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3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垄作方式和种植密度对丹参产量与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
1
作者 段英姿 陈桂平 +4 位作者 姜峰 王晓英 张胜珍 马艳芝 沈玉龙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7-775,共9页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和生长时期对丹参根与地上部产量和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紫花丹参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垄单行[三种密度:H1(8万株·hm^(-2))、H2(10万株·hm^(-2))、H3(13.3万株·hm^(-2))]与大垄双行[三种密度:...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和生长时期对丹参根与地上部产量和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紫花丹参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垄单行[三种密度:H1(8万株·hm^(-2))、H2(10万株·hm^(-2))、H3(13.3万株·hm^(-2))]与大垄双行[三种密度:H4(8万株·hm^(-2))、H5(10万株·hm^(-2))、H6(13.3万株·hm^(-2))]两种垄作方式,动态取样,测定并分析不同垄作方式、种植密度和生长时期的单株重、产量、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及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大垄双行丹参单株干重、产量、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平均值均高于小垄单行。根的单株干重和产量的最佳处理分别为H5(48.09 g)、H4(5986.69 kg·hm^(-2)),均在11月19日最高;地上部单株干重和产量的最佳处理均为H4(50.34 g、6712.75 kg·hm^(-2)),均在10月14日最高。根中主要活性成分总含量(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在两种垄作方式下均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最佳处理为H4(295.4 mg·g^(-1)),在9月7日最高;叶、茎中(总黄酮+总酚酸)总含量的最佳处理分别为H4(238.42 mg·g^(-1))、H6(122.43 mg·g^(-1)),均在10月14日最高;丹参酮ⅡA、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丹酚酸B四种活性成分总含量的最佳处理为H6(63.23 mg·g^(-1))。综上,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优于小垄单行。本研究结果为丹参的合理种植及根与地上部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垄作 种植密度 产量 活性成分
下载PDF
覆膜垄作对旱地雨养马铃薯田N2O排放的影响
2
作者 苗敬杰 张开 +6 位作者 孟钰博 王乃加 李海楠 郭康军 张君 高西宁 王立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1,共10页
旱地雨养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田是一个重要的氧化亚氮(N_(2)O)排放源,是当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热点之一。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动下,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覆膜和垄作栽培是其中两种重要的种植方式,但其栽培下的马铃薯田... 旱地雨养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田是一个重要的氧化亚氮(N_(2)O)排放源,是当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热点之一。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动下,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覆膜和垄作栽培是其中两种重要的种植方式,但其栽培下的马铃薯田N_(2)O排放规律尚不十分明确。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自然降水条件下的马铃薯田为试验对象,设置平作覆膜、垄作覆膜、平作不覆膜和垄作不覆膜4种处理,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N_(2)O的排放通量并分析其排放特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不同时期与N_(2)O排放相关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丰度,并测定相关的土壤要素,进而探究在覆膜和垄作条件下,影响雨养马铃薯田N_(2)O排放特性和规律的微生物机理。结果表明,雨养马铃薯田是N_(2)O排放源,其全生育期内平均N_(2)O累积排放量为N(0.47±0.08)kg·hm^(-2)。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水分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在整个马铃薯生育期,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基本起到了控制N_(2)O排放的作用(P<0.05),而不是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菌。覆膜和垄作都可以直接或间接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使根际生态微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活性,最终使N_(2)O排放发生变化。其中,覆膜垄作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及排放强度最高,且垄作不覆膜处理的排放最少(P<0.05),累积量达到了0.401-0.515 kg·hm^(-2)。因此,从减排和不减产的角度来看,采用垄作不覆膜的种植方式效果最显著,旨在为旱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 垄作 氧化亚氮 马铃薯 影响因子 排放通量
下载PDF
垄作灌溉和减施氮肥对稻田CH_(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和酶编码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
作者 李熠凡 李伏生 +1 位作者 罗维钢 黄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垄面宽度的垄作灌溉和不同时期减施氮肥对稻田甲烷(CH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CH4形成和转化相关酶编码基因(产CH4古菌中甲基辅酶M还原酶编码基因mcrA和CH4氧化菌中CH4单加氧酶编码基因sMMO)表达量的影响,揭示土壤... 【目的】研究不同垄面宽度的垄作灌溉和不同时期减施氮肥对稻田甲烷(CH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CH4形成和转化相关酶编码基因(产CH4古菌中甲基辅酶M还原酶编码基因mcrA和CH4氧化菌中CH4单加氧酶编码基因sMMO)表达量的影响,揭示土壤有机酸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对稻田CH4通量的影响。【方法】开展3种灌溉模式(淹水灌溉,垄宽分别为80、100 cm的垄作灌溉)和3种施氮处理(常规施氮:135 kg·hm^(−2),其中苗肥47.25 kg·hm^(−2)、分蘖肥54.00 kg·hm^(−2)和穗肥33.75 kg·hm^(−2);返青期减氮:110 kg·hm^(−2),其中苗肥22.25 kg·hm^(−2)、分蘖肥54.00 kg·hm^(−2)和穗肥33.75 kg·hm^(−2);孕穗期减氮:110 kg·hm^(−2),其中苗肥47.25 kg hm^(−2)、分蘖肥54.00 kg hm^(−2)和穗肥8.75 kg hm^(−2))的田间试验,测定生育期内稻田CH4通量、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分析稻田CH4通量、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相同施氮处理下,垄作灌溉稻田CH4排放量较淹水灌溉显著降低,相同灌水模式下,返青期减氮稻田CH4排放量较常规施氮显著降低。垄宽为80 cm的垄作灌溉+常规施氮处理在施肥后10 d土壤总有机酸含量较施肥前高71.7%,淹水灌溉和常规施氮处理高28.8%。返青期减氮下,垄宽为80 cm的垄作灌溉土壤mcrA表达量整体低于淹水灌溉,sMMO表达量除移栽后25 d外均高于淹水灌溉。稻田CH4通量与土壤mcrA表达量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4和−0.348,土壤总有机酸含量与mcrA、sMMO表达量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和0.197。【结论】垄宽80 cm垄作灌溉+返青期减氮处理降低了稻田CH4通量,土壤总有机酸含量和mcrA表达量显著影响稻田CH4通量,sMMO表达量可能间接影响稻田CH4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灌溉 减氮施肥 有机酸 CH_(4)排放 mcrA表达量 sMMO表达量
下载PDF
油菜“宽垄间距-垄作垄收”机械化生产试验研究
4
作者 李英 陈雪飞 +10 位作者 赵立军 彭维钦 万玉华 李强 许颖 黎斌 唐立超 舒黎辉 王明明 罗春明 李尚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6-190,共5页
为研究“普通平作”模式与“宽垄间距-垄作垄收”模式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探究油菜机械化生产的最佳种植模式提供技术参考,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庆油3号为材料,测定“普通平作”与“宽垄间距-垄作垄收... 为研究“普通平作”模式与“宽垄间距-垄作垄收”模式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探究油菜机械化生产的最佳种植模式提供技术参考,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庆油3号为材料,测定“普通平作”与“宽垄间距-垄作垄收”两种种植模式下油菜机械化生产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比较两种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普通平作”模式虽然单位面积有效株数多于“宽垄间距-垄作垄收”模式,但“宽垄间距-垄作垄收”模式种植的油菜产量性状更优,损失量和损失率更低,经济效益更高,更适合机械化收获。两种种植模式的主要农艺性状差别不大,但单位面积产量与经济效益存在明显差异,选择适宜的农机农艺融合模式进行机械化生产可获得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宽垄间距-垄作垄收 种植模式 机械化生产
下载PDF
垄作直播控制灌溉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
作者 谢军 尹学伟 +6 位作者 魏灵 王子芳 李清虎 张晓春 鲁远源 王秋月 高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7-710,共14页
【目的】稻田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耕作方式和水分管理措施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垄作直播方式是一种新型节本增效的水稻种植方式,探索稻田垄作直播下垄沟水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丰产减排... 【目的】稻田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耕作方式和水分管理措施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垄作直播方式是一种新型节本增效的水稻种植方式,探索稻田垄作直播下垄沟水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丰产减排稻作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方法】以2019—2021年垄作直播方式下的水稻-萝卜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传统淹水沟灌(TFI:水分高于垄面约5 cm)、控制沟灌1(CFI1:水分低于垄面约5 cm)、控制沟灌2(CFI2:水分低于垄面约10 cm)、控制沟灌3(CFI3:水分低于垄面约15 cm)4个处理,采取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水稻-萝卜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全球增温潜势,同时测定水稻产量、土壤还原性物质、铵态氮和硝态氮等指标,明确既能减少全球增温潜势(GWP)又能增加作物产量的最佳灌水模式。【结果】综合3年试验结果,与TFI处理相比,控制灌溉能显著降低水稻季CH_(4)累积排放量22.81%—78.47%,其中CFI3效果最显著;CFI2处理显著增加水稻季N_(2)O累积排放量20.45%—59.90%,CFI3显著降低水稻季N_(2)O累积排放量12.08%—68.64%,CFI1对N_(2)O排放量无显著影响。对于萝卜季而言,与TFI处理相比,控制灌溉能显著降低CH_(4)累积排放量34.87%—53.31%,其中CFI2和CFI3效果最显著;CFI1、CFI2和CFI3处理能显著增加N_(2)O累积排放量35.00%—120.00%。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和控制灌溉×试验年份的交互作用对CH_(4)累积排放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控制灌溉、试验年份及控制灌溉×试验年份的交互作用对N_(2)O累积排放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与TFI相比,控制灌溉处理能显著降低水稻季GWP 20.24%—74.87%;CFI1和CFI2处理显著增加水稻产量12.34%—33.97%,CFI3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控制灌溉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29.37%—75.92%。控制灌溉分别降低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和还原性铁含量15.00%—30.84%、53.45%—71.65%和60.47%,影响CH_(4)排放;同时降低铵态氮7.51%—9.87%,增加硝态氮5.81%—8.55%,影响N_(2)O排放。【结论】控制灌溉通过硝态氮、铵态氮以及还原性物质等土壤性质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和作物增产两方面,CFI1和CFI2处理效果最好。在稻田垄作直播条件下,灌水深度为传统沟灌淹水深度的2/3或者1/2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增加水稻产量的最佳水分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 直播 水分管理 温室气体 水稻 萝卜
下载PDF
灌溉方式与垄作种植对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王慧杰 霍利光 +1 位作者 李盛 梁素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4-180,共7页
为探究不同灌溉和垄作种植方式对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效果和产量的影响,明确适宜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和灌溉处理组合模式,进一步为旱作马铃薯生产效能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2020年连续2个马铃薯生长季,在山西省岚... 为探究不同灌溉和垄作种植方式对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效果和产量的影响,明确适宜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和灌溉处理组合模式,进一步为旱作马铃薯生产效能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2020年连续2个马铃薯生长季,在山西省岚县地区,以并薯26号为材料,设置水力驱动带状喷灌(G_(1))和滴灌(G_(2))2种灌溉处理和常规垄型种植(M_(1))、凹型垄面种植(M_(2))和露地平作种植(M_(3))3种种植方式的二因素试验,深入研究灌溉方式与垄作种植相互效应对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与垄作种植对旱地马铃薯田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M_(2)处理较M_(1)和M_(3)处理显著增加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在G_(1)处理下,M_(1)和M_(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分别比M_(3)处理增加了14.08%,13.58%和23.28%,21.92%;在G_(2)处理下,M_(1)和M_(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分别比M_(3)处理增加了11.88%,11.50%和22.05%,20.45%,且以凹型垄作+水力驱动带状喷灌处理组合G_(1) M_(2)产量最高;相同垄作处理下,G_(1)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最高。综合考虑,灌溉方式和垄作种植对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调控效应,凹型垄面种植+水力驱动带状喷灌处理组合(G_(1) M_(2))可作为适宜山西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灌溉与耕作处理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灌溉方式 垄作种植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垄作沟播喷灌对油葵土壤水热调控及高效利用机理
7
作者 丁林 王福霞 +1 位作者 吴婕 王文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47,159,共8页
垄作沟播喷灌技术对降水及灌溉水叠加利用效果明显,适用于北方井灌农业区。通过测定不同灌水处理下土壤水分变化、土壤温度变化、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效益等指标,分析了不同灌水处理对油葵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调控... 垄作沟播喷灌技术对降水及灌溉水叠加利用效果明显,适用于北方井灌农业区。通过测定不同灌水处理下土壤水分变化、土壤温度变化、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效益等指标,分析了不同灌水处理对油葵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调控、水热高效利用机理与效应。研究表明,垄作沟播处理可减少棵间蒸发,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冬季灌溉储水量和有限的灌溉水资源,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其土壤温度变化幅度较CK(覆膜平作喷灌)小,且较为平缓,对土壤水热的调控效果明显,提高了水热利用效率,对油葵产量形成有促进作用。垄沟处理T3(垄作沟播喷灌,灌水定额36mm)、T4(垄作沟播喷灌,灌水定额42 mm)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垄沟处理和CK处理,在提高总体光合产物的同时提高了经济产品的积累量。在适宜灌水定额(T3)条件下,两年油葵产量较CK分别高6.1%和8.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34 kg/m^(3)和0.54 kg/m^(3),净产值分别提高6.7%和10.2%。在实际油葵种植生产中若采取垄作沟播喷灌技术,建议灌水定额以36mm为宜,灌水频率依据气候条件保持在3~5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沟播 喷灌 土壤水热调控 高效利用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横坡垄作坡面土壤氮的空间分布特征
8
作者 安娟 宋红丽 +2 位作者 类宏程 窦永辉 周旭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9-77,共9页
横坡垄作是坡耕地广泛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垄沟内雨水的汇聚和泥沙沉积,使得土壤氮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有别于传统耕作坡面。以北方土石山区横坡垄作坡面为研究对象,样带法采集土壤样品,基于经典统计、地统计学、Kriging插值等方法,分析... 横坡垄作是坡耕地广泛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垄沟内雨水的汇聚和泥沙沉积,使得土壤氮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有别于传统耕作坡面。以北方土石山区横坡垄作坡面为研究对象,样带法采集土壤样品,基于经典统计、地统计学、Kriging插值等方法,分析垄面、垄沟等特征点位全氮(T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含量沿坡位变化及其剖面分布,明晰横坡垄作坡面土壤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方土石山区土壤氮含量属于中低水平,变异系数介于17.64%~33.60%,但垄面土壤氮的变异水平高于垄沟。TN含量沿坡位的变异最为显著,表现为坡下>坡脚>坡中>坡上;仅垄沟NO_(3)^(-)-N、NH_(4)^(+)-N含量沿坡位存在显著变化,坡脚NO_(3)^(-)-N、NH_(4)^(+)-N含量较其他坡位显著增加66.30%~83.85%。垄面与垄沟间氮含量的差异在坡上、坡下和坡脚体现的较为明显;与垄沟相比,垄面坡上TN含量减少21.34%,坡脚NO_(3)^(-)-N和NH_(4)^(+)-N含量减少17.42%~37.47%,坡下土壤氮含量增加21.56%~38.16%。TN剖面分布与坡位和特征点位有关,NO_(3)^(-)-N、NH_(4)^(+)-N的剖面分布主要受控于特征点位,但氮含量剖面分布符合指数函数关系。综上,横坡垄作坡面土壤氮空间异质性明显,且主要受控于特征点位和坡位。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横坡垄作措施下氮肥利用效率、精准农业的顺利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 垄面与垄沟 坡位 空间分布 横坡垄作
下载PDF
垄作沟播喷灌对农田小气候及油葵光合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丁林 王福霞 吴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期212-217,共6页
通过对比试验区内外气象数据及作物生长阶段冠层温度、光合及蒸腾指标,分析垄作沟播喷灌系统农田小气候变化特征,研究不同喷灌处理对光合、蒸腾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沟播喷灌可以降低作物生育期环境温度,试验区内环境湿度明显高于... 通过对比试验区内外气象数据及作物生长阶段冠层温度、光合及蒸腾指标,分析垄作沟播喷灌系统农田小气候变化特征,研究不同喷灌处理对光合、蒸腾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沟播喷灌可以降低作物生育期环境温度,试验区内环境湿度明显高于试验区外。油葵冠层温度随灌水定额的不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垄沟处理对于调节叶面温度、改善作物呼吸状况具有积极作用。垄作沟播喷灌对灌溉水可叠加利用,无论是全天还是各生育期,其光合速率均相对较高,对作物产量形成及光合产物的分配具有积极作用,而T_(3)、T_(4)处理蒸腾速率明显低于对照(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沟播 喷灌 农田小气候 光合特性 油葵
下载PDF
覆膜垄作模式下播期对谷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10
作者 闫锋 付晓晨 《现代化农业》 2023年第5期38-40,共3页
为了探索晚熟谷子品种在黑龙江省覆膜垄作栽培模式下的最佳播期,以嫩选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对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全生育期由129d缩短至120d,穗重、穗粒重、产量均在5月7日播种期下为最大... 为了探索晚熟谷子品种在黑龙江省覆膜垄作栽培模式下的最佳播期,以嫩选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对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全生育期由129d缩短至120d,穗重、穗粒重、产量均在5月7日播种期下为最大值,嫩选18在齐齐哈尔市覆膜垄作栽培模式下的最佳播期为5月7日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覆膜垄作 播期 生长 影响
下载PDF
马铃薯草膜双覆盖垄作沟灌节水增产机理试验
11
作者 罗守刚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3年第5期1-4,共4页
为研究新型绿色环保型节水保墒栽培技术,临洮县按照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试验安排,在水浇地马铃薯种植中探索草膜双覆盖垄作沟灌、垄膜沟灌、覆草垄作沟灌、垄作沟灌4种处理模式的节水增产机理。通过试验得知:垄膜沟灌处理产量最高... 为研究新型绿色环保型节水保墒栽培技术,临洮县按照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试验安排,在水浇地马铃薯种植中探索草膜双覆盖垄作沟灌、垄膜沟灌、覆草垄作沟灌、垄作沟灌4种处理模式的节水增产机理。通过试验得知:垄膜沟灌处理产量最高,与其他3个处理存在显著差异性,投入生产成本与获得的收入正比性高;不同处理下土壤水分含量以草膜双覆盖垄作沟灌处理较高,不同处理下温度以垄膜沟灌处理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垄作沟灌 节水增产
下载PDF
垄作免耕对紫色水稻土肥力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岚 秦川 +2 位作者 谢德体 石秀丽 蒋先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8-146,共9页
探讨长期垄作免耕对紫色水稻土肥力的年际演变影响,为稻田耕作、培肥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及建议.依托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紫色土肥力肥效长期定位监测基地,选取垄作免耕(Ridge and No-Tillage, RNT)、常规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 CT)... 探讨长期垄作免耕对紫色水稻土肥力的年际演变影响,为稻田耕作、培肥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及建议.依托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紫色土肥力肥效长期定位监测基地,选取垄作免耕(Ridge and No-Tillage, RNT)、常规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 CT)和冬水田(Flooded Paddy Field, FPF)3种耕作管理模式,统计分析了1990-2018年的土壤pH值以及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钾、速效氮磷钾的质量分数,采用改进后的内梅罗指数法对长期不同耕作措施管理的水稻土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长期垄作免耕能够有效提高稻田0~20 cm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质量分数,与1990年相比,到2018年,其增幅分别为42.2%, 37.1%, 30.0%, 122.5%, 352.0%.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中全钾和速效钾质量分数随时间迁移并无明显变化.垄作免耕稻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平均值最高,为0.66,分别比常规耕作和冬水田高0.09和0.18.长期垄作免耕能够有效提高紫色水稻土养分质量分数,提升稻田土壤综合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垄作免耕 土壤肥力
原文传递
六行垄作(平作)花生收获机挖掘铲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13
作者 李辉 尚书旗 +5 位作者 王东伟 何晓宁 岳丹松 郭鹏 胥南 夏超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7-112,共6页
挖掘铲挖掘是整个花生收获过程的前提,主要通过花生挖掘铲松动花生根系土壤并铲断花生主根来实现。但是,挖掘铲的作业环境为地下,环境复杂且不可视,待挖掘铲进入土层后其作业性能与质量无法直接进行评估,同时随着挖掘收获机的大型化发展... 挖掘铲挖掘是整个花生收获过程的前提,主要通过花生挖掘铲松动花生根系土壤并铲断花生主根来实现。但是,挖掘铲的作业环境为地下,环境复杂且不可视,待挖掘铲进入土层后其作业性能与质量无法直接进行评估,同时随着挖掘收获机的大型化发展,挖掘铲的作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挖掘阻力也随之急剧增大,迫切需要对花生挖掘铲的土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工作过程中挖掘阻力的影响因素。为此,以宽幅挖掘铲为研究对象,利用EDEM离散元仿真软件对宽幅挖掘铲的工作过程进行仿真试验分析,通过分析挖掘铲不同工作参数下所受阻力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田间试验,确定六行平作(垄作)花生收获机挖掘铲的设计参数。经仿真试验与田间试验相互验证,宽幅挖掘铲的入土角为24.7°、工作速度为1.1m/s、铲面长度为190 mm时,整体工作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收获机 挖掘阻力 离散元仿真 垄作 平作
下载PDF
垄作结合一次性施肥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14
作者 连延浩 杜飞波 +4 位作者 薛博 王志强 任永哲 林同保 李森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6-65,共10页
为进一步挖掘冬小麦垄作模式轻简化节本增效生产潜力,将垄作和一次性施肥方式相结合,构建“垄氮沟灌”水氮异区施用模式,并于2020-2022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一次性基施常规尿素120 kg/hm^(2)(LN120,折纯N,下同)、30%常规尿素掺混70%控释... 为进一步挖掘冬小麦垄作模式轻简化节本增效生产潜力,将垄作和一次性施肥方式相结合,构建“垄氮沟灌”水氮异区施用模式,并于2020-2022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一次性基施常规尿素120 kg/hm^(2)(LN120,折纯N,下同)、30%常规尿素掺混70%控释尿素180 kg/hm^(2)(LN180)和240 kg/hm^(2)(LN240)处理,以传统平作(常规尿素240 kg/hm^(2),基施50%+返青期追施50%,PN240)为对照,探究了垄作一次性施氮模式对冬小麦群体生长、产量、氮素积累转运、水氮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有助于垄作冬小麦氮素吸收,促进生长及产量形成,但当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垄作小麦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均提升不显著,在2021-2022年甚至呈显著降低趋势。相较于PN240处理,LN180处理提高了花前氮素转运量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2 a平均增幅分别为8.3%和10.8%,籽粒产量变化不显著,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效率则分别平均提高了29.7%、49.5%和21.6%;此外,垄作结合一次性施氮模式有助于降低田间总投入成本,2 a LN180处理产投比较PN240处理平均提高了10.3%。总之,垄作配合常规尿素掺混控释尿素180 kg/hm^(2)能提高冬小麦氮水利用效率,稳定常规平作模式下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垄作 一次性施肥 产量 氮素利用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长缓坡耕地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的交互作用
15
作者 于博威 张晴雯 +4 位作者 郝卓 石玉龙 李雪亮 李孟妮 荆雪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4706-4716,共11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日益加重,研究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交互作用,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内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在横坡垄作方向与顺坡水线... 【目的】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日益加重,研究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交互作用,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内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在横坡垄作方向与顺坡水线方向共布设25个采样点,并计算相应样点的土壤可蚀性K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检验土壤可蚀性K值的差异性,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结果】横坡垄作方向,土壤可蚀性K值在垄台呈现从坡顶到坡足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坡足比坡顶减小幅度为6.2%;在垄沟呈现从坡肩到坡足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坡足比坡肩减小幅度为5.8%。顺坡水线方向,由于垄台对地表径流的阻挡作用,垄台和垄沟土壤可蚀性K值沿着坡面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横坡垄作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最大,其垄台和垄沟的解释率分别达51%和18%以上;横坡垄作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解释能力,特别是横坡垄作与地形的交互作用尤为明显。【结论】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横坡垄作与地形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横坡垄作可以显著拦蓄径流,减少土壤侵蚀,但因黑土区坡耕地横坡垄作的坡缓而长,在坡足处易于汇集径流,依然有“断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横坡垄作 顺坡水线 地形 交互作用 黑土区坡耕地
下载PDF
水肥耦合对垄作沟灌小麦-玉米土壤水氮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源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1期18-26,共9页
水、氮含量不仅影响作物水肥利用效率、品质和产量,而且过量灌水和施肥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垄作沟灌作为一种新型节水节肥的种植方式,亟需为其高产提供合理的水肥使用制度。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冬小麦-夏玉米连作情况开展不同水肥处理... 水、氮含量不仅影响作物水肥利用效率、品质和产量,而且过量灌水和施肥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垄作沟灌作为一种新型节水节肥的种植方式,亟需为其高产提供合理的水肥使用制度。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冬小麦-夏玉米连作情况开展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土壤水、氮分布及产量试验分析,试验结合当地农民施肥量习惯制定3个施氮水平(120kg·hm^(-2)、220kg·hm^(-2)和320kg·hm^(-2))并设置3个灌水方案(水分下限为60%θ_(f)、70%θ_(f)、80%θ_(f),θ_(f)为土壤田间持水率),建立2个影响因素9种处理的水肥处理方案,其中小麦、玉米种子分别选用“济麦22”和“DHA757”。试验结果表明:随施氮量水平的增加,能明显提升小麦-玉米0~120cm土层中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其中0~60cm土层中硝态氮和0~20cm铵态氮含量提升较其他土层提升明显,而对小麦-玉米各生育期0~60cm含水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作用;水分控制下限的变动对小麦-玉米生长周期内的水分和氮素分布有显著影响,随土壤水分控制下限提高生育期内0~120cm土层含水率均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其中分布影响主要集中在0~60cm土层;随水分控制下限的增加,小麦-玉米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都增加了几次,但小麦-玉米全生育期内均未发生严重的硝态氮深层渗漏现象。经过一轮小麦-玉米轮作试验表明,在水肥互向作用的影响下,水分控制下限80%θ_(f)和施氮量220kg·hm^(-2)小麦、玉米产量最佳,分别为7328.79kg·hm^(-2)、12723.243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分布 土壤含水率分布 垄作沟灌 小麦-玉米 水肥耦合
下载PDF
横坡与顺坡垄作模式土壤中水及示踪Br-分布特征
17
作者 江鑫 董文财 +2 位作者 付强 董亮志 孟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259,共7页
针对坡耕地横坡、顺坡垄作模式土壤水分及溶质迁移过程的差异,采用田间模拟试验的方法,以坡度为7°的大豆坡耕地为研究对象,以Br-为示踪剂,监测不同垄作模式垄台、垄侧、垄沟各位置的土壤水分和Br-浓度,探究坡耕地横坡、顺坡垄作模... 针对坡耕地横坡、顺坡垄作模式土壤水分及溶质迁移过程的差异,采用田间模拟试验的方法,以坡度为7°的大豆坡耕地为研究对象,以Br-为示踪剂,监测不同垄作模式垄台、垄侧、垄沟各位置的土壤水分和Br-浓度,探究坡耕地横坡、顺坡垄作模式对土壤中水分迁移及可溶性养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模式最大土壤体积含水量横坡垄作分布在10—20 cm土层,顺坡垄作分布在5—15 cm土层,证明横坡垄作对雨水的拦蓄作用。横坡垄作模式最大土壤贮水量位置在垄上侧的垄侧处,顺坡垄作模式在垄沟处。不同垄作模式下各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异系数在0—5,50—60 cm处较大,介于8.97~11.90,中间土层的变异系数较小,在0.91~8.76间波动。顺坡垄作20—60 cm土层中Br-沿坡向迁移现象明显,横坡垄作40—60 cm土层中Br-沿坡向发生迁移;2种垄作模式垄台和坡向下方位置(横坡∶垄侧;顺坡∶株间)的土壤Br-总量比值均约为3∶7,顺坡垄作垄台中心处Br-总量为横坡垄作的54.33%,说明横坡垄作可以减少土壤中Br-沿坡向迁移。研究成果为在顺坡垄作条件下将非吸附性养分施在垄侧处可减少其迁移流失,有利于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垄作模式 可溶性养分 溴离子
下载PDF
小麦垄作栽培育壮防冻增产效果研究
18
作者 姚联营 刘艳慧 《农业知识》 2023年第2期18-20,共3页
曲阜市小麦种植传统方式为平作,部分丘陵地区采用大、小沟种植方式。2018年秋种,根据曲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要求,集中连片安排示范小麦垄作栽培面积200公顷。在大面积示范的同时进行了小麦垄作与平作对比试验,通过冬前定期测量地... 曲阜市小麦种植传统方式为平作,部分丘陵地区采用大、小沟种植方式。2018年秋种,根据曲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要求,集中连片安排示范小麦垄作栽培面积200公顷。在大面积示范的同时进行了小麦垄作与平作对比试验,通过冬前定期测量地温、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空气孔隙度和植株性状测定,对垄作栽培防冻增产效果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栽培 土壤总孔隙度 增产效果 种植方式 土壤空气 植株性状 土壤含水量 小麦种植
下载PDF
垄作与垄向区田技术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沈海鸥 温磊磊 +1 位作者 武佳龙 王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52-62,共11页
东北黑土区在中国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过度开发利用导致该区土壤侵蚀问题严峻。耕作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相关研究的开展对于准确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系统梳理... 东北黑土区在中国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过度开发利用导致该区土壤侵蚀问题严峻。耕作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相关研究的开展对于准确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系统梳理文献资料,总结了垄向、垄规格以及垄向区田技术的内涵及应用条件,分别综述了其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指出了目前研究中还存在垄作与垄向区田技术对坡耕地土壤侵蚀影响的机理研究不深、垄向与垄规格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不细、垄向区田垄沟土埂优化设计不足、土壤侵蚀综合影响因素探索不全等方面主要问题;明确了未来研究中应加强量化垄向、垄规格、垄向区田技术与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相结合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影响的过程与机理,为筛选适宜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耕地 顺坡垄作 横坡垄作 斜坡垄作 垄向区田
下载PDF
小麦垄作栽培技术
20
作者 李跃伟 孙慕芳 《河南农业》 2005年第7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小麦 垄作栽培 垄幅 垄作机械 品种选择 播种 田间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