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极性转换与地磁漂移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斌 朱日祥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9年第2期65-72,共8页
地磁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变化特征是地磁场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现代地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地磁极性转换期间虚地磁极(VGP)和地球磁场强度变化特征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地磁极性转换 古地球磁场强度 地磁漂移
下载PDF
新生代地磁漂移研究若干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成英 高鹏 +1 位作者 毛鹏宇 聂军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共13页
地磁漂移事件的成因及发生规律是地学研究热点,是古地磁学科在这个世纪可能为地球科学贡献新理论的一个突破口。在回顾地磁漂移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地磁漂移记录及其时代进行了概述,从地磁漂移的成因、地磁漂移事件与地磁场强度... 地磁漂移事件的成因及发生规律是地学研究热点,是古地磁学科在这个世纪可能为地球科学贡献新理论的一个突破口。在回顾地磁漂移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地磁漂移记录及其时代进行了概述,从地磁漂移的成因、地磁漂移事件与地磁场强度的关系、地磁场漂移期间地磁场形态学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过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未来研究需关注沉积速率较高的河湖相沉积物,通过多种手段生成不同地理位置的可靠地磁漂移记录,利用轨道调谐手段准确限定时代等,才能获得对新生代地磁漂移规律的全面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漂移 古新近纪 河湖相沉积物 轨道调谐
下载PDF
马兰黄土中Laschamp地磁漂移的^(10)Be记录与古地磁测试结果的初步对比 被引量:2
3
作者 鲜锋 周卫健 +2 位作者 武振坤 孔祥辉 赵国庆 《地球环境学报》 2012年第1期729-734,742,共7页
Laschamp地磁场漂移事件发生的确切年代(~42 ka BP)已通过相对独立的同位素定年手段确定,并被证实具有全球性特征。但这一事件在我国马兰黄土地层中的记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本文初步对比了最近发表的黄土高原洛川剖面^(10)Be记录的... Laschamp地磁场漂移事件发生的确切年代(~42 ka BP)已通过相对独立的同位素定年手段确定,并被证实具有全球性特征。但这一事件在我国马兰黄土地层中的记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本文初步对比了最近发表的黄土高原洛川剖面^(10)Be记录的Laschamp漂移信息和前人根据该剖面古地磁参数异常结合Heinrich冷事件所确定的Laschamp记录层位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地磁漂移事件在马兰黄土地层中记录的真实性.同时初步对比也显示根据旧Be产率异常增高对应的磁场强度低值确定的Lashcamp层位偏上,而古地磁异常确定的Laschamp层位相对偏下约76 cm。排除因采样剖面分辨率不同的可能影响,两种手段记录同一地磁漂移事件的显著层位差异具有指示意义,可能为未来研究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剩磁获得过程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champ地磁漂移 马兰黄土 mBe记录 剩磁获得过程
下载PDF
马兰黄土剩磁不存在显著Lock-in效应:来自Laschamp地磁漂移的证据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日祥 刘青松 +3 位作者 潘永信 邓成龙 张睿 王先锋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0-437,共8页
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年代框架主要是基于磁性地层所建立的.然而,黄土剩磁是否存在显著的lock—in效应,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通过比较黄土高原洛川剖面记录的地磁异常和大西洋Heinrich冰筏事件在马兰黄土地层中的位置,揭示了Lasch... 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年代框架主要是基于磁性地层所建立的.然而,黄土剩磁是否存在显著的lock—in效应,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通过比较黄土高原洛川剖面记录的地磁异常和大西洋Heinrich冰筏事件在马兰黄土地层中的位置,揭示了Laschamp地磁漂移被记录在两次寒冷事件(距今~39ka的H4及~48ka的H5)之间,估算的Laschamp地磁漂移相应的年代大约为41.7~43.7ka,与该地磁事件的年龄(大约40~41ka)相近.这说明,马兰黄土的剩磁不存在显著的Lock-in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土 Laschamp地磁漂移 HEINRICH事件 Lock-in效应
原文传递
渤海湾西岸湾顶晚更新世——全新世年代地层序列与地磁极漂移 被引量:24
5
作者 赵长荣 J.Hus +2 位作者 阎玉忠 王宏 张金起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3年第3期183-192,共10页
渤海湾湾顶海岸带BQ1、BQ2孔的磁性地层序列显示两孔分别在孔深27.0~30.8m和18.5~21.5m处存在地磁极漂移。BQ1孔光释光(OSL)测年表明该漂移距今15~25kaBP,与莫诺湖漂移的发生时间(23kaBP)接近。相应地,BQ2孔较前的漂移可能与哥德堡... 渤海湾湾顶海岸带BQ1、BQ2孔的磁性地层序列显示两孔分别在孔深27.0~30.8m和18.5~21.5m处存在地磁极漂移。BQ1孔光释光(OSL)测年表明该漂移距今15~25kaBP,与莫诺湖漂移的发生时间(23kaBP)接近。相应地,BQ2孔较前的漂移可能与哥德堡亚时相当。沉积学、古生物地层学、OSL和古地磁综合研究,建立了BQ1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上更新统下限73.53m,约123.9kaBP;全新统下限18.48m,(10.3±0.79)kaBP。上更新统上部陆相及海陆过渡相沉积物中18.48~34.15m的OSL年龄10.3~33.3kaBP,对应深海OIS2阶段;上更新统下部的海相沉积物(第三海相层)中66.65~73.53m的OSL年龄约11~124kaBP,对应OIS5e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地磁漂移 OSL测年 上更新统下限
下载PDF
中国黄土中Blake地磁极性漂移事件记录的空间对比 被引量:1
6
作者 鲜锋 周卫健 +2 位作者 武振坤 孔祥辉 杜雅娟 《地球环境学报》 2012年第2期770-780,共11页
与地磁场极性倒转类似,较短尺度的极性漂移事件同样记录了丰富的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信息,其发生的年代可通过同位素定年手段确定并具有全球可对比性,因此也可为全球气候记录的对比提供时间标记。Blake事件是晚更新世一次重要的地磁场漂... 与地磁场极性倒转类似,较短尺度的极性漂移事件同样记录了丰富的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信息,其发生的年代可通过同位素定年手段确定并具有全球可对比性,因此也可为全球气候记录的对比提供时间标记。Blake事件是晚更新世一次重要的地磁场漂移事件,它首次在印度洋和加勒比海沉积物中被检测到,随后的研究证实其具有全球性特征。厚层连续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研究亚洲季风气候演化和地磁场变化的良好载体,但是Blake事件在我国黄土序列,尤其是六盘山东西两侧黄土地层中的记录差异明显,其在黄土中的记录特征、转换过程和持续时间至今仍存争议。本文综合比较了目前报导的有关中国黄土中Blake事件的古地磁学研究成果,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古地磁和宇宙成因核素^(10)Be示踪Blake事件的新结果,探讨了黄土中Blake事件记录的空间差异和可能影响因素,同时建议未来应将^(10)Be示踪与古地磁测试相结合,进一步加强针对黄土Blake事件的空间对比和极性漂移过程中黄土剩磁机理的研究,为认识地磁极性漂移事件的特征、规律以及将其作为标志物服务于黄土年代学和全球气候记录对比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漂移 Blake事件 黄土-古土壤序列 10Be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中国黄土记录的地磁漂移研究回顾
7
作者 刘佑堂 秦华峰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12-1419,共8页
记录在第四纪沉积物或火山岩中的地磁漂移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地球动力学机制的认识,还为古环境和古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控制点.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分布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粒度细、沉积速率高且连续性好,是记录地磁漂移的良好... 记录在第四纪沉积物或火山岩中的地磁漂移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地球动力学机制的认识,还为古环境和古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控制点.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分布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粒度细、沉积速率高且连续性好,是记录地磁漂移的良好材料.本文重点总结和分析了前人对末次间冰期以来中国黄土中地磁漂移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Blake、Laschamp和Mono Lake.结果显示,部分黄土剖面可以记录地磁漂移的地磁场变化细节特征,但并非所有剖面都能记录全部已知的地磁漂移,且同一地磁漂移在不同剖面所呈现的地磁场形态学特征也存在差异.在地磁漂移期间,地磁场稳定性较差、黄土沉积中千年-百年尺度的沉积间断以及黄土沉积后的成岩作用影响可能是造成地磁漂移特征记录差异或缺失的客观原因.以前的研究中,样品时间窗选择过大带来的平滑效应可能是重要的人为因素.本文认为,将来的研究中,根据10Be产率的变化,并结合高密度光释光定年,进行更高分辨率(如10~100年尺度)的古地磁研究,可能有利于揭示黄土记录的地磁漂移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中国黄土 地磁漂移
原文传递
南极海洋沉积物中地磁极漂移事件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8
作者 王保贵 《南海研究与开发》 1999年第2期11-17,共7页
报道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区NP93-2及NP95-1两柱样高分辨率磁笥地层学研究结果,结果揭示出个极性漂移事件,其中位于NP93-2柱样67.5-72.5cm的反极性漂移及位于NP95-1柱样75-85cm的反极性漂移可... 报道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区NP93-2及NP95-1两柱样高分辨率磁笥地层学研究结果,结果揭示出个极性漂移事件,其中位于NP93-2柱样67.5-72.5cm的反极性漂移及位于NP95-1柱样75-85cm的反极性漂移可与哥德堡事件对比;另一位于NP93-2柱样27.5-32.5cm处,^14C测年为5390±600aB.P.的一次反极性漂移事件,国际上所见报道中尚无相应年龄的反极性事件可以与之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海洋沉积物 磁性地层学 地磁漂移
下载PDF
黄海全新世地磁极漂移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周墨清 李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5-40,共6页
本文通过对黄海QC_2钻孔沉积岩心古地磁样品测量,对黄海全新世松散沉积物进行了磁性地层的划分.主要认识是:1.黄海海域沉积岩心记录了两次地磁极漂移,定名为黄海Ⅰ、黄海Ⅱ,其年龄分别约2600—3100年和6000—6400年.2.黄海Ⅰ和黄海Ⅱ对... 本文通过对黄海QC_2钻孔沉积岩心古地磁样品测量,对黄海全新世松散沉积物进行了磁性地层的划分.主要认识是:1.黄海海域沉积岩心记录了两次地磁极漂移,定名为黄海Ⅰ、黄海Ⅱ,其年龄分别约2600—3100年和6000—6400年.2.黄海Ⅰ和黄海Ⅱ对全新世可作进一步划分,分别是晚一中全新世和中一早全新世的分界.3.从黄海Ⅰ和黄海Ⅱ是气候地层的分界线这一现象表明,黄海地域地磁场的变化与古气候存在着内在联系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地磁漂移 地质意义 黄海
下载PDF
东南极普里兹湾NP93-2柱样古地磁结果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保贵 侯红明 +1 位作者 汤贤赞 袁友仁 《南极研究》 CSCD 1996年第1期47-52,共6页
对东南极普里兹湾海区NP93-2柱样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指示出两个地磁场反极性漂移,其中之一位于60-67.5cm,而67.5-72.5cm处经14C测年为10315±800aB.P.,推算该反极性漂移的年龄为... 对东南极普里兹湾海区NP93-2柱样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指示出两个地磁场反极性漂移,其中之一位于60-67.5cm,而67.5-72.5cm处经14C测年为10315±800aB.P.,推算该反极性漂移的年龄为9980-8880aB.P.,可能是哥德堡反极性漂移(Gothenburg,12000aB.P.前后)在该沉积物中的记录;另一反极性漂移位于27.5-32.5cm处,经14C测年为5390±600aB.P.。国际上所见报导的资料中尚无相应年龄的反极性事件可以与之对比。只有国内一些地区发现的反向极性漂移记录与之接近,但这些反极性漂移是否为同一事件的反映,或该反极性漂移本身是否真实存在,目前还难于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 地磁漂移 东南极 普里兹湾
下载PDF
降尘^(10)Be浓度对黄土^(10)Be示踪地磁场变化研究的影响
11
作者 鲜锋 孔祥辉 +2 位作者 姜峻 赵国庆 武振坤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7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运用我国黄土地层中的^(10)Be记录来示踪地磁场漂移事件和重建相对强度变化历史在最近几年取得了显著进展。开展上述研究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如何对黄土^(10)Be记录中包含的源区降尘^(10)Be浓度等信号的相对贡献进行合理估算。本文参考最... 运用我国黄土地层中的^(10)Be记录来示踪地磁场漂移事件和重建相对强度变化历史在最近几年取得了显著进展。开展上述研究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如何对黄土^(10)Be记录中包含的源区降尘^(10)Be浓度等信号的相对贡献进行合理估算。本文参考最新的现代粉尘^(10)Be浓度观测数据,设计了3种改变降尘^(10)Be浓度的情景分别建立了130 ka以来黄土^(10)Be记录的地磁场漂移事件时间序列。综合对比表明,3种情景下的重建结果并无差异,说明源区降尘^(10)Be浓度幅值变化不会对^(10)Be示踪地磁场变化的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分离的130 ka以来受地磁场变化影响的^(10)Be记录可与PISO-1500等全球典型地磁场强度曲线良好对比,并完整地记录了蒙诺湖(Mono Lake)、拉尚(Laschamp)、挪威海-格陵兰(Norweigian-Greenland sea event)和布莱克(Blake)等主要地磁场漂移事件,揭示了黄土^(10)Be重建的地磁场变化曲线的全球尺度意义并印证了中国黄土在千年尺度的连续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尘^10Be浓度 地磁漂移事件 全球尺度 连续性
下载PDF
南海南部约80 ka以来的古地磁记录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华鸿 杨小强 +6 位作者 张金鹏 彭杰 周绮娴 翁元忠 陈琼 李冠华 李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750-4765,共16页
晚更新世以来以一系列地磁漂移事件是区域地层对比和确定沉积物年代框架的重要工具.但是在海相沉积物中,识别这些地磁漂移事件多依赖相对磁场强度(RPI)的变化,在地磁方向异常方面鲜有报到,从而影响对这些事件可靠性的讨论.本文选择南海... 晚更新世以来以一系列地磁漂移事件是区域地层对比和确定沉积物年代框架的重要工具.但是在海相沉积物中,识别这些地磁漂移事件多依赖相对磁场强度(RPI)的变化,在地磁方向异常方面鲜有报到,从而影响对这些事件可靠性的讨论.本文选择南海南部巽他陆架附近重力活塞钻孔BKAS2PC的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该钻孔沉积记录的RPI和磁倾角变化信息.岩石磁学及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原生主要载磁矿物为单畴(SD)和假单畴(PSD)钛磁铁矿.在一些层位,沉积后发生的还原作用形成胶黄铁矿等铁硫化物.磁性矿物的浓度和粒度等参数呈现显著的两阶段变化特征,上部(约220 cm以上)含量低而粒度细,下部含量高但粒度相对较粗,整体上均在一个数量级范围内波动.样品的交变退磁特征显示当交变场超过60 mT时,受胶黄铁矿影响产生旋转磁化,剩磁强度反而上升.因此,在20~60 mT之间确定原生特征剩磁,并把RPI定义为NRM(20-40)mT/ARM(20-40)mT.通过14 C限定,并与其他有良好年代控制的相对磁场强度曲线进行对比,建立了钻孔的年代框架.结果显示,钻孔沉积物记录了几次显著的地磁漂移事件,这为联合应用RPI与磁场方向异常构建海相沉积物年代学框架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相对磁场强度 磁倾角 地磁极性漂移
下载PDF
宝鸡古土壤层S_7和黄土层L_8的天然剩磁锁定深度初探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天水 李惠娣 +3 位作者 傅建利 M.Toshiaki 杨振宇 H.Masayuki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2-982,共11页
详细的古地磁及岩石磁学研究表明磁铁矿和赤铁矿是宝鸡古土壤层S7和黄土层L8的特征剩磁的主要载磁矿物,在稳定的正反极性期间,这两种磁性矿物携带的剩磁方向完全一致。然而,在地磁漂移事件或者松山-布容(M—B)极性转换的过程中,... 详细的古地磁及岩石磁学研究表明磁铁矿和赤铁矿是宝鸡古土壤层S7和黄土层L8的特征剩磁的主要载磁矿物,在稳定的正反极性期间,这两种磁性矿物携带的剩磁方向完全一致。然而,在地磁漂移事件或者松山-布容(M—B)极性转换的过程中,这两种载磁矿物有时携带的剩磁方向不同。高分辨率的磁性地层结果证实宝鸡古土壤层S7和黄土层L8能记录300—500年的短期地球磁场极性倒转事件。经与日本大阪湾高分辨率的海洋沉积物中记录的同期短期极性倒转事件相比,估算宝鸡剖面土壤层S7和黄土层L8的天然剩磁锁定深度小于5—8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 黄土 地磁极性转换 地磁漂移 天然剩磁锁定
下载PDF
近12000年以来北京地区地球磁场变化机理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日祥 刘青松 郭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1-218,共8页
距今 1 2 0 0 0年以来北京地区地球磁场长期变化由长周期 (大于 1 0 0 0年 )和短周期(约 50 0年 )两部分组成 ,长周期和短周期分量分别受控于漂移场和稳定场的变化 .与日本地区相比 ,北京地区地球磁场最显著的特征是在距今 ( 51 1 0— 4... 距今 1 2 0 0 0年以来北京地区地球磁场长期变化由长周期 (大于 1 0 0 0年 )和短周期(约 50 0年 )两部分组成 ,长周期和短周期分量分别受控于漂移场和稳定场的变化 .与日本地区相比 ,北京地区地球磁场最显著的特征是在距今 ( 51 1 0— 4670 )± 1 1 0年之间曾发生短极性漂移事件 ,这样的短极性地磁事件可能与地球外核流体运动的异常变化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磁场 长期变化 地磁漂移 变化机理 北京地区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洛川黄土天然剩磁记录的可靠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朋 翟云峰 +3 位作者 栗粲圪 张运 杨会会 靳春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3-806,共14页
地磁倒转和漂移不仅是研究地球动力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能使地磁年代框架更加准确。通过对洛川黄土剖面L1、S1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L1、S1中主要的载磁矿物是磁铁矿,但赤铁矿也可能携带稳定的特征剩磁;洛川黄土剖... 地磁倒转和漂移不仅是研究地球动力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能使地磁年代框架更加准确。通过对洛川黄土剖面L1、S1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L1、S1中主要的载磁矿物是磁铁矿,但赤铁矿也可能携带稳定的特征剩磁;洛川黄土剖面能够记录Blake漂移,并发生于(123±2)ka。通过S1中1 092~1 240cm处6套平行样品的古地磁结果,表明洛川黄土难以记录Blake漂移的形态学特征;L1未记录到Mono Lake和Laschamp漂移,但是在175cm处识别出1次明显的地磁异常事件,年代约17.9ka。我们认为该地磁异常事件应为Hilina Pali/Tianchi漂移。此外,导致同一极性事件在不同地区记录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有中国黄土存在千年尺度的沉积间断、较低的沉积速率及黄土剖面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同一剖面平行样品间地磁漂移形态学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极性漂移期间较低的古地磁场强度抑制了黄土剩磁记录能力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中国黄土 洛川剖面 地磁漂移 可靠性 天然剩磁 地磁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域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保贵 汤贤赞 +1 位作者 侯红明 袁友仁 《热带海洋》 CSCD 1993年第2期53-60,共8页
根据南沙群岛海域NS89-76,NS90-103和NS84-38柱样的古地磁研究结果,三柱样终孔深度内均属布容正极性期沉积,较完整地记录了布容期约20万年以来5个短期极性事件。结合地层、古生物资料,^(230)Th及^(14)C年代测定,推断这些极性事件可分别... 根据南沙群岛海域NS89-76,NS90-103和NS84-38柱样的古地磁研究结果,三柱样终孔深度内均属布容正极性期沉积,较完整地记录了布容期约20万年以来5个短期极性事件。结合地层、古生物资料,^(230)Th及^(14)C年代测定,推断这些极性事件可分别与哥德堡、蒙哥、拉尚、布莱克、琵琶湖C事件对比。依极性事件的年代界限推算3个柱样的底界年龄分别为15ka,202ka,191ka。并对海域大陆架、大陆坡及海盆等地貌单元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地磁漂移 南沙海域
下载PDF
布容期以来中国黄土沉积地磁极性漂移事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新文 强小科 赵庆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11-2019,共9页
黄土高原风尘沉积序列厚度大、地层连续,是高分辨率古地磁研究和古气候研究的理想材料.然而,缺少精确年龄控制点制约了黄土古气候信息的区域对比和海陆对比研究.地磁极性漂移是地球磁场长期变化过程中的基本行为之一,全球同步性使其成... 黄土高原风尘沉积序列厚度大、地层连续,是高分辨率古地磁研究和古气候研究的理想材料.然而,缺少精确年龄控制点制约了黄土古气候信息的区域对比和海陆对比研究.地磁极性漂移是地球磁场长期变化过程中的基本行为之一,全球同步性使其成为古气候研究可靠的年龄控制点.布容正极性时记录了多次极性漂移事件,为高分辨率黄土古气候学提供的新的途径.通过回顾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可知,黄土沉积物广泛记录了Laschamp和Blake地磁极性漂移事件,且部分剖面中存在Mono Lake事件的报道.此外尚未明确限定的倾角变负波动不断提出,极大地拓展了黄土沉积物极性漂移事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部分高沉积速率黄土剖面存在极性事件缺失现象对黄土沉积物可以稳定记录地磁极性漂移事件提出了质疑.目前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有剩磁获得机制、Lock-in效应、沉积间断和气候响应等.然而,热退磁可有效去除化学剩磁(CRM)的影响,与CRM密切相关的剩磁获得机制无法解释相近区域内极性事件记录的差异.黄土沉积物较浅的Lock-in效应否定了其会普遍引起极性事件记录的缺失.黄土高原内部低沉积速率(小于10 cm/Ka)地区千年尺度极性事件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的记录否定了黄土沉积存在千年尺度的沉积间断.本文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成果,认为极性漂移期间地磁场稳定性较差,导致磁性颗粒记录的磁场信息存在差异,可能是极性事件记录缺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布容期 地磁极性漂移
原文传递
大气生成宇宙成因核素^(10)Be在中国黄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孔祥辉 周卫健 +3 位作者 武振坤 杜雅娟 赵国庆 谢兴俊 《地球环境学报》 2016年第3期227-237,共11页
中国黄土^(10)Be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地球化学行为研究:^(10)Be主要吸附于细颗粒及粘土颗粒,在黄土中保存性好,不会发生明显的化学迁移过程;(2)古气候代用指标应用:^(10)Be在黄土和古土壤层中的浓度变化与代表气候变化的深海... 中国黄土^(10)Be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地球化学行为研究:^(10)Be主要吸附于细颗粒及粘土颗粒,在黄土中保存性好,不会发生明显的化学迁移过程;(2)古气候代用指标应用:^(10)Be在黄土和古土壤层中的浓度变化与代表气候变化的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变化一致,且可借此进行黄土年代标尺的建立;(3)地球环境示踪研究:示踪地磁场倒转及漂移事件,恢复古地磁场相对强度变化,以及定量重建黄土高原地区古降水变化历史等。由于近年来黄土^(10)Be环境示踪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中国黄土^(10)Be研究历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回顾,总结当前最新研究进展,展望未来黄土^(10)Be在环境示踪中的研究方向,希望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中国黄土^(10)Be研究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生成宇宙成因核素10Be 地球化学行为 黄土高原 地磁场强度 地磁极性倒转与漂移 古降水
下载PDF
地磁场漂移机理
19
作者 袁立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1-195,共5页
地磁场漂移不是孤立的,而与地球发电机制密切相关,是地球发电机制中的一个组成环节.笔者用《地球电磁场系统构成和运行机制》一文所建立的地电荷发电机制,对地磁场漂移运动进行了分析.从地磁场、地球运动对地电荷运行的微观与宏观作用,... 地磁场漂移不是孤立的,而与地球发电机制密切相关,是地球发电机制中的一个组成环节.笔者用《地球电磁场系统构成和运行机制》一文所建立的地电荷发电机制,对地磁场漂移运动进行了分析.从地磁场、地球运动对地电荷运行的微观与宏观作用,及其各物理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地磁场的漂移机理作了探讨,是对地球电磁场系统构成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阐释.由此构建了由地球运行、地电荷、地电流、地磁场、地电场、地内电磁感应电流、空间电场构成的地球发电机制,及其正交系统;探讨了地磁场西漂及漂移的物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漂移 地球发电机制 地球运动 地内电磁感应电流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约17cal.ka以来地磁场长期变记录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小强 翁元忠 +5 位作者 周绮娴 彭杰 刘青松 李牛 张伙带 刘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65-1175,共11页
近些年来地磁场长期变(PSV)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不但为探索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也为千年至万年时间尺度沉积地层的精细对比和定年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但是在众多的资料当中,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早期这一段时... 近些年来地磁场长期变(PSV)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不但为探索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也为千年至万年时间尺度沉积地层的精细对比和定年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但是在众多的资料当中,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早期这一段时期内可靠的高分辨率古地磁场记录相对较少。本文以南海北部钻孔ZSQD2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重建古地磁场方向和相对强度的变化,补充该时期内地磁场变化的记录。浮游有孔虫的AMS 14C定年结果表明约190cm钻孔沉积物年龄在约4~17cal.ka之间,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实验证明沉积物中主要控磁矿物为软磁组分,如磁铁矿类矿物,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浓度、粒度和类型的变化较为单一,适合进行古地磁方向,尤其是相对强度的研究。该段时期内,地磁场的倾角和偏角均存在多次峰、谷变化,其中在约12.4~13.4cal.ka之间发生明显的地磁场异常,指示了“哥德堡地磁漂移(Gothenburg Excursion)”的存在,持续时间大约1ka。在该漂移发生之前,地磁场强度先开始衰减,相对强度的低值发生在约13.2~15.0cal.ka之间,早于古地磁场方向异常约1.6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末次盛冰期至早全新世 地磁场长期变化(PSV) 相对强度 哥德堡地磁漂移 (Gothenburg excurs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