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层治理新趋势:以系统化改革破解基层治理的难题
1
作者 向春玲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1,共11页
随着我国走向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基层治理也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在此过程中,要突破基层治理在认知性、结构性和功能性方面的困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此,基层治理改革要加强党政统筹的顶层设计,通过优化治理系统结构... 随着我国走向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基层治理也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在此过程中,要突破基层治理在认知性、结构性和功能性方面的困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此,基层治理改革要加强党政统筹的顶层设计,通过优化治理系统结构、明确系统主体职责和推进数字化治理等改革措施,实现由“要素管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以求增强基层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从而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治理困境 要素管理 系统治理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下载PDF
城市基层治理体制的演进逻辑与现代化发展进路
2
作者 李靖 刘清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3,共7页
城市基层治理体制的变迁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相互交织。从情境—目标—策略的分析框架出发,发现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体制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的变迁呈现出权力、秩序与民生的三重演进逻辑。其中,权力逻辑... 城市基层治理体制的变迁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相互交织。从情境—目标—策略的分析框架出发,发现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体制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的变迁呈现出权力、秩序与民生的三重演进逻辑。其中,权力逻辑强调党和政府对社会资源的绝对配置和对社会力量的有效动员;秩序逻辑体现为党和政府对组织层级建设的优化和对社会运行秩序的重构;民生逻辑则注重城市居民自治及其幸福感的提升。结合城市基层治理体制变迁的历史情境与其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语境,可从权力逻辑的柔性应用、秩序逻辑的灵活调试以及民生逻辑的功能强化三个层面构建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基层治理体制 基层治理现代化 权力逻辑 秩序逻辑 民生逻辑
原文传递
双重聚合:基层治理多元主体协同的实现路径——基于50个基层治理创新案例的文本分析
3
作者 周振超 郭炜萍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60-75,共16页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践中,多元主体协同经常存在动力不足、总体分散、局部协作的问题。通过把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多重动因与过程性特征,建立“动因推动-过程推进”分析框架,选取50个基层治理创...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践中,多元主体协同经常存在动力不足、总体分散、局部协作的问题。通过把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多重动因与过程性特征,建立“动因推动-过程推进”分析框架,选取50个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案例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战略要求、党建统领、需求驱动、问题推动、资源配备、权力配置是影响多元主体协同效能提升的主要因素。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表现为“双重聚合”:第一重聚合指战略要求、党建统领、需求驱动、问题推动下多元主体形成共同治理目标,实现“目标聚合”;第二重聚合指以资源配备、权力配置织成主体协同网,实现“主体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协同治理 多元主体 基层治理创新
下载PDF
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法治化:模式嬗变与机制设计
4
作者 张琦 鲁煜晨 孔梅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0-127,共8页
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基层治理法治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助推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稳步提升。基于对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法治化的优势、目标和机遇进... 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基层治理法治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助推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稳步提升。基于对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法治化的优势、目标和机遇进行的系统化探讨,可以发现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基层治理能够实现向源头治理与融合治理的模式嬗变,而基层司法所应当在数字科技发展的环境下发挥牵头治理的作用。结合数字技术助力乡村基层治理的实践经验,在全面解析数字赋能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优势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的包括观念培育、技术配套、风险防范和人才培养等四大方面的机制设计,能够助推数字技术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焕发新的活力,使其在优化基层治理水平的同时提高推动乡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效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基层治理 乡村基层治理 国家治理 治理法治化
下载PDF
基层治理体系的制度化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
5
作者 黄娟 《社会科学前沿》 2024年第2期803-808,共6页
基层治理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根基的稳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以党建赋能基层治理,是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抓手。当前基层治理体系的制度化构建存在治理碎片化、模式单一... 基层治理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根基的稳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以党建赋能基层治理,是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抓手。当前基层治理体系的制度化构建存在治理碎片化、模式单一化、管理复杂化的现实挑战。还应从构建联动治理机制、学习借鉴试点示范、完善监察考核体系等方面促使基层治理体系的系统化重构。重构治理体系与基层社会相适应。从而实现中央顶层布局与地方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体系 基层党建
下载PDF
以“三治融合”促进基层治理:基于村庄社会差异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桂晓伟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完善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然而,近年来伴随着资源下乡和规范下乡,乡村治理却出现了一些效能低下和形式主义的问题。对此,应该充分重视乡村区域差异和村庄事务类型差异,厘清阻碍基层治理有效的现实因... 完善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然而,近年来伴随着资源下乡和规范下乡,乡村治理却出现了一些效能低下和形式主义的问题。对此,应该充分重视乡村区域差异和村庄事务类型差异,厘清阻碍基层治理有效的现实因素;深入分析基层治理的历史演变过程,挖掘兼顾规范治理和简约治理的理论资源。基于上述分析,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在理解乡村社会治理基础、兼顾规范治理和简约治理优势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三治之中,自治是建立村庄内生秩序并整合村庄内外资源的基本前提,法治是界定不同类型的村庄治理边界并优化相应问责容错机制的制度保障,德治是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主体性并有效运用各种治理手段的价值导向。三者的良性互动为优化资源下乡、完善基层治理、克服形式主义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从而为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下乡 形式主义 村庄社会差异 三治融合 治理有效 基层治理
下载PDF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工作何以可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农村社会工作暨灾害社会工作专委会年会综述
7
作者 马东东 尹忠海 《社会工作》 2024年第2期142-150,166,共10页
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具有独特地位。它不仅需要对新时代的治理问题进行准确判断,在理论层面进行指引,更要通过综融性的服务实践,激发全民活力,凸显专业价值。为此,在保山学院召开的农村社会工作暨灾害社会工作专委会2023年会以... 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具有独特地位。它不仅需要对新时代的治理问题进行准确判断,在理论层面进行指引,更要通过综融性的服务实践,激发全民活力,凸显专业价值。为此,在保山学院召开的农村社会工作暨灾害社会工作专委会2023年会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社会工作”为主题进行了全面回应。参会学者重点关注农村社会工作、灾害社会工作、环境社会工作、边疆乡村治理、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等多个分支领域的议题。参会代表们积极研讨,对推动社会工作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社会工作 现代化 年会
下载PDF
基层治理的低成本优势何以可能?--基于后发展地区的探索
8
作者 魏万青 《学海》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8,共11页
实现基层社会的低成本治理,是实现基层治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新内生发展框架与适宜技术理论,基于后发展地区的两个案例讨论基层的低成本治理及机制。研究发现,基层社区在有限资源输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治理负荷分... 实现基层社会的低成本治理,是实现基层治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新内生发展框架与适宜技术理论,基于后发展地区的两个案例讨论基层的低成本治理及机制。研究发现,基层社区在有限资源输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治理负荷分流、现有资源动员与盘活、低成本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沟通和增强供需匹配度等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如何在外部资源输入下激发基层社会内部活力与资源,是实现低成本治理的关键。本研究为降低基层治理负荷,推进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治理负荷 低成本治理 适宜技术理论
下载PDF
治理容限:基层治理创新的微观机制分析——基于乡村治理变迁的视角
9
作者 李琼 李传喜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7,共11页
基层治理创新何以产生以及基层治理制度、规则、结构为何在不断变化,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要考量环境因素,也要考量“治理创新”的技术本体。基于乡村治理变迁,以“治理技术”的微观视角提出“治理容限”这一概念,并从时空向度和效用向... 基层治理创新何以产生以及基层治理制度、规则、结构为何在不断变化,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要考量环境因素,也要考量“治理创新”的技术本体。基于乡村治理变迁,以“治理技术”的微观视角提出“治理容限”这一概念,并从时空向度和效用向度构建起一个分析框架。从乡村治理变迁历程来看,任何治理技术在内生性因素、外部性因素与行动者因素影响下都会面临治理超限困境,而治理技术的自我优化与重新建构将是化解治理超限困境的有效方式。理解“治理容限”能够为一些地方过热的治理创新冲动提供“冷”思考,在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过程中,追求“良好匹配”比追求“最佳实践”更重要,也只有形成与当下的基层社会“良好匹配”的治理技术,才能使基层治理现代化更加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容限 基层治理创新 微观机制 乡村治理变迁
下载PDF
基层治理场域中城市社区政策执行逻辑解构
10
作者 张平 崔子傲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城市社区是基层治理基本单元,也是回应社会治理问题的主战场。相较于科层治理模式,基层治理场域建构起了独特的治理格局,在此场域中城市社区政策执行具有特殊的情境逻辑。基于场域-行为的社区政策执行场域分析框架,对执行主体进行角色... 城市社区是基层治理基本单元,也是回应社会治理问题的主战场。相较于科层治理模式,基层治理场域建构起了独特的治理格局,在此场域中城市社区政策执行具有特殊的情境逻辑。基于场域-行为的社区政策执行场域分析框架,对执行主体进行角色行为分析,可以发现,社区治理情境中的压力型体制背景、政策设计内生性模糊与组织资本困窘、场域叠加、行动者区隔,以及政策执行者心理系统等场域要素,共同作用于政策执行行为。从组织场域、社会关系场域以及心理场域对城市社区的政策执行进行全方位及全过程调节,将极大地提升社会治理政策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场域理论 政策执行 行为逻辑
原文传递
融合执行力与适应性:基层治理的制度优势分析
11
作者 李晴 刘海军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2,共10页
基层是国家制度传导的神经末梢,其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是制度优势最直接的体现。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信息公开、垃圾分类等基层治理中的制度优势彰显不足。制度优势向治理效... 基层是国家制度传导的神经末梢,其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是制度优势最直接的体现。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信息公开、垃圾分类等基层治理中的制度优势彰显不足。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是国家治理的应然逻辑,转化过程中的动态机制、信任关系都会影响到制度执行的效果。单纯以制度执行力评判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略显偏颇,制度之所以具备优势,在于其能体现公平正义、呼应人之需求。而不同人的利益追求、目标取向、认知结构均不相同,这导致基层治理中制度出现适应性问题。经由理论层面的合理补充与实然层面的动态修复,融合执行力与适应性,有望打通制度优势、运行机制、信任支撑、治理效能的闭合回路,从而加快制度优势向基层传导,并反向以基层治理效能倒逼各类制度优化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制度优势 治理效能 执行力 适应性
下载PDF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机理、实践检视与政策启示——基于滇南M市的个案调查
12
作者 吴节 马泽波 陶长虹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新时期政党整合社会的实践模式。“引领”并不局限于“组织社会”,而是政党回归到社会,通过党的建设将党的组织网络和领导功能双嵌入基层,把党组织的政治、制度、思想、组织等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效能,作用于基层治...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新时期政党整合社会的实践模式。“引领”并不局限于“组织社会”,而是政党回归到社会,通过党的建设将党的组织网络和领导功能双嵌入基层,把党组织的政治、制度、思想、组织等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效能,作用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发挥党建逻辑与治理逻辑耦合效应的过程。M市的实践启示,要实现党组织有效作用于基层治理,应正确处理好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的治理关系、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引领”、提高社会承接资源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基层治理中的国家认证能力:困境与前景--从社区“万能章”问题切入
13
作者 刘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7,共10页
当前的基层治理领域普遍存在社区“万能章”问题。表面上看,社区“万能章”是政府部门向基层自治组织转嫁事务和责任的结果,但本质上,这一问题缘于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日益增长的认证“需求”同国家认证能力不足之间的深刻矛盾。认证... 当前的基层治理领域普遍存在社区“万能章”问题。表面上看,社区“万能章”是政府部门向基层自治组织转嫁事务和责任的结果,但本质上,这一问题缘于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日益增长的认证“需求”同国家认证能力不足之间的深刻矛盾。认证能力是基础性的治理能力,而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基层治理对国家认证提出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在转型和改革阶段,基层社会具有流变性和不规则性,基层治理处于更迭和过渡时期,这使得国家认证面临诸多挑战。从国家认证能力的构成来看,基层治理领域的国家认证主要存在认证系统的统一程度不高、认证体系内部存在张力、认证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因此,完善国家认证的基本制度框架,清除认证体系的内部壁垒,提高认证机制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当是可行的国家认证能力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万能章” 国家认证能力 基层治理 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基层治理中大数据赋能循证决策的机理及风险探究
14
作者 卢小平 安家琪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基层治理主体精准识别基层治理问题,精准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对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基础性作用。当下基层治理陷入供需失衡的矛盾之中,以大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循证决策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克服传统经验治理弊病,... 基层治理主体精准识别基层治理问题,精准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对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基础性作用。当下基层治理陷入供需失衡的矛盾之中,以大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循证决策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克服传统经验治理弊病,实现公共价值。但与此同时,大数据造成的数据、路径依赖也带来了风险。为此,梳理基层治理大数据赋能的循证决策机理,防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失衡风险、数据识别与决策信息偏离风险、数据依赖导致的道德与公平性风险、数据信息安全与信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大数据 循证决策
下载PDF
基层治理中的“干部干、群众看”
15
作者 欧阳静 王骏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在近年的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实践中,“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我国“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服务理念正在被“为顾客服务”的市场服务理念所替代,从而使原本“官民共治”的基层公共服务模式转换成了市场化服... 在近年的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实践中,“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我国“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服务理念正在被“为顾客服务”的市场服务理念所替代,从而使原本“官民共治”的基层公共服务模式转换成了市场化服务模式。在我国“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中,“人民”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个体,更不是顾客。“为人民服务”是为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市场上差异化的个体利益服务。因此,以顾客为导向的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中未必具有指导的适用性。立足于我国传统和现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从为人民服务、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话语和经验中对服务型政府进行本土化重构是可行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干部干、群众看” 服务型政府 为顾客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下载PDF
“下交群评”:迈向人民主体性的基层治理——以北京市平谷区接诉即办改革为例
16
作者 陈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9,共11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日益成为主导基层治理的逻辑,在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不断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以北京市平谷区“下交群评”工作为例,探索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并重点关注如何引导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体。研究发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日益成为主导基层治理的逻辑,在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不断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以北京市平谷区“下交群评”工作为例,探索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并重点关注如何引导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体。研究发现,“下交群评”通过治理主体的组织嵌入化、治理单元的熟人社会化、治理规则的崇公抑私化、治理机制的交互整体化形塑了新时代“三治融合”的实践机制,为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从接诉即办的倒逼式治理到主动性治理,再到自主性治理,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治理问题的发起者、治理过程的参与者、治理成效的获得者、治理情况的监督者。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基层正在从被动的市民诉求驱动迈向人民主体性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诉即办 “下交群评” 基层治理 三治融合 人民主体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
下载PDF
基层治理中的双向压力型体制及其运行逻辑——基于H镇网格化管理的个案分析
17
作者 吴金群 陈元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27,共16页
压力型体制作为本土概念业已成熟,但现有研究大多关注上级压力下传的单一向度,忽略了压力型体制对基层服务需求的主动回应。H镇网格化管理的案例表明,在基层治理场域中存在双向压力型体制。这种体制以二重性的压力运行过程应对上级管理... 压力型体制作为本土概念业已成熟,但现有研究大多关注上级压力下传的单一向度,忽略了压力型体制对基层服务需求的主动回应。H镇网格化管理的案例表明,在基层治理场域中存在双向压力型体制。这种体制以二重性的压力运行过程应对上级管理要求和群众服务需求的两大压力环境。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压力的对流与互通,分别回应了上下差异性任务需求,也让两侧压力环境分别实现了势能释放和能量互补。双向压力型体制的概念是沟通压力型体制经典框架和基层治理经验的中层理论,凝练了基层实现服管结合的有益经验,蕴含着我国基层治理的独特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型体制 网格化管理 基层治理 行政任务 服务需求
下载PDF
双重整合:基层数字减负的实现路径——以杭州市上城区“基层治理数据底座”建设为例
18
作者 李颖 王潞 孙茂阳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79-88,共10页
数据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资源要素,数据治理也已成为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关乎治理转型的实现程度。但在实践中,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治理机制尚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治理能力提升的普遍桎梏。基层面临数据采集任务超载和数据资源匮乏并存困境... 数据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资源要素,数据治理也已成为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关乎治理转型的实现程度。但在实践中,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治理机制尚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治理能力提升的普遍桎梏。基层面临数据采集任务超载和数据资源匮乏并存困境,陷入“越减越负”的悖论。本文通过讨论杭州市上城区“基层治理数据底座”案例,提供数字减负增能的一种可行性路径。它以拆分和重构数据背后的条块关系和权责关系为突破口,通过技术逻辑和组织机制的适配整合,打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以期同时实现向上整合、向下减负和上下交互赋能的多重目标。而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实现创新复用,提升数据质量与治理能力,还有待更高层级的数据治理共识建构和治理共同体的搭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治理 基层治理 数据底座 标签体系 组织协同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19
作者 庄建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5-98,共4页
乡村基层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构建现代化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是推动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需重点把握乡村自治、乡村法治、乡村德治体系的创新发展。立足乡村基层治理实践... 乡村基层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构建现代化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是推动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需重点把握乡村自治、乡村法治、乡村德治体系的创新发展。立足乡村基层治理实践现状,乡村地区需从强化党建引领、转变治理观念、加强治理队伍建设、设计智慧治理模式等方面入手探索现代化转型实践策略,并在党建引领下凝聚多元力量,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以具有活力的现代化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基层治理 现代化 党建
下载PDF
数字建设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基于湖南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考察
20
作者 唐琼 林新田 《上海管理科学》 2024年第1期19-22,48,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齐抓共管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对湖南省城乡基层治理等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数字湖南建设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分析数字化水平及基层治理标准化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包括基层治理党建引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齐抓共管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对湖南省城乡基层治理等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数字湖南建设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分析数字化水平及基层治理标准化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包括基层治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规范、科层制组织治理有弊端、基层治理数字化缺乏反馈机制、基层治理标准化与实际脱节催生形式主义等,可通过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构建智能化基层治理共同体、推进标准化与法治等手段加快数字建设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党建引领 数字化 标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