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岩石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论北秦岭地壳增生和地壳深部性质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宏飞 赵志丹 +1 位作者 骆庭川 张本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0-170,共11页
北秦岭各岩类116个样品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变化于0.9~2.4Ga之间,反映北秦岭地壳主要形成于元古代,0.9Ga之后没有明显大规模新生地壳的形成。在Nd模式年龄分布图上出现2.05Ga、1.40Ga... 北秦岭各岩类116个样品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变化于0.9~2.4Ga之间,反映北秦岭地壳主要形成于元古代,0.9Ga之后没有明显大规模新生地壳的形成。在Nd模式年龄分布图上出现2.05Ga、1.40Ga和1.05Ga三个明显的峰值,它们相应地代表北秦岭地壳的三个增生期。与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壳存在2.65Ga、2.10Ga和1.40Ga三个增生期相对比,表明从华北克拉通南缘到北秦岭,地壳侧向增生是逐渐发展的,这是一个统一典型陆块的地壳增长过程,而北秦岭原来应属于华北的一部分。另外,从北秦岭花岗岩揭示的北秦岭地壳深部性质看,北秦岭地壳深部在1.0Ga~1.2Ga左右的板底垫托作用是相当明显的,而在晚古生代后可能又受到区域折离层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龄 地壳增生 地壳深部
下载PDF
新疆玛纳斯大震区地壳深部的电性结构 被引量:16
2
作者 詹艳 赵国泽 +4 位作者 汤吉 赵俊猛 晋光文 邓前辉 王继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9-167,共9页
对玛纳斯大震区新近观测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视电阻率曲线、阻抗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主轴方位角和地磁实感应矢量。然后对所有测点的资料进行了二维自动反演解释。结果表明,沿剖面的地壳浅部可划分为5个区段,沿剖... 对玛纳斯大震区新近观测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视电阻率曲线、阻抗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主轴方位角和地磁实感应矢量。然后对所有测点的资料进行了二维自动反演解释。结果表明,沿剖面的地壳浅部可划分为5个区段,沿剖面的深部可划分为3个区段,各区段的接触边界由断层或深断裂带组成。沿测线沉积盖层最大深度达12km左右;测线南段存在壳内低阻体。这些解释结果与地质及其它资料吻合较好。玛纳斯7.7级地震发生在地壳电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接触带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视电阻率 电性结构 地震 地壳深部
下载PDF
山西五台山地区地壳深部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赵金仁 张先康 +3 位作者 张成科 张建狮 刘宝峰 潘素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3-129,共7页
利用穿过山西断陷带及五台山区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测深削面所获得的资料对该区地壳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台山地区地壳呈明显的分层结构,上下地壳的分界是以壳内较为连续可靠的反射波B所反映的界面为标志的,上地壳的厚度为23—... 利用穿过山西断陷带及五台山区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测深削面所获得的资料对该区地壳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台山地区地壳呈明显的分层结构,上下地壳的分界是以壳内较为连续可靠的反射波B所反映的界面为标志的,上地壳的厚度为23—28km,莫霍界面的深度为39—43kin,五台山区是本区M界面最深的地区;地壳结构非均匀变化强烈的地区发生在五台山及其邻近地区,上地壳内较大范围低速异常体的存在和壳内强反射波组的出现可视为地壳深部岩浆活动的一种标志;壳内界面的中断、Pm波的局部不连续和地壳深断裂的存在等诸多现象均表明该地区地壳结构发生了强烈的挤压、变形和构造活动,从而形成了该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地壳深浅部异常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带及五台山 地壳深部异常结构 地震测深
下载PDF
桐柏北部燕山期花岗岩对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的地球化学示踪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宏飞 张利 +3 位作者 高山 钟增球 凌文黎 张本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5-112,共8页
通过对桐柏北部(相当于北秦岭构造块体)燕山期老湾岩体和梁湾岩体花岗岩主元素、微量元素和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分析了岩浆的物质来源,并用来指示地壳深部组成。结果表明,老湾和梁湾花岗岩均属壳源型花岗岩,岩... 通过对桐柏北部(相当于北秦岭构造块体)燕山期老湾岩体和梁湾岩体花岗岩主元素、微量元素和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分析了岩浆的物质来源,并用来指示地壳深部组成。结果表明,老湾和梁湾花岗岩均属壳源型花岗岩,岩浆物质并不来自于北秦岭基底和华北克拉通南缘基底,而是来自南秦岭构造块体中桐柏杂岩的部分熔融。这表明在桐柏北部的深部地壳中,含有南秦岭的地壳物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早期南秦岭陆壳向北俯冲并叠置于北秦岭块体之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示踪 地壳深部地质 燕山期
下载PDF
河南林县地震区地壳深部构造背景探讨 被引量:16
5
作者 赵金仁 张先康 +3 位作者 张成科 任青芳 祝治平 吴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9-236,共8页
利用菏泽-林县-长治剖面西段与河南省林县微震区有关的6个炮点(分支)的观测资料进行二维处理计算、解释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县震区的下方存在着M面断裂或构造异常带;壳内存在着明显的速度逆转;林县震区及其东侧的内黄隆起和西侧的太行... 利用菏泽-林县-长治剖面西段与河南省林县微震区有关的6个炮点(分支)的观测资料进行二维处理计算、解释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县震区的下方存在着M面断裂或构造异常带;壳内存在着明显的速度逆转;林县震区及其东侧的内黄隆起和西侧的太行山隆起壳幔结构与构造具有明显的差异;西浅东深的林县西断裂沿震源深度包络线向深部延伸与震区下方的近垂直的地壳断裂在15km深处交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县 微震区 壳幔结构 深部断裂 地壳深部构造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及其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江为为 宋海斌 胥颐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0-48,共9页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计算了研究区重、磁资料的一阶小波细节变换、四阶小波逼近变换。根据重力场资料以及南海北部盆地钻井取样的测试结果 ,同时参考在研究区进行的地震勘探结果 ,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计算了研究区重、磁资料的一阶小波细节变换、四阶小波逼近变换。根据重力场资料以及南海北部盆地钻井取样的测试结果 ,同时参考在研究区进行的地震勘探结果 ,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地壳结构较为复杂 ,地壳厚度在 1 7— 38km之间 ,总的趋势由陆向洋地壳厚度逐渐减薄 ,反映出该区域地壳具有陆壳、过渡壳的性质 ,同时存在上地幔隆起区及凹陷区。用地震层析成像结果与重力资料计算出的地壳分布趋势进行了对比验证。根据地幔对流结果探讨了研究区深部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深部地壳结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红河地区 地壳深部结构 地球物理场 重力场资料 地震勘探 地幔对流 深部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岩石波速与地壳深部的物质组成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永祥 伍旭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通过对高温高压下岩石波速实验资料的综合研究得出:岩石波速及速度各向异性可用于确定地壳深部各层的组成和界面性质;岩石波速随构造环境而变化;同一波速层由成分和成因上不同的岩石组合而成利用统计分析后的高温高压波速数据。
关键词 高温 岩石波速 地壳深部 物质组成
下载PDF
地壳深部的微生物及其对流体成分和性质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周修高 谢树成 刘金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5-51,共7页
概述了地壳深部生物区系的一些特征,它们的活动对流体成分和性质的影响,并对微生物生命的温度上限、下渗深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地壳深部 微生物区系 流体 油气藏 成因
下载PDF
探测地壳深部的信息——联邦德国大陆超深钻计划(KTB)简介
9
作者 高山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1-57,共7页
联邦德国大陆超深钻计划总投资力4.5亿西德马克。钻孔位于巴伐利亚州Oberpfalz。与其它深钻不同的走,该钻孔选在中欧海西褶皱带南缘、毗邻阿尔卑斯造山带的一条主缝合带上。钻探的中心任务是打一口深度为5km的试探钻孔及一口深度为14km... 联邦德国大陆超深钻计划总投资力4.5亿西德马克。钻孔位于巴伐利亚州Oberpfalz。与其它深钻不同的走,该钻孔选在中欧海西褶皱带南缘、毗邻阿尔卑斯造山带的一条主缝合带上。钻探的中心任务是打一口深度为5km的试探钻孔及一口深度为14km的主钻孔。钻探的总目标是,调查与评价深部大陆地壳的物理与化学条件,以了解大陆地壳的结构、成分、动力学,演化及正在进行的过程与古过程,KTB重点研究大陆中一下地壳。主要研究方面包括:(1)记录大陆地壳现在的热动力状态,评价目前正在进行的过程;(2)研究大陆地壳的成分梯度与不连续性;(3)研究大陆地壳内的传递现象、传递机制及传递过程;(4)重建古条件与古过程;(5)研究大陆下地壳的性质及与之有关灼大陆地壳的结构、流变性质和构造演化;(6)建立一个长期的深部地壳实验室和观测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TB 地壳深部 造山带 构造演化 地壳 缝合带 化学条件 西德马克 成分梯度 褶皱带
下载PDF
汶川大震发震断裂带临震前的地壳深部绝对应力异常分析
10
作者 郭啟良 王成虎 +1 位作者 张彦山 丁立丰 《国际地震动态》 2009年第4期27-28,共2页
研究表明,汶川8.0级大震的发震构造为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发震断裂由映秀起始,沿北东向穿过北川直至青川一带,发震断裂长达近300km。大震发生以来的强余震沿着该发震断裂带密集分布,尤其是在青川一带多次发生5~6级的强余震。
关键词 中央断裂带 发震构造 应力异常 地壳深部 大震 汶川 震前 发震断裂
下载PDF
三峡水库库首区地壳深部构造环境与地震成因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强 赵旭 +2 位作者 蔡晋安 刘瑞丰 赵翠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14,共8页
利用地震P波层析成像结果和三峡水库蓄水前的地震,研究三峡坝址及邻近区域的地壳深部构造环境与地震关系,探讨地震成因。结论如下:三峡地区蓄水前地震与地壳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地震基本发生在地壳深部高速异常构造与低速异常构造接... 利用地震P波层析成像结果和三峡水库蓄水前的地震,研究三峡坝址及邻近区域的地壳深部构造环境与地震关系,探讨地震成因。结论如下:三峡地区蓄水前地震与地壳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地震基本发生在地壳深部高速异常构造与低速异常构造接壤处形成的速度梯度带上或附近,这表明,速度梯度带是地壳深部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方,具有隐伏断裂的特征。三峡地区在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以及受上地幔部分熔融物质变形、膨胀、垂直向上的扰动场与伸张应力和热应力作用,导致地壳中断裂和隐伏断裂活动或产生新破裂,发生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库首区 地壳深部构造环境 蓄水 地震成因 隐伏断裂
下载PDF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深部磁性构造与地震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明清 刘敏 +4 位作者 张先 沈京秀 赵丽 贺为民 虎喜凤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3-58,共6页
应用三维磁性层反演理论和方法,对延庆、怀来地区航磁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反演计算了该区磁性基底埋深、居里等温面埋深和视磁化强度分布。揭示了延庆盆地、矾山盆地、怀来盆地、涿鹿盆地等四个相互联通盆地的磁性基底的定量特征。对... 应用三维磁性层反演理论和方法,对延庆、怀来地区航磁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反演计算了该区磁性基底埋深、居里等温面埋深和视磁化强度分布。揭示了延庆盆地、矾山盆地、怀来盆地、涿鹿盆地等四个相互联通盆地的磁性基底的定量特征。对该区地震发生的深部原因和地壳内不同物性块体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该区地震分布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初步提出了该区地震的危险区划和今后的重点监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磁性构造 地壳深部 延怀盆地
下载PDF
全国第六次火山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召开 揭开内蒙古高原地壳深部结构的“窗口”
13
作者 杨军利 《西部资源》 2011年第3期29-29,共1页
8月27日-30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IAVCEI中国委员会、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全国第六次火... 8月27日-30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IAVCEI中国委员会、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全国第六次火山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顺利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浩特市 学术研讨会 内蒙古高原 次火山 地壳深部结构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内蒙古自治区 专业委员会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拉昂错蛇绿岩带区域地壳深部结构及其可能构造归属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洋 徐啸 +1 位作者 高锐 郭晓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40-846,共7页
前人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出露的拉昂错蛇绿混杂岩为新特提斯洋壳岩石圈的一部分,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关闭及其随后大洋岩石圈物质的仰冲.鉴于拉昂错蛇绿岩的构造演化历史尚不明确,前期对于拉昂错蛇绿岩带构造归属的研究主要基于... 前人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出露的拉昂错蛇绿混杂岩为新特提斯洋壳岩石圈的一部分,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关闭及其随后大洋岩石圈物质的仰冲.鉴于拉昂错蛇绿岩的构造演化历史尚不明确,前期对于拉昂错蛇绿岩带构造归属的研究主要基于岩石学研究和地表地质调查等,缺少精细的深部地壳结构进行运动学指示,因此证明拉昂错蛇绿混杂岩体的构造归属并非易事.本次研究中,我们对前期获得的一条南北向延伸穿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拉昂错蛇绿岩体的112 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释.高分辨率的深反射地震剖面清晰地显示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造山带内发育良好的地壳双冲构造几何结构,该地壳尺度双冲构造将印度俯冲地壳物质从底部运移到上部.同时,地震剖面还显示拉昂错蛇绿岩体和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体在上地壳深处呈倾向相反但底部相通的结构构造.结合前人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地表地质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拉昂错蛇绿岩体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体的一部分.印度俯冲前缘的双冲构造折返将深部物质带到地表过程的同时,还将部分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携带至南侧距主缝合带位置大约20 km的拉昂错蛇绿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拉昂错蛇绿岩 地壳深部结构 构造归属
下载PDF
桐柏北部二朗坪蛇绿岩片中花岗岩:地球化学、成因及对地壳深部物质的指示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宏飞 高山 +2 位作者 张利 钟增球 张本仁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7-29,共3页
本文对产于桐柏北部二朗坪蛇绿岩片中加里东期桃园岩体和燕山期梁湾岩体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 Nd- 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表明,桃园花岗岩与二朗坪基性岩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两者均来自于亏损地... 本文对产于桐柏北部二朗坪蛇绿岩片中加里东期桃园岩体和燕山期梁湾岩体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 Nd- 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表明,桃园花岗岩与二朗坪基性岩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两者均来自于亏损地幔源区,其中桃园花岗岩浆来自于基性岩浆的分异结晶,是与蛇绿岩共生的岩浆侵入单元,形成于与洋壳消减作用有关的弧后盆地环境,从而支持了二朗坪蛇绿岩属弧后盆地型蛇绿岩的认识。梁湾花岗岩的岩浆物质来自于南部(南秦岭)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指示在桐柏北部(北秦岭)的深部地壳中含有南秦岭陆壳物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早期南秦岭陆壳向北俯冲叠置于北秦岭块体之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深部地壳性质 蛇绿岩片
下载PDF
地壳深部结构探测启示与山东中生代金成矿的主要科学问题讨论 被引量:5
16
作者 单伟 于学峰 +6 位作者 熊玉新 张伟 李小伟 马祥县 迟乃杰 程伟 舒磊 《山东国土资源》 2022年第4期1-13,共13页
在山东省域内广泛分布有中生代形成的金矿床。涵盖胶北地块、胶南威海造山带的胶东金矿区以成矿作用强烈、赋存资源量巨大成为中国东部金成矿的典型代表,为成矿机理、成矿过程和研究对比提供了重要场所。在对胶东地区地壳深部结构探测... 在山东省域内广泛分布有中生代形成的金矿床。涵盖胶北地块、胶南威海造山带的胶东金矿区以成矿作用强烈、赋存资源量巨大成为中国东部金成矿的典型代表,为成矿机理、成矿过程和研究对比提供了重要场所。在对胶东地区地壳深部结构探测认识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山东省中生代金成矿的时空规律,本文提出胶北地块、鲁西地块以及胶南威海造山带内中生代形成的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内生金矿床虽具有不同成矿模式,但在成矿过程中,具有相似的成矿动力机制。通过不同构造单元内成矿模式的对比,结合已有的成矿理论和胶北地块地壳结构特征,提出在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存在以岩石圈破裂为特征的金成矿作用。成矿作用以构造体系、岩浆体系和成矿流体等要素耦合为基础,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成矿系统。在阐述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本文初步梳理了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厘清和解决的部分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金成矿机理研究 克拉通破坏 岩石圈破裂 地壳深部结构探测 成矿系统
下载PDF
地壳深部的生油气潜势
17
作者 И.Д.Полякова Г.Ч.Борукаев +1 位作者 Г.Р.Перозио 李霞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2期39-42,共4页
依据西西伯利亚北部秋明油田CΓ—6井的岩芯资料,发现了深部生油气潜势和氢指数变化的新数据。为了解释新数据,研究了深部有机质和矿物质的成分与结构。指出,深部疏松带具有生油气潜势。
关键词 地壳深部 生油气潜势 氢指数 油气藏
下载PDF
地壳深部甲烷的稳定性和通量
18
作者 Robert C.Burruss 刘素剑 张友联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2期32-38,共7页
实验观察资料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甲烷在地壳高达800℃和>10kbar的温压条件下是稳定的。这样的温压条件相当于地下35~40km的地壳深部条件。甲烷在含石墨的副变质岩中非常稳定。根据形成石英脉所需流体的体积,从一个岩墙系统或一个... 实验观察资料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甲烷在地壳高达800℃和>10kbar的温压条件下是稳定的。这样的温压条件相当于地下35~40km的地壳深部条件。甲烷在含石墨的副变质岩中非常稳定。根据形成石英脉所需流体的体积,从一个岩墙系统或一个变质地体中主流区估计的地壳深部甲烷的通量很大,通常为几十到几百Tcf(3~30×10^(11)m^3)。地壳生成的甲烷通过相分离或分离的气相向上浮动、聚集,但是可能会伴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氮。形成天然气资源聚集所需的甲烷通量很难估计。在高温条件下非石墨化岩石中的地壳甲烷经氧化而消耗。为了钻探和开采地壳成因的甲烷资源,需要用特殊方法从化学方面确定其存在和最终评估其聚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深部 甲烷 稳定性 通量 天然气 成因
下载PDF
地壳深部构造对油气田分布的控制作用
19
作者 ААМакушин 姜家生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5期80-83,共4页
运用重力勘探和深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了伏尔加—乌拉尔含油气区与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省交汇区的深部(10~40km)构造,查明该区深部主要构造单元是前里菲纪高密度陆块和边缘克拉通坳陷,在陆块和边缘克拉通坳陷的中—下地壳存在有孔隙发育带... 运用重力勘探和深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了伏尔加—乌拉尔含油气区与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省交汇区的深部(10~40km)构造,查明该区深部主要构造单元是前里菲纪高密度陆块和边缘克拉通坳陷,在陆块和边缘克拉通坳陷的中—下地壳存在有孔隙发育带,孔隙发育带与该两个含油气区古生界储集层内的工业油气聚集带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重点剖析了秋明含油气区边缘克拉通坳陷和前里菲纪陆块的深部构造对油气田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地壳下—中部孔隙发育带对大型油田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从而查明了该含油气区深部构造单元与油气工业区带之间的成因关系,指出在已知区找油和预测新油田时应对这一思想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深部构造 油气田 控制作用 东欧地台 西西伯利亚地台 孔隙发育带
下载PDF
榴辉岩相剪切带是地壳深部的反映
20
作者 D.M.Fountain 沈稿 《地震地质译丛》 1995年第3期59-64,共6页
1.引言在增厚的大陆地壳底部附近或大陆下的地幔中,榴辉岩的形成是地质界和地球物理界日益兴趣的一种过程。当碰撞造山运动,如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时,大陆地壳某些部分受迫进入地幔,这时地壳物质会转变为榴辉岩。Laubscher(1990)列举了熟... 1.引言在增厚的大陆地壳底部附近或大陆下的地幔中,榴辉岩的形成是地质界和地球物理界日益兴趣的一种过程。当碰撞造山运动,如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时,大陆地壳某些部分受迫进入地幔,这时地壳物质会转变为榴辉岩。Laubscher(1990)列举了熟知的阿尔卑斯显生宙造山带、加里东褶皱带的大陆地壳中产生的榴辉岩。其他人推测,从各种理由上说,大陆下地壳及其下伏的地幔岩石圈,是由下地壳分层出并沉入地幔中的。在这两种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岩相 剪切带 地壳深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