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金断裂带康西瓦段晚第四纪以来的左旋滑移速率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探讨 被引量:40
1
作者 李海兵 J.Van der Woerd +5 位作者 孙知明 A. -S. Mériaux P. Tapponnier F. J. Ryerson 司家亮 潘家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7-213,共17页
在高分辨率Ikonos卫星影像(1m分辨率)分析基础上,结合野外考察和定量测量,详细研究了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康西瓦段三十里营房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特征,在三十里营房东侧塔尔萨依吉勒尕河下游地区,断裂切割了一系列发育完好的冲积... 在高分辨率Ikonos卫星影像(1m分辨率)分析基础上,结合野外考察和定量测量,详细研究了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康西瓦段三十里营房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特征,在三十里营房东侧塔尔萨依吉勒尕河下游地区,断裂切割了一系列发育完好的冲积扇和阶地。6级不同阶地陡坎和邻近冲积扇面上冲沟的左旋位错量分别为251±4m,250±5m,198±4m,22±2m,12±Im和约6m。T2表面的放弃年龄约10.9±0.2ka(^10Be)所限定的位错量22~200m,得到左旋滑移速率为2—18mm/a;而T4阶地的最大累积位错可能达500m,暗示的左旋滑移速率约4—5mm/a。最近一次大地震造成的最新地貌左旋水平位错量约6m,该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沿喀拉喀什河谷延伸长达100km,估算为Mw7.4地震,约12m的位错量可能是公元975—1020年(AMS^14C)以来最近两次大地震的累积同震地表位错,约6m的特征滑移量暗示该地段发生类似约Mw7.4地震的复发周期约370—500a。这些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断裂带西段为大型的左旋走滑断裂,它吸收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较大部分应变,并使高原西部物质向东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滑移速率 特征滑移 地震复发周期 康西瓦 阿尔金断裂带
下载PDF
b值和地震复发周期 被引量:50
2
作者 陈培善 白彤霞 李保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0-519,共10页
针对过去计算b值的误差 ,提出了两条改进措施 :(1)采用统一的绝对震级标度 -矩震级标度MW ;(2 )舍弃缺失地震次数的点 ,然后用最小二乘拟合求得b值 ,使b值计算较准确 .据此 ,用 3种不同来源和不同精度的资料计算 ,得到的b值都接近于 1.... 针对过去计算b值的误差 ,提出了两条改进措施 :(1)采用统一的绝对震级标度 -矩震级标度MW ;(2 )舍弃缺失地震次数的点 ,然后用最小二乘拟合求得b值 ,使b值计算较准确 .据此 ,用 3种不同来源和不同精度的资料计算 ,得到的b值都接近于 1.我们固定b值为 0 .85 ,用 13年的现代地震观测资料 ,计算今后 5 0~ 10 0年内较大地震 (外推震级 1~ 2级 )的复发周期 ,结果表明 ,6级和 7级以上地震的复发周期与用近 10 0年的历史地震资料计算得到的复发周期相当一致 ,可以说外推的结果是可靠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值 震级 地震复发周期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1934年马尼拉海沟中部7.5级地震复发周期的估计及引发海啸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洪明理 霍振香 任鲁川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3,共6页
马尼拉海沟是南海最具危险性的潜在海啸源.为了在南海开展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本文利用地震矩率法估计1934年2月14日发生在马尼拉海沟中部7.5级地震的复发周期,并结合COMCOT数值模型模拟重现本次强震所引发的海啸的传播情景,给出南海周... 马尼拉海沟是南海最具危险性的潜在海啸源.为了在南海开展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本文利用地震矩率法估计1934年2月14日发生在马尼拉海沟中部7.5级地震的复发周期,并结合COMCOT数值模型模拟重现本次强震所引发的海啸的传播情景,给出南海周边地区的海啸波到时和波高信息,以弥补历史资料不足.同时分析震源位置变化对波高的影响,为菲律宾等南海周边地区的海啸预警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啸 数值模拟 地震复发周期 马尼拉海沟
下载PDF
中国华北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及迁移特征(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华林 张杰 +1 位作者 李海泉 燕乃玲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93-104,共12页
以古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作为时间域,以华北地区、山西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为单元,分析和研究了华北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和迁移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学问题、块体框动、地震迁移和地震... 以古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作为时间域,以华北地区、山西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为单元,分析和研究了华北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和迁移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学问题、块体框动、地震迁移和地震活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地震复发周期 地城迁移 地震活动趋势
下载PDF
利用地震复发周期考察汶川8.0级地震前兆异常
5
作者 李卫平 冯蔚 +2 位作者 管见 王科英 明跃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5期75-78,共4页
通过对汶川M_S 8.0地震复发周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扫描,发现地震发生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地震复发周期均出现低值异常。因此,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区进行异常判断,地震复发周期是一个可以参考利用的指标。
关键词 地震复发周期 汶川Ms8 0地震 时间扫描 空间扫描
下载PDF
地震复发周期在豫北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华全 《山西地震》 1998年第1期51-54,共4页
探讨了地震复发周期在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地震复发周期的方法和原理,依据公式计算了该地区的地震复发周期,并且分析与检验了地震复发周期在河北省南部地区和山东省菏泽地区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地震复发周期 地震预报 豫北地区
下载PDF
闽台地区地震复发周期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宋超 陈清水 《福建地震》 2004年第1期39-41,共3页
本文论述了地震复发周期的基本原理及其物理意义 ,并根据二十多年的地震资料 ,对闽台地区地震复发周期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福建地区地震频度强度与台湾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地震复发周期 闽台地区 地震频度 地震强度
下载PDF
中国构造应力场与大震复发周期关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8
作者 梁海华 侯建军 +2 位作者 刘树文 常祖峰 阎志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1-57,共7页
由古地震资料推算得到的中国境内各活动断裂带上大震复发周期值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这种差异可从构造应力产生的弹性应变能分布去探讨其原因。经过对中国及邻区边界条件和受力方式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后,先以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判据,用有... 由古地震资料推算得到的中国境内各活动断裂带上大震复发周期值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这种差异可从构造应力产生的弹性应变能分布去探讨其原因。经过对中国及邻区边界条件和受力方式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后,先以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判据,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反演中国及邻区的板块边界力和区内的构造应力场,然后分析计算应变能随离板块边界的距离增大所呈现的衰减规律,由此换算出要达到相同应变能(一次地震)各地所需的积累时间,并将其与用古地震方法得到的一些已知断层带大震复发周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用应力衰减图象能解释不同地区大震复发周期的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复发周期 构造应力场 有限元模拟 地震地质
下载PDF
华北西部地震复发规律及未来强震概率预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冬梅 《山西地震》 2000年第1期22-26,共5页
以公元 10 0 0年以来的华北西部的地震简目所刊地震为样本 ,运用绝对时间间隔的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出华北西部 M≥ 7.0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 (T)为 85 .8a。将随机过程理论中的非稳态泊松过程应用在华北西部地震长期预测中 ,结果为 2 10 0年... 以公元 10 0 0年以来的华北西部的地震简目所刊地震为样本 ,运用绝对时间间隔的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出华北西部 M≥ 7.0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 (T)为 85 .8a。将随机过程理论中的非稳态泊松过程应用在华北西部地震长期预测中 ,结果为 2 10 0年前 ,华北西部发生一次 7.0级以上大地震的累积概率为 0 .6 0 39,条件概率为 0 .35 44 ,概率增益为 1.6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复发周期 非稳态过程 地震概率 华北西部
下载PDF
断层演化过程中的周期和非周期地震滑移及非地震滑移——一维断层模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解孟雨 史保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0-608,658,共19页
本文首先根据Dieterich和Ruina提出的含速率和状态的摩擦定律(Dieterich-Ruina定律),基于一维弹簧-滑块模型推导了地震复发周期的解析表达式,然后将该近似解与数值模拟结果以及Barbot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本文还利用数值模... 本文首先根据Dieterich和Ruina提出的含速率和状态的摩擦定律(Dieterich-Ruina定律),基于一维弹簧-滑块模型推导了地震复发周期的解析表达式,然后将该近似解与数值模拟结果以及Barbot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本文还利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研究了断层周期和非周期演化的力学成因机制以及非地震滑移形成的另类力学机制,并讨论了一维弹簧-滑块模型的优点及其局限性.结果表明:1震后滑移和自加速/成核阶段的持续时间在整个演化过程中不能被忽略;2在修正后的复发周期模型中,复发周期的长短除了与断层特征尺度、作用于断层面上的有效正应力和远场加载速率相关外,还受Dieterich-Ruina定律中摩擦参数的取值以及临界滑移距离的影响;3当给定各个物理参数和几何参数时,目前所得到的解析近似解可以很好地估计地震的复发周期,其相对误差可小于5%;4在断层演化过程中,施加剪切应力加载会产生非周期的地震滑移,而在自加速/成核阶段后期或震后滑移阶段早期,施加较大的剪切应力加载,则会出现非地震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速率和状态的摩擦定律 地震循环 地震复发周期 地震滑移
下载PDF
海南文昌地区和北部湾地震周期性活动的探讨
11
作者 张华美 陈祥开 +3 位作者 李冬雅 洪流 潘朱耀 王茺 《国际地震动态》 2018年第9期33-35,共3页
1966年美国帕克费尔德地震,美国地震科学家发现该地区的地震规律,即是每隔22年,该地区会发生一次6.0级左右的地震,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期性预测地震.最近发生一次周期性地震,是2017年9月19日墨西哥7.1级大地震,地震造成了上百人死亡.发... 1966年美国帕克费尔德地震,美国地震科学家发现该地区的地震规律,即是每隔22年,该地区会发生一次6.0级左右的地震,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期性预测地震.最近发生一次周期性地震,是2017年9月19日墨西哥7.1级大地震,地震造成了上百人死亡.发生地震时墨西哥正在进行32年前该地区的大地震纪念活动,墨西哥在同一个地方也曾发生过7.0级大地震.地震活动的时空周期性是地震预测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一个地区的地震复发周期,是评价该地区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地震 周期 海南 地震复发周期 地震预测 地震危险性 地震 墨西哥
下载PDF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发震断层的古地震及其重复间隔 被引量:64
12
作者 冉勇康 邓起东 +3 位作者 杨晓平 张晚霞 李如成 向宏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3-201,共9页
通过大探槽开挖和断层陡坎分析,揭示出发生于1679年8级地震的新夏垫断层自距今约2万a以来共发生了4次地震事件。前两次为砂体液化显示的事件;后两次为可见直接断错证据的事件。分析得到的1679年地震最大垂直位移为1.7... 通过大探槽开挖和断层陡坎分析,揭示出发生于1679年8级地震的新夏垫断层自距今约2万a以来共发生了4次地震事件。前两次为砂体液化显示的事件;后两次为可见直接断错证据的事件。分析得到的1679年地震最大垂直位移为1.75m,前1679年事件为1.41m,是两次震级非常接近的特征地震。4次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别为距今约20000,13000,7500和317a,平均重复间隔时间为(6561±691)a,显示了准周期重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 地震复发周期 断层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3
作者 李勇 黄润秋 +2 位作者 DENSMORE Alexander L. 周荣军 曹叔尤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25,共19页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地震。为了尽快和最好地利用汶川地震的资料,推动地震地质科学的研究。在论述了汶川地震科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活动...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地震。为了尽快和最好地利用汶川地震的资料,推动地震地质科学的研究。在论述了汶川地震科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活动构造、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地表破裂及组合样式、历史强地震复发周期、观测数据的积累与整合、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地质灾害和灾后重建、龙门山地区未来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方面的内容。并建议从汶川大地震中汲取教训,整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探讨汶川地震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以有效地减轻和逐步避免今后可能发生的类似的灾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历史地震 活动构造 地质灾害 地震复发周期 预测预报 龙门山地震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河北矾山盆地北缘断层八营段的古地震重复模型 被引量:18
14
作者 冉勇康 方仲景 +5 位作者 段瑞涛 李志义 王景钵 杨哲 计凤桔 李建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58,共12页
通过实测断错地貌面,开挖大探槽以及系统的地层年代采样,推断和揭露出矾山盆地北缘断层八营段9万年来总位移量为34m。约75万年来共发生过9次古位移事件。其中大探槽揭露的4次事件分别发生在距今:A,2.8万年;B,1... 通过实测断错地貌面,开挖大探槽以及系统的地层年代采样,推断和揭露出矾山盆地北缘断层八营段9万年来总位移量为34m。约75万年来共发生过9次古位移事件。其中大探槽揭露的4次事件分别发生在距今:A,2.8万年;B,14万年;C,075万年和D,656年(?)左右。该段落古地震的重复模型分为两个阶段:9~14万年间符合“时间可推测模型”;14万年以来则为“位移衰减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模型 断层 地震复发周期 矾山盆地 河北
下载PDF
断裂滑动速度对强震发生周期的影响——以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库赛湖断裂分段和西大滩断裂分段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白玉柱 周庆 徐锡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20-1328,共9页
2001年11月14日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发生8.1级大地震.事实上,库赛湖断裂分段大震的复发周期会受到其他分段运动行为的影响,尤其是临近的西大滩断裂分段.本文采用速度和状态依赖摩擦本构控制的一维弹簧滑块模型(BK模型)研究断裂分段滑... 2001年11月14日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发生8.1级大地震.事实上,库赛湖断裂分段大震的复发周期会受到其他分段运动行为的影响,尤其是临近的西大滩断裂分段.本文采用速度和状态依赖摩擦本构控制的一维弹簧滑块模型(BK模型)研究断裂分段滑动速度对强震复发周期的影响.以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库赛湖断裂分段和西大滩断裂分段作为实例进行研究,研究中将两断裂分段视为通过弹簧相连的滑块系统,其中模型参数的选择是以现有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库赛湖和西大滩分段的地质研究成果、历史地震和古地震资料直接给出,部分参数也采用了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预测了两分段不同滑动速度对强震复发周期、断裂滑动速度及错动位移在未来0.5~0.6万年中随时间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断裂分段之间的相互影响下,各断裂分段滑动速度与各段的强震发生周期没有规律性的关系;两断裂分段组成的系统中,某断裂分段滑动速度放慢(加快)会使该断裂分段未来强震发生的震级增大(减小),而对另外断裂分段的强震发生震级没有规律性影响;两断裂分段组成的系统中,某断裂分段滑动速度加快(放慢)会使另外的断裂分段在强震发生时错动的速度加快(放慢);同时,两断裂分段组成的系统中,某一断裂分段滑动速度上的变化对另一断裂分段强震复发周期的影响只有在较长时间跨度上才能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弹簧滑块模型 地震复发周期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主要断裂的地震矩亏损与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镇 杨志强 王师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3-49,共17页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文中基于地震矩平衡理论,利用GPS资料与历史地震目录分析东构造结地区的地震矩亏损,继而评估该区未来的地震活动。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的地震矩累积率高于青藏高原的...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文中基于地震矩平衡理论,利用GPS资料与历史地震目录分析东构造结地区的地震矩亏损,继而评估该区未来的地震活动。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的地震矩累积率高于青藏高原的平均水平,近200a内的累积总量达(1.15±0.03)×10^22N·m,明显高于地震矩的释放总量(5.50±2.54)×10^21N·m。而地震矩亏损量最高的主前缘断裂不丹段具备发生MW8.1以上地震的可能,那加山断裂及嘉黎断裂通麦段则不排除未来发生震级大于MW7.5与MW7.3地震的可能,其余断层发生强震(MW7.1以上)的概率相对较低。而对于米什米断层与主前缘断层东段,虽然察隅MS8.6地震发生于此,但这2条断层未来的地震危险性仍不容忽视,且无论察隅地震发生于哪条断层,其复发周期均为660~103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滑动速率 地震矩亏损 地震复发周期 东构造结
下载PDF
华东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宇卫 庆梅 +1 位作者 李敏莉 闫素萍 《灾害学》 CSCD 2001年第4期40-42,共3页
本文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对华东地区 2 0 0 1年至 2 0 0 5年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概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该地区仍处于地震活跃时段 ,发生 5级地震的概率不断增加。
关键词 灰色系统模型 地震危险性 震级 地震复发周期 概率预测 华东地区
下载PDF
混合地震模型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瑞树 冉洪流 任国强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90-396,共7页
利用中国西部古地震和历史地震资料建立了特征地震模型并与分档泊松模型结合组成混合地震模型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重要地震带鲜水河 小江断裂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并与 1 990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区划图结果进行了比较 ,表明在 1 786年... 利用中国西部古地震和历史地震资料建立了特征地震模型并与分档泊松模型结合组成混合地震模型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重要地震带鲜水河 小江断裂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并与 1 990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区划图结果进行了比较 ,表明在 1 786年曾经发生过 7 级地震的康定地区 (离逝时间为 2 1 3a ,地震复发周期为 32 0a)的发震概率大于后者 ,Ⅷ度区面积同样是前者大于后者 .这说明地震离逝时间与地震复发周期关系对地震危险性计算是有影响的 ,特征地震与混合地震模型的引入解决了泊松模型无记忆性的缺陷 ,使计算的结果更科学、合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地震 地震复发周期 青藏高原 混合地震模型
下载PDF
极值理论在福建沿海地区地震预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珊桦 张有明 +1 位作者 尤宇星 黄圣棕 《华北地震科学》 2013年第3期29-34,共6页
利用陈培善等人对极值理论修改后的极值分布函数模型对1971年1月-2012年9月福建沿海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单位时间内最小与最大地震的确定分别考虑相关区域内台网的监控能力以及删除余震后的实际情况。根据修正后的极值理论统计... 利用陈培善等人对极值理论修改后的极值分布函数模型对1971年1月-2012年9月福建沿海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单位时间内最小与最大地震的确定分别考虑相关区域内台网的监控能力以及删除余震后的实际情况。根据修正后的极值理论统计计算出该地区地震的复发周期及截至2015年12月可能发生的相应地震的次数与发震概率,并对有关结果进行映震能力分析,为今后福建沿海地区地震趋势分析提供可遵循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值理论 地震复发周期 地震发生概率 地震趋势分析
下载PDF
极值理论在台湾地区地震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有明 陈珊桦 +4 位作者 罗开奇 尤宇星 黄圣棕 谢文杰 吴声伟 《华南地震》 2013年第1期55-64,共10页
利用陈培善等人对极值理论修改后的极值分布函数模型对1971-01~2012-06台湾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划分区域、确定边界,单位时间的选取由其地震发生的频度和能量来确定,单位时间内最小与最大地震... 利用陈培善等人对极值理论修改后的极值分布函数模型对1971-01~2012-06台湾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划分区域、确定边界,单位时间的选取由其地震发生的频度和能量来确定,单位时间内最小与最大地震的确定分别考虑相关区域内台网的监控能力以及删除余震后的实际情况,根据修正后的极值理论统计计算出相应地震的复发周期及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相应地震的次数与发震概率,并对有关结果进行模型检验和映震能力分析,同时与利用M-T图及震级与G-R关系获取的M≥7.0级地震的复发周期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复发周期 极值理论 发震概率 台湾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