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厚覆盖层高土石坝地震加速度响应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大鹏 马震岳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2年第5期161-164,共4页
采用二维有限元软件GeoStudio对高土石坝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应用等效线性方法计算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的地震加速度分布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坝高、不同覆盖层厚度以及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所得到的加速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以上三方面因... 采用二维有限元软件GeoStudio对高土石坝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应用等效线性方法计算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的地震加速度分布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坝高、不同覆盖层厚度以及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所得到的加速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以上三方面因素对地震加速度响应均存在不可忽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覆盖层 二维有限元 高土石坝 地震加速度响应
下载PDF
软土场地中地铁地下车站对邻近高层建筑地震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龙慧 陈振富 胡萍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2期90-96,共7页
基于典型的南京软土场地条件,建立地铁地下车站—土体—高层建筑系统二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两层三跨岛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对邻近高层建筑地震加速度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铁地下车站使高层建筑与地表接触位置的地表加速... 基于典型的南京软土场地条件,建立地铁地下车站—土体—高层建筑系统二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两层三跨岛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对邻近高层建筑地震加速度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铁地下车站使高层建筑与地表接触位置的地表加速度反应动力系数!谱谱值在周期0.5~3 s范围有所增大,建筑各层的峰值加速度反应基本上均有所增大,局部楼层的峰值加速度反应增大达43.7%.随高层建筑与地铁车站间距的增大,该影响逐渐减小.若高层建筑分别采用桩基础/筏板基础,间距与地铁地下车站宽度之比D/B≥1,而D/B≥0.75时该影响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地铁地下车站 地震加速度响应 软土场地 动力相互作用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地表加速度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启耀 胡志平 +1 位作者 王瑞 罗丽娟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1-128,共8页
本文以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F6和F6'段地裂缝场地为原型,对水平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地表加速度响应规律开展1∶15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试验时分别施加7种不同峰值加速度的El Centro波和Taft波激励,实测地裂缝场地表面6个测点的响... 本文以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F6和F6'段地裂缝场地为原型,对水平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地表加速度响应规律开展1∶15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试验时分别施加7种不同峰值加速度的El Centro波和Taft波激励,实测地裂缝场地表面6个测点的响应加速度值。试验结果表明:在El Centro波激励下,地裂缝场地地表响应加速度放大系数均大于1.0,但随着激励峰值加速度增大,放大系数以激励峰值加速度300gal为界呈"z"字形骤降;Taft波激励下,地裂缝场地表面响应加速度放大系数均大于1.0,但随着激励峰值加速度增大,放大系数以激励峰值加速度200gal为界呈两段折线形减小且渐趋平缓。在El Centro波和Taft波激励下,地裂缝场地表面的响应加速度放大系数均随着激励峰值加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减小速率和变化形态因激励地震波不同而有差异。工程实践中,建议避免将工程结构布设于"y"形地裂缝间的楔形体中,或者采取切实有效的抗震或减震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场地 振动台试验 地震加速度响应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埋深比对地铁车站与临近多层建筑峰值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4
作者 汪博豪 龙慧 +1 位作者 丘志杰 刘璐瑶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5-23,共9页
为了对城市密集建筑区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三层三跨岛式车站和多层框架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层状场地中由地铁车站与两个框架结构所组成的左右对称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埋深比对结构-土-结构... 为了对城市密集建筑区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三层三跨岛式车站和多层框架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层状场地中由地铁车站与两个框架结构所组成的左右对称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埋深比对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structure-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SSI)效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当地铁车站埋深比小于等于1.5时,地铁车站与临近多层框架建筑间的SSSI效应对车站下半部分和上方框架结构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值得重视;在埋深比增大过程中,临近建筑对车站上半区域的有利影响以及对车站整体的其他影响逐渐减弱,而车站对临近建筑的影响会整体趋向有利;地震动的频谱特性是地铁车站与临近多层建筑间地震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地震加速度响应 埋深比 非线性
下载PDF
考虑SSI效应的电气厂房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班敏 朱秀云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4-99,共6页
电气厂房属于核电站的抗震I类建筑物,其地震响应分析是结构设计的重点工作。基于无质量地基模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的影响,进行了整体模型的模态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得到主要频率、振型、楼层反应谱以及加速度时程响应峰值等... 电气厂房属于核电站的抗震I类建筑物,其地震响应分析是结构设计的重点工作。基于无质量地基模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的影响,进行了整体模型的模态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得到主要频率、振型、楼层反应谱以及加速度时程响应峰值等,与不考虑SSI效应即固定端约束条件下电气厂房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针对本文中场地电气厂房考虑SSI效应是必要的;考虑SSI效应的电气厂房楼层反应谱比固定端约束下的楼层反应谱偏大;随着厂房楼板中心节点的高度增加,反应谱和加速度响应峰值的放大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结构相互作用 无质量地基模型 楼层反应谱 地震加速度响应
下载PDF
佛顶宫矿坑边坡的二维静动力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梁志荣 张菊连 +1 位作者 李伟 车爱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208-213,共6页
对国内首个既有矿坑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佛顶宫边坡进行了二维有限元研究,对静力工况和地震工况分别进行了模拟,得到一些结果:静力和地震工况下,削坡及锚索(杆)加固后,最大位移均发生在坡顶、坡面为填土、残积土和强风化岩处;最大应力均... 对国内首个既有矿坑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佛顶宫边坡进行了二维有限元研究,对静力工况和地震工况分别进行了模拟,得到一些结果:静力和地震工况下,削坡及锚索(杆)加固后,最大位移均发生在坡顶、坡面为填土、残积土和强风化岩处;最大应力均发生在坡内,最大剪应力发生在各坡脚和岩土交界面处;加速度响应随着边坡高度方向呈放大趋势,表层土体加速度响应明显放大,最大加速度响应均发生在坡顶边缘处;极限状态下,广义塑性应变区集中在坡顶杂填土层、坡面破碎状中风化岩以及岩土交界面处,并有向坡脚处贯通的趋势。静力工况下,锚索(杆)加固工况相对于削坡工况,边坡位移减小6%~67%,安全系数提高51%~114%,说明锚索(杆)加固效果显著。地震工况下,位移随地震峰值显著增大,大震相对小震位移最大增大260.0%。相对于静力加固工况,地震工况下主应力最大增大145.8%,剪应力最大增大362.5%;不同地震工况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显著不同,大震工况下安全系数最大减小38.3%。锚索(杆)加固效果及地震对边坡加速度、位移、应力、安全系数的影响可供其他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深坑 地震工况 位移 应力 地震加速度响应
原文传递
佛顶宫矿坑边坡三维静动力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菊连 梁志荣 李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19,共7页
对国内首个既有矿坑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佛顶宫边坡进行了三维有限元研究,分别对静力和地震这两种工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削坡或锚索(杆)加固后,最大位移均发生在坡顶、坡面填土、残积土和强风化岩处;最大应力均发生在坡内,最大剪... 对国内首个既有矿坑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佛顶宫边坡进行了三维有限元研究,分别对静力和地震这两种工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削坡或锚索(杆)加固后,最大位移均发生在坡顶、坡面填土、残积土和强风化岩处;最大应力均发生在坡内,最大剪应力发生在各坡脚和岩土交界面处;加速度响应随着边坡高度方向呈放大趋势,表层土体加速度响应明显放大;极限状态下,广义塑性应变区集中在坡顶、坡面处。静力工况下,锚索(杆)加固工况相对于无支护工况,边坡最大位移减小11.9%-28.4%,最大应力减小5.6%-67.1%,安全系数提高了34.5%,说明锚索(杆)加固效果显著。地震相对静力支护工况,最大位移增大3.03-19.73倍,主应力增大6.5%-146.7%,最大剪应力增大168.4%-474.6%,安全系数减小0.6%-23.1%。大震相对于小震支护工况下,坡面加速度峰值及放大倍数分别增大15.04-27.00倍、1.44-1.93倍。对矿坑南北、东西方向施加地震计算的结果显示:前者动位移、动应力均较后者大,安全系数较后者小,说明矿坑长轴方向施加地震较短轴方向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既有深坑 地震工况 位移 应力 地震加速度响应
下载PDF
不同场地下核电站电气厂房的楼层反应谱对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朱秀云 路雨 +1 位作者 辛国臣 吴晗 《结构工程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2-108,共7页
电气厂房属于核电站的抗震I类建筑物,其楼层反应谱的计算是结构设计的重点工作.在不同的均质和分层场地下,基于无质量地基模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的影响,进行整体模型的模态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得到厂房的主要频率、振型、楼... 电气厂房属于核电站的抗震I类建筑物,其楼层反应谱的计算是结构设计的重点工作.在不同的均质和分层场地下,基于无质量地基模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的影响,进行整体模型的模态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得到厂房的主要频率、振型、楼层反应谱等,并分别进行均质场地、分层场地条件下以及不考虑SSI效应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电气厂房对于这些场地考虑SSI效应是必要的;总体来讲,不考虑SSI效应,即固定端约束下的楼层反应谱是最小,场地越软,楼层反应谱的放大效应越明显;在水平方向,分层场地计算的反应谱峰值较均质场地的放大效应明显,上层地基土越软,放大效应越显著,尤其在水平X方向;随着厂房楼板中心节点的高度增加,反应谱和加速度响应峰值的放大效应明显,尤其屋面板中心节点的竖直向加速度响应较低楼层的响应大幅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结构相互作用 无质量地基模型 楼层反应谱 地震加速度响应
下载PDF
Effect of Lithology and Structure on Seismic Response of Steep Slope in a Shaking Table Test 被引量:15
9
作者 LIU Han-xiang XU Qiang LI Yan-r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371-383,共13页
Studies on landslides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showed that topography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amplifying the seismic shaking, and among other factors, lithology and slope structure controlled the spatial occ... Studies on landslides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showed that topography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amplifying the seismic shaking, and among other factors, lithology and slope structure controlled the spatial occurrence of slope failures. The present study carried out experiments on four rock slopes with steep angle of 60° by means of a shaking table. The recorded Wenchuan earthquake waves were scaled to excite the model slopes. Measurements from accelerometers installed on free surface of the model slope were analyzed, with much effort on timedomain acceleration responses to horizontal components of seismic shak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 amplification factor of peak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RPHA, was increasing with elevation of each model slope, though the upper and lower halves of the slope exhibited different increasing patterns. As excitation intensity was increased, the drastic deterioration of the inner structure of each slope caused the sudden increase of RPHA in the upper slope part. In addition, the model simulating the soft rock slope produced the larger RPHA than the model simulating the hard rock slope by a maximum factor of 2.6. The layered model slope also produced the larger RPHA than the homogeneous model slope by a maximum factor of 2.7. The upper half of a slope was influenced more seriously by the effect of lithology, while the lower half was influenced more seriously by the effect of slope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response Shaking table test TOPOGRAPHY LITHOLOGY Slope structure
原文传递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Reduction System for Seismic Response using Friction Force 被引量:3
10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1年第11期1042-1047,共6页
A new device of reduction for seismic response using friction force wa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reduction system for seismic response using this device were investigated by excitation ... A new device of reduction for seismic response using friction force wa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reduction system for seismic response using this device were investigated by excitation experiment using artificial seismic waves. The peak acceleration amplitude on this system has decreased to about 50-90% over the input waves. Although a spectral peak around the frequency of 0.5Hz that is the natural period of this system was identified, the value of a spectral peak was decreased using bearings with the high friction force. This device is useful for reduction of seismic respo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ction force seismic response natural period damping ratio amplitud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