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麦区软质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
1
作者 訾金爽 李四方 +1 位作者 汪芳芳 郑文寅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1-1169,共9页
为了深入研究安徽麦区软质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效应与不同种植区域环境效应的互作关系及稳定性,本研究利用AMMI双标图对种植于7个生态试点的12个软质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及吸水率4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 为了深入研究安徽麦区软质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效应与不同种植区域环境效应的互作关系及稳定性,本研究利用AMMI双标图对种植于7个生态试点的12个软质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及吸水率4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AMMI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濉溪和新马桥生态试点能够较好地分辨品种湿面筋含量,区分品种面团稳定时间的最佳地点是太和生态试点,阜阳生态试点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品种的吸水率,能较好地区分蛋白质含量的生态试点是新马桥。吸水率和面团稳定时间表现好的品种是瑞华麦516、天益科麦5号;湿面筋含量中较稳定的品种是华成863和瑞华麦516;天益科麦5号是蛋白质含量平均值较高且较稳定的品种。相对而言,天益科麦5号具有广适、稳定且品质性状优良的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质小麦 AMMI模 主要品质性状 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 稳定性
下载PDF
长牡蛎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2
作者 李寅 鲁林基 +4 位作者 杨奔 李鹏飞 徐成勋 李琪 刘士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2,共10页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10)—(0.59±0.13)和(0.30±0.08)—(0.59±0.13),为中高等遗传力,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25±0.06)—(0.41±0.11),为中低等遗传力。不同日龄的壳高和壳长遗传相关(0.429—0.828)均大于表型相关(0.192—0.611),除180日龄时,遗传和表型相关为低度正相关,其余各阶段均为中高度正相关;生长与存活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138—0.380)和(–0.073—0.512),表现为中低度相关性。研究中生长和存活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34—0.68)和(0.32—0.50),均小于0.7,表明乳山和荣成海区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性状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因此对长牡蛎弧菌抗性进行选育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制定不同的育种方案。研究为长牡蛎抗弧菌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基因环境效应 选育 长牡蛎
下载PDF
基于BLUP和GGE双标图的花生产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3
作者 邓丽 任丽 +4 位作者 郭敏杰 苗建利 芦振华 殷君华 王培云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96,共6页
本研究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BLUP)和基因型主效加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GE)双标图的评价方法,对黄淮海中南片多点联合试验的小粒花生品种的丰产稳产适应性及试验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进行分析,探究基因型和环境对花生生长的影响,明确... 本研究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BLUP)和基因型主效加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GE)双标图的评价方法,对黄淮海中南片多点联合试验的小粒花生品种的丰产稳产适应性及试验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进行分析,探究基因型和环境对花生生长的影响,明确各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对BLUP值和原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热图对比,结果表明,两组数据之间有较多差异,对于产量变异的解释,BLUP值比原始数据更加可靠。BLUP-GGE双标图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开农308的丰产稳产适宜性排在首位,其次为汾花8号、远杂9102;泰安、开封、濮阳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BLUP值 GGE双标图 基因环境
下载PDF
中国荷斯坦牛繁殖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4
作者 师睿 李珊珊 +5 位作者 张海亮 路海博 闫青霞 张毅 陈绍祜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68-3977,共10页
旨在估计奶牛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的遗传参数,检测同一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本研究利用全国6个地区2064个牧场2005至2022年的荷斯坦牛群繁殖记录,计算了2个重要繁殖性状:初产日龄(AFC)和产犊间隔(C... 旨在估计奶牛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的遗传参数,检测同一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本研究利用全国6个地区2064个牧场2005至2022年的荷斯坦牛群繁殖记录,计算了2个重要繁殖性状:初产日龄(AFC)和产犊间隔(CI),共包含1787590和2476422条表型数据。同时对该原始表型数据进行详细的质控和分组。随后,通过BLUPF90软件的airemlf90模块利用单性状动物模型和重复力模型对6个地区的2个繁殖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使用双性状动物和重复力模型估计同一性状不同地区之间的遗传相关,作为基因型与环境之间效应(G×E)的检测指标。结果表明,研究所设定的质控条件能够剔除分布异常的表型值;AFC的遗传力较高且在地区间差异较大(0.06~0.40),而CI的遗传力较低且各地区间差异较小(0.02~0.04);在大多数地区组合下,2个繁殖性状皆检测到了显著的G×E效应(P<0.05)。综上,同一繁殖性状在不同地区的遗传表现存在差异,且部分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G×E效应。因此,对我国奶牛繁殖性状进行遗传改良时需考虑区域性差异及G×E效应对遗传进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繁殖性状 遗传参数 基因环境
下载PDF
基因型-环境互作对距离分析的影响初探
5
作者 蔡民华 张金栋 +3 位作者 赵银荣 曹绛雯 刘庆祝 郭平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年第2期69-73,共5页
探讨基因型-环境互作对距离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存在,影响了距离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限制了距离分析的应用。基因型-环境互作对距离分析的影响可以通过品种稳定性来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证明,当用平均值和... 探讨基因型-环境互作对距离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存在,影响了距离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限制了距离分析的应用。基因型-环境互作对距离分析的影响可以通过品种稳定性来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证明,当用平均值和稳定性方差一起作为参量进行距离分析,可以消除基因型-环境互作对距离分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离分析 基因-环境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安徽麦区软质小麦面粉溶剂保持力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6
作者 程颖 焦碧玉 +5 位作者 王磊 汪辉 崔文礼 朱宗河 赵莉 郑文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91-197,共7页
为了深入了解安徽麦区软质小麦溶剂保持力(SRC)性状的基因型效应与不同种植区域环境效应的互作关系及稳定性,利用GGE双标图对种植于7个生态试点的12个大田推广软质小麦品种的蔗糖SRC、乳酸SRC、碳酸钠SRC和水SRC 4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 为了深入了解安徽麦区软质小麦溶剂保持力(SRC)性状的基因型效应与不同种植区域环境效应的互作关系及稳定性,利用GGE双标图对种植于7个生态试点的12个大田推广软质小麦品种的蔗糖SRC、乳酸SRC、碳酸钠SRC和水SRC 4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GGE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4个SRC性状的GGE变异值均大于50%,环境-基因型互作效应复杂。能较好区分蔗糖SRC和乳酸SRC的试点是濉溪,能较好区分碳酸钠SRC且具有强代表性的生态点是新马桥,能区分水SRC的生态点是阜阳。生态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表明:蔗糖SRC值表现较稳定的品种包括华成863、龙科1109、荃麦725和涡麦99;乳酸SRC值稳定的品种有徽研912和瑞华麦516,碳酸钠SRC值稳定的品种包括徽研912和瑞华麦516,水SRC值表现较稳定的品种是华成8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SRC GGE双标图 基因-环境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冬播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87
7
作者 郭天财 马冬云 +3 位作者 朱云集 王晨阳 夏国军 罗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948-953,共6页
选择冬播麦区9个小麦主产省份有代表性的9个品种,分别在9个省份种植,对其品质性状进行系统分析表明,品质指标在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地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的环境作用大于基因型作用;沉降值、硬度、稳定时间、... 选择冬播麦区9个小麦主产省份有代表性的9个品种,分别在9个省份种植,对其品质性状进行系统分析表明,品质指标在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地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的环境作用大于基因型作用;沉降值、硬度、稳定时间、延伸性和拉伸面积的基因型作用大于环境作用。通过AMMI模型(主效可加互作可乘)对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对部分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分析,品种和环境互作程度比较大的为四川试点,比较小的为陕西和河南试点;同时,不同品种的不同品质指标有不同的适宜区,对于沉降值而言,陕65在四川有好的适宜性,对于稳定时间,豫麦70在山东、河南有好的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冬季 品质性状 基因 环境 效应
下载PDF
非等试验设计水稻产量构成性状基因型×环境互作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左清凡 朱军 +2 位作者 刘宜柏 潘晓云 张建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2-488,共7页
研究表明各产量构成性状不仅普遍存在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 ,而且还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但是不同性状其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多数性状 ,如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穗长及株高... 研究表明各产量构成性状不仅普遍存在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 ,而且还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但是不同性状其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多数性状 ,如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穗长及株高等性状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 ,只有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两性状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所有产量构成性状都存在显性×环境的互作效应 ;除粒长和长宽比两性状外 ,其余性状还存在加性×环境互作。不同性状其遗传率大小不同 ,所受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互作狭义遗传率大的所受环境的影响就大。一般而言 ,除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外 ,其余性状的遗传率都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 ,互作狭义遗传率较小 ,其中粒长和长宽比两性状的互作狭义遗传率接近于零。除千粒重与有效穗数及穗总粒数之间没有检测到显著的相关性外 ,其余产量构成性状之间都存在遗传相关 ,多数性状之间以显性相关为主 ,但加性相关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构成性状 遗传分析 非等试验设计 基因×环境 水稻
下载PDF
小黑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产量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柴守玺 常磊 +2 位作者 杨蕊菊 杨德龙 程宏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5-161,184,共8页
选用26个小黑麦品种(系),在西北高寒农牧交错区的不同试点和供水条件下,利用GGE双标图法研究了小黑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以及稳产性。结果表明:在自然干旱条件下,小黑麦平均籽粒产量为1805.5 kg/hm2,较普通小麦对照增产54.6%;在灌水... 选用26个小黑麦品种(系),在西北高寒农牧交错区的不同试点和供水条件下,利用GGE双标图法研究了小黑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以及稳产性。结果表明:在自然干旱条件下,小黑麦平均籽粒产量为1805.5 kg/hm2,较普通小麦对照增产54.6%;在灌水条件下,小黑麦平均产量为7196.1 kg/hm2,较对照增产67.2%。基因型间、环境间及G×E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环境和G×E对产量的影响远大于基因型,分别为基因型效应的25.9倍和2.1倍。不同小黑麦基因型的产量稳定性、对水分的敏感性和生态适应性差异很大,抗旱性强的基因型约占7.7%,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特性的基因型占15.4%。同时也发现有些基因型对特定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筛选出了适合旱地种植的基因型7个,适合保灌条件种植的基因型9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稳定性 基因×环境 GGE双标图
下载PDF
甘薯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含量的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43
10
作者 陆国权 黄华宏 何腾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2-486,共5页
为探明甘薯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 ,精选 11个有代表性的甘薯品种 (系 ) ,分别在 5个产地进行多品种多试点有重复的品质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随机效应中 ,甘薯维生素C的试点效应最为明显 ,而胡萝卜素则以基因型... 为探明甘薯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 ,精选 11个有代表性的甘薯品种 (系 ) ,分别在 5个产地进行多品种多试点有重复的品质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随机效应中 ,甘薯维生素C的试点效应最为明显 ,而胡萝卜素则以基因型与试点互作效应最为明显。这表明需针对甘薯不同品质特点筛选和确定不同品种所适宜种植的地区 ,或不同地区所适宜种植的品种 ,以实现优质品种优质生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维生素C 胡萝卜素含量 基因 环境 效应
下载PDF
高粱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及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桂香 史红梅 张海燕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71,共4页
选取10个高梁品种分别播种于山西榆次、辽宁沈阳、甘肃平凉、贵州贵阳和湖南长沙5个地区,淀粉、蛋白质、单宁和脂肪4项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地点间4个品质性状均表现出较大的不同。不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各试点籽粒淀粉含... 选取10个高梁品种分别播种于山西榆次、辽宁沈阳、甘肃平凉、贵州贵阳和湖南长沙5个地区,淀粉、蛋白质、单宁和脂肪4项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地点间4个品质性状均表现出较大的不同。不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各试点籽粒淀粉含量变异系数均为最小,平均值为2.59%,单宁最大,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1.57%,蛋白质和脂肪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13%和18.63%,远远高于淀粉和低于单宁,说明不同品种淀粉含量变化相对较小,而单宁含量则有很大的变异,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和改进潜力。分析影响品质性状的主次因素,结果表明,淀粉含量以基因型×环境效应为主,基因效应也较大。单宁含量以基因效应为主要因素,蛋白质含量以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为主,脂肪含量的环境、基因型、基因型×环境效应三者所占总平方和的百分比比较接近,几乎是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平均作用的结果。在今后品种引进和选育方面应考虑这些性状的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以提高品种选育效果和生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品质性状 基因 环境 效应
下载PDF
水稻米粒延伸性QTLs定位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沈圣泉 庄杰云 +3 位作者 王淑珍 舒庆尧 包劲松 夏英武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9-322,共4页
利用协青早B/密阳46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分子遗传图谱,在海南和杭州两地试验,以延伸率作为米粒延伸性考察指标,检测QTL主效应、上位性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遗传分析方法,进行联合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两地... 利用协青早B/密阳46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分子遗传图谱,在海南和杭州两地试验,以延伸率作为米粒延伸性考察指标,检测QTL主效应、上位性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遗传分析方法,进行联合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两地间的平均表现和群体分布特征较为相似,但两地间表型值相关系数却较小。试验检测到1个控制该性状的QTL基因qCRE6,其增效基因来自于父本,提高3.99%的米粒延伸率,可解释5.30%的表型变异,它不存在与环境间显著互作。另外,还检测到2对上位性互作基因,即qCRE2与qCRE5-1、qCRE5-2与qCRE7,前者与环境间存在有显著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在杭州有增加米粒延伸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座位 上位性效应 基因×环境效应 米粒延伸性 稻米品质
下载PDF
甘蔗主要性状基因型×环境互作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鸿凯 蔡华斌 +2 位作者 刘桂富 王尚钦 郭荣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9-73,共5页
 用朱军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E)对11个甘蔗亲本,及以5×6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实生苗的7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性状普遍存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  用朱军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E)对11个甘蔗亲本,及以5×6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实生苗的7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性状普遍存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但不同性状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2)不同性状的遗传率大小不同,受环境影响也不同,较大的互作狭义遗传率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而言,除锤度外,其余性状的遗传率都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互作狭义遗传率较小;(3)所有性状之间都存在遗传相关,多数性状之间以加性和显性相关为主,环境条件对各性状遗传相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显性×环境互作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性状 遗传分析 基因×环境 甘蔗
下载PDF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洪文 王昕 +1 位作者 殷延勃 武绍湖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4-78,共5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基因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各性状加性及显性方差比率均达极显著水平,株高、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千粒质量等性状加性方差比率较大,结实...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基因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各性状加性及显性方差比率均达极显著水平,株高、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千粒质量等性状加性方差比率较大,结实率、单株产量的显性方差比率较大,株高、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单株产量性状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的方差比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长的加性×环境和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方差比率均达极显著水平,着粒密度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方差比率达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环境 粳稻 农艺性状 加性-显性 遗传效应
下载PDF
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梅洁 陈佳 +8 位作者 杨金华 杜娟 普晓英 杨晓梦 李霞 杨加珍 曾亚文 杨涛 李玉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83-1588,共6页
【目的】探索大麦不同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为饲料大麦在不同地区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方法。【方法】对不同海拔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品种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水平;以及不同地区产量性状的... 【目的】探索大麦不同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为饲料大麦在不同地区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方法。【方法】对不同海拔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品种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水平;以及不同地区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并进行多重比较;估算其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及遗传环境互作方差,比较遗传及环境对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每个大麦品种中的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有明显差异;玉溪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有效穗的增加,昆明和玉溪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实粒数的增加,保山和大理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千粒重的增加,玉溪和临沧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产量的增加;实粒数主要受遗传控制,其次受基因与环境互作影响较大,环境影响最小。有效穗、千粒重、产量等产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基因与环境互作变异要大于遗传的影响。【结论】产量性状受遗传影响,产量遗传育种仍是提高饲料大麦产量的关键,根据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产量表现,选择产量高的饲料大麦品种进行推广,是提高不同生态区饲料大麦产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大麦 产量 有效穗 实粒数 千粒重 基因环境
下载PDF
水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樊龙江 胡秉民 +1 位作者 石春海 吴建国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97-103,共7页
利用多年水稻(早籼稻和晚粳稻)区域试验产量结果和有关试验点气候资料,分析 了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构变化趋势、与主要气候因子以及试点平均产量的关系等.研究表 明,水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值在年度间相对稳定,存在... 利用多年水稻(早籼稻和晚粳稻)区域试验产量结果和有关试验点气候资料,分析 了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构变化趋势、与主要气候因子以及试点平均产量的关系等.研究表 明,水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值在年度间相对稳定,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单一试点 水平上产生的交互效应值年度间也保持相对稳定.试点的互作效应由固定部分(由土壤等因素引 起)和随机部分(由不确定气候等因素引起)两部分混合组成,两部分约各占50%.试点互作效应 与试点对品种判别能力的估算参数(Dj参数)之间均存在着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与试点平均产 量之间则表现出一种不规则状态.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晚粳稻试验点品种×地点 互作效应与10月份(灌浆成熟期)的平均日照和平均气温有较大的相关性.从总体趋势上看,气 温和日照与试验点互作效应呈负向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试验 效应 气候因子 水稻 基因×环境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及其正、反杂交后代生长有关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颉晓勇 李思发 +2 位作者 蔡完其 叶卫 陈辉崇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9-113,共5页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配组方法和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在水泥池和网箱两种不同放养密度的养殖环境中,对尼罗罗非鱼(Oreoe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及这两种罗非鱼的正、反杂交后代,从与生长相关的体重、全长、体长...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配组方法和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在水泥池和网箱两种不同放养密度的养殖环境中,对尼罗罗非鱼(Oreoe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及这两种罗非鱼的正、反杂交后代,从与生长相关的体重、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及肥满系数共6项性状,分析基因型×环境互作遗传效应,并进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4种罗非鱼的体重性状主要受加性遗传效应控制;全长、体长、体宽三个性状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通过杂交可发挥这些性状的育种潜力,早代选择可获得较好的育种效果。(2)奥利亚罗非鱼在两种环境中各性状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都表现为负向,尼罗罗非鱼生长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较为复杂,尼奥杂交鱼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生长表现。(3)除肥满系数与其它各性状间相关关系较小之外,体重、全长、体长、体高、体宽5个性状相互之间的表型相关在0.893~0.981,而遗传相关在0.904~0.993之间,表明这5个性状相互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双列杂交 生长性状 基因×环境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基因型×环境互作下杂交粳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洪文 殷延勃 +1 位作者 武绍湖 王昕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70,共6页
利用6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下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研究杂交粳稻谷粒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的加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 利用6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下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研究杂交粳稻谷粒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的加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粒长、长厚比、宽厚比的显性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遗传存在显著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粒长与粒宽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长宽比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粒长与粒厚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宽厚比的显性效应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环境 杂交粳稻 谷粒性状 遗传效应
下载PDF
基于AMMI模型分析大菱鲆选育家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爱军 王新安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33-1639,共7页
为选育具有普适性的优良家系和适于某一特定环境的优良大菱鲆家系,实验以大菱鲆选育F2的10个优良家系为材料,利用随机区组设计,将其推广到5个不同的实验点进行养殖实验,采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I)分析方法,分析大菱鲆选育家系基因... 为选育具有普适性的优良家系和适于某一特定环境的优良大菱鲆家系,实验以大菱鲆选育F2的10个优良家系为材料,利用随机区组设计,将其推广到5个不同的实验点进行养殖实验,采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I)分析方法,分析大菱鲆选育家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显示,家系和环境互作效应(G×E)的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10.82%,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对产量差异的影响大于家系基因型间对产量差异的影响,为家系效应的1.44倍;综合双标图AMMI模型分析和稳定性参数分析,家系G5和G8的产量较高,分别为844.796和868.888 g,稳定性参数也最小,分别为1.154 975和2.668 016,属于高产、稳产、广适应性较好的家系,其基因型适于新品系(或新品种)选育;通过双标图分析,5个实验点可被分为3组,E3为一组,E5为一组,E1、E2和E4为一组。家系G6的产量为851.768 g,在环境E3条件下最高产,适于在E3条件下推广;家系G10的产量为911.664 g,在环境E5条件下最高产,适于在E5条件下推广;而G2的产量为784.764 g,在环境E1、E2和E4条件下最高产,适于在环境E1、E2和E4条件下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AMMI模 基因 环境 效应
下载PDF
基因型×环境互作下小麦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和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琳琳 王平 +4 位作者 王振林 孙爱清 杨敏 王春微 尹燕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9-560,共12页
【目的】选育氮高效的小麦品种,可有效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对环境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小麦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为小麦氮高效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7个小麦品种及其组配的12个杂交组合,进行田间盆栽试... 【目的】选育氮高效的小麦品种,可有效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对环境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小麦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为小麦氮高效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7个小麦品种及其组配的12个杂交组合,进行田间盆栽试验。设置3个氮水平,利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氮代谢相关的10个性状进行遗传与相关性分析。【结果】株高、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重、开花期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总量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花后氮素同化量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影响较大,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生理效率以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10个性状狭义遗传力总体不高(平均值为0.56),广义遗传力总体较高(平均值为0.881)。互作广义遗传力均达到1%显著水平,表明不同的氮水平对遗传表达有较大影响。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和开花期氮素积累量的互作狭义遗传力较大,表明不同氮水平对这些性状的选择效果不同。通过加性效应预测值得出,亲本DK138和JN10的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理效率的加性效应为显著正效应。大多数组合的显性主效应与不同氮水平下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在方向上不尽一致,表明小麦氮高效杂交后代的选择宜考虑特定的氮水平条件。显性效应预测值表明,组合JN10×W9903的氮素生理效率显性效应值最大且达到显著水平,是氮素生理效率较高的组合。相关分析表明,两两性状间以加性遗传相关为主。氮素生理效率与株高呈加性正相关关系,达到10%显著水平。除株高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外,氮素利用效率与其他性状间以显性环境互作相关为主。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生理效率之间的显性×环境互作相关系数达到10%显著水平。氮素利用率与氮素生理效率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相关系数为正值且达1%显著水平。【结论】通过性状分析表明,株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氮素生理效率的间接选择性状,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生理效率这两个性状进行协同改良。品种DK138和JN10可作为亲本以提高后代的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理效率。杂交组合LM14×W9903表现出良好的后代选育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代谢 遗传 加性-显性模 基因×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