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阳市供暖期PM_(2.5)污染特征及其与地面气象要素关系研究
1
作者 王安庭 刘东明 徐冰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为探究沈阳市供暖期间PM_(2.5)所表现出的污染规律,文章利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分析2021年沈阳市供暖期间PM_(2.5)污染特征,同时分析了PM_(2.5)质量浓度与地面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市供暖期间污... 为探究沈阳市供暖期间PM_(2.5)所表现出的污染规律,文章利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分析2021年沈阳市供暖期间PM_(2.5)污染特征,同时分析了PM_(2.5)质量浓度与地面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市供暖期间污染天气现象出现较为频繁;PM_(2.5)月平均质量浓度最高出现在2022年1月,最低出现在2021年11月;沈阳市供暖期PM_(2.5)质量浓度与气压、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与温度、风速呈负相关。需要重点关注沈阳市供暖期1月份低温小风等天气现象并加强污染天气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沈阳市 地面气象要素 空气质量等级
下载PDF
中国区域多种数值模式资料的地面气象要素评估 被引量:14
2
作者 龚伟伟 师春香 +3 位作者 张涛 姜立鹏 庄媛 孟现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62,共10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级自动站(2421个站)的观测资料,分别对2010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的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全球预测系统(GFS)数值模式资料的地面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在中国区域的...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级自动站(2421个站)的观测资料,分别对2010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的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全球预测系统(GFS)数值模式资料的地面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数值模式资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观测资料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东部地区的适用性要高于西部地区。不同的地面气象要素,差异较大:对于地面气温和地面相对湿度,ECMWF比JMA和GFS更接近实际观测,ECMWF和JMA的分析场数据质量要好于预报场;ECMWF和JMA地面气温在冬季与观测差异最大,GFS地面气温在夏季与观测差异最大;3种数值模式资料的地面相对湿度在秋季和冬季与观测差异最大;对于地面风速,在江淮流域和华南等东部区域JMA与实际观测差异最小,在北部和西部区域ECMWF最好,JMA和GFS地面风速在冬季与实际观测差异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 日本气象厅(JMA)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全球预测系统(GFS) 地面气象要素 适用性评估
下载PDF
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在长江上游流域的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留杰 张行南 +1 位作者 方园皓 夏达忠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22,共5页
从中国区域地面要素数据集中选取1980年~2010年中国区域的降水和气温两个要素,与实测降水、气温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确定性系数、纳什系数、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4个指标分别从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两个方面对地面要素集的降水... 从中国区域地面要素数据集中选取1980年~2010年中国区域的降水和气温两个要素,与实测降水、气温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确定性系数、纳什系数、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4个指标分别从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两个方面对地面要素集的降水资料和气温资料在长江上游流域内数据质量进行系统性评估。结果表明,气象网格数据与实测数据总体误差较小,纳什系数接近于1,拟合度高,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气温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降水数据在不同子流域数据质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质量评估 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 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
下载PDF
BJ-RUC系统模式地面气象要素预报效果评估 被引量:27
4
作者 闵晶晶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5-273,共9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采用客观检验方法对北京市气象局快速更新循环预报(BJ-RUC)系统在2008 2010年5-9月的预报结果进行检验,初步评估了BJ-RUC系统对地面气象要素的业务预报性能。结果表明:BJ-RUC系统对地面气象要素预报... 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采用客观检验方法对北京市气象局快速更新循环预报(BJ-RUC)系统在2008 2010年5-9月的预报结果进行检验,初步评估了BJ-RUC系统对地面气象要素的业务预报性能。结果表明:BJ-RUC系统对地面气象要素预报与实况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2 m温度预报整体偏高,误差范围为-1.5~1.5℃,早上和傍晚偏大,正午偏小;2 m相对湿度的预报整体偏低,误差为-25%~0,白天偏大,夜间偏小;10 m风速预报明显偏大,午后尤为显著,误差为0.6~1.2 m·s^(-1);6 h累积降水的晴雨预报效果较好,TS评分可达到0.4。系统在初始起报时次的稳定性较差,从第3个起报时次开始逐渐稳定,但预报误差随着预报时效的增长逐渐增大,12 h内的预报误差较小,预报结果较可靠,在短时临近预报中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J-RUC系统 客观检验 地面气象要素
下载PDF
空气污染预测与地面气象要素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马雁军 杨洪斌 张云海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3-125,共3页
利用逐步回归的数理统计方法及本溪市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对辽宁省本溪市空气污染物TSP和SO2 的浓度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建立了预测方程 ,并对这两种污染物分别进行了预测检验。
关键词 地面气象要素 空气污染 统计预测 逐步回归方程
下载PDF
中国区域3种数值模式的地面气象要素预报初步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岳艳霞 任芝花 +1 位作者 刘娜 石岩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9-314,共16页
ECMWF和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预报产品是国内目前主要的应用服务产品。为了了解ECMWF和GRAPES预报产品的性能,使用户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求可选择性地应用上述预报产品,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2421... ECMWF和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预报产品是国内目前主要的应用服务产品。为了了解ECMWF和GRAPES预报产品的性能,使用户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求可选择性地应用上述预报产品,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2421个国家级自动站和8155个地面天气站(骨干站)逐时观测资料对2017年7月和11月、2018年1月和4月的ECMWF确定性预报模式(C1D)和我国研发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GRAPES_MESO、全球数值预报模式GRAPES_GFS的气温、地表温度、湿度、风速预报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各观测要素实况相比,3个模式均存在系统误差。地表温度预报易低估、风速预报易高估;3个模式预报能力普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季节差异和昼夜变化。青藏地区3个模式预报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地区。3个模式气温、风速的预报能力春季最差,湿度预报能力夏季最优,地表温度白天的预报能力秋冬季低于春夏季。GRAPES_MESO模式气温、风速的预报能力没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在分析的所有气象要素中,3个模式均为湿度的预报准确率最低,GRAPES_MESO模式的地表温度预报准确率最高,GRAPES_GFS模式和C1D模式风速预报准确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式 地面气象要素 评估
下载PDF
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审核实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红娟 曾英 《陕西气象》 2006年第4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地面气象要素 审核程序 自动气象 观测数据文件 实例 气象测报业务 错误信息 相对湿度 自动采集 年报表
下载PDF
自动气象站在地面气象要素观测中的运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钟紫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0-91,共2页
自动气象站具有高可靠性、高准确性、高自动化的特点,现已普遍应用于各类型气象台站和教育科研单位.本文介绍了自动气象站的工作原理、系统基本配置、观测的主要地面气象要素、自动气象站技术特点,最后提出了运用自动气象站观测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自动气象 地面气象要素 观测
下载PDF
咸阳市区空气污染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尹盟毅 李兴涛 梁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3期5857-5861,共5页
利用咸阳市环境监测站2010、2011年的SO2、NO2、PM103种污染物的日平均浓度和同期的地面气象资料,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了同期及未来1 d的污染物浓度预报方程。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与能见度、云量、风速的相关基本稳定,均呈明显负相... 利用咸阳市环境监测站2010、2011年的SO2、NO2、PM103种污染物的日平均浓度和同期的地面气象资料,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了同期及未来1 d的污染物浓度预报方程。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与能见度、云量、风速的相关基本稳定,均呈明显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气压、气温的相关随着季节的变化,其相关性也发生变化;次日的污染物浓度与风速的相关程度好于同期,其他因子随着月份的不同,与同期比较相关程度各异;由同期和未来1 d的预报方程可得出SO2、NO2、PM103种污染物的当日估计值和次日预报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浓度 地面气象要素 相关性 预报方程 咸阳市区
下载PDF
地面气象要素多模式集成预报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海 秦昊 +1 位作者 吉璐莹 肖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5-825,共11页
目前,集合预报已成为天气预报业务的主要支撑。然而,由于数值模式本身的限制与不完善以及集合系统存在初值扰动、集合大小等方面的局限,常存在预报偏差。不同预报模式通常具有不同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初始条件等,导致其预报能力各有... 目前,集合预报已成为天气预报业务的主要支撑。然而,由于数值模式本身的限制与不完善以及集合系统存在初值扰动、集合大小等方面的局限,常存在预报偏差。不同预报模式通常具有不同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初始条件等,导致其预报能力各有不同。为此,如何纠正预报偏差以及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不同模式的预报信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广受关注。近年来,利用统计理论与预报诊断,基于多个集合预报系统的多模式集成预报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有效消除预报偏差从而提高天气预报技巧的一种统计后处理方法。针对气温、降水和风3个最基本的地面气象要素,首先依据预报形式将应用范围较广的简单集合平均、消除偏差集合平均、超级集合、贝叶斯模式平均、集合模式输出统计等加权或等权平均多模式集成技术,分成确定性预报和概率预报两大类,并做系统介绍。最后,讨论使用和发展多模式集成技术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考虑参与集成的模式个数、发展降水及风速分级预报模型和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模式集成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象要素 多模式集成预报 确定性预报 概率预报
下载PDF
厦门空气污染指数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58
11
作者 郑美秀 周学鸣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3期53-57,共5页
利用相关统计法分析2006—2008年厦门市地面气象要素对空气污染指数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风速、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对空气污染指数均有显著负效应作用,气压起显著正效应作用;风向影响较为复杂,NNW—N—E—ESE风起正效应... 利用相关统计法分析2006—2008年厦门市地面气象要素对空气污染指数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风速、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对空气污染指数均有显著负效应作用,气压起显著正效应作用;风向影响较为复杂,NNW—N—E—ESE风起正效应作用,SE—S—W风起负效应作用,厦门风向总体不利空气质量提高,全年仅夏季盛行SE—S—W风。API指数与风向、气温、降水、气压、相对湿度和水汽压的季节变化规律有高相关性。API指数与气象要素中的水汽压关系最相关,其次是气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I指数 地面气象要素 相关分析 厦门
下载PDF
一次霜降现象的地面气象要素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玫 梁建国 《广东气象》 2009年第6期63-64,共2页
针对2007年1月29日惠阳站观测到的霜降现象,从霜的定义、产生霜时的天气特征、各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别是应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中的草面温度数据进行分析,说明可应用草面、地面温度变化趋势来判定并记录霜。
关键词 大气探测 霜的形成 草面温度 地面气象要素
下载PDF
成都市PM2.5污染特征及其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曹杨 王晨曦 +1 位作者 赵晓莉 刘炜桦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0年第4期59-64,共6页
为了解成都市PM 2.5污染特征及其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利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PM 2.5质量浓度的季节、月和日变化特征,并分不同空气质量等级分析空气质量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PM 2.5质量浓度具... 为了解成都市PM 2.5污染特征及其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利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PM 2.5质量浓度的季节、月和日变化特征,并分不同空气质量等级分析空气质量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PM 2.5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月和日变化特征,且成都市区6个监测站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成都市相对湿度较大,地面风速较小,约62%的样本分布在相对湿度80%~100%,约85%的样本分布在地面风速0~2 m·s-1,地面风速对成都市PM 2.5的水平输送、扩散、稀释不利;降水对PM 2.5的清除量随PM 2.5初始浓度、降雨持续时间和累积降雨量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PM 2.5 地面气象要素 空气质量等级
下载PDF
本溪市空气质量指数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莹 《农业灾害研究》 2018年第5期34-35,38,共3页
根据2016年本溪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分析判断AQI指数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得出,本溪市AQI指数与风速、气温、地面气压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关键词 本溪市 AQI指数 地面气象要素
下载PDF
RMAPS-ST耦合城市冠层模式后对华北地面气象要素的短期预报评估
15
作者 齐亚杰 陈敏 +3 位作者 仲跻芹 范水勇 刘瑞婷 郭淳薇 《干旱气象》 2020年第5期859-868,共10页
将优化冠层参数的城市冠层模式耦合到快速更新循环系统RMAPS-ST中,探究城市冠层效应对地面气象要素预报的影响。设计耦合城市冠层模式(UCM)和未耦合城市冠层模式(NOUCM)两组对比试验,对华北区域2017年1月中旬和7月中旬的地面气象要素(2 ... 将优化冠层参数的城市冠层模式耦合到快速更新循环系统RMAPS-ST中,探究城市冠层效应对地面气象要素预报的影响。设计耦合城市冠层模式(UCM)和未耦合城市冠层模式(NOUCM)两组对比试验,对华北区域2017年1月中旬和7月中旬的地面气象要素(2 m气温、10 m风速和2 m比湿)进行短期预报评估。结果表明:与NOUCM试验相比,UCM试验能够显著提高RMAPS-ST系统对地面气象要素的预报性能,使华北区域城市地面气象要素的预报更接近于观测。考虑冠层效应能够有效减小华北城市站点的2 m气温预报偏差,1月中旬和7月中旬24 h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42%和15%。冠层效应的引入增加了城市摩擦系数,改善了10 m风速预报偏差明显偏大现象,预报准确率均提高40%以上。对于2 m比湿,两组试验1月中旬的预报偏差均较小,冠层的引入对预报结果无显著影响;两组试验对7月中旬的比湿预报全天偏干,冠层效应能显著改善城区比湿偏干的情况,预报准确率提高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冠层模式 数值模拟 预报性能比较 地面气象要素
下载PDF
北方雷暴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及观测重点
16
作者 佟丽媛 卢岩 +1 位作者 李海悦 崔悦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9期268-268,共1页
根据吉林省辽源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雷暴临近和过境时温、压、湿、风等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云的演变规律,总结近30年以来辽源地区雷暴的变化特征以及地面观测人员观测雷暴的重点任务,以便做到观测及时准确,更好地为气象预报... 根据吉林省辽源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雷暴临近和过境时温、压、湿、风等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云的演变规律,总结近30年以来辽源地区雷暴的变化特征以及地面观测人员观测雷暴的重点任务,以便做到观测及时准确,更好地为气象预报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地面气象要素 变化特征 观测重点 北方地区
下载PDF
强降水前后地面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
17
作者 梅新建 《新农村(黑龙江)》 2014年第24期246-246,共1页
本文对驻马店市2012年7月出现的几次大于25毫米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数据分析,对比分析了强降水雨前后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波动情况。利用温度与饱和水汽压的对应关系,推断出有利于和不利于大雨形成的地面气象要素物理量条件。
关键词 强降水 地面气象要素 对比 分析
下载PDF
原始分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RTD及其应用
18
作者 赵体召 郗卫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23期290-290,共1页
RTD文件是自动气象站最原始的地面气象要素分钟数据文件,对其生成及存放路径、格式、打开方式进行了简介,并总结了该文件的应用,为自动气象站数据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面气象要素 原始分钟文件 RTD文件 应用
下载PDF
关于自动气象站用于地面气象要素观测分析
19
作者 秦兰兰 康振洲 《科技风》 2015年第22期58-58,共1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气象站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各气象台站、各种教科研单位,自动气象站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自动气象站的工作原理进行总结,对自动气象站系统基本配置进行分析,对观测地面气象要素进行研究,并对自动气象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气象站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各气象台站、各种教科研单位,自动气象站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自动气象站的工作原理进行总结,对自动气象站系统基本配置进行分析,对观测地面气象要素进行研究,并对自动气象站应用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气象 地面气象要素 观测 应用
下载PDF
地面气象要素观测环境标准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建侠 《中国科技成果》 2014年第15期30-32,共3页
气象要素观测的准确性受到观测仪器精度、观测方法、观测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观测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观测环境变化、恶化所造成的误差通常大于仪器测量误差,完全能够淹没气候变化的信号。我国现有2400余个国家气象观测站,... 气象要素观测的准确性受到观测仪器精度、观测方法、观测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观测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观测环境变化、恶化所造成的误差通常大于仪器测量误差,完全能够淹没气候变化的信号。我国现有2400余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已经或轻或重地受到了观测环境的影响,目前这些资料正在气象业务、服务中应用。由于缺乏观测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研究,数据应用者无法判断数据受环境影响的程度,更无法对数据进行精确订正,无形中已将资料的偏差带入到业务服务工作中,影响了气象业务服务的质量。因此,亟需通过定量分析与研究,确定气象观测环境的影响范围和量值,并给出不同条件下观测要素的不确定范围和可订正性,将这些作为元数据提供给数据使用者参考使用,或将误差订正后的序列提供使用,提高观测资料的使用效益和气象业务服务水平。本项目针对此目的开展研究,旨在解决观测环境对观测要素影响的定量评价问题,并据此提出观测环境等级划分标准和相应的误差水平估计,进而根据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对误差水平的技术要求,确定不同类别台站相应的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及选址标准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象要素 观测方法 环境标准 气象观测环境 测量误差 仪器精度 气候变化 气象业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