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上海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时空特征研究(1843—1949)
1
作者 万勇 牟振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2,180,共12页
城市空间形态综合反映了城市集聚地的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通过对多种历史文献和地图资料的深入分析,可以将上海在1843年至1949年间的空间形态演变划分为六个明显不同的阶段:从“内外城”到“新旧城”,从“带状城”到... 城市空间形态综合反映了城市集聚地的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通过对多种历史文献和地图资料的深入分析,可以将上海在1843年至1949年间的空间形态演变划分为六个明显不同的阶段:从“内外城”到“新旧城”,从“带状城”到“三向城”,以及从“块状城”到“主副城”。近代上海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时空特征揭示了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经济和文化等特征,可归结为:江河主轴、一路向海;圈层发展、走向开放;多元发展、异质交织。厘清这一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进的脉络,有助于我们挖掘更为丰富的城市历史人文内涵,把握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和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 演进 上海
下载PDF
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
作者 肖义 杨浩南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8,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赫芬达尔指数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总体上显著推动城市空... 研究目的: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赫芬达尔指数法,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家级城市群规划总体上显著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2)经济集聚、产业集聚、扩大市场开放程度,促进要素市场高效配置以及改善政府间协作水平是国家级城市群规划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机制;(3)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对偏单中心和偏多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均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但对过渡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作用效果不显著,且该规划对促进外围城市、“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博台线”西南半壁、第一梯队城市群以及第二批次规划实施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效果更显著。研究结论:应因地制宜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动态规划方案,重点关注过渡型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问题,分类引导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系统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城市群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下载PDF
纸材料在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3
作者 彭鸿坤 王艺 宋文超 《造纸信息》 2025年第2期125-126,共2页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设计领域的重要议题,在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创作中,创新材料的应用已逐渐成为提升设计质量和功能性的关键。而纸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物理特性、生态友好性、可回收性在设计中展现出了多种可能性,能够满足...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设计领域的重要议题,在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创作中,创新材料的应用已逐渐成为提升设计质量和功能性的关键。而纸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物理特性、生态友好性、可回收性在设计中展现出了多种可能性,能够满足环境可持续性的要求;并且其轻便性、可加工性和可塑性,为城市空间和公共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灵活且富有表现力的解决方案。文章围绕纸材料在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展开探讨,期望为设计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促进该材料在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创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材料 公共艺术 城市空间
下载PDF
复杂适应+数字孪生支持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研究
4
作者 曹文 黄田 孙思敏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54-60,共7页
为使我国城市空间发展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社会经济发展大转型,本文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引入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并建立了一种复杂适应的城市空间发展理念和数字化规划设计技术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复杂适应系统构成与系统演化的机... 为使我国城市空间发展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社会经济发展大转型,本文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引入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并建立了一种复杂适应的城市空间发展理念和数字化规划设计技术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复杂适应系统构成与系统演化的机制;城市空间系统适应性演化的总框架与空间规划设计原则;面向城市规划设计的数字挛生城市建立;数字孪生技术支持的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适应性演化 数字化规划 复杂适应系统(CAS)
下载PDF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及分区调控
5
作者 晏金龙 银超慧 +3 位作者 安子豪 张思敏 文倩 陈伟强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顾及空间异质性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并定量分区,对因地制宜调控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城市用地与建筑等空间数据,综合利用地理探测器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从... 顾及空间异质性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并定量分区,对因地制宜调控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城市用地与建筑等空间数据,综合利用地理探测器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从全局与局部2个层面探究在控规单元下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并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进行影响分区。结果表明:全局上三维建筑指标对热环境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大于二维城市用地类型指标,建筑密度(q=0.479)具有全局主导驱动特征。各指标对热环境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工业用地面积占比等指标具有较强的局部驱动特征。以MGWR局部回归系数为基础,根据不同分区内指标影响强度与作用方向的差异性,将武汉市主城区划分为4类调控区,包括三维建筑形态主导区、建筑密度强主导区、水域面积占比与建筑密度共同主导区与综合过渡区,制定因地制宜的调控策略。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基于“控规单元+控制性指标”的组合,并依据各分区不同的影响特征,提出因地制宜的调控策略,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形态优化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城市空间形态 分区调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地理探测器 空间异质性 武汉市主城区
下载PDF
媒介技术如何中介城市空间的知觉——基于“AR光影秀”的观看实践
6
作者 洪杰文 宋思茹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9,共11页
媒介技术正在成为一种“主动技术环境”,既构成城市生活的背景,又积极且隐蔽地中介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此背景下,基于对二元化“媒介-空间”研究的理论反思,研究以“技术中介”为理论视角,通过“AR光影秀”的观看实践来追问技术如何中... 媒介技术正在成为一种“主动技术环境”,既构成城市生活的背景,又积极且隐蔽地中介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此背景下,基于对二元化“媒介-空间”研究的理论反思,研究以“技术中介”为理论视角,通过“AR光影秀”的观看实践来追问技术如何中介城市空间的知觉,并以此回应主动技术环境下“技术中介意向性”的理论问题。研究发现:媒介技术围绕身体及其空间感知活动,在技术定向中,将身体对空间的感知方式预设为一种“观看”;在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通过身体的感官、感知活动、被动经验等内外知觉活动来转换知觉经验;通过与人为意向性的交互,技术中介生成了“公共信息景观”和“观赏物”的知觉倾向。进一步来看,主动技术环境下的技术中介呈现出知觉转向,对感觉身体的关注超越了技术物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中介 知觉 媒介城市空间 AR光影秀
下载PDF
外卖餐饮城市空间分布格局与商业特征耦合研究——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
7
作者 兰心喆 叶鹏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34-42,共9页
互联网外卖已经成为餐饮业不可忽视的售卖渠道,其空间分布与商业表现存在有别于传统线下餐饮的特征,本研究通过外卖POI数据与其市场数据,结合武汉市武昌区的土地分类数据,利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对外卖餐饮的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与商... 互联网外卖已经成为餐饮业不可忽视的售卖渠道,其空间分布与商业表现存在有别于传统线下餐饮的特征,本研究通过外卖POI数据与其市场数据,结合武汉市武昌区的土地分类数据,利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对外卖餐饮的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与商业特征进行耦合研究。结果表明,外卖餐饮在空间分布上同时表现出了“均质化+多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外卖店铺于不同功能区混杂之处表现出了更明显的聚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饮POI 外卖餐饮 城市空间分布 耦合分析
下载PDF
互联互通2.0:基于多层级网络效率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协同模式研究
8
作者 朱金津 夏海山 +1 位作者 刘晓彤 徐然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
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后城市空间进入更高的网络层级发展阶段,如何提升都市圈空间效能成为研究重点。首先,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当前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协同模式的研究特点与不足。其次,将网络与流动思想... 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后城市空间进入更高的网络层级发展阶段,如何提升都市圈空间效能成为研究重点。首先,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当前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协同模式的研究特点与不足。其次,将网络与流动思想纳入研究,进一步以多层级网络效率为切入点,分析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网络结构和功能协同发展的关键要素,提出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的互联互通2.0模式,从网络结构的联通性、网络节点的耦合性以及要素流的流动性3个方面强化协同关系。最后,结合案例提出我国互联互通更高阶段的发展方向,理论上强调网络的层级性、节点性以及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践上提升多层次轨道交通枢纽的网络联通性与耦合性,研究成果可以为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多层级网络 互联互通 城市空间效率 文献计量分析
下载PDF
城市行政中心迁移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9
作者 徐少杰 王开泳 王甫园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6-288,共13页
以青岛市为例,利用CLCD数据集,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测度行政中心迁移前后青岛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分析行政中心迁移前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城市行政中心迁移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行政中心... 以青岛市为例,利用CLCD数据集,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测度行政中心迁移前后青岛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分析行政中心迁移前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城市行政中心迁移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行政中心迁移后,青岛建设用地面积扩展的数量、扩展速率、扩展强度的指标平均值均高于迁移前,即行政中心迁移加快了青岛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2)行政中心迁移带来了青岛城市空间扩展的集聚态势,表现出多中心集聚的变化趋势,环胶州湾沿线是空间扩展的主要热点区;3)土地财政是青岛行政中心迁移后城市空间扩展的直接原因,土地财政的提升提高了政府的空间治理能力,进一步推动青岛市生产要素、城市规划和城市功能的重构,间接影响了城市的空间扩展。本研究凸显了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中考虑行政中心迁移的空间影响的重要性,能为城市行政中心的科学迁移和规划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区划调整 城市行政中心迁移 城市空间扩展 作用机理 青岛
下载PDF
基于三维城市空间的文本感知效果设计与评估
10
作者 张帆 《绿色科技》 2025年第3期145-149,共5页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三维空间中信息可视化的表达方式与类型。本文以三维城市空间为载体,研究文本感知效果的设计与应用,旨在探索三维城市空间中文本可视化的感知效果能否提升用户感知能力,从而优化用户体验。本文选取、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三维空间中信息可视化的表达方式与类型。本文以三维城市空间为载体,研究文本感知效果的设计与应用,旨在探索三维城市空间中文本可视化的感知效果能否提升用户感知能力,从而优化用户体验。本文选取、设计4个文本感知因子,引入屏幕空间距离与对象空间距离两个变量,结合常见数学规律组合得到不同感知效果作用函数。通过将感知效果作用函数应用于选定三维城市空间中信息数据集的方法,得到系列感知增强的文本信息可视化结果,并通过用户测试来评估与分析这些结果。基于25名用户测试结果得知,与原始可视化结果相比,本文设计的11组感知效果作用函数中有7组提升了用户找寻关键信息的感知效率(时间)与用户体验(难易度),且基于屏幕空间的感知效果优于基于对象空间的感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 文本可视化 感知效果设计 三维城市空间
下载PDF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人才流入与城市空间效率
11
作者 魏新月 田伟腾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8,共14页
在中国城镇化由速度向深度转变的重要时期,高效率是城市未来发展方向,要素资源合理的空间布局成为提升城市空间效率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利用中国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的POI的微观数据,分别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 在中国城镇化由速度向深度转变的重要时期,高效率是城市未来发展方向,要素资源合理的空间布局成为提升城市空间效率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利用中国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的POI的微观数据,分别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与空间均等两方面衡量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发现:(1)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城市空间效率呈现倒U型的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均等的优化可以促进城市空间效率提升;(2)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和空间均等均会因城市不同的行政等级和发展阶段而对城市空间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3)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实证验证了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可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流入,进而促进城市空间效率的提升。因此,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为标准,提出缓解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空间不匹配的问题;增加教育、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在城市外围区域的投入;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有差别地分类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通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提升城市宜居性,进而吸引人才流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均等 城市空间效率 人才流入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
作者 王妍 刘凯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7—2022年中国29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夜间灯光数据计算赫芬达尔指数以表征城市空间结构,通过空间自相关研究其空间分异规律,建立双向固定效应的空... 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7—2022年中国29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夜间灯光数据计算赫芬达尔指数以表征城市空间结构,通过空间自相关研究其空间分异规律,建立双向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国和不同类型城市均呈现多中心演变趋势,且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明显,局部空间自相关以高—低型和低—低型为主;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城市空间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先趋于单中心后趋于多中心”演化过程,物流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演化,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提高有利于城市空间结构向单中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空间杜宾模型 中国
下载PDF
商业综合体与城市空间之关系探讨——以中赢国际大厦设计为例
13
作者 丁梓文 《浙江建筑》 2025年第1期47-50,共4页
商业综合体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可以节约资源,高效利用,同时由于其功能及流线复杂,体量庞大,建成后对周边的城市空间容易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界面对周边环境的辐射影响,努力协调好大体量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使两者... 商业综合体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可以节约资源,高效利用,同时由于其功能及流线复杂,体量庞大,建成后对周边的城市空间容易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界面对周边环境的辐射影响,努力协调好大体量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使两者充分地融合、共生,并寻求共同塑造一个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的城市区域环境。以中赢国际大厦为例,对商业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主楼及裙房逐层后退,设置半开敞庭院等措施,让建筑的界面向周边城市空间展示谦恭和友好的姿态,从而为商业综合体很好地融入城市空间创造客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关系 友好 庭院 界面
下载PDF
基于城市空间的高层建筑设计理论研究
14
作者 丁华 谢承国 汪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5年第1期135-138,共4页
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元素,不仅仅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和风貌,更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利用、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城市空间的需求、特点和规划,成为了当代设计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基于城... 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元素,不仅仅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和风貌,更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利用、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城市空间的需求、特点和规划,成为了当代设计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基于城市空间的高层建筑设计理论,分析了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在设计中实现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和谐共生的方法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高层建筑 城市空间 和谐共生
下载PDF
天津日租界的规划与城市空间研究(1898-1936)
15
作者 龚宁 《城市史研究》 2025年第1期201-213,共13页
开埠后,为攫取更多利益与资源,列强在津开辟租界,并出于自身利益诉求对租界进行所谓“规划”建设。各租界规划案“风格”各异,以致天津城市整体呈现“拼贴”形态,空间布局支离破碎。天津日租界的1899年“郑领事规划案”、1901年“第一... 开埠后,为攫取更多利益与资源,列强在津开辟租界,并出于自身利益诉求对租界进行所谓“规划”建设。各租界规划案“风格”各异,以致天津城市整体呈现“拼贴”形态,空间布局支离破碎。天津日租界的1899年“郑领事规划案”、1901年“第一期规划案”、1909年“第二期规划案”等三个规划案虽有一定延续性,注重与老城和邻近租界的空间互动,但是其杂糅的特点也非常明显。日租界的规划是为了满足日侨生活和经营的需要,并以之为据点倾销日货、掠夺华北资源,不断嵌入天津新的航运和商业中心。这一时期各自为“政”的市政规划和开发对城市的风格统一和长期发展必然是不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天津 日租界规划 城市空间布局
下载PDF
智能城市空间优化与规划方法研究
16
作者 卢璐 《智能城市》 2025年第1期88-91,共4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城市管理在应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时日益显得力不从心。智能城市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城市空间优化与规划提供新的途径。文章重点探讨了智能城市技术在交...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城市管理在应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时日益显得力不从心。智能城市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城市空间优化与规划提供新的途径。文章重点探讨了智能城市技术在交通管理、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优化中的具体应用,特别是大数据分析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作用。以西安市为例,深入分析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智慧停车、环境监测以及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并结合原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智能城市技术能够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环境质量,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城市 城市空间优化 规划方法 智能交通
下载PDF
论双雪涛小说中的城市空间书写
17
作者 张馨予 陈诚 《今古文创》 2025年第9期31-33,共3页
双雪涛作为当代东北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小说中的城市空间书写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双雪涛小说中城市空间的呈现、城市空间与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展现了东北城市在时代变迁中的沧桑画卷。城市空间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人... 双雪涛作为当代东北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小说中的城市空间书写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双雪涛小说中城市空间的呈现、城市空间与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展现了东北城市在时代变迁中的沧桑画卷。城市空间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人物命运的载体。双雪涛的作品为理解东北城市历史与人性提供了独特视角,是文学对城市空间和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雪涛 城市空间 东北城市
下载PDF
基于双碳目标的城市空间低碳规划技术分析
18
作者 范凡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2020年,我国首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目标,旨在优化自然环境,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已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建设布局规划工作... 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2020年,我国首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目标,旨在优化自然环境,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已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建设布局规划工作中。本文对双碳目标下城市空间低碳规划技术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城市空间 低碳规划 技术分析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以日本东急为例
19
作者 梁晓娜 《人民公交》 2025年第5期72-75,共4页
2019—2023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城市居民出行的需求被抑制,加之各个国家和城市普遍采取的限制人群聚集的防控政策,延续三年的疫情对轨道交通运营,乃至与其相关的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疫情结束之后,由于城市居民在出行和生活习惯上... 2019—2023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城市居民出行的需求被抑制,加之各个国家和城市普遍采取的限制人群聚集的防控政策,延续三年的疫情对轨道交通运营,乃至与其相关的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疫情结束之后,由于城市居民在出行和生活习惯上的改变,其影响有一定的持续性。基于此背景,本文以日本东急为例,介绍了疫情前日本东急轨道交通运营的模式、疫情带来的城市去中心化趋势、应对疫情转变推出的改进策略、并以链接挑战公园(Nexus Challenge Park)为案例,介绍了东急最新的基于轨道站点的社区运营案例,旨在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TOD的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轨道交通 TOD 城市空间发展
下载PDF
景观叙事视角下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大连市向应公园为例
20
作者 吕强 商周媛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36-40,共5页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深化阶段,在粗放式增长模式下形成的大连向应公园园区景观显露出与时代发展和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研究场地功能、场地结构及场地动线,并对这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阐述了园区景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运用景观叙事的...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深化阶段,在粗放式增长模式下形成的大连向应公园园区景观显露出与时代发展和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研究场地功能、场地结构及场地动线,并对这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阐述了园区景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运用景观叙事的理论与方法重现或升华场地文化精神,唤醒使用者记忆并引发情感共鸣,建构空间与人的依恋关系并提升行为体验感。以期为城市公共空间合理更新优化提供相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更新 景观叙事 场所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