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方言、地方性知识——“地方性写作”的再反思
1
作者 赵荣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4-130,共7页
“地方性写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在与世界文学对话的同时构建中国主体意识文学创作和中国化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形成的体现“时代性、民族性与地方性”的文学创作新走向。一批在地化书写的青年作家成为当下“地方性写作”的先锋... “地方性写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在与世界文学对话的同时构建中国主体意识文学创作和中国化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形成的体现“时代性、民族性与地方性”的文学创作新走向。一批在地化书写的青年作家成为当下“地方性写作”的先锋力量,形成了风格化的地方文学创作。但是,随之也出现了地方性写作同质化、套路化、形式化等问题,而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又与写作实践产生错位,无法有效指导地方性写作突破写作窠臼。本文将以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周恺及其作品《苔》为例,以历史、方言、地方性知识作为关键词,对当下地方性文学书写实践及其文学批评进行再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等跨学科研究范式,对地方性写作进行历史微观书写、方言文化阐释和地方性知识的故事深描与理论深描,形成新的地方文学书写路径与批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写作 《苔》 方言 地方知识
下载PDF
地方性写作的精神空间与心理势能——以周恺《苔》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岳雯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5-120,共6页
本文在梳理地方性写作谱系的基础上,分析周恺的长篇小说《苔》的文本价值。作品在运用方言、民间风俗、仪轨等地方性知识塑造四川乐山一地的地方感的同时,建构了一种可以被“异乡人”所认识、理解的“地方生活”,寻绎一个地方的文化表... 本文在梳理地方性写作谱系的基础上,分析周恺的长篇小说《苔》的文本价值。作品在运用方言、民间风俗、仪轨等地方性知识塑造四川乐山一地的地方感的同时,建构了一种可以被“异乡人”所认识、理解的“地方生活”,寻绎一个地方的文化表情与性格。以讲述革命如何发生为主题,让“地方”与“世界”充分互动,《苔》缝合了“地方”与“国家”、特殊与普遍以及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裂隙,为以方志面貌出现的小说叙事赋予了抽象、普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写作 周恺 《苔》 革命 世界
下载PDF
地方性写作视域下的“新湘语”诗歌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投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6-20,共5页
在新世纪诗坛的地方性诗歌写作中,"新湘语"诗歌具有特殊性,其在总体上显示出一种挖掘日常诗意、充分彰显地方色彩的创作追求。"新湘语"诗群的写作接近"民间写作"的立场,厌倦诗歌的"宏大叙事",... 在新世纪诗坛的地方性诗歌写作中,"新湘语"诗歌具有特殊性,其在总体上显示出一种挖掘日常诗意、充分彰显地方色彩的创作追求。"新湘语"诗群的写作接近"民间写作"的立场,厌倦诗歌的"宏大叙事",追求把诗歌的在场感、地方性和个性化统一在日常生活的诗性视野中,具有一定的网络号召力,对湖南倾向于口语诗写作的诗人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新湘语"诗群的写作既有利于形成湖南诗坛良性互动的诗歌格局,也有利于新世纪湖南诗歌在全国诗坛影响力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湘语”诗歌 湖南诗歌 地方性写作 湖湘文化
下载PDF
区域文学·地域文学·地方性写作
4
作者 邵婉莹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41,共6页
“区域文学·地域文学·地方性写作”是既流动于文学史,又不断浮现在文学现场的批评关键词,不仅作用于新文学以来的文学研究,也受到古典文学与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总体来说,关于地方的文学研究蕴含着某种意义空间上的... “区域文学·地域文学·地方性写作”是既流动于文学史,又不断浮现在文学现场的批评关键词,不仅作用于新文学以来的文学研究,也受到古典文学与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总体来说,关于地方的文学研究蕴含着某种意义空间上的整体性,是基于对文学与方志关系的辨析与讨论,但因为区域文学研究往往伴随文化背景、写作生态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因此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使得与地方文学相关的“区域文学·地域文学·地方性写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并在新的特征中呈现出包含不止于文学现象和批评方法两个层面的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学 集体无意识 地方性写作 文学现场 区域文学 批评方法 古典文学 新文学
原文传递
“地方性”与北方文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丹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7-171,共5页
从"地方性"视域而言,北方文学是地方性生活、地方性知识的文学表征和叙事形态与北方文化相关的事物、人、行为和情感有着内在关联,并结合形成意义体系,表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展现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趋向;全球化历史... 从"地方性"视域而言,北方文学是地方性生活、地方性知识的文学表征和叙事形态与北方文化相关的事物、人、行为和情感有着内在关联,并结合形成意义体系,表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展现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趋向;全球化历史语境中,"地方性叙事"对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融入世界文学潮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文学研究 地方生活 地方知识 地方性写作
下载PDF
从“地方”进入“世界”——论石一枫《漂洋过海来送你》的文学地理学语境
6
作者 赵依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7-61,共5页
翻检现当代文学史,文学地理与写作主题相互关联,存在众多地方性写作谱系,以地理空间归纳命名的作家作品系列不胜枚举,已成为文学创作关键词集合。诚然,以地方性知识塑造一地的文学时空体,承载地方特色与地方生活,关涉故乡与他乡、进城... 翻检现当代文学史,文学地理与写作主题相互关联,存在众多地方性写作谱系,以地理空间归纳命名的作家作品系列不胜枚举,已成为文学创作关键词集合。诚然,以地方性知识塑造一地的文学时空体,承载地方特色与地方生活,关涉故乡与他乡、进城与回乡等行动向度,是作家面对一个难解的中国时择用的经久不衰的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现当代文学史 地方知识 石一枫 文学时空 地理空间 文学创作 地方性写作
下载PDF
后现代的牧歌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海英 《中州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47-52,共6页
刘恪先生以先锋写作的姿态在"碑基镇"系列中短篇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正附文叙事体",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这些作品站在地方性视角考察乡村文化与人类命运、人性、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为当下乡土... 刘恪先生以先锋写作的姿态在"碑基镇"系列中短篇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正附文叙事体",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这些作品站在地方性视角考察乡村文化与人类命运、人性、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为当下乡土小说写作提供了新的向度。本文通过对刘恪小说中南方乡村的诗意建构、地方经验的引述、地方风俗的考古、乡土语言的寻究、乡村人物精神的勘探等方面的分析,探询作者对乡村的山水与人物、人性与命运、历史与传统等关系的思考与质疑,并在作者的思考中做一些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恪小说 “碑基镇”系列 地方性写作 乡土文化 抢救与批判
下载PDF
乡村题材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收获——评王旺山长篇小说《铁花》
8
作者 任葆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9期88-93,共6页
小说《铁花》真实地还原了一个世俗化的乡村世界,写出了三代人对于土地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的生活观。作为一部地方性写作的典型文本,小说充满丰富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作者地方性写作的背后,既有抵抗全球化文化潮... 小说《铁花》真实地还原了一个世俗化的乡村世界,写出了三代人对于土地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的生活观。作为一部地方性写作的典型文本,小说充满丰富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作者地方性写作的背后,既有抵抗全球化文化潮流的企图,也有寻求与世界对话的努力。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该小说以舒缓的叙事节奏建构了一种慢的小说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花》 乡村世界 地方性写作 地域文化 慢的小说美学
下载PDF
“邯郸散文现象”研究
9
作者 何石妹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72-74,共3页
近些年,邯郸散文创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促成了"邯郸散文现象"。这一现象代表了邯郸散文的实力和成果,并且彰显了邯郸文化的深厚内蕴。对"邯郸散文现象"的成因、特点和价值做出整体性的梳理和关照,发掘这一文... 近些年,邯郸散文创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促成了"邯郸散文现象"。这一现象代表了邯郸散文的实力和成果,并且彰显了邯郸文化的深厚内蕴。对"邯郸散文现象"的成因、特点和价值做出整体性的梳理和关照,发掘这一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并指出邯郸散文创作的局限,试图为邯郸散文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邯郸散文现象 地方性写作
下载PDF
一个地方的中国诗--“闽东诗群”与汤养宗的突破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光明 《诗刊》 2020年第21期52-60,共9页
“一个地方”当然是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的。无论这“一个地方”有多大,多么重要,都无法体现当代中国诗歌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也无法代表当代中国诗歌的高度和影响力。然而中国又的确是由许多地方组成,地方才是中国的血肉和情趣,因为... “一个地方”当然是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的。无论这“一个地方”有多大,多么重要,都无法体现当代中国诗歌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也无法代表当代中国诗歌的高度和影响力。然而中国又的确是由许多地方组成,地方才是中国的血肉和情趣,因为地方才显得真实、生动而且丰富。事实上,泛论上世纪以来主潮消失后的中国诗歌,总难免有一种茫然感,但当你把许多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写作接纳进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潮 地方性写作 诗群 丰富 特色鲜明 多元 影响力
原文传递
时代印痕与地方记忆:论马识途早期创作风格的形成
11
作者 冯俊锋 张旻昉 《中华文化论坛》 2024年第2期97-104,共8页
从1935年在《中学生》杂志发表《万县》到1959年《四川文学》发表《老三姐》,马识途文学完成从学生到革命家再到作家的创作嬗变。他早期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兼具小说、杂文,创作初期从西方小说以及中国古典小说和传奇中汲取营养,同时深受... 从1935年在《中学生》杂志发表《万县》到1959年《四川文学》发表《老三姐》,马识途文学完成从学生到革命家再到作家的创作嬗变。他早期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兼具小说、杂文,创作初期从西方小说以及中国古典小说和传奇中汲取营养,同时深受家乡四川民间艺人“摆龙门阵”手法的影响,具有“恋地情结”的地方性写作成为他最具标志性的个人风格。还原时代,溯及他与时代的“搏击”,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马识途早期作品的艺术变迁及其创作风格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识途 恋地情结 地方性写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