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1篇文章
< 1 2 1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SA-seq的大豆棕色荚皮L2基因定位
1
作者 樊超 毕影东 +5 位作者 李炜 梁文卫 刘淼 刘建新 杨光 邸树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1,共8页
大豆荚皮的颜色是重要的驯化性状和表型特征,与炸荚习性和躲避捕食关系紧密。大豆荚皮颜色主要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棕色荚皮L2基因尚未被鉴定。为了在大豆基因组上对该基因进行鉴定,为大豆棕色荚皮相关基因功能解析和育种应用提供一... 大豆荚皮的颜色是重要的驯化性状和表型特征,与炸荚习性和躲避捕食关系紧密。大豆荚皮颜色主要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棕色荚皮L2基因尚未被鉴定。为了在大豆基因组上对该基因进行鉴定,为大豆棕色荚皮相关基因功能解析和育种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栽培大豆中龙优203(黄色荚皮)和野生大豆FF1235(黑色荚皮)为亲本构建F 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利用F 2群体棕色豆荚和黄色豆荚单株构建混池进行BSA-seq定位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组交换单株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棕色荚皮性状为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棕色荚皮L2基因关联区域位于3号染色体0~0.75 Mb的区段。进一步开发InDel分子标记进行精细定位,获得具有多态性的InDel引物7对。最终将棕色荚皮位点定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Indel-L2-3~Indel-L2-6,物理距离为344 kb。定位区间内共有候选基因32个,其中Glyma.03G005700基因注释为异丙基苹果酸聚合酶,与已发现的黑色荚皮基因L1(Glyma.19G120400)高度同源,其功能为将4-羟基丙酮酸转化为红果酸和番石榴酸,可能是调控大豆棕色荚皮形成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荚皮颜色 基因定位 BSA-seq
下载PDF
基于BSA-seq技术对西瓜抗枯萎病生理小种1的基因定位
2
作者 李超汉 朱丽华 +4 位作者 尤佳琪 杨红娟 李青竹 宋荣浩 顾卫红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2期11-19,共9页
西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是西瓜生产的限制因子。本研究以西瓜抗病种质“V13-9-3”和感病种质“W16-1”为亲本,构建了“W16-1”דV13-9-3”的F1、F2群体。苗期人... 西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是西瓜生产的限制因子。本研究以西瓜抗病种质“V13-9-3”和感病种质“W16-1”为亲本,构建了“W16-1”דV13-9-3”的F1、F2群体。苗期人工接种结果显示:F1植株表现抗病,F2群体的抗病∶感病分离比为3∶1,表明西瓜枯萎病生理小种1的抗性遗传受显性单基因控制。利用BSA技术,采用SNP指数和InDel指数法,将西瓜抗枯萎病基因Fon-1定位在1号染色体上2.20 Mb和2.32 Mb区域内,将这2种方法的定位结果取交集,最终将目标抗病基因区域缩小在2.20 Mb之内,该区域包含8个非同义突变基因和1个移码突变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这9个突变基因在接种枯萎病菌5 d和10 d后的表达量变化,发现抗病亲本“V13-9-3”中有7个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病亲本“W16-1”。研究通过结合SNP指数和InDel指数分析可以快速进行基因初定位,为西瓜抗枯萎病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枯萎病 抗枯萎病基因 基因定位 SNP指数 InDel指数
下载PDF
基于BSA-seq法的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
3
作者 陈丽 孙建昌 王昕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1,48,共8页
为挖掘水稻稻瘟病抗性相关性状基因位点,于2022—2023年以水稻2013ZJP-3×京宁11杂交得到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其对叶瘟、穗颈瘟的抗性,并采用BSA-seq法进行QTL定位分析。表型鉴定结... 为挖掘水稻稻瘟病抗性相关性状基因位点,于2022—2023年以水稻2013ZJP-3×京宁11杂交得到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其对叶瘟、穗颈瘟的抗性,并采用BSA-seq法进行QTL定位分析。表型鉴定结果表明,F11群体的稻瘟病抗性呈连续性分布,且大部分材料表现为中抗,偏向于抗病亲本京宁11。筛选出19个抗性株系和17个感性株系材料,构建了抗感池。经过测序、变异检测和关联分析,共得到2个与稻瘟病抗性相关的区间,主要分布在5号和7号染色体上,区间总长度为1.45 Mb,共筛选出94个差异基因,其中,移码突变基因12个,非同义突变基因82个,移码和非同义突变基因9个。最终预测,基因LOC_Os05g10630、LOC_Os05g10650和LOC_Os07g08960与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相关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BSA-seq 基因定位
下载PDF
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ms20s2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
4
作者 周玉强 曹枭雄 +11 位作者 王婧 刘伊凡 王红武 李坤 刘小刚 黄长玲 李树强 刘小龙 张亚男 于飞荣 马庆 胡小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83,共13页
玉米突变体male-sterile 20s2(ms20s2)是在玉米自交系KWS49中发现的一个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ms20s2突变体花药细小且颜色偏浅,花药内未观察到花粉。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与野生型相比,9叶期突变体ms20s2的花药中未观察... 玉米突变体male-sterile 20s2(ms20s2)是在玉米自交系KWS49中发现的一个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ms20s2突变体花药细小且颜色偏浅,花药内未观察到花粉。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与野生型相比,9叶期突变体ms20s2的花药中未观察到正在减数分裂的花粉母细胞;抽雄后突变体花药壁外部角质层形成异常,内部未观察到乌式体结构。观察不同发育阶段花药的石蜡切片发现,在S6-S7时期,与野生型相比,ms20s2突变体花药部分中间层和绒毡层细胞发生异常分裂,导致花药壁萎缩,花粉母细胞无法正常进行减数分裂,最终造成花粉母细胞死亡,产生雄性不育表型。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ms20s2的雄性不育表型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玉米10K SNP芯片对F2定位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初步将该突变位点定位在玉米2号染色体长臂上6.21 Mb区段内。进一步精细定位将该区间缩小到了590 kb,区间包含一个已知的蛋白编码基因MS32(Zm00001eb106620)。对MS3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在突变体MS32基因4号外显子上发现了一段3166 bp的大片段插入,可能影响了MS32蛋白功能,造成ms20s2的花药发育异常和雄性不育的表型。等位测验结果表明,突变体ms20s2是雄性不育基因MS32的新等位突变体。组织表达分析发现该基因在玉米花药中特异表达,且仅在花药发育的S6和S7时期表达量较高,进一步验证了该基因在玉米花药绒毡层和中间层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突变体ms20s2 雄性不育 基因定位 表型分析
原文传递
水稻散生与部分雄性不育突变体lpms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5
作者 周慧 林祯芃 +5 位作者 常志远 周海平 王成豹 钟林平 徐秀如 马国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70-2280,共11页
水稻分蘖角度是构建理想株型的关键因素,雄性不育株系是杂交水稻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为进一步解析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农艺性状调查、育性检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比较野生型S40和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 水稻分蘖角度是构建理想株型的关键因素,雄性不育株系是杂交水稻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为进一步解析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农艺性状调查、育性检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比较野生型S40和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得到的散生雄性不育突变体lpms1(lazy and partially male sterile 1)的表型差异。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lpms1突变体的分蘖角度增大,育性降低,并伴随株高、粒长、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重要性状不同程度降低。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到lpms1的成熟花粉粒表面皱缩、空瘪,内容物不充实,花粉壁异常。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结果显示,lpms1突变会引起花粉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差异。遗传分析结果表明,lpms1是单基因隐性突变。利用株型紧凑材料与lpms1杂交构建F_(2)群体,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测序方法(BSA-seq)和图位克隆方法进行基因定位。最终,LPMS1基因定位于第5号染色体插入缺失(Indel)标记A3与A4之间298 kb的范围内,该区间有38个开放阅读框(ORFs),但无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相关基因报道。LPMS1是新的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基因,该基因突变会同时引起水稻分蘖角度增加、育性降低。本研究结果为水稻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的调控机制研究以及水稻株型和育性改良种质的创制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分蘖角度 雄性不育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短穗小粒突变体spsg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6
作者 王紫瑶 罗会超 +4 位作者 刘鹏程 叶亚峰 马伯军 刘斌美 陈析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18-427,共10页
为研究穗发育相关基因的分子机制,对水稻“武运粳7号”辐射诱变,筛选到1个短穗小粒突变体spsg(short panicle and small grain),调查统计了该突变体的各项农艺性状,对其粒子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精细定位、... 为研究穗发育相关基因的分子机制,对水稻“武运粳7号”辐射诱变,筛选到1个短穗小粒突变体spsg(short panicle and small grain),调查统计了该突变体的各项农艺性状,对其粒子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精细定位、测序鉴定及穗长相关的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对照相比,突变体spsg的一级枝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下降,粒长和粒宽均变小,导致穗长显著变短;该突变体的籽粒颖壳表皮细胞的长度变短;目的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号染色体的190 kb区间内,对候选基因的测序发现,SP1(short panicle 1)基因的编码区因缺失11个碱基而发生移码突变,spsg是SP1基因的1个新等位变异;SPSG基因在籼、粳型水稻品种间存在明显的分化,籼稻品种的单倍型穗长显著优于粳稻品种.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水稻穗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短穗 小粒 基因定位 单倍型分析
下载PDF
玉米籽粒发育突变体emp35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7
作者 刘津 汤艳芳 +1 位作者 杜何为 张祖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为解析玉米籽粒形成的遗传基础,探究Emp35基因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作用,对籽粒缺陷突变体empty pericarp35(emp35)进行表型鉴定、胚乳细胞显微观察、胚乳贮藏物质含量测定及图位克隆。结果显示:突变体籽粒发育缓慢,明显小于同期发育的正... 为解析玉米籽粒形成的遗传基础,探究Emp35基因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作用,对籽粒缺陷突变体empty pericarp35(emp35)进行表型鉴定、胚乳细胞显微观察、胚乳贮藏物质含量测定及图位克隆。结果显示:突变体籽粒发育缓慢,明显小于同期发育的正常籽粒,成熟籽粒干瘪呈空皮状;胚乳细胞显微观察发现emp35的胚和胚乳发育严重滞后,胚乳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异常;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减少;F_(2)代分离果穗上正常籽粒与发育缺陷籽粒呈3∶1分离,表明籽粒缺陷表型由单个隐性核基因突变所致。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将Emp35定位于第8染色体127.90~163.36 Mb区间,在该区间内开发了4个InDel标记,连锁作图将Emp35精细定位于139571117~146176858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籽粒发育 集团分离分析法 基因定位 表型鉴定
下载PDF
一个新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8
作者 刘晓敏 孙志广 +7 位作者 迟铭 邢运高 徐波 李景芳 刘艳 卢百关 王宝祥 徐大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6期22-29,共8页
本研究旨在对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进行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为后续图位克隆该叶色相关基因奠定基础。以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为试材,利用突变体ygl-9108和‘五山丝苗’杂交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株... 本研究旨在对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进行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为后续图位克隆该叶色相关基因奠定基础。以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为试材,利用突变体ygl-9108和‘五山丝苗’杂交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粒宽、千粒重和单株谷重均显著下降,下降比例分别为21.5%、21.2%、14.6%、19.2%、11.0%、10.2%、12.9%和52.2%。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突变体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数量大量减少,类囊体结构异常。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的表型由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方法,ygl-9108被定位于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两InDel标记11Y39和11Y45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47 kb,该区间内未见有叶色相关基因的报道,表明ygl-9108是一个新的黄绿叶调控基因。本研究结果为ygl-9108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绿叶突变体 ygl-9108 表型鉴定 农艺性状 基因定位 透射电镜 叶绿体 隐性核基因 图位克隆
原文传递
四倍体小麦成株抗白粉病基因定位
9
作者 闫贵云 古春霞 +4 位作者 王敏 谭丹 刘晓宇 卢成达 左静静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3,共7页
四倍体小麦是普通小麦的祖先种,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发掘四倍体小麦抗病种质并鉴定其携带的抗病基因,旨在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新抗源。TDI-1是栽培二粒小麦,在多年的田间种植过程中表现出对白粉病免疫的表型。为了确定TDI-1携带的抗... 四倍体小麦是普通小麦的祖先种,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发掘四倍体小麦抗病种质并鉴定其携带的抗病基因,旨在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新抗源。TDI-1是栽培二粒小麦,在多年的田间种植过程中表现出对白粉病免疫的表型。为了确定TDI-1携带的抗病基因,为小麦白粉病抗性遗传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将其与表现为感白粉病表型的硬粒小麦TDU-1进行杂交并构建了遗传群体,然后对亲本及其杂交F_(1)、F_(2)、F_(2:3)群体进行了白粉菌小种E09接种试验和抗病性分析,最后利用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BSA)对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TDI-1在苗期对E09表现为感病,在成株期对E09表现为抗病;TDI-1和TDU-1的F_(1)植株在成株期对E09表现为抗病;F_(2)群体中,表现为抗病的单株数和感病的单株数的比例符合3∶1(χ^(2)_(3∶1)=0.11,P=0.74);F_(2∶3)家系中,纯合抗病、抗病性分离、纯合感病的家系数目之比符合1∶2∶1(χ^(2)_(1∶2∶1)=0.47,P=0.79),表明TDI-1成株期白粉病抗性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TDI-1。对TDI-1和TDU-1及其杂交后代F_(2)群体进行分子标记筛选,发现4个位于2A染色体短臂上的分子标记Xwmc407、NRM-2AS29、NRM-2AS45和NRM-2AS84与PmTDI-1紧密连锁,其中,NRM-2AS45和NRM-2AS84位于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1.8,4.6 cM。由此,将成株期抗白粉病基因PmTDI-1初步定位于2A染色体短臂上。研究结果显示,从四倍体小麦TDI-1中鉴定到1个新的显性成株抗白粉病基因PmTDI-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小麦 白粉病 抗病基因 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大麦抗条纹病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0
作者 康胜华 侯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1,共7页
大麦条纹病是由麦类核腔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流行性病害,是我国大麦产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其中对长江流域和河西走廊为主的一些地区受害较为严重。研究表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条纹病害最有效、经济和安全的措施。... 大麦条纹病是由麦类核腔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流行性病害,是我国大麦产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其中对长江流域和河西走廊为主的一些地区受害较为严重。研究表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条纹病害最有效、经济和安全的措施。本文综述了大麦条纹病病原菌、病状、抗性种质资源筛选及抗病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大麦抗条纹病基因定位的重要性以及在抗病分子育种方面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条纹病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散生突变体sg518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11
作者 王洋 张文锋 +4 位作者 杨杰 沙忠玉 韩文利 陈能刚 郭欣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0,16,共11页
[目的]分蘖角作为水稻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传基础复杂,需鉴定更多与分蘖角相关的突变体和基因以进一步解析水稻分蘖角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通过对贵州地方粳稻品种桥港珍珠米进行60Co辐射诱变后成功获得一份水稻散生突变体,暂命名... [目的]分蘖角作为水稻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传基础复杂,需鉴定更多与分蘖角相关的突变体和基因以进一步解析水稻分蘖角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通过对贵州地方粳稻品种桥港珍珠米进行60Co辐射诱变后成功获得一份水稻散生突变体,暂命名为sg518(spreading-grown mutant 518),并对其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和候选基因测序验证。[结果](1)田间性状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sg518表现出分蘖角显著增大的散生表型,并伴有一次枝梗数增加、每穗实粒数增加、籽粒变小和千粒重降低;(2)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散生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3)精细定位结果显示,目标基因定位于11号染色体长臂RM287与J1标记之间的88.7 kb内;(4)MutMap分析表明,在此区间有1个SNP频率为1的InDel突变且位于LAZY1基因上;(5)对目标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结果表明,突变体的LAZY1基因在第3外显子上有1处1 bp的碱基缺失,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由此推断LAZY1基因为突变体sg518的候选基因。[结论]sg518为LAZY1基因的一个新等位突变体,可进一步为研究该基因功能及水稻分蘖角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散生突变体sg518 表型鉴定 基因定位 LAZY1基因
下载PDF
水稻早衰突变体psl4(t)的表型鉴定及基因定位
12
作者 龚晓平 何焕然 +6 位作者 莫春红 李加胜 陈锐 张致力 孙小红 勾治琴 罗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1,共8页
水稻叶片早衰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挖掘水稻叶片早衰相关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制,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涪恢9802和LR杂交后代中筛选到叶早衰突变体psl4(t),该突变体6叶期前叶片呈正常绿色,从7叶期至剑叶(倒1叶)期每张叶片... 水稻叶片早衰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挖掘水稻叶片早衰相关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制,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涪恢9802和LR杂交后代中筛选到叶早衰突变体psl4(t),该突变体6叶期前叶片呈正常绿色,从7叶期至剑叶(倒1叶)期每张叶片均是从叶尖至叶中部逐渐衰老,叶片的叶绿体发育受阻其体积变小、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减少,叶片提前衰老.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psl4(t)的穗长、有效分蘖数和籽粒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株高、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显著降低.遗传分析结果发现:突变体psl4(t)的早衰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分子标记将目标基因定位于第4染色体长臂端两个SSR标记(RM17004和RM17006)之间38.5 kb的范围内.研究为psl4(t)基因的克隆及功能解析、早衰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衰突变体psl4(t)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原文传递
KASP标记技术在作物基因定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越 孙宇峰 +3 位作者 徐磊 王盼 边境 王晓楠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22-127,共6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基于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发展起来的第三代分子标记,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导致核酸序列出现多态性,具有遗传稳定性好、密度高和二等位基因型等特点,容易实现...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基于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发展起来的第三代分子标记,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导致核酸序列出现多态性,具有遗传稳定性好、密度高和二等位基因型等特点,容易实现高通量和自动化检测。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是一种基于SNP的无凝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分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该研究从KASP技术在作物基因定位研究中的试验群体选择及具体应用策略2个方面,阐述了该技术在作物产量、品质和抗性等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精细定位中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其优缺点,提出了优化作物KASP分型技术体系和建立功能基因多态性位点KASP数据库等建议,进一步推广其应用,旨在为作物性状遗传调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加快作物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精准育种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 作物性状 遗传图谱 基因定位
原文传递
高粱类缺钾症状种质矿质元素含量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振兴 曲匡正 +3 位作者 李丹 王春语 白春明 陆晓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80,共6页
钾元素是植物三大重要养分元素之一,是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钾吸收利用的分子机制在其他植物诸如水稻、拟南芥中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在高粱中基本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观察从国际高粱核心种质资源中发现1份叶尖褐变逐渐... 钾元素是植物三大重要养分元素之一,是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钾吸收利用的分子机制在其他植物诸如水稻、拟南芥中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在高粱中基本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观察从国际高粱核心种质资源中发现1份叶尖褐变逐渐坏死的类缺钾症状种质。对该份特异资源,笔者首先开展表型性状分析,该类缺钾症状种质在苗期叶片与其他品种如BTX623并无明显差异;后期叶尖、叶片边缘逐渐出现褐色斑点,特别是拔节后,褐色斑点增多,到开花后逐渐出现坏死,而且老叶不论是褐色斑点还是叶片坏死较比新叶更严重,结合其类缺钾的表型,推测可能是可移动矿质元素分布改变所造成的。而不同位置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钾、镁和钙这3个矿质元素在新老叶片中积累模式与BTX623有明显差异。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受2个隐性基因控制。通过与BTX623组配F 2定位群体,通过挑选极端表型个体,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群分离分析(BSA),最终将该性状控制基因定位于第4条染色体上。通过SNP index的方法,关联到868个SLAF标记,共定位到1个区域,关联区域大小约为7.61 Mb,其中预测有885个基因。共定位到14个热点区域,热点区域大小约为2.88 Mb,其中有317个基因。研究结果为高粱钾吸收、转运与利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缺钾 BSA 基因定位 矿质元素 高粱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的甘蓝型油菜光叶突变体基因定位 被引量:1
15
作者 文雁成 何俊平 +7 位作者 蔡东芳 张书芬 朱家成 王建平 曹金华 赵磊 王东国 刘奕孜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7-506,共10页
表皮蜡质是油菜适应逆境的保护措施之一。本课题组前期报道了一个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光叶突变体DL22B077-1。为了进一步了解其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和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 segregated a... 表皮蜡质是油菜适应逆境的保护措施之一。本课题组前期报道了一个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光叶突变体DL22B077-1。为了进一步了解其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和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 segregated analysis,BSA)通过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获得的有效碱基数达10661.75 Mb,其中,Q30均值为92.99%,平均作图率为97.73%,平均测序深度为24×,平均覆盖率为82.06%,测序质量较高;此外,分析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和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标记与光叶性状的相关性。通过SNP标记,在5条染色体上得到7个相关区域和1509个相关基因。通过In-Del标记,在11条染色体上得到15个相关区域和2633个相关基因。SNP标记和In-Del标记关联分析结果的交集部分为C8染色体上8.60~10.39 Mb区域,总长度为1.79 Mb,共计130个候选基因,其中119个基因得到注释,它们参与了细胞成分的构建,确保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的顺利进行。DL22B077-1是第一个将蜡质基因定位到C8染色体上的甘蓝型油菜光叶突变体,据此判断其为新的光叶突变体。上述结果为选育高产稳产油菜品种、改良油菜抗逆栽培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光叶突变体 基因组重测序 基因定位
下载PDF
麦类作物粒色形成机制及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燕 姚晓华 +3 位作者 安立昆 姚有华 白羿雄 吴昆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1-6,共6页
有色麦类作物的形成是由于籽粒的种皮或糊粉层中积累了花青素,从而导致其籽粒呈现出多种颜色。有色麦类作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及矿物微量元素等,兼具抗氧化、延缓衰老、调理肠胃等多方面保健功能。综述了国内外有关... 有色麦类作物的形成是由于籽粒的种皮或糊粉层中积累了花青素,从而导致其籽粒呈现出多种颜色。有色麦类作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及矿物微量元素等,兼具抗氧化、延缓衰老、调理肠胃等多方面保健功能。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于有色麦类作物的主要营养与功能组成成分、植物花青素的合成调控机制以及籽粒颜色基因定位3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有色麦类作物粒色基因定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有色麦类作物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有色麦类作物籽粒颜色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能够筛选有利基因,创制有色麦类新种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籽粒颜色 花青素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一个新的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ms6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17
作者 王兴荣 张彦军 +2 位作者 涂奇奇 龚佃明 邱法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77-2087,共11页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功能机理研究,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玉米雄花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的认识,而且能够有效推动雄性不育技术体系的发展及在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中的运用。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Mo17为野生型背景材料,经EMS诱变...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功能机理研究,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玉米雄花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的认识,而且能够有效推动雄性不育技术体系的发展及在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中的运用。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Mo17为野生型背景材料,经EMS诱变获得了一个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命名为ms6(malesterile6)。表型鉴定结果表明,ms6突变体植株能够正常抽雄,但雄花颖壳不能正常开裂和散粉,花粉粒干瘪,表现为无花粉型不育。同时,ms6与Mo17野生型(wildtype,WT)在株型、穗部性状以及籽粒粒形等相关性状上无显著差异,说明该基因突变后,仅影响植株的育性,而不影响其他农艺性状。细胞学观察显示,ms6不育突变体的小孢子发育晚期出现异常,表现为绒毡层细胞提前降解,小孢子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并逐渐裂解。扫描电镜观察表明,ms6花药外壁皱缩,内壁无完整的花粉粒,无乌氏小体的存在。遗传学分析表明,ms6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ms6×B73 F2遗传定位群体,利用全基因组约200对多态性SSR分子标记,结合表型与基因型连锁分析,将ms6初定位于玉米6号染色体C6-19与C6-30两个标记之间,进一步利用区间内10对新开发的多态性标记,最终将ms6定位在分子标记M13~M14之间约480kb的区间范围内。转录组测序结合qRT-PCR试验验证结果,初步将Zm00001d035201确定为ms6的关键候选基因。Zm00001d035201基因编码一个酸性核糖体蛋白。本研究结果为ms6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ms6作为一个新的核不育突变体也为将来玉米新型核不育基因的生产应用提供了重要材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性不育 ms6 基因定位 候选基因鉴定
下载PDF
以基因定位为主线的遗传学教学构架及案例
18
作者 张羽 王瑀 +3 位作者 周希希 吴栋 贺乔乔 张晓娟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5-118,共4页
遗传学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基因定位始终是其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基因定位在生物分子育种、作物遗传改良、基因检测辅助疾病诊断、靶向药物开发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测序数据及大数据的发展,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基因定位方法,... 遗传学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基因定位始终是其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基因定位在生物分子育种、作物遗传改良、基因检测辅助疾病诊断、靶向药物开发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测序数据及大数据的发展,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基因定位方法,“连锁”和“关联”是最主要的分析思路,以动植物、人类、微生物及病毒的生殖和遗传变异特点,用知识和思维导图的形式,重点介绍基于同源重组的核基因定位的教学案例,旨在为学生线上线下自主、探究式学习遗传学提供导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学 遗传重组 突变 基因定位 教学设计
下载PDF
冬瓜首雌花节位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敏 刘微 +6 位作者 谢大森 江彪 闫晋强 彭庆务 何晓明 杨松光 刘文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101,109,共9页
【目的】对冬瓜首雌花节位基因(FFFN)进行遗传分析和定位,为FFFN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方法】以首雌花节位差异显著的冬瓜高代自交系材料B214(P_(1))和B227(P_(2))及以P_(1)为母本和P2为父本构建的F1(P_(1)×P_(2))、F_(2)、B_(1)(... 【目的】对冬瓜首雌花节位基因(FFFN)进行遗传分析和定位,为FFFN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方法】以首雌花节位差异显著的冬瓜高代自交系材料B214(P_(1))和B227(P_(2))及以P_(1)为母本和P2为父本构建的F1(P_(1)×P_(2))、F_(2)、B_(1)(F_(1)×P_(1))和B_(2)(F_(1)×P_(2))遗传群体为材料,采用6世代混合模型分析方法对FFFN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SNP遗传图谱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冬瓜FFFN遗传符合E模型,主要受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及2对主基因的加性互作效应控制,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结合已构建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仅检测到1个与FFFN相关的QTL位点(FFFN2.1),其对数优势比阈值(LOD)为11.7,贡献率为32.1%,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Marker 61668-Marker 39179,物理距离为7.64 Mb。通过标记加密将FFFN2.1定位在InDel2和SSR91之间的1.38 Mb范围。候选区间内有28个候选基因(Bhi02M001022~Bhi02M001049),其中11个基因没有功能注释,其他17个注释的功能基因包括生长素反应蛋白(ARF)、逆转录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三角状五肽重复蛋白等。【结论】冬瓜FFFN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主效位点FFFN2.1定位在InDel2和SSR91之间,结合功能注释推测Bhi02M001033为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瓜 首雌花节位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候选基因
下载PDF
西瓜短节间突变体si302表型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彩娥 肖艳红 +3 位作者 柳唐镜 宫国义 张洁 张海英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3-38,共6页
以野生型西瓜优良自交系302为母本,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获得的西瓜短节间突变体si302为父本,构建6世代分离群体,进行植株表型性状鉴定和短节间性状遗传分析;并通过极端性状混池重测序(bulked s... 以野生型西瓜优良自交系302为母本,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获得的西瓜短节间突变体si302为父本,构建6世代分离群体,进行植株表型性状鉴定和短节间性状遗传分析;并通过极端性状混池重测序(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BSA-seq)技术对突变基因进行初步定位。植株表型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si302株型紧凑,主蔓长度和节间长度显著短缩,花器和果实均发育正常,符合西瓜简约化栽培株型要求;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si302茎蔓节间细胞长度缩短。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分离比例符合3∶1(χ^(2)=0.16),突变体si302短节间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根据BSA-seq测序结果,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1号染色体36.0~36.7 Mb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短节间突变体 表型分析 BSA-seq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