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白华美学视角下“新国风”动画电影境层创构研究
1
作者 刘又菡 袁超 《艺术科技》 2024年第7期127-129,132,共4页
目的:文章从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新国风”动画电影的意境层次创构。方法:阐述宗白华美学思想中意境的三境层观点,结合具体的“新国风”动画电影作品进行分析。结果:“新国风”动画电影的第一境层“直观感相的摹写”、... 目的:文章从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新国风”动画电影的意境层次创构。方法:阐述宗白华美学思想中意境的三境层观点,结合具体的“新国风”动画电影作品进行分析。结果:“新国风”动画电影的第一境层“直观感相的摹写”、第二境层“活跃生命的传达”和第三境层“最高灵境的启示”展现出独特的意境美学。结论:文章研究发现,不同意境层次的“新国风”动画电影作品在叙事结构、角色塑造、镜头画面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新国风”动画电影 境层
下载PDF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三境层审美特征
2
作者 吴英春 《艺术广角》 2004年第4期55-56,共2页
一般认为,完整的审美过程总是从感性开始,穿越知识性层面而抵达志性领域,因此审美可以划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三境层。”①电视主持人的审美特征是指在对其进行审美观照时所呈现出的三境层特点。这些审美特征是在主持活... 一般认为,完整的审美过程总是从感性开始,穿越知识性层面而抵达志性领域,因此审美可以划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三境层。”①电视主持人的审美特征是指在对其进行审美观照时所呈现出的三境层特点。这些审美特征是在主持活动中应该努力实现的,这样观众才能从主持活动中感受到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节目主持人 审美特征 感性境层 知性境层 真性境层
原文传递
从中国美学境层创构理论解读《边城》 被引量:1
3
作者 税海模 谢加明 《宜宾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56-58,共3页
如果以中国美学境层创构理论去解读沈从文的《边城》 ,从直观感相境层的模写看 ,《边城》乃是一幅现代桃花源的水墨长卷 ;从活跃生命境层的传达看 ,《边城》则写了一群自在无邪的大自然的儿女 ,表现了他们的优美生命形态和雄健生命活力 ... 如果以中国美学境层创构理论去解读沈从文的《边城》 ,从直观感相境层的模写看 ,《边城》乃是一幅现代桃花源的水墨长卷 ;从活跃生命境层的传达看 ,《边城》则写了一群自在无邪的大自然的儿女 ,表现了他们的优美生命形态和雄健生命活力 ;从最高灵境层面的启示看 ,《边城》无处不弥漫着一种憧憬和敬畏神秘天命的形而上气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城> 宗白华 境层创构理论 解读
下载PDF
基于“境层”概念的意境结构分析——重探宗白华艺术意境论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怀义 《中国文学批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5,M0004,共12页
“境层”概念在宗白华美学研究中失落已久,需要将之打捞出来重新认识。这一概念酝酿于《新诗略谈》(1920),发展于《艺术学》讲稿(1926—1928),完成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1944),宗白华艺术意境论思想亦至此形成。宗白华将艺... “境层”概念在宗白华美学研究中失落已久,需要将之打捞出来重新认识。这一概念酝酿于《新诗略谈》(1920),发展于《艺术学》讲稿(1926—1928),完成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1944),宗白华艺术意境论思想亦至此形成。宗白华将艺术意境分为“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三种境层,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融通、逐渐层深,意在为主体和艺术生命精神的双向开拓提供条件。宗白华早期主要吸收了歌德关于自然摹写的思想,后来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改造、补充、发展了前者。“境层”概念凸显了艺术意境的结构特征,带有鲜明的空间性特点,是宗白华沟通中西艺术、建立世界性美学的中介。重审“境层”概念,既可呈现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有机性和整体性,也可启发我们对新时代艺术、审美与社会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境层 结构分析
原文传递
植物地境及物种地境稳定层 被引量:39
5
作者 徐恒力 孙自永 马瑞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9-246,共8页
植物地境是其生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境结构的系统分析应作为探索植物与其地境生态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植物地境具有鲜明的耗散结构特征 ,内部的宏观稳定性和层次性是适应外界环境的自组织结果 ,并与植物根群的“层片”结构相契合 .每... 植物地境是其生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境结构的系统分析应作为探索植物与其地境生态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植物地境具有鲜明的耗散结构特征 ,内部的宏观稳定性和层次性是适应外界环境的自组织结果 ,并与植物根群的“层片”结构相契合 .每一“层片”代表一个特定的地下小环境 .若地境具有多个“层片” ,说明该地境拥有可被多种植物利用的多样小环境 .根群作为根系的主功能区 ,是联系植物与地境的纽带 .与植物的根系相比 ,根群的“层片”现象更清晰 .通过根群的“层片” ,不同植物实现资源分割 ,避免过激竞争 ,能够长期共存 .基于地境耗散结构特征分析和各物种根群所处深度范围的统计结果 ,首次建立了物种地境稳定层的概念 .某一物种根群所处的位置即为该物种的地境稳定层 .物种地境稳定层可作为地境生态功能分层的基本单位 .较之地境全剖面各指标的平均值 ,地境稳定层内理化指标组态更为真实地反映了植物生存的地下环境 ,可用以确定物种的生存域 ;不同植物的生理和生活习性是对其稳定层内指标组态量值及动态变化规律的一种响应 ;地境所能提供的稳定层的多寡及组态对地表植物群落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地境稳定层的消失和产生 ,可导致对应物种的消亡和入侵 ,造成植物群落的演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地 耗散结构 根群 物种地稳定
下载PDF
植物地境稳定层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汤梦玲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00-603,共4页
基于对地境及根群的认识,运用系统论中的有关理论知识,分析和探讨了地境稳定层概念及层位的确定。地境稳定层对物种的生境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更客观地表征植物物种的生存条件,能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 植物地 分析 稳定 研究
下载PDF
植物生境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汤梦玲 张玉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1-772,806,共3页
在系统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对地境及根群的认识,运用系统论中有关理论知识,分析和探讨了地境稳定层概念。地境稳定层对物种的生境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更客观地表征植物物种的生存条件,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 在系统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对地境及根群的认识,运用系统论中有关理论知识,分析和探讨了地境稳定层概念。地境稳定层对物种的生境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更客观地表征植物物种的生存条件,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 分析 探讨 稳定
下载PDF
中国图像语境
8
作者 段德伟 《艺术科技》 2019年第5期16-18,共3页
本文大胆涉足了图像话语理论的冷区和禁区,仔细、深入地探究和阐释语境的概念,解构并分析话语实践结构及本体的话语运作机制,结合中国知识共型的各级历史先天,根据本土文化的心象型思维特点,以"象"为切入点将中国图像所倚仗... 本文大胆涉足了图像话语理论的冷区和禁区,仔细、深入地探究和阐释语境的概念,解构并分析话语实践结构及本体的话语运作机制,结合中国知识共型的各级历史先天,根据本土文化的心象型思维特点,以"象"为切入点将中国图像所倚仗的文化语境的始动和演变历程,在思想和语法背景、主体建构、主体意识分析这几个区块对其及语境境层球的外向动态扩展做了简要的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型 话语综合体 话语域 权力架构 互渗律 比附 境层
下载PDF
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植物物种生存域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徐恒力 汤梦玲 马瑞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1-556,共6页
基于对地境和根群的认识,从系统论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植物物种地境稳定层及生存域概念,运用多种理化指标的组合状态对黑河中下游多年生植物物种地境稳定层层位进行了确定,深度范围为40~100cm.根据各典型植物物种地境稳定层的水土条件相... 基于对地境和根群的认识,从系统论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植物物种地境稳定层及生存域概念,运用多种理化指标的组合状态对黑河中下游多年生植物物种地境稳定层层位进行了确定,深度范围为40~100cm.根据各典型植物物种地境稳定层的水土条件相应地圈划了它们的生存域,并提出了黑河下游地区植被分布与地境关系的一些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地 稳定 根群 植物物种生存域
下载PDF
物趣、人趣与天趣:“趣”之美学的当代阐释与创新——以“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为例
10
作者 孙晓娜 《山东艺术》 2023年第2期91-105,共15页
“趣”是中国艺术美学的重要范畴,在长期的美学演进历程中形成了物趣、人趣与天趣的不同审美指向、审美层境和审美创新范式。“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以“中国气质国际视野”的多维视角,以互动、沉浸的数字化方式,对于物趣... “趣”是中国艺术美学的重要范畴,在长期的美学演进历程中形成了物趣、人趣与天趣的不同审美指向、审美层境和审美创新范式。“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以“中国气质国际视野”的多维视角,以互动、沉浸的数字化方式,对于物趣、人趣与天趣的审美指向、审美层境和审美创新范式进行了当代阐释与创新,集中体现出策展人和艺术家将艺术美与自然美、生活美、科技美、生态美和人文美融会贯通的当代美学实验与创新精神。以本届双年展“地域与世界”和“人与自然”两个板块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趣”之美学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创新思维,将为研究如何切实推动艺术持续深入人民和社会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需求,构建艺术、科技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范式以及城市美育的新范式抛砖引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趣、人趣与天趣 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 审美指向 审美 审美创新范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