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6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虚体质之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表达 被引量:8
1
作者 周小军 田道法 +4 位作者 王士贞 阮岩 邱宝珊 张丽娟 卢标清 《中医药信息》 2009年第5期59-62,共4页
目的:研究气虚质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在鼻咽癌高发区广东中山市,选择气虚质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为研究对象,以正常质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鼻咽癌患者为对照,以基因组稳定和修复之功能分类基因芯片... 目的:研究气虚质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在鼻咽癌高发区广东中山市,选择气虚质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为研究对象,以正常质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鼻咽癌患者为对照,以基因组稳定和修复之功能分类基因芯片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研究。结果: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DNA损伤修复基因主要以上调表达为主,且上调幅度高,下调的基因少且幅度低,气虚质较正常质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的基因亦以上调表达为主,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存在着特定的DNA损伤修复基因变化规律,气虚状态亦可影响DNA损伤修复基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高癌家系 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 基因芯片 荧光定量PCR 气虚
下载PDF
鼻咽癌变过程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小军 王士贞 +4 位作者 田道法 阮岩 邱宝珊 刘蓬 卢标清 《中国肿瘤》 CAS 2008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研究鼻咽癌变过程中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在鼻咽癌高发区,选择鼻咽炎、鼻咽癌前病变及鼻咽癌患者的鼻咽组织作为研究对象,TRIZOL试剂抽提RNA,cRNA标记与合成、基因组稳定和DNA修复基因芯片(Oligo Genome Stabil... [目的]研究鼻咽癌变过程中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在鼻咽癌高发区,选择鼻咽炎、鼻咽癌前病变及鼻咽癌患者的鼻咽组织作为研究对象,TRIZOL试剂抽提RNA,cRNA标记与合成、基因组稳定和DNA修复基因芯片(Oligo Genome Stability & DNARepair Microarray,美国SuperArray公司,CatalogNo.OHS-042)杂交,化学发光检查及图像采集和数据分析。[结果]在基因组稳定和DNA修复基因芯片128个基因中,对比于鼻咽炎患者,上调3倍以上的基因鼻咽癌前病变者有14个基因,鼻咽癌有8个基因,无下调1倍以上的基因;对比于鼻咽癌前病变者,上调3倍以上的基因鼻咽癌有14个,无下调1倍以上的基因。乳腺癌易感基因2、Ku70结合蛋白3基因在鼻咽癌变过程中呈现高表达。[结论]在鼻咽癌变过程中,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多表现为上调表达,下调表达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前病变 鼻咽肿瘤 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 乳腺癌易感基因2 Ku70结合蛋白3基因
下载PDF
鼻咽癌及癌前病变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小军 王士贞 +5 位作者 田道法 阮岩 邱宝珊 刘蓬 卢标清 孔祥廉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0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研究鼻咽癌及鼻咽癌前病变患者鼻咽组织标本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的表达活性特征。方法在鼻咽癌高发区中山市,筛选鼻咽炎、鼻咽癌前病变及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获取鼻咽黏膜组织,应用基因组稳定和修复功能分类基因芯片(128个基因... 目的研究鼻咽癌及鼻咽癌前病变患者鼻咽组织标本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的表达活性特征。方法在鼻咽癌高发区中山市,筛选鼻咽炎、鼻咽癌前病变及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获取鼻咽黏膜组织,应用基因组稳定和修复功能分类基因芯片(128个基因)检测相关基因表达活性,以2倍活性表达差异为比较评判标准,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相关基因表达活性水平进行验证。结果相比于鼻咽炎组,鼻咽癌前病变组织表达活性上调基因有22个,活性下调基因20个;鼻咽癌组织表达活性上调基因20个,活性下调基因18个。相比于鼻咽癌前病变者,鼻咽癌组织表达活性上调基因有24个,下调基因24个。乳腺癌易感基因2、Ku70结合蛋白3基因在鼻咽癌前病变及鼻咽癌组织依序呈现高表达;鼻咽癌组织表达明显下调的基因有碱基切除基因OGG1及错配修复基因MSH4、MLH3,表达明显上调的基因有RAD18;鼻咽癌前病变组织表达明显下调的基因为RAD18和泛素类基因UBE2B。结论鼻咽癌及鼻咽癌前病变患者靶器官鼻咽黏膜的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表达活性存在特征性表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鼻咽癌前病变 基因组稳定 DNA修复基因 表达活性
下载PDF
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小军 田道法 +4 位作者 王士贞 阮岩 邱宝珊 张丽娟 卢标清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在鼻咽癌高发区广东省中山市,选择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为研究对象,以鼻咽炎及鼻咽癌患者为对照,抽提鼻咽组织RNA,合成cRNA,以基因组稳定和修复功能分类基因芯片杂交及... 目的:探讨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在鼻咽癌高发区广东省中山市,选择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为研究对象,以鼻咽炎及鼻咽癌患者为对照,抽提鼻咽组织RNA,合成cRNA,以基因组稳定和修复功能分类基因芯片杂交及化学发光法检查其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DNA损伤修复基因主要以上调表达为主,且上调幅度高,上调100倍以上的基因包括TEP1、MSH4和PMS2L1;下调的基因少且幅度低,泛素类基因多表现为下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存在着特定的DNA损伤修复基因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高癌家系 基因组稳定与修复基因 基因芯片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泛素
原文传递
DNA损伤检验点与损伤修复及基因组稳定性(英文)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巍峰 于珊珊 +1 位作者 陈冠军 李越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1-390,共10页
生物有机体基因组DNA经常会受到内源或外源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损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有机体也相应形成了一系列应对与修复损伤DNA,并维持染色体基因组正常结构功能的机制。其中DNA损伤检验点(DNA damage checkpoint)就... 生物有机体基因组DNA经常会受到内源或外源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损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有机体也相应形成了一系列应对与修复损伤DNA,并维持染色体基因组正常结构功能的机制。其中DNA损伤检验点(DNA damage checkpoint)就是在感应DNA损伤的基础上,对损伤感应信号进行转导,或引起细胞周期的暂停, 从而使细胞有足够的时间对损伤DNA进行修复,或最终导致细胞发生凋亡。DNA损伤检验点信号转导途径是一个高度保守的信号感应过程,整个途径大致可以分为损伤感应、信号传递及信号效应3个组成部分。其中3-磷脂酰肌醇激酶家族类成员ATM (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 和ATR (ataxia-telangiectasia and Rad3-related) 活性的增加构成整个途径活化的第一步。它们通过激活下游的效应激酶,Chk2/Chk1,通过协同作用许多其他调控细胞周期、DNA复制、DNA损伤修复及细胞凋亡等过程的蛋白质因子来实现细胞对DNA损伤的高度协调反应。近十几年,随着此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步揭示了DNA损伤检验点途径发生过程中,各种核心组分通过与不同调节因子、效应因子及DNA损伤修复蛋白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实现监测感应异常DNA结构并实施相应反应的机制;其中,检验点衔接因子(mediators)以及染色质结构,尤其是核小体组蛋白的共价修饰在调控ATM/ATR活性,促进ATM/ATR与底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介导DNA损伤位点周围染色质区域上多蛋白复合物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动态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人们也开始发现DNA损伤检验点途径与DNA损伤修复、基因组稳定性以及肿瘤发生等过程之间某些内在的联系。该反应途径在通过协调细胞针对DNA损伤做出各种反应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调控DNA损伤修复过程,并与DNA损伤修复途径协同作用最终保证染色体基因组结构的完整性,而检验点途径的改变,则会引起基因组不稳定的发生,包括从突变频率的提高到大范围的染色体重排,以及染色体数量的畸变。如:突变发生在肿瘤形成早期,会大大增加肿瘤发生的几率。文章将对DNA损伤检验点途径机制及其对DNA损伤修复、基因组稳定性影响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检验点 DNA损伤修复 基因组稳定 肿瘤
下载PDF
同源重组修复基因RAD51可提高PTEN缺失细胞基因组稳定性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忠民 徐勤枝 +3 位作者 胡迎春 霍艳英 周平坤 吴德昌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1年第6期406-409,共4页
目的:研究同源重组修复基因RAD51对PTEN缺失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和中性单细胞电泳技术观察PTEN缺失后自发性和辐射诱导DNA双链断裂情况;并构建PTEN缺失细胞稳定转染RAD51的细胞系,γ射线照射后检... 目的:研究同源重组修复基因RAD51对PTEN缺失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和中性单细胞电泳技术观察PTEN缺失后自发性和辐射诱导DNA双链断裂情况;并构建PTEN缺失细胞稳定转染RAD51的细胞系,γ射线照射后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PTEN缺失导致细胞自发性和辐射诱导DNA双链断裂增多;转染RAD51后细胞存活率增高,辐射诱导的DNA双链断裂减少。结论:同源重组修复基因RAD51可以提高PTEN缺失细胞基因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EN RAD51 基因组稳定
下载PDF
DNA修复障碍、基因组不稳定性与癌症 被引量:8
7
作者 陶厚权 王瑞年 《中国肿瘤》 CAS 2003年第2期101-106,共6页
全文介绍DNA修复机制,并指出未修复的DNA损伤在细胞中的生物学终点和由DNA修复障碍所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以及遗传性疾病,其中大部分有发生不同类型癌症的倾向。随着DNA修复系统及其与癌症关系研究的深入,其发病机理将得到阐明,... 全文介绍DNA修复机制,并指出未修复的DNA损伤在细胞中的生物学终点和由DNA修复障碍所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以及遗传性疾病,其中大部分有发生不同类型癌症的倾向。随着DNA修复系统及其与癌症关系研究的深入,其发病机理将得到阐明,并为防治这类疾病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基因组稳定 DNA修复 肿瘤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组稳定性护卫机制的原创与发现之旅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平坤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基因组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编码的信息指导生物种系的复制延续、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无论是在外环境因素的应激压力下还是处于正常状态,DNA损伤时刻在发生,由此,DNA损伤修复作为重要的细胞内在机制,在维护基因组稳定性、降低... 基因组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编码的信息指导生物种系的复制延续、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无论是在外环境因素的应激压力下还是处于正常状态,DNA损伤时刻在发生,由此,DNA损伤修复作为重要的细胞内在机制,在维护基因组稳定性、降低癌症等人类系列重大疾病风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三位科学家汤姆·林达尔(Tomas Lindahl)、阿齐兹·桑贾尔(Aziz Sancar)、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因发现和揭示DNA修复及其机制的杰出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本文综述了三位获奖者分别在DNA损伤的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错配修复研究中的原创发现,以及相应的修复通路机制的描绘。此3种修复通路,主要是针对紫外线和化学物所致DNA的碱基损伤、嘧啶二聚体及加合物或者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错误配对的修复。恰巧,2015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的两位科学家,也因他们揭示了DNA损伤应答现象和机制研究的重大贡献而获奖,本文也呈现了获奖者的关键性科学发现。最后,简要展望了中国DNA损伤修复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修复 DNA损伤应答 基因组稳定 诺贝尔奖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和MYC基因突变在吉西他滨耐药中的作用
9
作者 陈宗军 陈亚红 +1 位作者 黄丽云 梁紫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5-363,共9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基因不稳定性和MYC基因突变在吉西他滨耐药中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mg·L^(-1)吉西他滨持续作用A549细胞(A549组),构建耐药细胞株A549R(A549R组),并将si-NC和si-MYC转染至A549R...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基因不稳定性和MYC基因突变在吉西他滨耐药中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mg·L^(-1)吉西他滨持续作用A549细胞(A549组),构建耐药细胞株A549R(A549R组),并将si-NC和si-MYC转染至A549R细胞,作为si-NC A549R组和si-MYC A549R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1、2、4、8、16和32 mg·L^(-1))吉西他滨对各组细胞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A549组及A549R组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A549组和A549R组细胞中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基因错配修复基因2(MSH2)、错配修复基因6(MSH6)和DNA修复蛋白RAD50(RAD50)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蛋白MYC原癌基因(MYC)和磷酸化组蛋白(γH2AX)的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法检测RNA polⅡ和γH2AX在MYC基因上的富集程度,PCR法扩增并检测A549R细胞MYC基因突变情况。结果:与A549组比较,2、4、8、16和32 mg·L^(-1)吉西他滨作用后A549R组细胞抑制率降低(P<0.05),8mg·L^(-1)吉西他滨作用后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与A549组比较,A549R组细胞中有234个mRNAs表达水平升高,205个mRNAs表达水平降低,其中错配修复相关基因(MSH2和MSH6)、RAD50和MYC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表达水平升高基因主要参与非同源末端连接、mRNA监测途径和DNA复制等信号通路。与A549组比较,A549R组细胞中MYC和γH2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ChIP法检测,RNA polⅡ和γH2AX在MYC转录起始位点及exon 2上富集程度增加,MYC exon 2上存在G254A基因突变。与si-NC A549R组比较,si-MYC A549R组细胞中MY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2、4、8、16和32 mg·L^(-1)吉西他滨作用后si-MYC A549R组细胞抑制率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结论:对吉西他滨耐药的NSCLC细胞中A549R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MYC基因发生突变和扩增,而敲减MYC可以恢复A549R细胞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西他滨 非小细胞肺 基因组稳定 MYC扩增 MYC突变
下载PDF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洪登礼研究员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成果,揭示胚胎发育组织维持干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及发育疾病起源的机制
10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69-1569,共1页
2024年1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洪登礼研究员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题目为“Fetal hepatocytes protect the HSPC genome via fetu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胚胎造血发育为模型,揭示了胚胎发育组织维持干细胞... 2024年1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洪登礼研究员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题目为“Fetal hepatocytes protect the HSPC genome via fetu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胚胎造血发育为模型,揭示了胚胎发育组织维持干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及胚胎发育相关疾病起源的机制。通过体外共培养实验发现,肝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胎球蛋白A(fetuin-A)可以保护造血干祖细胞(ha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HSPC)的基因组。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胚胎发育组织保护其干细胞基因组的机制,并证明该机制与发育疾病(如儿童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医学院 基因组稳定 上海交通大学 肝细胞分泌 儿童肿瘤 胎球蛋白A 胚胎发育 干细胞
下载PDF
肝癌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4
11
作者 丛文铭 吴孟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共4页
关键词 肝肿瘤 基因抑制 基因组稳定 杂合性缺失 错配修复 微卫星不稳定
下载PDF
基因组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机制
12
作者 沈波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2003年第2期87-89,共3页
辐射可以诱导细胞基因组发生不稳定性改变,表现为一系列的延迟突变表型。错配修复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复制后修复机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保守的修复机制,不仅可以通过异二聚体的形式直接参与修复过程,也可... 辐射可以诱导细胞基因组发生不稳定性改变,表现为一系列的延迟突变表型。错配修复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复制后修复机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保守的修复机制,不仅可以通过异二聚体的形式直接参与修复过程,也可以通过cdc2磷酸化途径对细胞周期进行间接调控。因此,探讨基因组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是我们深入了解电离辐射的损伤与修复机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稳定 错配修复 细胞周期阻滞 辐射损伤
下载PDF
PSR(Puccinia Striiformis Repeat)序列的基因组特异性和指纹遗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郑文明 陈受宜 +3 位作者 康振生 王阳 李振岐 吴立人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2-225,共4页
以 PSR331S3( Puccinia striiformis repeat)为探针 ,对感染小麦条锈菌 P.striiformis f.sp.tritici模式菌系的叶片和常用繁殖寄主健康叶片总 DNA进行 Southern分析 ,结果显示PSR331S3具有良好的指纹分辨力和基因组特异性。对系列单孢... 以 PSR331S3( Puccinia striiformis repeat)为探针 ,对感染小麦条锈菌 P.striiformis f.sp.tritici模式菌系的叶片和常用繁殖寄主健康叶片总 DNA进行 Southern分析 ,结果显示PSR331S3具有良好的指纹分辨力和基因组特异性。对系列单孢系的指纹分析表明 ,PSR位点在有丝分裂中是稳定遗传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DNA指纹 基因组特异性 遗传稳定
下载PDF
镁在基因组稳定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姚嘉宜 刘利英 宋土生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03年第3期115-118,共4页
在细胞内生理浓度下的镁 ( Mg2 + )是保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它能稳定 DNA及染色质结构 ,是参与 DNA合成和分解过程中酶系统必要辅助因子。也作为核苷切除修复、碱基切除修复及错配修复过程中的辅助因子。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 在细胞内生理浓度下的镁 ( Mg2 + )是保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它能稳定 DNA及染色质结构 ,是参与 DNA合成和分解过程中酶系统必要辅助因子。也作为核苷切除修复、碱基切除修复及错配修复过程中的辅助因子。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镁的缺乏会影响细胞膜的完整性及其功能、增加氧化应激反应的易感性 ,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 ,加速衰老过程。镁与肿瘤形成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镁在肿瘤形成早期起抑制作用 ,但可促进已形成肿瘤的生长。尽管镁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在大多数工业国家 ,镁的摄入量并未能达到推荐的日常摄入标准 ,因此 ,临界镁缺乏是非常普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稳定 DNA复制 DNA修复 细胞周期 基因毒性
下载PDF
水貂犬瘟热CDV_3疫苗株基因组序列测定及H基因遗传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建军 柴秀丽 +5 位作者 王凤雪 邵西群 陈涛 罗国良 闫喜军 吴威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3-20,共8页
对水貂犬瘟热CDV3疫苗株基因组进行全序列测定与分析,以阐明该疫苗株的来源亲本毒株,基因特征及H基因遗传稳定性。将CDV3疫苗株基因组cDNA分9个重叠片段进行RT-PCR并克隆入pMD 18-T载体中,测定全长cDNA序列。并与CDV野毒参考株和疫苗... 对水貂犬瘟热CDV3疫苗株基因组进行全序列测定与分析,以阐明该疫苗株的来源亲本毒株,基因特征及H基因遗传稳定性。将CDV3疫苗株基因组cDNA分9个重叠片段进行RT-PCR并克隆入pMD 18-T载体中,测定全长cDNA序列。并与CDV野毒参考株和疫苗株N、F和H基因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其基因变异情况。通过对CDV3疫苗株6个不同生产批次(Veto细胞培养代次)H基因序列测定以分析毒株的分子遗传稳定性。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DV3疫苗株基因组全长15690bp,与CDV野毒株基因组同源性较低(93.0%~95.3%)。H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Lederle疫苗株(EF418783)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6%和98.7%。而6个不同培养代次CDV3疫苗株H基因氨基酸序列无任何差异。由此证实CDV3疫苗株的亲本毒株与Lederle疫苗株有着最密切关系,不同培养代次的CDV3疫苗株H基因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瘟热病毒 CDV3疫苗株 基因组序列 遗传稳定
下载PDF
耐辐射异常球菌DNA损伤与修复相关基因的比较基因组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华跃进 高冠军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0-126,共7页
关键词 耐辐射异常球菌 DNA损伤 修复 相关基因 比较基因组研究
下载PDF
宫颈癌患者基因组遗传不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伍欣星 赵旻 +3 位作者 李晖 邱小萍 谭云 戴天力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 研究中国宫颈癌高发区宫颈癌患者基因组遗传不稳定性改变 ,为寻找宫颈癌相关内源因子提供依据。方法 从GenBank中选取 8对微卫星DNA引物 ,采用PCR 变性PAGE 银染方法检测 5 0例宫颈癌 (来自高发区 )活检组织及其对照 (同病例血... 目的 研究中国宫颈癌高发区宫颈癌患者基因组遗传不稳定性改变 ,为寻找宫颈癌相关内源因子提供依据。方法 从GenBank中选取 8对微卫星DNA引物 ,采用PCR 变性PAGE 银染方法检测 5 0例宫颈癌 (来自高发区 )活检组织及其对照 (同病例血液 )样品的杂合性丢失 (LOH)和微卫星不稳定 (MI)。结果 LOH总检出率为 6 6 % (33/5 0 ) ,其中 ,D18S4 74 (染色体18q2 1)LOH达 4 0 .5 % ;染色体 3p2 1.2 3p2 1.3中微卫星位点D3S14 78,LOH达 31.7% ;并且在原位癌与浸润癌中 ,LOH分布也有一定差异。MI在宫颈癌患者基因组中仅存在少数微卫星位点 ,总的发生率较低 ,为 8% (4/5 0 )。结论 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PVhr)感染外 ,细胞内源基因的改变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高频LOH位点 18q2 1D18S4 74、3p2 1.2 3p2 1.3D3S14 78可能存在潜在的宫颈癌抑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基因组 遗传不稳定 微卫星不稳定 杂合性丢失
下载PDF
白血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基因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晶 周永安 +2 位作者 苏丽萍 李峰敏 陈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7-663,共7页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基因的不稳定性。方法:采用PCR扩增24例患者D-loop区HV-1和HV-2两个高变区并测序,其结果与剑桥标准序列(rCRS)和mtDB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其突变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基因的不稳定性。方法:采用PCR扩增24例患者D-loop区HV-1和HV-2两个高变区并测序,其结果与剑桥标准序列(rCRS)和mtDB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其突变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D-loop区发生突变,突变率95.83%(23/24);共检测到82个基因突变,其中HV-1区47个(57.32%),HV-2区35个(42.68%)。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未治疗组(UT)与治疗组(T)对比:突变率分别为(2.37±0.82)×10-3和(4.76±2.45)×10-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组中部分缓解组(PR)和完全缓解组(CR)突变率比较显示,突变率分别为(5.10±2.56)×10-3和(4.51±2.51)×10-3,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3组间比较显示,未治疗组(UT)、部分缓解组(PR)和完全缓解组(CR)突变率分别为(2.55±0.63)×10-3,(5.37±3.41)×10-3和(3.71±1.65)×10-3,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oop区中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和多种突变类型,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化疗可能加剧D-loop区基因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 稳定
原文传递
低能离子诱导拟南芥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萍 李方华 +3 位作者 徐敏 卞坡 吴跃进 余增亮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1-195,共5页
体细胞同源重组产生的DNA重排、缺失和复制等是基因组不稳定的重要指标,以拟南芥菜GUS基因重组报告系R2L100和R3L66为实验材料,以体细胞同源重组频率(每个植株上的GUS斑点数目)作为评估标准,研究低能Ar+离子和α粒子辐射对植物基因组稳... 体细胞同源重组产生的DNA重排、缺失和复制等是基因组不稳定的重要指标,以拟南芥菜GUS基因重组报告系R2L100和R3L66为实验材料,以体细胞同源重组频率(每个植株上的GUS斑点数目)作为评估标准,研究低能Ar+离子和α粒子辐射对植物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0keV的Ar+离子辐照拟南芥干种子,在500×1013—3000×1013ions/cm2剂量范围内,同源重组频率与对照相比明显升高,最大值是对照的2.4倍;3.3MeV的α粒子辐照萌发4d后的幼苗,同源重组频率随着剂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最大值是对照的1.9倍,对应的辐照剂量是10Gy。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低穿透能力的辐射能有效增加植物基因组的不稳定性。α粒子辐照拟南芥菜幼苗的根,未受到辐照的地上部分的同源重组频率较对照增加2.5倍,表明低能离子诱导的基因组不稳定信号在植物个体水平是可以长程输运的。以上结果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低能离子的诱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离子辐照 体细胞同源重组 基因组稳定
下载PDF
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诱发CHL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左雅慧 郭鲜花 +2 位作者 王小莉 王仲文 耿晓华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5-150,共6页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微核检测技术对60Coγ射线照射诱发中国仓鼠肺细胞(CHL细胞)产生的直接效应、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成不同的剂量组,经γ射线照射后,对受照存活细胞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和...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微核检测技术对60Coγ射线照射诱发中国仓鼠肺细胞(CHL细胞)产生的直接效应、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成不同的剂量组,经γ射线照射后,对受照存活细胞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和微核发生率(MF)的测定。同时,将一部分受照存活细胞继续传代培养,待其传至33代时,再给予2 Gy的照射剂量进行二次照射,然后再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和MF的测定。结果表明,首次照射剂量与子代二次照射后的损伤程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本实验为探讨辐射诱发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稳定 ^60CO Γ射线 二次损伤 微核 单细胞凝胶电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