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南黄河流域4种典型林分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婕 勾晓华 +5 位作者 刘建国 杨海江 李改香 李琴霞 瓦锦明 刘改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627-5637,共11页
土壤碳(C)、氮(N)、磷(P)是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影响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元素。甘南高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解该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选取该区4种典型林分: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巴山冷杉林以及岷江冷杉糙皮... 土壤碳(C)、氮(N)、磷(P)是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影响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元素。甘南高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解该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选取该区4种典型林分: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巴山冷杉林以及岷江冷杉糙皮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岷江冷杉及糙皮桦混交林土壤C、N含量最高,云杉林土壤N、P含量最低。不同林分间P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土层间C、N含量差异均显著(P<0.05)。(2)云杉林土壤C∶N值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岷江冷杉及糙皮桦混交林土壤N∶P及C∶P高于其他林分。(3)海拔、土壤pH、容重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养分的重要因素。土壤C含量与N、P含量均显著相关(P<0.05)。总体来说,不同林分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混交林土壤养分状况较纯林好,未来森林管理和植被建设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树种和提高树种多样性有效改善森林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土壤c、N、P含量 化学计量特征 不同林分 海拔梯度
下载PDF
土壤CO_2浓度昼夜变化及其对土壤CO_2排放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2
作者 梁福源 宋林华 王静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0-176,共7页
对石林地区两个研究点土下20、40和60cm土壤CO2浓度和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夜变化进行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土壤CO2排放量除受环境因子影响之外,还受土壤CO2浓度所控制。土壤CO2浓度和土壤CO2排放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对石林地区两个研究点土下20、40和60cm土壤CO2浓度和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夜变化进行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土壤CO2排放量除受环境因子影响之外,还受土壤CO2浓度所控制。土壤CO2浓度和土壤CO2排放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来解释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温度对土壤CO2排放量的影响,即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和温度升高是通过影响土壤空气中CO2的形成速率,导致土壤CO2浓度升高,从而促进土壤CO2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02浓度 土壤c02排放 相关关系
下载PDF
施肥对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白玉婷 卫智军 +3 位作者 代景忠 闫瑞瑞 刘文亭 王天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0-627,共8页
以呼伦贝尔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天然割草场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种类肥料和不同施肥量处理,探讨植物群落生产力、植物群落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试图筛选出适合该地区草地生长的施肥种类与施肥量的最优组合。结果表... 以呼伦贝尔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天然割草场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种类肥料和不同施肥量处理,探讨植物群落生产力、植物群落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试图筛选出适合该地区草地生长的施肥种类与施肥量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2014年群落地上生物量呈上升趋势,H3(尿素10.5 g·m^(-2)+过磷酸钙5.1 g·m^(-2))的生物量最高(505.8 g·m^(-2));2015年群落地上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施肥水平H2(尿素7.0 g·m^(-2)+过磷酸钙3.4 g·m^(-2))生物量最高(264 g·m^(-2))。2014年和2015年不同施肥处理下植物群落C、N和P含量差异不显著。2014年不同处理间植物群落C:N差异显著,H3施肥水平的C:N(29.28)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而2015年C:N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与C:N变化趋势完全相反,2014年、2015年群落的C:P和N:P均随施肥水平增加而减少。2014年与2015年不同处理下土壤全C、全N和全P中,除2014年0~10 cm土层H2和H3的全N、H1的全P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其他指标在不同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2014年3层土壤的C:N、C:P和N:P受施肥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变化范围分别为18.31~19.42、64.06~102.51、3.38~5.19。2015年3层土壤的C:N、C:P和N:P变化范围为11.33~12.51、25.59~53.49、2.17~4.41。对比2年比值的变化,2015年C:P和N:P较2014分别下降了47.8%~59.7%和15.0%~35.8%。研究结果表明:从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化学计量比角度来看,N可能是本地区限制植物生长的一个主要因素,P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在未来的N、P混施管理中,需降低或不添加磷肥,适量添加N素,才能使群落呈现适中的化学计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草场 施肥 生物量 植物c∶N∶P计量比 土壤c∶N∶P计量比
下载PDF
路南石林土壤微生物含量及其对土壤CO_2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梁福源 宋林华 +1 位作者 唐涛 王静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11,共6页
在植被生长缓慢的季节(1999年12月),对石林地区红壤三个研究点土下20~60cm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pH、有机质含量、微生物含量和土壤CO2浓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土壤CO2浓度和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与土壤微生物含量(... 在植被生长缓慢的季节(1999年12月),对石林地区红壤三个研究点土下20~60cm不同深度土壤的温度、pH、有机质含量、微生物含量和土壤CO2浓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土壤CO2浓度和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与土壤微生物含量(Mo)、土壤湿度(Mt)和土壤CO2浓度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因此在植被生长缓慢的季节,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空气CO2浓度变化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来源于根系呼吸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林地区 红壤 土壤温度 pH 有机质 微生物 土壤c02浓度 二氧化碳浓度
下载PDF
不同经营方式对杉木林采伐迹地土壤C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5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多年定位观测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湖南会同22年生杉木林采伐前,林地土壤(0~60cm)层中的C储量为160.38t·hm-2,100%皆伐后一年林地土壤(0~60cm)层中的C储量损失率为35.00%,二年后损失率为44.65%,三年后损失率为43.93%;与对...  多年定位观测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湖南会同22年生杉木林采伐前,林地土壤(0~60cm)层中的C储量为160.38t·hm-2,100%皆伐后一年林地土壤(0~60cm)层中的C储量损失率为35.00%,二年后损失率为44.65%,三年后损失率为43.93%;与对照林林地土壤相比,50%间伐和100%皆伐后三年,林地土壤(0~60cm)层中的C储量损失率分别为16.14%和45.15%;4种不同经营方式的采伐迹地土壤(0~60cm)层中的C储量有明显的差异,大小次序为:已郁闭杉木林林地(108.20t·hm-2)>农用后撂荒地(92.68t·hm-2)>经济林栽培地(85.80t·hm-2)>自然更新采伐迹地(80.29t·hm-2).未烧地土壤(0~45cm)层中C储量为73.36t·hm-2,比火烧地高出了15.20t·hm-2,火烧后40天内林地土壤(0~45cm)层中C储量的损失率为20.7%;杉木林地土壤表层(0~15cm)的C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层次,其C储量占土壤(0~60cm)层C储量的30.04%,土壤(0~30cm)层中的C储量占53.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学 森林生态学 杉木林 经营方式 采伐迹地 土壤c储量
下载PDF
元素分析仪(Elementar Vario MACRO)测定石灰性土壤C、N时存在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魏晓军 红梅 +2 位作者 于先泉 莫日根 杨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1-167,共7页
壤全氮、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对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许多实验室里,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都被作为一项常规分析项目。土壤全氮量的测定百余年来沿用杜马氏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主要有3种:干烧法、化学... 壤全氮、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对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许多实验室里,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都被作为一项常规分析项目。土壤全氮量的测定百余年来沿用杜马氏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主要有3种:干烧法、化学氧化法、灼烧法,1989年农业部颁布了国标GB9843-88《土壤有机质测定法》。近年来使用元素分析仪(Elementar Vario MACRO)测定土壤C、N也越来越广泛,元素分析仪是一台用于快速,定量测定元素C、H、N、S的全自动分析仪。用元素分析仪测定C、H、N的方法属于灼烧法,灼烧温度为960摄氏度,对酸性、中性土壤的测定无疑是省时准确的首选。石灰性土壤中由于碳酸盐的存在,在高温灼烧时碳酸盐分解,形成CO2,使土壤有机质的测定结果偏高。降低燃烧管温度测定(630摄氏度),由于样品用锡箔纸包裹,锡箔纸在燃烧管内燃烧生成氧化锡为放热反应,增加燃烧管内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增加碳酸钙的分解测定值偏高,燃烧管温度设定在低于碳酸盐分解点时仪器密封不严实,使测定结果偏低。用盐酸处理土壤中碳酸盐,其后测定有机质时,因土壤中的富里酸溶于酸,使测定结果偏低。因此元素分析仪不适于石灰性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仪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灼烧测定土壤c、N
下载PDF
浙江省主要土壤含氯背景值和施用含氯化肥对土壤CI~-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朱元洪 陈仁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234-237,共4页
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除滨海盐土外的主要土壤的含氯背景值测定和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田间施用含氯化肥试验,结果表明,浅海沉积母质的淡涂泥和淡涂田含氯背景值高,但变化范围较大,为718.9一60.4mg/kg;其它母质的土壤... 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除滨海盐土外的主要土壤的含氯背景值测定和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田间施用含氯化肥试验,结果表明,浅海沉积母质的淡涂泥和淡涂田含氯背景值高,但变化范围较大,为718.9一60.4mg/kg;其它母质的土壤含氯背景值较低,多在100mg/kg以下。施用合氯化肥会引起土壤C1-积累,但残留牢固土质而异,变幅为0~30%,质地较轻、渗排水良好的土壤,C1-残留率较低,反之则较高,但一般在10%以下。非灌溉的果园土壤C1-留率不一定高于水田。连续施用含氯化肥2~3年,土壤C1-浓度未超过作物的C1-临界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氯背景值 含氯化肥 土壤c1 ̄积累
下载PDF
降水量及N添加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植被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朱湾湾 王攀 +3 位作者 樊瑾 牛玉斌 余海龙 黄菊莹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44,共12页
为了解降水格局改变和大气氮(N)沉降增加背景下土壤碳(C)∶N∶磷(P)平衡关系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到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组成,基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降水量减少50%、降水量减少30%、自然降水量、降水量增加30%和降水量增加50%)... 为了解降水格局改变和大气氮(N)沉降增加背景下土壤碳(C)∶N∶磷(P)平衡关系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到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组成,基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降水量减少50%、降水量减少30%、自然降水量、降水量增加30%和降水量增加50%)、N添加(0和5 g·m^-2·yr^-1)及其交互作用的野外试验,初步分析了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趋势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降水量降低了土壤有机C、全N和N∶P。N添加及其与降水量的交互作用对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较小;适量增加降水量刺激了多数植物生长,提高了群落多样性。过量增加降水量导致猪毛蒿种群生物量急增,且N添加对降水量效应有促进作用,从而降低了群落多样性;土壤含水量、全N、有机C和N∶P与种群生物量关系较为密切,土壤含水量、有机C、C∶P和C∶N与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以上结果意味着降水量会通过调控土壤水分有效性,改变土壤与植物之间N和P的满足程度,从而对植物生长策略和群落多样性产生影响;短期N添加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较小。因此,还需通过长期的原位试验,对N添加及其与降水量交互作用下土壤C∶N∶P计量平衡与植物群落组成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格局改变 大气N沉降增加 植物群落多样性 土壤c∶N∶P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长期模拟酸雨的响应 被引量:7
9
作者 梁国华 张德强 +3 位作者 卢雨宏 冯霞 罗国良 赵则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4-851,共8页
研究模拟酸雨对森林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于认识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何响应酸雨加剧具有重要意义。以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2009年6月开始进行人工模拟酸雨的野外实验,共设置4个不同处理水平,即CK... 研究模拟酸雨对森林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于认识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何响应酸雨加剧具有重要意义。以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2009年6月开始进行人工模拟酸雨的野外实验,共设置4个不同处理水平,即CK(喷洒pH=4.5左右的天然湖水)、T1(pH=4.0)、T2(pH=3.5)和T3(pH=3.0);2009年12月—2017年12月(8年实验周期)对模拟酸雨下土壤pH值和土壤C、N、P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5次测定。结果显示:对照样地表层(0~10 cm)土壤pH值,土壤C、N、P质量分数分别为(3.89±0.01),(31.99±0.37)、(2.25±0.05)和(0.23±0.01)g·kg-1。长期模拟酸雨处理导致表层土壤pH值显著下降(最大降幅达0.22,P<0.05),土壤酸化加剧;同时,表层土壤C质量分数显著增加(最大增幅达14.69%,P<0.05),P质量分数呈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最大降幅达18.79%),但N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变化。对照样地表层土壤C?N、C?P和N?P分别为(14.24±0.23)、(141.38±3.35)和(9.91±0.26),由于土壤C、N、P质量分数对酸雨响应的差异导致土壤C?P和N?P显著增加(最大增幅分别达41.31%和27.16%,P<0.05),从而改变了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模拟酸雨对上述指标的处理效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显现,处理间的差异在试验后期才逐渐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上述各指标在次层(10~20 cm)土壤在不同处理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结果可推测,长期酸雨引起的土壤酸化会改变南亚热带森林土壤C、N、P耦合关系,加剧该区域森林土壤P限制的趋势,降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土壤酸化 土壤c:N:P计量比 南亚热带森林 鼎湖山
下载PDF
沙地土壤C∶N∶P比对早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杨祥祥 李梦琦 +4 位作者 何兴东 尤万学 余殿 张彩华 陈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2-249,共8页
为揭示土壤碳∶氮∶磷(C∶N∶P)比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沙地植物群落(沙柳群落和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计算了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测定了群落中土壤C、N、P含量,分析讨论了土壤C∶N∶P... 为揭示土壤碳∶氮∶磷(C∶N∶P)比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沙地植物群落(沙柳群落和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计算了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测定了群落中土壤C、N、P含量,分析讨论了土壤C∶N∶P比与沙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布于流动、半固定沙地的沙柳群落其土壤C∶N∶P比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而分布于半固定、固定沙地的油蒿群落其土壤C∶N∶P比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著。这说明沙地植物群落生物量不断增大的同时,枯枝落叶增多,土壤C、N、P显著增多,较大的土壤C∶N比与N∶P比与不断增大的物种多样性有趋同变化,因此,土壤的C∶N∶P比能够影响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植物群落 土壤c∶N∶P比 物种多样性 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毕节地区4大类型土壤的养分含量及土壤C/N值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申玲 于健龙 +3 位作者 杨永奎 胡辉 杨波 梁燕菲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0期61-64,共4页
以毕节市耕地地力评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石灰土、粗骨土、紫色土和黄壤4种类型土壤的养分含量及土壤C/N。结果表明,毕节市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全钾、土壤速效氮、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和土壤C/N均值分别为30.69 g... 以毕节市耕地地力评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石灰土、粗骨土、紫色土和黄壤4种类型土壤的养分含量及土壤C/N。结果表明,毕节市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全钾、土壤速效氮、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和土壤C/N均值分别为30.69 g/kg、1.59 g/kg、301.92mg/kg、175.95 mg/kg、19.29 mg/kg、169.79 mg/kg和19.20;其中,黄壤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含量最高,土壤C/N也最大;石灰土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最高;而紫色土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低,土壤C/N也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土壤c/N 土壤类型 毕节
下载PDF
N添加对宁夏荒漠草原植物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5
12
作者 黄菊莹 赖荣生 +1 位作者 余海龙 陈卫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850-2856,共7页
研究N添加对植物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何响应N沉降增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开展宁夏荒漠草原的N添加野外试验,研究N添加对4个物种C、N计量特征、土壤C、N和P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 研究N添加对植物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何响应N沉降增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开展宁夏荒漠草原的N添加野外试验,研究N添加对4个物种C、N计量特征、土壤C、N和P计量特征的影响,分析N限制相关的土壤计量特征与植物计量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N供给量增加,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个体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个物种叶片C浓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除冰草之外的其他3个物种叶片N浓度显著增加,牛枝子和老瓜头叶片C∶N显著降低;土壤全N显著增加,而其他土壤指标对N添加的响应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老瓜头个体生物量与土壤全N和N∶P呈正相关,冰草和老瓜头叶片全N与土壤全N呈正相关,针茅和老瓜头叶片C∶N与土壤全N呈负相关。表明,短期N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C、N、P及其计量比的影响较小,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荒漠草原N限制,因此提高了绿叶N摄取,促进了植物生物量积累和枯叶分解质量。同时,其影响又表现出一定的物种差异性,这不仅反映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弹性适应,也意味着长期N沉降增加可能会改变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N沉降增加 植物c N计量比 土壤c N P计量比
原文传递
喀斯特11种典型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
13
作者 巢林 欧梦菲 +8 位作者 陈健 卢卫福 马琳 李忠国 黄柏华 明安刚 张建兵 胡宝清 刘艳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97-3407,共11页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3C自然丰度法区分凋落叶和土壤来源CO_(2)并量化土壤激发效应,比较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的差异,探讨凋落物分解及其激发效应与凋落物性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在碳相关化学性质(水溶性碳、半纤维素和单宁含量等)、养分含量(磷和镁含量等)及化学计量特征(碳磷比和氮磷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程度变异。(2)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诱导的土壤激发效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在整个培养实验期间,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平均分解了35.3%,其中海南椴分解最快,达到50%,而青冈栎分解最慢,仅分解16.5%。(3)总体上看,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5.1 mg C kg^(-1)土壤d^(-1))是对照土壤呼吸速率(2.3 mg C kg^(-1)土壤d^(-1))的2.2倍,凋落叶添加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平均达到37.6%;其中海南椴、割舌树和任豆凋落叶输入则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抑制程度分别为-13.2%、-6.9%和-22.5%),产生负激发效应。(4)凋落叶分解与非结构性碳(r=0.63,P=0.04)和水溶性碳(r=0.91,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r=0.64,P=0.03)、纤维素(r=0.62,P=0.04)和锰含量(r=-0.63,P=0.04)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碳、钾和钙含量相结合可以解释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变异的98%;然而,凋落叶性状与土壤激发效应强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从土壤养分归还角度考虑,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树种可以选择光皮梾木、海南椴、顶果木和降香黄檀等凋落叶分解较快的树种,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恢复;另一方面,从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海南椴、任豆和割舌树等凋落叶输入会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碳封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自然丰度 c4土壤 凋落物性状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排放激发效应
下载PDF
降雨变化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高江平 赵锐锋 +2 位作者 张丽华 王军锋 谢忠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77-987,共11页
研究降雨格局变化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关键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多样性间的关系,对于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3 a野外降雨控制试验(减... 研究降雨格局变化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关键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多样性间的关系,对于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3 a野外降雨控制试验(减少40%降雨、减少20%降雨、自然降雨、增加20%降雨和增加40%降雨),探讨干湿年份下降雨变化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降雨变化下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关键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正常年份与偏干年份(2013年与2015年),Patrick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以减雨20%处理显著低于对照和增雨40%处理,在偏湿年份(2014年),Patrick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降雨处理无显著差异.在正常年份与偏干年份,随降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呈降低趋势,其中,C∶N显著降低;在偏湿年份,随降雨量增加土壤SOC、TN、C∶P和N∶P呈上升趋势.在正常年份,降雨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导致土壤含水量对植物群落影响有限,SOC、TN、N∶P、C∶N和微生物量氮(MBN)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在偏湿年份,年降雨量丰富,降雨量增加导致土壤养分上升,水分不是限制植物生长的最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共同调节和控制着植物群落多样性;在偏干年份,降雨处理对土壤含水影响显著,且降雨量增加导致土壤养分流失较多,因此,土壤含水量成为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可知,在不同干湿年份,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降雨变化的响应不同;土壤C∶N∶P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同,本文的研究结果旨在为未来降雨变化下荒漠草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降雨变化 植物群落多样性 土壤c∶N∶P 干湿年份
原文传递
不同氮水平下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土壤可溶性C、N和P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马红亮 朱建国 +3 位作者 谢祖彬 张雅丽 曾青 刘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4-289,共6页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N施肥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小麦季土壤可溶性C、N、P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2使土壤可溶性C在小麦前期和0~5 cm土层降低,成熟期增加,对水稻和小麦不同轮作季...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N施肥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小麦季土壤可溶性C、N、P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2使土壤可溶性C在小麦前期和0~5 cm土层降低,成熟期增加,对水稻和小麦不同轮作季土壤可溶性C的影响不同.在低N和常规N处理下,高CO2使小麦分蘖期土壤可溶性N含量分别增加17.2%和18.9%,在其他生长期,土壤可溶性N含量降低9.8%~63.0%,拔节期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63.0%和50.4%,土层0~5 cm降低幅度>5~15 cm土层;小麦季和水稻季一样需要增加N肥施用量.CO2浓度升高增加了土壤可溶性P的含量,其中低N处理增加幅度高于常规N处理,研究表明小麦生长不会受到P养分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麦季 土壤可溶性c、N、P
下载PDF
土壤农杆菌C_(58)遗传转化东北红豆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盛长忠 王淑芳 +2 位作者 张心平 王勇 田俊英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7-30,共4页
用土壤农杆菌C58(AgrobacteriumtumefaciensC58)对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不同外植体和不同生长时期的愈伤组织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感染,结果表明,20d龄的愈伤组织对C58菌比较敏感.感染时间为5min时冠瘿诱导率较高(15.0%).对在无激素B... 用土壤农杆菌C58(AgrobacteriumtumefaciensC58)对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不同外植体和不同生长时期的愈伤组织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感染,结果表明,20d龄的愈伤组织对C58菌比较敏感.感染时间为5min时冠瘿诱导率较高(15.0%).对在无激素B5培养基上得到的白色松软的冠瘿组织分析检测发现,有特异的胭脂碱(nopaline)存在,并具有产生紫杉醇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农杆菌c58 东北红豆杉 紫杉醇 遗传转化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土壤非保护性有机C含量及分配 被引量:71
17
作者 杨玉盛 刘艳丽 +3 位作者 陈光水 李灵 谢锦升 林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共8页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 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非保护性有机 C含量及分配的研究 ,结果表明 ,格氏栲天然林 0~ 10 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 C贮量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 1.17倍和1.35倍 ...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 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非保护性有机 C含量及分配的研究 ,结果表明 ,格氏栲天然林 0~ 10 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 C贮量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 1.17倍和1.35倍 ,轻组有机 C贮量分别是后两者的 1.6 4倍和 2 .16倍 ,而颗粒有机 C贮量则分别是后两者的 1.6 0倍和 3.4 3倍 ,其土壤轻组有机 C和颗粒有机 C的分配比例亦显著高于后两者。不同林分间差异均以 0~ 10 cm土层为最大 ,该层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 C含量分别是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 1.5 2倍和 1.6 3倍 ,轻组有机 C含量分别是后两者的 1.70倍和 2 .14倍 ,而颗粒有机C含量则分别是后两者的 2 .18倍和 4 .85倍。这种差异与经营人工林时进行皆伐、炼山、整地等对林地干扰强度较大、幼林郁闭前产生水土流失及凋落物、枯死细根归还量减少等有关。土壤轻组有机 C和颗粒有机 C可作为土壤有机 C库变化的较为敏感指标 ,同时亦可指示土壤肥力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人工林 土壤非保护性有机c 轻组有机c 颗粒有机c
下载PDF
影响C_4草本植物C/N比值变化的因素与土壤有机C积累的关系 被引量:10
18
作者 朴河春 朱建明 +1 位作者 余登利 冉景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1-629,共9页
文章对采自贵州从低海拔的东部到高海拔的西部且大致平行的石灰岩和砂岩两地带均生长的3种C4草本植物,即巴茅(Miscanthus floridulu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以及相对应的土壤表层样品,进行了营养... 文章对采自贵州从低海拔的东部到高海拔的西部且大致平行的石灰岩和砂岩两地带均生长的3种C4草本植物,即巴茅(Miscanthus floridulu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以及相对应的土壤表层样品,进行了营养元素和C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营养元素含量随着海拔的不同而出现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协变作用,尤其是Ca和N之间的相互协变作用对植物的N含量、C/N比值和δ13C值的影响,以了解植物的C/N比值(指示植物残留物质量的一种标志)与土壤有机C积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N含量和δ13C值具有随海拔的上升而显著增大趋势,而植物的C/N比值在砂岩地区虽有减小的趋势,在石灰岩地带则没有。对所研究的C4草本植物来说,在土壤pH值为5.8的中性条件下显示出Ca的最大吸收,因此,Ca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的协变模式在两种土壤类型中表现出相反的倾向,并存在土壤交换性Ca的边界浓度:当土壤可交换性Ca的含量为2.24 mg/g,相应土壤的pH值在5.8以下时,随着土壤可交换性Ca浓度的增大,植物的N含量上升,而植物的C/N比值会显著降低;当Ca在边界浓度以上时,随着土壤可交换性Ca浓度的增大,植物的N含量下降,而植物的C/N比值有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草类植物 营养元素相互作用 土壤可交换性ca含量 c同位素 c/N比值 海拔 土壤有机c的积累
下载PDF
免耕与留茬对土壤微生物量C、N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9
19
作者 孙建 刘苗 +2 位作者 李立军 刘景辉 张星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08-5515,共8页
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设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传统耕翻(T)3种耕作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长期实施,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 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设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传统耕翻(T)3种耕作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长期实施,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比传统耕翻分别提高了11%、41%、22%、15%、29%、27%、13%;在测定各个时期内,土壤各营养指标含量整体趋势为NHS>NL>T。(2)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在各测定时期均以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最高,传统耕翻最低。与传统耕翻相比,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分别平均提高了69%、43%;测定各个时期,不同处理土壤生物量C、N含量均以7月份含量最高、5月份次之、10月份最低。(3)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高于传统耕翻,整个测定期内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4种酶平均活性,分别较传统耕翻增加了57%、82%、93%和25%;春季土壤酶活性开始增强,在7月份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达到最大值,而碱性磷酸酶的峰值出现在6月份。土壤微生物量C、N及土壤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留茬 土壤微生物量c 土壤微生物量N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C、N、P空间分布 被引量:31
20
作者 张利青 彭晚霞 +5 位作者 宋同清 邹冬生 曾馥平 宋敏 俞孜 刘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056-2065,共10页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的先锋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功能,但空间分布格局是否存在的争议很大。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坡耕地为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综合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的先锋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功能,但空间分布格局是否存在的争议很大。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坡耕地为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综合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磷(Pmic)以及碳氮比(Cmic/Nmic)适宜,氮(Nmic)的含量较低,变异均很大,空间自相关性明显,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块金值C0较小(0.0016—0.0087),C0/(C0+C)均<25%(2.6%—10.2%),变程a较短(22.2—51.0 m),其强烈的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变异引起。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Cmic、Nmic和Cmic/Nmic的高值区分布在坡的中上部,Pmic的高值区则在坡的中下部和坡脚。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不仅存在着小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不同土壤微生物属性的空间分布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c、N、P 空间变异 喀斯特 坡耕地 云贵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