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2篇文章
< 1 2 1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镇化、空间规划与城乡关系的再生产:一个郊区农村的案例研究
1
作者 陆兵哲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24,共27页
空间规划远非一项纯粹科学主义的技术实践。已有研究沿着科层组织关系和“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视角揭示了空间规划在中国社会中的复杂性,然而对城乡关系的忽视使既有的研究路径难以解释空间规划在中国快速城镇化中的独特社会意涵。... 空间规划远非一项纯粹科学主义的技术实践。已有研究沿着科层组织关系和“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视角揭示了空间规划在中国社会中的复杂性,然而对城乡关系的忽视使既有的研究路径难以解释空间规划在中国快速城镇化中的独特社会意涵。本文以一个规划变迁中的郊区农村为案例,发现在城镇化推进过程所形塑的城乡关系下,空间规划衍生出农村社会空间的隐性基础设施化、规划行动过程对城乡管理制度的超越、规划确定性的城乡不对称分布等社会机制。这些机制是空间规划这一专业化实践的不同性质在特定城乡结构情境下的产物,它使面临规划的农村在利益博弈或基层抗争之外,倾向于寻求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最终,空间规划与城乡关系实现了相互再生产,成为地方城镇化实践链条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划 城乡关系 城市规划 城镇化
下载PDF
城乡关系视域下新中国学前教育制度的沿革与审思
2
作者 汪益 曲铁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2,共8页
城乡学前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公平与高质量发展,其背后具有深刻的历史与制度根源。1949年以来,在城乡关系演变的推动下,我国学前教育制度形态经历了由城乡分割分治到谋求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的嬗变历程。在城乡关系... 城乡学前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公平与高质量发展,其背后具有深刻的历史与制度根源。1949年以来,在城乡关系演变的推动下,我国学前教育制度形态经历了由城乡分割分治到谋求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的嬗变历程。在城乡关系视域下,新中国学前教育制度变迁受外部压力、发展理念、事业性质定位等关键因素影响,最终在以利益调整为目的的权力博弈中完成。以史为鉴,观往知来,为促进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未来应继续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定位,持续向弱势地区和弱势人群倾斜,完善事权财权相符的学前教育政府履职机制,并建立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制度协同创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城乡关系 学前教育制度 教育均衡 教育公平
下载PDF
从城乡二元到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发展
3
作者 姜招朋 《新疆农垦经济》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城乡实现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消除制度性、历史性因素所造成的区域、城乡资源配置被边缘化的问题,从而推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继而实现现代化。回顾我国发展进程发现:中国城乡关系是从分离、对立到融合,从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转变的过... 城乡实现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消除制度性、历史性因素所造成的区域、城乡资源配置被边缘化的问题,从而推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继而实现现代化。回顾我国发展进程发现:中国城乡关系是从分离、对立到融合,从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转变的过程,此过程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境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道路。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容性较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均衡,城乡空间结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文章认为需要从物质、文化、制度等层面进行战略统筹,树立科学的城乡融合理念,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制;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合力,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以数字科技赋能城乡产业,孕育更多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二元结构 融合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启示
4
作者 朱俞蒙 《社会科学前沿》 2024年第3期237-242,共6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以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要素双向互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脱贫攻坚战役虽已取得卓著成果,城乡关系也进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以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要素双向互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脱贫攻坚战役虽已取得卓著成果,城乡关系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导向。梳理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形成基础和主要内容,回顾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探索,以从中获取新的启发以更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实中国在城乡关系方面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 城乡融合 启示
下载PDF
基于社会调查的县域城乡关系一体化研究——以山西省祁县为例
5
作者 吴瑶俊 《住区》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县域是我国实行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战略的重要切入点,相关政策的制定应基于当前县域内城乡关系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县域内的城乡关系呈现出不同面貌。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为例,通过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社会学... 县域是我国实行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战略的重要切入点,相关政策的制定应基于当前县域内城乡关系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县域内的城乡关系呈现出不同面貌。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为例,通过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社会学研究方法,调查农民家庭如何将自身的文化生活、社交生活、以及生产生活安排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进而尝试揭示该地区真实的城乡关系及建构方式。文章发现,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当下,祁县城市和乡村的关系类似于一张互相交流和支撑的网络,并通过传统习俗、生活观念、特定人群、生产关系等维系着,县域内的城乡关系结构由此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下,上述发现对于理解县域在城乡融合中的作用,以及构建城乡融合路径具有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县域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城乡关系探究
6
作者 余心海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3期169-172,176,共5页
推动乡村振兴一直是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在新时期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仍在农村。面对新发展阶段与新历史变局,推动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也随之不断转变。当前,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需要加大城镇的参与,构建有助于扩... 推动乡村振兴一直是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在新时期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仍在农村。面对新发展阶段与新历史变局,推动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也随之不断转变。当前,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需要加大城镇的参与,构建有助于扩大乡村市场、提高消费潜力、健全基础设施和促进农村就业等方面的新型城乡关系。要在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应以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避免人口结构失衡、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优化资源配置为基本路径,才能高效地实现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城乡关系 “三农” 共同富裕 城乡融合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构建城乡关系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7
作者 张晓宁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融合发展的城乡关系构建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战略目标任务之一。城乡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在对城乡关系发展理论追溯的基础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下探... 融合发展的城乡关系构建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战略目标任务之一。城乡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在对城乡关系发展理论追溯的基础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下探寻构建融合发展的城乡关系的理论基础。在时代的新篇章这一关键节点推进构建融合发展的城乡关系,正确认识城乡融合的理论逻辑,遵循基本规律,有方向、有重点地推进构建融合发展的城乡关系工作,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关系 融合发展 理论基础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以融促荣、以合促美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重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8
作者 张琦雯 《农家科技》 2024年第11期4-8,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传统城乡二元分治窠臼、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支撑,同时也是持续释放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当前国际形势和城市化纵深发展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传统城乡二元分治窠臼、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支撑,同时也是持续释放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当前国际形势和城市化纵深发展背景下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 关键路径 城乡要素流动 机制和政策 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乡关系 城乡二元分治
下载PDF
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的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郑有贵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4-62,共9页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强大的工业国为宏伟蓝图,以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为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取向,以国家工业化为全国人民...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强大的工业国为宏伟蓝图,以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为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取向,以国家工业化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以兼顾大仁政和小仁政为政策取向,统筹兼顾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各项建设,统筹把握艰苦奋斗、自立自强进程中人民的长远幸福与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初期过紧日子的度,以此为内在规定性,对社会主义工农城乡关系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探索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农城乡关系政策体系,促进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带动,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历史基础,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这一探索进程中提出了独创性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农城乡关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工农城乡关系 剩余转移 共同富裕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城乡关系战略的演进特征及其内在机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年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29-38,51,共11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城乡关系的构建,并通过制定和实施城乡关系战略来支撑党的阶段性总体任务和目标。革命时期,为实现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历史使命,党的城乡关系战略历经“以城市为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并取得了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城乡关系的构建,并通过制定和实施城乡关系战略来支撑党的阶段性总体任务和目标。革命时期,为实现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历史使命,党的城乡关系战略历经“以城市为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并取得了伟大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革命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城乡关系战略也随之调整,从支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向为实现小康社会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转变。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城乡关系战略的演进特征,党的城乡关系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内在机理可以抽象概括为“总体目标战略方针理论指导具体实践”四者之间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战略 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融合发展
下载PDF
城乡关系演变视域下的农民合作社异化:表现属性、底层逻辑与矫正路径
11
作者 王颜齐 何洋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6-97,共12页
中国农民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异化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民合作社在组织成员、决策制度与分配机制三个方面呈现突出的异化特征,并且逐渐形成了静态封闭性与内部倒逼性的两大属性。农民合作社异化是农民合作社的利益相关主体所共同做... 中国农民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异化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民合作社在组织成员、决策制度与分配机制三个方面呈现突出的异化特征,并且逐渐形成了静态封闭性与内部倒逼性的两大属性。农民合作社异化是农民合作社的利益相关主体所共同做出的现实选择。随着城乡互动关系的不断发展,依托小农经济的经济根基在逐步弱化,依托乡村社会基础的社会根基在逐渐萎缩,政府、企业、农民合作社的核心社员与普通社员等外部与内部利益相关主体基于自身的行为动机,进行了多方互动与动态博弈,最终导致了农民合作社发生异化。农民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但其自我服务的社会属性不可丧失。基于对农民合作社的各个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逻辑分析,提出了调整政策扶持考察标准、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管制力度、降低农民合作社对于企业要素依赖程度、科学设置农民合作社退社成本等矫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社异化 城乡关系演变 底层逻辑 矫正路径
下载PDF
21世纪长篇小说城乡关系叙事
12
作者 韩蕊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113,共7页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及乡村振兴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传统城乡关系悄然发生变化。与之相应的,长篇小说中的城乡关系叙事亦出现许多新质,二元对立厚此薄彼的现象逐渐淡化,呈现出优劣互见、立场多元、双向肯定和互融共...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及乡村振兴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传统城乡关系悄然发生变化。与之相应的,长篇小说中的城乡关系叙事亦出现许多新质,二元对立厚此薄彼的现象逐渐淡化,呈现出优劣互见、立场多元、双向肯定和互融共赢的发展趋势。通过《额尔古纳河右岸》《湖光山色》《秦腔》《生命册》《主角》等几部长篇小说为考察中心,揭示其中城乡关系的变迁,并探究展现这种变迁的文学叙事,包括与此前不同的叙事特征及叙事者的主观态度,以期为乡土文学的创作提供些许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长篇小说 城乡关系 去二元
下载PDF
城乡关系变迁与城乡融合发展制度建设研究
13
作者 赖扬恩 《发展研究》 2023年第12期65-70,共6页
通过梳理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制度建设在产业、要素、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坚持和加强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全面领导,坚持走多元化... 通过梳理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制度建设在产业、要素、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坚持和加强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全面领导,坚持走多元化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注重发挥各方合力整合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变迁 城乡融合发展 制度建设 城乡二元结构
下载PDF
企业关联网络视角下城乡关系特征与演变——以渭南市为例
14
作者 张江曼 董欣 郑晓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6-517,共12页
以陕西省渭南市为例,以城乡关系中的“要素流动”与“弱关联优势”假设理论为指导,以城乡企业总部分支模型和结构洞模型为方法支撑,分析2010—2020年间渭南市城乡关系网络化发展的总体特征与规律,总结在企业关联网络影响下城乡关系的不... 以陕西省渭南市为例,以城乡关系中的“要素流动”与“弱关联优势”假设理论为指导,以城乡企业总部分支模型和结构洞模型为方法支撑,分析2010—2020年间渭南市城乡关系网络化发展的总体特征与规律,总结在企业关联网络影响下城乡关系的不同类型与模式,旨在为实现未来渭南市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路径与建议。结果表明:①在城乡间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渭南市城乡关系已经呈现出一定的网络化发展趋势,并且网络规模不断扩张;②城乡网络子群间结构洞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最大网络子群包含的节点数量逐渐增多,城乡融合的区域范围更广,但渭南市中心城区作为控制所有网络子群间结构洞的核心节点地位未发生改变;③从网络有效规模和网络制约度两方面比较分析所有网络节点对网络中结构洞的控制能力,将渭南市城乡关系总结为成熟型、发展型和起步型城乡网络关系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企业关联网络 总部分支模型 结构洞模型 渭南市
下载PDF
我国乡村规划的技术演进与理论思潮——基于“三农”政策及城乡关系视角
15
作者 冯旭 王凯 毛其智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4-95,共12页
通过对1949年后宏观制度影响下的“三农”政策、城乡关系的梳理,探究不同阶段推动乡村规划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动力和理论思潮。以城乡资源分配为依据,可将我国乡村规划发展分为5个阶段:城乡二元分治阶段(1949—1980年),通过区域土地... 通过对1949年后宏观制度影响下的“三农”政策、城乡关系的梳理,探究不同阶段推动乡村规划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动力和理论思潮。以城乡资源分配为依据,可将我国乡村规划发展分为5个阶段:城乡二元分治阶段(1949—1980年),通过区域土地规划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城乡关系阶段(1981—1993年),通过乡镇域总体规划统筹指导乡村工业化背景下的居民点分级建设;城市加速发展阶段(1994—2003年),通过在县域开展城、乡规划体系融合探索,引导城乡空间的合理利用;城市反哺乡村阶段(2004—2011年),通过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及新农村建设实践,落实城乡统筹理念下的乡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多功能发展任务;城乡融合发展阶段(2012—2018年),通过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指导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空间调整与项目建设需求。对国土空间规划制度下乡村空间规划方法的启示包括:基于“三农”政策与城乡发展方向思考乡村空间规划目标,建立规划与治理的一体化技术逻辑,探索指导空间优化的实用性村庄分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农”政策 城乡关系 乡村规划 技术演变 理论思潮 国土空间规划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引领城乡关系发展的逻辑理路及实践进路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玲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28,58,共8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十分重视工农、城乡关系。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推动我国城乡关系从“二元割裂”“统筹发展”逐步走向“融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引领城乡关系发展进程中,社会...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十分重视工农、城乡关系。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推动我国城乡关系从“二元割裂”“统筹发展”逐步走向“融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引领城乡关系发展进程中,社会发展规律是党引领城乡关系发展的根本遵循,对立统一关系是党引领城乡关系发展的方法原则,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引领城乡关系发展的价值立场。展望未来,全面融合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发展之路,共促互补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形塑之理,乡村振兴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实践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发展
下载PDF
中西部农业县的拆分型城镇化与依附性城乡关系——基于甘肃省X县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安永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4-84,共11页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中西部农业县是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节点,县域城镇化能否推动县域内城乡关系走向融合呢?通过对甘肃省X县的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县域城镇化是一种农民家庭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分离的拆分型城镇化,县城作为一个...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中西部农业县是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节点,县域城镇化能否推动县域内城乡关系走向融合呢?通过对甘肃省X县的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县域城镇化是一种农民家庭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分离的拆分型城镇化,县城作为一个非生产性的消费性城镇,其发展建立在农民家庭内部的资源转移基础之上,所生成的是乡村服务县城的依附性城乡关系。依附性城乡关系是在产业空心化约束条件下依靠教育拉动的土地城镇化模式生成的,并导致以下两个社会后果:一是教育的工具化导致城乡教育的两极分化;二是城镇化的不稳定性导致农民家庭资源的透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县域城镇化应当明确以下三个定位:在农民家庭发展中的过渡性、县域内城乡一体性以及与大中城市城镇化的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城乡关系 教育 政府 农民 土地财政 生源流动
下载PDF
从二元对立到双向循环: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嬗变逻辑研究
18
作者 王乙竹 朱忆天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108,共3页
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命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先后经过了以乡支城、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总体呈现出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循环的发展趋势。以马克思城乡发展设想和中国共产党城乡思想为基础,... 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命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先后经过了以乡支城、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总体呈现出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循环的发展趋势。以马克思城乡发展设想和中国共产党城乡思想为基础,深刻理解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嬗变逻辑,进而以人民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践履双向循环城乡发展的思路,无疑对新时代建构城乡融合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关系 二元对立 双向循环 嬗变逻辑
下载PDF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规律:从依存、分立到融合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帅 梁爽 +1 位作者 符星帆 杨亦茜 《上海城市管理》 2023年第6期44-53,共10页
从古至今,中国城乡关系在发展中不断演化。通过文献研究、政策解读及数据分析,从历史长时段梳理出古代、近代及现代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基本规律。研究认为:从总体上看,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古代城乡为依存共生关系;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近代... 从古至今,中国城乡关系在发展中不断演化。通过文献研究、政策解读及数据分析,从历史长时段梳理出古代、近代及现代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基本规律。研究认为:从总体上看,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古代城乡为依存共生关系;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近代城乡逐渐分化为二元对立结构;强调生态文明与知识经济的现代城乡,原先固化的二元关系逐步破冰而趋向融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发展阶段,国家治理制度与城乡发展战略对城乡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具体而言,当政策制度偏向农业、农村时,城乡关系会缓和,城乡差距相应缩小;当政策制度偏向工业、城市时,城乡关系容易产生对立,城乡差距会拉大;当国家在城乡治理体系中强调城乡等值时,城乡之间有协同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后,强调生产效率的工业化与注重经济增长的传统城镇化,加速了中国城镇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拉大了城乡差距;近十年来,国家倡导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城镇化率 城乡融合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三个转变
20
作者 王玲玲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1期45-49,共5页
城乡关系是一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命题。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制定的纲领和目标,注重发挥党对城乡建设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了由“以乡支城”向“城乡互补”、由“乡土中国”向“城乡中... 城乡关系是一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命题。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制定的纲领和目标,注重发挥党对城乡建设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了由“以乡支城”向“城乡互补”、由“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由“城乡管理”向“城乡治理”三方面的重要转变,为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现代化 乡村振兴 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