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位图地质剖面的正演模型建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洪南 李希元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146,共5页
正演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一种快速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地震记录剖面的正演方法——利用微软画图实现各种二维复杂地质模型的简单快速制作,并利用位图像素RGB颜色属性建立与地质模型中地质体的速度、密度的关系,... 正演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一种快速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地震记录剖面的正演方法——利用微软画图实现各种二维复杂地质模型的简单快速制作,并利用位图像素RGB颜色属性建立与地质模型中地质体的速度、密度的关系,通过过对位图像素的读取及相关密度、速度的一系列计算,得到反映地质剖面的地震反射序列,在给定地震子波的情况下,应用褶积模型完成了给定地质模型的合成地震剖面的制作。研究成果为分析构造及组合地质体的地震响应,提供了简单便捷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软画图 24位BMP图 地质模型建立 地震记录剖面
下载PDF
地震相模式识别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哲民 白应甫 徐筱冰 《石油物探》 EI 1987年第4期102-113,共12页
地震层序内包含着不同的地震相带。地震剖面上对应于不同沉积相带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地震相特征,即不同的地震相模式。由地震剖面提取地震层序的地震相特征参量,并通过统计模式识别的方法划分出不同的地震相带,根据地震相带所具有的反射... 地震层序内包含着不同的地震相带。地震剖面上对应于不同沉积相带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地震相特征,即不同的地震相模式。由地震剖面提取地震层序的地震相特征参量,并通过统计模式识别的方法划分出不同的地震相带,根据地震相带所具有的反射特征并结合钻井资料和其它地质资料可进行沉积相推断解释。对三角洲、冲积扇和湖盆三类陆相沉积地质模型的合成地震记录理论样本进行了分类试验,正确识别率达85%;对实际地震剖面也进行了试验,证明有用于实际资料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模式 地质模型 合成地震记录 冲积扇 湖盆 合成地震记录 河谷地貌 湖泊地貌 地震层序 沉积相带 地震记录剖面 地震剖面
下载PDF
有限差分近似法给出合成地震剖面
3
作者 吉米.艾萨克松 张淑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1977年第3期36-43,共8页
有限差分近似法对波动方程已经编出了产生合成地震剖面的程序。这里使用的方程与常用的弹性波传播的方程稍有差别,但不是声学上的差别。假定介质是不均匀的,也可能是正交各向异性介质。所采用的座标系统是基于以圆柱轴为对称的圆柱座标... 有限差分近似法对波动方程已经编出了产生合成地震剖面的程序。这里使用的方程与常用的弹性波传播的方程稍有差别,但不是声学上的差别。假定介质是不均匀的,也可能是正交各向异性介质。所采用的座标系统是基于以圆柱轴为对称的圆柱座标系统,即轴是对称的。有限差分法还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允许在两个方向上使用不均匀的网格点距,而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岩 直达波 平面波 有限差分近似法 地下 地震 砂岩厚度 地震记录剖面 地震剖面 几何形态 油水界面 油水接触面 正交各向异性介质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地震层序的初步分析
4
作者 周昌范 《石油物探》 EI 1987年第4期30-36,共7页
通过观察、研究珠江口盆地的地震剖面和部分钻井地质资料,对盆地的地震层序作了初步的分析。根据各反射波的特点和接触关系,将地震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A、B、C三个超层序,并探讨了各地震层序所对应的地质时代。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初步分析 新生界 地震剖面 地震记录剖面 地震层序 超层序
下载PDF
SM26HD/623B可控震源及其应用
5
作者 李秀荣 《江汉石油科技》 2003年第4期28-30,共3页
介绍了SM26HD/623B可控震源及其数字控制系统的性能和主要技术指标,它具有振动力大、可靠性能高、易于操作、维护保养等优点。运用SM26HD/623B可控震源在准噶尔盆地砾石覆盖区进行二维地震勘探,地震记录剖面波组特征清楚,连续性好... 介绍了SM26HD/623B可控震源及其数字控制系统的性能和主要技术指标,它具有振动力大、可靠性能高、易于操作、维护保养等优点。运用SM26HD/623B可控震源在准噶尔盆地砾石覆盖区进行二维地震勘探,地震记录剖面波组特征清楚,连续性好,反射能量强;浅、中、深层信噪比高,深层区域接触关系清楚,地下构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26HD/623B可控震源 数字控制系统 性能 主要技术指标 二维地震勘探 地震记录剖面
下载PDF
固体物理模拟实验:波场观测 被引量:5
6
作者 魏建新 孟平 赵群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5-85,共11页
在固体物理模拟测试系统上,用自制的纵、横波换能器观测了简单的层状三维固体模型的透射和反射波场,得到了几种振型的地震记录剖面。通过分析记录剖面上各种波的同相轴发现,在固体物理模拟实验中,不但能很好地记录到各种报型的主振... 在固体物理模拟测试系统上,用自制的纵、横波换能器观测了简单的层状三维固体模型的透射和反射波场,得到了几种振型的地震记录剖面。通过分析记录剖面上各种波的同相轴发现,在固体物理模拟实验中,不但能很好地记录到各种报型的主振动波场,还能接收到换能器杂振动引起的波场。这种波场既取决于换能器本身的性能,也受耦合条件的影响,而且与偏振和测试方式有关,从而加剧了固体介质中波场的复杂性。文章充分利用高性能纵、横渡换能器,着重定性地分析了各种剖面中杂振动波场的传播机理,为固体物理模型实验提供了纵、横波波场的基本特征。在国内首次给出了多种振型的固体地震模拟记录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模型实验 波场 换能器 地震记录剖面
下载PDF
南海中央海盆之东部次海盆后扩张期地层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邱燕 杜文波 +2 位作者 黄文凯 王英民 聂鑫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共14页
海底扩张形成的边缘海盆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前扩张期、同扩张期与后扩张期等阶段。南海中央海盆巨厚的沉积地层大部分是扩张结束之后形成的,尤以东部次海盆地层厚度为最大。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该次海盆不同的区域后扩张期发育的地层... 海底扩张形成的边缘海盆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前扩张期、同扩张期与后扩张期等阶段。南海中央海盆巨厚的沉积地层大部分是扩张结束之后形成的,尤以东部次海盆地层厚度为最大。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该次海盆不同的区域后扩张期发育的地层特征差别较大。这些现象反映海底扩张结束之后所发育的厚层地层中蕴含了大量南海构造演化的信息,因此深入分析该次海盆后扩张期的地层特征与影响因素是南海构造演化研究中不容忽略的环节。利用若干大洋钻孔年代地层资料,在过井剖面上进行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划分层序地层并确定其年代属性,并以此为依据分析讨论了本区的地层特征和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部次海盆北部持续均衡的基底沉降和充足的陆缘物质形成厚度稳定的地层沉积;东部以微板块向马尼拉海沟俯冲为主要影响因素,使不同年代的地层各具特征;中部和西部岩浆活动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形成以火山碎屑物质为主的地层沉积;南部因当时的陆坡沉积环境和浊流活动的影响形成具有沉积物波特征的地层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扩张期 地层特征 影响因素 合成地震记录与过井剖面 东部次海盆 南海中央海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