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研究核心研究
1
作者 刘振兴 苏艳 +2 位作者 李涛 王忠伟 龚永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9期0213-0216,共4页
研究MRI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132例疑似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其均接受MRI、MSCT诊断。结果 MRI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更高,P<0.05;相比于健康者,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 研究MRI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132例疑似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其均接受MRI、MSCT诊断。结果 MRI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更高,P<0.05;相比于健康者,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QFS)更小,股骨颈前倾角(FNV)、腘绳肌腱面积(HTA)更大,P<0.05,而股骨颈干角(CCD)、结节间距(ITD)无明显差异,P>0.05;IFS与QFS呈正相关,HTA与QFS、FNV与QFS、IFS与FNV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MRI诊断QFS、IFS、HTA、CCD、ITD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均超过70%。结论 MRI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价值理想。因此,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时可推广运用MRI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诊断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腘绳肌腱面积 股骨颈前倾角 股方肌间隙
原文传递
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双侧髋关节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发生率的MRI分析
2
作者 张欲翔 张泽坤 +4 位作者 桑辉 王勇 沈向楠 李电成 宋彦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MRI诊断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ONFH)患者双侧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QFS)的变化情况,以及发生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的可能性。方法选取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程度不一致患者60例、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程度一致患者40例、... 目的探讨MRI诊断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ONFH)患者双侧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QFS)的变化情况,以及发生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的可能性。方法选取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程度不一致患者60例、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程度一致患者40例、健康志愿者25例(对照组)的髋关节MR图像,采用横轴位T1WI测量所有髋关节的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QFS),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判断是否发生IFI,应用Kruskal-Wallis one-way test检验检测对照组、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程度一致组及不一致组组间髋关节IFS、QFS的差别,应用卡方检验检测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程度一致组、不一致组组内双侧髋关节IFI发生率的差别。结果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程度不一致组内IFS坏死程度较轻侧(20.85±6.22)mm、较重侧(24.13±6.61)mm,QFS坏死程度较轻侧(15.71±6.17)mm、较重侧(18.52±6.41)mm;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程度一致组内IFS左侧(24.83±7.57)mm、右侧(25.26±7.20)mm,QFS左侧(19.23±6.95)mm、右侧(19.18±6.79)mm;对照组内IFS(26.36±7.35)mm、QFS(19.79±5.87)mm。双侧股骨头坏死程度一致组的双侧IFS、QFS与对照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股骨头坏死程度不一致组内坏死程度较轻侧IFS及QFS小于坏死程度较重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股骨头坏死程度一致组内双侧髋关节IF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股骨头坏死程度不一致组内坏死程度较轻侧IFI的发生率(20.0%)高于坏死程度较重侧(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程度一致患者的双侧髋关节IFI的发生率无差别,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程度不一致组内坏死程度较轻侧髋关节IFI的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坏死 坐骨股骨间隙 股方肌间隙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磁共振定量评估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玥 李红 +4 位作者 万兵 田第娇 徐敬星 赵家源 王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7-234,共8页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 IFI)是一种比预期更常见的髋关节外撞击综合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与梨状肌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混淆。MRI既可测量与IFI相关的径线、角度,还能定量或半定量评估相关...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 IFI)是一种比预期更常见的髋关节外撞击综合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与梨状肌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混淆。MRI既可测量与IFI相关的径线、角度,还能定量或半定量评估相关骨骼肌的面积、体积及信号,已成为IFI的首选检查方法。运动范围MRI有助于减少体位因素对解剖形态学参数的影响,提高了评估IFI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动态MRI和三维MRI的联合应用,能在获取实际运动过程中IFI相关解剖结构功能信息的同时,更真实地反映解剖结构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将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功能MRI(functional MRI, fMRI)可通过测量水分子扩散和微循环灌注、脂肪浸润、物质代谢等股方肌、髋外展肌的微观水平定量指标,使IFI的精准诊断及预测、运动功能监测等成为可能,有望成为IFI临床诊疗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将阐述多种MRI和fMRI技术在定量评估IFI的应用研究,总结其优点及缺点,为临床全面、精准评估IFI的发生、进展及转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动态三维成像 骨骼肌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4
作者 刘小如 张祖彦 郭加权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9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中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QFS)、髋臼前断面角(AASA)、髋臼后断面角(PASA)、髋臼前倾角(α)及髋臼外展角(β)各参数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2月在沭阳仁慈医院...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中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QFS)、髋臼前断面角(AASA)、髋臼后断面角(PASA)、髋臼前倾角(α)及髋臼外展角(β)各参数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2月在沭阳仁慈医院进行影像学检查的26例IFI患者(设为病例组)以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3名体检者(设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磁共振成像测量两组研究对象IFS、QFS、AASA、PASA、α、β,分析组间差异以及各参数对IFI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研究对象IFS及QFS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研究对象AASA、α、β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研究对象PASA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研究对象IFS与QFS呈正相关性,与α、β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中IFS、QFS、AASA、α、β等参数在IFI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髋臼 坐骨 股骨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12例影像诊断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彭源 《武警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240-242,共3页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i impingement syndrome,IFI)是由坐骨结节与股骨小转子间隙(ischial femoral space,IFS)及股方肌间隙(quadratus femoris space,QFS)变窄导致的股方肌卡压、损伤,临床症状为髋部、臀部、腹股沟区及下...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i impingement syndrome,IFI)是由坐骨结节与股骨小转子间隙(ischial femoral space,IFS)及股方肌间隙(quadratus femoris space,QFS)变窄导致的股方肌卡压、损伤,临床症状为髋部、臀部、腹股沟区及下腰部的疼痛,严重者疼痛可放射至膝关节。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诊疗的发展,骨科医师对IFI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CT 磁共振成像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诊断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段宇鹏 张辛 +6 位作者 黄洪杰 张智昱 孙昊 杨帆 麦合木提·麦麦提敏 徐雁 王健全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53-657,共5页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是引起髋部疼痛的诱发因素之一,属于关节外撞击。这种类型正逐步被骨科医师所认识,正常情况下坐骨股骨间隙为股方肌走形,坐骨股骨间隙变窄会造成股方肌水肿、萎缩,同时也是产生疼痛的直接原因之一。目前涉及坐骨股骨...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是引起髋部疼痛的诱发因素之一,属于关节外撞击。这种类型正逐步被骨科医师所认识,正常情况下坐骨股骨间隙为股方肌走形,坐骨股骨间隙变窄会造成股方肌水肿、萎缩,同时也是产生疼痛的直接原因之一。目前涉及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文献较少,本文对目前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归纳分析,为临床医师认识和治疗坐骨股骨撞击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坐骨结节 小转子 坐骨股骨间隙 股方肌间隙
原文传递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畅 李桂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7期183-187,共5页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其主要病因为坐骨和股骨小转子之间的撞击引起的局部损伤和炎症反应,可导致疼痛、运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像学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扮...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其主要病因为坐骨和股骨小转子之间的撞击引起的局部损伤和炎症反应,可导致疼痛、运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像学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研究进展。首先,文章介绍了该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运动受限等症状。接着,本文探讨了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不同影像学方法提供了不同的信息,如X线、CT和MRI等。这些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用于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排除其他病变的可能性。同时,影像学在该病的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指导后续治疗的调整和进一步方案的制定。最后,本文总结了影像学在治疗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中的价值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影像学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MRI测量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8
作者 葛晓东 王光宪 张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MRI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S)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IFIS患者(IFIS组)和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MRI资料。于轴位脂肪抑制T2WI测量坐骨股骨间隙(IFS)宽度、股方肌间隙(QFS)宽度,于轴位T1WI测量坐骨角,于冠状位T... 目的探讨MRI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S)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IFIS患者(IFIS组)和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MRI资料。于轴位脂肪抑制T2WI测量坐骨股骨间隙(IFS)宽度、股方肌间隙(QFS)宽度,于轴位T1WI测量坐骨角,于冠状位T2WI测量股骨颈干角,比较2组间的差异,分析IFS宽度与其他3个指标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价其对IFIS的诊断效能。对IFIS组患者股方肌水肿和脂肪浸润程度进行分级,比较不同级别间IFS宽度的差异。结果 IFIS组患者IFS宽度、QFS宽度、坐骨角及股骨颈干角分别为(11.76±2.22)mm、(8.33±2.20)mm、(132.59±1.39)°和132.70(131.18,134.1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IFS宽度、QFS宽度、坐骨角度及股骨颈干角诊断IFI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000、0.999、0.996和0.975(P均<0.001)。IFS宽度与QFS宽度呈正相关(r=0.743,P<0.001),与坐骨角度及股骨颈干角呈负相关(r=-0.273,P=0.022;r=-0.332,P=0.005)。IFIS组患者不同股方肌水肿、脂肪浸润分级间IFS宽度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FIS患者IFS、QFS均明显狭窄;股方肌水肿及脂肪浸润是IFIS常见MRI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股方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坐骨股骨间隙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准确性分析:一项荟萃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钱蕾 王镱凝 +3 位作者 梁文杰 冯正宽 马冬 欧阳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评价坐骨股骨间隙作为影像学诊断指标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准确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维普期刊及万方资源等数据库,获得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MRI影像学研究的中文文献,对国内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发表... 目的评价坐骨股骨间隙作为影像学诊断指标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准确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维普期刊及万方资源等数据库,获得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MRI影像学研究的中文文献,对国内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采用逐一剔除相关研究的方法,降低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分析最终保留的相关研究中坐骨股骨间隙值大小。结果共纳入16篇研究,包括1027例健康髋,828例IFIS患髋,所纳入研究存在较大异质性(I2=88.5%,P<0.001),进行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后,保留9篇研究,共352例健康髋,323例患髋,异质性检验I2=44.5%,P=0.072。9篇研究统计分析得到,IFIS患者的IFS均值为11.355 mm,标准误为0.503,95%可信区间为10.194~12.517mm,健康志愿者的IFS均值为23.373 mm,标准误为0.362,95%可信区间为22.539~24.207 mm。结论MRI影像学中IFS作为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指标,因研究方法不同,其值的大小存在差异,更加标准化的测试和诊断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坐骨股骨间隙 磁共振 荟萃分析
原文传递
MRI检查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洁 梁爽 柳祥耀 《中医正骨》 2021年第3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MRI检查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IFI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112髋)IFIS患者采用1.5TMRI扫描仪行双侧髋关节扫描,在轴位脂肪抑制T2WI序列MRI上测量坐骨股骨间隙(ischial femoral sp... 目的:探讨MRI检查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IFI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112髋)IFIS患者采用1.5TMRI扫描仪行双侧髋关节扫描,在轴位脂肪抑制T2WI序列MRI上测量坐骨股骨间隙(ischial femoral space,IFS)和股方肌间隙(quadratus femoris space,QFS)的宽度,并重点观察股方肌水肿及脂肪浸润程度。结果:64例(112髋)患者,IFS宽度(1.21±0.30)cm、QFS宽度(0.72±0.28)cm;股方肌信号异常42例、腘绳肌腱信号异常8例。股方肌水肿分级对应的IFS宽度,0级41髋的IFS宽度(1.27±0.29)cm,Ⅰ级22髋的IFS宽度(1.28±0.34)cm,Ⅱ级39髋的IFS宽度(1.17±0.27)cm,Ⅲ级10髋的IFS宽度(0.98±0.31)cm。股方肌脂肪浸润分级,0级80髋、Ⅰ级10髋、Ⅱ级14髋、Ⅲ级8髋。结论:MRI能清晰显示IFS、QFS的狭窄程度以及股方肌受压变形、水肿、脂肪浸润情况,是诊断IFIS的一种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 股骨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股方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MRI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包雪梅 《浙江创伤外科》 2020年第3期563-564,共2页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的价值。方法以68例IFI患者和45例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MRI检查,比较IFI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各MRI参数检测数值差异,分析各MRI参数检测数值与IFI相关性及对IFI的...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的价值。方法以68例IFI患者和45例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MRI检查,比较IFI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各MRI参数检测数值差异,分析各MRI参数检测数值与IFI相关性及对IFI的诊断效能,观察不同股方肌水肿等级及脂肪浸润等级IFI患者间IFS检测数值差异。结果IFI病例组IFS、QFS和TQFMV检测数值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水平(t=-17.847,-15.426,-18.934;P=0.000,0.000,0.000,均<0.05),而IFI病例组HTA和TO检测数值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t=-9.536,10.283;P=0.000,0.000,均<0.05);IFS、QFS和TQFMV检测数值与IFI的发生呈负相关(-0.925,-0.917,-0.874;P<0.05),且HTA和TO检测数值与IFI的发生呈正相关(-0.874,0.861;P<0.05);各参数指标中,IFS对IFI诊断的AUC(0.999 cm2)、灵敏度(98.89%)和特异性最高(96.67%),而HTA对IFI诊断的AUC(0.982 cm2)、灵敏度(82.22%)和特异性最低(87.78%)。不同股方肌水肿等级和不同股方肌脂肪浸润等级的IFI患者之间IFS检测数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6.952,9.481;P=0.017,0.003,均<0.05)。结论MRI对IFI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且可有效鉴别股方肌水肿及脂肪浸润程度,临床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髋关节 股方肌 诊断效能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庞博 邱丽芹 +2 位作者 汪雷 田颖 赵琦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4期27-29,33,共4页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但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非典型关节外髋关节撞击症,是由坐骨结节与股骨小转子间隙狭窄引起股方肌异常而出现的髋关节疼痛。磁共振成像(MRI)是IFI诊断及评估病情的首选方法。坐骨肌间隙注射试验...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但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非典型关节外髋关节撞击症,是由坐骨结节与股骨小转子间隙狭窄引起股方肌异常而出现的髋关节疼痛。磁共振成像(MRI)是IFI诊断及评估病情的首选方法。坐骨肌间隙注射试验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价值。内镜下减压术在改善IFI患者的功能和减少髋部疼痛方面有效。现将IFI的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及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病因 诊断 磁共振成像 治疗
下载PDF
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丹 张佳俏 《黑龙江医药》 CAS 2022年第1期199-201,共3页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率MRI在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对58例IFI患者和61例正常人的213个髋关节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轴位T1WI序列测量IFS、QFS和坐骨结节间直径。采用质子密度加权图像脂肪抑制序列(PDWI-FS)观察...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率MRI在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对58例IFI患者和61例正常人的213个髋关节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轴位T1WI序列测量IFS、QFS和坐骨结节间直径。采用质子密度加权图像脂肪抑制序列(PDWI-FS)观察股方肌形态和信号的变化。结果:正常组IFS和QFS的宽度大于病例组,坐骨结节间直径小于病例组(P<0.05),而坐骨结节间径明显小于病例组(P<0.05),而坐骨结节直径明显小于病例组(P<0.05)。随着股方肌水肿程度的加重,相应的IFS逐渐降低。股方肌水肿0级的IFS宽度明显高于1级、2级和3级。结论:3.0TMRI检查可为坐骨股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IFS和QFS同时变窄,以及股方肌的变形和水肿可能是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表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高分辨率 价值
下载PDF
无症状人群坐骨股骨间隙及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CT、MRI影像分析
14
作者 刘红敏 刘晓玉 +1 位作者 何艳枚 彭吉东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1年第12期2266-2269,共4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人群坐骨股骨间隙(IFS)及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本院的80例IFI患者为观察组,120例无症状人群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MRI与CT检查... 目的:探讨无症状人群坐骨股骨间隙(IFS)及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本院的80例IFI患者为观察组,120例无症状人群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MRI与CT检查。以手术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与CT对IFI检出率差异,比较MRI与CT检查对IFI病变数据测量值与影像征象检出率差异,以及两种检查对无症状人群IFS测量情况。结果:MRI对IFI检出率为100.00%(80/80),高于CT检查的82.50%(6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CT检查对IFI病变中IFS、股骨颈前倾角(FNA)、股方肌间隙(QFS)、股骨颈干角(CCD)、坐骨角(IA)、股骨小转子角(LTA)测量值与股方肌萎缩、股方肌脂肪变与继发征象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IFI病变的滑膜囊肿、股方肌水肿检出率高于CT,对关节面硬化检出率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CT对无症状人群IFS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影像征象显示更全面,可提高IFI检出率,CT可更准确的显示骨硬化,两种检查均可判断无症状人群的IFS宽度,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坐骨股骨间隙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因果关系鉴定1例
15
作者 刘青青 姚洪华 +1 位作者 赵丽萍 洪仕君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434-437,共4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2018年12月中下旬,被鉴定人董某(女,30岁,未婚未育)参加职工运动会舞蹈比赛训练,每天进行1~2 h(总训练时长为1个月),其余时间正常上下班。2019年1月8日18:30许训练时首次感到腿部不适伴疼痛,尤其是在做双腿交叉后平地... 1案例1.1简要案情2018年12月中下旬,被鉴定人董某(女,30岁,未婚未育)参加职工运动会舞蹈比赛训练,每天进行1~2 h(总训练时长为1个月),其余时间正常上下班。2019年1月8日18:30许训练时首次感到腿部不适伴疼痛,尤其是在做双腿交叉后平地向后旋转(该动作腿部需同时出现内收、外旋)和最后定格造型(右腿半蹲,左腿向外伸,身体重心全部落在右大腿与髋关节处)时右侧髋关节及大腿外侧疼痛加剧(舞蹈动作在当事人提供的视频资料中可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因果关系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磁共振成像征象及相关指标分析
16
作者 张全有 高蒙蒙 +2 位作者 刘振平 张伟 刘红梅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2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 IFIS)诊断价值。方法 病例组44例,对照组40例均行MRI扫描,坐骨股骨间距(ischial femoral space IFS)、股方肌间距(quadratus femoris space QFS)、坐...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 IFIS)诊断价值。方法 病例组44例,对照组40例均行MRI扫描,坐骨股骨间距(ischial femoral space IFS)、股方肌间距(quadratus femoris space QFS)、坐骨角于T1WI TSE序列横轴位测量,股骨颈干角(cervicodiaphyseal angle CCD)于冠状位测量,在横轴位PDWI SPAIR序列评估股方肌水肿及脂肪浸润程度。所得数据分别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 IFIS组与对照组IFS、QFS、坐骨角及CC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FIS组IFS(12.0±2.3)mm、QFS(8.8±2.2)mm小于对照组IFS(26.4±3.0)mm、QFS(18.4±2.7)mm,IFIS组坐骨角、CCD (131.3°±3.75°)、(134.2°±4.8°)大于对照组(126.8°±2.6°)、(128.0°±3.4°),且IFS与QFS呈显著正相关(r=0.85,P<0.05),IFS与坐骨角、CCD呈负相关(r=-0.697、-0.505,P均<0.05);股方肌水肿及脂肪浸润不同分级间I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35、17.79,P<0.05);IFS、QFS、坐骨角、CCD分别以18.45 mm、12.30 mm、126.30°、126.55°为最佳诊断界值,诊断IFIS的AUC分别为0.983、0.985、0.846、0.865,灵敏度分别为98.67、97.98、94.70、94.70,特异度分别为100、98.32、61.3、67.5。结论 IFS及QFS变窄同时伴有股方肌形态、信号异常,对诊断IFIS具有重要意义,坐骨角及股骨颈干角的改变对IFIS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坐骨股骨间距 股方肌间距 股方肌 股骨颈干角
下载PDF
MRI定量分析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患者评估中的应用
17
作者 王瑞举 张庆彦 +1 位作者 刘荣成 崔琳琳 《哈尔滨医药》 2022年第6期114-115,共2页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定量分析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患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2例疑似IF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MRI检查,进行定量分析诊断,并以手术结果或内科治疗随访结果为对照,分析MRI定量分析在IFI患者评...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定量分析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患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2例疑似IF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MRI检查,进行定量分析诊断,并以手术结果或内科治疗随访结果为对照,分析MRI定量分析在IFI患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经手术及内科治疗随访明确所纳入的72疑似IFI患者中有49例为IFI;IFI组坐骨结节与股骨小转子间距(IFS)、股方肌间隙(QFS)均小于非IFI组,股骨颈前倾角(FNA)均大于非IF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IFS、QFS、FNA单独及联合评估IFI的AUC均>0.7,均有一定的评估效能,且以联合评估的效能最好。结论 MRI定量分析能准确评估IFI,具有较好的评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定量分析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影像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3例并文献复习
18
作者 付兴 宋杨 +1 位作者 侯艳红 闫红岩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13期2338-2340,共3页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是髋关节一种常见的撞击综合征,患者经常伴有下肢及髋部疼痛、髋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多为坐骨结节及股骨小转子间距离减小,软组织受损而引起。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例IFI患者影像学检查,对IFI的诊断及其研究进展...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是髋关节一种常见的撞击综合征,患者经常伴有下肢及髋部疼痛、髋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多为坐骨结节及股骨小转子间距离减小,软组织受损而引起。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例IFI患者影像学检查,对IFI的诊断及其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影像学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患者磁共振检查的临床影像学分析
19
作者 李万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2期276-278,共3页
目的探究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患者磁共振(MRI)检查的相关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我院46例IFI患者共76个髋关节(2018年10月~2021年10月)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MRI检查的健康者40例共80个髋关节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MRI参数[坐骨结节外... 目的探究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患者磁共振(MRI)检查的相关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我院46例IFI患者共76个髋关节(2018年10月~2021年10月)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MRI检查的健康者40例共80个髋关节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MRI参数[坐骨结节外侧与股骨小转子内侧间距离(IFS)、腘绳肌腱外上表面与髂腰肌腱止点内后表面间的最窄间隙(QFS)、腘绳肌腱最大面积(HTA)、股方肌总体积(TQFMV)],分析MRI参数对IFI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水肿、脂肪浸润分级患者MRI参数,分析MRI参数与水肿分级、脂肪浸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IFS、QFS、TQFMV水平低于对照组,HT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联合IFS、QFS、HTA、TQFMV指标诊断IFI的AUC值大于任意单一指标诊断(P<0.05);水肿分级、脂肪浸润分级为2~3级患者IFS、QFS、TQFMV水平均低于水肿分级、脂肪浸润分级为0~1级的患者,其HTA高于水肿分级、脂肪浸润分级为0~1级的患者(P<0.05);IFS、QFS、TQFMV与水肿分级、脂肪浸润分级呈负相关,HTA与水肿分级、脂肪浸润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MRI检查对IFI的检查有重要指导意义,MRI参数可反映IFI患者水肿及脂肪浸润程度,通过联合多参数诊断可提高诊断价值,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检查 影像学 参数
下载PDF
MRI检查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20
作者 王若楠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66-68,共3页
探究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中应用MRI检查的实际价值。方法 择取60例到我院诊治的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参与研究(入院时间:2021年2月-2023年2月)。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MRI检查与MSCT检查,比对检出率以及诊断结果。结果 相关测... 探究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中应用MRI检查的实际价值。方法 择取60例到我院诊治的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参与研究(入院时间:2021年2月-2023年2月)。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MRI检查与MSCT检查,比对检出率以及诊断结果。结果 相关测量数据差异比较:MSCT检查结果与MRI检查结果之间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相关检查病变影像征象差异比较:MSCT的实际检出率为83.33%(50/60),MRI的实际检出率为100.00%(60/60),χ2=10.91,P=0.00<0.05。各种典型征象检出结果比较,MRI在股方肌水肿、滑膜囊肿的检出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与MSCT检查结果比较,P<0.05。结论 MRI检查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检出率高,且能够全面显示患者的病变影响,利于早期准确诊断,应当推广MRI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检查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