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阳坳陷地幔热流和深部温度 被引量:20
1
作者 龚育龄 王良书 +4 位作者 刘绍文 李成 韩用兵 李华 蔡进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128,共8页
济阳坳陷深部地热状况对于分析岩石圈深部结构特征、探索该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济阳坳陷最新的钻探资料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按沉积盖层、上、中、下地壳 4层结构 ,建立了分别代表该区凹陷部位和凸起... 济阳坳陷深部地热状况对于分析岩石圈深部结构特征、探索该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济阳坳陷最新的钻探资料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按沉积盖层、上、中、下地壳 4层结构 ,建立了分别代表该区凹陷部位和凸起及斜坡带上的 2种地壳结构模型 .通过多道能谱分析 ,测试了区内 4 3块岩心样品的放射性元素U、Th、40 K含量 ,统计得出了济阳坳陷沉积盖层的平均生热率为 ( 1.4 0± 0 .2 6 ) μW/m3.在研究大地热流分布的基础上 ,结合济阳坳陷地壳各岩层放射性生热率 ,采用“剥层”法 ,从地表开始 ,由浅到深逐步扣除各层段所提供的热量 ,得到了济阳坳陷的地幔热流 .并且采用相似的方法 ,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 ,分析了地壳上地幔顶部的温度状况 .结果表明 ,济阳坳陷的地幔热流约为 3 8.4~3 9 .2mW/m2 ,占整个地表总热流量的 5 8% ;地幔顶部温度约为 6 0 2~ 6 3 6℃ .与世界上其他各类地质构造单元相比 ,济阳坳陷无论是地幔热流值或其与地表热流之比值都是比较高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生热率 地幔热流 地壳结构模型
下载PDF
松辽盆地地幔热流的演化特征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志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04-112,共9页
本文根据松辽盆地沉积岩层中的放射性元素(U、Th、40K)含量以及地震波速,计算了盆地各岩层放射性生热率,然后,采用"剥层法"从地表开始,自上而下,由浅入深地扣除盆地在不同演化阶段各岩层提供的热量,从而得出地质年代地... 本文根据松辽盆地沉积岩层中的放射性元素(U、Th、40K)含量以及地震波速,计算了盆地各岩层放射性生热率,然后,采用"剥层法"从地表开始,自上而下,由浅入深地扣除盆地在不同演化阶段各岩层提供的热量,从而得出地质年代地幔的热流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幔热流演化与盆地构造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生热率 地幔热流 构造演化 热流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地幔热流的演化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志安 施龙 高春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0-13,共4页
本文根据海拉尔盆地沉积岩层中的放射性元素(U、Th、40K)含量以及深部岩层的地震波速,计算了盆地不同深度岩层的放射性生热率,然后采用“剥层法”从地表开始,自上而下地扣除盆地在不同演化阶段各岩层提供的热量,从而得到盆... 本文根据海拉尔盆地沉积岩层中的放射性元素(U、Th、40K)含量以及深部岩层的地震波速,计算了盆地不同深度岩层的放射性生热率,然后采用“剥层法”从地表开始,自上而下地扣除盆地在不同演化阶段各岩层提供的热量,从而得到盆地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幔热流值,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盆地深部热流的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生热量 地幔热流 演化特征
下载PDF
对地幔热流和^3He相关性的解释
4
作者 蒋崧生 何明 祁步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126-126,共1页
地幔的热液主要通过海底的喷气孔喷入到海洋中。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这些热液中含有高的^3He/^4He比值,约为大气的^3He/^4He比值(Ra)的8倍,和洋中脊玄武岩(MORBs)的^3He/^4He比值类似。而且,其热流量与原始热液中的^3He含... 地幔的热液主要通过海底的喷气孔喷入到海洋中。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这些热液中含有高的^3He/^4He比值,约为大气的^3He/^4He比值(Ra)的8倍,和洋中脊玄武岩(MORBs)的^3He/^4He比值类似。而且,其热流量与原始热液中的^3He含量成线性正比关系。例如,Jenkirls(1978)等曾观测到加拉帕戈斯裂谷海低热气喷气孔中^3He的浓度与温度之间明显的相关性,求得^3He/heat=1.57×10^-17mol/J。另外从21°N东太平洋山脊喷气孔的350℃热水中的^3He含量为饱和水中的2200倍,但求得的^3He/heat比值同加拉帕戈斯裂谷的值相近似。这表明^3He/heat比值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大致保持恒定。热量和^3He的相关性表明,喷出的氦和流出的热量可能属于同一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 ^3HE 核聚变 地幔热流 20世纪70年代 温度范围 喷气孔 正比关系 东太平洋 比值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震与地幔热流上涌关系密切 被引量:2
5
作者 董泰 《国际地震动态》 2003年第7期35-35,共1页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张先和赵丽,根据对青藏高原地震分布情况及航磁资料处理结果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地震分布主要有两个特点,并指出这与小尺度地幔热流上涌活动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活动 地震勘探 地震学 地幔热流上涌活动 断层 地球构造
下载PDF
中国东南地区地壳生热率与地幔热流 被引量:16
6
作者 胡圣标 汪集旸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85-193,共9页
地震波速(v_p)-生热率(A)相关关系使地壳生热率的分布得以评估,据此可推算出我国东南地区两条大陆地学断面方向上21条地震波速-深度剖面处的地幔热流。关于造山带地区v_p-A换算的几个特殊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地... 地震波速(v_p)-生热率(A)相关关系使地壳生热率的分布得以评估,据此可推算出我国东南地区两条大陆地学断面方向上21条地震波速-深度剖面处的地幔热流。关于造山带地区v_p-A换算的几个特殊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地壳热流变化于17.8—46mW/m^2,其显著的不均一性可能起因于富放射性的地壳浅层的推覆与叠置所形成的复杂地壳结构,地幔热流介于23.2—41.6mW/m^2之间,其区域变化对应着造山带尺度的区域构造-热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生热率 地幔热流 中国东南
原文传递
我国陆区地壳生热率分布与壳幔热流特征研究
7
作者 王贵玲 刘峰 +6 位作者 蔺文静 张薇 原若溪 习宇飞 魏帅超 廖煜钟 王亚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41-5056,共16页
壳幔热流配分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深部热量来源与最基础的地热背景,为区域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条件.本文依托CRUST1.0模型与地质资料,将中国陆区在平面上划分为19个构造区,在垂向上将这些区域从第四系沉积物至上地幔的地层划分... 壳幔热流配分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深部热量来源与最基础的地热背景,为区域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条件.本文依托CRUST1.0模型与地质资料,将中国陆区在平面上划分为19个构造区,在垂向上将这些区域从第四系沉积物至上地幔的地层划分为8个圈层,确定了这些圈层的分布范围和厚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测放射性生热率数据664组,收集地壳放射性生热率及U、Th、K元素含量数据约1000组,系统地完成了上述区域各圈层的放射性生热率填图,统计得出我国陆区上、中、下地壳生热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31μW·m^(-3)、0.57μW·m^(-3)与0.22μW·m^(-3).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全国大地热流测量数据(1503组)完成了我国陆区地壳-地幔热流分布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陆区qc/qm>1的面积占80.1%、qc/qm>1.2的面积占65.8%.除我国东部、中部的一些盆地之外,在我国陆区大部分地区,地壳均为大地热流的最主要热源.地壳各圈层中,基底层至中地壳为地壳的主要的产热区域,贡献了平均约50%的大地热流值.本文以面积加权计算得我国陆区地壳热流平均值为39.1 mW·m^(-2),其中青藏高原最高、东南沿海次之,两者分别得益于较大的地壳厚度与较高的基岩地层生热率.我国陆区地幔热流平均值为29.7 mW·m^(-2),与全球地幔热流平均值接近,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环鄂尔多斯地区、藏滇地热带分布区较高.地壳热流、地幔热流的高值区与我国的主要地热资源分布区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生热率 岩石圈热结构 地幔热流 中国大陆地壳
下载PDF
伸展盆地地表热流值的模拟计算——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史卜庆 田在艺 +2 位作者 周瑶琪 王纪祥 兰素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伸展盆地的大地热流值可以认为是由地幔热流、地壳内部和盆地沉积物生热效应以及岩石圈和沉积物导热性质等多个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本文根据传热学理论,分析了纯剪切模式条件下伸展盆地内的地表热流值贡献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伸展因子的... 伸展盆地的大地热流值可以认为是由地幔热流、地壳内部和盆地沉积物生热效应以及岩石圈和沉积物导热性质等多个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本文根据传热学理论,分析了纯剪切模式条件下伸展盆地内的地表热流值贡献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伸展因子的理想关系,认为深部热源的能量、伸展因子大小、地壳浅层的生热性质以及盆地构造位置是控制盆地热流高低和展布的关键因素。结合沉积地层的导热性质、放射性元素的生热效应、岩浆底侵和火山作用等因素对大地热流的影响,对纯剪切模型进行了改进,并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计算了研究区的现今地表热流分布,得到了与正演模拟相接近的结果,验证了该方法思路的有效性。同时对该地区幕式伸展裂陷过程中的地表热流值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认为在不同的伸展裂陷幕地表热流值表现为阶段式的升高,在末期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伸展盆地 傅立叶定律 地幔热流 地表热流 济阳坳陷 纯剪切模型 幕式伸展
下载PDF
南海热流分布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夏斯高 夏戡原 陈忠荣 《热带海洋》 CSCD 1993年第1期24-31,共8页
南海地热异常明显与主要构造断裂带和水热/岩浆活动有关。东部平行于马尼拉海沟的一条SN向低热流异常带起因于南海洋壳对吕宋岛的俯冲。南沙海槽及其南部陆缘的地温场比较复杂。南部的曾母盆地是一个显著的高地热异常区,它起因于年轻的... 南海地热异常明显与主要构造断裂带和水热/岩浆活动有关。东部平行于马尼拉海沟的一条SN向低热流异常带起因于南海洋壳对吕宋岛的俯冲。南沙海槽及其南部陆缘的地温场比较复杂。南部的曾母盆地是一个显著的高地热异常区,它起因于年轻的构造拉张,其地幔热流高达中央海盆洋壳的地幔热流值。西南次海盆也是一个高地热异常区,虽然该次海盆形成较早,但与年轻的构造拉张有关。热流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中央海盆西缘断裂带、西南次海盆和曾母盆地构成的NE向高热流异常带可能是一个大型的现代构造拉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热流 分布 地热 地幔热流
下载PDF
基于赫斯特指数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磁效应特征分析
10
作者 苏淑娟 杨彦明 +5 位作者 邹春红 孙豪 张耀文 张振晗 贾震 武扬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9-134,共16页
选取2012-2022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山丹等7个观测台地磁垂直(Z)分量数据,基于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等4个地震事件,利用重标极差法(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与最小二乘法(LSM,Least Square Method)计算地磁Z分量赫斯特指... 选取2012-2022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山丹等7个观测台地磁垂直(Z)分量数据,基于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等4个地震事件,利用重标极差法(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与最小二乘法(LSM,Least Square Method)计算地磁Z分量赫斯特指数(Hurst Exponent,H)值,分析H值的时序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结果表明:①7个观测台地磁Z分量11年时间序列H值的分布范围均为0.5<H<1.0,具有长程相关性与持久性,可对未来趋势做出预测。②7个观测台的地磁Z分量H值在4个地震事件前1~3个月迅速下降,直至H<0.5,背离地磁场正常(0.5<H<1.0)变化规律,出现震磁异常现象。震级越大、震中距越小,震磁效应越明显。③H值的反持续性可能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深部物质流的运移有关。青藏高原二级块体(如松潘-甘孜地块)深部热流的上涌和侧向迁移导致地壳内部应力场改变,从而引起地磁场扰动,进而出现H值异常。基于赫斯特指数的数据分析,进一步补充震例研究,捕捉与解译震磁异常,研究地磁时序变化与地震活动对应关系,为探索青藏高原东北缘块体内部及边缘的震磁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垂直分量 赫斯特指数 震磁异常 地幔热流运移
下载PDF
渭河盆地岩石圈热结构与地热田热源机理 被引量:45
11
作者 饶松 姜光政 +2 位作者 高雅洁 胡圣标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76-2190,共15页
岩石圈热结构是盆地现今地温场研究的重要延伸和扩展,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更是地热田热源机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次工作,在系统分析渭河盆地现今地温场和水动力系统基础上,编制了渭河盆地大地热... 岩石圈热结构是盆地现今地温场研究的重要延伸和扩展,是了解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及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窗口,更是地热田热源机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次工作,在系统分析渭河盆地现今地温场和水动力系统基础上,编制了渭河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等值线图;通过实测生热率等热物性参数,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计算了研究区岩石圈热结构,并分析了渭河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和地热田热源机理.结果表明,渭河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值分布范围为62.5-80.2mW·m^-2,平均为70.8±4.8mW·m^-2,西部明显高于东部,西安坳陷最高,咸礼凸起次之;渭河断裂并不是控热断裂,其沟通作用引起的水热循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浅部热量再分配,对渭河盆地地温场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西安坳陷—咸礼凸起地壳热流介于32.2-37.5mW·m^-2之间,平均为34.6mW·m^-2;地幔热流分布范围为33.8-38.9mW·m^-2,平均为36.0mW·m^-2;地壳热流和地幔热流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西安坳陷高于咸礼凸起,分析认为西安坳陷沉积层厚度大于后者,且沉积层放射性生热率更大,是造成西安坳陷地壳热流高于咸礼凸起的原因,而西安坳陷相比咸礼凸起更高的地幔热流,表明西安坳陷深部活动性强于咸礼凸起.西安坳陷和咸礼凸起地壳/地幔热流比值相近,介于0.93-1.01之间,平均为0.96,"热"岩石圈厚度约为95-101km.渭河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与鄂尔多斯盆地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暗示着二者具备相似的深部稳定性,这与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主动裂谷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截然不同,表明渭河盆地为被动伸展裂陷.从鄂尔多斯盆地、渭河盆地、山西裂谷到华北盆地,"热"岩石圈厚度的有序变化表明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地幔对流对华北地块深部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太行山以东,而太行山以西的鄂尔多斯盆地和渭河盆地则影响甚微,这种空间差异影响从侧面暗示着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有序性.综合分析渭河盆地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认为,岩石圈表层伸展破裂、深部重力均衡调整进而引起软流圈被动上涌,其产生的相对高地幔热流的热传导和深大断裂沟通的水体热对流相互叠加作用,共同构成了渭河盆地中—低温地热田的热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热结构 地壳/地幔热流比值 渭河盆地 咸阳地热田 裂谷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缘琼东南盆地热结构与莫霍面温度 被引量:20
12
作者 单竞男 张功成 +4 位作者 吴景富 唐晓音 赵长煜 宋阳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102-2109,共8页
相对于大陆地区,洋壳或海陆过渡区目前较缺乏岩石圈热结构方面的研究.本文依据琼东南盆地现有热流数据和相关岩石热物性参数,沿分布于盆地内不同位置的4条地震测线计算了不同圈层的热流分配关系(即热结构)及莫霍面温度.计算时根据最新... 相对于大陆地区,洋壳或海陆过渡区目前较缺乏岩石圈热结构方面的研究.本文依据琼东南盆地现有热流数据和相关岩石热物性参数,沿分布于盆地内不同位置的4条地震测线计算了不同圈层的热流分配关系(即热结构)及莫霍面温度.计算时根据最新的P-波速度变化分析将该区地壳分为四层,分别为沉积盖层、上地壳、下地壳及下地壳高速层.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地幔热流由浅水区向深水区逐渐增加,是控制盆地现今海底热流分布的主要因素;其占海底热流平均比例为76.3±7.0%,具有典型的"冷壳热幔"的岩石圈热结构特征;莫霍面温度范围500~700℃,存在一个低温区和两个高温区,其整体分布与盆地基底以下地壳伸展减薄及断裂发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岩石圈热结构 地幔热流 莫霍面温度
下载PDF
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热薄化与机械拉伸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林舸 Y.H.Zhang +3 位作者 王岳军 郭锋 范蔚茗 阎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4,共7页
针对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开展了一系列二维定量数值模拟研究。其模拟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岩石圈热传导和放射性生热条件下,岩石圈底部地幔热流(mantlethermalflux)的增加能导致岩石圈内热状态的明显改变,导致早古生代以来... 针对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开展了一系列二维定量数值模拟研究。其模拟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岩石圈热传导和放射性生热条件下,岩石圈底部地幔热流(mantlethermalflux)的增加能导致岩石圈内热状态的明显改变,导致早古生代以来华北岩石圈厚度的巨大变化,当地幔热流达到35~40mWm-2,华北陆块的岩石圈厚度将减薄至100km以内。单纯的机械拉张同样能导致岩石圈厚度的薄化,但岩石圈厚度的减薄相对有限。即使拉张伸展率达25%,其岩石圈厚度最大减薄至150km。因此通过数值模拟的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事实,即华北陆块岩石圈厚度的减薄主要受制于岩石圈内热状态的变化,以热侵蚀的减薄方式为主,机械拉张作用可能对华北陆块岩石圈厚度的减薄作用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热减薄 机械拉伸减薄 数值模拟 地幔热流 华北陆块
下载PDF
渤海盆地现今岩石圈热结构及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 被引量:17
14
作者 彭波 邹华耀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99-1406,共8页
依据236口井共2706组的静温数据以及25口井的系统测温数据,分析计算了渤海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建立地壳分层结构模型,利用回剥法计算现今地幔热流、深部温度以及岩石圈厚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球动力学方法恢复本区热流演化史... 依据236口井共2706组的静温数据以及25口井的系统测温数据,分析计算了渤海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建立地壳分层结构模型,利用回剥法计算现今地幔热流、深部温度以及岩石圈厚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球动力学方法恢复本区热流演化史。结果表明:渤海盆地背景地温梯度为32.2℃/km,热流值为64.8 mW/m2;盆地现今热岩石圈厚度在61~69 km 之间,地幔热流占地表热流的比例在60%左右,属于“热幔冷壳”型岩石圈热结构,盆地地壳底部或莫霍面温度变动在548~749℃之间;热流演化的特征与盆地的构造演化背景吻合,新生代以来盆地经历了3期岩石圈减薄并加热的过程,在东营组沉积末期热流达到最高(70~83 mW/m2),这期间盆地内产出多期碱性玄武岩,表明盆地经历了波及地幔的裂谷过程,随后进入热沉降期,热流逐渐降低,盆地向坳陷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岩石圈热结构 地幔热流 岩石圈厚度 构造-热演化 渤海盆地
下载PDF
松辽残留地台区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志安 张博闻 钟建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24-128,共5页
本文在讨论松辽残留地台区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松辽地台区地幔流场的演变历史及热流演化特征,探讨了该区的成因机制。
关键词 松辽残留地台 地幔热流 成因机制 热流演化 地台
下载PDF
华南变质基底构造与岩石圈──代序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大中 《安徽地质》 1994年第Z1期1-3,共3页
华南变质基底构造与岩石圈──代序孙大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510640)《华南变质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1月5一8日在黄山召开,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构造地... 华南变质基底构造与岩石圈──代序孙大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510640)《华南变质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1月5一8日在黄山召开,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安徽省地质学会共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变质基底 岩石圈结构 华南大陆 同位素地球化学 推覆构造 地质演化 造山带 地幔热流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下地壳
下载PDF
南岭—武夷交汇区的深部背景及地壳泊松比 被引量:18
17
作者 韩如冰 李秋生 +5 位作者 徐义贤 张洪双 陈昊 郎超 吴庆宇 王晓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77-2489,共13页
为研究南岭-武夷交汇区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深部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本文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和共转换点(CCP)叠加两种方法获取了研究区66个宽频带流动台站及24个固定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和Moho面起伏形态,揭示了扬子地... 为研究南岭-武夷交汇区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深部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本文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和共转换点(CCP)叠加两种方法获取了研究区66个宽频带流动台站及24个固定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和Moho面起伏形态,揭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地壳结构及泊松比变化特征,给出了南岭和武夷之间一条莫霍凸起带的高分辨图像.结果显示:(1)研究区内地壳厚度平均值为31.2km,泊松比平均值为0.23,总体呈现薄地壳、低泊松比的特点.地壳厚度从西北往东南由厚变薄,与区域地壳伸展特征相一致.(2)在韶关-赣州-吉安-南昌一线存在条带状薄地壳结构,平均值为28km,呈南西-北东向展布,对应的泊松比值略微升高.推测地壳减薄带的形成可能与来自南海方向的地幔热流上涌有关.(3)江南造山带的泊松比整体偏低,存在两处平均值小于0.21的区域.华夏地块内地壳厚度与泊松比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表示随着地壳厚度的增大,铁镁质的下地壳厚度在整个地壳厚度中所占的比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κ叠加方法 地壳结构 泊松比 地幔热流 江南造山带 华夏地块
下载PDF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 for the Huangtuliang gold deposit,Hebei Province and ore prospecting in the deep periphery 被引量:4
18
作者 NIU Shuyin SUN Aiqun +6 位作者 WANG Baode HAN Yuchou WEI Minghui ZHANG Hai ZHANG Ge SHI Ping WANG Wenxi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8年第3期225-234,共10页
The Huangtuliang gold deposi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wide and large ore belt,stable extension and closely spaced orebodies.Unfortunately,no orebody was found by deep drilling.As a result,ore prospecting in this regio... The Huangtuliang gold deposi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wide and large ore belt,stable extension and closely spaced orebodies.Unfortunately,no orebody was found by deep drilling.As a result,ore prospecting in this region was once put into dilemma.Detailed analysis of ore-forming and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in the mining district by the authors has revealed that the ore-forming and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in this mining district is a steeply dipping(85°-110°/∠70°-85° N-NNE),spade-shaped ductile shear zone,and the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are a series of nearly erected second-ordered faults which are develop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ductile shear zone,intersecting with the ductile shear zone.Deep cutting of the ductile shear zone made it possible the ascending of ore fluids from the mantle plume at depth and these ore fluids would migrate upwards along the ductile shear zone under certain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Along their ascending path,the ore fluids would extract ore-forming elements from the country rocks and the extracted ore-forming elements would be deposited as ores in the hanging-wall second-ordered faults.The reason why no orebody was found in early prospecting at depth is that northward-dipping drilling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hear zone extended so deeply as to be beneath the shear zone.Only shallow-level orebodies could be found by southward-dipping drilling practic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hear zone.The location where deep-seated orebodies occurred shifted northwards and the orebodies occurred at greater depth.Therefore,it is natural that no orebody could be found when drill core passed through the shear zone.After the ore-forming and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were well understood,the focus of ore prospecting was placed on the deep-level,northward-penetrating veins.In this way a number of new blind orebodies of great thickness have been found.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e mining district,a prospecting plan has been made for ore prospecting in the periphery of eastern mining district.Prospecting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there occur generally continuous engineering orebodies at large intervals.So,the Huangtuliang gold deposit has turned at one stroke from a medium sized to a large-sized,even a super-large gold deposit between prospecting lines 30-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分支结构 地幔热流 矿石 河北
下载PDF
南海东部海盆扩张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9
作者 许鹤华 马辉 +1 位作者 宋海斌 陈爱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70-3078,共9页
南海的形成演化一直足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南海的扩张发生在早渐新世-早中新世,并且在南海的扩张中至少包括一次洋脊跃迁.本文采用上升离散地幔流和热对流耦合模型模拟了南海东部海盆扩张、洋中脊跃迁和扩张停止后岩石圈的热结构演化... 南海的形成演化一直足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南海的扩张发生在早渐新世-早中新世,并且在南海的扩张中至少包括一次洋脊跃迁.本文采用上升离散地幔流和热对流耦合模型模拟了南海东部海盆扩张、洋中脊跃迁和扩张停止后岩石圈的热结构演化和岩浆熔融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洋中脊跃迁是南海扩张中的一个重要的过程,由于洋脊跃迁使得在两洋脊之间形成一个部分熔融岩浆区,岩浆部分熔融的存在使洋脊之间海底火山分布也相对较多以及地形相对较高,同时造成南侧的洋脊两侧地形以及海山都分布不对称的现象,这反过来也能论证跃迁模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裂大陆边缘 上升离散地幔 热流 洋中脊跃迁 岩浆熔融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in western Shandong and its roles in minerogenesis and ore-controlling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爱群 胡华斌 +4 位作者 牛树银 毛景文 王宝德 李英平 王来明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4期340-353,共14页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with respect to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ges of the regional strata, the development of ring-like a...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with respect to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ges of the regional strata, the development of ring-like and radial faults, the development of gently inclined detachment-slip structures in the axial part, mantle-source magmatic activities, regional petrology, petrochemistry and isotope geology.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N-W sharply plunged ductile shear zone in the region of western Shandong cuts through the mantle rocks detached from the deep-seated North China mantle sub-plume, hence leading to unloading in response to depressurization and thereafter the formation of anatexis magma. The intense and complete magmatic evolution series not only manifests a variation trend of alkalinity of magma from high to low and its intrusive depth from deep to shallow, but also reflects that the wall-rock alteration shows a general evolution trend from strong to weak. The evolution of mantle structur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endo-mineralogenesis, accompanied with the rise of the country rocks. As a result, typical mantle branch structures were formed as observed in western Shandong. At the top of the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was developed an obvious detachment-tilt fault block, and some endogenic ores, at the same time, were uplifted onto the shallow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分支结构 地幔热流 地球物理学 地质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