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静力推覆分析的穿越地裂缝浅埋地铁车站地震破坏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熊仲明 陈帜 +2 位作者 陈轩 郑坤 阿鑫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3,70,共11页
以处于西安f4地裂缝场地的浅埋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振动台试验,探讨了地裂缝场地和结构的震害特征。同时,考虑场地地震响应的非一致性,采用静力推覆分析方法,分析了穿越地裂缝浅埋地铁车站的地震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针对地裂缝... 以处于西安f4地裂缝场地的浅埋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振动台试验,探讨了地裂缝场地和结构的震害特征。同时,考虑场地地震响应的非一致性,采用静力推覆分析方法,分析了穿越地裂缝浅埋地铁车站的地震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针对地裂缝场地地下结构的Pushover分析方法能够较真实地反应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的活动特征和地下结构的破坏特点。在水平地震作用下,趋于稳定状态的地裂缝上、下盘土体主要进行张合活动(相互挤压与分离)。其中,相互挤压会对结构中柱施加明显附加压弯作用。地裂缝场地土体的水平剪切变形是结构破坏的主要外在因素,而地裂缝活动造成的附加压弯作用会进一步增大中柱轴压比,降低中柱的变形能力,加速结构的地震破坏。在地裂缝场地特征变形作用下,结构底层中柱水平剪切变形能力相对较弱,且结构剪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上盘结构底层中柱是结构的抗震关键构件。研究结果对该类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铁车站 静力推覆分析 破坏模式
下载PDF
地铁车站弱电设备间设备发热量确定方法
2
作者 王艳 篮杰 +1 位作者 李国栋 王海涛 《暖通空调》 2024年第2期114-120,共7页
介绍了一种地铁车站弱电设备间设备发热量确定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弱电设备发热量实测数据与模型预测数据相互验证,可以有效提高弱电设备发热量确定结果的准确性。研究了室内气温、地铁是否运营、设备额定功率和车站类型等因素对设备发热... 介绍了一种地铁车站弱电设备间设备发热量确定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弱电设备发热量实测数据与模型预测数据相互验证,可以有效提高弱电设备发热量确定结果的准确性。研究了室内气温、地铁是否运营、设备额定功率和车站类型等因素对设备发热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间接测量和预测模型的地铁车站弱电设备间设备发热量确定方法可以提高和保障设备发热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室内气温会显著影响设备外表面和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及围护结构内表面热流密度,但对设备外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较小;地铁是否运营对弱电设备间设备发热量有较大影响,地铁运营期间设备发热量大于非运营期间;设备额定功率对弱电设备间设备发热量峰值有较大影响,车站类型和建筑面积对设备发热量峰值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弱电设备间 空调负荷 设备发热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土场地条件下地铁车站诱导缝三维地震响应研究
3
作者 权登州 王玉铃 +2 位作者 柴少波 范智双 卜永红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1-734,共14页
自20世纪90年代地铁车站结构诱导缝概念提出以来,诱导缝已在我国大、中等城市地铁车站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抗震性能尚未得到验证。以西安黄土地区地铁车站工程建设为研究背景,基于ABAQUS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平台,建立黄土场地与地铁车站结... 自20世纪90年代地铁车站结构诱导缝概念提出以来,诱导缝已在我国大、中等城市地铁车站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抗震性能尚未得到验证。以西安黄土地区地铁车站工程建设为研究背景,基于ABAQUS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平台,建立黄土场地与地铁车站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三维数值模型,通过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的对比研究,验证了数值模型及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基于上述数值分析方法,进一步建立原型结构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不同频谱特性及不同峰值加速度地震波作用下黄土场地中地铁车站诱导缝的地震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诱导缝断面处结构更易发生较大水平相对位移而产生破坏,为地铁车站结构的薄弱面,且其两侧结构水平相对滑动沿地铁车站结构从下往上逐渐增大;诱导缝两侧结构竖向相对错动沿地铁车站截面宽度方向呈现出两端较大、中间相对较小的规律;在低频成分丰富的西安人工波作用下,诱导缝处余留纵向钢筋塑性变形发展贯穿整个地震作用过程,塑性应变累积效果更显著。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设诱导缝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特征及规律,对进一步探索设诱导缝地铁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损伤、破坏发展的内在动力与作用机制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为黄土地区地铁地下结构诱导缝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地铁车站 诱导缝 数值模拟 地震响应
下载PDF
地铁车站月平均气温随运营年限演化特性
4
作者 王丽慧 曾宪明 +2 位作者 张雨蒙 郑懿 宋洁 《暖通空调》 2024年第2期125-130,51,共7页
建立了地铁车站空气热平衡理论模型,基于区间隧道空气温度和车站围岩土体蓄放热量,得到车站月平均气温在运营初期、中期和远期的逐年演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铁车站运营年限的增长,月平均气温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运营第15年较第1年... 建立了地铁车站空气热平衡理论模型,基于区间隧道空气温度和车站围岩土体蓄放热量,得到车站月平均气温在运营初期、中期和远期的逐年演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铁车站运营年限的增长,月平均气温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运营第15年较第1年,车站月平均气温在1月温升最低为3.1℃,8月温升最高为10.6℃;在现有地铁行车密度随运营年限增大的运行模式下,地铁车站运营初期行车密度仅为15对/h,夏季车站最高气温出现在第5年,为26.4℃,远低于夏季站厅站台空调设计温度平均值29℃,所以运营初期车站空调系统提供的冷量远大于车站的冷负荷需求,初期车站空调系统存在一定的节能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月平均气温 运营年限 演化特性 空气热平衡 土体蓄放热量 节能
下载PDF
地铁车站BIM模型信息完备性审查研究
5
作者 赵钦 赵杨阳 +2 位作者 马召熙 刘彦明 黑新宏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随着智能建造的发展,三维正向设计逐渐替代了传统二维设计,对设计成果的交付审查也将同步转换为对建筑信息模型的审查。地铁建筑设计区别于其他建筑具备较强的功能性,在实际设计交付成果审查中,会存在错审率、漏项高等问题。为解决该问... 随着智能建造的发展,三维正向设计逐渐替代了传统二维设计,对设计成果的交付审查也将同步转换为对建筑信息模型的审查。地铁建筑设计区别于其他建筑具备较强的功能性,在实际设计交付成果审查中,会存在错审率、漏项高等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本文依据相关国家标准,构建适用于地铁车站建筑信息模型完备性审查的本体模型,同时集成工业基础类(IFC 4.0)实例信息、计算机规则技术,实现模型完备性审查。以地铁车站的建筑单元为例,实现地铁车站模型在方案设计阶段的交付工作。该方法的提出有助于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域本体 模型交付 语义网规则语言 地铁车站 完备性审查
下载PDF
严寒地区地铁车站活塞效应与机械通风耦合作用下混合通风研究
6
作者 马广兴 徐腾蛟 +1 位作者 王林成 王东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3期93-98,119,共7页
以严寒地区呼和浩特市的地铁一号线东影路典型岛式站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模拟车站机械通风系统和活塞效应耦合作用下活塞通风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车站整体通风情况。结果表明:车站机械通风系统对站厅层活塞通风... 以严寒地区呼和浩特市的地铁一号线东影路典型岛式站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模拟车站机械通风系统和活塞效应耦合作用下活塞通风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车站整体通风情况。结果表明:车站机械通风系统对站厅层活塞通风量的影响均要强于站台层,机械通风系统开启不会对车站瞬时活塞通风量的变化产生明显影响,但会随着活塞通风量减小而影响增大。轨道排热系统对列车进站及停站过程中送入站厅的活塞风量有明显限制作用,也可增加列车离站时由人员出入口引入站厅的新风量。严寒地区地铁车站通风系统运行时,在春夏秋季节可以充分利用列车离站活塞效应引入新风来改善车站内的空气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通风 数值计算 地铁车站 活塞效应
下载PDF
暗挖地铁车站施工中靶向注浆技术的影响因素及效果控制
7
作者 查丽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66,173,共6页
[目的]常规注浆施工技术中浆液无效扩散较为严重,对岩土体的加固效果不理想。对此,需研究靶向注浆技术在地铁车站及隧道预注浆施工中的应用。[方法]阐述了靶向注浆技术的加固机理,基于双液浆的流变方程,并结合均匀毛管组理论,分析靶向... [目的]常规注浆施工技术中浆液无效扩散较为严重,对岩土体的加固效果不理想。对此,需研究靶向注浆技术在地铁车站及隧道预注浆施工中的应用。[方法]阐述了靶向注浆技术的加固机理,基于双液浆的流变方程,并结合均匀毛管组理论,分析靶向注浆技术的影响因素,推导得到双液浆柱形渗透扩散时扩散半径及浆液压力计算式。将推导得到的理论计算式应用于某地铁车站的预注浆工程施工中,以验证预注浆施工的效果。[结果及结论]靶向注浆技术将压密注浆技术和渗透注浆技术相结合,在保证注浆效果的同时能节约材料的用量并保护周边环境。参数分析显示:浆液扩散半径值受地下水压、浆液流速、双液浆黏性参数A和黏性参数B的显著影响,在所假定的参数变化范围内,浆液扩散半径的变化规律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现场监测数据表明,整个预注浆施工过程中未造成地表抬升和环境污染,注浆加固效果可达到安全开挖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靶向注浆技术 压密注浆 渗透注浆
下载PDF
装配式地铁车站的施工要点
8
作者 杨智慧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14-I0015,共2页
近年来,地铁建设施工已经应用各种前沿技术和先进装备,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升级,迭代发展,其中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1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概述及可行性分析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就是将车站的整体顺着... 近年来,地铁建设施工已经应用各种前沿技术和先进装备,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升级,迭代发展,其中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1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概述及可行性分析装配式地铁车站施工就是将车站的整体顺着纵向结构划分为长度相等的若干个类圆柱体环段,每个类圆柱体环段又由若干个标准的模块构件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结构施工 施工要点 施工概述 纵向结构 装配式地铁车站 地铁建设 可行性分析 圆柱体
下载PDF
天津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监测数据分析
9
作者 张军 童刚强 《天津建设科技》 2024年第2期5-9,共5页
为了研究深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变形控制要点,以天津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对深基坑施工全过程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施工过程中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地表沉降、周边建筑物等实测数据随各施工工序和时间的... 为了研究深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变形控制要点,以天津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对深基坑施工全过程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施工过程中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地表沉降、周边建筑物等实测数据随各施工工序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南侧地下连续墙墙体水平位移和建筑物变形超标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实测数据表明:地下连续墙施工及降水试验期间地表及建筑物沉降明显;除南侧地下连续墙体水平位移和建筑物变形超标外,其他各项变形数据均小于设计允许值;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对墙体水平位移有显著影响;建筑物沉降比地表沉降更加敏感;基坑开挖过程中除监测外,还应加强对墙体质量、渗漏水等情况的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地下连续墙 沉降 地铁车站
下载PDF
地铁车站智能化改造研究
10
作者 李更彧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1期34-36,共3页
地铁车站在城市交通枢纽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慧型车站也在不断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对地铁车站进行智能化改造。文章基于地铁车站智能化改造的系统架构,指出该系统由设备感知层、执行层和应用层构成,以此... 地铁车站在城市交通枢纽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慧型车站也在不断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对地铁车站进行智能化改造。文章基于地铁车站智能化改造的系统架构,指出该系统由设备感知层、执行层和应用层构成,以此为基础明确了地铁车站智能化改造的特点,并以某市地铁车站为例详细介绍了自动扶梯智能化改造和客流监控智能化改造,为加快地铁车站智能化改造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智能化改造 自动扶梯 语音播报 客流监控
下载PDF
空调二次泵系统在地铁车站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杨礼桢 《制冷》 2024年第1期22-26,共5页
杭州地铁机场轨道快线工程杭州西站为地铁四线换乘车站,地铁车站体量大、空调系统末端多、运营要求高。针对本工程特点,经过比较分析水系统采用二次泵变流量系统,根据不同区域负荷特点和运营需求进行分区划分,可有效的降低空调水系统输... 杭州地铁机场轨道快线工程杭州西站为地铁四线换乘车站,地铁车站体量大、空调系统末端多、运营要求高。针对本工程特点,经过比较分析水系统采用二次泵变流量系统,根据不同区域负荷特点和运营需求进行分区划分,可有效的降低空调水系统输送能耗,为运营后的稳定运行和场所管理创造了了良好条件。同时,文中给出了二次泵系统分区划分、设备选型及运行控制方案,并对选用条件进行了验证,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空调水系统 二次泵
下载PDF
场地均质性对浅埋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12
作者 蒋家卫 李文彪 +2 位作者 赵雅芝 陈国兴 杜修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56,178,共7页
场地条件是影响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旨在研究场地均质性对于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以两层两跨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Standard软件平台建立了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二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模型考虑... 场地条件是影响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旨在研究场地均质性对于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以两层两跨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Standard软件平台建立了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二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模型考虑了循环动力荷载作用下土体的非线性与钢筋混凝土的弹塑性力学行为。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结构在层层场地条件下与均质场地条件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并以层间位移角为损伤指标与地面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强度指标绘制了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层层场地条件下结构的响应均值要显著高于均质场地,但两者标准差一致。在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处于层层场地下的破坏概率要明显高于均质场地,这主要归因于层层场地中毗邻结构的土体产生了较大的剪切变形。上述结论可为地下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地下结构 场地均质性 地震易损性
下载PDF
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的新建通道拆撑影响分析
13
作者 曹攀 章慧健 +2 位作者 杨宇杰 张帅 郭宏博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6,共9页
依托成都地铁8号线倪家桥站零距离密贴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倪家桥车站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先施作二衬再拆撑”和“先拆撑再施作二衬”对既有和新建结构的力学差异,并基于“先拆撑再施作二衬”工况进一步分析拆撑方案,最后通... 依托成都地铁8号线倪家桥站零距离密贴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倪家桥车站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先施作二衬再拆撑”和“先拆撑再施作二衬”对既有和新建结构的力学差异,并基于“先拆撑再施作二衬”工况进一步分析拆撑方案,最后通过实测现场实施的“先施作二衬再拆撑”工序下的既有车站底板沉降数据验证相关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先施作二衬再拆撑”既有车站弯矩及沉降、新建通道初支弯矩及二衬沉降变化不明显;“先拆撑再施作二衬”对于既有车站及新建通道影响则较为显著,一次性全部拆撑后既有及新建结构弯矩沿断面分布形态变化明显,在结构沉降方面,拆撑后既有车站及新建通道初支最大沉降突变量分别达4.86,7.30 mm;“先拆撑再施作二衬”工况下,采用顺序拆撑与跳仓拆撑,最不利部位出现在下穿通道纵向中部,跳仓拆撑引起新建通道初支沉降量大于顺序拆撑,但其施工效率更高,具体拆撑方式应根据施工安全控制标准及经济性要求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密贴下穿 临时支撑 内力分析 现场监测 拆撑方案
下载PDF
地铁车站步行障碍行人避让行为建模与进出站仿真
14
作者 郝妍熙 卫书彤 +2 位作者 胡华 王润祺 刘志钢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0-220,共11页
为向步行障碍人群提供更精细化的出行服务,本文研究步行障碍行人微观出行行为,解析不同个体属性行人间的冲突避让行为机理。从行人的生理差异角度出发,扩展传统元胞自动机模型场域,同时改进场强模型和模型更新规则,建立步行障碍行人运... 为向步行障碍人群提供更精细化的出行服务,本文研究步行障碍行人微观出行行为,解析不同个体属性行人间的冲突避让行为机理。从行人的生理差异角度出发,扩展传统元胞自动机模型场域,同时改进场强模型和模型更新规则,建立步行障碍行人运动及避让行为的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构建行人运动场地实验,提取普通行人和步行障碍行人轨迹,分析其运动速度、运动偏移角度和横向移动距离等冲突避让特征参数,标定元胞自动机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场地实验结果表明,步行障碍行人的运动能力较差,自由度较低,其在冲突避让过程中的偏移角度和偏移距离均明显小于普通行人,主要通过降低行走速度进行被动避让。仿真结果显示,行人速度及普通行人、轮椅行人和婴儿车行人的横向偏移距离与实测数据的误差分别为2.74%、3.35%、6.71%、6.16%。最后,基于改进模型对上海地铁迪士尼站站台层乘客出站场景进行仿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提出无障碍电梯布设的优化方案。步行障碍行人仿真模型的有效建立,可为地铁无障碍电梯等无障碍设施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步行障碍行人仿真 元胞自动机建模 地铁车站 避让行为
下载PDF
面向三度空间的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能力评价
15
作者 刘敬严 郑文文 +1 位作者 陈佳 赵莉琴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76,201,共6页
为科学评价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能力,减少暴雨内涝灾害事故,基于三度空间理念,采用熵权云模型进行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能力评价分析。首先从三度空间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出发,结合灾害应急的预防能力、准备能力、响应能力... 为科学评价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能力,减少暴雨内涝灾害事故,基于三度空间理念,采用熵权云模型进行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能力评价分析。首先从三度空间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出发,结合灾害应急的预防能力、准备能力、响应能力、恢复能力过程属性,构建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能力分析框架。参考借鉴地铁内涝灾害相关文献,建立了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建立地铁车站暴雨内涝应急评价熵权云模型。利用云发生器matlab编程计算应急能力标准云和评价云的云数字特征,生成云滴及应急能力云图。对比评价云图和标准云图,结合贴近度来判定应急能力等级。通过SPSSAU障碍度模型计算,找到应急能力障碍因子。最后,进行实例分析,发现地铁暴雨内涝应急能力因子主要是在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并据此提出相应提升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灾害 应急能力 暴雨内涝 三度空间 云模型
下载PDF
摩擦摆隔震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响应规律研究
16
作者 韩学川 陶连金 解咏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基于ABAQUS软件建立土-隔震地铁车站结构静-动力耦合三维数值仿真模型,以典型两层两跨箱型结构为研究对象,将摩擦摆隔震支座应用于地铁车站结构,通过在中柱不同位置布置隔震支座,研究隔震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规律和减隔震效果。结果表明:... 基于ABAQUS软件建立土-隔震地铁车站结构静-动力耦合三维数值仿真模型,以典型两层两跨箱型结构为研究对象,将摩擦摆隔震支座应用于地铁车站结构,通过在中柱不同位置布置隔震支座,研究隔震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规律和减隔震效果。结果表明:(1)摩擦摆隔震支座能够增大车站侧墙和板的相对水平位移以及中柱的绝对水平位移且能够有效减小中柱的相对水平位移;从控制结构中柱相对水平位移方面考虑,单支座隔震地铁车站结构应将隔震支座布置于车站底层中柱底部位置,而双支座隔震地铁车站结构应布置于车站顶层和底层中柱柱底位置;(2)摩擦摆隔震支座能够降低隔震层中柱的应力,隔震支座布置于顶层时,其对底层各构件的应力影响较小;隔震支座布置于底层时,最大应力出现在侧墙底部位置且能够有效减小隔震层中柱应力集中的现象;(3)摩擦摆隔震支座能够有效降低隔震层中柱的剪力和弯矩,而对于非隔震层中柱内力的降低则效果不佳;从控制结构中柱内力方面考虑,双隔震支座结构优于单隔震支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摆隔振支座 动力特性 地震响应 数值模拟 地铁车站
原文传递
地铁车站嵌套式隔振柱的动力特性分析
17
作者 王智弘 金浩 +1 位作者 夏瑞萌 顾兴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198,共7页
为减小车辆-轨道系统产生的竖向振动波通过站台柱传递到车站上部结构,研发了一种地铁车站嵌套式隔振柱。以雄安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R1线)金融岛站为研究背景,在站台柱下部设置异形U状嵌套式钢结构,于嵌套结构间隔处设置橡胶减振柱,... 为减小车辆-轨道系统产生的竖向振动波通过站台柱传递到车站上部结构,研发了一种地铁车站嵌套式隔振柱。以雄安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R1线)金融岛站为研究背景,在站台柱下部设置异形U状嵌套式钢结构,于嵌套结构间隔处设置橡胶减振柱,进行模态分析以及频域下的加速度传递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嵌套式隔振柱较传统站台柱在0~200 Hz频率范围内增加了97个隔振频率点,实现了60%以上频率的隔振效果;适当提高异形U状嵌套钢结构底部长宽比、中部支撑宽度以及降低橡胶减振体截面半径会带来基频下隔振性能的提升。以异型U状嵌套式钢结构为主设计的隔振柱能够有效降低地铁车辆-轨道系统产生的竖向振动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隔振柱 模态分析 传递率 减振
下载PDF
装配式地铁车站评价体系研究
18
作者 张军 莫振泽 +2 位作者 李鹏 魏明光 管东芝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2期117-121,127,共6页
为对装配式地铁车站进行系统评价,引导装配式技术在地铁车站建设中合理应用,在调研国内外装配式地铁车站及工程建设其他领域装配式评价标准及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设计、生产、施工、效益方面制定了装配式地... 为对装配式地铁车站进行系统评价,引导装配式技术在地铁车站建设中合理应用,在调研国内外装配式地铁车站及工程建设其他领域装配式评价标准及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设计、生产、施工、效益方面制定了装配式地铁车站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既注重关键结果也关注过程控制。基于提出的评价体系,对国内一座装配叠合整体式地铁车站进行试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 地铁车站 评价体系 设计 生产 施工 效益
下载PDF
基于全连接神经网络的地铁车站响应分析与地震强度指标优选
19
作者 钟紫蓝 倪博 +3 位作者 史跃波 张成明 申家旭 杜修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7-577,共11页
为了降低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计算成本,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构建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以预测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对适用于地铁车站结构响应预测的地震强度指标(IM)进行了优选。首先选取了200条实测地震动,计算IM,并对典型的... 为了降低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计算成本,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构建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以预测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对适用于地铁车站结构响应预测的地震强度指标(IM)进行了优选。首先选取了200条实测地震动,计算IM,并对典型的三层三跨地铁车站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将IM与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输入与输出训练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FCNN),得到了最大层间位移角的预测模型。最后基于训练后FCNN输入层到隐含层中的权重矩阵与传统方法对IM进行优选,得出了对最大层间位移角影响最大的IM。研究结果表明:训练后FCNN能以0.95的精度预测地铁车站最大层间位移角,且计算耗时仅为数值模拟的1/5;针对矩形地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速度型和速度反应谱型指标的影响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指标,其中速度谱强度(VSI)对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连接神经网络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地铁车站结构 地震强度指标
原文传递
盾构穿越地铁车站外延障碍物清除工艺分析
20
作者 夏鑫 林刚 +1 位作者 宋同伟 刘轶群 《山西建筑》 2024年第6期150-154,共5页
以某城市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既有桥-站合建运营地铁车站工程为例,通过对比分析类似工程清障工艺,基于3D结构荷载模型与地层结构模型计算分析,提出CD法开挖半圆形矿山法隧道(喷锚衬砌)清障工艺,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验证了该工艺的合理性与可... 以某城市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既有桥-站合建运营地铁车站工程为例,通过对比分析类似工程清障工艺,基于3D结构荷载模型与地层结构模型计算分析,提出CD法开挖半圆形矿山法隧道(喷锚衬砌)清障工艺,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验证了该工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该工艺可安全高效地满足清除桥-站合建运营地铁车站基础外延障碍物的需求,并为后续盾构下穿提供可靠的预支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桥-站合建运营地铁车站 清障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