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6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场所精神的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子夺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69,共4页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所精神的行为体验研究,通过对“人”的需求尊重来诠释建筑室内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精神气质”,强化人与环境互动的双向作用生成,实现场所空间营造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室内空间 生产方式 行为体验
下载PDF
走向建筑现象学:基于扎根理论的西西弗书店场景传播与场所精神研究
2
作者 李金正 杜澯一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4-62,共9页
文章基于自下而上的扎根理论深度挖掘了西西弗书店的场景化传播实践及其蕴含的场所精神。研究发现,西西弗书店通过场景选建、场景设计、场景互动和场景营销等环节及部分内建的场所精神,很好地实现了店面的定位和选址、沉浸式的空间设计... 文章基于自下而上的扎根理论深度挖掘了西西弗书店的场景化传播实践及其蕴含的场所精神。研究发现,西西弗书店通过场景选建、场景设计、场景互动和场景营销等环节及部分内建的场所精神,很好地实现了店面的定位和选址、沉浸式的空间设计、对本地精神生活的参与互动以及“不打扰”的营销服务理念,从而建构了读者对慢生活、低卷入的体验和想象。但在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的向度上,西西弗书店虽然为读者提供了系统的方位感知,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地方认同,但未能实现为现代都市“高傲的流浪者”提供精神的归宿,依然在走向建筑现象学的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西弗书店 场景传播 场所精神 扎根理论 建筑现象学
下载PDF
场所精神理论下传统街区文化空间呈现与感知
3
作者 赵寰熹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9,共13页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街区面临着文化空间的传承问题。地方文脉的传承,与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特性的延续、人们对区域氛围的感知变化等问题密切相关。选择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天桥地区为例,使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三...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街区面临着文化空间的传承问题。地方文脉的传承,与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特性的延续、人们对区域氛围的感知变化等问题密切相关。选择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天桥地区为例,使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和地理空间展示与分析方法,从空间格局演变、场所精神分析、文化空间的呈现与场所精神的传承三个方面,对城市传统街区文化空间呈现与感知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天桥地区的整体认知体现在“古今具有高知名度的艺术表演区域”这一内涵上。人们通过观看展览演出等活动,体验区域的整体空间氛围,进而感受地方文化。这样的游览模式,适合此类新旧文化空间同时呈现的传统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理论 文化空间 传统街区 空间格局 北京天桥地区
下载PDF
场所精神与图式变迁:桂林山水图像的文化逻辑
4
作者 黄光良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4期54-58,共5页
桂林山水图式语言和图像精神的形成,不仅与独特的喀斯特地景结构有关,而且与人类在此活动形成的场所精神有关。从历史发展来看,桂林山水的场所精神与图式演进包含奇山秀水与文人画图式、抗战热土与时代精神图式、诗意家园与民族风格图... 桂林山水图式语言和图像精神的形成,不仅与独特的喀斯特地景结构有关,而且与人类在此活动形成的场所精神有关。从历史发展来看,桂林山水的场所精神与图式演进包含奇山秀水与文人画图式、抗战热土与时代精神图式、诗意家园与民族风格图式等几个主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桂林山水 图式变迁
下载PDF
重庆近现代园林场所精神探究——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
5
作者 陈蔚 胡议丹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2期59-61,共3页
分析重庆近现代园林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及特征,挖掘重庆近现代园林中的场所精神要素。以鹅岭公园为例,分析场所精神在重庆近现代园林中的体现,以期为重庆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园林 景观设计 场所精神 地域性
下载PDF
材料与感知:乡村儿童景观场所精神的在地表达
6
作者 邓慧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2期66-68,共3页
乡村儿童景观的场所精神构建是乡村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乡村儿童景观设计中融入在地设计理念,有助于重塑景观环境与自然、人文的和谐关系,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己的文化背景,建立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乙未园与板万村为... 乡村儿童景观的场所精神构建是乡村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乡村儿童景观设计中融入在地设计理念,有助于重塑景观环境与自然、人文的和谐关系,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己的文化背景,建立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乙未园与板万村为例,从材料应用、体验感知、场所精神构建3个层面,探讨乡村儿童景观场所精神的在地设计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儿童景观 场所精神 乡土材料 感知体验 在地表达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乡村公共空间重构路径与图景呈现
7
作者 刘梦轩 谢青 徐玮佑 《创意设计源》 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
以场所精神为理论指导,聚焦文艺乡建优秀案例,综合实地调研、学科交叉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从乡村振兴要求、空间认知转变、时代功能需要三个层次阐述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向度,在此价值驱动下提出空间修辞和情感再造双维度重构路径。并以广... 以场所精神为理论指导,聚焦文艺乡建优秀案例,综合实地调研、学科交叉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从乡村振兴要求、空间认知转变、时代功能需要三个层次阐述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向度,在此价值驱动下提出空间修辞和情感再造双维度重构路径。并以广西思陇社区公共空间为改造样本,通过系列设计手法诠释乡村更新图景和独特魅力。这对提高村落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承乡土文化等有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乡村公共空间 乡村振兴 重构路径 图景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白瓷艺术山谷民宿设计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红梅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4期35-38,共4页
该研究阐述了基于“场所精神”的建筑设计理念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分析当下乡村旅游发展民宿品牌化路线对民宿特色化差异化要求,而场所精神与民宿设计目标以及游客追求的传统文化精神之间存在内在的契合。通过龙门山宿集·... 该研究阐述了基于“场所精神”的建筑设计理念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分析当下乡村旅游发展民宿品牌化路线对民宿特色化差异化要求,而场所精神与民宿设计目标以及游客追求的传统文化精神之间存在内在的契合。通过龙门山宿集·白瓷艺术山谷民宿设计案例,研究基于“场所精神”的理念在空间布局、建筑形态构成、景观塑造等方面与地域文化历史融合,通过营造空间氛围形成人与场所互动等方面提升游客沉浸体验感,获得对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宿设计 场所精神 地域文化 宋代美学 空间氛围 沉浸体验 归宿感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学居旅复合空间景观改造--以湖南大学工会景观改造项目为例
9
作者 陈超 陈飞虎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期153-156,共4页
文章分析具有学居旅多重特性的环境中不同人群的需求,研究校园景观中如何对已经破旧的环境进行道路规划和景观营造,为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设计思路。首先对校园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开放式校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再... 文章分析具有学居旅多重特性的环境中不同人群的需求,研究校园景观中如何对已经破旧的环境进行道路规划和景观营造,为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设计思路。首先对校园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开放式校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再以湖南大学工会景观改造方案为例,结合已经成熟的场所精神理论,逐个剖析解决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优秀的复合空间必须满足人们对于场所的审美需求、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对具有多重功能需求的空间进行改造设计,不仅要考虑环境的美观,还要考虑景观的改造方案是否符合其在地理空间与文化背景下的定位,同时在功能上应满足不同人群的具体要求,并对人流进行有效疏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景区 景观改造 场所精神 复合空间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下校园书院空间设计——以浩初书院为例
10
作者 李亚超 石运达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1期152-154,共3页
21世纪,教育科技水平快速发展,校园人文文化不足、传统书院价值意义被严重忽视、当代青年传统文化意识薄弱、实践能力严重缺失等问题日趋明显。为了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发展,高校设立书院并推动校园书院空间设计发展,引导当代新青年树立... 21世纪,教育科技水平快速发展,校园人文文化不足、传统书院价值意义被严重忽视、当代青年传统文化意识薄弱、实践能力严重缺失等问题日趋明显。为了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发展,高校设立书院并推动校园书院空间设计发展,引导当代新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研究将场所精神作为理论基础融入浩初书院,并提出保留传统建筑特色、合理空间布局、独特标识系统、融入文化展示和艺术元素、设立社交和互动区域这五点设计策略,从而探讨校园书院空间设计的策略与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书院 场所精神 书院空间设计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视角的传统建筑空间结构研究——以汾城古镇为例
11
作者 郑晓丹 张勇 曹恩焕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1期135-138,共4页
场所精神注重建筑及其环境的空间结构和精神氛围,文章通过对建筑场所的物化感受,把握建筑空间的精神本质。汾城古镇传统建筑在空间结构方面展现出地域性营建特征,文章通过对古镇建筑空间物质构成的挖掘,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思考古镇建筑... 场所精神注重建筑及其环境的空间结构和精神氛围,文章通过对建筑场所的物化感受,把握建筑空间的精神本质。汾城古镇传统建筑在空间结构方面展现出地域性营建特征,文章通过对古镇建筑空间物质构成的挖掘,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思考古镇建筑与场所精神的内在联系。其关联性即通过精确的空间结构建立场所方向感,因此在传统古镇中,建筑与环境具有地点的、历史的、气候的、整体的关联;也有与当地居民的行为、知觉、记忆相关的联系。这种在时间向度中,环境、建筑、人的整体性契合关系正是以汾城古镇这类传统城镇带给当代场所营造的最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汾城古镇 场所方向感 空间结构
下载PDF
场所精神视角下传统建筑界面形式研究——以汾城古镇为例
12
作者 郑晓丹 张勇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3期73-76,共4页
场所精神注重建筑的界面形式和精神氛围,通过对建筑场所的物化感受,把握建筑空间的精神本质。汾城古镇传统建筑在界面形式方面展现出地域性营建特征,文章通过对古镇建筑空间物质构成的挖掘,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思考古镇建筑与场所精神的... 场所精神注重建筑的界面形式和精神氛围,通过对建筑场所的物化感受,把握建筑空间的精神本质。汾城古镇传统建筑在界面形式方面展现出地域性营建特征,文章通过对古镇建筑空间物质构成的挖掘,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思考古镇建筑与场所精神的内在联系。其关联性即通过独特的界面形式获得场所认同感。因而,在传统的城镇里,建筑物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和气候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和当地人的行为、感知、记忆有关。在时间维度上,“环境—建筑—人”的多元素整体性关联,是汾城古镇带给当代传统古镇活化更新中场所氛围营造与场所精神传承的最大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汾城古镇 场所认同感 界面形式
下载PDF
场所精神的表达与重塑——“海塘安澜”共富风貌驿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赫 阮振伟 张睿 《浙江建筑》 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
共富风貌驿建设以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为背景,以解决公众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充分利用闲置低效的小微空间,提供复合型服务功能,从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此,以浙江省共富风貌驿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安澜之堤”为例,解析基于共富风... 共富风貌驿建设以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为背景,以解决公众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充分利用闲置低效的小微空间,提供复合型服务功能,从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此,以浙江省共富风貌驿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安澜之堤”为例,解析基于共富风貌驿概念内涵及场地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将海塘安澜工程中的要素之一扭王块作为原型符号,使建筑场域成为铭刻人与自然、历史记忆共生的场所,并运用模块化设计理念进行方案创作的探索过程与阶段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富风貌驿 场所精神 建筑设计 公共服务设施
下载PDF
场所精神下的空间重构——南京金陵中学附属学校设计
14
作者 钱舟 黄志强 张应鹏 《建筑实践》 2024年第1期224-229,共6页
诺伯尔·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指出,场所是一个整体,包括具体物质的本质、形态、色彩、质感等具体形式[1]。场所本身是有特征性的物理性的空间,而赋予使用者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场所精神的价值所在[2]。... 诺伯尔·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指出,场所是一个整体,包括具体物质的本质、形态、色彩、质感等具体形式[1]。场所本身是有特征性的物理性的空间,而赋予使用者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场所精神的价值所在[2]。场所精神对于人的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建筑现象学 空间重构 金陵中学 方向感 物理性 归属感 舒尔茨
原文传递
场所精神在提升文博空间育人实效中的表现与实践策略
15
作者 陈柯柯 张文洁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0-75,92,共7页
文博空间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如何高效发挥其育人功能是文博空间设计的重要课题,挪威学者诺伯舒兹提出的场所精神为此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探讨场所精神在文博空间中的存在,以及在文博空间营造场所精神对提升育人实效的表现,进而... 文博空间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如何高效发挥其育人功能是文博空间设计的重要课题,挪威学者诺伯舒兹提出的场所精神为此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探讨场所精神在文博空间中的存在,以及在文博空间营造场所精神对提升育人实效的表现,进而提出通过强化内外空间的秩序营造、突出空间展陈的叙事性表达、强调空间与受众的深入互动、加强空间与受众的有效链接等实践策略在文博空间营造场所精神,为文博空间设计更好发挥育人功能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博空间 场所精神 育人功能
下载PDF
陶瓷艺术介入下的场所精神重塑
16
作者 赖迅 《陶瓷》 CAS 2024年第8期115-117,共3页
笔者探讨了如何运用陶艺介入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以乡村公共空间为试点,在遵循公共艺术地域性的基础上,借助陶瓷材料特性,结合乡村文化及公共空间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出系列创新性的方案,达到塑造场所精神的目的;同时还深入分析研究了不... 笔者探讨了如何运用陶艺介入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以乡村公共空间为试点,在遵循公共艺术地域性的基础上,借助陶瓷材料特性,结合乡村文化及公共空间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出系列创新性的方案,达到塑造场所精神的目的;同时还深入分析研究了不同的艺术设计和材料载体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本研究表明,陶艺的介入能有效帮助乡村重塑场所精神,并对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进程,提升乡村文化品质、增强乡村空间活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陶艺 公共空间 越后妻有
下载PDF
莒文化背景下的山东“莒国古城”场所精神营造
17
作者 王荣梅 张巧然 《山西建筑》 2024年第9期15-18,共4页
莒国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莒文化,与齐鲁文化三足鼎立。在历史上,莒文化是连接莒地人民与莒城之间的纽带,如今是莒国古城建设主要的精神来源。通过对莒国古城的地理环境、都城形制、建筑肌理、空间结构以及民俗文化... 莒国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莒文化,与齐鲁文化三足鼎立。在历史上,莒文化是连接莒地人民与莒城之间的纽带,如今是莒国古城建设主要的精神来源。通过对莒国古城的地理环境、都城形制、建筑肌理、空间结构以及民俗文化等内容的分析,从而得出莒文化的故城文化、科举文化以及传统民俗文化在莒国古城场所精神营造中的运用,最后得出莒国古城的建设中能够体现地方历史文脉的营造手法,为其他古城的规划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莒文化 莒国古城 场所精神 营造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滨水空间设计
18
作者 田野 薛思雯 《四川建材》 2024年第6期99-101,共3页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滨水空间设计开始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有别于常规的偏重于对客体空间的分析方法,借助场所精神理论看待滨水空间设计,是基于人的主体感官体验分析,分别论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与...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滨水空间设计开始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有别于常规的偏重于对客体空间的分析方法,借助场所精神理论看待滨水空间设计,是基于人的主体感官体验分析,分别论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与滨水空间的关系,并从流线设计、形式设计、尺度设计方面归纳出相应的建议方向,期望作为探寻滨水环境精神空间形象化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滨水空间 现象学 感官体验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改造研究——以太原化肥厂为例
19
作者 林慧颖 韩张晔 《陶瓷》 CAS 2024年第2期234-236,共3页
由于产业转型,太原产生了大量工业废弃地,不仅影响城市市容市貌,而且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同时工业废弃地没有得到合理地再利用也给城市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该文以太原化肥厂为例,从“场所精神”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工业废弃地的空间形态... 由于产业转型,太原产生了大量工业废弃地,不仅影响城市市容市貌,而且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同时工业废弃地没有得到合理地再利用也给城市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该文以太原化肥厂为例,从“场所精神”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工业废弃地的空间形态、场地边界、历史元素、场所肌理四个方面工业废弃地再利用设计策略;深层挖掘工业废弃地的多重感染力,丰富城市功能空间,打造好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空间形象度;同时通过对城市建设废弃地的再利用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与实践,期待实践成果可以为城市的废弃地再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以及实践的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景观改造 工业废弃地 空间形态
下载PDF
新媒体视阈下工业遗址空间的场所精神营造
20
作者 刘怡 诸葛阳 +1 位作者 常珊 李贤德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15期83-85,共3页
工业遗址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而积淀下来珍贵的城市记忆载体。处在当下的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工业遗址设计中可以创新空间设计形式,更好营造工业遗址的场所精神。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传统的工业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交融... 工业遗址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而积淀下来珍贵的城市记忆载体。处在当下的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工业遗址设计中可以创新空间设计形式,更好营造工业遗址的场所精神。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传统的工业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交融互动,以确定新型媒体技术的研究可以带来全方位、沉浸式、多维度的消费者体验,这有助于激活工厂遗址,增强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感官体验,从而更好地让游客感受到城市的工业历史,并能为工业遗产的空间改建提出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址 场所精神 新媒体空间 沉浸式体验 工业文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