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采缓倾斜煤层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移动变形函数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广轶 侯杰 +2 位作者 马亚丽 张莉莉 张晓范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37-42,共6页
基于老采区地表残余移动变形机制,指出第2阶段地表残余变形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基于单元开采引起地表单元下沉数学模型,分别提出缓倾斜煤层在半无限和有限开采条件下地表残余移动变形预测的5个数学模型: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 基于老采区地表残余移动变形机制,指出第2阶段地表残余变形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基于单元开采引起地表单元下沉数学模型,分别提出缓倾斜煤层在半无限和有限开采条件下地表残余移动变形预测的5个数学模型: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下沉函数、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水平移动函数、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曲率变形函数、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水平变形函数、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倾斜变形函数.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数学模型对比和矿区实测数据3种方式对该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数学模型达到定量分析精度,可推广性强,可以用来预测开采缓倾斜煤层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移动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倾斜煤层 倾向开采 倾向主断面 地表残余移动变形
下载PDF
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移动变形数学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朱广轶 侯杰 +1 位作者 陈瑞三 吕士华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63-675,共13页
目的研究走向长壁冒落式开采的老采区地表沉陷盆地倾向主断面残余移动变形.方法通过对倾向主断面覆岩冒落、断裂、离层、弯曲过程的机理分析,采用概率积分法、随机介质理论和等影响原理构造了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移动变形的数学模型,并... 目的研究走向长壁冒落式开采的老采区地表沉陷盆地倾向主断面残余移动变形.方法通过对倾向主断面覆岩冒落、断裂、离层、弯曲过程的机理分析,采用概率积分法、随机介质理论和等影响原理构造了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移动变形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实际观测数据与预测数据对比、不同数学模型分析对比两种方式进行了数学模型的验证.结果缓倾斜煤层和大倾角煤层倾向主断面实际观测数据与预测模型计算的误差均在允许范围10%以内.得出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下沉、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倾斜变形、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曲率变形、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水平移动、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水平变形数学模型.结论各数学模型不仅能够把矿区已有岩移参数转化为残余移动变形预测参数,而且可以定量描述倾斜煤层倾向主断面地表残余移动变形规律,可推广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采区 倾向主断面 地表残余移动变形 机理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大倾角煤层开采后地表残余移动变形三维数学模型 被引量:5
3
作者 朱广轶 刘伟伟 +2 位作者 朱君安 杨广宁 郭影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5期409-417,共9页
为研究开采大倾角煤层后老采区地表残余移动变形规律,对其覆岩移动变形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开采后,煤层顶板岩石冒落到采空区,并在与底板平行的自重力分量作用下,沿煤层底板向下山方向滚动,使采空区下边界的空洞逐渐被填充、密实,达到... 为研究开采大倾角煤层后老采区地表残余移动变形规律,对其覆岩移动变形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开采后,煤层顶板岩石冒落到采空区,并在与底板平行的自重力分量作用下,沿煤层底板向下山方向滚动,使采空区下边界的空洞逐渐被填充、密实,达到新的平衡,造成采空区下边界煤层顶板岩石冒落减少.而在采空区上边界,由于顶板岩石的冒落和流失而变大,促进了顶板的进一步冒落.除了沿岩层顶板法线方向的破坏外,采空区上边界的岩层破坏宽度也显著增大.基于非连续介质模型和等影响原理,创立了大倾角煤层开采后地表残余移动变形三维数学模型,应用VB编写残余移动变形预测模块,将模块加入ZMS2021软件,绘制了残余移动变形三维曲面和二维曲线.将程序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对比的结果表明,大倾角煤层开采后地表残余移动变形三维数学模型与实际观测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各数学模型能够定量描述大倾角煤层开采后地表残余移动变形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老采区 地表残余移动变形 机理 三维数学模型
下载PDF
采空区残余地表移动变形对建筑物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郭高川 段瑞 杜建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74,共3页
为了更充分利用采空区,节约土地资源,结合山西煤矿开采的实践经验和资料,论文对采空区地表移动的残余变形机理和预测计算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又对在采空区上修建建(构)筑物的稳定性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 采空区 残余地表移动变形 安全开采深度 地基稳定性
下载PDF
建筑荷载下老采区地表残余变形判别的状态空间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广轶 孙传博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0年第2期74-79,110,共7页
老采区地表新建建筑物附加应力影响深度是造成老采区“活化”即地表出现残余移动变形的主要因素和研究热点。目前工程建设中计算老采区地表建筑物附加应力影响深度的方法采用的基于弹性半无限空间模型的Boussinesq解未能考虑到老采区上... 老采区地表新建建筑物附加应力影响深度是造成老采区“活化”即地表出现残余移动变形的主要因素和研究热点。目前工程建设中计算老采区地表建筑物附加应力影响深度的方法采用的基于弹性半无限空间模型的Boussinesq解未能考虑到老采区上覆岩层的分层特性。本文基于状态空间理论和传递矩阵法提出了一种判别老采区是否会“活化”并造成地基不稳定的新方法。通过实例计算与传统解法及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老采区上覆土层的分层性对地表新建建筑物附加应力影响深度有一定影响,在工程中应当予以重视,新判别方法相对传统方法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荷载 地表残余移动变形 状态空间方法 影响深度 判别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