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全氮、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对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许多实验室里,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都被作为一项常规分析项目。土壤全氮量的测定百余年来沿用杜马氏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主要有3种:干烧法、化学...壤全氮、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对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许多实验室里,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都被作为一项常规分析项目。土壤全氮量的测定百余年来沿用杜马氏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主要有3种:干烧法、化学氧化法、灼烧法,1989年农业部颁布了国标GB9843-88《土壤有机质测定法》。近年来使用元素分析仪(Elementar Vario MACRO)测定土壤C、N也越来越广泛,元素分析仪是一台用于快速,定量测定元素C、H、N、S的全自动分析仪。用元素分析仪测定C、H、N的方法属于灼烧法,灼烧温度为960摄氏度,对酸性、中性土壤的测定无疑是省时准确的首选。石灰性土壤中由于碳酸盐的存在,在高温灼烧时碳酸盐分解,形成CO2,使土壤有机质的测定结果偏高。降低燃烧管温度测定(630摄氏度),由于样品用锡箔纸包裹,锡箔纸在燃烧管内燃烧生成氧化锡为放热反应,增加燃烧管内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增加碳酸钙的分解测定值偏高,燃烧管温度设定在低于碳酸盐分解点时仪器密封不严实,使测定结果偏低。用盐酸处理土壤中碳酸盐,其后测定有机质时,因土壤中的富里酸溶于酸,使测定结果偏低。因此元素分析仪不适于石灰性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展开更多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3C自然丰度法区分凋落叶和土壤来源CO_(2)并量化土壤激发效应,比较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的差异,探讨凋落物分解及其激发效应与凋落物性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在碳相关化学性质(水溶性碳、半纤维素和单宁含量等)、养分含量(磷和镁含量等)及化学计量特征(碳磷比和氮磷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程度变异。(2)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诱导的土壤激发效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在整个培养实验期间,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平均分解了35.3%,其中海南椴分解最快,达到50%,而青冈栎分解最慢,仅分解16.5%。(3)总体上看,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5.1 mg C kg^(-1)土壤d^(-1))是对照土壤呼吸速率(2.3 mg C kg^(-1)土壤d^(-1))的2.2倍,凋落叶添加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平均达到37.6%;其中海南椴、割舌树和任豆凋落叶输入则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抑制程度分别为-13.2%、-6.9%和-22.5%),产生负激发效应。(4)凋落叶分解与非结构性碳(r=0.63,P=0.04)和水溶性碳(r=0.91,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r=0.64,P=0.03)、纤维素(r=0.62,P=0.04)和锰含量(r=-0.63,P=0.04)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碳、钾和钙含量相结合可以解释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变异的98%;然而,凋落叶性状与土壤激发效应强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从土壤养分归还角度考虑,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树种可以选择光皮梾木、海南椴、顶果木和降香黄檀等凋落叶分解较快的树种,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恢复;另一方面,从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海南椴、任豆和割舌树等凋落叶输入会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碳封存能力。展开更多
文摘壤全氮、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对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许多实验室里,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都被作为一项常规分析项目。土壤全氮量的测定百余年来沿用杜马氏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主要有3种:干烧法、化学氧化法、灼烧法,1989年农业部颁布了国标GB9843-88《土壤有机质测定法》。近年来使用元素分析仪(Elementar Vario MACRO)测定土壤C、N也越来越广泛,元素分析仪是一台用于快速,定量测定元素C、H、N、S的全自动分析仪。用元素分析仪测定C、H、N的方法属于灼烧法,灼烧温度为960摄氏度,对酸性、中性土壤的测定无疑是省时准确的首选。石灰性土壤中由于碳酸盐的存在,在高温灼烧时碳酸盐分解,形成CO2,使土壤有机质的测定结果偏高。降低燃烧管温度测定(630摄氏度),由于样品用锡箔纸包裹,锡箔纸在燃烧管内燃烧生成氧化锡为放热反应,增加燃烧管内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增加碳酸钙的分解测定值偏高,燃烧管温度设定在低于碳酸盐分解点时仪器密封不严实,使测定结果偏低。用盐酸处理土壤中碳酸盐,其后测定有机质时,因土壤中的富里酸溶于酸,使测定结果偏低。因此元素分析仪不适于石灰性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文摘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3C自然丰度法区分凋落叶和土壤来源CO_(2)并量化土壤激发效应,比较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的差异,探讨凋落物分解及其激发效应与凋落物性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在碳相关化学性质(水溶性碳、半纤维素和单宁含量等)、养分含量(磷和镁含量等)及化学计量特征(碳磷比和氮磷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程度变异。(2)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诱导的土壤激发效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在整个培养实验期间,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平均分解了35.3%,其中海南椴分解最快,达到50%,而青冈栎分解最慢,仅分解16.5%。(3)总体上看,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5.1 mg C kg^(-1)土壤d^(-1))是对照土壤呼吸速率(2.3 mg C kg^(-1)土壤d^(-1))的2.2倍,凋落叶添加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平均达到37.6%;其中海南椴、割舌树和任豆凋落叶输入则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抑制程度分别为-13.2%、-6.9%和-22.5%),产生负激发效应。(4)凋落叶分解与非结构性碳(r=0.63,P=0.04)和水溶性碳(r=0.91,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r=0.64,P=0.03)、纤维素(r=0.62,P=0.04)和锰含量(r=-0.63,P=0.04)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碳、钾和钙含量相结合可以解释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变异的98%;然而,凋落叶性状与土壤激发效应强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从土壤养分归还角度考虑,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树种可以选择光皮梾木、海南椴、顶果木和降香黄檀等凋落叶分解较快的树种,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恢复;另一方面,从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海南椴、任豆和割舌树等凋落叶输入会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碳封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