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3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苍南番茄-水稻轮作对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
作者 王少骅 沈年桥 +8 位作者 储天然 吴永汉 李康宁 石延霞 谢学文 李磊 范腾飞 李宝聚 柴阿丽 《中国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2-703,共12页
【目的】浙江苍南番茄长期连作导致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土壤板结和土传病害严重等一系列土壤连作障碍问题。本论文通过分析番茄-水稻轮作对长期连作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的影响,旨在提供一种减轻土壤连... 【目的】浙江苍南番茄长期连作导致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土壤板结和土传病害严重等一系列土壤连作障碍问题。本论文通过分析番茄-水稻轮作对长期连作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的影响,旨在提供一种减轻土壤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环境的方法。【方法】设置番茄连续单作18年(T1)、番茄连作17年后番茄-水稻轮作1年(T2)、番茄连作15年后番茄-水稻轮作3年(T3)3组试验处理,采集土壤样本。采用p H计和电导率仪测定土壤p H和EC值,高温燃烧法、凯氏定氮法、氯化钾溶液浸提法等方法测定土壤总碳、总氮、铵态氮等土壤理化性质。使用酶活性试剂盒测定土壤酶活性,q PCR技术检测微生物总量和有害微生物浓度,选择性培养基平板涂布计数法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进行计数。采用Mi Seq PE30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土壤宏基因组测序、拼接组装、序列比对和功能注释。【结果】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番茄-水稻轮作1年和3年分别将土壤p H从单作的5.20提高至6.04和6.73,将EC值从单作的558μS·cm^(-1)降至417和445μS·cm^(-1),碳氮比从9.16提高至10.45和10.74。轮作后土壤酶活性提高,过氧化氢酶、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由11.72μmol·d^(-1)·g^(-1)、10.76μg·d^(-1)·g^(-1)和22.67 mg·d^(-1)·g^(-1)提高至58.58μmol·d^(-1)·g^(-1)、142.48μg·d^(-1)·g^(-1)和37.10 mg·d^(-1)·g^(-1)。轮作后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有害微生物减少,土壤可培养放线菌含量增加,真菌/细菌比值降低,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等显著增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显著减少;轮作3年土壤中青枯、软腐、枯萎病菌的含量分别降至1.76×10~3、7.28×10~2和3.07×10^(3 )copies/g。轮作后土壤微生物潜在功能发生变化,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等相关基因丰度增加,新陈代谢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上调。【结论】番茄-水稻轮作可改善长期单作导致的土壤酸化、盐碱化和土壤元素不平衡,提高土壤碳氮比和酶活性,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使得土壤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化,并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碳水化合物代谢,对改善土壤连作障碍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水稻轮作 土壤 理化性质 有害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基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土壤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研究
2
作者 张祎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2期68-72,共5页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通过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有效治理土壤环境污染。该技术通过分析土壤环境的基本参数,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计算污染因子的影响系数,从而求取地累积指数,并通过与土壤污染程度划分标准比较,确定区域土壤污染程度...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通过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有效治理土壤环境污染。该技术通过分析土壤环境的基本参数,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计算污染因子的影响系数,从而求取地累积指数,并通过与土壤污染程度划分标准比较,确定区域土壤污染程度,基于此,引入细胞表面展示技术建立香根草-白腐真菌C菌株联合修复体系,并依据土壤环境污染程度调整与优化体系,确定修复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所提方法对研究区域的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实现了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治理修复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 修复技术 土壤环境 污染因子 地累积指数
下载PDF
生防菌Ba1-7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效及对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
作者 梁炜萍 周园园 +2 位作者 张金姚 李一冰 郭永霞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为明确阿氏芽胞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 Ba1-7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探究该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Krona工具对物种注释结果进... 为明确阿氏芽胞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 Ba1-7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探究该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Krona工具对物种注释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明确田间大豆胞囊线虫胁迫下Bal-7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菌Ba1-7处理的大豆株高、主根长以及产量等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产量比对照处理增加29%。对大豆胞囊线虫的盆栽和田间防效分别为63.35%和67.28%,说明该菌株对大豆有促生长作用以及对大豆胞囊线虫有防治效果。高通量测序及分析表明两组处理的土壤样本中的细菌菌群归属于35个门,112个纲,263个目,435个科,793个属;真菌菌群归属于12个门,36个纲,81个目,175个科,325个属。生防菌Ba1-7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降低了细菌和真菌的物种总数和群落丰富度,但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和组成无显著差异,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子囊菌门以及假单杆菌属和单杆菌属丰度有所增加,说明该菌株可能是通过影响微生物群落的菌群丰度来对大豆胞囊线虫进行防治,对土壤生态环境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虫 阿氏芽胞杆菌Ba1-7 生物防治 土壤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肠-肺微生物群在免疫系统构建和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萌 杨正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9,共9页
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互动一直是生物医学研究的焦点。新一代测序发现不仅肠道,呼吸道也存在着微生物群,且肠-肺微生物群之间通过免疫细胞及其活性因子等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本综述旨在探讨肠道和肺部微生物群如何调节免疫应答... 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互动一直是生物医学研究的焦点。新一代测序发现不仅肠道,呼吸道也存在着微生物群,且肠-肺微生物群之间通过免疫细胞及其活性因子等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本综述旨在探讨肠道和肺部微生物群如何调节免疫应答,包括其在局部和全身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同时,解析肠-肺轴之间的免疫联系,对深入理解微生物在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探索新的疾病诊疗策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呼吸道微生物 -肺轴 免疫系统 免疫应答
下载PDF
烤烟-绿肥轮作对云南烟田土壤质量与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文军 刘蕊 +8 位作者 王正旭 冯瑜 薛开政 刘魁 徐梓荷 曹卫东 付利波 尹梅 陈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7-158,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烤烟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为云南烟区筛选适宜与烤烟轮作的绿肥种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于2017年布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养分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 本研究旨在探讨烤烟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为云南烟区筛选适宜与烤烟轮作的绿肥种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于2017年布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养分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试验设冬闲-烤烟(WF)、肥田萝卜-烤烟(RD)、光叶苕子-烤烟(SV)、黑麦草-烤烟(RG)4个处理。相比WF处理,2019年SV处理烟叶产量增加了6.8%,2022年RD和SV处理烟叶产量分别增加了6.4%和8.4%。2022年较2019年,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pH值、全磷含量降低。在2022年,相比WF处理,SV处理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22.9%,RG处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了9.7%和73.6%,RD、SV和RG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97.1%、75.9%和26.0%、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增加了228.8%、85.0%和96.7%。总体上,RD、RG处理土壤质量面积指数显著增加了27.0%和15.6%。相比WF处理,轮作绿肥处理碳(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氮(亮氨酸氨基肽酶)、磷(碱性磷酸酶)相关水解酶活性分别增加了48.8%~262.1%、59.3%~125.0%和312.0%~435.9%。轮作不同绿肥处理较WF处理降低了微生物碳限制,却增加了微生物磷限制。综上,轮作光叶苕子和肥田萝卜可增加烤烟产量、提高烟田土壤质量,是实现云南烟区清洁烟叶生产和可持续土壤管理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绿肥轮作 烟叶产量 土壤质量 酶化学计量比 微生物养分限制
下载PDF
水稻-大球盖菇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彭瑞雪 程艳 +6 位作者 宋娜 杨利 周维 杨俊 杨青 吴启侠 段小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9-59,共11页
为探讨栽培大球盖菇及其菌种用量与基料配方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开展了2年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即冬闲田对照处理CK,4个栽培大球盖菇处理:T1(3000kg·hm^(-2)菌种量+100%稻草基料)、T2(3000kg·hm... 为探讨栽培大球盖菇及其菌种用量与基料配方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开展了2年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即冬闲田对照处理CK,4个栽培大球盖菇处理:T1(3000kg·hm^(-2)菌种量+100%稻草基料)、T2(3000kg·hm^(-2)菌种量+75%稻草配25%玉米芯基料)、T3(4500kg·hm^(-2)菌种量+100%稻草基料)、T4(4500kg·hm^(-2)菌种量+75%稻草配25%玉米芯基料)。结果表明:连续2年栽培大球盖菇的耕层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含量均逐年明显增加,且受菌种用量和基料配方的影响。在第2年,与CK处理相比,各试验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和全磷分别显著增加32.92%~42.44%、52.96%~77.35%、53.99%~75.09%、88.00%~184.62%、19.12%~38.24%、9.82%~29.46%(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84.18%~129.28%、166.60%~260.01%(P<0.05)。2年间各试验处理较CK处理的MBC:MBN显著降低,MBC:MBP和MBN:MBP有所增加。冗余分析(RDA)显示,全氮在2021年(F=5.9,P=0.004)和2022年(F=7.4,P=0.002)分别解释了31.1%和36.3%的土壤微生物量变化,是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与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栽培大球盖菇,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还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其中以菌种量3000kg·hm^(-2)、基料75%稻草+25%玉米芯的栽培方式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推广“水稻一大球盖菇”轮作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大球盖菇 土壤微生物生物 秸秆利用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典型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周围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污染和富集特征研究
7
作者 刘芳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6,I0002,共7页
测定了典型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广东省贵屿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周边稻田土壤及水稻中的7种重金属(Cu、Cr、Zn、Cd、Pb、As、Sb),探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和水稻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该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周围稻田土壤中7种重金属... 测定了典型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广东省贵屿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周边稻田土壤及水稻中的7种重金属(Cu、Cr、Zn、Cd、Pb、As、Sb),探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和水稻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该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周围稻田土壤中7种重金属均具有一定的积累效应,但只有Cu平均浓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的风险筛选值,而Cd和Sb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土壤中积累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电子废弃物拆解活动,Cu和Pb还可能与附近的冶金厂有关。重金属在水稻根系中的富集能力远大于地上部分,米中富集的重金属均未超出《粮食(含谷物、豆类、薯类)及制品中铅、铬、镉、汞、硒、砷、铜、锌等八种元素限量》(NY 861—2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废弃物拆解区 土壤-水稻系统 重金属 污染特征 富集特征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8
作者 谢贵林 金文辉 +6 位作者 黄涛 曹文波 周烁名 汪墨轩 汪钰翠 王兵 任宏洋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石油烃污染引发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在各种修复技术当中,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以成本低、修复效果好、二次污染少等优点得到广泛重视。文章以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为中心,阐述了内生菌-植物联合修复和植物-根际微生物联合修复... 石油烃污染引发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在各种修复技术当中,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以成本低、修复效果好、二次污染少等优点得到广泛重视。文章以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为中心,阐述了内生菌-植物联合修复和植物-根际微生物联合修复两种典型的联合修复技术的原理以及最新的应用进展,并总结了当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的不足,以期为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污染 土壤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内生菌 根际微生物
下载PDF
玉米-线辣椒套作系统中土壤养分与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49
9
作者 徐强 程智慧 +1 位作者 孟焕文 张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747-2754,共8页
采用玉米单作、线辣椒单作、玉米-线辣椒套作3种栽培模式,并在玉米-线辣椒套作的种间根部设3种不同隔离处理(膜隔、网隔和无隔),研究了玉米-线辣椒套作系统中土壤生物因子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线辣椒套作具有明显优势;与两... 采用玉米单作、线辣椒单作、玉米-线辣椒套作3种栽培模式,并在玉米-线辣椒套作的种间根部设3种不同隔离处理(膜隔、网隔和无隔),研究了玉米-线辣椒套作系统中土壤生物因子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线辣椒套作具有明显优势;与两作物单作和玉米-线辣椒套作种间根区膜隔处理相比,玉米-线辣椒根区无隔和网隔处理复合群体中两作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均显著提高;除有效镁与真菌种群数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外,其余速效养分与各生物因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该系统中促进有机质累积的主要生物因素是脲酶、过氧化氢酶、细菌和蛋白酶,蔗糖酶是影响碱解氮的最主要因子,脲酶是影响有效磷的最主要因子,细菌是影响有效钾的最主要因子,碱性磷酸酶、真菌只是选择性地对有机质的累积和氮、磷、钾有效养分的形成起作用,放线菌对土壤养分的直接作用系数为负,对土壤养分形成的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线辣椒套作系统 土壤微生物 土壤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10
作者 刘益仁 郁洁 +2 位作者 李想 徐阳春 沈其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9-994,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稻轮作系统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坡耕地-桑树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樊芳玲 谢德体 +2 位作者 魏朝富 倪九派 唐振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812-3823,共12页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生态环境敏感,能够指示土壤质量变化,决定土壤的生态功能。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不同配置模式的坡耕地-桑树系统对旱坡地紫色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桑树篱能显著提高土壤Phosp...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生态环境敏感,能够指示土壤质量变化,决定土壤的生态功能。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不同配置模式的坡耕地-桑树系统对旱坡地紫色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桑树篱能显著提高土壤Phospholipid-derived fatty acids(PLFA)含量,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T1处理(两带等高桑)土壤微生物的PLFA总量(20.54nmol/g)显著高于CK处理(常规农作);T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含量,T5处理(两带纵坡桑)土壤中真菌的丰富度相对较高。T1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最高,T2(三带等高桑)的丰富度指数(R)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PCI)主要包括a17:0、16:1ω5c和17:0等直链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占PC1的58.15%;第二主成分(PC2)包括i12:0 3OH、20:1ω9c和cy19:0ω8c等直链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环丙烷脂肪酸,占PC2的77.50%;T1与T2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与CK差别较大。冗余分析(RDA)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受全磷、p H、全氮、有机质、硝态氮含量影响;全磷、全氮对支链饱和脂肪酸、G+、细菌等影响较大,p H对G-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径流量与i16:0、10Me17:0、a17:0、18:3ω6c(6,9,12)呈显著正相关,与20:1ω9c呈极显著正相关;泥沙量与i16:0、i17:0呈显著正相关,与18:3ω6c(6,9,12)呈显著负相关,与20:1ω9c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紫色土 坡耕地-桑树系统
下载PDF
不同种类微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对土壤-灰岩系统钙镁锌元素迁移作用的土柱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为 贾丽萍 +2 位作者 余龙江 朱敏 周蓬蓬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3-459,共7页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筛选自西南岩溶区的典型细菌、真菌、放线菌对石灰岩的溶蚀动态及作用效果,并研究了这3种类群微生物及其碳酸酐酶(CA)对土壤-灰岩系统Ca、Mg、Zn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实验所用的典型细菌、真菌、放线菌均...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筛选自西南岩溶区的典型细菌、真菌、放线菌对石灰岩的溶蚀动态及作用效果,并研究了这3种类群微生物及其碳酸酐酶(CA)对土壤-灰岩系统Ca、Mg、Zn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实验所用的典型细菌、真菌、放线菌均对石灰岩有较强的溶蚀作用,但是不同类群的微生物对石灰岩的溶蚀效果不同,溶蚀后石灰岩的表面形貌变化不同,其中,真菌的溶蚀效果最显著,放线菌和细菌次之;②典型细菌、真菌、放线菌对不同元素迁移的影响不同,对于Zn2+、Ca2+的迁移影响而言,真菌>放线菌>细菌>无菌对照组;对于Mg2+的迁移影响而言,细菌>真菌>放线菌>无菌对照组;③一定范围内温度增加对Ca、Mg、Zn3种元素的迁移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④土柱淋出液中CA平均活性与Ca、Mg、Zn3种元素的总淋失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CA对这3种元素的迁移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因不同元素而异。本研究结果对于评价不同类群微生物在生物岩溶及岩溶系统元素迁移中的作用和地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碳酸酐酶 元素迁移 土壤-灰岩系统
下载PDF
湖泊生态系统中微生物驱动氮-铁耦合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旗 李晨希 +6 位作者 胡娜 李术艺 何宇 李泳哲 郭天赐 胡文龙 董依然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1-281,290,共12页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湖泊面临着氮(N)素富集引起的富营养化问题,这影响了湖泊生态系统的氮平衡和生态功能。系统地阐述了湖泊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利用硝态氮和广泛分布的铁所驱动的氮-铁耦合脱氮过程,重点梳理了微生物参与的反硝化、...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湖泊面临着氮(N)素富集引起的富营养化问题,这影响了湖泊生态系统的氮平衡和生态功能。系统地阐述了湖泊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利用硝态氮和广泛分布的铁所驱动的氮-铁耦合脱氮过程,重点梳理了微生物参与的反硝化、异化硝酸盐还原成铵和厌氧氨氧化与铁耦合过程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说明了Fe(Ⅱ)与Fe(Ⅲ)的氧化还原循环可以持续支持与含氮化合物的反应。深入理解微生物驱动的氮-铁耦合机理,有助于认识其对湖泊内源脱氮等方面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生态系统 微生物 -铁耦合 依赖硝酸盐还原的铁氧化 铁氧化耦合异化硝酸盐还原成铵 铁氨氧化
下载PDF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水系统有限时间的稳定性
14
作者 胡静 朱磊 +2 位作者 张启敏 任杰 吴涵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8,共7页
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地表水的渗透能够改变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平衡,为了反映随机环境噪声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立了由Markov链和高斯白噪声驱动的随机时滞植被-水系统,通过随机比较原理,研究了植被及水的有限时间的... 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地表水的渗透能够改变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平衡,为了反映随机环境噪声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立了由Markov链和高斯白噪声驱动的随机时滞植被-水系统,通过随机比较原理,研究了植被及水的有限时间的动力学行为,给出了系统有限时间稳定性和有限时间收缩稳定性的充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时滞 有限时间稳定 植被-系统
下载PDF
农田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农 樊娟 +2 位作者 刘春光 戴礼洪 周莉 《农业环境与发展》 CAS 2008年第3期89-91,共3页
以农田"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为对象,综述了重金属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认为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影响土壤的生化特性,抑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及矿化过程;被农作物吸收富... 以农田"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为对象,综述了重金属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认为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影响土壤的生化特性,抑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及矿化过程;被农作物吸收富集,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微生物种群结构及生物活性,从而影响有机质矿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 生态效应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质
下载PDF
CRISPR-Cas系统在病原微生物分子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龙文巧 许永杰(综述) 张华(审校)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5期687-691,717,共6页
快速、灵敏、准确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及防控至关重要。基于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as)系统的检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中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度的特点,该文概述了CRISPR-Cas系... 快速、灵敏、准确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及防控至关重要。基于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as)系统的检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中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度的特点,该文概述了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制及不同Cas的核酸酶活性,总结了基于CISPR-Cas系统的检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中的研究现状,对该系统在核酸检测应用中的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解决方案。目前基于CRISPR-Cas系统的非核酸分析物检测仍处于前期研究阶段,但其在扩大检测范围、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灵敏度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为开发基于CRISPR-Cas系统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平台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系统 病原微生物 核酸检测 非核酸分析物检测 应用
下载PDF
复合施肥措施对土壤-橡胶树系统中锰含量及生胶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孔意鹏 王万新 +4 位作者 金东奇 刘海林 李建宏 赵庆杰 林清火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8-647,共10页
锰(Mn)元素是影响天然橡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橡胶园土壤、橡胶树根系和叶片、胶乳和生胶中Mn含量以及生胶性能的影响,以期对橡胶树合理施肥及提高天然橡胶生胶性能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2023年选用热研73397橡胶... 锰(Mn)元素是影响天然橡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橡胶园土壤、橡胶树根系和叶片、胶乳和生胶中Mn含量以及生胶性能的影响,以期对橡胶树合理施肥及提高天然橡胶生胶性能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2023年选用热研73397橡胶品种进行大田试验,采用单株橡胶树定量施肥,主要为穴施与割面涂施的复合施肥措施,以不施肥为对照(CK),设置5个施肥处理:2kg硅酸钠(T_(1))、0.5%锌钼肥(T_(2))、5kg生物炭(T_(3))、5kg生物炭+0.5%锌钼肥(T_(4))、5 kg生物炭+0.5%锌钼肥+2 kg硅酸钠(T_(5))。在产胶期不同月份采集样品,通过测定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干胶产量、各样品(土壤、根系、叶、胶乳、生胶)Mn含量和生胶性能,分析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橡胶树系统中Mn含量及生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橡胶树干胶产量在44.96~62.90 g之间;T_(1)、T_(3)、T_(4)、T_(5)处理可提升土壤pH,把土壤中易被植物利用的Mn形态转变成难利用的形态,其中T_(5)处理的效果更好,且T_(5)处理能显著降低橡胶树根系中的Mn含量;T_(4)、T_(5)处理能显著降低胶乳中的Mn含量;T_(1)处理能提高塑性保持率,T_(2)、T_(3)、T_(4)、T_(5)处理能提高生胶塑性初值,T_(4)、T_(5)处理能提高门尼黏度,T_(2)、T_(3)、T_(4)、T_(5)处理后的生胶塑性初值、塑性保持率、门尼黏度均达到航空轮胎用天然橡胶通用规范;不同处理生胶的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分别在35.25×10^(4)~39.57×10^(4)和161.84×10^(4)~167.32×10^(4)之间,各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分子量分散程度。综上所述,生物炭、硅酸钠和锌钼肥配施能改善土壤环境,能够影响橡胶树的产量、胶乳和生胶中的Mn含量,进而影响生胶性能。基于本研究结果,对于综合提高橡胶树产量和生胶性能而言,可推荐T_(5)处理,即单株施用5 kg生物炭+0.5%锌钼肥+2 kg硅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橡胶 施肥措施 土壤-橡胶树系统 锰含量 生胶性能
下载PDF
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田土壤微生物生理群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刚 房岩 +2 位作者 韩德复 闫丽侠 杨校园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6期53-56,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对稻-鱼(泥鳅)复合体系的水田土壤微生物生理群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特殊微生物生理群具有重要影响,促进了土壤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和氨化...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对稻-鱼(泥鳅)复合体系的水田土壤微生物生理群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特殊微生物生理群具有重要影响,促进了土壤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生长,抑制了反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的繁殖,有助于增加土壤N、P、S等养分元素的供给能力、土壤肥力和生化活性,提高水田的养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复合生态系统 水稻土 土壤微生物 生理群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代谢物:从肠论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策略
19
作者 濮子杰 王梓航 +3 位作者 芦诗妍 蔡良良 申敏 钱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
肺-肠轴在调控呼吸系统疾病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肠道微生物实现了肺与肠道的双向调节。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不仅调控肠道菌群丰度,也通过肺-肠轴直接或间接调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病毒性肺炎等一系列的呼吸系... 肺-肠轴在调控呼吸系统疾病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肠道微生物实现了肺与肠道的双向调节。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不仅调控肠道菌群丰度,也通过肺-肠轴直接或间接调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病毒性肺炎等一系列的呼吸系统疾病。文章介绍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以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机制、预防和治疗提供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轴 肠道微生物代谢物 呼吸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玉米-大豆轮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20
作者 徐佳 赵玉山 +3 位作者 魏云山 周学超 丁素荣 王燕春 《大豆科技》 2024年第6期7-12,共6页
大豆连作易造成土壤微生态破坏、病虫害加剧,减产严重。玉米-大豆轮作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耕作措施,具有调节修复土壤微生态作用。文章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不同玉米-大豆轮作方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 大豆连作易造成土壤微生态破坏、病虫害加剧,减产严重。玉米-大豆轮作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耕作措施,具有调节修复土壤微生态作用。文章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不同玉米-大豆轮作方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玉米、大豆连作,玉米-大豆轮作可显著促进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繁殖,降低真菌数量。此外,玉米-大豆轮作还可提高根际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等土壤养分含量,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在生产中,MSS(玉米-大豆-大豆轮作)处理为适宜推广应用的轮作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轮作 根际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