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纤维骨架空间统计方法对雷特综合征患儿脑白质结构与疾病严重度和发育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
1
作者 李冬蕴 李慧萍 +6 位作者 朱国青 张颖 鲁萍 张凯峰 乔中伟 徐琼 徐秀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0-285,共6页
背景动物模型及细胞学水平研究提出雷特综合征(RTT)存在神经元发育不成熟及连接障碍,但在RTT患儿中大脑白质发育及连接情况不明。目的利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RTT患儿白质参数指标异常情况及与疾病严重度和发育水平的相关性。设计... 背景动物模型及细胞学水平研究提出雷特综合征(RTT)存在神经元发育不成熟及连接障碍,但在RTT患儿中大脑白质发育及连接情况不明。目的利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RTT患儿白质参数指标异常情况及与疾病严重度和发育水平的相关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符合典型RTT诊断,存在MECP2基因突变或缺失,行MR常规扫描、Griffith精神发育量表⁃中文版(GDS⁃C)测评和RTT严重程度评分(RSSS)的2~6岁患儿为RTT组,以与病例组同期在我院儿保科及神经内科因主诉头晕、头痛就诊并行头颅MR平扫未发现局灶性或者弥漫性颅内病变且行中国常模标准化量表丹佛发育筛查(DST)结果为正常的2~6岁女孩为对照组(TD组)。GDS⁃C、RSSS和DST测评均在我院儿童保健科完成,测评时间与MR检查相距≤1个月。统一使用我院MR设备,设定DTI序列行MR扫描并获得DTI的4项参数,利用基于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学(TBSS)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得两组间参数差异及定位脑区。主要结局指标RTT白质异常脑区与RSSS和GDS⁃C各能区的相关性。结果2014年6月至2021年6月RTT组22例、TD组23例进入分析,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T组RSSS测评5.5±1.33,GDS⁃C总发育商(DQ)15.8±6.8,其中运动能区发育商(ADQ)为30.2±10.6、个人⁃社会能区发育商(BDQ)为14.6±9.1、听力⁃语言能区发育商(CDQ)为15±7.7、手眼协调能区发育商(DDQ)为9.9±6.2、表现能区发育商(EDQ)为9.2±3.9。TD组DST测评总DQ为94~118(103±7)。各向异性(FA)值RTT组低于TD组,平均弥散量(MD)值和径向弥散率(DR)值RTT组高于T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轴向弥散率(DA)值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I白质TBSS分析结果(FDR校正,P<0.05):RTT组较TD组FA值减低的纤维束主要位于胼胝体的辐射线额部及压部、双侧上纵束、左侧下纵束、内囊后肢及钩形束;RTT组较TD组MD值增加的纤维束主要位于胼胝体体部;RTT组较TD组DR值增加的纤维束主要位于胼胝体膝部、压部及右侧矢状层;RTT组较TD组DA值增加的纤维束主要位于胼胝体体部和压部。RTT的RSSS得分与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左侧上纵束的FA值呈负相关,与胼胝体体部MD值、DR值和DA值呈正相关。内囊后肢FA值与GDS⁃C总DQ、A~E能区的DQ均呈正相关。右侧矢状层DR值与GDS⁃C总DQ、A~E能区的DQ均呈负相关。结论RTT儿童可能存在胼胝体发育不良、大脑广泛性连接障碍及皮层下⁃皮层环路的结构和连接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特综合征 弥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 白质 儿童
下载PDF
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特异性脑白质纤维束改变-基于白质骨架的弥散定量分析
2
作者 郑卫敏 王玲 +3 位作者 杨贝宁 李坤成 卢洁 陈楠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6,共6页
目的 探讨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F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特异性改变。方法 选取25例儿童SCIWOFD患者(SCIWOFD组)及27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对照组)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利用基于白质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学方法(T... 目的 探讨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F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特异性改变。方法 选取25例儿童SCIWOFD患者(SCIWOFD组)及27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对照组)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利用基于白质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学方法(TBSS)分析两组之间脑白质纤维束的差异,并进一步量化分析儿童SCIWOF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改变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最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计算利用TBSS进行儿童SCIWOFD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与HCs相比,儿童SCIWOFD患者右侧上纵束、左侧胼胝体压部和右侧内囊后肢的各向异性分数(FA)显著增加,平均扩散率(MD)、纵向弥散率(RD)显著减低,未发现DTI相关指标与感觉运动评分、患者年龄、病程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在使用右侧上纵束的FA值作为两组样本的分类指标时,其曲线下面积(AUC)达到了0.903。结论 儿童SCIWOFD患者存在显著的脑白质纤维束改变,同时TBSS作为儿童SCIWOFD筛查工具具有一定的潜力,并为未来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 基于白质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 白质纤维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纤维束骨架空间统计方法对内侧颞叶癫痫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席继辉 王晓阳 +3 位作者 肖慧 常晓腾 王蕾 陈自谦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5年第3期16-21,共6页
目的运用基于纤维束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分析内侧颞叶癫痫(MTLE)患者全脑白质纤维束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方法选择24例右利手MTLE患者(左侧MTLE 12例,右侧MTLE 12例)及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12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 目的运用基于纤维束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分析内侧颞叶癫痫(MTLE)患者全脑白质纤维束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方法选择24例右利手MTLE患者(左侧MTLE 12例,右侧MTLE 12例)及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12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西门子3.0 T Trio Tim磁共振扫描仪对研究对象行DTI扫描。使用TBSS法分析白质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及平均弥散率(MD)。结果患者脑白质纤维束FA值显著降低,MD值显著增高。左侧MTLE组双侧大脑半球白质纤维束均有FA值减低,右侧MTLE组FA值减低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右侧;左侧MTLE组双侧大脑半球白质纤维束MD值均有升高,而右侧MTLE组MD值增高的区域全部集中在右侧。结论内侧颞叶癫痫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存在一定的变化。左侧MTLE患者白质纤维束呈双侧性改变,右侧MTLE白质纤维束的变化多位于患侧。患侧钩束DTI参数的异常可能在MTLE的定侧诊断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颞叶癫痫 白质 弥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
下载PDF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白质结构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唐俊婷 王改梅 +1 位作者 李彩霞 马五艳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22期3664-3666,共3页
目的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白质纤维病变并进一步评估白质改变与认知功能变化相关性。方法对12例aMCI患者及24名与患者组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过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分析(TBSS... 目的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白质纤维病变并进一步评估白质改变与认知功能变化相关性。方法对12例aMCI患者及24名与患者组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过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分析(TBSS)方法分析aMCI患者各向异性分数(FA)图。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与健康老年人相比,aMCI患者仅在小范围出现了FA值的降低,包括胼胝体膝部及部分左前额叶。aMCI组白质出现差异的区域的平均FA值(0.5±0.4)与MMSE及MoCA评分存在正相关(r=0.534,P<0.01;r=0.487,P=0.01)。结论胼胝体膝部及部分左前额叶的白质在aMCI阶段即可出现损害,且FA值的下降程度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分析
下载PDF
早期帕金森病脑白质特征的扩散张量成像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凌冰冰 鲁毅 +3 位作者 赵卫 莫茵 胡娟 孙学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67-572,共6页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观察早期(Hoehn-Yahr 1-2级)帕金森病(PD)患者脑白质结构的变化,探索DTI多参数变化与PD患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升高具有显著相关的脑区。资料与方法 27例早...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观察早期(Hoehn-Yahr 1-2级)帕金森病(PD)患者脑白质结构的变化,探索DTI多参数变化与PD患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升高具有显著相关的脑区。资料与方法 27例早期PD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行DTI检查,采用TBSS技术分析两组受试者脑白质纤维DTI的各相关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轴向扩散系数(AD)、平行扩散系数(RD),比较两组各DTI参数的差异,分析PD组有差异脑区的FA、MD、RD值与临床UPD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组多个脑白质区FA值降低,MD、RD值升高(P〈0.05),AD值未见明显变化(P〉0.05)。PD组较对照组有差异脑区的FA值、MD值、RD值与UPDRS评分均有相关关系(P=0.001);FA值降低和MD、RD值升高并与UPDRS评分具有显著相关的脑区为胼胝体、左侧内囊前肢、双侧前放射冠、双侧上放射冠、左丘脑后辐射(P=0.001)。结论 PD患者存在脑白质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髓鞘脱失或纤维完整性受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白质 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
下载PDF
基于纤维束示踪空间统计方法的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安 刘建军 《医学综述》 2017年第1期104-107,共4页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功能影像学显示,PD在引起黑质纹状体系统改变的同时伴有脑白质纤维等其他区域的病理变化。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脑...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功能影像学显示,PD在引起黑质纹状体系统改变的同时伴有脑白质纤维等其他区域的病理变化。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脑白质异常区域进行定位,为定量评估脑白质病变提供可靠参数。该文就TBSS的DTI的分析方法与限度、在PD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以及优缺点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白质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
下载PDF
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学的吸烟成瘾青少年左右脑白质不对称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晓花 王宪福 +3 位作者 陈雅静 谢东东 刘畅 喻大华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1期65-70,共6页
目的:观察吸烟成瘾青少年左右脑白质结构的不对称性变化。方法:采用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TBSS)的分析方法,对23名青少年吸烟成瘾者的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进行处理,观察分析出现左右脑白质结构异常不对称的脑区。结果:通过分析,... 目的:观察吸烟成瘾青少年左右脑白质结构的不对称性变化。方法:采用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TBSS)的分析方法,对23名青少年吸烟成瘾者的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进行处理,观察分析出现左右脑白质结构异常不对称的脑区。结果: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青少年成瘾者的脑白质在胼胝体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前放射冠、内囊前肢等脑区处的左右脑白质不对称差异值较大(FWE校正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胼胝体部(r=0.431, P=0.040)、胼胝体膝部(r=0.429, P=0.041)、前放射冠(r=0.477, P=0.021)这些脑区的轴向弥散率(AD)与尼古丁依赖量表(FTND)程度分数呈显著正相关,胼胝体压部与FTND呈显著负相关(r=-0.450, P=0.031)。胼胝体膝部的分数各向异性与FTND呈现显著正相关(r=0.678, P=0.000)。前放射冠的AD与吸烟指数包年(pack-year)呈现显著正相关(r=0.493, P=0.017)。结论:青少年吸烟成瘾者的胼胝体,前放射冠等脑区的脑白质表现出了异常的左右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成瘾 白质 左右不对称 纤维空间统计
下载PDF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被引量:16
8
作者 伊慧明 江山 张敬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1年第2期162-165,共4页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能够自动、准确地分析扩散张量数据,克服了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在配准和平滑等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可对不同被试者的主要白质纤维束对齐、配准,从而达到较精准的组间比较,因此对脑白质异常区域定位更...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能够自动、准确地分析扩散张量数据,克服了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在配准和平滑等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可对不同被试者的主要白质纤维束对齐、配准,从而达到较精准的组间比较,因此对脑白质异常区域定位更准确,为定量评估脑白质病变提供可靠参数,在脑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TBSS方法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就TBSS方法的原理、计算过程及应用等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
下载PDF
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脑弥散张量成像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雷俊 范玉华 +7 位作者 吴文涛 邹艳 康庄 郑俩荣 国效峰 张晋碚 赵靖平 魏钦令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53-457,共5页
目的分析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结构变化。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68名正常对照进行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通过FSL软件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参数(mean diffusivity,MD)、轴向弥... 目的分析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结构变化。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68名正常对照进行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通过FSL软件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参数(mean diffusivity,MD)、轴向弥散参数(axial diffusivity,AD)和径向弥散参数(radial diffusivity components,RD)值,通过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软件分析2组间差异。结果患者组双侧部分胼胝体膝部、双侧放射冠前肢、左侧放射冠向前额叶的投射、左侧部分前丘脑辐射和分散的左侧钩状束前部多个部位RD值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FEW校正后),2组间FA、MD、A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左右大脑半球之间及额叶与其它脑区之间的连接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白质 弥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
下载PDF
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大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异常的扩散峰度成像研究
10
作者 张晓雪 赵鑫 +5 位作者 沈艳勇 程美英 王长浩 杨喆璇 冯占起 张小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3,30,共6页
目的使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评估全面性发育迟缓(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GDD)患儿大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改变。材料与方法这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了37例GDD儿童作为试验组和32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 目的使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评估全面性发育迟缓(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GDD)患儿大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改变。材料与方法这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了37例GDD儿童作为试验组和32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了DKI序列扫描,经过后处理得到扩散张量和峰度张量参数。使用基于束的空间统计学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比较了这些参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将组间有显著差异纤维束内的参数值与GDD儿童的神经发育得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DD组右侧皮质脊髓束和右侧丘脑前辐射的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均显著升高(P均<0.05);双侧丘脑前辐射、双侧皮质脊髓束和右侧上纵束的径向扩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RD)也显著升高(P均<0.05)。此外,GDD组的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RK)则显著降低(P均<0.05),包括双侧丘脑前辐射、双侧皮质脊髓束、双侧下额枕束、双侧上纵束、双侧下纵束、小钳、左侧钩状束和右侧扣带回。相关性分析发现,左侧下纵束和左侧钩状束的平均RK值与适应性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0.349、0.486,P均<0.05);左侧钩状束的平均RK值与精细动作得分和个人-社交行为得分均呈正相关(r=0.365、0.590,P均<0.05)。结论DKI技术能够检测到GDD儿童大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异常,为探索GDD潜在病理机制提供了有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性发育迟缓 扩散峰度成像 磁共振成像 基于束的空间统计方法 白质 儿童
下载PDF
大脑白质及白质内有髓神经纤维老年改变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杨姝 汪维伟 唐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7-250,共4页
20世纪50年代,Brody发现老年人大脑皮质的神经元死亡高达49%,以后的研究工作也证实了这一发现。因此,几十年来一直认为老年脑必然存在广泛的大脑皮质神经元死亡。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Gundersen为首的丹麦科学家在全世界首... 20世纪50年代,Brody发现老年人大脑皮质的神经元死亡高达49%,以后的研究工作也证实了这一发现。因此,几十年来一直认为老年脑必然存在广泛的大脑皮质神经元死亡。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Gundersen为首的丹麦科学家在全世界首次创立了在三维空间内对形态结构进行准确定量研究的新方法,即新的体视学方法。Pakken—berg和Gundersen率先在国际上将新的体视学方法运用于人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定量研究,他们的研究工作显示正常老年脑不存在显著性大脑皮质神经元死亡,这一结果向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白质 老年人 有髓神经纤维 大脑皮质神经元 神经元死亡 体视学方法 形态结构 三维空间
下载PDF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脑白质微结构分析方法在视路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好玉 王鹏 向述天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7-150,共4页
视觉通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及视皮质。常规磁共振检查技术难以发现视路损伤后白质纤维微结构改变,眼科学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主观性,且不能探测后视路的变化。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种... 视觉通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及视皮质。常规磁共振检查技术难以发现视路损伤后白质纤维微结构改变,眼科学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主观性,且不能探测后视路的变化。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种新兴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各种后处理分析方法结合不同的参数进行分析,可提供组织的微结构信息,并能够直观显示活体白质纤维束,在无创地探索疾病的神经病理机制、评估预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DTI后处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其在视路损伤中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在介绍DTI的主要参数及常见脑白质微结构分析方法的同时,阐述了其在视路损伤研究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对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 视路损伤 基于体素的分析 纤维追踪 基于纤维的空间统计分析 基于Fixel分析
下载PDF
多模态MRI对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脑微结构的研究
13
作者 周莹 张硕 +5 位作者 谭中建 路一坤 高金阳 韩笑 马丽芳 崔方圆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31,共8页
目的基于多模态MRI探索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的脑微结构改变。材料与方法纳入35例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试验组)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35例健康对照者(健康组),进行临床精神认知相关量表数据和MRI数据采集,应用基... 目的基于多模态MRI探索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的脑微结构改变。材料与方法纳入35例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试验组)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35例健康对照者(健康组),进行临床精神认知相关量表数据和MRI数据采集,应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技术分析两组间脑白质和脑灰质的差异,并分析脑结构差异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采用无阈值聚类增强(threshold-free cluster enhancement,TFCE)的统计方法进行置换检验,运用族错误率(family-wise error,FEW)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5),试验组在胼胝体体部、双侧丘脑后辐射、右侧内囊豆状核后部、右侧上纵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与健康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进行多重比较校正,试验组在双侧海马、右侧海马旁回、中央前回、颞上回、颞中回、舌回等脑区灰质体积缩小(FDR校正,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胼胝体体部FA值与右侧海马体积呈正相关(r=0.495,P=0.004),与HAMD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30,P=0.002)。结论脑白质高信号伴抑郁状态患者存在较广泛的白质纤维受累和灰质微结构改变,胼胝体体部白质纤维完整性可能与情绪调节有关,可为临床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高信号 抑郁 脑微结构 白质 脑灰质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 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
下载PDF
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观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白质改变 被引量:4
14
作者 丁蓓 凌华威 +4 位作者 王涛 黄娟 张欢 陈克敏 严福华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采用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分析(TBSS)法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弥散张量改变,以研究其全脑白质纤维束损害的特点。方法:选取24例AD患者和21例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照者),对全脑进行DTI序列扫描。采用FSL... 目的:采用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分析(TBSS)法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弥散张量改变,以研究其全脑白质纤维束损害的特点。方法:选取24例AD患者和21例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照者),对全脑进行DTI序列扫描。采用FSL软件内的TBSS软件包,对被试的DTI扫描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对AD患者及对照者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图像进行基于体素的全脑非参数统计学比较。结果:与对照者相比,AD患者FA值明显减低的脑区包括穹窿和双侧额上回、额中回、左侧额下回白质束及双侧颞中回、右侧颞上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楔叶、右侧扣带束前部、胼胝体膝部、左侧扣带束后部、左侧海马白质束、右侧海马旁回白质束,而双侧丘脑及中脑皮质脊髓束FA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采用TBSS分析方法具有相对客观性,本研究提示AD患者存在明显的白质束损伤,且范围累及较广,对了解AD脑白质异常的潜在神经生物学机制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磁共振成像 纤维空间统计分析 白质
原文传递
扩散峰度成像对遗尿症男童脑白质微结构改变的研究
15
作者 杨子剑 马骏 +3 位作者 杜小霞 林昕迪 陈群 王梦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50,共7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中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探讨原发夜间遗尿症男童脑白质结构的改变及其与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中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探讨原发夜间遗尿症男童脑白质结构的改变及其与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评分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25例男性遗尿症(enuresis,NE)患者(NE组)及24名与其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HC组)进行磁共振DKI扫描,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的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AK),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差异脑区MD、AK及MK值与儿童行为表现间的关系。结果与HC组相比,NE组患者在丘脑前辐射右侧、双侧皮质脊髓束MK值明显升高(P<0.05);在下纵束右侧、皮质脊髓束左侧、下额枕束右侧、大钳AK值均明显升高(P<0.05);在双侧下纵束、双侧皮质脊髓束、丘脑前辐射右侧MD值明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CBCL评分与皮质脊髓束右侧、下纵束右侧的MK、MD值呈正相关,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CSHQ)评分与下纵束右侧、丘脑前辐射右侧、下纵束左侧的MD值呈正相关。结论DKI技术能够发现NE患者脑白质结构的改变,且差异脑区白质结构的改变与CBCL及CSHQ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尿症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技术 基于纤维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白质结构 儿童行为量表
下载PDF
常规MRI表现正常的AIDS患者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TBSS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瑞利 米海峰 +4 位作者 李宏军 任美吉 赵晶 员达 王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4-459,共6页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基于纤维束追踪的空间统计(track-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观察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正常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基于纤维束追踪的空间统计(track-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观察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正常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变化。方法对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2例常规MRI表现正常的AIDS患者(患者组)及2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检查,采用TBSS分析所有受试者脑白质DTI的各相关参数指标的改变,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度(mean diffusivity,MD)、组间轴向弥散(axial diffusivity,AD)值和径向弥散(radial diffusivity,RD)值,进一步提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区的患者组的DTI参数值并与CD4+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多个脑区MD值升高,主要包括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双侧前辐射冠、上辐射冠、后辐射冠、上纵束、左侧内囊前肢、外囊和扣带回(P<0.05,TFCE及FWE校正)。患者组多个脑区AD值升高,主要包括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双侧前辐射冠、上辐射冠、后辐射冠、上纵束、内囊前肢、外囊和扣带回(P<0.05,TFCE及FWE校正)。左侧白质改变多于右侧,胼胝体及双侧前辐射冠是损伤范围较大的脑区。两组各脑区FA值和R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FCE及FWE校正)。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区的MD值与患者CD4计数呈负相关(r=-0.435,P=0.043)。结论常规MRI表现正常的AIDS患者大脑多个区域白质微结构损伤,其病理特征可能是轴索异常改变,损伤区域主要涉及记忆、智能、认知控制等相关脑区。DTI和TBSS技术可以敏感地发现常规MRI表现正常的AIDS患者脑损伤白质微观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 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
下载PDF
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TBSS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荐志洁 霍康 +4 位作者 高洁 李贤军 罗国刚 鱼博浪 杨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6-840,共5页
目的采用DTI及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观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变化。方法对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5例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患者组)及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检查,采用TBSS分析所有受试者脑白质纤维DTI各相关参数,包括F... 目的采用DTI及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观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变化。方法对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5例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患者组)及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检查,采用TBSS分析所有受试者脑白质纤维DTI各相关参数,包括FA、轴向弥散系数(AD)、平行弥散系数(RD)和平均弥散系数(MD),比较两组DTI各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脑白质纤维束参量值的改变以右侧半球为主,其中双侧大脑脚、双侧内囊后肢、右侧内囊前肢、胼胝体体部及压部、右侧上放射冠、右侧后放射冠、左侧扣带、右侧上纵束的FA值显著降低(P均<0.05,FWE校正);右侧大脑脚、右侧内囊后肢、右侧内囊前肢、右侧内囊豆状核后肢、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双侧上放射冠、双侧后放射冠、双侧丘脑后辐射、双侧扣带、双侧上纵束的RD值显著升高(P均<0.05,FWE校正);胼胝体体部及压部、右侧上放射冠、右侧后放射冠、右侧上纵束的MD值显著增高(P均<0.05,FWE校正);两组各脑区A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WE校正)。结论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纤维存在改变,以髓鞘脱失或完整性破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先兆偏头痛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 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
下载PDF
缓解期风火候偏头痛患者脑白质DTI的TBSS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保朋 杨军 +3 位作者 韩坤锜 刘晋 吴宏赟 李春林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10期1845-1849,共5页
目的探讨缓解期风火候偏头痛患者脑DTI特点及其脑白质结构的改变。方法收集23例偏头痛风火候患者与25名健康志愿者的DTI图像,通过PANDA处理软件,进行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观察患者组... 目的探讨缓解期风火候偏头痛患者脑DTI特点及其脑白质结构的改变。方法收集23例偏头痛风火候患者与25名健康志愿者的DTI图像,通过PANDA处理软件,进行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观察患者组与健康志愿者在大脑功能及结构上的差异。结果相对于对照组,风火候偏头痛组患者5个脑区的FA值在显著降低(P<0.05),分别为胼胝体、右侧扣带回、右侧枕叶、右侧颞叶、右侧小脑。结论相对于对照组,风火候偏头痛组部分脑区的白质结构已经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风火候 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纤维追踪技术空间统计方法
下载PDF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对急性精神创伤后早期脑白质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纳 孟令惠 +4 位作者 张英东 杜国帅 刘红冉 高明龙 任贝贝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9-43,共5页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急性精神创伤后早期脑白质微结构的变化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创伤组纳入30例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就诊的交通事故受害者,对照组来自同期在社会上招...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急性精神创伤后早期脑白质微结构的变化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创伤组纳入30例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就诊的交通事故受害者,对照组来自同期在社会上招募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与创伤组相匹配的26例健康者,2组受试者均进行临床数据和MRI数据采集,获得DTI数据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创伤组的数据采集在经历交通事故后1周内进行。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两组间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差异,继而比较FA有差异脑区的径向弥散系数(radical diffusivity,RD)和轴向弥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AD)的差异,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校正,并分析上述指标与HAM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创伤组左侧外囊、内囊后肢、上纵束和丘脑后辐射的FA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些脑区的RD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左侧丘脑后辐射的FA值与HAMA评分呈负相关(r=-0.40,P=0.03)。结论急性精神创伤后早期即可出现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可能影响了创伤后的情绪调节,进一步说明创伤后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精神创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
下载PDF
DISC1 Ser704Cys基因型与脑白质完整性无显著性相关:一项中国较大样本的影像遗传学研究(英文)
20
作者 刘冰 李永辉 +2 位作者 侯冰 于春水 蒋田仔 《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 2012年第1期77-80,共4页
近来一项87例英国健康人群的影像遗传学研究,报告了DISC1 Ser704Cys显著调控脑内的大范围的白质完整性。然而,此类研究的结果在独立样本中的可重复性尤其重要。我们用一组较大样本的健康中国汉族人群,同时采集了遗传学资料和弥散磁共振... 近来一项87例英国健康人群的影像遗传学研究,报告了DISC1 Ser704Cys显著调控脑内的大范围的白质完整性。然而,此类研究的结果在独立样本中的可重复性尤其重要。我们用一组较大样本的健康中国汉族人群,同时采集了遗传学资料和弥散磁共振影像学数据,然后开展了同样的基于纤维束骨架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分析)研究,然后在我们的样本中没有发现DISC1 Ser704Cys与白质完整性的任何显著性相关。我们的研究结果不支持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DISC1 Ser704Cys与脑白质完整型的显著性关联。因此,此相关很有必要在更进一步独立样本中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弥散磁共振影像 Disrupted-in-Schizophrenia-1(DISC1) 基于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分析 白质完整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