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7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揭示的藏南错那洞穹窿地壳结构
1
作者 蔡蔚 卢占武 +8 位作者 黄荣 李文辉 罗银河 王光文 穆青 程永志 陈司 王冠 陈子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本文以近年新发现的错那洞穹窿为例,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通过远震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叠加成像方法获取了错那洞穹窿区域地壳结构。结果表明:错那洞穹窿区域的地壳结构在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壳内速度间断面存在多处不连续现象,局部区域甚至发生界面错断;而在错那裂谷和错那洞穹窿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区。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印度-欧亚板块持续碰撞使喜马拉雅东南缘岩石圈经历过地壳尺度拉伸变形。在地壳增厚及持续的高温变质作用下,中、上地壳随藏南拆离系伸展减压发生部分熔融,而熔融岩浆沿着藏南拆离系薄弱处不断上涌并在错那洞穹窿下方聚集,并使错那洞穹窿及错那裂谷中、上地壳弱化,促进区域东西向伸展,进而发生岩浆底辟形成错那洞穹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洞穹窿 短周期密集台阵 远震P波接收函数 共转换叠加成像 地壳结构
下载PDF
福建地区上部地壳结构深地震测深探测研究
2
作者 李培 任丛荣 +1 位作者 李海艳 王善雄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3-105,共13页
位于中国大陆东南缘的福建地区是东南沿海的一个活动构造带,有着复杂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为了认识该区浅部地壳结构和基底构造特征,利用福建地区4条NE向深地震测深测线的Pg波走时数据,使用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4条剖面上部地壳的... 位于中国大陆东南缘的福建地区是东南沿海的一个活动构造带,有着复杂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为了认识该区浅部地壳结构和基底构造特征,利用福建地区4条NE向深地震测深测线的Pg波走时数据,使用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4条剖面上部地壳的精细速度结构,揭示了该区上部地壳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基底构造以及断裂浅部特征。4条剖面速度介于4700~6100 m/s,自西向东速度变化逐渐增强,构造单元边界两侧基底速度横向变化明显;4条剖面结晶基底界面埋深介于1.0~6.0 km,由北往南有所加深,基底面的起伏与构造凸起和凹陷对应;闽西北隆起带的上部结构速度整体偏高且界面埋深较浅,与变质基底有关;闽西南拗陷带的上部地壳结构高低速变化明显且界面形态呈深浅间隔变化,与该区的断陷盆地和拗陷与隆起交错的地质构造相对应;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带的上部地壳速度高、变化大,表明华南大陆东部所受的构造活动强于西部。剖面经过的NW向断裂带都切割基底,与该区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变形的主方向一致,反映了受古太平洋板块NW向的俯冲−碰撞挤压作用。研究成果为获得东南沿海重要的NW向构造深浅关系提供浅部地震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地区 深地震测深剖面 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上部地壳结构 东南沿海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H-κ-c叠加方法约束武陵山重力梯度带地壳结构
3
作者 穆青 黄荣 +7 位作者 严加永 卢占武 罗银河 张永谦 姜小欢 文宏斌 魏鹏龙 周万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9-383,共15页
贯穿中国内地南北的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异常梯度带被认为是东亚重要的岩石圈分界线,本文利用布设在武陵山重力梯度带的43个国家地震局固定台站和10个流动宽频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方法,计算并挑选了共计12 739条... 贯穿中国内地南北的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异常梯度带被认为是东亚重要的岩石圈分界线,本文利用布设在武陵山重力梯度带的43个国家地震局固定台站和10个流动宽频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方法,计算并挑选了共计12 739条高质量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综合其中7个台站H-κ叠加和46个台站H-κ-c叠加的结果,并结合前人结果获得了研究区的莫霍(Moho)界面起伏形态以及地壳平均波速比(v_(P)/v_(S))分布和通过H-κ-c叠加方法获得相应台站下方地壳各向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0~52 km之间,其中最厚的大巴山区域超过50 km,最薄的雪峰山以东地区仅约30 km,整体特征表现为西厚东薄。Moho界面梯度变化最大的区域,北起秦岭-大巴山东侧一带,沿着江汉盆地与武陵隆起的盆山耦合处,南至江南造山带中段北侧;地壳平均波速比整体的分布特点表现为:高值(>1.81)普遍分布在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以西地区,而低值(<1.75)分布以东地区以及江南造山带内部;地壳各向异性同样在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两侧存在明显差异,以东地区快波最大极化方向为近E-W向,而以西地区则表现为NE-SW向。最后,我们推测武陵山重力梯度带附近及以东地区存在普遍的下地壳拆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重力梯度带 接收函数 H-κ-c叠加 地壳结构
下载PDF
RF-RTM成像方法研究新疆西准噶尔地区线性台阵下方地壳结构
4
作者 姜小欢 黄荣 +4 位作者 朱露培 卢占武 罗银河 张荣堂 徐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58-368,共11页
本文基于2017年7月8日至2017年8月2日在西准噶尔地区布设的一条100 km的线性台阵,从记录的三分量波形数据中计算出P波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逆时偏移(RF-RTM)方法获得了台阵下方地壳结构成像结果。结果表明测线下方扎伊尔山和准噶尔盆... 本文基于2017年7月8日至2017年8月2日在西准噶尔地区布设的一条100 km的线性台阵,从记录的三分量波形数据中计算出P波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逆时偏移(RF-RTM)方法获得了台阵下方地壳结构成像结果。结果表明测线下方扎伊尔山和准噶尔盆地结构差异较大:扎伊尔山下Moho界面平均深度为42 km,横向连续且起伏较小;准噶尔盆地下方地壳结构成像结果较复杂,盆地基底延伸至3 km深,盆地下方Moho界面沿着测线走向(北西-南东)深度逐渐加深,在测线最南东端达到50 km;另外,在准噶尔盆地下方35 km深处可看出一明显的速度异常界面,推测可能是由古生代大洋岩石圈残片造成。上述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西准噶尔地区的大陆岩石圈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逆时偏移 密集台阵 西准噶尔 地壳结构
下载PDF
华南块体西南缘地壳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5
作者 李鹏宇 张智 +6 位作者 张晓青 刘锋 徐涛 俞贵平 王敏玲 侯爵 李奇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0-580,共11页
新元古代早期以来,扬子和华夏块体开始碰撞拼合并形成了华南块体,之后又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华南块体地壳厚度和分层结构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华南块体碰撞活动历史,对与之相关的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有启发意义。... 新元古代早期以来,扬子和华夏块体开始碰撞拼合并形成了华南块体,之后又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华南块体地壳厚度和分层结构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华南块体碰撞活动历史,对与之相关的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有启发意义。本文基于华南西南缘162个宽频带固定台站记录的16个月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技术提取经验格林函数,并开展了面波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3~45 s的Rayleigh波相速度分布图和50 km以浅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S波速度结构。不同深度的S波速度切片显示,扬子块体的地壳厚度整体大于华夏块体的地壳厚度,两者在20 km以深的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异,高、低速异常的分界大致位于郴州-临武断裂以西。跨郴州-临武断裂的3条S波速度剖面则进一步显示,以郴州-临武断裂为代表的上地壳逆冲断层和中下地壳北西西倾向的断裂均汇聚于中地壳低速的脆韧性过渡带,推测这些构造可能是扬子和华夏块体碰撞后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并在燕山期伸展背景下进一步活化为地壳或超壳尺度的拆离断层。结合已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推测郴州-临武断裂为扬子和华夏块体在华南西南缘的构造边界,且扬子和华夏块体碰撞拼贴时,后者的上、下地壳可能发生了解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块体 扬子-华夏块体 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地壳结构 郴州-临武断裂
下载PDF
主动源深地震剖面揭示河南地区地壳结构特征
6
作者 马策军 田晓峰 +3 位作者 王帅军 刘宝峰 宋向辉 宋佳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18-1223,共6页
回顾河南地区已有的主动源深探测成果,总结其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河南省中北部的华北板块表现为上中下3层的简单分层结构、镜像对称的深浅构造以及广泛发育的壳内低速体等地壳特征;南部的秦岭-大别褶皱带地壳表现为横向变化剧烈... 回顾河南地区已有的主动源深探测成果,总结其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河南省中北部的华北板块表现为上中下3层的简单分层结构、镜像对称的深浅构造以及广泛发育的壳内低速体等地壳特征;南部的秦岭-大别褶皱带地壳表现为横向变化剧烈的速度结构、高速穹隆、大倾角的壳内反射界面以及呈隔档式褶皱的莫霍界面。2)华北盆地地壳厚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下地壳,上地壳厚度较为均匀。秦岭-大别褶皱带深部地壳不存在山根,反映了下地壳沿着莫霍面强烈的滑脱作用。3)河南省不同地区地震分布特征与地壳速度结构关系密切,濮阳地区地震分布受高速异常体控制,许昌地区地震受地壳介质与区域断裂的共同控制,南阳地区地震分布主要受地壳分层结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源 地壳结构特征 地震分布特征 河南地区
下载PDF
马里亚纳海沟南段TS01测线的广角地震探测和地壳结构
7
作者 李子正 丘学林 +2 位作者 贺恩远 张浩宇 王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691-4704,共14页
马里亚纳海沟是西太俯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活跃的俯冲,长期以来是地球科学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区域.广角地震测线TS01位于马里亚纳俯冲系统的最南段,横穿卡罗琳海底高原、马里亚纳海沟和弧前地块.本文基于测线上9... 马里亚纳海沟是西太俯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活跃的俯冲,长期以来是地球科学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区域.广角地震测线TS01位于马里亚纳俯冲系统的最南段,横穿卡罗琳海底高原、马里亚纳海沟和弧前地块.本文基于测线上9个OBS台站所记录的高质量反射、折射震相,通过震相走时拟合和正演模拟的方法,获得了TS01测线的精细速度结构.此外,本文还通过卫星重力数据和多波束水深数据,计算获得了布格重力异常,反映了区域的地壳厚度变化;并沿测线进行了重力模拟,与速度模型相互验证、共同约束了TS01测线的壳幔结构.最终结果显示,弧前地块呈现楔状,海沟内壁速度值较低,呈现了构造侵蚀的特征;俯冲板片的地壳速度在4.0~7.2 km·s^(-1)之间,厚12~13 km,该厚度介于正常洋壳和海底高原类型地壳之间;OBS台站丰富的反射震相约束了上下板片交界面、俯冲板片中地壳和莫霍面等关键地质界面.重力模拟揭示了上地幔顶部的蛇纹石化现象.本文研究结果为揭示海底高原附近的俯冲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亚纳海沟南段 海底地震仪 广角地震探测 地壳结构 重力模拟
下载PDF
山东省蓬莱-栖霞金成矿带地壳结构对金成矿的约束 被引量:1
8
作者 单伟 迟乃杰 +8 位作者 熊玉新 张伟 李勇 李敏 马祥县 于学峰 薄军委 舒磊 孙雨沁 《山东国土资源》 2023年第3期5-13,共9页
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是胶东地区金成矿的主要成矿要素,建立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间的成因联系是成矿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次贯穿笏山金矿和蓬莱-栖霞断裂带的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测量显示,控矿的陡崖-台前断裂为地壳浅层的铲式断裂,其深... 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是胶东地区金成矿的主要成矿要素,建立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间的成因联系是成矿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次贯穿笏山金矿和蓬莱-栖霞断裂带的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测量显示,控矿的陡崖-台前断裂为地壳浅层的铲式断裂,其深部与垂向的蓬莱-栖霞断裂带的主干断裂栖霞-杨础断裂相交。栖霞-杨础断裂切穿地壳,表现出走滑断裂特征,沿断裂存在岩浆活动行迹。蓬莱-栖霞金矿带为以解宋营-紫现头断裂、栖霞-杨础断裂为主干,发育的右旋走滑断裂构造系统。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分布于构造系统的局部张性域内。研究表明:胶东地区存在以剪切走滑为主控的构造活动和沿垂直地壳的剪切带与之耦合的岩浆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岩石剪切破裂模式为基础的,右旋走滑断裂控制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相耦合的基于岩石圈剪切破裂的成矿系统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栖霞金矿带 地壳深部结构探测 走滑断裂 岩石圈剪切破裂 成矿系统
下载PDF
伍德拉克裂谷地区的海底地震仪方位和地壳结构
9
作者 高佳 于有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2-493,I0001-I0009,共21页
伍德拉克裂谷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是发育在澳大利亚板块和西南太平洋板块碰撞带中的年轻大陆裂谷,为研究汇聚构造背景下裂谷起始演化的地壳结构提供了理想场所。伍德拉克裂谷海域地区海水层的存在使得获取高质量地震数据成为难题... 伍德拉克裂谷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是发育在澳大利亚板块和西南太平洋板块碰撞带中的年轻大陆裂谷,为研究汇聚构造背景下裂谷起始演化的地壳结构提供了理想场所。伍德拉克裂谷海域地区海水层的存在使得获取高质量地震数据成为难题,而数据主要通过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graph,缩写为OBS)获取。OBS的布放一般是自由下落式,其地震计的北向水平分量方位与地理北向通常不一致,这使得利用三分量波形数据获取的反演结果产生了较大误差甚至失效,例如接收函数方法。为确定伍德拉克裂谷地区OBS水平分量的方位偏转角度,本文同时引入纵波和瑞雷面波偏振分析方法进行方位校正,并利用校正后的三分量波形数据开展接收函数研究,进而约束该裂谷海域地区的地壳结构。结果分析表明,OBS方位校正后,其获得的可用接收函数波形数量显著增多,并且利用纵波偏振分析校正后的数据处理获得了更加合理的地壳结构。基于在该裂谷地区获得的地壳构造结果,基里比斯盆地和裂谷扩张轴所在的古迪纳夫盆地呈现对比鲜明的地壳结构特征:古迪纳夫盆地的地壳厚度朝着裂谷扩张轴处减薄,其平均值为(33.3±2.42)km;基里比斯盆地的地壳厚度更薄,平均值为(24.1±5.44)km。此外,研究区域内所有OBS处均观测到了较高的地壳纵横波速比值,这可能是巴布亚超镁铁质岩体富集和古俯冲残片脱水熔融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德拉克裂谷 地壳结构 海底地震仪方位 接收函数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陆深地震联测与滨海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分析 被引量:111
10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4 位作者 叶春明 夏戡原 黄慈流 谢剑波 王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45-852,共8页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 ,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 ,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 ,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 ,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断裂带可能位置 .地壳速度结构为陆壳结构 ,地壳厚度由陆地向海区逐步变薄 ;在上地壳下部普遍存在一层速度为 5 .5~ 5 .9km·s-1、厚度为 2 .5~ 4 .0km的低速层 ,并向海区方向减薄 ,该区未发现明显的高速层 .滨海断裂带为一纵向低速带 ,位于南澳台东南 35km处 ,对应于重、磁异常带 ,断裂带断至莫霍面 ,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地壳断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联测 断裂带 地震数据 地壳结构 低速层
下载PDF
帕米尔东北侧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89
11
作者 张先康 赵金仁 +5 位作者 张成科 任青芳 聂文英 成双喜 潘素珍 唐周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65-671,共7页
1998年在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完成了两条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 .结果表明 ,西昆仑、塔里木和天山在地壳速度结构、构造特征上显示出较大差异 .塔里木块体具有稳定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 ,地壳平均速度较高 (6 .5km s) .向南进... 1998年在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完成了两条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 .结果表明 ,西昆仑、塔里木和天山在地壳速度结构、构造特征上显示出较大差异 .塔里木块体具有稳定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 ,地壳平均速度较高 (6 .5km s) .向南进入西昆仑 ,地壳明显增厚 ,厚度可达 70km左右 ,且地壳平均速度偏低 (6 .0— 6.2km s) ,偏低的地壳平均速度主要来源于相对低速度的下地壳结构 ,反映了西昆仑褶皱系下地壳介质的特征 .向北进入天山后 ,地壳同样明显增厚 ,但增厚的程度低于西昆仑下 ,约为 50— 55km .天山地壳同样具有明显低的平均速度 (6.2km s) ,显示了天山地壳相对“软”的特征 ,但天山地壳偏低的平均速度来源于广泛分布于中地壳的低速度层和速度偏低的下地壳 .在印度块体向北强烈推挤的作用下 ,该区地壳遭受强烈的不均匀变形 ,塔里木块体向南插入西昆仑下 ,向北插入天山下 ,形成了该区强烈地震频繁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伽师地区 宽角反射/折射 地壳结构 不均匀变形 天山 地震活动
下载PDF
天山地震带的地壳结构与强震构造环境 被引量:79
12
作者 胥颐 刘福田 +1 位作者 刘建华 孙若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以中国西北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为基础,研究了天山地震带深部结构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地震带的地壳中部为低速的韧性滑脱层,南天山的断裂深度超过莫霍面,北天山的断裂深度一般只到地壳中部;天山莫霍面的深度一般大于50km... 以中国西北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为基础,研究了天山地震带深部结构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地震带的地壳中部为低速的韧性滑脱层,南天山的断裂深度超过莫霍面,北天山的断裂深度一般只到地壳中部;天山莫霍面的深度一般大于50km,壳-幔边界由宽而缓的速度过渡带构成,中强地震主要位于盆山边界地壳中下部位波速变化较大的区域.帕米尔、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存在一个北北东方向的低速带,乌恰和伽师地震分别位于该低速带东、西两侧的梯度带附近.推测帕米尔、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导致低速带内部物质发生形变并在边界附近产生破裂的主要原因,地幔热物质的侵入对该地区的构造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动力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地震带 地壳结构 速度图像 伽师地震 强震
下载PDF
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带地壳结构及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探测结果 被引量:63
13
作者 尹周勋 赖明惠 +3 位作者 熊绍柏 刘宏兵 滕吉文 孔祥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83-392,共10页
在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区200多个观测点上取得700多道地震记录,并绘制成6张地震记录剖面图.经过分析处理,识别出下列波组:来自地壳浅层的P波组,地壳中各界面的反射组有:P_1,P_2,P_3和P_4,莫霍面的反射波组P_m,以及上地幔顶... 在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区200多个观测点上取得700多道地震记录,并绘制成6张地震记录剖面图.经过分析处理,识别出下列波组:来自地壳浅层的P波组,地壳中各界面的反射组有:P_1,P_2,P_3和P_4,莫霍面的反射波组P_m,以及上地幔顶部的折射波组P_n.经分析解释得出初步结果:①通过P震相的处理,构制了测线下方浅层地壳结构和速度分布图,它与测线穿过的断裂构造带有较好的相关性。②该地区莫霍面的反射波组P_m清晰,求得地壳平均速度为6.25km/s左右.在清远至连县之间,地壳厚度为32-34km.博罗、惠东一带地壳厚度为30km,惠东至港口之间为29.5km,说明该地区莫霍面起伏不大.地壳厚度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有逐步变薄的趋势。③观测距离较长的地震剖面图上清晰地记录到上地幔顶部的P_n民震相,该震相从140km处开始以初动出现,能量强,可追踪到200km,求得的P_n速度分别为:港口-惠东-博罗一带为8.05km/s,博罗-从化-清远一带为8.06km/s,由西向南的大湾-清远-从化-博罗一带为8.13km/s,考虑到莫霍面的起伏因素,该区P_n速度值以取8.06km/s为宜。④得到该区地壳5层结构和速度分布模型,并结合该测区的地质、地震、地热和矿产分布等资料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界面 地震测深 地壳结构 速度分布 华南地区
下载PDF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地壳结构与深部构造 被引量:72
14
作者 崔作舟 李秋生 +2 位作者 吴朝东 尹周勋 刘宏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2期15-18,共4页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震测深剖面,横跨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和北山地区.主剖面长1050km,共获14条单支波形记录剖面和2条非纵剖面.确认了Pg,Pm,P1,P2,P3,P4及Pn波组.据各记录剖面各波组的时距曲线进行了反...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震测深剖面,横跨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和北山地区.主剖面长1050km,共获14条单支波形记录剖面和2条非纵剖面.确认了Pg,Pm,P1,P2,P3,P4及Pn波组.据各记录剖面各波组的时距曲线进行了反演计算和二维正演拟合,建立了二维速度结构模型.波场特征表明,地壳层状结构明显.地壳分为3层:上地壳由5.5-6.0km/s的梯度层和6.1-6.3km/s的常速层组成,平均速度为5.8-6.1bm/s,厚度为13.5-20km;中地壳由5.8-5.9km/s的低速层和6.4km/s的常速层组成,平均速度为6.1-6.3km/s,厚18km左右;下地壳速度为6.6-7.4km/s,厚约12-26km.上地幔速度为8.1-8.2km/s,局部为7.8km/s.地壳结构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将全线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构造单元:1.柴达木地块:地壳厚度为50-53km,中部薄、边缘厚.地壳平均速度为6.1-6.2km/s,相对较低,中地壳有低速层,有稳定的上地幔和活动的地壳.2.祁连山构造带:地壳厚度较大,一般大于60km,哈拉湖地区为70km左右.地壳平均速度为6.35km/s,有低速层,且厚度较大,下地壳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深部构造 地学断面 格尔木地区
下载PDF
多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联合反演首都圈三维地壳结构 被引量:50
15
作者 李松林 张先康 +5 位作者 宋占隆 石金虎 邓宏钊 杨健 张成科 任青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0-368,T001,共10页
为了对多条二维剖面资料进行统一分析和解释 ,本文考虑了各剖面交点处的约束条件 ,通过建立统一的偏导矩阵 ,将各剖面资料联立求解 .利用该方法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首都圈内 6条人工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资料进行了重新处... 为了对多条二维剖面资料进行统一分析和解释 ,本文考虑了各剖面交点处的约束条件 ,通过建立统一的偏导矩阵 ,将各剖面资料联立求解 .利用该方法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首都圈内 6条人工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和解释 ,得到该地区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构造特征 .在此基础上 ,结合其他地球物理研究成果 ,确定了壳内存在的 4处低速层 (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人工地震测探 联合反演 地壳结构 孕震结构
下载PDF
丽江—攀枝花—者海地带二维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1
16
作者 熊绍柏 郑晔 +3 位作者 尹周勋 曾晓献 全幼黎 孙克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34-444,共11页
本文利用攀西地区通过攀枝花的东西向剖面爆炸地震资料,进行了震相的重新识别和二维射线追踪与理论图计算.结果表明,沿剖面地表附近有4个低速区和若干高速带,它们与地质和构造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渡口附近的高速岩体一直延伸到了上地壳的... 本文利用攀西地区通过攀枝花的东西向剖面爆炸地震资料,进行了震相的重新识别和二维射线追踪与理论图计算.结果表明,沿剖面地表附近有4个低速区和若干高速带,它们与地质和构造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渡口附近的高速岩体一直延伸到了上地壳的底部,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垒状构造,该高速体与攀枝花成矿岩体相关,并推断华坪及其以西地带也是找矿的有利地区.中地壳下部有一厚度约9km的低速层,它可能是壳内的韧性剪切带.低速层顶部深度为27.0—29.5km,与研究地区的居里面深度及天然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基本符合.剖面东段中地壳顶部还有一层很薄的低速层,反映了构造带两侧运动的不对称性.地壳厚度为53—56km,构造带中部的Moho界面没有明显的上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岩石层 丽江 者海地带
下载PDF
滇西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破地震研究 被引量:139
17
作者 胡鸿翔 陆涵行 +6 位作者 王椿镛 何正勤 朱良保 颜其中 樊跃新 张国庆 邓英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1986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本文描述我国滇西地区洱源—江川和遮放—宾川二条剖面的地壳结构爆破地震的研究结果。 资料分析解释的结果说明,该地区的地壳内存在四个界面:Pg、P20、P30与P40面。Pg面为结晶基底面,深度在0.3—3.5km之间,界面速度约5.90km/s。P02面... 本文描述我国滇西地区洱源—江川和遮放—宾川二条剖面的地壳结构爆破地震的研究结果。 资料分析解释的结果说明,该地区的地壳内存在四个界面:Pg、P20、P30与P40面。Pg面为结晶基底面,深度在0.3—3.5km之间,界面速度约5.90km/s。P02面为地壳上部反射面,深度在12至24km间,其界面速度约6.30—6.50km/s。该界面的下方,在大部分地段是一厚梯度层至莫霍界面。在30—35km的深处,局部地区存在弱反射界面P30。而莫霍面(即P40面)的深度在37—46km。遮放—宾川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约6.40km/s,莫霍界面速度为8.06km/s。但洱源—江川剖面的这两种参数分别为6.19km/s与7.75km/s,其下侧50km的深处还存在P50反射面。 遮放—宾川剖面上的怒江断裂在P40及P20面上有2.5km的深度跳跃。澜沧江断裂经过的地方,P40震相追踪中断,波形畸变。这类现象在洱源—江川剖面的几个地方也有明显反应,在元谋—绿汁江断裂处莫霍面的深度跳跃达3km,断裂还使江川炮的P40震相追踪中断。 在洱源—江川剖面的中段,发现了上地幔低速度异常带,速度值为7.75k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平均速度 江川 洱源 走时曲线 莫霍界面 地球间断面 地壳结构 炮点 视速度 震相 遮放 滇西地区 爆破地震
下载PDF
银川断陷盆地地壳结构与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54
18
作者 方盛明 赵成彬 +5 位作者 柴炽章 刘保金 酆少英 刘明军 雷启云 刘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68-1775,共8页
通过跨银川断陷盆地,完成了一条长68.9 km的高分辨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首次获得了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地堑型断陷盆地深部断裂系(黄河断裂、银川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银川断陷盆地上地壳为双程走时8 s... 通过跨银川断陷盆地,完成了一条长68.9 km的高分辨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首次获得了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地堑型断陷盆地深部断裂系(黄河断裂、银川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银川断陷盆地上地壳为双程走时8 s(深度约20km)反射面以上的区域,上地壳上部地层层位丰富,地层分段连续性较好,上地壳下部地层分层特征不明显,地质构造简单;下地壳(8~13 s)反射能量较弱,反射同相轴不明显;下地壳下部壳幔过渡带(13 s附近)由一组能量较强、持续时间较长(1.5 s)的反射波组组成,厚度约4.5 km.芦花台断裂、银川断裂分别于12~12.5 km、18~19 km深处交汇于贺兰山东麓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于28~29 km深处交汇于黄河断裂,黄河断裂为错断Moho面的深大断裂,银川地堑为以黄河断裂为主,其他断裂为辅组合而成的负花状构造.根据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断裂的相互关系,认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对1739年平罗银川8级地震起主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 深浅构造特征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的特异重力场与深部地壳结构 被引量:54
19
作者 滕吉文 王谦身 +2 位作者 王光杰 徐亚 张雪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45-1052,共8页
跨越中、印、缅三国交界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92°E^97°E,26°N^30°N)有一半以上的面积尚没有重力测点,是重力数据空白区,故无法直接研究其重力场特征与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本文应用卫星重力异常资料作为近似... 跨越中、印、缅三国交界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92°E^97°E,26°N^30°N)有一半以上的面积尚没有重力测点,是重力数据空白区,故无法直接研究其重力场特征与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本文应用卫星重力异常资料作为近似空间重力异常,经计算给出的布格重力异常,其特征与该地区的地形高程呈很好的镜像相关.据此得到该区不同方位的3个地壳深部结构剖面.重力异常反演求得青藏高原地壳厚度>70 km;喜马拉雅造山带为55 km左右;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盆地为33~35 km;那加山山脉地区为40~45 km,即呈现出3个不同构造单元的展布.同时求得“东构造结”区由高密度的刚性物质构成,在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下呈向北运移,并插入青藏高原东缘.基于这样的构造格局和深层动力过程,导致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东北缘的强烈构造运动,大、小地震的频频发生和矿产资源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东构造结 重力场 深部地壳结构 楔形插入
下载PDF
深部探测揭示中国地壳结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背景 被引量:47
20
作者 董树文 李廷栋 +8 位作者 陈宣华 高锐 吕庆田 石耀霖 黄大年 杨经绥 王学求 魏文博 陈群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1-225,共25页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以下简称'专项')是目前中国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地球科学研究计划之一,涉及从地表到深部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多学科多领域探测实验。专项自2008年实施以来,完成了全国4°×4&...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以下简称'专项')是目前中国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地球科学研究计划之一,涉及从地表到深部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多学科多领域探测实验。专项自2008年实施以来,完成了全国4°×4°、华北和青藏高原1°×1°的大地电磁阵列观测,建立了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单元大小为160km×160km,含78种元素);完成了青藏高原、华南—中央造山带、华北和东北等多条超长深地震反射与折射剖面联合探测、宽频带地震与大地电磁剖面观测,其中深地震反射剖面约6 160km,成功研究、实验了地壳与地幔深部探测的一系列技术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极大地加快了中国深部探测的进度,使中国进入国际深部探测大国的行列。专项在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开展的矿集区立体探测卓有成效,矿集区三维'透明化'技术不断成熟与完善;揭示了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深部成矿的动力学背景。专项部署了罗布莎、金川、南岭、庐枞和铜陵矿集区和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等12口大陆科学钻探实验与异常验证钻孔,在西藏罗布莎等地发现一系列深部地幔物质,在南岭于都-赣县和安徽庐枞矿集区发现深部厚大矿体、矿化异常和重要矿化线索。专项开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华北地区的地应力监测网建设,有效提高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水平,深化了地震与地质灾害链成因研究;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专项开展的大陆地壳结构与演化综合研究,加深了对中国中生代以来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的认识。专项成功研制的中国首台'地壳一号'万米超深科学钻探钻机,在深部探测仪器装备自主研发方面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同时,成功研制了地面电磁探测(SEP)系统、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移动平台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系统等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软硬件系统。专项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并举,适应中国地质地貌条件和岩石圈结构特征,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深部探测问题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一系列探测试验基地,为组织实施中国地壳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深部探测已经成为我国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深部探测 地壳结构 深部过程 深地震反射 大地电磁 科学钻探 地应力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