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口流动与城市就业的内在传导机制和影响
1
作者 汤淑红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1-63,97,共4页
分析人口流动对城市就业市场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揭示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人口流动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影响工资水平和就业结构等方式直接影响城市就业市场;同时,人口流动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和公共政策调整... 分析人口流动对城市就业市场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揭示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人口流动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影响工资水平和就业结构等方式直接影响城市就业市场;同时,人口流动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和公共政策调整等方式间接影响城市就业市场。优化人口流动政策,提高就业机会,加强大众服务,以促进人口流动与城市就业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城市就业 内在传导机制 劳动力供给
下载PDF
中国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86个地级市就业弹性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田野 李平 《西部论坛》 2014年第2期43-54,共12页
采用弧弹性方法测算我国286个地级市的就业弹性,从城市规模和所处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不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高就业弹性是否以牺牲城市劳动生产率为代价以及不同规模城市就业弹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 采用弧弹性方法测算我国286个地级市的就业弹性,从城市规模和所处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不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高就业弹性是否以牺牲城市劳动生产率为代价以及不同规模城市就业弹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失衡问题较为突出,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总体上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各类城市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普遍较高;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在绝对数值上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在增速上与城市生产效率存在替代关系;较大规模城市的较强就业吸纳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就业结构、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民营与外资经济发展水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就业弹性 城市规模 城市就业吸纳能力 城市劳动生产率 城市就业结构 城市产业结构 工业化阶段 城市化进程
下载PDF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创业活力与城市就业增长
3
作者 张明源 李震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42,共10页
当前我国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就业,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则提供了促进就业的新政策方向。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探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就业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宽... 当前我国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就业,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则提供了促进就业的新政策方向。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探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劳动就业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城市劳动就业增长,对中小型城市和东部城市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主要归因于当地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劳动就业的增加。影响机制的分析显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增强城市企业创业活力,并提高区域劳动力需求。因此,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着重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激发企业创业活力并稳定劳动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基础设施 企业创业 城市就业 “宽带中国”
下载PDF
西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特征与城市化的政策响应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波 李开宇 李呈琛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5期103-107,共5页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就业—定居—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其城市就业特征及其相应的经济、社会状态直接影响其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和行为特征。对以陕西省为重点的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就业—定居—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其城市就业特征及其相应的经济、社会状态直接影响其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和行为特征。对以陕西省为重点的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趋于多样化,服务业的就业吸纳潜力巨大;就业城市规模选择偏好于所在省份的大中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存在显著的需求;城市就业收入成为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多数家庭年收入处于城市中低收入范围;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劳动保障受到极大忽视。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目标来看,需要从发展战略与规划方面做出的城市政策响应包括: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吸纳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城市居住为核心促进农民工公平公正地城市化进程;加强对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和城市化需求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就业 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
下载PDF
中国城市就业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 被引量:10
5
作者 田光进 张增祥 +1 位作者 周全斌 乔颜友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5-281,共7页
通过对 1 999年全国 6 6 7个城市就业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 ,我国就业仍然以工业为主 ,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低。城市规模不同 ,就业结构也出现差异。规模越大 ,采掘业、建筑业、工业就业比重越小 ;金融保险、科教、行政... 通过对 1 999年全国 6 6 7个城市就业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 ,我国就业仍然以工业为主 ,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低。城市规模不同 ,就业结构也出现差异。规模越大 ,采掘业、建筑业、工业就业比重越小 ;金融保险、科教、行政等服务业比重越大。而商业、交通运输业比重相差较小。我国城市就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地带差异 ,东部地带工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相对比较发达 ,从业职工比重较大 ;西部地带城市交通、文教及行政等方面所占比重较高。近 1 0年来 ,我国城市就业结构变化很大 ,总的趋势是科教文卫、商业等第三产业大幅增加 ,工业、行政等行业增长较慢。通过对全国各种行业就业的频率分布可知 ,除采掘业外 ,其它行业多呈正态分布 ,城市专业化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就业结构 纳尔逊分类法 特征 演变
下载PDF
农村进城就业人员城市就业及生活境况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马瑞 徐志刚 叶春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20-423,共4页
本文基于来自山东等4省的实地调查资料,全面分析了农村进城就业人员的城市就业、生活境况及近10年的变化。我国非农就业人员以农村青壮高素质子女辈为主,近10年来中长距离就业人员明显增加,经济较发达农村地区外出人员多偏好本省非农就... 本文基于来自山东等4省的实地调查资料,全面分析了农村进城就业人员的城市就业、生活境况及近10年的变化。我国非农就业人员以农村青壮高素质子女辈为主,近10年来中长距离就业人员明显增加,经济较发达农村地区外出人员多偏好本省非农就业。总体上,这一群体的城市就业和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并不明显。同时就业保障改善缓慢,子女随同和教育改善依然举步维艰。建议政府从创造更多城市就业机会,改善城市就业环境,提升人力资本,改革随同儿童教育等方面着手,改善农村进城就业人员就业生活状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进城就业人员 城市就业 生活境况
下载PDF
城市化水平、城市就业密度与技术创新——基于创新型城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洪进 胡子玉 《管理现代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4,共3页
采用2008-2012年中国46个创新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就业密度对创新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就业密度与创新产出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 创新 城市 城市就业密度
下载PDF
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宁 赵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4期44-48,共5页
在对相关的就业理论与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地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影响因子。进而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以相关的区域与空间理论及分析方法为基础,在系统论思想及指标与指标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 在对相关的就业理论与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地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影响因子。进而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以相关的区域与空间理论及分析方法为基础,在系统论思想及指标与指标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35个地级市一级的行政区域的就业能力进行量化指标的对比与分析,进而确定其就业能力的区域分异及所反映出的地域结构特征和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就业能力 地域结构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全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VAR模型 被引量:4
9
作者 董芳 朱宝树 周江涛 《西北人口》 CSSCI 2014年第6期2-8,共7页
本文基于2001—2012年全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VAR模型,对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Granger检验、面板数据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发现,在我国东、中、西部... 本文基于2001—2012年全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VAR模型,对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Granger检验、面板数据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发现,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就业的关系具有差异性,但是不论东、中还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对就业的贡献度均大于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贡献度。要推动不同城市实现稳定就业,人力资本投资比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可能会更加有效。因此,应加大城市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投资的传导机制,实现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就业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 产业结构升级 城市就业 面板VAR 脉冲响应
下载PDF
我国城市就业救助政策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吴小芳 《社会保障研究》 2011年第4期67-77,共11页
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就业救助政策,被赋予期待低收入者积极脱贫自立的目标,但是效果并不如预期。本文以广州市H社区为研究个案,从基层管理者、低保对象的视角出发,试图对政策过程包括"进入与退出"机制... 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就业救助政策,被赋予期待低收入者积极脱贫自立的目标,但是效果并不如预期。本文以广州市H社区为研究个案,从基层管理者、低保对象的视角出发,试图对政策过程包括"进入与退出"机制、方案施行和政策效果做全面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现有的制度设计大大减少了福利依赖的可能性,在扩展低保户人际关系方面起到了正面作用,但是在工作岗位提供、劳动培训等相关配套措施上都无法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从而导致政策目标功效有限。同样,西方"激活"政策脉络在于如何设计再就业机制的有效衔接,避免社会排斥和福利依赖。与我国城市就业救助政策相比较,二者在制度理念、制度背景均不同,因此在延用相关概念时应当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就业救助 动态管理 脱贫自立 社会融入 “激活”政策
下载PDF
对大学生“城市就业”的反思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建武 《教育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0-151,共2页
大学生"城市就业"并非"城市依赖"。大学生城市就业与基层就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大学生"城市就业"源于城市发展优位,源于高校专业设置的城市指向,源于传统的成才和择业观等。实现大学生基层就业,一是要... 大学生"城市就业"并非"城市依赖"。大学生城市就业与基层就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大学生"城市就业"源于城市发展优位,源于高校专业设置的城市指向,源于传统的成才和择业观等。实现大学生基层就业,一是要缩短城乡差距;二是政府要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学生基层就业;三是高校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四是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城市就业 城市依赖 基层就业
下载PDF
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研究脉络与展望 被引量:2
12
作者 江海潮 何一帆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39-47,共9页
随着农民工城镇生活社会融合问题的深入凸显,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相关研究成果日渐增长。已有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以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合同化论、认同论和多元化为逻辑主线、以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问题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农民工城市就业... 随着农民工城镇生活社会融合问题的深入凸显,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相关研究成果日渐增长。已有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以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合同化论、认同论和多元化为逻辑主线、以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问题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内涵、就业融合结构、就业融合制约因素、就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就业融合水平测度和就业融合政策等问题,但农民工就业融合内涵、就业融合内在矛盾和就业融合模式方式等问题的研究严重滞后,亟待拓展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融合 城市就业融合
下载PDF
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城市就业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领娣 吴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56-64,共9页
文章梳理了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交互效应对就业的作用机理,并基于2003─2014年中国2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样本期内除西部地区和非环保重点城市外,环境规制能够促进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会抑制就业规模扩张,且... 文章梳理了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交互效应对就业的作用机理,并基于2003─2014年中国2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样本期内除西部地区和非环保重点城市外,环境规制能够促进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会抑制就业规模扩张,且这种抑制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交互项在总体层面、中部地区和环保重点城市会限制就业吸纳,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交互项未能带来就业促进,这表明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尚未实现协调匹配,二者的交互效应会阻碍就业增加。在"新常态"下,不能割裂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关系,应不断提升二者的协调匹配程度以推进就业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产业结构调整 城市就业
下载PDF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就业增长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建军 余盈克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22-33,146,共13页
实证层面利用2003—2015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动态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就业增长时空演变的影响。结果发现:(1)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就业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果忽略内生性问题这种促进作... 实证层面利用2003—2015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动态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就业增长时空演变的影响。结果发现:(1)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就业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果忽略内生性问题这种促进作用,会初低估;(2)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城市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3)交通基础设施越发达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即: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就业增长 交通基础设施 时空演变 动态面板数据 系统广义矩估计
下载PDF
乡城人口流动、城市就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笔谈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传江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和谐社会建设 人口流动 城市就业 城乡二元社会 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人为本 城市化进程 城乡劳动力
下载PDF
关于采煤深陷区回迁户城市就业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瞳光 高建军 《中国市场》 2018年第22期177-178,共2页
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多年大规模开采造成煤城鸡西地区出现大面积塌陷,这里的居民面临着地质灾害严重、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恶劣等困难,政府为解决此问题实行了将采煤深陷区的居民迁入市区的政策。但回迁户技能单一、就业空... 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多年大规模开采造成煤城鸡西地区出现大面积塌陷,这里的居民面临着地质灾害严重、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恶劣等困难,政府为解决此问题实行了将采煤深陷区的居民迁入市区的政策。但回迁户技能单一、就业空间狭窄等问题已成为城市经济正常发展的严重隐患。因此,研究如何解决采煤深陷区回迁户的城市就业问题就成为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深陷区 回迁户 城市就业
下载PDF
我国两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差异及特点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国勇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8-19,23,共3页
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推动着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两代农民工不同的权利意识及就业的不同特点和差异。调查、研究、概括和分析我国两代农民... 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推动着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两代农民工不同的权利意识及就业的不同特点和差异。调查、研究、概括和分析我国两代农民工城市就业和生存的特点、差异和变化,对制定、调整我国农民工就业及保障政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代农民工 城市就业 差异和特点
下载PDF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市就业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竹 赵永乐 《北方经济》 2007年第1期61-63,共3页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现代化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制度的松动使得农民有可能向城市流动,在城市就业机会增加的情况下,在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城市。城市中,国有单位隐性失业的显性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现代化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制度的松动使得农民有可能向城市流动,在城市就业机会增加的情况下,在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城市。城市中,国有单位隐性失业的显性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自愿失业的出现使得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经历了从“捡”饭碗向“抢”饭碗的过程,农民与市民“争”饭碗是个必然趋势,“饭碗”属于有竞争优势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进城务工 城市就业 经商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乡收入差距 农业现代化 政策制度 就业机会
下载PDF
信息化作用下的城市就业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超群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2-27,共6页
探讨了信息化作用下城市就业与城市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从城市产业结构转变论述了信息化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认为产业转化会对城市就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信息化过程中不同产业部门就业情况,并结合实际提出现阶段... 探讨了信息化作用下城市就业与城市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从城市产业结构转变论述了信息化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认为产业转化会对城市就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信息化过程中不同产业部门就业情况,并结合实际提出现阶段西安市信息化作用下就业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产业结构 城市就业
下载PDF
大力发展城市就业贷款业务
20
作者 胡乃武 董藩 周宇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2-64,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城市 下岗职工 就业 金融机构 创新 发展 城市就业贷款业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