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评价
- 1
-
-
作者
高儒学
戴全厚
伍小涛
魏志龙
雷德雨
-
机构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贵州大学林学院
贵州生态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2,63,共9页
-
基金
贵州省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23GZQN40)。
-
文摘
[目的]对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进行评价,以期为喀斯特区工程堆积体生态修复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喀斯特区不同恢复年限(3,5,7 a)及不同植被类型(草地及草灌混交)的公路线性土石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石砾含量、土壤物理参数、土壤化学指标、水力学参数及植物群落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特征与各生态影响因子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1)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过程是一个不断对资源和空间重新分配的过程,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坡面植被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群落的优势种越来越明显。(2)土壤有机质、自然含水率和饱和导水率是影响土石工程堆积坡面植被恢复初期的主要因子,而植被恢复又有助于改善其坡面土壤结构状况及养分含量,其坡面植被恢复的前期重点是如何改善坡面土壤水力学特性。(3)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先锋植被群落构建阶段的植被恢复模式可采取草灌混交,后逐步考虑增加乔木,同时适当搭配一定的深根植物。[结论]改善坡面土壤水力学特性有助于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初期植被恢复,可采取先草灌混交、后逐步搭配深根乔木的植被恢复模式。
-
关键词
喀斯特区
土石工程堆积体
植被恢复效应
生态修复
-
Keywords
karst area
accumulation body of earth-rock mixing engineer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effec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
分类号
X171.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土石混合堆积体土质可蚀性K因子研究
被引量:21
- 2
-
-
作者
李宏伟
王文龙
黄鹏飞
白芸
-
机构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
出处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4,共6页
-
基金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测算共性技术研究"(201001036)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工程开挖面与堆积体水土流失测算技术研究"(201201048)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10502-T1)
-
文摘
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弃土弃渣堆积体成为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准确、快速测算其水土流失量是迫切的社会需求。本研究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区工程土石混合堆积体土质可蚀性K值,提出了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标准试验小区定义,坡度设定为25°。以此为标准,测算出黄土质重壤土娄土纯土体,石砾含量10%、20%、30%土石混合体的可蚀性K值分别为0.0224、0.0208、0.0188、0.0074 t·hm2·h/(hm2·MJ·mm);分析得出,随着石砾含量增加,土石混合土质可蚀性K值呈线性减小。以纯土体类型为分析基准,建立了不同含石量条件下的土质可蚀性因子Ki与纯土体土壤可蚀性K0和石砾含量Pi之间的简化转化关系式,以便在有关地区参考应用。
-
关键词
黄土区
生产建设项目
工程土石混合堆积体
侵蚀量
可蚀性K值
-
Keywords
loess area
production and contribution project
earth-rock engineering accumulation
sediment yield
soil erodibility factor
-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