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TP53基因异常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蓉 李子坚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4241-4245,共5页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侵袭性恶性肿瘤,影响因素繁多,其中TP53突变被认为是DLBCL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常提示DLBCL对一线免疫化疗不敏感、易表现为难治或复发,也无法通过DA-EPOACH-R等强化化疗方案获得生存受益。...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侵袭性恶性肿瘤,影响因素繁多,其中TP53突变被认为是DLBCL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常提示DLBCL对一线免疫化疗不敏感、易表现为难治或复发,也无法通过DA-EPOACH-R等强化化疗方案获得生存受益。目前针对TP53基因异常的形式对DLBCL发病、治疗抵抗机制以及治疗方案的探索仍在继续,已有的研究表明,一些新药的加入,如HDAC抑制剂单药或者联合用药,以及新的治疗策略,如CAR-T细胞治疗等均为伴TP53突变的DLBCL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虽然其中一些策略显示了初步的改善效果,对疾病的实际获益以及安全性仍在进一步的探索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TP53基因异常 新药联合治疗
下载PDF
TP53基因异常在骨肉瘤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杨 王世雯 艾克拜尔·尤努斯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3期3690-3696,共7页
TP53基因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抑制因子,它可以显著降低50%以上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此外,TP53基因还可以调节细胞周期的启动,对DNA自我修复能力起着提升作用,当野生型TP53基因(Wtp53)失活时,其调控机制的效率随着突变型TP53基因(Mtp... TP53基因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抑制因子,它可以显著降低50%以上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此外,TP53基因还可以调节细胞周期的启动,对DNA自我修复能力起着提升作用,当野生型TP53基因(Wtp53)失活时,其调控机制的效率随着突变型TP53基因(Mtp53)的增加而降低或丧失,致细胞进入S期,细胞分裂增殖,最终导致恶变细胞数量增加。TP53基因异常最早在骨肉瘤中被发现,且有着较高的发生率。本研究综述了骨肉瘤患者TP53基因异常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了TP53基因异常在骨肉瘤化疗疗效和预后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53基因异常 骨肉瘤 化疗 预后
下载PDF
伴TP53基因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3
作者 张帆 郭宏岗 陈攀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8期1280-1283,共4页
目的 探讨伴TP53基因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方法 挑选急性白血病患者560例,经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到136例伴基因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含有108种白血病相关基因的测序技术实施表一研究,常规R显带技术实施核型研... 目的 探讨伴TP53基因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方法 挑选急性白血病患者560例,经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到136例伴基因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含有108种白血病相关基因的测序技术实施表一研究,常规R显带技术实施核型研究。与TP53基因无异常为对照,分析伴TP53基因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基因异常检出率、临床特征、疗效、预后。结果 5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136例(24.29%)伴有TP53基因异常,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4例,急髓系白血病(AML)微化13例,AML成熟43例,急性粒-单核白血病34例,急性单核白血病和纯红组织白血病分别为21例。异常组接受移植和不接受移植情况分别为34.56%(47/136)、65.44%(89/136),与无异常组的33.02%(140/424)、66.98%(284/424)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异常组复杂核型[50.00%(68/136)]较无异常组[7.08%(30/424)]高,非复杂核型[43.38%(59/136)]较无异常组[89.86%(381/424)]低(P<0.05),且缺失核型[6.62%(9/136)]与无异常组[3.07%(13/424)]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无异常组患者比较,伴有TP53基因异常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乳酸脱氢酶(LDH)较低,且血小板(PLT)较高(P<0.05)。无异常组治疗完全缓解率[94.10%(399/424)]较异常组[22.06%(30/136)]高(P<0.05)。截止末期随访日,136例基因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72例(52.94%),较无异常组死亡率(24.06%)高(P<0.05)。结论 伴TP53基因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复杂,其突变位点主要位于DNA结合结构,且伴TP53基因异常会加重患者临床症状,并影响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伴TP53基因异常 临床特征 疗效
下载PDF
水稻转基因植株后代中外源基因异常分离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谢小波 崔海瑞 +3 位作者 沈圣泉 吴殿星 夏英武 舒庆尧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005-1011,共7页
以用农杆菌介导法育成的日本晴等 3个品种 (系 )的转基因水稻为材料 ,对外源基因的分离情况进行了研究。这几份转基因水稻都携带串联排列的抗虫基因cry1Ab和报告基因gusA等基因。在自交后代中 ,cry1Ab和gusA协同分离 ,但阳性植株与阴性... 以用农杆菌介导法育成的日本晴等 3个品种 (系 )的转基因水稻为材料 ,对外源基因的分离情况进行了研究。这几份转基因水稻都携带串联排列的抗虫基因cry1Ab和报告基因gusA等基因。在自交后代中 ,cry1Ab和gusA协同分离 ,但阳性植株与阴性植株之比都显著小于 3∶1,阴性植株显著偏多。以杂合转基因植株 (gusA/ - )作母本植株 ,与常规品种 (- / - )杂交所得测交F1,阳性植株 (+/ - )和阴性植株 (- / - )的比例基本符合 1∶1。在反交时 ,阴性植株与阳性植株之比显著大于 1∶1的比例。比较日本晴转基因后代中gusA阳性株与阴性株的结实率发现 ,前者的结实率显著低于后者。综合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携带crylAb等转基因的花粉存在竞争劣势 ,可能是导致外源基因异常分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因植株后代 外源基因异常分离
下载PDF
线粒体转运核糖核酸亮氨酸基因异常与糖尿病 被引量:7
5
作者 萧建中 杨文英 +3 位作者 付国荣 邢小燕 李光伟 潘孝仁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78-80,共3页
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异常是NIDDM及IDDM的致病基因之一。在290例NIDDM及90例IDDM中,各检出该基因异常1例,检出率分别为0.34%及1.1%。在一级亲属或母亲同患糖尿病的NIDDM和ID... 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异常是NIDDM及IDDM的致病基因之一。在290例NIDDM及90例IDDM中,各检出该基因异常1例,检出率分别为0.34%及1.1%。在一级亲属或母亲同患糖尿病的NIDDM和IDDM人群中,检出率分别为2.5%、4%及10%和20%。而在无家族史人群中,检出率为0。提示该基因的检测着重于在有家族史甚至是母亲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线粒体 基因异常 RNA 亮氨酸
下载PDF
分子基因异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和中药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潘文 王晓萍 王贵霞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年第2期213-216,共4页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syndrome,P-COS)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也是导致妇女月经紊乱最常见的原因。主要特征为慢性无排卵、胰岛素抵抗(IR)和雄激素过多引起的多样化的临床和生化表现。而...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syndrome,P-COS)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也是导致妇女月经紊乱最常见的原因。主要特征为慢性无排卵、胰岛素抵抗(IR)和雄激素过多引起的多样化的临床和生化表现。而家族性的无排卵和多囊卵巢提示PCOS存在遗传基础,且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易在一级亲属中发生[1]。许多研究者提示基因因素在PCOS病因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旧[2]。分子基因的研究认为P-COS是多基因遗传参与,包括环境因素的影响旧[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分子基因异常 发病机制 中药 干预作用
下载PDF
qRT-PCR法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FEZ1/LZTS1基因异常表达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永久 王江 +4 位作者 郭红 南林 林海 张军 史衍辉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634-637,共4页
目的:采用qRT-PCR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FEZ1/LZTS1基因的异常表达,分析异常表达与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试剂盒提取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FEZ1/LZTS1基因并进行分析,判断基因异... 目的:采用qRT-PCR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FEZ1/LZTS1基因的异常表达,分析异常表达与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试剂盒提取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FEZ1/LZTS1基因并进行分析,判断基因异常表达。结果:42例PTC中,34例FEZ1/LZTS1基因与内参照基因相比,拷贝数量比值明显低于癌旁组织,显示为异常表达,且与民族、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相关性;临床Ⅰ、Ⅱ期的异常表达率高于Ⅲ、Ⅳ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EZ1/LZTS1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与PTC的发生发展相关,qRT-PCR技术能够快速分析FEZ1/LZTS1基因的异常表达,对PTC的诊断可能具有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FEZ1/LZTS1基因 基因异常表达
下载PDF
肺腺癌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通路中基因异常表达的复杂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吴一龙 林嘉颖 +2 位作者 杨学宁 王坤 陈刚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 探讨肺腺癌患者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通路的紊乱情况。方法 抽提 10例肺腺癌标本及其癌旁组织的总RNA ,标记荧光 ,与含 13 82 4个基因的基因芯片进行杂交 ,经洗片、扫描 ,计算机分析比较两种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每次实验重复两次 ... 目的 探讨肺腺癌患者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通路的紊乱情况。方法 抽提 10例肺腺癌标本及其癌旁组织的总RNA ,标记荧光 ,与含 13 82 4个基因的基因芯片进行杂交 ,经洗片、扫描 ,计算机分析比较两种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每次实验重复两次 ,结果取平均值 ,共进行 2 0次杂交 ,最后统计分析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通路中各种组分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通路中 ,5例以上标本差异表达的基因共 67个 ,其中上调基因 3 1个 ,下调基因 3 6个 ,涉及配体、受体、相关酶类、转录因子及调控基因等。结论 肺腺癌患者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是多个环节的 ,多种组分在转录水平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生长因子与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传导有不同程度的激活 ,而抗增殖和免疫防御的信号传导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酪氨酸激酶 信号传导通路 基因异常表达 复杂性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MYC、BCL2基因异常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何银珠 陈宝珍 +3 位作者 王晓江 师怡 陈芳芳 陈燕坪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1545-1549,共5页
目的:探讨C-MYC、BCL2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易位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9年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4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MYC、BCL2蛋白表达情况,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 目的:探讨C-MYC、BCL2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易位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9年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4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MYC、BCL2蛋白表达情况,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两个基因的易位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4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26例(61.90%)同时高表达C-MYC、BCL2蛋白;C-MYC基因异常13例(8例基因易位,5例拷贝数增加),BCL2基因异常12例(4例基因易位,7例拷贝数增加,1例易位伴拷贝数增加);2例c-myc基因易位伴BCL2基因易位;BCL2基因易位更倾向发生在高临床分期、高ECOG评分及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病例中。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存在着多种分子异常,双重打击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检出率为4.76%(2/42);BCL2基因易位与临床分期、ECOG评分、LDH相关,蛋白高表达不能作为筛选基因异常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C-MYC BCL2 基因异常
下载PDF
肺癌中多癌基因异常表达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石开虎 俞颖 +1 位作者 周久华 颜林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0-212,共3页
目的 :通过 76例肺癌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来探索癌相关基因 c- erb B- 2、ras p2 1和 p5 3与肺癌的组织分型和 TNM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 76例肺癌手术切除标本 ,其中鳞癌 35例 ,腺癌 2 2例 ,小细胞癌10例 ,大细胞癌 4例 ... 目的 :通过 76例肺癌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来探索癌相关基因 c- erb B- 2、ras p2 1和 p5 3与肺癌的组织分型和 TNM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 76例肺癌手术切除标本 ,其中鳞癌 35例 ,腺癌 2 2例 ,小细胞癌10例 ,大细胞癌 4例 ,腺鳞癌 5例。TNM 期 8例 , 期 35例 , 期 33例。均按文献方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按阳性表达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 erb B- 2和 p5 3的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4.5 %及 5 2 .6 % ,且在小细胞癌中分别高达 10 0 %和 90 .0 % ,明显超过 ras p2 1(P<0 .0 1) ,但 ras p2 1在腺癌中的表达率 (72 .3% )高于 c- erb B- 2和 p5 3。同时 ,c- erb B- 2在 TNM 期中 87.9%的表达率也高于 、 期和 ras p2 1、p5 3在 期的表达率 (P<0 .0 5 )。结论 :c-erb B- 2过度表达与预后差 ,恶性度高 ,病程长或晚期肺癌有关联 ;ras p2 1可能参与腺癌的发生 ;p5 3则可能与恶性度高 ,预后差的小细胞癌的发生和转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基因 基因异常表达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17种基因异常的检测 被引量:5
11
作者 阳洁 江庭秀 陈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12期2955-295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多重巢式RT-PCR、荧光定量PCR、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17种基因异常表达及在各亚型的分布情况,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重巢式RT-PCR检测融合基因,PCR检测FLT3-... 目的:探讨应用多重巢式RT-PCR、荧光定量PCR、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17种基因异常表达及在各亚型的分布情况,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重巢式RT-PCR检测融合基因,PCR检测FLT3-ITD,荧光定量PCR检测NPM1的突变类型(A、B、D、I和R)及C-kit/D816V,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CEBPA。对140例初诊AML患者(APL除外)的骨髓进行17种基因异常分析,并与骨髓染色体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140例初诊AML患者中检出基因异常占69例(49.3%),其中包括FLT3-ITD、NPM1、C-kit/D816V、CEBPA、HOX11、CBFβ/MYH11、AML-ETO、MLL/AF6、MLL/AF10、dup MLL、EVI1。同时对140例初治AML患者采用G显带技术行染色体核型分析,128例获得可供分析的染色体核型,其中57例(44.5%)检出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PCR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检测中较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更高的检出率。结论:PCR协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初诊AML患者的基因异常,能提高临床诊断率、指导疾病危险度分组,为判断预后及监测微小残留病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异常 PCR 核型分析
下载PDF
恶性胶质瘤的基因异常与治疗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树源 杨学军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93-196,共4页
胶质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癌基因的激活、过表达或扩增以及抑癌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失活,均可导致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调节通路的异常.胶质瘤的病理级别越高,累积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也越多.
关键词 恶性胶质瘤 基因异常 基因疗法 分子遗传法
下载PDF
基因异常对胰腺癌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荆薇 杨向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38-841,共4页
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接近5%,寻找影响胰腺癌预后的因素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全面认识胰腺癌提供了帮助。在胰腺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多种肿瘤生存相关的重要基因改变,单个或是... 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接近5%,寻找影响胰腺癌预后的因素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全面认识胰腺癌提供了帮助。在胰腺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多种肿瘤生存相关的重要基因改变,单个或是一组相关基因的改变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并有望转化为个体化治疗的有效靶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胰腺癌相关基因改变进行分析归纳,以便对不同的胰腺癌患者进行风险分类,提示预后并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基因异常 预后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卵巢癌ras及p16基因异常表达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跃兰 刘燕青 +5 位作者 邓民芳 陈利馨 李琳 杨正中 谭德勇 赖建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744-747,共4页
目的:探讨ras癌基因及p16抑癌基因与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36例卵巢癌,20例卵巢良性肿瘤及10例正常卵巢ras、p16基因... 目的:探讨ras癌基因及p16抑癌基因与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36例卵巢癌,20例卵巢良性肿瘤及10例正常卵巢ras、p16基因及表达状况。结果:卵巢癌及对照组ras癌基因无突变及缺失。卵巢癌ras p21阳性表达80.6%,卵巢良性肿瘤仅有25%弱阳性表达,正常卵巢阴性表达,P< 0.01、P< 0.001,差异非常显著;卵巢癌及对照组p16基因无突变,卵巢癌p16缺失9例占25%,p16蛋白阳性表达降低,仅13.9%,强阳性表达27.8%,11例晚期卵巢癌阴性表达占30.6%;卵巢良性肿瘤p16蛋白弱阳性表达占45%,阳性表达降低占40%,对照组p16蛋白80%阳性表达,卵巢癌、卵巢良性肿瘤与正常对照比较阳性表达,P< 0.001、P< 0.05,差异显著。结论:本组卵巢上皮癌ras癌基因无突变,但ras p21过表达、p16基因25%缺失,无突变,p16蛋白表达降低,ras癌基因及p16抑癌基因异常,与卵巢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RAS基因 P16基因 基因异常表达
下载PDF
EBV、mdm2和p53基因异常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迎娟 王笑峰 +3 位作者 王云 孙坚萍 黄葆华 罗兵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2555-2559,共5页
目的:探讨EBV相关胃癌(EBV 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 EBVaGC)组织mdm2和p53基因异常与EBV感染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3例EBVaGCs、45例临床病理资料与之匹配的EBV阴性胃癌(EBV negative gastric carcinomas,EBVnGCs)... 目的:探讨EBV相关胃癌(EBV 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 EBVaGC)组织mdm2和p53基因异常与EBV感染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3例EBVaGCs、45例临床病理资料与之匹配的EBV阴性胃癌(EBV negative gastric carcinomas,EBVnGCs)以及58例相应癌旁组织中p53和mdm2蛋白的表达;PCR-SSCP银染技术结合DNA测序检测p53基因exon 5-8突变. 结果:(1)胃癌组p53和mdm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6.2% (50/58)和29.3%(17/58),癌旁组织组p53和mdm2蛋白均为阴性,胃癌组p53和mdm2蛋白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组,两两间有极显著性差异(X2=50.000, P=0.0 000<0.01;X2=15.059,P=0.0 001<0.01).(2) EBVnGC组p53和mdm2蛋白阳性率与EBVaGC组p53 和mdm2蛋白阳性率均无明显差异,但EBVaGC组p53 蛋白过表达率(15.4%)明显低于EBVnGC组(57.8%),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X2=7.2 593,P=0.0 085<0.01). (3)mdm2蛋白阳性表达与p53蛋白过表达呈显著正相关(X2=11.1 839,P=0.0 008<0.01,r=0.4 391).(4)2例EBVnGCs检测到p53基因突变,突变均位于exon 5,13 例EBVaGCs和58例相应癌旁组织均未检测到p53基因突变;EBVaGC组p53基因突变率与EBVnG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5989). 结论:p53基因突变可能并非胃癌组织中p53蛋白异常累积的主要原因;mdm2蛋白可通过抑制野生型p53蛋白的功能而产生致癌作用;胃癌组织中EBV感染与p53蛋白的异常表达有关,而与mdm2蛋白的异常表达以及p53基因突变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 MDM2 P53 基因异常 胃癌
下载PDF
肾细胞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异常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本春 王忠 +1 位作者 丁强 张元芳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 检测肾细胞癌 (RCC)组织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fragilehistidinetraid ,FHIT)基因蛋白编码外显子及mRNA表达情况 ,了解RCC组织中FHIT基因异常特征 ,探讨FHIT基因与R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RCC及相应癌周肾组织标本 ,提取组织DN... 目的 检测肾细胞癌 (RCC)组织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fragilehistidinetraid ,FHIT)基因蛋白编码外显子及mRNA表达情况 ,了解RCC组织中FHIT基因异常特征 ,探讨FHIT基因与R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RCC及相应癌周肾组织标本 ,提取组织DNA及RNA。DIG标记FHIT全长cDNA探针。PCR法扩增FHIT基因E5~E9。扩增产物电泳转膜后行Southernblot杂交。RNA转膜后行Northernbolt杂交。结果  6 8.2 %(1 5 / 2 2 )RCC组织、37.5 % (6 / 1 4 )相应癌周肾组织存在FHIT基因蛋白编码外显子缺失或异常。E5和E8异常(缺失、突变等 )发生率为 40 .9% (9/ 2 2 )和 36 .4% (8/ 2 2 )。 42 .8% (1 2 / 2 8)RCC及 75 % (1 2 / 1 6 )癌周肾组织存在Northernblot阳性条带。FHITmRNA失表达与RCC组织学高分级及临床高分期关系密切 (P <0 .0 5 )。存在FHIT基因蛋白编码外显子缺失或异常的 1 5例RCC中 1 4例 (93.3% )FHIT基因mRNA表达阴性。结论 RCC组织常发生FHIT基因蛋白编码外显子缺失或突变。FHITmRNA失表达与FHIT基因异常基本一致 ,其表达情况可提示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肾细胞癌 基因异常表达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组织中HOXA10基因异常DNA甲基化与意义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季菲 曼热帕·吐尔逊 +1 位作者 刘艳佳 丁岩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5期1604-1607,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内膜组织中HOXA10基因异常DNA甲基化与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EMs在位内膜患者28例、EMs异位内膜患者28例,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患者28例。比较三组HOXA10基...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内膜组织中HOXA10基因异常DNA甲基化与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EMs在位内膜患者28例、EMs异位内膜患者28例,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患者28例。比较三组HOXA10基因启动F1甲基化、F2甲基化和F3甲基化状态、总甲基化率和不孕患者甲基化率。结果EMs在位内膜组与EMs异位内膜组的HOXA1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无显著差异(P>0.05),EMs在位内膜组、EMs异位内膜组的HOXA1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高于正常内膜组(P<0.05);EMs在位内膜组与EMs异位内膜组的总甲基化率和不孕患者甲基化率无显著差异,EMs在位内膜组、EMs异位内膜组的总甲基化率和不孕患者甲基化率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5)。结论HOXA10基因在EMs中出现HOXA10基因异常DNA甲基化,同时HOXA10基因的DNA甲基化在EMs合并不孕患者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能力显著高于非EMs不孕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膜组织 HOXA10 基因异常 DNA甲基化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Bcl-6基因异常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海 张云香 +1 位作者 王慧 张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8期76-78,共3页
目的观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Bcl-6基因异常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DLBCL患者42例,采用Bcl-6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6基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6蛋白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Bcl-... 目的观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Bcl-6基因异常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DLBCL患者42例,采用Bcl-6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6基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6蛋白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Bcl-6基因异常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42例DLBCL患者中发生Bcl-6基因易位6例,发生Bcl-6基因扩增3例,Bcl-6蛋白表达阳性19例。Bcl-6基因易位患者Bcl-6蛋白表达阳性率较无易位者高(P=0.014);Bcl-6基因是否易位患者DLBCL分型、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cl-6基因是否扩增患者Bcl-6蛋白表达、DLBCL分型、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LBCL中Bcl-6基因存在易位和扩增两种情况,并且Bcl-6基因易位与患者Bcl-6蛋白表达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BCL-6 基因异常 临床指标
下载PDF
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中脆性组氨酸三聚体基因异常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峰 吴军正 王江华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 :检测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中FHIT基因的异常表达。方法 :应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及DNA测序技术检测粘液表皮样癌和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中FHIT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细胞中存在FHIT基因部分缺失 ,产生异... 目的 :检测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中FHIT基因的异常表达。方法 :应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及DNA测序技术检测粘液表皮样癌和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中FHIT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细胞中存在FHIT基因部分缺失 ,产生异常转录本 ,大小约 2 47bp .FHIT基因mRNA异常转录本为多个外显子缺失所致 ,E1-E8全部缺失。结论 :FHIT基因在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中的异常表达可能在粘液表皮样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液表皮样癌细胞 FHIT基因 基因缺失 脆性组氨酸三聚体 基因异常表达
下载PDF
MTS1基因异常与肿瘤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中信 贾漪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64-467,共4页
关键词 肿瘤 MTS1 肿瘤抑制基因 基因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