种关键酶活性、呼吸作用强度、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商,叶绿素含量均较对照组高,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脯氨酸(Pro)含量较低;在渗滤液灌溉组间,6.46~10.15mm·d^-1渗滤液灌溉下百慕大草Pro含量下降显著,叶绿素含量明显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MDA和H2O2含量较低,土壤酶活性显著提高、呼吸作用强度、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商较大;而当渗滤液水力负荷过低(2.77~4.16mm·d^-1)或过高(12.00mm·d^-1)时百慕大草胁迫会加重、土壤生物活性下降.表明适量渗滤液灌溉可减缓环境对百慕大草的胁迫,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表现出对植物-土壤系统的生态正效应,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水力负荷渗滤液灌溉改变了土壤的水分和理化性质.研究说明,通过控制渗滤液原液水力负荷,可望获得渗滤液灌溉对植物-土壤系统最佳的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滤液 水力负荷 植物-土壤系统 生态效应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作物-土壤系统养分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马强 刘中良 +2 位作者 周桦 徐永刚 宇万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0-524,共5页
以1组2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针对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土壤系统养分收支状况进行研究。本试验共8个处理,分别由化肥氮(N)、磷(P)、钾(K)和循环有机肥(M)组合而成。结果表明,养分循环再利用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对大豆和玉米籽实平均... 以1组2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针对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土壤系统养分收支状况进行研究。本试验共8个处理,分别由化肥氮(N)、磷(P)、钾(K)和循环有机肥(M)组合而成。结果表明,养分循环再利用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对大豆和玉米籽实平均增产率分别为22.9%和16.4%;但随化肥的均衡施用,有机肥增产作用明显降低。仅施用循环有机肥可缓解土壤养分收支赤字,但无法实现作物高产和土壤养分收支平衡;施用氮肥加剧土壤磷收支赤字,同时施用氮、磷肥加剧土壤钾赤字。本研究中同时施用氮、磷、钾肥和循环肥模式可满足作物高产的养分需求,同时能够平衡土壤养分收支,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长期定位试验 作物-土壤系统 养分收支 循环有机肥
下载PDF
太湖流域施氮量对小麦-土壤系统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林忠成 叶世超 +7 位作者 戴其根 陈京都 赵小华 许露生 张洪程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148,共8页
为给南方麦区小麦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在太湖流域典型地区的两年3季稻麦施肥量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施氮量与小麦产量、小麦吸氮量、土壤剖面无机氮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 为给南方麦区小麦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在太湖流域典型地区的两年3季稻麦施肥量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施氮量与小麦产量、小麦吸氮量、土壤剖面无机氮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都呈增大趋势,而氮肥的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效率和农学利用效率都减小,施氮量225-300 kg.hm^-2是小麦高产、氮相对高效的适宜施氮量。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剖面无机氮素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且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30-100 cm土层无机氮素对施氮量300-375 kg.hm^-2有明显的响应,拔节期以后已有明显的淋溶现象。施氮量300-375 kg.hm-2土壤中无机氮素的残留量一直较高,小麦成熟期土壤无机氮量与播种前的相比,除施氮量375 kg.hm^-2处理仍在增加外,施氮量小于300 kg.hm^-2的处理均有所减少。小麦-土壤系统氮素表观损失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施氮处理75和375 kg.hm^-2的损失量分别为26.20和168.64 kg.hm^-2,损失率(占相应的施氮量)分别为34.93%和44.97%。施氮量225 kg.hm^-2是本地区小麦生态安全的临界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小麦-土壤系统 施氮量 氮素利用
下载PDF
闽江河口不同淹水环境下典型湿地植物-土壤系统全硫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何涛 孙志高 +3 位作者 李家兵 高会 祝贺 任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46-254,共9页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不同淹水环境下2条样带(A样带,远离主潮沟且退潮后无淹水;B样带,靠近主潮沟且退潮后有淹水)上的短叶茳芏、互花米草和扁穗沙草植被下的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湿地植物-土壤系统全硫(TS)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不同淹水环境下2条样带(A样带,远离主潮沟且退潮后无淹水;B样带,靠近主潮沟且退潮后有淹水)上的短叶茳芏、互花米草和扁穗沙草植被下的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湿地植物-土壤系统全硫(TS)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淹水环境在导致B样带同种植被类型下的湿地表层土壤的TS含量低于A样带的同时,也增强了不同植被类型下湿地之间0—40cm土层TS含量的水平变异性以及相同类型湿地土壤TS含量的垂直变异性。尽管长期淹水环境降低了B样带3种植被根的TS含量和累积系数,但增加了其地上器官及立枯体的TS含量和累积系数,并提高了其地上器官的硫分配比。对比研究表明,闽江河口3种湿地土壤和植物的TS含量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其值远高于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湿地、向海盐沼湿地以及华北海河流域湿地,但略低于南方红树林湿地。研究发现,淹水条件和土壤水分含量是导致A、B 2条样带相同类型湿地土壤TS含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淹水条件亦改变了湿地植物的硫分配格局,湿地植物可通过调整自身的硫吸收与累积状况来适应长期淹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硫 植物-土壤系统 淹水环境 湿地 闽江口
下载PDF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参比 被引量:57
14
作者 龚子同 陈志诚 +2 位作者 骆国保 张甘霖 赵文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7-63,共7页
本文以土壤系统分类为基础,进行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比较,讨论并列表举出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
关键词 土壤系统分类 土壤发生分类 参比 土壤分类
下载PDF
岩溶土壤系统对空气CO_(2)的吸收及其对陆地系统碳汇的意义——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的野外观测和模拟实验为例 被引量:33
15
作者 潘根兴 曹建华 +2 位作者 何师意 滕永忠 徐胜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80-587,共8页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实验场为例 ,对湿润亚热带岩溶土壤系统进行了土壤植被系统CO2 浓度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的CO2 产生等野外观测以及实验室土壤灰岩土柱系统模拟实验。实验表明在土壤地球化学条件的控制下 ,岩溶土壤系统存在着对空气CO2...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实验场为例 ,对湿润亚热带岩溶土壤系统进行了土壤植被系统CO2 浓度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的CO2 产生等野外观测以及实验室土壤灰岩土柱系统模拟实验。实验表明在土壤地球化学条件的控制下 ,岩溶土壤系统存在着对空气CO2 的显著吸收效应 ,其值可达 2 2~ 130 g/ (m2 ·a) ,并以此为依据估算了中国岩溶土壤系统对大气的碳汇约为 4× 10 13g/a。因而揭示了岩溶土壤系统可能是十分重要的陆地碳汇 ,在讨论全球碳汇饱和问题中必须重视这一碳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土壤系统 CO_(2)吸收 土壤水地球化学
下载PDF
单甲脒农药对大豆-土壤系统的生态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林舜华 高雷明 +2 位作者 韩荣庄 黄银晓 项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研究了单甲脒农药(DMAH)对大豆-土壤系统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除CK外,5个设置浓度[(DMAH)/mL·L-1]0.25、0.5、2.5、5.0、25均对大豆虫害有不同的防治效果.其中>2.5时可防治大豆多种虫害;大豆对DMAH稀释液的pH... 研究了单甲脒农药(DMAH)对大豆-土壤系统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除CK外,5个设置浓度[(DMAH)/mL·L-1]0.25、0.5、2.5、5.0、25均对大豆虫害有不同的防治效果.其中>2.5时可防治大豆多种虫害;大豆对DMAH稀释液的pH值反应敏感,高浓度处理的叶片因酸度大而出现药害;推荐浓度[(DMAH)=0.25mL·L-1],对植株的生长和生理功能有促进作用.可使总生物量及产量分别增加20%左右,且籽粒中农药无残留,土壤农药残留量也小;当处理pH值<5时会对叶片有伤害.生理功能被抑制,总生物量及产量都不如CK;DMAH在植物器官及土壤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留量.其中叶残留量大于籽粒及土壤.可以认为,低浓度DMAH处理不会对植物-土壤系统造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甲脒农药 大豆-土壤系统 生态影响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土壤系统地下部分碳流通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郑凤英 彭少麟 李跃林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7-60,共4页
Carbon flow into soil increased due to enhanced plant production under elevated atmospheric CO 2 concentration.Rhizosphere physiological procedures deciding carbon allocation under ground has changed:Root turnover and... Carbon flow into soil increased due to enhanced plant production under elevated atmospheric CO 2 concentration.Rhizosphere physiological procedures deciding carbon allocation under ground has changed:Root turnover and root exudation increased;symboints activity,and soil microorganisms biomass enhanced,etc.But the quantity of carbon flux to soil cannot be determined exac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植物-土壤系统 地下部分 碳流通
下载PDF
重金属钝化剂对蔬菜-土壤系统Cd和Pb的钝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黄东风 王利民 +2 位作者 李卫华 邱孝煊 罗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42-1249,共8页
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以还原铁粉、硫磺、氢氧化钙等为主要原料,按一定的质量比例(1:0:0,Fe_1;15:1:0,Fe_2;3:0:10,Fe_3;15:1:50,Fe_4)制备成几种含铁复合重金属钝化剂,研究了施用几种含铁重... 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以还原铁粉、硫磺、氢氧化钙等为主要原料,按一定的质量比例(1:0:0,Fe_1;15:1:0,Fe_2;3:0:10,Fe_3;15:1:50,Fe_4)制备成几种含铁复合重金属钝化剂,研究了施用几种含铁重金属钝化剂对蔬菜(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和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产量、蔬菜重金属Cd和Pb含量及其土壤重金属Cd和Pb形态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污染土壤常规施用化肥处理(污染土PS+化肥CF)的基础上,添施几种含铁的重金属钝化剂处理(即PS+CF+Fe_1、PS+CF+Fe_2、PS+CF+Fe_3和PS+CF+Fe_4)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蔬菜的生物产量、降低蔬菜重金属Cd和Pb含量,并提高蔬菜收获后土壤p H值、减少土壤有效态Cd和有效态Pb的含量。其中,PS+CF+Fe_4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PS+CF)处理相比,提高了蔬菜生物产量48.54%,降低蔬菜重金属Cd含量51.15%~71.31%、Pb含量10.63%~68.68%,提高土壤p H值42.03%、减少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18.01%、Pb含量41.04%;通过对蔬菜收获后土壤重金属Cd、Pb组分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PS+CF+Fe_4处理后土壤Cd、Pb主要以Cd_3(PO_3)_2、Pb(PO_2)_2、Pb_3O_2SO_4、CdCa_2(PO_4)_2等几种难溶性化合物形态存在,这进一步验证了该复合重金属钝化剂的钝化效果。因此,该含铁重金属钝化剂(Fe_4)对Cd、Pb污染农田土壤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铁粉 重金属钝化剂 蔬菜-土壤系统 钝化
下载PDF
海南岛地形-母岩(母质)单元与土壤系统分类类型关系及其在编绘土壤图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志诚 赵文君 龚子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41-650,共10页
对海南岛 2 43个土壤剖面 ,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 ,逐一进行鉴别、检索、分类定名 ;并讨论归纳出地形 -母岩 (母质 )单元与土壤系统分类类型的对应关系 ;然后 ,根据对应关系试拟按土壤系统分类的全岛土壤图的制图单元 (土壤部分 ) ,... 对海南岛 2 43个土壤剖面 ,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 ,逐一进行鉴别、检索、分类定名 ;并讨论归纳出地形 -母岩 (母质 )单元与土壤系统分类类型的对应关系 ;然后 ,根据对应关系试拟按土壤系统分类的全岛土壤图的制图单元 (土壤部分 ) ,编绘选择地段的土壤草图 ( 1∶5 0万 )。全岛共设有 5 0个制图单元 (土壤部分 )。结果表明 ,用本研究中的方法步骤编绘按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草图 ,比单纯用已有按发生分类的土壤图直接进行两个系统间土壤名称更换 ,更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地形 母岩 母质 土壤系统 系统分类 土壤 应用
下载PDF
新农药单甲脒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生态效应(以棉花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林舜华 黄银晓 +1 位作者 高雷明 韩荣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85-191,共7页
该文研究了新农药单甲脒对植物-土壤系统的生态影响,结果认为:所设置的6个浓度(对照、25%单甲脒水剂稀释1500倍、1000倍、800倍、500倍、100倍)对棉花虫害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以100倍最好,可防治棉花... 该文研究了新农药单甲脒对植物-土壤系统的生态影响,结果认为:所设置的6个浓度(对照、25%单甲脒水剂稀释1500倍、1000倍、800倍、500倍、100倍)对棉花虫害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以100倍最好,可防治棉花多种虫害。单甲脒对棉花种群的结构与功能无不良影响。高浓度单甲脒从800倍起至500倍可使叶片气孔缩小,减少蒸腾速率,从而降低对水分的消耗,促进光合产物的形成,因而光合速率增长,生物量提高。单甲脒在棉花叶片和根系及土壤都有少量积累,且随浓度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以100倍的叶子积累明显为5.03mg/kg,其余都在0.7mg/kg以下;在土壤仅100倍的表土有少量积累为0.81mg/kg。单甲脒可提高植物N、P含量和土壤N含量,对土壤其他性状指标影响不明显。初步认为:本试验所设置的浓度超过500倍以上的处理不会对植物和土壤造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应 植物-土壤系统 棉花 农药 单甲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