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23篇文章
< 1 2 2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绿地生态保护视角昆虫光谱趋性差异
1
作者 王立雄 黄博超 +4 位作者 刘刚 于娟 郝庆丽 杨萌 陶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48-3359,共12页
照明提升城市夜间安全与活力,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夜间照明的迅速蔓延,改变了城市自然环境的光周期与光分布范围,造成光污染生态风险。其中,趋光昆虫受到的胁迫尤为显著,城市绿地昆虫种类与数量急剧下降,进而通过级联效应,... 照明提升城市夜间安全与活力,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夜间照明的迅速蔓延,改变了城市自然环境的光周期与光分布范围,造成光污染生态风险。其中,趋光昆虫受到的胁迫尤为显著,城市绿地昆虫种类与数量急剧下降,进而通过级联效应,引发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失衡问题。昆虫是典型的生态指示种和光敏动物,明确昆虫的光谱趋性差异,筛选出对昆虫趋光性友好的光谱,可为生态光源的研发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城市照明的生态风险。已有研究较多采用实验室内实验箱的设置方法,探究某一特定昆虫属种的趋光行为,尚缺乏对特定生境下的昆虫群落和典型昆虫目的光谱趋性研究。因此,研究在天津市津南区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绿地系统开展野外人工光诱捕昆虫实验,以野外诱捕昆虫的种类与数量为判定依据,分析各光谱的昆虫趋性差异。野外诱虫实验以7种窄光带光谱(单色光)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对评价法,设置趋光昆虫最敏感的紫外光(Ultraviolet,369 nm)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天津城市绿地生境中,4类典型趋光昆虫为双翅目(61.1%)、半翅目(19.7%)、鞘翅目(11.1%)、鳞翅目(5.7%)类,占诱捕总量的97.6%;对照紫外光(Ultraviolet,369 nm),4种典型昆虫总体的趋性敏感光谱排序及趋性概率为:远红色光(Far Red,740 nm)0.5%<深红色光(Deep Red,660 nm)2.0%<橘红色光(Red Orange,627 nm)9.0%<青色光(Cyan,500 nm)22.8%<绿色光(Green,519 nm)22.9%<蓝紫色光(Royal Blue,447 nm)27.6%<蓝色光(Blue,478 nm)40.1%;绝对生态光谱为红光,相对生态光谱为青色光(Cyan,500 nm)和蓝紫色光(Royal Blue,447 nm)。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阶段,研究将有助于生态光源的开发、生态保护和城市光生态建设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发光二极管光谱 城市绿地昆虫 趋光性
下载PDF
城市绿地碳汇核算和监测研究进展
2
作者 陶晓 杨军 +2 位作者 骆翔宇 章语之 李新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3,共6页
城市绿地在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准确评估城市绿地碳汇能力是推进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一项关键工作。在阐述城市绿地碳汇概念的基础上,从城市绿地碳储量变化和碳排放2个方面梳理了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的核算方法... 城市绿地在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准确评估城市绿地碳汇能力是推进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一项关键工作。在阐述城市绿地碳汇概念的基础上,从城市绿地碳储量变化和碳排放2个方面梳理了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的核算方法及应用现状,提出了针对不同尺度、不同管理模式的城市绿地碳汇监测体系构建思路。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绿地基线碳汇量、泄漏量等方面阐明了城市绿地碳汇项目减排量的计量方法。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城市绿地碳汇评估的准确性,推动面向“碳中和”的城市绿地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地 碳汇 碳储量 碳排放 碳交易
下载PDF
绿化覆盖率对城市绿地破碎度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的影响
3
作者 杨纯 蒋恬田 +1 位作者 李欣 李小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48,共7页
优化绿地空间配置(如破碎度)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然而绿地破碎度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可能随绿化覆盖率的变化而变化,对改善城市热环境提出了巨大挑战,但相关研究十分缺乏。以长沙市为例,利用Landsat地表温度表征城市热环境,使... 优化绿地空间配置(如破碎度)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然而绿地破碎度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可能随绿化覆盖率的变化而变化,对改善城市热环境提出了巨大挑战,但相关研究十分缺乏。以长沙市为例,利用Landsat地表温度表征城市热环境,使用解译于高分2号遥感影像的城市绿地图在1 m像元尺度量化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破碎度(用绿地边界密度表征)。以419个1 km格网为分析单元,应用分段线性回归揭示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破碎度间的非线性关系,识别绿化覆盖率阈值并以此为标准将419个1 km格网划分为高绿化覆盖率区和低绿化覆盖率区。以1 km格网平均地表温度为因变量,绿化覆盖率、绿地破碎度、水体覆盖率和裸地覆盖率为自变量从研究区、高绿化覆盖率区和低覆盖率区3个方面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阐明绿地破碎度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最后进行方差分解分析绿化覆盖率、绿地破碎度和其他土地覆盖率对地表温度的独立和联合影响。结果显示,1)绿地破碎度随绿化覆盖率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阈值为44.9%。2)整个研究区,4个指标可解释69.1%的地表温度变异,地表温度随绿化覆盖率、水体覆盖率、裸地覆盖率和绿地破碎度的增加显著降低。3)低绿化覆盖率下绿地破碎度显著影响地表温度,高绿化覆盖率下绿地破碎度对地表温度呈不显著正影响。4)在研究区和不同绿化覆盖率区域,绿化覆盖率对地表温度的独立影响均高于绿地破碎度的独立影响。建议长沙城市绿地规划管理在提高绿化覆盖率的同时可提高低绿化覆盖率区域绿地破碎度以改善城市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地 破碎化 边界密度
下载PDF
游客感知视角下城市绿地空间社会价值评估与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罗巧灵 荣佳雨 +1 位作者 周俊方 马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6,共7页
城市绿地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最容易被人类感知和利用,对其量化评估与影响因素探究可为城市绿地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较少考虑服务设施对游客感知城市绿地社会价值的影响。因此,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为例,利用SolVES模型将... 城市绿地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最容易被人类感知和利用,对其量化评估与影响因素探究可为城市绿地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较少考虑服务设施对游客感知城市绿地社会价值的影响。因此,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为例,利用SolVES模型将6类游客社会价值感知数据进行空间量化,并探究自然资源环境要素和服务设施兴趣点密度对社会价值指数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游客对东湖风景区社会价值偏好为文化价值>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康体价值>可持续价值;社会价值热点区域集中在听涛景区和磨山景区,且大多分布在高程20~40m、坡度2°~6°、距离水体100m范围内;在影响因素上,旅游景点设施和植被覆盖度对各类社会价值影响的贡献值最大,且与社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游客感知 城市绿地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 社会价值
下载PDF
基于“客群动因”的城市绿地与公共道路交通融合度研究
5
作者 胡天君 董家蔚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期206-208,共3页
目的: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的“绿心”,是人们日常休闲旅游、放松心情的最佳去处,其内部交通系统的便捷度、与城市道路交通的融合程度也成为衡量绿地功能性、有效性、便捷性的重要标准。以往封闭的“口袋式”城市绿地虽然在内部形成了完... 目的: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的“绿心”,是人们日常休闲旅游、放松心情的最佳去处,其内部交通系统的便捷度、与城市道路交通的融合程度也成为衡量绿地功能性、有效性、便捷性的重要标准。以往封闭的“口袋式”城市绿地虽然在内部形成了完整的游玩观赏道路系统,但是以绿地本身为核心的内向型绿地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符。方法:通过分析“客群动因”了解游客到达场地的原因及手段,判断游客在城市绿地中的具体行为。将“客群动因”作为目的导向,在设计绿地道路时考虑其与城市道路的融合程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绿地的便捷性与使用率。“以流定形”作为一种基于服务对象自身行为的统筹与分析的设计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城市绿地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融合度不足等问题。文章在“以流定形”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绿地交通系统与城市道路系统的关系。结果:将“客群动因”作为“以流定形”设计方法的“流”,可以使城市绿地具有便捷高效、功能良好的优势。结论:城市公共绿地的交通系统在城市总体的交通系统中的占比虽然没有城市道路大,但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的感受。交通需求的产生与游客入场目的有关,“客群动因”作为设计基点与绿地道路设计相符,能够实现城市绿地收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公共道路 交通 “客群动因” “以流定形”
下载PDF
基于街区小气候环境冬夏协同优化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精准修复
6
作者 王敏 潘文钰 《园林》 2024年第1期28-37,共10页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宜居性下降问题,目前基于气候适应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关注促进自然通风以缓解夏季热岛效应,尚忽视了其冬季可能带来的负效应。从气候调节视角切入,探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在协同冬夏季小气候环境中的低效空间识别与精准修复技术方法。以江苏省昆山市密集城区的189个街区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反演的方法对其冬、夏季小气候环境进行分析,聚类获得7类小气候特征街区。之后,叠加现状绿地生态网络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风环境结果,提取现状适于通风的生态廊道,从宽度、方向、类型等方面分析其潜在通风效能,耦合街区冬夏小气候环境特征,识别研判现状绿地生态网络在冬夏温湿环境调节上存在的低效问题,并提出冬夏协同的精准修复策略,为优化人居环境宜居性、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 气候调节 温湿环境 生态修复 遥感反演 数值模拟 夏热冬冷地区
下载PDF
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与SPCA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重要源地识别
7
作者 仲启铖 张桂莲 张浪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3,共7页
构建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城市生态源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市闵行区城市绿地为对象,运用GIS、RS、Invest及景观连接度模型等方法计算指标,采用SPCA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空间加权计算和重分类识别重要源地。结果表明:(1)在424个备... 构建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城市生态源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市闵行区城市绿地为对象,运用GIS、RS、Invest及景观连接度模型等方法计算指标,采用SPCA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空间加权计算和重分类识别重要源地。结果表明:(1)在424个备选源地中,极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和极不重要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16.2%、16.1%、25.3%、23.0%和19.4%;(2)共识别极重要、重要源地139个,总面积18.61km^(2),平均面积0.134km^(2),占备选源地总面积的35.6%,占全区总面积的5.0%;(3)区域绿地是重要源地的主体,其次是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4)在规划实践中,可依托区域绿地开展绿林农湿多要素复合,提升源地总体规模和服务功能。研究成果可为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精准识别城市绿地生态网络重要源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地 生态网络 生态源地 社会-生态功能 景观连接度
下载PDF
融合GF-2与开放地图数据的城市绿地精细化分类研究
8
作者 黄芳 曹芳洁 王潜心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3期321-329,共9页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效益的重要载体,高精度的绿地目标检测与属性分类为优化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以及建设“碳中和”城市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通过改进经典U-Net算法,进行GF-2多光谱遥感影像图像分类;同时,基于景观生态学理...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效益的重要载体,高精度的绿地目标检测与属性分类为优化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以及建设“碳中和”城市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通过改进经典U-Net算法,进行GF-2多光谱遥感影像图像分类;同时,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采用POI和OSM为代表的开放地图数据,对绿地斑块进行多维度精细化分类;进一步选择深圳市福田区与罗湖区交界处的矩形区域为样本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ASPP+SFAM融合U-Net网络模型与U-Net和U-Net3+模型相比,所识别的城市绿地边界和真实城市绿地边界更吻合。所提出的模型的总体分类精度为90.87%,比U-Net和U-Net3+模型分别提高了11.13%和7.39%。同时,针对遥感影像纹理特征无法直接进行小区域城市绿地社会属性分类的问题,利用POI数据包含的属性信息、城市绿地与OSM道路网的拓扑关系以及景观形态指数,最终实现功能分类、类型特征、服务范围和形态特征4个维度的城市绿地的精细化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分类 U-Net网络 兴趣点 开放街道数据
下载PDF
城市绿地游憩服务网络特征及不同出行模式的响应差异
9
作者 宋子亮 刘宇航 +1 位作者 黄子秋 刘文平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游憩需求显著增长。在城市尺度提升绿地的蓝色和绿色游憩服务效率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方法】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通过提取居民游憩出行的最短路径,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游憩需求显著增长。在城市尺度提升绿地的蓝色和绿色游憩服务效率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方法】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通过提取居民游憩出行的最短路径,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0分别构建步行、骑行和驾车3种出行模式下的5 min、10 min和15 min城市绿地的游憩服务网络,并分析网络的整体特征、节点功能和节点类型,进而探究这些特征在不同出行模式下的响应差异。【结果】当出行时长为5 min时,骑行和驾车模式能够组织超过85%的城市绿地节点协同联系形成游憩服务网络,而步行模式下游憩服务则呈零星局部组团分布。随着出行时长的增加,3种出行模式下游憩服务网络的核心集聚功能节点占比呈上升趋势,且节点类型主要以绿色游憩服务为主。骑行和驾车模式下的边缘汇聚功能节点占比则随出行时长增加而逐渐下降,但其蓝色游憩服务型核心集聚节点的占比则逐渐上升。【结论】城市绿地游憩服务网络效率的整体提升须系统考虑不同出行模式下居民的游憩需求,并协同整合蓝色和绿色游憩空间。这些发现可以为城市绿地游憩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以及游憩资源的系统整合提供直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游憩服务 社会网络分析 城市绿地 出行模式
下载PDF
福州城市绿地冬季鸟类多样性分析
10
作者 顾灵桢 闫淑君 +2 位作者 吕蔚 程敏 胡文静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3,共9页
福州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通道上,探究福州城市绿地冬季鸟类的种类、数量、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及差异,可以为福州冬季鸟类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2021—2023年1月、2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对福州市7个城市绿地冬季的鸟类多... 福州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通道上,探究福州城市绿地冬季鸟类的种类、数量、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及差异,可以为福州冬季鸟类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2021—2023年1月、2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对福州市7个城市绿地冬季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λ)和SΦrensen相似性系数(C_(S))分别计算鸟类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并采用BAS法对β多样性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记录到鸟类有18目54科197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3,25种;古北界90种,东洋界72种,广布种38种;留鸟87种,夏候鸟10种,冬候鸟91种,旅鸟6种,迷鸟3种。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高的城市绿地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H′=3.928),最低的为乌山历史风貌区(H′=2.914);Pielou均匀度指数(J)最高的城市绿地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J=0.871),最低的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公园(J=0.709);Simpson优势度指数(λ)最高的城市绿地为乌山历史风貌区(λ=0.088),最低的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λ=0.026)。3)各城市绿地间β多样性周转组分(β_(sim)=0.278)高于嵌套组分(β_(sne)=0.242)。福州冬季水鸟种类丰富、数量较多,邻近水体的城市绿地的鸟类多样性高于远离水体的城市绿地。7个城市绿地具有整体保护价值,保护不分优先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福州城市绿地 冬季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城市绿地土壤碳氮分布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刘源 李晓晶 +6 位作者 杨制国 段玉玺 宁静 王伟峰 刘宗奇 桑昊 韩珊珊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城市绿地土壤在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缓解热岛效应中起关键作用,但受自然与人为因素交互影响,不同地区、土壤质地或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选取内蒙古林科院树木园内草地、灌木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 城市绿地土壤在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缓解热岛效应中起关键作用,但受自然与人为因素交互影响,不同地区、土壤质地或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选取内蒙古林科院树木园内草地、灌木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和杨(Populus)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样地不同土层间土壤碳氮含量、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城市绿地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持水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37~1.41 g.cm^(-3)、35.71%~39.13%、2.98%~6.75%和31.23%~36.11%,其中草地土壤容重最大,毛管和非毛管孔隙度及饱和持水量最小,杨树人工林则相反;(2)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幅分别为16.70~38.34 g.kg^(-1)和0.54~1.64 g.kg^(-1),分别在20~40 cm和0~10 cm土层增幅最大,为57.01%和33.33%,且表现为:杨树人工林>油松人工林>灌木林>草地;(3)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变幅分别为126.89~163.33 t.hm^(-2)和4.44~6.24 t.hm^(-2),0~20 cm土层碳氮储量占比最大,均超过总储量的50%,且均在20~40 cm土层增幅最大,分别为53.83%和66.05%;(4)垂直剖面上,各样地土壤碳氮含量、储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具有明显的表聚性;(5)城市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本研究中土壤容重、植被类型和微生物数量是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的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植被类型 碳氮分布 环境因子 呼和浩特市
下载PDF
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
12
作者 江佩宜 戴菲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双碳”目标的提出、城市碳排的增加,使得固碳增汇的任务刻不容缓。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碳汇来源,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缓解碳汇压力、提升生态效益,维持碳氧平衡。由此评估碳汇效益,估算碳汇能力,对实现碳的可视化...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双碳”目标的提出、城市碳排的增加,使得固碳增汇的任务刻不容缓。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碳汇来源,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缓解碳汇压力、提升生态效益,维持碳氧平衡。由此评估碳汇效益,估算碳汇能力,对实现碳的可视化管理和碳中和目标具有推动作用。文章在梳理样地清查法、软件模拟法、遥感反演法、涡度相关法4种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原理的基础上,归纳并比较了4种方法的应用规模与优缺点,最后,从完善测算体系与指导规划实践两方面对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城市绿地碳汇 测算方法 碳汇效益 遥感
下载PDF
促进人群健康的城市绿地植物应用现状及分析——以荆州大学城荆江大道为例
13
作者 陈小雨 张想银 +1 位作者 易红 朱桂才 《植物学研究》 2024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以荆州大学城沿江大道的街旁绿地为研究对象,从视觉感知的角度分析城市绿地对健康促进目标的实现途径,以实地踏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将绿地分为三个区块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对绿地建设的建议如下:1) A、B两区块需去同质化,丰富植物种... 以荆州大学城沿江大道的街旁绿地为研究对象,从视觉感知的角度分析城市绿地对健康促进目标的实现途径,以实地踏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将绿地分为三个区块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对绿地建设的建议如下:1) A、B两区块需去同质化,丰富植物种类,增加景观的多样性;2) 增加A区观花植物的数量及种类,B、C两区需均衡配置观花与观叶植物,同时所有区块均需增加观果类植物的配置;3) 重视景观的季节性变化,加强冬季景观的营造,增加冬季可观赏植物的品种与数量。此外,提出根据绿地主要服务人群的需求来营造绿地景观的思路,以期为大学城即将投入建设的区块以及城市未来街旁绿地的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促进 城市绿地 视觉感知 荆州大学城
下载PDF
基于健康中国理念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研究
14
作者 刘之丰 符盛凯 张磊 《艺术科技》 2024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随着许多健康危机的出现,公共健康问题引起了城市规划学界的关注。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指南。城市的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城市空间。但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绿地系统逐渐分散与割... 目的:随着许多健康危机的出现,公共健康问题引起了城市规划学界的关注。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指南。城市的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城市空间。但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绿地系统逐渐分散与割裂,所以应基于健康中国理念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文章旨在探讨健康中国理念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影响及相关规划策略。方法:文章结合健康中国理念下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其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影响,并探索相应的规划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健康中国理念会对城市绿色系统的生态性、网络性和公平性产生影响。结论:健康中国理念对城市绿色系统具有重要影响,未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合理架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建设城市绿色综合体与绿色生态廊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中国 城市绿地系统 策略
下载PDF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概念辨析及构建方法探析
15
作者 张浪 仲启铖 +1 位作者 张瑞 张桂莲 《园林》 2024年第1期4-10,共7页
中国城市建设在近5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快速城市化过程也导致了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效等问题。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背景下,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建设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构建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在近5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快速城市化过程也导致了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效等问题。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背景下,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建设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旨在辨析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概念及内涵,总结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主要特征,梳理其发展历程,提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主要构建方法;同时,明确其作为应对城市生态环境胁迫和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及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以期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理论,为中国城市绿地网络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生态网络 识别 评价 优化
下载PDF
国内外城市绿地与生活空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16
作者 江炜 邵大伟 +3 位作者 邵莉婷 钱佳玲 吴雨菲 薛原 《园林》 2024年第4期52-60,共9页
科学认知城市绿地与生活空间关系,可有效推进人居环境研究的深化并指导规划设计实践。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与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系统分析国内外城市绿地与生活空间研究的进展、热点及趋势。结... 科学认知城市绿地与生活空间关系,可有效推进人居环境研究的深化并指导规划设计实践。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与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系统分析国内外城市绿地与生活空间研究的进展、热点及趋势。结果表明:(1)发文呈阶段性特征,国外研究偏向生态与健康视角,国内更为关注城市环境与建设。(2)国外研究热点领域为城市绿地的生活健康效应、城市绿地社会价值的生活空间分异特征与城市绿地的生活生态环境效益。国内则侧重生活空间内的绿地规划理念与实践、绿地绩效评价、绿地效益与居民权益。(3)国外研究演变特征呈现为尺度逐步缩小、绿地内涵不断扩充,方法由调查实证、简单数理模型向大数据及方法集成发展,对象经历绿地—居民—人绿交互的转变,核心由生态、社会文化类转向健康领域。国内研究核心由社会学、城市规划领域向多学科、多领域融合拓展,研究导向由解决绿地问题的供给侧视角向完善供需匹配关系的双向视角深化。基于相关研究现状提出加强机理荟萃、尺度联动、供给标准、数据共享,以期推动城市绿地与生活空间关系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生活空间 国内外进展 CITESPACE 展望
下载PDF
供需平衡视角下近十年城市绿地研究现状、热点主题与演进趋势
17
作者 杨思艺 孙新旺 《园林》 2024年第3期78-87,共10页
存量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交织背景下,城市用地趋于集约高效建设。作为可以反映人地关系的量化研究,城市绿地供需平衡是城市空间公平正义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有助于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借助Cite Space软件... 存量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交织背景下,城市用地趋于集约高效建设。作为可以反映人地关系的量化研究,城市绿地供需平衡是城市空间公平正义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有助于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借助Cite Space软件,对国内外近十年城市绿地供需平衡相关研究从起源、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等角度进行分析,厘清发展脉络。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成果呈现三个阶段,2017年起稳定上升;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绿地可达性、尺度效益与空间分异、多元与异质群体需求、公平正义等方面;未来可以从供给侧规划转向需求侧优化、绿地单元从城市到社区延伸、互通多元化与绿色场景化呈现、供需平衡向匹配转换等方面深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供需平衡 供需匹配 进展
下载PDF
城市绿地恢复性效益定量化测度方法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瑞秋 黄瑞 《现代园艺》 2024年第6期172-174,共3页
以往大量研究证明,城市绿地具有促进人身心健康,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幸福感等作用,而对恢复性效益的量化测度是营造城市恢复性环境的重要环节。聚焦于环境恢复性效益的定量化研究,总结国内外恢复性效益常用研究方法,包括心理状态评估、建... 以往大量研究证明,城市绿地具有促进人身心健康,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幸福感等作用,而对恢复性效益的量化测度是营造城市恢复性环境的重要环节。聚焦于环境恢复性效益的定量化研究,总结国内外恢复性效益常用研究方法,包括心理状态评估、建成环境评估、环境恢复性评价模型建立3个部分。在心理状态评估方面,较为典型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生理指标测量法、计算机技术辅助测量法;在环境特征评估方面,方法更为多样,除了传统实景对比实验和问卷调查法外,还可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CNN图像识别算法等量化环境特征。在环境恢复性评价模型建立方面,结构方程模式和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常用于环境恢复性效益的量化分析。归纳了以上主要测量工具及其指标特征、以往研究尺度和研究内容,概括不同测量工具的适用领域和优缺点。总结出现有的恢复性效益定量化测度方法呈现尺度扩大化和精细化、从延时测度到实施测度、从单一化到多元化3个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性环境 公共健康 城市绿地 量化研究
下载PDF
河北省城市绿地开放共享对策分析
19
作者 王晓媛 张燕 +2 位作者 郝琳洁 刘兴华 赵钰坤 《现代园艺》 2024年第8期169-170,173,共3页
近年来,随着河北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经济高速发展,市民对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绿地建设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在不断建设和提升城市绿地的同时,要让人们更好地“进绿、亲绿、享绿”,... 近年来,随着河北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经济高速发展,市民对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绿地建设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在不断建设和提升城市绿地的同时,要让人们更好地“进绿、亲绿、享绿”,感受城市园林绿化带来的益处。阐述了近年来河北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现状和城市绿地开放共享的必要性,分析了城市绿地开放共享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开放共享 对策
下载PDF
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与服务水平研究
20
作者 何俊蓉 许砚梅 《现代园艺》 2024年第5期36-39,43,共5页
社区生活圈规划是城市规划重点由土地开发管控转向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创新,为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本研究遵循“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在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对城市绿地进行新的尺度划分,并以长沙市芙蓉区为研... 社区生活圈规划是城市规划重点由土地开发管控转向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创新,为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本研究遵循“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在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对城市绿地进行新的尺度划分,并以长沙市芙蓉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核密度分析法、空间相关分析、网络分析法以及叠加分析法,从数量分布特征和服务覆盖特征两个维度,对城市绿地服务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绿地总体呈现“中间多,两边少”的不均衡空间分布特点;整体绿地服务水平较低,且服务水平分异较大;社区生活圈绿地分布不均,存在一定的服务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生活圈 城市绿地 服务水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