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纬网格与流域计算的地形指数累积分布函数及其均值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肖燕 邓慧平 孙菽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82-1689,共8页
为了改进陆面模式对水文过程的模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ographic-index hydrologicalmodel,TOPMODEL)已被应用于陆面模式(Land Surface Models,LSMs)。当前直接将TOPMODEL应用于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GCM)的网格单元的方... 为了改进陆面模式对水文过程的模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ographic-index hydrologicalmodel,TOPMODEL)已被应用于陆面模式(Land Surface Models,LSMs)。当前直接将TOPMODEL应用于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GCM)的网格单元的方案,简化了TOPMODEL在陆面模式中的应用。按GCM网格单元统计与按流域单元统计的地形指数分布函数之间的差异大小进行分析,可为研究TOPMODEL与陆面模式耦合的合理简化方案提供依据。利用2°×2°网格的长江上游山区和地势较平坦的亚马逊地区并应用航天雷达地形测量资料的地形高程模型数据,计算了地形指数、均值和累积分布函数,并应用相同的地形高程数据提取网格中的流域和水系并计算了各流域的地形指数、均值和累积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按整个网格计算的和按划分的流域计算的地形指数累积分布函数及其均值的差异,并用e指数函数拟合地形指数累积分布函数。结果表明:(1)以整个GCM网格为单元统计的与按流域为单元统计的地形指数累积分布函数及其均值存在差异,但差异并不大,将TOPMODEL直接应用于GCM网格单元的这种简化方案是可行的;(2)用e指数函数能够较好地拟合地形指数累积分布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MODEL 陆面模式 GCM网格单元 流域单元 地形指数分布函数 e指数函数拟合
下载PDF
粤北山区地形因素对耕地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韦乐章 邓南荣 +2 位作者 吴志峰 高杨 柴敏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6-83,共8页
地形因素是影响土地资源结构和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翁源县为例,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采用改进的地形分布指数来分析粤北山区地形对耕地的分布与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的空间分布与变化对地形十分敏感。研究区内,耕地分布频率... 地形因素是影响土地资源结构和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翁源县为例,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采用改进的地形分布指数来分析粤北山区地形对耕地的分布与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的空间分布与变化对地形十分敏感。研究区内,耕地分布频率最高的地形范围是坡度2°~4°和海拔0~200m。1993~2005年12a间,耕地面积增加了94.9km2。增加的耕地主要处在低海拔、缓坡区域(100~200m范围内耕地增量占总的耕地增加量的94.8%,0°~2°范围内耕地增量占总的耕地增加量的82.8%)。新增的耕地主要是作为后备耕地资源的林草地转化而来,耕地分布有向高海拔区域扩展的趋势。地形不但影响耕地的空间分布,还影响耕地的质量,并且海拔和坡度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机制也不同。改进的地形指数能更有效的描述和比较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空间分布 地形分布指数 粤北山区
下载PDF
高原地区生态用地分布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以河北坝上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武爱彬 庞磊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101-105,共5页
以坝上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和2015年Landsat TM影像的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形分布指数,通过GIS等工具从高程、坡度和坡向角度,分析了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生态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的增加先减小... 以坝上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和2015年Landsat TM影像的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形分布指数,通过GIS等工具从高程、坡度和坡向角度,分析了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生态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不同坡向间起伏程度较小;与1990年相比,2015年林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优势有了明显提高,草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比例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湿地在半阳坡和阳坡的分布比例有了显著提高。总之,坝上高原地区生态用地的分布受地形因子影响显著,生态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为高程900~1300 m或1500~2206 m、坡度>5°、坡向为半阳坡和阳坡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地形因子 地形分布指数 坝上高原
下载PDF
拉萨河流域西部裸岩空间分布特征的地形因子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管晓祥 刘金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8-104,I0003,共8页
研究流域内地表覆盖类型特别是岩石裸露等难利用土地的分布特征对生态环境保护、指导生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拉萨河流域地形和土地覆被资料,计算地形分布指数和岩石裸露指数以分析地形因子对自然土地覆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因子(... 研究流域内地表覆盖类型特别是岩石裸露等难利用土地的分布特征对生态环境保护、指导生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拉萨河流域地形和土地覆被资料,计算地形分布指数和岩石裸露指数以分析地形因子对自然土地覆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对土地覆被类型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约束性,裸岩倾向于分布在高海拔、坡度大于30°的陡坡区域。选取高程和坡度作为特征变量,以“土地覆被类型是否为裸岩”作为类别性响应变量,建立预测裸岩分布的逻辑回归模型,当临界概率约为55%时结果最优,当临界概率在50%~60%之间时,拉萨河流域35个子流域的裸岩预测占比与遥感图像解译的实际占比最为符合,且P>50%的区域为基岩裸露敏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流域 裸岩分布 地形分布指数 REI分析 逻辑回归模型
下载PDF
黔西北贫困山区不同地貌形态下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廖艳梅 尹林江 +4 位作者 兰安军 翟香 施厚军 张玉彪 钟九生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2期111-118,共8页
为揭示贫困山区不同地貌形态下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以毕节市为研究区,将其划分为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以2009年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DEM为数据源,运用地形位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 为揭示贫困山区不同地貌形态下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以毕节市为研究区,将其划分为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以2009年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DEM为数据源,运用地形位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地形梯度下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类型均在地形梯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层级性。旱地、水田、园地、建设用地、道路、水域对低地形有一定的选择性,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则对高地形有一定的选择性,其中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类型在低地形区域分布更广。(2)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多样性的地形梯度效应明显,2009年其随地形梯度增加变化幅度较大,2018年则表现为地形梯度越低,多样性越高。与非喀斯特区相比,喀斯特区的多样性在区间1、2、5高于非喀斯特区,区间3—4内则相反。(3)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程度的地形梯度效应显著,均表现为地形梯度越高,土地利用程度越低。其存在的空间差异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梯度 地形分布指数 喀斯特区 非喀斯特区
下载PDF
粤北山区城镇建设用地分布与扩展的地形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传俊 邓南荣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8年第3期12-17,共6页
建设用地一直是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山区城镇的发展因受到地形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特的表现。以粤北山区韶关市为例,借助遥感图像提取1975、1993、2005a三个不同时相的该地区建设用地分布信息,探讨丘陵山区建设用地的... 建设用地一直是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山区城镇的发展因受到地形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特的表现。以粤北山区韶关市为例,借助遥感图像提取1975、1993、2005a三个不同时相的该地区建设用地分布信息,探讨丘陵山区建设用地的分布规律、扩展趋势与高程、坡度以及地貌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形是影响山区建设用地分布和扩展的重要因素。韶关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北江两岸低海拔、坡度缓的冲积平原上。阶地、台地以及岩溶地貌区得到一定的利用,是以后建设用地选址的优先考虑地区。从北江两岸的河谷平原到低丘、岗地,再到中低山,建设用地的扩展强度呈依次减弱的趋势。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韶关市的建设重心向马坝镇、西联镇等城镇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地形 地貌 粤北山区 地形分布指数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地形梯度效应
7
作者 张览岳 毛德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80-87,共8页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依据湖南省土地利用数据以及DEM数据,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地形位以及地形位分布指数,探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依据湖南省土地利用数据以及DEM数据,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地形位以及地形位分布指数,探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草地呈减少趋势,林地先减少后增加,水域先增加后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未利用地面积不断扩大;耕地主要分布在低地形位,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高和高地形位,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低地形位,草地在各个地形位均有分布,但不具有分布优势;稳定变化型是主要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持续变化型、反复变化型主要是低地形位的耕地、水域、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中,耕地、林地转变为城乡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中低地形位,退耕还林主要分布在中高地形位。基于上述分析,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分为综合功能区、高品质乡村地区和生态保育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指数 地形分布指数 洞庭湖经济区
下载PDF
地形因子对浅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转换的影响——以燕山浅山丘陵区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武爱彬 刘欣 赵艳霞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以遥感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运用GIS分析了2000与2010年燕山浅山丘陵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在高程、坡度、坡向3个地形因子不同区间的分布和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高程和坡度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坡向影响力较弱。土地... 以遥感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运用GIS分析了2000与2010年燕山浅山丘陵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在高程、坡度、坡向3个地形因子不同区间的分布和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高程和坡度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坡向影响力较弱。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在高程和坡度上变化规律相似,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或坡度的增大迅速减小,优势分部区间为高程≤500m或坡度≤5°,草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或坡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优势分部区间为高程500-1500m或坡度5°-15°,林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或坡度增大缓慢增加,优势区间为高程>800m或坡度>5°;2000-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在高程≤500m和坡度≤5°区间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占到了较大比重,在坡度>25°区间以林地向草地转换为主,在剩余高程和坡度区间以及各坡向区间都以草地向林地转换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土地利用类型 地形分布指数 浅山丘陵区
原文传递
基于ArcGIS和DEM模型的耕地利用格局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军强 胡晓光 +4 位作者 岳颖 别雪艳 段云峰 谭秋霞 高富岗 《上海国土资源》 2016年第3期40-43,共4页
基于DEM模型和GIS平台,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探究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耕地利用格局以及农户经营行为特征,为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流域内91.64%的耕地集中于〈1300m高程范围内,90.61%的耕地... 基于DEM模型和GIS平台,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探究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耕地利用格局以及农户经营行为特征,为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流域内91.64%的耕地集中于〈1300m高程范围内,90.61%的耕地分布于〈15°的宜耕区.(2)在〈1200m高程范围内,〈15°的宜耕区内,耕地类型多样,斑块数最多,内部的斑块组合最复杂;在1200-1300m高程范围内,15°-25°坡度区内斑块的连通性好;〉1300m高程范围内〉25° 坡度地带内,斑块间的干扰性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也略高.(3)耕地利用的破碎化现状,深刻影响着农户水保行为、 种植行为及兼业行为,使得农户经营行为差异化、区域化明显.因此,流域应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力度,调整农业经营模 式,为耕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及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格局 农户经营行为 DEM模型 地形分布指数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情境下的土壤侵蚀——以宁夏彭阳县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文辉 璩向宁 +1 位作者 李晓宇 曹园园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289-294,共6页
以退耕还林典型区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与地信软件,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中后3期(2000、2008、2014年)的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模数,对计算结果进行侵蚀强度分级,结合转移矩阵、地... 以退耕还林典型区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与地信软件,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中后3期(2000、2008、2014年)的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模数,对计算结果进行侵蚀强度分级,结合转移矩阵、地形位分布指数、灰度关联分析对侵蚀量与侵蚀强度进行分析研究,以考察退耕还林情境下土壤侵蚀的变化。结果表明:(1)彭阳县2000年土壤侵蚀量为65.47 t/(hm^2·年),属于强烈侵蚀;2008年为119.04 t/(hm^2·年),属于极强烈侵蚀;2014年为84.99 t/(hm^2·年),属于极强烈侵蚀,相比2008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后期的2014年土壤侵蚀情况得到控制。(2)不同的地质地貌环境下土壤侵蚀状况不同,黄土丘陵沟壑区相比土石质山区更容易发生侵蚀。(3)从侵蚀强度转移情况来看,2000—2008年向上转移为主要趋势,2008—2014年为向下转移趋势,2008年为侵蚀情况最为严重的一年。(4)从土壤侵蚀强度的坡度分布来看,在较强侵蚀条件下,大于35°的区域侵蚀发生主要是坡度提高导致,而25°以下区域主要是林草地与耕地变化导致了侵蚀强度的变化。(5)通过对人为作用影响最大的地类与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地类变化对彭阳县3期土壤侵蚀作用最大。因此,退耕还林(草)工程引起的地类变化导致了彭阳县土壤侵蚀情况的变化。今后退耕还林工程须要巩固上一阶段的工程成果,同时重点解决不同流域区域、坡度上的土壤侵蚀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 退耕还林(草)工程 地形分布指数 灰度关联分析
下载PDF
基于ArcGIS和DEM模型的耕地利用格局分析
11
作者 王军强 胡晓光 +3 位作者 岳颖 别雪艳 段云峰 高富岗 《国土资源导刊》 2016年第2期79-83,共5页
基于DEM模型和GIS平台,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探究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耕地利用格局以及农户经营行为特征,为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流域内91.64%的耕地集中于〈1300 m高程范围内,90.61%的耕... 基于DEM模型和GIS平台,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探究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耕地利用格局以及农户经营行为特征,为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流域内91.64%的耕地集中于〈1300 m高程范围内,90.61%的耕地分布于〈15°的宜耕区;(2)在〈1200 m高程范围内,〈15°的宜耕区内,耕地类型多样,斑块数最多,内部的斑块组合最复杂;在1200~1300 m高程范围内,15~25°坡度区内斑块的连通性好;〉1300 m高程范围内,〉25°坡度地带内,斑块间的干扰性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也略高;(3)耕地利用的破碎化现状,深刻影响着农户水保行为、种植行为及兼业行为,使得农户经营行为差异化、区域化明显。因此,流域应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力度,调整农业经营模式,为耕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及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格局 农户经营行为 DEM模型 地形分布指数
下载PDF
沁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17
12
作者 原丽娟 毕如田 +1 位作者 徐立帅 朱洪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93-1103,共11页
以4期Landsat TM/OLI为遥感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运用转移矩阵、地学信息图谱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1993—2016年沁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地形数据分析海拔、坡度和坡向上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响应规律。结果... 以4期Landsat TM/OLI为遥感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运用转移矩阵、地学信息图谱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1993—2016年沁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地形数据分析海拔、坡度和坡向上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沁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高等级覆盖的植被主要由低等级覆盖的植被转化而来; 1993—2016年,沁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呈不显著波动上升趋势,显著改善(55.99%)和轻微改善(10.13%)之和远大于显著退化(7.31%)和轻微退化(4.59%)之和,反映了良好的植被状况;沁河流域植被覆盖度重心整体表现为向南偏东迁移2.05 km,其中较高和高植被覆盖迁移最为明显;沁河流域植被覆盖度与海拔、坡度呈显著正相关,显著改善面积占比随高程、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坡向在东北、西北和西南方向为优势地形位。研究结果有助于为该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分异 地形分布指数 重心迁移
原文传递
基于MODIS-EVI的2000~2015年重庆植被覆盖季节变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朱林富 谢世友 +1 位作者 杨华 马明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146-2155,共10页
基于2000~2015年的MODIS-EVI数据,采用MVC、趋势分析和分布指数法,分析了重庆近16 a来植被的季节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减少类型冬季比例最高(6.33%),主要分布于受库区蓄水和建设用地扩张影响的河谷、城镇及其周边地... 基于2000~2015年的MODIS-EVI数据,采用MVC、趋势分析和分布指数法,分析了重庆近16 a来植被的季节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减少类型冬季比例最高(6.33%),主要分布于受库区蓄水和建设用地扩张影响的河谷、城镇及其周边地区;植被不变类型秋季比例最高(88.23%);植被增加类型春季比例最高(31.50%),主要分布于农业种植的西部丘陵区和中部平行岭谷地区。(2)植被变化类型优势分布区域各异,植被减少主要分布于小于400 m、小于6°区域,植被增加主要分布于400~1 000 m、6°~15°区域,在大于1 000 m、大于15°区域植被相对稳定。(3)从春季到夏季,植被减少类型向低地形区(<800 m,<6°)移动,而植被增加类型则向高地形区(>800 m,>6°)移动;从夏季到秋季,植被减少类型向高地形区(>500 m,>6°)移动,而植被增加类型则向低地形区(<500 m,<6°)移动;从秋季到冬季,植被减少和增加类型均在向高地形区移动,在高地形区,植被减少(>1 300 m,>15°)分布强于植被增加(>500 m,>6°),在低地形区则是植被减少(<1 300 m,<15°)分布弱于植被增加(<500 m,<6°)。(4)在坡向的分布上,除了平地区域外,植被变化幅度在北、东、南、西坡向上随季节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MODIS-EVI 趋势分析 地形分布指数 季节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