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街道场所到城市区域:美国城市宜居性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蒋敏 刁游 卢峰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2期152-158,共7页
“宜居性”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设计中的重要议题。区别于现代主义带有浓重乌托邦色彩的宏大城市构想,宜居性理论重点关注微小叙事和日常生活。文章通过详细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宜居性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发现... “宜居性”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设计中的重要议题。区别于现代主义带有浓重乌托邦色彩的宏大城市构想,宜居性理论重点关注微小叙事和日常生活。文章通过详细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宜居性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发现:1996年以前的宜居性研究聚焦于街道—场所尺度,包含两条研究脉络,即从安全的街道到复合型林荫大道和从交往的场所到公共领域的重塑;1996年以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发展推动了“街道—社区—城市—区域”多尺度融合的宜居性研究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宜居城市建设提出3点启示:以人为本,优化步行和公交系统;关注日常生活,鼓励公共参与;注重多尺度空间要素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街道生活 人本主义城市设计 公共空间
下载PDF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陕西省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关键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樊艳翔 雷社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5-376,共12页
以陕西省为例,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用熵权TOPSIS法对10个地级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并运用主成分析法对区域内城市宜居性提升的关键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市宜居性较高,且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陕西省为例,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用熵权TOPSIS法对10个地级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并运用主成分析法对区域内城市宜居性提升的关键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市宜居性较高,且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体上各城市宜居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商洛、安康和铜川的城市宜居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陕西省城市宜居性提升的驱动力在不同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2011—2015年的关键驱动力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关键驱动因子为公共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基层政治服务水平、资源供给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水平。2016—2020年的关键驱动力转变为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因素,关键驱动因子为通信文化交流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水土流失治理水平、共同富裕水平、污水治理效率和对外开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驱动因子在两个不同的时期对城市宜居性的提升均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城市宜居性提升 驱动力 熵权TOPSIS法 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人口密度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基于中国114个大城市的实证分析
3
作者 丁碧莹 丁蕾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43-52,共10页
本文在探究中国114个大城市宜居指数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深入分析了人口密度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大城市宜居性在2006―2013年间显著提升,随后进入相对稳定期,但城市间差异加剧。2)人口密度对城市宜居性... 本文在探究中国114个大城市宜居指数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深入分析了人口密度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大城市宜居性在2006―2013年间显著提升,随后进入相对稳定期,但城市间差异加剧。2)人口密度对城市宜居性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其影响效果呈倒“U”型曲线特征,其中,低密度情境下,人口密度对城市宜居性促进效应明显;中密度情境下,人口密度对城市宜居性的促进作用减弱;高密度情境下,人口密度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宜居性影响呈显著的异质性,具备较强自我调节机制与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城市能够有效减缓高人口密度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基于此,从城市人口规模控制与分布、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增强城市治理的民主性4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 城市宜居性 面板门槛回归 城市
下载PDF
江苏省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研究
4
作者 付美鑫 杨丽萍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期29-32,共4页
针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进行宜居性研究,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通过归纳比较法、层次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构建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少部分城市宜居性建设情况良好,仍有大部分城市的宜居性建设还需进一步改善... 针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进行宜居性研究,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通过归纳比较法、层次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构建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少部分城市宜居性建设情况良好,仍有大部分城市的宜居性建设还需进一步改善。其中,苏南地区城市宜居性最好,苏中地区发展缓慢,苏北地区还需加强城市宜居性建设。重视宜居城市实施规划编制、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等能有效推动城市宜居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因子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 江苏省
下载PDF
加快新型城镇化 提高城市宜居性——基于庆阳市城市工作实践的思考
5
作者 任文 强雪梅 宋妮 《发展》 2024年第8期54-56,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有序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最主要的潜力所在。”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全省城镇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有序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最主要的潜力所在。”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全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产业化支撑逐步增强,城市群建设积极推进,探索走出了一条区域协调、内涵提升、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市群建设 我国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 扩大内需 城镇化水平 庆阳市 城市宜居性
下载PDF
城市韧性与城市宜居性耦合协调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袁家德 苗升翼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1-48,共8页
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内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宜居性发展现状,利用熵值法分别测算二者综合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韧性与城市宜居性总体... 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内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宜居性发展现状,利用熵值法分别测算二者综合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韧性与城市宜居性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相对而言,城市宜居性的发展水平要略高于城市韧性;两系统耦合协调指数较高,总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区域内部上海耦合协调度保持在最高水平,协调城市类型主要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城市板块呈现出环绕式聚集分布。据此,提出通过加强韧性建设来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因地制宜以特色发展打造宜居韧性城市、城市转型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进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综合发展能力,实现以点带面辐射整个城市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城市宜居性 耦合协调 长三角城市
下载PDF
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 被引量:107
7
作者 谌丽 张文忠 李业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22-1032,共11页
以2006年大连市大规模调查问卷为基础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分析手段,从"居住安全性"、"生活方便性"、"居住舒适性"、"出行便利性"和"环境健康性"五大类指标出发,首先,对大连的城... 以2006年大连市大规模调查问卷为基础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分析手段,从"居住安全性"、"生活方便性"、"居住舒适性"、"出行便利性"和"环境健康性"五大类指标出发,首先,对大连的城市宜居性的综合水平和各要素进行了评价;其次,研究了宜居性评价结果与居民的收入、家庭构成、学历、年龄、性别等社会经济属性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按照居民的四类社会属性,利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大连工薪阶层、年轻白领、低收入阶层和年轻打工族等四类人群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差异,其中,拥有高收入和高学历的工薪阶层和年轻白领对大连的宜居现状满意;低收入阶层和年轻打工族收入偏低,居住区主要位于市郊和老工业区等,对大连的宜居性评价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评价 个人属性 大连
下载PDF
基于客观评价的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及机制 被引量:22
8
作者 湛东升 张文忠 +2 位作者 余建辉 谌丽 党云晓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73,98,共7页
以北京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的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宜居性由服务设施因子、环境健康因子和城市安全... 以北京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的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宜居性由服务设施因子、环境健康因子和城市安全因子3个维度构成,且对城市宜居性的贡献度依次递减;(2)各宜居主因子空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服务设施因子呈明显的内高外低特征,环境健康因子呈东部、北部高和西部、南部低特点,城市安全因子呈多中心分布格局;(3)北京城市宜居性总体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且北城要明显优于南城,非参数计量方法进一步揭示出城市宜居性的距离衰减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4)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历史发展惯性、市场因素、政策和规划力量等因素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空间格局 形成机制 北京市
下载PDF
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33
9
作者 胡伏湘 胡希军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2-44,共3页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入手,通过对宜居城市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设计了覆盖面更全、操作性更强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24个领域层指标和81个指标层指标,对科学评价城市宜居性...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入手,通过对宜居城市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设计了覆盖面更全、操作性更强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24个领域层指标和81个指标层指标,对科学评价城市宜居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宜居性评价 框架设计 指标体系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性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妍 梅林 +1 位作者 胡宇娜 王婷婷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6年第1期14-17,21,共5页
以我国东北地区34个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为研究对象,建立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6项三级指标体系,运用Arc GIS和SPSS等软件从经济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公共安全5个方面分别对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性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 以我国东北地区34个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为研究对象,建立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6项三级指标体系,运用Arc GIS和SPSS等软件从经济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公共安全5个方面分别对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性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性呈现三大层级结构特征,不同指标体系下各城市间、省际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经济富裕不再是衡量城市宜居的唯一指标,环境优美和生活舒适等要素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也对城市宜居性建设提出了新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测度 提升路径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商品住宅的城市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华平 张所地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0-134,144,共6页
从不同城市宜居性特征差异分析入手,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构建了商品住宅的城市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计量模型。得出城市间商品住宅价格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不同城市间商品住宅价格差异主要是由经济水... 从不同城市宜居性特征差异分析入手,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构建了商品住宅的城市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计量模型。得出城市间商品住宅价格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不同城市间商品住宅价格差异主要是由经济水平、自然区位、政治区位、气候条件和公共交通、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公共图书设施建设造成。鉴于城市的区位、气候和经济水平相对固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导致城市间商品住宅价格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特征 商品住宅 价格 空间评价模型
下载PDF
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安徽的样本数据 被引量:5
12
作者 江玲玲 夏茂森 《萍乡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22-27,共6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宜居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建设宜居城市,不仅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政策最好的诠释,更是城市居民对高水平的经济发展、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最为迫切的愿望。本文从城市经济水平、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宜居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建设宜居城市,不仅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政策最好的诠释,更是城市居民对高水平的经济发展、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最为迫切的愿望。本文从城市经济水平、生态环境、居住状况、社会人文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并由此提出了提升安徽省城市宜居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评价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城市宜居性评价与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超 王嘉薇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296-300,共5页
基于淮海经济区2015年样本数据,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和居民身心健康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淮海经济区内八座城市的宜居程度进行了评价,利用弹性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给出... 基于淮海经济区2015年样本数据,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和居民身心健康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淮海经济区内八座城市的宜居程度进行了评价,利用弹性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给出淮海经济区建设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淮海经济区 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深圳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萍 《特区经济》 2022年第7期21-26,共6页
本文通过从经济、人文、安全、生活、交通及环境6个方面中选取38项具体指标,建构形成了评价深圳是否符合宜居性标准的指标体系,引入熵值法、ArcGIS空间分析法,对2017年深圳城市10个辖区的宜居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第一,深圳... 本文通过从经济、人文、安全、生活、交通及环境6个方面中选取38项具体指标,建构形成了评价深圳是否符合宜居性标准的指标体系,引入熵值法、ArcGIS空间分析法,对2017年深圳城市10个辖区的宜居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第一,深圳城市宜居性综合水平整体较高,呈现“由中心城区向两翼降低”的空间格局,即以福田区、南山区、罗湖区为中心,向东西两翼降低的分布格局。第二,各单项指标的地域分异与综合水平的地域分异存在差异,不同辖区在不同准则层指标下的宜居水平具有明显差异,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第三,深圳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与地区历史发展惯性、区位条件、发展政策、规划力量以及市场等因素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客观评价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深圳
原文传递
城市宜居性对劳动力流动影响机制及其区域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梦玄 杨晓璇 周义 《当代经济》 2022年第1期105-112,共8页
基于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劳动力流动的背景,构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包含经济、交通、设施和环境四大因素的城市宜居性指标体系,实证检验城市宜居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及其区域性差异。全样本实证研究发现,城市宜居性四大因素对... 基于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劳动力流动的背景,构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包含经济、交通、设施和环境四大因素的城市宜居性指标体系,实证检验城市宜居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及其区域性差异。全样本实证研究发现,城市宜居性四大因素对劳动力流动呈现显著但差别化的影响。经济富裕性是影响劳动力流动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劳动力流动的动机通常首先是理想的工作和收入。紧随其后的是交通便捷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交通会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就设施便利性而言,医疗水平较高和文化设施较完善的地区将吸引劳动力流入,而教育质量较高的地区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限制,表现为阻碍劳动力流入。在考虑前三个因素的同时,环境舒适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依然显著,表明随着劳动力对其他因素的逐渐满足,他们对环境的考量也在递增。分区域实证分析发现,东、中部的经济因素正向作用最强烈,教育因素负向作用明显,东部交通有较弱的负向影响,而西部地区的交通因素影响最大。由此建议:除了改革户籍制度以促进教育的公平外,中、东部地区应继续促进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城市应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西部地区则应加强交通的完善和其他设施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劳动力流动 影响 区域性差异 条件logit模型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商洛市城市宜居性满意度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孝存 《微型电脑应用》 2016年第11期26-29,共4页
城市宜居性是建设幸福商洛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基于对商洛市城区居民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宜居性评价体系,从安全度、舒适度、幸福度、便捷度和发展度5项指标对其城区宜居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商洛市城区居民对城区宜居性的总... 城市宜居性是建设幸福商洛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基于对商洛市城区居民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宜居性评价体系,从安全度、舒适度、幸福度、便捷度和发展度5项指标对其城区宜居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商洛市城区居民对城区宜居性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其宜居性水平的空间差异表现为城关街道的宜居性满意度明显高于其它街区;评价因子中市民素质、物价水平、就业状况、食品安全状况和社会福利享受状况五项是制约其城市宜居性水平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城市宜居性 满意度评价 商洛市
下载PDF
冬奥背景下张家口城市宜居性满意度评价及对策研究
17
作者 贾慧慧 李春晓 +3 位作者 张国兴 霍晓霞 陈秀丽 李艳芳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第23期148-149,共2页
通过对张家口城市宜居满意度的调查研究,找到张家口城市宜居满意度的各影响因素,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依此提出提升城市宜居满意度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满意度 对策
下载PDF
基于主观认知的重庆彩云湖湿地公园建设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寒 杨永春 +2 位作者 伍健雄 魏方璐 孙浩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8年第4期44-48,共5页
基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与提高城市宜居性的关系,构建了彩云湖湿地公园对城市宜居性影响的评价体系。从主观认知的角度评估了彩云湖湿地公园对重庆市宜居性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城市湿... 基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与提高城市宜居性的关系,构建了彩云湖湿地公园对城市宜居性影响的评价体系。从主观认知的角度评估了彩云湖湿地公园对重庆市宜居性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宜居性已成为市民的共识;居民对彩云湖公园在城市绿化、水域风光、水质方面宜居效益的认知度高,对基础设施建设、生物多样性、旅游产业发展宜居效益的认知度低;不同年龄段居民在彩云湖湿地公园对城市宜居性认知度方面存在差异,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对彩云湖湿地公园宜居效益的评价较高。在主成分分析中还指出了不同指标成分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评价差异及其原因,为提升彩云湖湿地公园的宜居效益提供了具体的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宜居性 重庆市 彩云湖湿地公园 主观认知 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PCA/GRA/D-RSR的信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伟 程启先 +3 位作者 张欣怡 徐晨曦 张赞奎 杨奕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2-429,共8页
以信阳市为研究区域,运用2009-2017年信阳市统计年鉴数据,在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灰色关联度法(GRA)和离散-秩和比法(D-RSR)对信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进... 以信阳市为研究区域,运用2009-2017年信阳市统计年鉴数据,在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灰色关联度法(GRA)和离散-秩和比法(D-RSR)对信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信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结果在研究时段内都呈现出整体上升的态势;(2)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总体相似,但存在部分差异;(3)上述方法在城市宜居性评价的研究中切实可行,该研究能够为国内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城市 城市宜居性评价 人居环境 实证研究 信阳市
下载PDF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振兴 《现代商贸工业》 2011年第23期15-17,共3页
构建城市宜居性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并详述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神经网络的建立、学习训练、以及结果的检验等。将该模型应用于实例检验,得到较满意结果。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城市宜居性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