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71篇文章
< 1 2 2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技术用于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应用效果及对血清MMP-9和IGF-1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韩莹 陈兴河 +2 位作者 王永恒 赵锦程 吴磊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4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究3D打印技术在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PA)切除术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4例PA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 目的:探究3D打印技术在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PA)切除术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4例PA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观察组行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联合应用3D打印技术,比较两组肿瘤切除效果、围术期指标、视力改善情况、MMP-9和IGF-1水平,以及鼻腔功能的鼻气道阻力(NAR)、T&T嗅觉测试评分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肿瘤切除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86,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0、11.438、11.842,P<0.05);术后3 d、7 d时观察组血清MMP-9和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26、4.985,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时观察组NAR及T&T嗅觉测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59、8.436,P<0.05);两组视力视野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用于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可提高肿瘤切除效果,优化手术操作,减少创伤,有利于减轻疼痛,改善嗅觉功能与视力视野,并能降低血清MMP-9、IGF-1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PA)切除术 3D打印技术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下载PDF
术中MRI指导下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巨大无功能垂体腺瘤的疗效分析
2
作者 谢森 韩轶鹏 +2 位作者 毛更生 朱伟杰 孟祥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MRI指导下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巨大(最大径>4 cm)无功能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5年6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4例巨大无功能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术中使用MRI指导手术切除肿瘤。结... 目的探讨术中MRI指导下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巨大(最大径>4 cm)无功能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5年6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4例巨大无功能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术中使用MRI指导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最大直径4~5 cm有18例,>5 cm有6例。术中MRI扫描1次15例,2次6例,3次2例,4次1例;平均(1.5±0.8)次/例。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6例。术中发现脑脊液鼻漏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1例、一过性尿崩6例;未出现颅内感染、颅内血肿。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45个月;术后视力及视野改善19例,头痛缓解11例;新发垂体功能低下3例,嗅觉功能障碍4例,肿瘤复发2例。结论术中MRI指导下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是治疗巨大无功能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方式,能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神经内镜 经鼻蝶入路 术中MRI 疗效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的效果比较
3
作者 杨公利 陈晶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3期489-493,共5页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经鼻蝶窦手术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23年5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垂体腺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经鼻蝶窦手术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23年5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垂体腺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0.29±5.25)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51.09±5.21)岁。研究组给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肿瘤切除率,ACTH、PRL、GH水平,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81.67±12.03)min比(114.35±11.68)min、(7.51±1.18)d比(11.07±1.24)d],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72.59±8.14)ml比(85.26±8.3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27、13.154、6.889,均P<0.01)。研究组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87.50%(36/40)比70.00%(28/40);χ^(2)=3.660,P=0.056]。术后7 d,研究组血清ACTH、PRL、G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5.37±4.19)pmol/L比(20.01±4.38)pmol/L、(1.33±0.48)nmol/L比(1.71±0.52)nmol/L、(0.88±0.31)nmol/L比(1.09±0.37)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41、3.396、2.752,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的27.50%(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45)。结论神经内镜下入路切除垂体腺瘤较显微镜下入路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激素水平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显微镜 神经内镜 激素水平
下载PDF
MMP-9与IGF-1在垂体腺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测价值
4
作者 王琦 李文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5期697-700,共4页
目的探究MMP-9与IGF-1在垂体腺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垂体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病理垂体腺瘤患者的血清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 目的探究MMP-9与IGF-1在垂体腺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垂体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病理垂体腺瘤患者的血清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水平差异。84例垂体腺瘤患者依据治疗后肿瘤直径大小和转移率分为缓解组(n=40)与未缓解组(n=44),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MP-9、IGF-1对垂体腺瘤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结果不同肿瘤直径的垂体腺瘤患者MMP-9、IGF-1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MMP-9水平明显低于发生转移的患者,而IGF-1水平高于发生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垂体腺瘤患者MMP-9水平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而IGF-1水平高于Ⅲ~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患者MMP-9低于同期未缓解组,IGF-1水平明显高于同期未缓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中MMP-9与IGF-1的截断值分别为16.61 ng/L、229.06 ng/L,MMP-9预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1(95%CI=0.778~0.935),敏感度75.61%,特异度92.50%,IGF-1预测ROC曲线AUC为0.851(95%CI=0.755~0.921),敏感度75.61%,特异度87.50%。结论血清中MMP-9,IGF-1水平与垂体腺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密切相关,可通过早期检测结果进一步优化诊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预后情况
下载PDF
巨大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仁(综述) 雒晓东(审校) +1 位作者 史雪峰(审校) 张新定(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59,共5页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5%[1]。国外将直径>4 cm的垂体腺瘤称为巨大垂体腺瘤(giant pituitary adenoma,GPA)[2,3],国内则将直径>3 cm的垂体腺瘤称为GPA[4]。GPA通常不表现出与激素分泌过多相关的典型临...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5%[1]。国外将直径>4 cm的垂体腺瘤称为巨大垂体腺瘤(giant pituitary adenoma,GPA)[2,3],国内则将直径>3 cm的垂体腺瘤称为GPA[4]。GPA通常不表现出与激素分泌过多相关的典型临床症状,而表现为与肿块占位效应有关的症状,如视交叉被压迫引起的初始视力下降和(或)视野缺损;当GPA侵及海绵窦时可能出现与支配眼球运动相关神经的功能障碍。当GPA广泛延伸至颅内各腔室时,由于其体积大、局部侵袭性和边缘不规则,无论是否有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受累,手术切除极具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临床症状 分泌过多 占位效应 视野缺损 颅内肿瘤 视交叉 垂体腺瘤 眼球运动
下载PDF
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切除术后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苏航 罗永川 +1 位作者 廖可立 张萌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311-314,共4页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PA)经鼻蝶入路切除术后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2年12月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治疗的66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复发情况进行分组,将复发的17例患者纳入试验组,未...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PA)经鼻蝶入路切除术后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2年12月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治疗的66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复发情况进行分组,将复发的17例患者纳入试验组,未复发的4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共有17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复发率为25.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肿瘤大小、肿瘤侵袭性、手术方式和肿瘤切除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侵袭性肿瘤[OR=7.996,95%CI:1.050~60.880]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神经内镜手术方式[OR=0.081,95%CI:0.008~0.846]和肿瘤次全切[OR=0.044,95%CI:0.003~0.612]、全切除[OR=0.037,95%CI:0.002~0.655]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PA经鼻蝶入路切除术后复发风险较高,肿瘤性质、手术方式选择和肿瘤切除情况可能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经鼻蝶入路切除术 术后复发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Delphi法构建垂体腺瘤个案管理护理方案
7
作者 王倩云 胡露红 +3 位作者 厉春林 邓妍 王玮荻 何丽 《循证护理》 2024年第5期887-891,共5页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以个案管理模式为中心的垂体腺瘤病人照护方案,提供临床实践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临床调研,结合个案管理临床干预模式初步构建垂体腺瘤个案管理照护方案,对我国6个地区22名护理管理和个案管理等相关领...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以个案管理模式为中心的垂体腺瘤病人照护方案,提供临床实践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临床调研,结合个案管理临床干预模式初步构建垂体腺瘤个案管理照护方案,对我国6个地区22名护理管理和个案管理等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确定各级指标。结果:最终形成的垂体腺瘤个案管理方案包括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62个三级指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积极系数分别为96.5%和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09和0.916,一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86和0.136,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Delphi法构建的垂体腺瘤个案管理临床护理方案符合垂体腺瘤多学科团队诊疗需求,内容全面、可靠,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实用性,可为垂体腺瘤等临床疾病的单病种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PHI法 垂体腺瘤 个案管理 护理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在垂体腺瘤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魏凯敏 胡玲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874-878,共5页
垂体腺瘤是垂体最常见的疾病,侵袭性垂体腺瘤和垂体癌对常规诊疗方式效果欠佳,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肿瘤免疫治疗新的选择,在垂体腺瘤中的应用受到关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 垂体腺瘤是垂体最常见的疾病,侵袭性垂体腺瘤和垂体癌对常规诊疗方式效果欠佳,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肿瘤免疫治疗新的选择,在垂体腺瘤中的应用受到关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目前研究得较为广泛,现重点阐述PD-L1/PD-L1抑制剂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垂体腺瘤 侵袭性
下载PDF
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术后并发DSH的危险因素
9
作者 杜悦欣(综述) 曹卫娟(审校)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6-48,53,共4页
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是治疗垂体腺瘤的手术方式之一,迟发性低钠血症(DSH)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3.6%~19.8%。尽管可以通过检测血清钠离子浓度明确诊断,但病人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难以预测起病时间,易误诊、漏诊,从而增加病... 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是治疗垂体腺瘤的手术方式之一,迟发性低钠血症(DSH)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3.6%~19.8%。尽管可以通过检测血清钠离子浓度明确诊断,但病人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难以预测起病时间,易误诊、漏诊,从而增加病人的死亡风险。近年来,很多研究分析DSH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归纳、总结,以改善DSH对垂体腺瘤病人术后预后的影响。本文就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术后DSH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经鼻蝶入路 神经内镜手术 迟发性低钠血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脑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0
作者 张玥熠 张玉垲 +1 位作者 杨青 袁昌丽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分析垂体腺瘤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达并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组比较,探讨IGF-1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 目的分析垂体腺瘤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达并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组比较,探讨IGF-1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垂体腺瘤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IGF-1水平。综合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测量所得最大径与术后肿瘤病理标本所得肿瘤最大径,将试验组按照不同临床特征进行分组,比较各亚组及对照组的IGF-1水平差异。结果生长激素细胞腺瘤、双激素和多激素细胞腺瘤患者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及其余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腺瘤患者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及其余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IGF-1水平高于非侵袭性患者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GF-1水平和肿瘤最大径为垂体腺瘤有侵袭性的危险因素,且IGF-1水平越高、肿瘤最大径越大,侵袭性风险越高;垂体腺瘤患者术后1个月内的IGF-1水平相较于术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F-1对不同功能类型垂体腺瘤的鉴别诊断、对垂体腺瘤早期侵袭性判断有一定价值,并有望作为术后随访的一项可信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垂体腺瘤 侵袭性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MRI技术在垂体腺瘤术前评估中研究进展
11
作者 谢可可 杨兰英 王舒楠(审校)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151-154,共4页
垂体腺瘤(PA)是鞍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不仅可以导致人体内分泌及代谢紊乱,还可以造成视路损害,因此精准个性化的术前评估对手术方式及术中通路的选择尤为重要。文章针对PA术前MRI评估现状,汇总了典型MRI序列、MRI新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 垂体腺瘤(PA)是鞍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不仅可以导致人体内分泌及代谢紊乱,还可以造成视路损害,因此精准个性化的术前评估对手术方式及术中通路的选择尤为重要。文章针对PA术前MRI评估现状,汇总了典型MRI序列、MRI新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内容。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及其衍生的表观扩散系数、磁共振弹性成像、扩散张量成像、扩散光谱成像及磁共振波谱等新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在PA术前评估的应用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为PA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这为临床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肿瘤残余、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提供了更加完备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MRI 质地 侵袭性 增殖活性 人工智能
原文传递
OCT及OCTA观察垂体腺瘤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的改变
12
作者 廖智辉 杨辛 +2 位作者 芦凯伦 戴彤彤 庞燕华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03-209,共7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垂体腺瘤(PA)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的改变。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09/2023-03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PA患者40例作为PA组,另选取年龄...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垂体腺瘤(PA)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的改变。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09/2023-03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PA患者40例作为PA组,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视野、OCT和OCTA检查,并分析PA患者眼部参数的相关性。结果:PA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各层血管密度(V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黄斑区浅层血管复合体(SVC)-VD与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除内环鼻侧、外环下方)均呈正相关(P<0.05),黄斑区各象限mGCC厚度、视盘周围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CP-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MD)值均呈负相关(P<0.05),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与MD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OCT与OCTA检查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PA患者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功能的微观变化,对评估PA患者术前视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血管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视野 视神经
下载PDF
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切除程度和肿瘤进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13
作者 檀浩鹏 屈浙 +2 位作者 田军 王坤 李建华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52-556,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切除程度和肿瘤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3月—2021年3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120例,依据手术类型分为近全切除和全切除组75例、次全切除... 目的研究影响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切除程度和肿瘤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3月—2021年3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120例,依据手术类型分为近全切除和全切除组75例、次全切除组45例;再依据其肿瘤进展情况分为肿瘤进展组20例和肿瘤无进展组10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 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切除程度和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次全切除组患者既往行手术治疗、既往行放疗、肿瘤Knosp分级为3~4级、肿瘤的最大径>5 cm、肿瘤侵入后颅窝、MR病灶强化特点不均匀、肿瘤质地为硬韧、肿瘤形状为分叶状或团块状的患者占比均高于近全切除和全切除组(χ^(2)/P=9.391/0.002、6.487/0.011、5.562/0.018、9.700/0.007、5.820/0.016、10.901/0.001、14.959/<0.001、14.415/0.001);肿瘤进展组患者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Ki-67指数≥3%、肿瘤切除程度为次全切除的患者占比均高于肿瘤无进展组(χ^(2)/P=5.608/0.018、4.631/0.031、6.334/0.04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质地为硬韧、肿瘤Knosp分级为3~4级均为影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441(1.042~1.991),1.592(1.040~2.436),均P<0.05];肿瘤切除程度为次全切除、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均为影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675(1.141~2.455),1.422(1.074~1.882),均P<0.05]。结论肿瘤质地为硬韧、肿瘤Knosp分级为3~4级均为影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切除程度为次全切除、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均为影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巨大侵袭性 手术治疗 肿瘤切除程度 肿瘤进展 相关因素
下载PDF
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尿崩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刘重友 张桐 +5 位作者 邓李轶 姜智元 郭威才 郭同轩 王雷 刘勇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37-40,56,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尿崩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的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 d内出现尿崩症63例,为尿崩症组;未出现尿...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尿崩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的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 d内出现尿崩症63例,为尿崩症组;未出现尿崩症26例,为非尿崩症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直径、肿瘤生长方式、肿瘤Knosp分级、MRI参数(手术前后肿瘤腔上下径变化值、手术前后垂体到鞍底距离变化值)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尿崩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尿崩症组肿瘤直径>3 cm、肿瘤鞍上生长、肿瘤Knosp分级3~4级、术前视力障碍、术中脑脊液漏、术后未切除假包膜的比例以及手术前后肿瘤腔上下径变化值、手术前后垂体到鞍底距离变化值均明显高于非尿崩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前后肿瘤腔上下径变化值(OR=0.497)、手术前后垂体到鞍底距离变化值(OR=2.886)是患者术后发生尿崩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手术前后肿瘤腔上下径变化值、手术前后垂体到鞍底距离变化值是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发生尿崩症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尿崩症 神经内镜 肿瘤腔上下径 垂体到鞍底距离
下载PDF
一例早期误诊为垂体腺瘤的垂体癌
15
作者 路阳 戚志强 陆敏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180-181,共2页
垂体癌(P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s)的0.1%-0.2%。PC诊断需要颅内或远处转移,在首次出现PitNET后平均9年出现[1]。最常见的PC是由侵袭性垂体腺瘤(PA)演变而来,最终导致转移性病变。由于发病率低,诊... 垂体癌(P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s)的0.1%-0.2%。PC诊断需要颅内或远处转移,在首次出现PitNET后平均9年出现[1]。最常见的PC是由侵袭性垂体腺瘤(PA)演变而来,最终导致转移性病变。由于发病率低,诊断和治疗仍具有挑战性。因为PC有时无症状,导致患病率可能被低估,有些只有在尸检时才能被发现[2]。我们报告一例快速进展的PC,首次诊断时,病理考虑为垂体大腺瘤伴出血,从最初诊断到诊断PC随后死亡的时间间隔仅为1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 垂体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与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及对PRL、GH、ACTH的影响
16
作者 司建伟 王松鹤 杨俊杰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2期229-232,共4页
目的对比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切除手术和显微镜下切除手术对垂体腺瘤(PA)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蝶入路切除手术的60例PA患者,按照手术切除方式的不同分成... 目的对比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切除手术和显微镜下切除手术对垂体腺瘤(PA)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蝶入路切除手术的60例PA患者,按照手术切除方式的不同分成显微组(28例)和内镜组(32例)。显微组行显微镜下切除手术,内镜组行神经内镜下切除手术。比较2组的肿瘤全切率、围术期指标(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间)、激素(PRL、GH、ACTH)水平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内镜组的肿瘤全切率为93.75%,高于显微组的71.43%(P<0.05);内镜组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均低于显微组(P<0.05)。2组手术后的PRL、GH、ACTH水平均低于本组手术前,且术后内镜组的激素水平均低于显微组(P<0.05)。内镜组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38%,低于显微组的35.71%(P<0.05)。结论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较显微镜下切除更加显著,能改善患者围术期的各项指标,降低激素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蝶入路手术 显微镜 神经内镜 垂体腺瘤 激素水平
下载PDF
巨大垂体腺瘤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17
作者 乔建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5期74-77,共4页
目的分析巨大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60例巨大垂体腺瘤患者,遵循手术日期的单双号及组间均衡可比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显微镜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观察组应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 目的分析巨大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60例巨大垂体腺瘤患者,遵循手术日期的单双号及组间均衡可比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显微镜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观察组应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肿瘤切除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19.56±7.41)min、术后住院时间(12.03±3.51)d均短于对照组的(143.26±8.77)min、(15.68±4.51)d,术中出血量(53.26±10.51)ml少于对照组的(65.56±11.3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肿瘤次全切7例(23.33%),肿瘤全切23例(76.67%);观察组肿瘤次全切1例(3.33%),肿瘤全切29例(96.97%)。观察组肿瘤全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大垂体腺瘤患者应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效果确切,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垂体腺瘤 手术治疗 神经内镜 显微镜 垂体腺瘤切除术
下载PDF
难治性垂体腺瘤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宇 谭惠文 +1 位作者 刘肖珩 李建薇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265-272,共8页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之一,约占颅内肿瘤的16%。虽然大多数垂体腺瘤为良性,但30%~40%的垂体腺瘤对周围结构有局部侵袭性,约0.2%垂体腺瘤甚至发生颅脑或全身转移,发展为垂体癌;还有部分垂体腺瘤介于良性垂体腺瘤与垂体癌之间...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之一,约占颅内肿瘤的16%。虽然大多数垂体腺瘤为良性,但30%~40%的垂体腺瘤对周围结构有局部侵袭性,约0.2%垂体腺瘤甚至发生颅脑或全身转移,发展为垂体癌;还有部分垂体腺瘤介于良性垂体腺瘤与垂体癌之间,表现出所谓“恶性”倾向,被归为难治性垂体腺瘤(aggressive pituitary tumour,A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难治性 替莫唑胺 靶向治疗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下载PDF
MRI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特征分析及内镜下双鼻孔入路的手术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艳军 赵德彩 +2 位作者 孙政 张鹏 路磊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5,共6页
本研究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及采取内镜下双鼻孔入路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35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作为侵袭组、25例同期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作为非侵袭组,对比两组的MRI影像学特征参数差异。两组患者均采... 本研究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及采取内镜下双鼻孔入路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35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作为侵袭组、25例同期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作为非侵袭组,对比两组的MRI影像学特征参数差异。两组患者均采用内镜下双鼻孔入路实施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效果及血清生长激素、催乳素水平的变化情况。侵袭组患者主要为大腺瘤、巨大腺瘤,非侵袭组主要为微腺瘤(P<0.05)。侵袭组患者与非侵袭组患者的泌乳素(PRL)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生长激素类(GH)腺瘤、混合型腺瘤、非功能性垂体腺瘤构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组患者主要为慢速上升型、平台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非侵袭组患者主要为快速上升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血清生长激素、催乳素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侵袭组患者的总体临床疗效与非侵袭组患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病灶一般大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慢速上升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平台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主,且采用内镜下双鼻孔入路实施手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均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垂体腺瘤 磁共振成像 内镜 双鼻孔入路 生长激素 催乳素
下载PDF
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20
作者 李卓群 王宇翔 +4 位作者 杨宇浩 尹宏伟 崔振文 丰育功 李照建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 探讨影响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75例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有无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发生分为卒中组(88例)与非卒中组(787例),采用... 目的 探讨影响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75例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有无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发生分为卒中组(88例)与非卒中组(78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卒中组患者中,抗栓药物治疗史、肿瘤复发或残留、有介入手术或介入造影史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卒中组,微腺瘤的比例明显低于非卒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大腺瘤(OR=0.189,95%CI:0.069~0.522,P=0.001)、抗栓药物治疗史(OR=4.168,95%CI:1.611~10.785,P=0.003)、溴隐亭治疗(OR=2.912,95%CI:1.156~7.34,P=0.023)、肿瘤复发或残留(OR=2.787,95%CI:1.179~6.59,P=0.020)是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存在大腺瘤、抗栓药物治疗史、溴隐亭治疗、肿瘤复发或残留等情况的垂体腺瘤患者较易发生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 溴隐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