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 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存国 陈涛 +2 位作者 曹文广 苏宝珠 葛晓蕾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23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120例初筛疑似肺癌患者,均行增强CT,同时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分析病理诊断(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恶性、良性病... 目的探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120例初筛疑似肺癌患者,均行增强CT,同时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分析病理诊断(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恶性、良性病变患者及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增强CT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单一及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效能;分析增强CT、血清肿瘤标志物单一及联合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20例疑似肺癌患者中,65例为恶性病变,占54.17%,其中腺癌45例、鳞癌20例;55例为良性病变,占45.83%,其中肉芽肿样病变15例、支气管囊肿8例、肺部感染性病变32例。恶性病变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片段21-1水平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患者的癌胚抗原水平高于鳞癌患者,细胞角蛋白片段21-1水平低于鳞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增强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肺癌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高于增强C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片段21-1单一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最高,Kappa值为0.762。结论增强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清肿瘤标志物 肺癌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增强用于结肠癌诊断及分期评估中的价值
2
作者 陈彬 《大医生》 2025年第7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动态增强用于结肠癌诊断及分期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0月武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疑似结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MSCT动态增强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动态增强用于结肠癌诊断及分期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0月武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疑似结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MSCT动态增强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结肠癌的诊断情况,分析MSCT动态增强检查诊断结肠癌及分期评估结果及效能。结果82例疑似结肠癌患者中,手术病理检查确诊阳性54例(65.85%),阴性28例(34.1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MSCT动态增强检查诊断结肠癌的准确率为90.24%,灵敏度为90.74%,特异度为89.29%,阳性预测值为94.23%,阴性预测值为83.33%,Kappa值=0.787。MSCT动态增强检查结肠癌T、N、M分期与病理结果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应用MSCT动态增强检查可辅助其术前分期的评估,与术后病理一致性较高,临床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增强 结肠癌 诊断 临床分期
下载PDF
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高甲科 冯辉 +2 位作者 马丽梅 朱建军 刘励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97-1101,共5页
目的探讨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EWBCT)和非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on-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N-EWBCT)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苏州大学附... 目的探讨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EWBCT)和非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on-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N-EWBCT)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中心的创伤数据库收集了2017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将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根据其是否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分为EWBCT组和N-EWB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共计4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WBCT组184例,N-EWBCT组275例,结果发现:N-EWBCT组患者的漏诊率明显高于EWBCT组(18%vs.5%,P值<0.01);EWBCT组和N-EWBCT组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比例分别为9%vs.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N-EWBCT组患者的死亡发生率高于EWBCT组(23%vs.12%,P=0.002)。结论与非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比较,严重创伤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不会明显增加患者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降低其诊断漏诊率和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EWBCT) 漏诊率 急性肾功能损伤
原文传递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胃溃疡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王丹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001-0003,共3页
分析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胃溃疡性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收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检测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胃镜活检,按照活检病理... 分析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胃溃疡性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收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检测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胃镜活检,按照活检病理结果分为良性胃溃疡组(46例)和恶性溃疡组(24例),以病理检测为金标准,评估上消化道内镜检查(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UGE)与CECT对良、恶性胃溃疡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以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UGE诊断胃溃疡型病变准确率为80.00%(56/70),与病理学检验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556,P<0.001),CECT诊断溃疡型病变准确率为75.71%(57/70),CECT与病理学检验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466,P<0.001)。结论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e reconstruction,MPR)技术可以辅助UGE提高对胃溃疡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多平面重建技术 胃溃疡性病变
下载PDF
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朱寻 尹伟 陆建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5-1168,共4页
目的探讨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 目的探讨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评估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动脉起源变异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使用Kappa检验评价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对肿瘤大小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对血管侵犯以及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达0.97以上;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0.75、1.00、1.00、0.83。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值均>0.75)。结论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能够全面评价胰腺癌病灶、病灶边缘、病灶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提高了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价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 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检查 诊断
原文传递
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
6
作者 庞宇菲 梁宁 常银江 《淮海医药》 2025年第1期13-17,22,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某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接受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5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增强CT... 目的:探讨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某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接受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5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增强CT扫描、灌注成像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增强CT扫描及灌注成像参数,ROC分析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NSCLC术前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25例NSCLC患者中Ⅰ期74例(59.20%),Ⅱ期51例(40.80%);出现淋巴结转移27例(21.60%),未出现淋巴结转移98例(78.40%)。Ⅱ期患者平扫期CT值及灌注成像血流量、血容量、表面通透性高于Ⅰ期,动脉期CT强化值、灌注成像平均通过时间低于Ⅰ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患者静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平扫期CT值及灌注成像血流量、血容量、表面通透性高于未转移患者,动脉期CT强化值、灌注成像平均通过时间低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静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评估NSCLC患者术前临床分期的AUC为0.964(95%CI:0.937~0.991,P<0.001),特异度为0.843,灵敏度为0.946;评估NSCLC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状态的AUC为0.954(95%CI:0.912~0.995,P<0.001),特异度为0.926,灵敏度为0.878。结论: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NSCLC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灌注成像 淋巴结转移 评估价值
下载PDF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推注对增强CT检查患儿的镇静效果评价
7
作者 吴岩 孔祥一 +1 位作者 庞磊 杨振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推注应用于儿科患者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阐明艾斯氯胺酮与丙泊酚镇静配伍的最佳临床剂量。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双盲(受试者和评估者盲)和单中心临床试验。选取...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推注应用于儿科患者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阐明艾斯氯胺酮与丙泊酚镇静配伍的最佳临床剂量。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双盲(受试者和评估者盲)和单中心临床试验。选取行增强CT检查的学龄前儿童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0.3 mg·kg^(-1)艾司氯胺酮组(P+K3组)和丙泊酚+0.5 mg·kg^(-1)艾司氯胺酮组(P+K5组),每组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丙泊酚2 mg·kg^(-1),根据镇静效果追加丙泊酚,每次1 mg·kg^(-1)直至达到入CT室镇静标准[改良警觉/镇静(MOAA/S)评分≤3分]。观察并记录所有患儿镇静前(T0)、镇静满意时(T1)、注入造影剂时(T2)和苏醒时(T3)的生命体征;记录各组患儿检查时间、镇静满意时间(镇静开始至MOAA/S评分≤3分)和苏醒时间(检查结束至MOAA/S评分>4分);比较各组患儿丙泊酚的总量及追加丙泊酚例数占比;比较各组患儿诱导时、检查过程中和苏醒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血流动力学指标,在T2时刻,与P组比较,P+K3组和P+K5组患儿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升高(P<0.05);在T1时刻,与P组比较,P+K3组和P+K5组患儿动脉收缩压(SBP)升高(P<0.05)。3组患儿检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和P+K3组比较,P+K5组患儿镇静满意时间更短(P<0.05)。与P组比较,P+K3组和P+K5组患儿苏醒时间更短(P<0.05)。与P组和P+K3组比较,P+K5组患儿丙泊酚总量减少(P<0.05),追加丙泊酚例数占比降低(P<0.05)。不良反应指标,与P组比较,P+K3组和P+K5组患儿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P组和P+K3组比较,P+K5组患儿体动发生率降低(P<0.05),眩晕发生率升高(P<0.05);3组患儿气道分泌物增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 mg·kg^(-1)艾司氯胺酮复合2 mg·kg^(-1)丙泊酚静推用于儿童增强CT检查镇静,可提高此类检查效率,具有较高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丙泊酚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镇静 静脉推注 患儿
下载PDF
基于多期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胃癌HER2表达
8
作者 宋田君 薛冰 胡春峰 《现代肿瘤医学》 2025年第2期288-292,共5页
目的:开发和验证一种基于多期相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术前预测胃癌患者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状... 目的:开发和验证一种基于多期相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术前预测胃癌患者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状态。方法:回顾性纳入了2015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70例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n=118)和测试集(n=52)。应用PyRadiomics从多期相CECT图像中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结合显著的临床特征,通过随机森林回归构建临床特征模型、三个单期相模型、多期相模型、临床联合多期相特征的融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校正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来评估和验证并比较模型的预测性能及临床实用性。结果:融合模型表现出了良好的判别性能,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AUC为0.895及0.874,优于其他模型(Delong检验,训练集及测试集P均小于0.05)。校准曲线显示融合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训练集P=0.346,测试集P=0.586)。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融合模型鉴别HER2阳性和阴性的净收益优于其他模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中融合模型具有更好的性能,有望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工具,用于预测HER2表达状态并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影像组学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多期相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肝细胞肝癌计算机断层扫描三期动态增强动脉期强化特点与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陈里 曹旭 杨丁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5年第8期916-918,共3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期动态增强动脉期强化特点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的70例HCC患者(73个病灶),根据患者病理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组、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分...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期动态增强动脉期强化特点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的70例HCC患者(73个病灶),根据患者病理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组、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分析HCC增强CT的特点和HCC肿瘤大小与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高分化组患者的瘤实质强化比例高于中分化组及低分化组,而瘤血管强化比例低于中分化组及低分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的无明显强化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组肿瘤大小I〉5cm的比例少于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分化组肿瘤大小/〉5em的比例与低分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肿瘤大小≤3cm及3—5cm的比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瘤实质强化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呈正相关,瘤血管强化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呈负相关,而肿瘤大小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CC患者经CT三期的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的动脉期强化特点与其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具有紧密联系,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三期动态增强 病理 分化程度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基于多期动态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模型预测肝细胞癌的微血管侵犯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伟雄 梁芳蓉 +1 位作者 杨蕊梦 甄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69,共10页
目的探讨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是否发生微血管侵犯(MVI)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期动态增强CT(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4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11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术前DCE... 目的探讨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是否发生微血管侵犯(MVI)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期动态增强CT(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4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11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术前DCE-CT图像。分别在早期动脉期(EAP)、晚期动脉期(LAP)、门静脉期(PVP)和平衡期(EP)进行了感兴趣容积(VOI)的勾画,并从中提取出这4个期相的影像组学特征。利用经过筛选后的特征子集分别训练7种基于不同算法的分类器,得到不同期相下的多个基分类器。然后采用一种新型的基于多准则决策的权重分配算法,按照分层融合的策略依次对同一期相下多个基分类器以及提取了不同期相信息后的模型进行融合,最终得到基于多期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ACC)、灵敏度(SEN)和特异度(SPE)4种评价指标来定量评价所提出的预测模型的性能。提出的模型与使用单一期相或多个不同期相的融合模型、基于单期相单分类器的模型、不同基分类器多样性的模型以及八种基于其他集成方法的分类器模型进行定量比较。结果提出的模型预测HCCMVI的性能在融合4个期相及7种分类器后达到最优,AUC、ACC、SEN和SPE分别为:0.828、0.766、0.877、0.648。对比实验显示,所提出的模型性能优于基于单期相单分类器的模型以及其他集成模型。结论基于多期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HCC的MVI情况,相比于其他模型具有较大的性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动态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多分类器 多准则决策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颖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23-25,共3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胃癌患者120例,均进行MSCT增强扫描检查,并以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所有患者采用MSCT增强扫描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TNM分期结果。结果:与金标准比较,MSCT增...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胃癌患者120例,均进行MSCT增强扫描检查,并以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所有患者采用MSCT增强扫描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TNM分期结果。结果:与金标准比较,MSCT增强扫描对T1~T4分期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6. 92%、78.79%、67. 74%、66. 67%,T分期总准确率为71. 67%;与金标准比较,MSCT增强扫描对N0~N3分期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5. 00%、71. 43%、72. 73%、66. 67%,N分期总准确率为72. 50%;与金标准比较,MSCT增强扫描对M0~M1分期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5. 57%、65. 22%,M分期总准确率为81. 67%。结论:MSCT增强扫描在GC TNM诊断分期上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扫描 胃癌 肿瘤分期
下载PDF
超声造影与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引导下经皮肺周围型肿物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比较
12
作者 梁凯迪 于晶 +2 位作者 李玥 曹军英 张筠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23年第4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经皮肺周围型肿物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胸外科就诊的72例肺周围型肿物患者,男49例,女23例,年龄(63.56±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经皮肺周围型肿物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胸外科就诊的72例肺周围型肿物患者,男49例,女23例,年龄(63.56±10.98)岁,年龄范围为36~79岁。根据穿刺引导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超声造影组(n=30)与增强CT组(n=42)。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理结果,比较超声造影组良、恶性肿物内部增强特征。结果超声造影组穿刺成功率[93.3%(28/30)]与增强CT组穿刺成功率[88.1%(37/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3.3%(1/30)]低于增强CT组[14.2%(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组中良性肿物超声造影到达时间[(8.36±1.81)s]早于恶性肿物超声造影到达时间[(13.91±2.9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组良、恶性肿物造影增强水平、造影剂分布、达峰时间及峰值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引导下肺周围型肿物穿刺活检并发症低于增强CT组,超声造影剂到达时间对肺周围型肿物良恶性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肺周围型肿物 穿刺活检 病理
原文传递
增强CT扫描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中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黄淳佳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5期85-86,共2页
目的:分析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诊断中增强CT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揭阳市榕城区中心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78例肝硬化可疑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实施增强CT扫描,并且在检查后1周内实施电子胃镜检查明确食... 目的:分析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诊断中增强CT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揭阳市榕城区中心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78例肝硬化可疑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实施增强CT扫描,并且在检查后1周内实施电子胃镜检查明确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情况。将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增强CT扫描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根据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将发生食管静脉曲张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对比组间增强CT扫描结果中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值差异。结果:178例受试者中共有125例合并有食管静脉曲张,CT扫描中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和正确指数分别为98.40%、97.75%、96.23%和94.63%;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组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食管静脉曲张越严重,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值越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扫描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诊断的价值较高,并且能够根据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值判断食管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肝硬化 食管静脉曲张
下载PDF
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
14
作者 尚华军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4期60-61,共2页
目的:探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协同磁共振(MRI)扫描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灵宝市中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的48例患者进行单独增强CT扫描、单独MRI扫描,以及CT协同磁共振扫描,比较三者间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增... 目的:探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协同磁共振(MRI)扫描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灵宝市中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的48例患者进行单独增强CT扫描、单独MRI扫描,以及CT协同磁共振扫描,比较三者间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增强CT联合MRI诊断的敏感度高达95.83%,特异性可达75%,与单一的增强CT检测或MRI检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联合MRI在周围型非肿块的鉴别中能够互相协助,互补不足,从而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 周围型肺肿块
下载PDF
增强CT扫描纹理分析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病理危险度分级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晓春 肖道雄 +1 位作者 彭吉东 梁景红 《江西医药》 CAS 2021年第4期540-542,共3页
目的探究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纹理分析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患者术前病理危险度分级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5月-2020年7月80例于我院经手术病理切片证实为GISTs的影像学资料。通过增强CT扫描成像的直方图纹... 目的探究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纹理分析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患者术前病理危险度分级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5月-2020年7月80例于我院经手术病理切片证实为GISTs的影像学资料。通过增强CT扫描成像的直方图纹理分析及灰度共生矩阵纹理分析提取与肿瘤异质性相关的纹理参数,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低危险组、中危险组和高危险组。分析不同组上述纹理参数差异和肿瘤危险度分级、细胞增殖指数(Ki-67)、直径的相关性。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三组方差、峰度、自相关、能量、熵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结果显示,本组患者CT纹理参数中峰度、熵值与Ki-67,肿瘤最大径,危险度分级呈正相关;能量与上述指标呈负相关。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峰值、能量、熵值界值取0.84、0.38、0.85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2、0.800、0.836,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为80.00%、80.00%、85.00%,特异性为78.95%、84.21%、89.47%。结论增强CT扫描纹理分析技术操作较简易,其中峰度、能量及熵值对诊断GISTs危险度有明显相关性,对GISTs患者术前病理危险度分级诊断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胃肠道间质瘤 危险度分级 纹理分析
下载PDF
精细化护理在增强CT造影剂外渗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周小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2期167-170,共4页
精细化护理应用于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造影剂外渗护理中的影响。方法 按隐匿数字随机法将我院2023年01月至2023年12月增强CT造影剂外渗患者150例,均分为常规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精细化护理,分析两组干预情况。结果 护理前,两组心... 精细化护理应用于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造影剂外渗护理中的影响。方法 按隐匿数字随机法将我院2023年01月至2023年12月增强CT造影剂外渗患者150例,均分为常规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精细化护理,分析两组干预情况。结果 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造影剂外渗率对比无意义(P>0.05)。结论 精细化护理应用于增强CT造影剂外渗患者中,造影剂外渗率减少,缓解其负面情绪,建议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造影剂 外渗护理
原文传递
NCCT与超声图像融合定位辅助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7
作者 吴小将 郑枫 +1 位作者 周建国 楼朝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1期98-100,共3页
目的 探讨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CCT)与超声图像融合定位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输尿管结石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定... 目的 探讨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CCT)与超声图像融合定位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输尿管结石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定位辅助ESWL治疗,观察组采用NCCT与超声图像融合定位辅助ESWL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治疗效果、结石清除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体外冲击波治疗次数少、治疗总有效率、1次碎石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转手术率及结石排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CCT与超声图像融合定位辅助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显著,明显提高1次碎石成功率,缩短结石排出时间,加快患者恢复进程,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此治疗方案较为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超声定位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输尿管结石 安全性
下载PDF
增强CT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胸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张砚满 张思琦 张青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86-92,共7页
目的分析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在胸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204例。其中,低危胸腺瘤组患者98例,高危胸腺... 目的分析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在胸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204例。其中,低危胸腺瘤组患者98例,高危胸腺瘤组患者62例,胸腺癌组患者44例。所有患者行增强CT及MRI-DWI检查。比较3组患者增强CT、MRI-DWI指标情况,分析增强CT联合MRI-DWI诊断胸腺癌的价值;比较高危胸腺瘤组及低危胸腺瘤组增强CT、MRI-DWI量化指标情况,分析增强CT联合MRI-DWI诊断高危胸腺瘤的价值。结果胸腺癌组边界不清楚占比高于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P<0.05),高危胸腺瘤组边界不清楚占比高于低危胸腺瘤组(P<0.05);胸腺癌组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均低于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P<0.05),高危胸腺瘤组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ADC值低于低危胸腺瘤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ADC值及三者联合诊断胸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68.19%(95%CI:0.451,0.853)、72.73%(95%CI:0.496,0.884)、77.27%(95%CI:0.542,0.913)、81.82%(95%CI:0.590,0.940),特异性分别为71.25%(95%CI:0.599,0.806)、77.50%(95%CI:0.665,0.858)、76.25%(95%CI:0.652,0.848)、92.50%(95%CI:0.838,0.96.9),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95%CI:0.604,0.817)、0.702(95%CI:0.594,0.810)、0.703(95%CI:0.586,0.821)、0.892(95%CI:0.824,0.960)。高危胸腺瘤组的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均低于低危胸腺瘤组(P<0.05),两组平扫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胸腺瘤组的ADC值低于低危胸腺瘤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ADC值及三者联合诊断高危胸腺瘤的敏感性分别为67.74%(95%CI:0.485,0.827)、70.97%(95%CI:0.518,0.851)、74.19%(95%CI:0.551,0.875)、83.87%(95%CI:0.655,0.939),特异性分别为79.59%(95%CI:0.652,0.893)、73.47%(95%CI:0.587,0.846)、71.43%(95%CI:0.565,0.830)、85.71%(95%CI:0.721,0.936),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9(95%CI:0.603,0.816)、0.701(95%CI:0.588,0.814)、0.722(95%CI:0.608,0.836)、0.900(95%CI:0.835,0.965)。结论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联合ADC值诊断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效能良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诊断
下载PDF
iPlan CMF软件辅助下增强CT三维重建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于尧 章文博 +4 位作者 王洋 刘筱菁 郭传瑸 俞光岩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8-882,共5页
目的:应用iPlan CMF软件重建头颈部肿瘤患者增强CT影像中的肿物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探讨iPlan CMF指导下增强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头颈部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 目的:应用iPlan CMF软件重建头颈部肿瘤患者增强CT影像中的肿物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探讨iPlan CMF指导下增强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头颈部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3例头颈部肿瘤紧邻重要神经、血管的患者,利用Seimens 16排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以额定扫描参数完成头颈部增强扫描,iPlan CMF软件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数据,利用表面阴影重建法分别重建肿瘤、血管、骨骼及其他重要解剖结构,显示其术前三维空间关系,测量标记肿瘤与重要血管等解剖结构的距离,视肿瘤观察需要可行虚拟截骨,完成肿瘤暴露,设计手术入路,用以指导术前准备及手术。收集13例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男6例,女7例,年龄23~65岁,中位年龄50岁。观察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临近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根据三维重建图像,评估13例患者的手术风险,3例患者经过肿瘤三维重建等术前评估,建议综合治疗;10例患者完成术前准备并成功完成手术,其中3例患者术前备血及术中输血,2例患者邀请神经外科、胸外科协助手术,10例患者手术平均用时(202±135)min,手术平均出血(235±252)m L,三维标记与术中情况符合率为100%,其中1例患者由于肿瘤来源于迷走神经,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其余患者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利用iPlan CMF软件三维重建增强CT可以清楚显示头颈部深大肿瘤的特征及其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避免术中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动态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增强CT影像组学用于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研究
20
作者 高敏 徐亚运 +2 位作者 张宇宸 朱海雪 房海燕 《肝脏》 2024年第11期1346-1348,共3页
目的 探讨放射组学分析技术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纳入210例经手术确认的HCC患者,患者均接受增强CT扫描检查以及手术切除获得病理标本。从增强CT影像... 目的 探讨放射组学分析技术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纳入210例经手术确认的HCC患者,患者均接受增强CT扫描检查以及手术切除获得病理标本。从增强CT影像中提取多个放射组学特征,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单变量分析,确定与MVI显著相关的临床和放射组学特征。然后纳入多元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MVI的最终预测因素。结果 210例患者中67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MVI,发生率为31.9%。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清AFP(95%CI:1.787~4.321,P=0.039)、最大肿瘤长度(95%CI:1.322~3.422,P=0.021)和肿瘤内部动脉(95%CI:0.834~4.231,P=0.023)是MVI的最终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5。结论 放射组学特征在HCC患者的MVI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影响因素 增强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