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均匀性与适宜灌溉定额研究
1
作者 郑和祥 曹雪松 +1 位作者 畅利毛 曾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5,102,共6页
研究主要探究不同灌溉方式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均匀性差距,并提出适宜的灌水定额。采用田间试验,设3个地下滴灌灌水定额(20、25、30 mm),2个埋设深度(10、20 cm)和2个滴头流量(1.38、2.0 L/h),研究了滴灌带流量、埋深在不同紫花苜蓿生... 研究主要探究不同灌溉方式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均匀性差距,并提出适宜的灌水定额。采用田间试验,设3个地下滴灌灌水定额(20、25、30 mm),2个埋设深度(10、20 cm)和2个滴头流量(1.38、2.0 L/h),研究了滴灌带流量、埋深在不同紫花苜蓿生育期内的灌水均匀度差异,同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紫花苜蓿株高、产量等参数的影响。滴灌带滴头流量对滴灌灌水均匀性的影响相对较大。在相同的滴灌带滴头流量下,滴灌带埋设深度10 cm与20 cm对滴灌灌水均匀系数影响不显著。当耗水量为456.69 mm时,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最大,为12847.78 kg/hm-2。基于节水效果、产量和高效等多生产因素的综合考虑,建议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地区紫花苜蓿地下滴灌灌水定额为25 mm,灌水12~14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灌水均匀性 紫花苜蓿 耗水量 灌溉定额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地下滴灌冬小麦和夏玉米水氮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2
作者 甄玉月 徐立荣 高海威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1-49,共9页
【目的】探索冬小麦、夏玉米地下滴灌条件下最佳灌水施氮制度。【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设置4个灌水水平,冬小麦:W1:2580 m^(3)/hm^(2)、W2:2240 m^(3)/hm^(2)、W3:2020 m^(3)/hm^(2)、W4:1560 m^(3)/hm^(2),夏玉米:W1:1306 m^(3)... 【目的】探索冬小麦、夏玉米地下滴灌条件下最佳灌水施氮制度。【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设置4个灌水水平,冬小麦:W1:2580 m^(3)/hm^(2)、W2:2240 m^(3)/hm^(2)、W3:2020 m^(3)/hm^(2)、W4:1560 m^(3)/hm^(2),夏玉米:W1:1306 m^(3)/hm^(2)、W2:1088 m^(3)/hm^(2)、W3:814 m^(3)/hm^(2)、W4:650 m^(3)/hm^(2),2个施氮水平,冬小麦、夏玉米均为:F1:180 kg/hm^(2)、F2:100 kg/hm^(2),研究水氮耦合对冬小麦、夏玉米水氮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结果】W2F1处理冬小麦产量最大,继续增加灌水量冬小麦产量并未增加,而夏玉米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土壤氮素残留量均表现为F1处理>F2处理,且冬小麦氮素残留量随灌水量增加先减少后增加,W1处理夏玉米氮素残留量最大,冬小麦、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均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冬小麦、夏玉米耗水量均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结论】拟合优化表明,冬小麦的适宜灌水量为214 mm,适宜施氮量100 kg/hm^(2);夏玉米适宜灌水量为103 mm,适宜施氮量1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水氮利用效率 地下滴灌 产量
下载PDF
插入式地下滴灌对土壤入渗和水盐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珠 张旭贤 +2 位作者 王世昌 文豪 蔡桂香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0-447,共8页
【目的】研究插入式地下滴灌对盐碱土壤入渗与水盐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土柱试验,以阿拉尔灌区春季返盐的盐碱土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滴头流量与滴头埋深,对土壤湿润峰运移和湿润体内部水分及盐分的影响规律。【结果】... 【目的】研究插入式地下滴灌对盐碱土壤入渗与水盐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土柱试验,以阿拉尔灌区春季返盐的盐碱土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滴头流量与滴头埋深,对土壤湿润峰运移和湿润体内部水分及盐分的影响规律。【结果】相同入渗时间和滴头流量条件下,地下滴灌比地表滴灌湿润峰深度、湿润面积、湿润体内土壤平均含水量和脱盐深度增加。与CK处理相比较,T_(1)处理土壤湿润峰深度和土壤湿润面积分别增加20.89%和18.01%;T_(2)处理土壤湿润峰深度和土壤湿润面积分别增加45.78%和19.06%。T_(1)和T_(2)处理土壤湿润体内含水量平均值分别增加2.48%和1.37%。土壤脱盐深度由10 cm增加至25 cm。增加滴头埋深和流量,能够增加土壤持水效率,T_(1)~T_(4)处理0~25 cm土层土壤持水效率分别为2.56%、3.82%、9.81%和13.35%。滴头流量较小,随滴头埋深增加,土壤盐分表聚。T_(2)处理0~5 cm土层深度土壤积盐率为67.98%。若增加滴头流量,随滴头埋深增加土壤脱盐深度和脱盐率增加,T_(4)处理0~30 cm土层深度土壤脱盐率最大达79.15%。【结论】以增大土壤湿润面积、土壤脱盐区和脱盐率为目标,滴头流量0.6 L/h,埋深15 cm处理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土壤水分 土壤持水效率 土壤盐分 土壤脱盐率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地下滴灌领域研究可视化分析
4
作者 卫琦 贺敏 +4 位作者 韦琦 徐俊增 李昕彤 董奕霄 李燕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2-91,共10页
【目的】地下滴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解决农业用水危机、减缓农田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究以地下滴灌为主题的研究进展,旨在推动地下滴灌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基础,借助Origin等... 【目的】地下滴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解决农业用水危机、减缓农田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究以地下滴灌为主题的研究进展,旨在推动地下滴灌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基础,借助Origin等统计软件,结合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从发文数量的分布特征、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突现词分析、共被引聚类5个角度对以地下滴灌为研究主题的知识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①地下滴灌研究发展大致分为萌芽阶段、波动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该领域主流发文期刊是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Lamm、王京伟、李云开等核心作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地下滴灌领域的学科基础。发文数量较多的国家包括美国、中国等。国家和机构间的合作较为紧密,作者间的合作呈现出“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格局。②地下滴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土壤水分传输、植物生长与发育、灌溉水质与土壤盐渍化、灌溉水管理等;前沿领域主要包括水分传输机理的研究、水文学建模、灌溉水质的控制、滴灌技术的自动化控制等;未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系统优化、节水灌溉新技术、土壤改良、智能化技术和新型材料应用等方面。③未来研究中,地下滴灌领域的研究应更加注重使用多重数据库对比分析,并通过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探索新的影响因素和灌溉方法。为此,需要构建先进的合作平台,并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缺水地区案例的研究,以加强国家、机构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随着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和文献计量分析手段的进步,可以预见地下滴灌研究领域将呈集成化、智能化、可持续化和适应化发展趋势。【结论】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地下滴灌领域进行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可视化效果,该分析涵盖了发文数量分布特征、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突现词分析以及共被引聚类。这些研究结果将为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研究进程 研究热点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地下滴灌与漫灌对保护地黄瓜栽培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刘楠 李平 +4 位作者 陈正武 韩毅科 魏爱民 杜胜利 崔兴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第8期79-82,共4页
为了解不同灌溉方式对棚内温湿度、生长期灌水量、黄瓜产量及常见病害发病率的影响,本文作者以津冬科润99黄瓜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了地下滴灌与漫灌2种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黄瓜栽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滴灌的用水量仅为漫灌的56.... 为了解不同灌溉方式对棚内温湿度、生长期灌水量、黄瓜产量及常见病害发病率的影响,本文作者以津冬科润99黄瓜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了地下滴灌与漫灌2种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黄瓜栽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滴灌的用水量仅为漫灌的56.6%,并且能够显著降低棚内的空气湿度,从而降低白粉病和霜霉病的发病率。同时,气温低时地下滴灌对棚内温度有良好的提升效果,对黄瓜的产量也有显著的提升效果(1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保护地 地下滴灌 漫灌 对比试验
下载PDF
浅埋地下滴灌不同土壤基质势调控对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李荣承 万书勤 +1 位作者 李晓彬 康跃虎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31,共7页
【目的】探明浅埋地下滴灌不同土壤基质势对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制定呼伦贝尔地区苜蓿浅埋地下滴灌的灌溉制度。【方法】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不同的土壤基质势下限处理,将滴头正下方10cm深度处的土壤基质势分别控制在-10、-2... 【目的】探明浅埋地下滴灌不同土壤基质势对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制定呼伦贝尔地区苜蓿浅埋地下滴灌的灌溉制度。【方法】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不同的土壤基质势下限处理,将滴头正下方10cm深度处的土壤基质势分别控制在-10、-20、-30、-40k Pa和-50k Pa,研究不同土壤基质势对土壤水分布、苜蓿生长、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浅埋地下滴灌条件下,控制滴头正下方10cm深度处的土壤基质势下限可以显著改变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该点土壤基质势阈值越高,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则越高。苜蓿的株高和产量随着土壤基质势的降低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基质势下限控制在-20k Pa时的苜蓿株高和产量最高。苜蓿的平均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土壤基质势的降低而升高,当土壤基质势下限在-50~-40k Pa范围内时最高。【结论】为了保证苜蓿高产,当耕层土壤保水性能较差且土层浅薄时,浅埋地下滴灌条件下滴头正下方10 cm深度处的土壤基质势下限建议控制在-20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浅埋地下滴灌 灌溉制度 土壤基质势 灌溉水利用效率
下载PDF
地下滴灌苜蓿种子田土壤养分及盐碱分布规律
7
作者 孙群策 张树振 +5 位作者 姜涛福 王永琪 岳海燕 彭凤君 徐婉宁 张博 《草食家畜》 2023年第1期52-58,共7页
为探明地下滴灌模式下多年生苜蓿种子田土壤中的养分和盐碱分布规律,为科学利用地下滴灌进行苜蓿种子生产提供指导。本研究以滴灌带正上方地面为起始点,对垂直方向0~60 cm、水平方向0~40 cm范围内的土壤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滴灌4年... 为探明地下滴灌模式下多年生苜蓿种子田土壤中的养分和盐碱分布规律,为科学利用地下滴灌进行苜蓿种子生产提供指导。本研究以滴灌带正上方地面为起始点,对垂直方向0~60 cm、水平方向0~40 cm范围内的土壤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滴灌4年淋洗导致了新牧4号紫花苜蓿种子田土壤中的养分与盐碱存在异质性分布,养分主要分布于垂直距离0~30 cm、水平距离0~20 cm的土壤;盐分主要聚集于距地表垂直距离30~40 cm、距滴灌带水平距离30~40 cm的土壤;土壤碱性较强区域为距地表垂直距离30~60 cm、距滴灌带水平距离20~40 cm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苜蓿种子田 土壤盐碱分布 土壤养分分布
下载PDF
一种地下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及入渗特性
8
作者 王海涛 何青海 +3 位作者 王建东 仇学峰 王传娟 孟宪武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33-841,共9页
针对一种地下滴灌灌水器(3种流量规格),探究了其在不同工作压力下(0.02~0.14 MPa)自由出流的水力性能和在额定工况下(0.1 MPa)不同埋深(25,40 cm)时的入渗特性.结果表明:该地下滴灌灌水器压力与流量的关系符合指数型函数,类属非压力补... 针对一种地下滴灌灌水器(3种流量规格),探究了其在不同工作压力下(0.02~0.14 MPa)自由出流的水力性能和在额定工况下(0.1 MPa)不同埋深(25,40 cm)时的入渗特性.结果表明:该地下滴灌灌水器压力与流量的关系符合指数型函数,类属非压力补偿式灌水器类型.该地下滴灌灌水器制造偏差在特定压力下的表征值随工作压力增加有降低趋势,而对于低压工况下滴灌系统灌水均匀度的影响更为明显;当埋入地下时,其湿润体形状呈现椭球体或近似球体,在相同埋深下,灌水器流量规格越小,在等时间内形成的湿润体也就越小;当灌水完成达到相同灌水量时,小流量规格灌水器的湿润体反而更大.在相同流量规格下,灌水器埋深越深,越不利于湿润锋运移,等时间内形成的湿润体越小;其水分运移在多个方向上的扩散距离与时间均呈幂函数,水分在水平方向运移最快;随着灌水器流量规格增大,水分运移方向随时间增长逐渐由向下占优转为向上占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灌水器 制造偏差 水力性能 入渗特性
下载PDF
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东博 钱智勇 +3 位作者 王东 黄国亮 杨振杰 张毅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3,共13页
地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规律一直是学术界追踪的热点课题。为明确地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总体概览了地下滴灌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以及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不同地下滴灌方式下土壤水分运移... 地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规律一直是学术界追踪的热点课题。为明确地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总体概览了地下滴灌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以及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不同地下滴灌方式下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研究方法及结论,并介绍数值仿真技术在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综合分析了地下滴灌条件下影响土壤水分运移与分布的关键因素,总结了当前研究现状与发展瓶颈,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和提高灌溉水分利用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水分运移 湿润体 土壤质地 HYDRUS-2D/3D
下载PDF
地下滴灌系统在沙质土壤玉米上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柯春光 《陕西水利》 2023年第3期178-181,共4页
在沙质土玉米上对地下滴灌(SDI)系统进行评估。设置两个滴灌管埋深(23 cm和33 cm)和两种灌溉调度方法(基于土壤水分和基于每日灌溉时间),喷灌和非灌溉控制处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3 cm深度处传感器SDI和喷灌测得的玉米产量相似,23 cm深... 在沙质土玉米上对地下滴灌(SDI)系统进行评估。设置两个滴灌管埋深(23 cm和33 cm)和两种灌溉调度方法(基于土壤水分和基于每日灌溉时间),喷灌和非灌溉控制处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3 cm深度处传感器SDI和喷灌测得的玉米产量相似,23 cm深度SDI是喷灌的可行替代方案。而33 cm深的SDI处理对玉米的最佳产量影响太大。最佳产量和最低用水量的组合是设定土壤水分值为10%~12%下实现的。研究可为干旱区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I 地下滴灌 玉米 灌溉用水效率 时域反射(TDR)
下载PDF
地下滴灌灌水器堵塞研究 被引量:65
11
作者 仵峰 范永申 +3 位作者 李辉 郭志新 李金山 李王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0-83,共4页
地下滴灌(SDI)是一种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但系统易于堵塞,堵塞问题成为影响地下滴灌成败的关键。通过对运行8年的地下滴灌系统堵塞的实地调查,迷宫式、微管式和孔口式等3类型的灌水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堵塞,堵塞率分别达到16.67%、25%和63.... 地下滴灌(SDI)是一种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但系统易于堵塞,堵塞问题成为影响地下滴灌成败的关键。通过对运行8年的地下滴灌系统堵塞的实地调查,迷宫式、微管式和孔口式等3类型的灌水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堵塞,堵塞率分别达到16.67%、25%和63.89%。分析3类型灌水器的堵塞状况,引起地下滴灌堵塞的主要原因是进入系统的微粒在流道壁的附着和发育。为此,提出加强过滤、定时冲洗和改变滴头流道设计等解决地下滴灌堵塞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堵塞 抗堵塞建议
下载PDF
间接地下滴灌灌溉深度对枣树根系和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33
12
作者 孙三民 安巧霞 +2 位作者 杨培岭 陆小波 顾凯凯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1-90,共10页
为探讨间接地下滴灌及导水装置埋深(灌溉深度)对南疆极端干旱区矮化密植红枣根系生长分布特征及产量、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间接地下滴灌(ISDI)3个导水装置埋深水平,分别为20、27、35 cm,以地表滴灌(DI)为对照,共4个处理,经过2... 为探讨间接地下滴灌及导水装置埋深(灌溉深度)对南疆极端干旱区矮化密植红枣根系生长分布特征及产量、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间接地下滴灌(ISDI)3个导水装置埋深水平,分别为20、27、35 cm,以地表滴灌(DI)为对照,共4个处理,经过2~4 a的田间试验后,采用环状壕沟分层挖掘法对以枣树树干为中心,半径为1 m的90°扇形区域内0~100 cm土层进行根系取样。结果表明,相对于DI,ISDI下各根系分布较均匀,生长方向基本向下延伸;ISDI显著增加了根径小于5 mm根系根长密度,细根(根径小于2 mm)是DI的3倍,但减少了根径大于5 mm根系根长密度,相对增加了20~40 cm土层根系根长占总根长的比率;垂直方向上随着灌溉深度的增加表层根系根长密度相对减少,深层相对增加;水平方向上各处理根系根长密度基本呈现随着与树干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但在0~20 cm土层减小的幅度较大,在20~40 cm土层其减小的幅度较小;随着灌溉技术由DI到ISDI及灌溉深度的增加,细根分布基本呈现出由"宽浅型"向"深根型"发展的趋势。相对DI,ISDI具有较好的节水增产效果,提高产量及灌溉水生产率最大达20%。建议幼龄期南疆密植枣树的导水装置埋深为27~35 cm。研究为极端干旱区枣树适宜灌溉技术的选择及其技术要素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树 间接地下滴灌 灌溉深度 根系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温室地下滴灌灌水控制下限对番茄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田义 张玉龙 +2 位作者 虞娜 张辉 邹洪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8-92,共5页
用温室小区试验的方法,通过对番茄株高和茎粗、果实品质和产量以及水分生产效率进行比较,探讨了温室栽培茄果类地下滴灌灌水控制下限的适宜取值范围。结果表明:在壤质土壤的试验地上,当地下滴灌管埋深为30 cm、计划湿润层深为15 cm^45 ... 用温室小区试验的方法,通过对番茄株高和茎粗、果实品质和产量以及水分生产效率进行比较,探讨了温室栽培茄果类地下滴灌灌水控制下限的适宜取值范围。结果表明:在壤质土壤的试验地上,当地下滴灌管埋深为30 cm、计划湿润层深为15 cm^45 cm(厚度30 cm)、湿润比取0.7、灌水控制上限取田间持水量时,将土壤水吸力30 kPa作为控制灌水的下限,有利于番茄植株生长发育,可以达到高产、优质、节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地下滴灌 果实品质 产量 温室
下载PDF
地下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7
14
作者 仵峰 李王成 +2 位作者 李金山 范永申 冯俊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5-88,共4页
地下滴灌与地表滴灌的最大差异在于地下滴灌的灌水器出水口被土壤包围 ,其出流受到土壤的限制。在室内将灌水器埋入土槽中 ,模拟研究了灌水器类型、自由出流时的流量、工作压力、土壤初始含水率等因素 ,对地下滴灌条件下灌水器水力性能... 地下滴灌与地表滴灌的最大差异在于地下滴灌的灌水器出水口被土壤包围 ,其出流受到土壤的限制。在室内将灌水器埋入土槽中 ,模拟研究了灌水器类型、自由出流时的流量、工作压力、土壤初始含水率等因素 ,对地下滴灌条件下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灌水器埋入土壤后 ,流量是其自由出流时流量的 1/2~ 1/4。方差分析表明 ,影响地下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的主要因素是自由出流时的水力特性和土壤特性。针对测试土壤 ,建立了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计算的修正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灌水器 水力性能
下载PDF
地下滴灌下土壤水势对毛白杨纸浆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席本野 王烨 +4 位作者 邸楠 贾黎明 李广德 黄祥丰 高园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5318-5329,共12页
在6、7年生三倍体毛白杨(triploid Populus tomentosa)纸浆林中研究了地下滴灌(SDI)下不同土壤水势(-25、-50、-75kPa,即灌溉起始阈值)对林木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灌溉(CK)相比,SDI使6、7年生林分的生产力分别平均提高24... 在6、7年生三倍体毛白杨(triploid Populus tomentosa)纸浆林中研究了地下滴灌(SDI)下不同土壤水势(-25、-50、-75kPa,即灌溉起始阈值)对林木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灌溉(CK)相比,SDI使6、7年生林分的生产力分别平均提高24%和28%;其中,-25 kPa使6年生林分的生产力达到39.90 m3hm-2a-1,较CK极显著提高43.5%(P<0.01)。各水势处理间,-25 kPa的生产力在林分6年生时分别较-50和-75 kPa极显著提高20%和31%(P<0.01),在7年生时分别提高13%和14%(P>0.05)。能在毛白杨速生期内(4—7月)大幅提高土壤含水率(20和50 cm处分别平均提高35%和27%)、树干日平均液流速率(46%,SFmean)、黎明前叶水势(41%,ψpd)是SDI促进林木生长的重要机制。灌溉起始水势阈值的差异对毛白杨SFmean和ψpd无显著影响(P>0.05)。3个水势处理中,-25 kPa的平均SFmean和ψpd均最高,且其能使根系活动剧烈的表土层(0—20cm)的水分有效性有最大幅的提高,这可能是其对林木生长有最大促进作用的主要原因。综上,应在毛白杨纸浆林培育中大力推广SDI,并在应用时可将距滴头10cm、地下20 cm处的土壤水势达到-25 kPa作为灌溉起始阈值。另外,在与试验地环境相似地区栽植毛白杨时,应于4—7月灌溉,8—10月一般可不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水分管理 液流 土壤水势 三倍体毛白杨 纸浆林
下载PDF
循环曝气地下滴灌的温室番茄生长与品质 被引量:26
16
作者 雷宏军 臧明 +3 位作者 张振华 刘鑫 徐建新 潘红卫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3-259,共7页
循环曝气滴灌可以大幅度提高灌溉水掺气比例,有效改善普通地下滴灌引起的黏质型土壤根区间歇性缺氧环境,提高作物生产力.以河南省中牟县黄河淤积黄黏土为供试土壤,以温室番茄为供试对象,研究循环曝气地下滴灌对番茄生理及品质的影响.结... 循环曝气滴灌可以大幅度提高灌溉水掺气比例,有效改善普通地下滴灌引起的黏质型土壤根区间歇性缺氧环境,提高作物生产力.以河南省中牟县黄河淤积黄黏土为供试土壤,以温室番茄为供试对象,研究循环曝气地下滴灌对番茄生理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地下滴灌(对照处理)相比,相同灌溉定额条件下曝气处理番茄果实前5次产量提高了29.15%;番茄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0.72%.曝气处理气孔导度提高了30.51%,植物的生长活力得到增强.番茄果实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13.2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8.62%,糖酸比提高了22.05%,而总酸含量和硬度分别下降了15.50%和11.19%.曝气处理最大根长增加了16.75%,根冠质量之比提高了25.81%.综合分析表明,曝气滴灌可显著促进黄黏土中番茄的生长,促进番茄果实成熟,有效提高作物产量,改善番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番茄 曝气地下滴灌 生理指标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地下滴灌条件下杨树速生丰产林生长与光合特性 被引量:22
17
作者 贾黎明 邢长山 +2 位作者 韦艳葵 李延安 杨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1-67,共7页
研究了北京沿河沙地I 2 1 4杨树人工林地下滴灌和常规灌溉林地树木生长与光合特性 ,结果表明 :与常规灌溉相比 ,地下滴灌能大大增加树木的生长量 ,提高林地生产力。 2 0 0 0年 (栽植第 4年 ) ,地下滴灌区树木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 研究了北京沿河沙地I 2 1 4杨树人工林地下滴灌和常规灌溉林地树木生长与光合特性 ,结果表明 :与常规灌溉相比 ,地下滴灌能大大增加树木的生长量 ,提高林地生产力。 2 0 0 0年 (栽植第 4年 ) ,地下滴灌区树木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达到 2 1 1 8cm、1 4 2 3m和 0 1 81 5m3,比常规灌溉增加了 5 4 5 %、36 9%和 2 4 7 6 % ;林地生产力达到 2 2 78~ 2 5 81m3·hm- 2 a- 1 ,比常规灌溉增加了 3 9~ 4 6倍。树木生长改善和林地生产力提高的生理机制是地下滴灌可促进树木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地下滴灌区树木叶净光合速率在一天中几乎一直显著高于对照 ,幅度达 1 0 0 %~ 2 1 4 % ;从一个滴灌周期来看 ,滴灌区树木叶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 9 0 %~ 9 9% ;滴灌区树木水分利用效率也较对照区显著提高。通过相关分析表明 ,表层土壤 (1 5~ 2 5cm)水分含量在 5 %~ 8%时树木叶净光合速率能在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 ,而水分含量低于 4 % ,树木叶净光合速率将降低。建议在干旱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地区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时应结合当地经济条件推广地下滴灌技术 ,这不仅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且将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 ,使我国人工林生产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杨树 速生丰产林 生长特性 光合特性 林地生产力
下载PDF
枣树间接地下滴灌根区土壤盐分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孙三民 安巧霞 +2 位作者 蔡焕杰 姚宝林 乔英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间接地下滴灌条件下密植枣树根区不同方向(水平及垂直方向)、不同土层盐分质量比的变化特征,及导水装置直径(50、75、90 mm)和灌水量(9、13、17 L/(棵·次))对枣树根区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经... 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间接地下滴灌条件下密植枣树根区不同方向(水平及垂直方向)、不同土层盐分质量比的变化特征,及导水装置直径(50、75、90 mm)和灌水量(9、13、17 L/(棵·次))对枣树根区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后,垂直方向10-40 cm土层盐分质量比较低,0-10 cm土层盐分质量比最高;水平方向10-50 cm各土层盐分质量比随与出水口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在单次灌水后导水装置直径一定时各土层脱盐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灌水量一定时,10-40 cm土层脱盐率随导水装置直径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0-10 cm、40-50 cm脱盐率随导水装置直径增大呈低-高-低的趋势。在7—9月份,当导水装置直径为75 mm,灌水量为13、17 L/(棵·次)时,0-50 cm土层土壤平均盐分质量比均较低而且变化幅度较小。综合考虑节水、抑盐效果,确定导水装置直径为75 mm,灌水量为13 L/(棵·次)为适宜的间接地下滴灌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树 土壤 间接地下滴灌 盐分运移
下载PDF
适宜深播提高地下滴灌夏玉米出苗率促进苗期生长 被引量:17
19
作者 关小康 杨明达 +4 位作者 白田田 韩静丽 黄洁 王静丽 王同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75-80,共6页
通过连续2次的防雨棚小区试验,研究地下滴灌供水条件下不同播种深度对夏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在地下滴灌供水条件下分别设置3、5、7、9和11 cm 5种播种深度,结果表明:地下滴灌条件下水分上移扩散至距地表10 cm以内,下渗到距地表80 cm。... 通过连续2次的防雨棚小区试验,研究地下滴灌供水条件下不同播种深度对夏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在地下滴灌供水条件下分别设置3、5、7、9和11 cm 5种播种深度,结果表明:地下滴灌条件下水分上移扩散至距地表10 cm以内,下渗到距地表80 cm。除3 cm播深处理外,夏玉米的出苗时间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延长。出苗时间延长导致3和11 cm播深处理夏玉米出苗率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最低,其株高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7和9 cm播深处理的出苗率最高,其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异系数较低。综上,地下滴灌条件下,播深7~9 cm,既能保证出苗率,避免缺苗断垄的现象,又能提高玉米的整齐度及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是较为适宜的播种深度,研究可为夏玉米运用地下滴灌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温度 灌溉 地下滴灌 夏玉米 播种深度 出苗率
下载PDF
地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能态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仵峰 吴普特 +2 位作者 范永申 宰松梅 冯俊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1-35,共5页
研究灌水器与土壤界面处的能态是研究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的关键之一。该文通过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地下滴灌土壤水势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根据灌水器的流量和土壤的导水性之间的关系,将其分为两种情况,在灌水器流量不大于... 研究灌水器与土壤界面处的能态是研究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的关键之一。该文通过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地下滴灌土壤水势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根据灌水器的流量和土壤的导水性之间的关系,将其分为两种情况,在灌水器流量不大于土壤扩散能力时,灌水器出口处的土壤水势等于该处的土壤吸力,为非正压状态;否则,灌水器出口处的土壤水势为正。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结果均表明,对同一土壤,影响地下滴灌土壤水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灌水器的额定流量和土壤初始含水率,在一定的流量范围内,灌水器出口的稳定正压随灌水器流量的增大而增加,随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降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地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势分布的近似计算式,并简要分析了这一特殊土壤水分分布对地下滴灌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灌水器 正压 土壤水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