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述评及应用反思 被引量:5
1
作者 洪世键 姚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5-150,共6页
1960年代后,西方学术界出现一股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研究范式为指导,批判资本主义资本积累和城市空间问题的思潮,称之为"新马克思主义"或"新政治经济学"学派。为了更好理解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内涵,应从梳... 1960年代后,西方学术界出现一股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研究范式为指导,批判资本主义资本积累和城市空间问题的思潮,称之为"新马克思主义"或"新政治经济学"学派。为了更好理解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内涵,应从梳理新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典型学术思想入手,揭示其在城市空间研究领域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区别与联系,探索该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反思当前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治理领域应该做出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马克思主义 城市空间理论 空间生产 洛杉矶学派
原文传递
基于文化转向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理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宁 《建筑与文化》 2011年第1期90-91,共2页
空间在非空间学科中的广泛应用,带动了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空间转向",与此同时,城市规划类空间学科进行了"文化转向"。然而,这种学科交叉并未产生如人们所料的规划理论创新,相反却导致了城市规划学科核心理论的空心... 空间在非空间学科中的广泛应用,带动了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空间转向",与此同时,城市规划类空间学科进行了"文化转向"。然而,这种学科交叉并未产生如人们所料的规划理论创新,相反却导致了城市规划学科核心理论的空心化。出现此种问题的原因和关键即在于"学科拓展时丢失了规划学科的空间本体"。疏解这一危机的出路在于建立空间发展深层结构与其自身规律之间的深层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发展 深层结构 自身规律 深层结构与自身规律的关系
下载PDF
旧城区体育场地设施屋顶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基于城市空间理论 被引量:3
3
作者 隔超 谢洪伟 吴亚婷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20年第3期25-28,共4页
以城市空间理论为基础,采用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旧城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屋顶供给模式与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根据健身活动供给方式,可分为公共体育设施和商业体育设施两种屋顶供给模式;旧城区体育场地设施屋顶开发利用存在屋顶... 以城市空间理论为基础,采用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旧城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屋顶供给模式与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根据健身活动供给方式,可分为公共体育设施和商业体育设施两种屋顶供给模式;旧城区体育场地设施屋顶开发利用存在屋顶权属无法明晰、场地建设成本较高、缺乏国家建设标准等关键问题。为实现旧城区体育场地设施屋顶空间的有效供给,提出科学界定屋顶的产权归属、探索屋顶供给的融资渠道、制定屋顶供给的相关标准等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城区 体育场地设施 体育空间 屋顶空间 城市空间理论
下载PDF
恩格斯城市空间理论:形成、意蕴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丁帅 李妍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39,共9页
城市空间理论属于恩格斯空间研究的微观角度,这一理论散见于恩格斯《乌培河谷的来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住宅问题》等著述中,是其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阶级对立和压迫在“空间正义”问题上的直观揭示,也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 城市空间理论属于恩格斯空间研究的微观角度,这一理论散见于恩格斯《乌培河谷的来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住宅问题》等著述中,是其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阶级对立和压迫在“空间正义”问题上的直观揭示,也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导致的“空间异化”问题的深刻批判。其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可以高度概括为“四重要义”:社会实践创造城市空间,生产方式变革再塑城市空间,“非正义”性催生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危机以及共产主义时代城乡融合的必然性。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奠定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城市研究的理论基础,指导我国城市发展及治理实践,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实施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城市空间理论 城乡融合
下载PDF
浅析大卫·哈维的城市空间理论
5
作者 王宁 《今古文创》 2020年第17期47-48,共2页
哈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从地理学的角度力图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市空间理论进行阐释与建构,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与城市空间和现代性问题相结合,阐述了城市空间的资本化与城市间的权力斗争,揭示了城市空间发展不平衡的根源... 哈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从地理学的角度力图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市空间理论进行阐释与建构,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与城市空间和现代性问题相结合,阐述了城市空间的资本化与城市间的权力斗争,揭示了城市空间发展不平衡的根源,提出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乌托邦式理想,为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对哈维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哈维的城市空间理论,为我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经验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维 城市空间理论 启示
下载PDF
新世纪呼吁新的城市空间理论模型
6
作者 孙群郎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2,共4页
城市空间周期论是重要的城市发展理论之一,一俟产生就被广泛应用于欧美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研究之中。然而,该理论在方法论上存在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根本弱点,而在实践上也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王旭教授指出,美国城市的发展很少受... 城市空间周期论是重要的城市发展理论之一,一俟产生就被广泛应用于欧美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研究之中。然而,该理论在方法论上存在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根本弱点,而在实践上也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王旭教授指出,美国城市的发展很少受到偶然因素的干扰,市场经济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带有一定的原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理论 模型 呼吁 城市发展理论 发展中国家 城市研究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城市空间分析理论视角下我国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宋铁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1,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城市空间分析理论视角下,对公园、广场、滨水区、度假区、商业综合体等主要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的缘起、主要类型、主要功能及在我国的现实发展状况等进行了分析和审视,进而提出了按照日常、周末、假日三级都市圈布...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城市空间分析理论视角下,对公园、广场、滨水区、度假区、商业综合体等主要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的缘起、主要类型、主要功能及在我国的现实发展状况等进行了分析和审视,进而提出了按照日常、周末、假日三级都市圈布局我国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的具体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城市运动休闲空间 形态 类型 布局模式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权利问题——基于大卫·哈维空间理论的视角
8
作者 洪振洋 《萍乡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7-21,共5页
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医疗服务等发展不平衡不全面,城镇居民城市权利被忽视被削弱。为了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与全面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做深入的分析... 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医疗服务等发展不平衡不全面,城镇居民城市权利被忽视被削弱。为了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与全面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做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文章借鉴大卫·哈维的空间理论中关于城市空间问题的总结以及如何帮助居民争取城市权利的方法,并结合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具体的本土化问题,探索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权利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卫.哈维 城市空间理论 新型城镇化 城市权利
下载PDF
杭州市城市宏观空间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倪沪平 《杭州商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86-91,共6页
杭州市城市宏观空间结构研究是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在对长江三角洲城镇体系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 ,依据城市潜力等手段 ,对分处长江三角洲南北冀的两个协调极 (杭州和南京 )与发展极 (上海 )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对长江三... 杭州市城市宏观空间结构研究是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在对长江三角洲城镇体系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 ,依据城市潜力等手段 ,对分处长江三角洲南北冀的两个协调极 (杭州和南京 )与发展极 (上海 )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对长江三角洲南冀城镇体系中杭州与其它城市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的问题进行探讨 ;对杭州中心城市与周围相邻城市之间关系和发展方向进行测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市 空间结构 城市潜力 经济场 城市空间理论 长江三角洲城市
下载PDF
生态城市理论在兰州城市开放空间建设中的运用
10
作者 连华 《城乡规划(城市地理学术版)》 2014年第4期28-34,共7页
文章从生态城市的内涵入手,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结合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现状,提出了运用生态城市理论进一步加强兰州城市开放空间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文章指出,外围环绕的南北两山、东西向带形拓展的黄... 文章从生态城市的内涵入手,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结合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现状,提出了运用生态城市理论进一步加强兰州城市开放空间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文章指出,外围环绕的南北两山、东西向带形拓展的黄河、组团之间的楔形嵌合的防护绿地以及城市中分散布局的公园、游园、绿地和城市广场等共同构成了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的基本格局。因此,在兰州市域范围内,运用生态城市理论,把兰州城市开放空间建设为多个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兰州城市的生态环境条件;在兰州中心城区,结合河谷型城市的地形特点,运用生态城市理论,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斑块和基质相结合的景观结构,可以形成保护和控制生态学过程中物质能量流通、生物迁移路径的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生态景观格局;在城市的不同地段建设生态功能完善的区域性城市开放空间网络系统,可以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城市中局部地段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城市理论兰州城市开放空间建设
下载PDF
城市空间的异托邦呈现——以傅家甸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明明 盛昕 《城市史研究》 2021年第1期148-166,共19页
城市空间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傅家甸作为社会族群保留集体记忆实践的重要场域,其“历史城市”的表征不单来自单一的纵向历史,而且是由城市内不同形式的文化空间和环境空间所组成的地方整体意象。检视20世纪初傅家甸所呈... 城市空间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傅家甸作为社会族群保留集体记忆实践的重要场域,其“历史城市”的表征不单来自单一的纵向历史,而且是由城市内不同形式的文化空间和环境空间所组成的地方整体意象。检视20世纪初傅家甸所呈现的空间营造过程,在不同权力定位与经济定位的转换中,对应的空间与环境的历史性呈现出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共时想象,无形中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个性”。以空间-历史-社会的框架视之,傅家甸的空间营造亦诠释出一种特殊历史时期的空间文化框架,对空间及其文化形式的关注,社会学和地理学在此框架中达成了某种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理论学说 列斐伏尔 索雅 傅家甸 哈尔滨
下载PDF
当代城市空间批判的解释学重建与都市辩证法——兼评梅里菲尔德的都市马克思主义
12
作者 赫曦滢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11期86-91,共6页
城市空间批判理论为把握"后工业"社会的本质属性和理论特征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案。在全球化城市空间批判语境中,城市是人类在实践中塑造的"复杂、多样和意向性"的人化及物化关系,是历史性与现实性、规范性与写意性双... 城市空间批判理论为把握"后工业"社会的本质属性和理论特征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案。在全球化城市空间批判语境中,城市是人类在实践中塑造的"复杂、多样和意向性"的人化及物化关系,是历史性与现实性、规范性与写意性双向构建的社会关系。梅里菲尔德通过提出都市马克思主义和都市辩证法的创新性话语,主张城市研究要遵循一种想象的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方法论。通过诉诸以城市空间批判为主体,以人文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为两条谱系的"一体两翼"的理论工程,梅里菲尔德对城市空间进行了宏大"言说"。他在对当代享誉全球的八位马克思主义都市理论家的思想进行批判性吸收后,重塑了城市二重性,还原其使用和交换价值,构建了"四位一体"的都市辩证法;同时引用马克思的拜物教、阶级、实践和类—存在的概念,用四个相互交织的主题对现实生活的肌理加以论证,构成了都市辩证法的"四重维度"。梅里菲尔德的都市辩证法尝试赋予这些概念以城市维度,并串联起对城市空间的批判,以此为基础解决城市空间批判的理论难题。以梅里菲尔德为代表的城市空间理论,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批判 空间属性 二重性 都市辩证法 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
下载PDF
关于城市开放空间保护与再生的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傅佩霞 《引进与咨询》 2004年第1期13-15,共3页
通过对城市开放空间理论的探讨 ,并在生态文化趋向及人性化思想观念的指导下 ,对城市开放空间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保护与再生管理提出加强规划控制、合理开发利用、恢复重建、拓展新空间四个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 城市开放空间理论 空间保护 生态文化 人性化思想 再生管理 可持续发展 城市广场
下载PDF
浅谈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
14
作者 郑晓阳 王雷 《安徽建筑》 2015年第5期18-19,83,共3页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越来越高,据2010年数据统计,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人口的快速城市化,也对我们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提出了挑战。为合理解决城市化与城市空间布局的矛盾,此次研究作者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阐...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越来越高,据2010年数据统计,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人口的快速城市化,也对我们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提出了挑战。为合理解决城市化与城市空间布局的矛盾,此次研究作者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城市空间发展理论及我国城市空间布局现状,并针对我国现状提出空间布局应对策略,旨在为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研究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发展理论 空间布局 反磁力 集约
下载PDF
空间错位与重塑: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转化的空间视角 被引量:8
15
作者 熊凤水 戴琬莹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20年第5期89-94,共6页
从城市空间理论视角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转化的过程是社会结构在城市空间中的重构和扩展,离不开“空间的再生产”。从物理居住空间、制度保障空间、网络信息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切入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转化的空间错位的研究认为,... 从城市空间理论视角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转化的过程是社会结构在城市空间中的重构和扩展,离不开“空间的再生产”。从物理居住空间、制度保障空间、网络信息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切入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转化的空间错位的研究认为,通过实现城市中多维空间的辩证统一,可重塑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空间架构,即通过合理空间规划来创造宜居的物理居住空间,同一空间正义来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空间,强化空间引导来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空间,扩展空间互动来构建开放包容的精神文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理论 新生代农民工 市民转化
下载PDF
基于城市空间还迁理论的复合型文化建筑群体营造策略——以宁波市镇海科技文创中心项目为例
16
作者 郑叶路 王与纯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1期41-43,共3页
在城市建设逐渐远离大拆大建的传统模式背景下,城市发展面临着尺度过大、功能划分单一、建筑区块割裂以及公共空间缺乏开放性等挑战。以宁波市镇海科技文创中心项目为例,采用多功能与灵活性的设计理念,注重生态保护与融合,打造了一个集... 在城市建设逐渐远离大拆大建的传统模式背景下,城市发展面临着尺度过大、功能划分单一、建筑区块割裂以及公共空间缺乏开放性等挑战。以宁波市镇海科技文创中心项目为例,采用多功能与灵活性的设计理念,注重生态保护与融合,打造了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通过引入绿化平台、湖边漫步道等自然元素,不仅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活动,还优化了功能配置,创造了宜居的城市环境。由此,提出了基于城市空间还迁理论的复合型文化建筑群体营造策略对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解决新城区建设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还迁理论 复合型文化建筑 城市空间布局 文创中心设计
下载PDF
城市空间结构均衡理论及在我国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洪 《城市问题》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6-68,共3页
论述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均衡的静态模型及其经济学涵义 ,并通过我国城市地价和地租空间变化的实证研究成果 ,探讨了该理论应用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可行性。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均衡理论 城市经济学 中国 经济模型
原文传递
城市社会空间批判理论的正义取向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细玲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1-26,共6页
城市社会空间批判理论是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转向。全球化、城市化都应该置于空间的语境中进行研究和考察。城市空间批判理论,建构在资本主义城市空间与人的复杂辩证关系之中,因而它内在包含了城市空间正义问题的讨论。从空间政治战略的... 城市社会空间批判理论是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转向。全球化、城市化都应该置于空间的语境中进行研究和考察。城市空间批判理论,建构在资本主义城市空间与人的复杂辩证关系之中,因而它内在包含了城市空间正义问题的讨论。从空间政治战略的高度,采取城市空间行动,实现公民的城市权,达到城市空间正义,是城市空间批判理论的政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会空间批判理论 城市正义 城市空间行动
原文传递
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比较研究》
19
作者 李凉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40-240,共1页
在自然历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城镇化建设是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手段,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城市问题,在自身探索和经验... 在自然历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城镇化建设是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手段,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城市问题,在自身探索和经验积累的同时,仍需要借鉴国外有关城镇化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并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实践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教训。为此,由李长学撰写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比较研究》一书,有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研究。该书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为导向,以破解城市问题为主线,比较了新城镇化理论融合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问题。该书重点提出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比较分析了两种理论的特色与发展历程,以及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发展带给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市空间理论 社会实践过程 城镇化建设 建构与实践 问题为导向 我国城镇化 经验积累
原文传递
Eco-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被引量:6
20
作者 GUO Rongchao MIAO Changhong +1 位作者 LI Xuexin CHEN Degu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7年第1期28-33,共6页
In terms of ecological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utualism and co- evolutionary mechanism between the eco-spatial structur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In terms of ecological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utualism and co- evolutionary mechanism between the eco-spatial structur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maps out optimized modes of the eco-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analysis is a case stud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n different levels of global,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local scales, on the basis of those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cities should be reasonably sized and appropriately densified; the spatial combination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ught to be orderly, and its eco-spatial structure ought to be optimized and effici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society and eco-spatial environment ought to be that of mutual benefit and co-evolution. 2) “The mode of corridor group network” is a certain trend evoked from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3) The eco-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under “the mode of corridor group network” can further increase the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is in favor of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tualism theory co-evolution theory urban agglomeration eco-spatial structure corridor group network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