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多维度增强增塑的高强塑积第三代汽车用钢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
10
1
作者
朱国辉
丁汉林
+2 位作者
王晓南
王永强
陈其伟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26-836,共11页
对近年来第三代超高强度高强塑积(抗拉强度1000 MPa以上,强塑积20~30 GPa%)汽车用钢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目前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增加的主要技术路线是依靠残余奥氏体增塑。然而,多年的研究实践证明仅依靠残余奥...
对近年来第三代超高强度高强塑积(抗拉强度1000 MPa以上,强塑积20~30 GPa%)汽车用钢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目前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增加的主要技术路线是依靠残余奥氏体增塑。然而,多年的研究实践证明仅依靠残余奥氏体增塑的单一机制难以实现超高强度条件下的高强塑积的目标,导致超高强度汽车用钢虽然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依然未能真正形成规模化工业生产与应用。为实现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提升,必须从开发新的合金化体系和新的技术路线两个方面入手,突破传统的单一增塑机制。基于理论分析和前期研究,作者团队提出了"多维度增强增塑"机制,即利用第二相粒子(Precipitation)增强增塑和组织合理细化(Refinement)配合多相组织设计(Multiphase)的PRM机制,实现多种增强增塑机制共同作用的复合效应。并以微合金化Cr-Mn系合金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立足于现有冷轧退火工艺装备条件,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路线的开发,可以实现第三代汽车用钢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增强,并且低成本、低能耗、可以大规模工业推广和应用,为真正实现第三代汽车用钢的工业生产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为解决钢铁材料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提升的共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汽车用钢
多维度
增强增塑
超高强度
高强
塑
积
第二相粒子
微合金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GPa级I&QP钢组织调控及增强增塑性机制
被引量:
12
2
作者
侯晓英
孙卫华
+3 位作者
王业勤
金光宇
曹光明
任东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138,146,共8页
为研究1.0GPa级I&QP钢的微观形貌特征及增强增塑机制,采用不同退火工艺制度并分析其组织性能特征及其对强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热轧初始组织调控为体积分数不小于85%且晶粒尺寸细小(3~5μm)的针状贝氏体组织,经过I&QP工艺处...
为研究1.0GPa级I&QP钢的微观形貌特征及增强增塑机制,采用不同退火工艺制度并分析其组织性能特征及其对强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热轧初始组织调控为体积分数不小于85%且晶粒尺寸细小(3~5μm)的针状贝氏体组织,经过I&QP工艺处理后,易于将最终微观组织调控为大于70%的不同位向存在的"板条簇"贝氏体组织、少量晶粒尺寸小于2.5μm的铁素体以及不小于14.5%的片层状残余奥氏体三相混合组织。临界区加热温度适当降低到850℃后,I&QP钢晶粒细化,同时大角度晶界所占比例增加至60.2%,在相变、细晶、析出和位错综合增强增塑机制作用下,抗拉强度大于1.0GPa,强塑积达到30.2GPa·%,同时扩孔率达到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GPa级高强钢
I&QP工艺
初始热轧组织
增强增塑
机制
微观组织调控
原文传递
中等应变速率轧制制备多尺度混晶镁合金工艺及组织性能
被引量:
3
3
作者
刘筱
杨伟成
+4 位作者
朱必武
吴远志
唐昌平
刘文辉
宋宇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8-688,共11页
为了研究中等应变速率轧制下AZ31镁合金的组织演变过程和力学性能,获得同时提升强度和塑性的优良轧制工艺,对均匀化铸态AZ31镁合金进行平均应变速率分别为1.9 s^(-1)、4.8 s^(-1)和7.8 s^(-1),变形温度分别为370℃、410℃和460℃,下压量...
为了研究中等应变速率轧制下AZ31镁合金的组织演变过程和力学性能,获得同时提升强度和塑性的优良轧制工艺,对均匀化铸态AZ31镁合金进行平均应变速率分别为1.9 s^(-1)、4.8 s^(-1)和7.8 s^(-1),变形温度分别为370℃、410℃和460℃,下压量为75%的中等应变速率轧制,并构建嵌入式混晶结构的增塑模型。结果表明:中等应变速率轧制可制备多尺度混晶镁合金板材,410℃时可形成粗晶镶嵌在多层细晶中的嵌入式结构组织,在(410℃、4.8 s^(-1))时可形成细晶、中等晶粒和粗晶占比均匀并夹极少量超细晶和粗大晶粒的嵌入式结构组织;在410℃时轧制板材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匹配,尤其是在(410℃、4.8 s^(-1))时的轧制板材强度和塑性最为均衡,抗拉强度达279.4 MPa、伸长率达21.2%;相较于高应变速率轧制的细晶镁合金轧板,中等应变速率轧制的多尺度混晶组织镁合金轧板的强度明显提高,最大提高了19.7%,伸长率亦有提高;在410℃时轧制板材以韧性断裂为主,其他以韧-脆性断裂为主;微观组织为粗晶镶嵌在多层细晶中的嵌入式结构相比其他混晶结构具有更好的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镁合金
中等应变速率轧制
多尺度混晶
嵌入式结构
增强增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多维度增强增塑的高强塑积第三代汽车用钢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
10
1
作者
朱国辉
丁汉林
王晓南
王永强
陈其伟
机构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
苏州大学沙钢钢铁学院
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26-836,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5285)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6-Z02)
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12010202015)
文摘
对近年来第三代超高强度高强塑积(抗拉强度1000 MPa以上,强塑积20~30 GPa%)汽车用钢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目前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增加的主要技术路线是依靠残余奥氏体增塑。然而,多年的研究实践证明仅依靠残余奥氏体增塑的单一机制难以实现超高强度条件下的高强塑积的目标,导致超高强度汽车用钢虽然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依然未能真正形成规模化工业生产与应用。为实现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提升,必须从开发新的合金化体系和新的技术路线两个方面入手,突破传统的单一增塑机制。基于理论分析和前期研究,作者团队提出了"多维度增强增塑"机制,即利用第二相粒子(Precipitation)增强增塑和组织合理细化(Refinement)配合多相组织设计(Multiphase)的PRM机制,实现多种增强增塑机制共同作用的复合效应。并以微合金化Cr-Mn系合金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立足于现有冷轧退火工艺装备条件,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路线的开发,可以实现第三代汽车用钢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增强,并且低成本、低能耗、可以大规模工业推广和应用,为真正实现第三代汽车用钢的工业生产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为解决钢铁材料超高强度条件下的塑性提升的共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第三代汽车用钢
多维度
增强增塑
超高强度
高强
塑
积
第二相粒子
微合金化
Keywords
the third generation automobile steels
multi-dimension mechanism
ultra-high strength
high product of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second phase particles
microalloying
分类号
TG142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材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0GPa级I&QP钢组织调控及增强增塑性机制
被引量:
12
2
作者
侯晓英
孙卫华
王业勤
金光宇
曹光明
任东
机构
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
出处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138,146,共8页
基金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9TSLH0103)。
文摘
为研究1.0GPa级I&QP钢的微观形貌特征及增强增塑机制,采用不同退火工艺制度并分析其组织性能特征及其对强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热轧初始组织调控为体积分数不小于85%且晶粒尺寸细小(3~5μm)的针状贝氏体组织,经过I&QP工艺处理后,易于将最终微观组织调控为大于70%的不同位向存在的"板条簇"贝氏体组织、少量晶粒尺寸小于2.5μm的铁素体以及不小于14.5%的片层状残余奥氏体三相混合组织。临界区加热温度适当降低到850℃后,I&QP钢晶粒细化,同时大角度晶界所占比例增加至60.2%,在相变、细晶、析出和位错综合增强增塑机制作用下,抗拉强度大于1.0GPa,强塑积达到30.2GPa·%,同时扩孔率达到62%。
关键词
1.0GPa级高强钢
I&QP工艺
初始热轧组织
增强增塑
机制
微观组织调控
Keywords
1.0GPa grade high strength steel
I&QP
initial hot-rolled microstructure
mechanisms of strength-ductility enhancement
microstructural control
分类号
U465.11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TG142.1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材料]
原文传递
题名
中等应变速率轧制制备多尺度混晶镁合金工艺及组织性能
被引量:
3
3
作者
刘筱
杨伟成
朱必武
吴远志
唐昌平
刘文辉
宋宇峰
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高功效轻合金构件成形技术及耐损伤性能评价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湖南科技大学高温耐磨材料及制备技术湖南省国防技术重点实验室
湖南工学院汽车零部件技术研究院
出处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8-688,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71139,51905166)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资助项目(21B0471)
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资助项目(20C0767)。
文摘
为了研究中等应变速率轧制下AZ31镁合金的组织演变过程和力学性能,获得同时提升强度和塑性的优良轧制工艺,对均匀化铸态AZ31镁合金进行平均应变速率分别为1.9 s^(-1)、4.8 s^(-1)和7.8 s^(-1),变形温度分别为370℃、410℃和460℃,下压量为75%的中等应变速率轧制,并构建嵌入式混晶结构的增塑模型。结果表明:中等应变速率轧制可制备多尺度混晶镁合金板材,410℃时可形成粗晶镶嵌在多层细晶中的嵌入式结构组织,在(410℃、4.8 s^(-1))时可形成细晶、中等晶粒和粗晶占比均匀并夹极少量超细晶和粗大晶粒的嵌入式结构组织;在410℃时轧制板材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匹配,尤其是在(410℃、4.8 s^(-1))时的轧制板材强度和塑性最为均衡,抗拉强度达279.4 MPa、伸长率达21.2%;相较于高应变速率轧制的细晶镁合金轧板,中等应变速率轧制的多尺度混晶组织镁合金轧板的强度明显提高,最大提高了19.7%,伸长率亦有提高;在410℃时轧制板材以韧性断裂为主,其他以韧-脆性断裂为主;微观组织为粗晶镶嵌在多层细晶中的嵌入式结构相比其他混晶结构具有更好的塑性。
关键词
AZ31镁合金
中等应变速率轧制
多尺度混晶
嵌入式结构
增强增塑
Keywords
AZ31 magnesium alloy
medium strain rate rolling
multi-scale mixed-crystal
embedded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and plasticization
分类号
TG146.2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材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多维度增强增塑的高强塑积第三代汽车用钢的设计与开发
朱国辉
丁汉林
王晓南
王永强
陈其伟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1.0GPa级I&QP钢组织调控及增强增塑性机制
侯晓英
孙卫华
王业勤
金光宇
曹光明
任东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2
原文传递
3
中等应变速率轧制制备多尺度混晶镁合金工艺及组织性能
刘筱
杨伟成
朱必武
吴远志
唐昌平
刘文辉
宋宇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