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模式性能和独立性加权的全球增暖1.5/2℃下中国区域气候的未来预估
1
作者 周攀宇 江志红 李童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6-391,共16页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中的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采用考虑模式性能和独立性结合(Climate model Weighting by Independence and Performance,ClimWIP)的加权方案进行中国区域气候的多模式集合预估及不确定性研究。结果...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中的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采用考虑模式性能和独立性结合(Climate model Weighting by Independence and Performance,ClimWIP)的加权方案进行中国区域气候的多模式集合预估及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ClimWIP方案在历史阶段的模拟优于等权重方案,降低了多模式模拟的气候态偏差。温度指数的未来预估不确定性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而降水指数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地区。ClimWIP方案的预估不确定性与等权重方案相比有所降低。ClimWIP方案预估的温度指数的增温大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降水指数在西北和青藏高原增加最为显著。全球额外0.5℃增暖时,中国区域平均的温度指数变化更强,平均高于全球0.2℃,最低温在东北部分地区的额外增温甚至是全球平均的3倍;总降水额外增加5.2%;强降水额外增加10.5%。全球增暖2℃下,中国大部分区域温度指数较当前气候态增加可能超过1.5℃(概率>50%),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增温超过1.5℃的可能性更大(概率>90%);总降水,强降水和连续干日在西北和华北增加幅度有可能超过10%、25%和-5 d(概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性能和独立性 全球增暖1.5/2℃ 预估不确定性 概率预估 CMIP6
下载PDF
2013-2020年太平洋快速增暖现象的辨识与时空特征研究
2
作者 赵茜 王欣玉 +1 位作者 贾岚钰 郭永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9,共12页
利用基于Argo的多套次表层温盐观测数据,本文分析了2004-2020年太平洋0~1500 m海洋热含量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太平洋海洋热含量在2013年出现长期趋势的转变。2013-2020年太平洋海洋热含量相对于2004-2012年快速增加,前者线性趋势达到... 利用基于Argo的多套次表层温盐观测数据,本文分析了2004-2020年太平洋0~1500 m海洋热含量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太平洋海洋热含量在2013年出现长期趋势的转变。2013-2020年太平洋海洋热含量相对于2004-2012年快速增加,前者线性趋势达到约0.50×10^(22)J/a,显著高于后者。近期太平洋出现了快速增暖现象。2013-2020年间,太平洋海洋热含量线性增加趋势最大出现在北太平洋西部,其次是热带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东部,而整个南太平洋海洋热含量呈略微减少趋势。在北太平洋西部,海洋热含量快速增加集中在黑潮延伸体海域,该增暖趋势很可能是由黑潮延伸体主轴北移引起的。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以南出现了局地海洋热含量减少趋势,该变冷趋势与黑潮大弯曲不断加深有关。在增暖趋势次之的热带太平洋,海洋热含量的快速增加很可能是由温跃层快速加深导致的。此外,太平洋快速增暖反映在海表高度快速升高之中。1 cm/a的海表高度线性趋势对应于0.11×10^(9)J/(m^(2)·a)的海洋热含量线性趋势。本研究揭示了全球变暖停滞结束以来太平洋快速增暖现象,加深了对近期太平洋热力状况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含量 太平洋快速增暖 黑潮延伸体主轴北移 黑潮大弯曲 温跃层加深
下载PDF
华北浅层地温时空变化及其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
3
作者 汪煜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4期0001-0003,共3页
本研究针对1961年至2022年间华北地区浅层地温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收集并分析华北地区10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气温和0至20厘米浅层地温数据,本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地温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 本研究针对1961年至2022年间华北地区浅层地温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收集并分析华北地区10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气温和0至20厘米浅层地温数据,本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地温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的浅层地温普遍呈现出显著的增暖趋势,尤其是在表层0厘米深度。此外,地温变化在季节上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冬季增温幅度最大。空间分布方面,东部和西南部地区的年均地温相对较高。通过功率谱分析,还发现了地温的周期性变化。特别是在1998年至2012年的全球增暖停滞期间,华北地区的浅层地温表现出不同于长期趋势的变化,部分深度层次甚至出现了降温现象。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华北地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气候响应,以及对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浅层地温 全球增暖停滞
下载PDF
淮河源浅层地温时空变化及其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明华 马金梦 +5 位作者 王黎明 卢山 闫军辉 刘金科 贺中花 崔越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0-185,共6页
利用1961—2017年淮河源地区10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逐月平均0~20 cm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7年淮河源地区0~20 cm地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结果表明:(1)1961—2017年淮河源地区0~2... 利用1961—2017年淮河源地区10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逐月平均0~20 cm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7年淮河源地区0~20 cm地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结果表明:(1)1961—2017年淮河源地区0~20 cm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淮河源0~20 cm年均地温均呈东部和西南部高、北部和西北部低的空间格局,西南部各层地温变化速率最大,中部地区变化速率最小;(3)淮河源各层年均地温变化均检测出2.29 a的周期信号,信阳、息县、新县、淮滨和商城周期信号较强,其余站点各层年均地温无明显的周期信号;(4)1998—2012年淮河源各层地温对全球增暖停滞的响应极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温 全球增暖停滞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淮河源
下载PDF
20世纪两次全球增暖事件的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曾昭美 严中伟 叶笃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20世纪 2 0年代和 70年代全球出现了两次突变增暖 ,本文分析比较了这两次全球增暖的起源地 ,空间分布特点 ,影响范围 ,以及北半球增温和降温最大地区的气温变化与其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等。发现 ,第一次全球增暖始于北半球新地... 20世纪 2 0年代和 70年代全球出现了两次突变增暖 ,本文分析比较了这两次全球增暖的起源地 ,空间分布特点 ,影响范围 ,以及北半球增温和降温最大地区的气温变化与其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等。发现 ,第一次全球增暖始于北半球新地岛西北、冰岛及以北的极地地区 ,主要增暖区在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冰岛和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 ,主要增暖季节是夏季。第二次全球增暖最早可能始于南半球南印度洋海盆及南极大陆地区 ,增暖中心有明显向北半球方向移动的倾向并广泛影响到全球热带、副热带海洋 ,没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增暖差异 ;北半球第二次增暖比南半球约晚 1 0年 ,主要增温区在东亚大陆和北美西部 ,主要增暖季节在冬季。分析还发现 ,2 0世纪北半球增暖最强的东亚大陆、北美西北部和降温显著的冰岛、格陵兰岛、北大西洋以及中北太平洋等地的气温变化与其相应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常变化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增暖 大气环流 增暖源地 增暖过程 20世纪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对流层增暖热带放大现象:基于FGOALS-g3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士嘉 周天军 +2 位作者 江洁 左萌 巫明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100,共15页
热带地区的湿绝热过程会放大地表的增暖幅度,在约200 hPa高度上产生增暖峰值,该现象被称为“热带对流层放大”。热带对流层放大是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检验气候模式性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RSS4.0卫星数据和ERA5.1再分析资料,系... 热带地区的湿绝热过程会放大地表的增暖幅度,在约200 hPa高度上产生增暖峰值,该现象被称为“热带对流层放大”。热带对流层放大是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检验气候模式性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RSS4.0卫星数据和ERA5.1再分析资料,系统分析了FGOALS-g3模式对气温变化特别是热带对流层放大的模拟能力,并通过新旧版本模式(FGOALS-g3与FGOALS-g2)的比较指出了新版本模式模拟技巧的提升;通过比较FGOALS-g3历史模拟试验与GAMIL3单独大气模式AMIP试验结果,研究了海气耦合过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FGOALS-g3能够合理再现观测中的全球对流层显著增温趋势,但模拟的增温趋势偏强,这与气候系统内部变率以及两代气候系统模式所使用的历史气候外强迫差异有关。其对于观测中热带平均增温廓线以及热带对流层放大的空间分布均表现出良好的模拟性能,模拟的热带对流层放大现象的量值大小存在正偏差,与模拟的对流层低层温度变化偏强有关。FGOALS-g3较FGOALS-g2在性能上有一定提升,主要表现为增加了对于火山气溶胶强迫的响应,并在热带对流层放大的空间分布及平均气温趋势廓线的刻画方面更加合理。由于缺少海气耦合过程,GAMIL3 AMIP试验无法有效体现外强迫变化对于对流层增温趋势的作用,故在长期趋势的模拟上存在结构性偏差,但由于受观测海温驱动其在年际变率方面表现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增暖 长期趋势 热带对流层放大 FGOALS-g模式
下载PDF
地球失控增暖可能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7
作者 朱伟军 钱明 张虹娇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6年第1期22-28,共7页
通过改变太阳常数引进强外辐射强迫的变化,利用NCAR气候系统模式CSM1.4,就气候系统对强外辐射强迫下的失控增暖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对于太阳常数分别增加2.5%、10%与增加25%的响应有所不同,即对于较小的强迫,气候系统的... 通过改变太阳常数引进强外辐射强迫的变化,利用NCAR气候系统模式CSM1.4,就气候系统对强外辐射强迫下的失控增暖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对于太阳常数分别增加2.5%、10%与增加25%的响应有所不同,即对于较小的强迫,气候系统的响应是线性的;而对于较大的强迫,响应很可能是非线性的。对于NCAR模式,如果强迫足够大,气候系统将会经历失控增暖。失控增暖的主要趋势并不是最初设想的正的水汽反馈增暖,至少在模式中,不只是“失控的温室效应”增暖,还有“失控的云反馈”增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常数 失控增暖 数值实验 云反馈增暖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地区冬季低温及增暖天气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1
8
作者 许淙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利用2003年在南极中山站考察期间所获取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传真图对中山站地区冬季的低温及增暖天气进行了天气学分析,揭示了这两种天气的风场、温湿场以及天气现象的不同特点和相应的天气形势,为提高极区冬季气温预报水平提供了新的... 利用2003年在南极中山站考察期间所获取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传真图对中山站地区冬季的低温及增暖天气进行了天气学分析,揭示了这两种天气的风场、温湿场以及天气现象的不同特点和相应的天气形势,为提高极区冬季气温预报水平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站 低温日 增暖 天气学分析 南极中山站 冬季气温 变化特点 增暖 低温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增暖对东亚夏季风趋势的相反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陈小婷 李双林 李国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4-633,共10页
利用多成员集合试验结果,比较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增暖各自对东亚夏季风趋势变化的影响。试验所用模式是GFDL AM2大气环流模式,增暖是通过在气候平均海洋表面温度(SST)基础上,叠加随时间线性增加的、相当于实际50 a左右达到的SST... 利用多成员集合试验结果,比较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增暖各自对东亚夏季风趋势变化的影响。试验所用模式是GFDL AM2大气环流模式,增暖是通过在气候平均海洋表面温度(SST)基础上,叠加随时间线性增加的、相当于实际50 a左右达到的SST异常来实现的。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共同增暖有使东亚夏季风减弱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单独印度洋增暖有使东亚夏季风增强、华北降水增多的趋势,而单独太平洋增暖有使东亚夏季风减弱的趋势,即印度洋增暖与太平洋增暖对东亚夏季风存在相反的、竞争性影响。进一步分析指出,热带太平洋特别是热带中东太平洋的增温可能对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夏季风年代际减弱有更重要的贡献;在未来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持续增暖、但增暖强度纬向差异减小的新情况下,东亚夏季风减弱的趋势可能还将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增暖 热带太平洋增暖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年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区域增暖的联系 被引量:183
10
作者 马柱国 符淙斌 +1 位作者 任小波 杨赤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1-20,共10页
建立在全国110站的日平均表面温度资料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1951~2000年极端温度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变化趋势,同时给出了年极端温度变化的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最后讨论了极端温度的时空特征和区域增暖的相互联系.结... 建立在全国110站的日平均表面温度资料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1951~2000年极端温度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变化趋势,同时给出了年极端温度变化的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最后讨论了极端温度的时空特征和区域增暖的相互联系.结果指出:从1951到2000年,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最低温度发生的频率显著减小,只是趋势开始的时间存在区域差异;与之不同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地区最高温度发生的频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近10年却有一个明显的增加趋势;年极端日平均温度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地区年最低温度存在显著的减小趋势.从各个分区零温度以下天数的统计结果来看,北方地区近50年来零温度的天数正在减少,且零温度的开始时间推后,结束时间提前.另外,通过分析北方地区极端温度发生的频率及年极端温度和区域增暖的关系发现,当前的增温趋势与极端最低温度发生频率的减少和年最低温度的升高密切相关,近10年极端最高温度的增加加剧了增温的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温度 频率 变化趋势 零温度 区域增暖 相关
下载PDF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增暖的响应 被引量:41
11
作者 汪青春 李林 +4 位作者 李栋梁 秦宁生 王振宇 朱西德 时兴合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8-713,共6页
利用青海高原气象台站的年平均地温资料,建立了年平均地温与海拔和经纬度的关系模型,结合地理信息分析系统和DEM数据模拟出青海高原的冻土分布图,分析了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已引起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的... 利用青海高原气象台站的年平均地温资料,建立了年平均地温与海拔和经纬度的关系模型,结合地理信息分析系统和DEM数据模拟出青海高原的冻土分布图,分析了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已引起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的减少和冻土下界的升高,特别是在多年冻土边缘不衔接或岛状冻土区发生比较明显的退化。20世纪60年代与90年代相比,高原多年冻土下界分布高度上升约71 m,季节性冻土厚度平均减小20 cm。年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青海高原近40年来气温变化的空间特征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冻土 年平均地表温度 气候增暖
下载PDF
中国西北近45a来极端低温事件及其对区域增暖的响应 被引量:44
12
作者 杨金虎 沈永平 +1 位作者 王鹏祥 杨启国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6-542,共7页
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1960-2004年100个台站逐日最低温度资料,通过百分位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逐日极端低温阈值,对近45 a来西北地区逐年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进行了时空诊断,并分析其同西北区域性增暖的响应.结果表明:一致性异常分布是... 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1960-2004年100个台站逐日最低温度资料,通过百分位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逐日极端低温阈值,对近45 a来西北地区逐年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进行了时空诊断,并分析其同西北区域性增暖的响应.结果表明:一致性异常分布是中国西北年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的最主要空间模态;中国西北年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5个关键区:北疆区、青海北部区、西北东部区、南疆区及青南高原区;年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除了青南高原区表现为微弱的减少趋势外,北疆区、青海北部区、西北东部区和南疆区均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并且发生了突变现象.在年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的各主要空间分区中,13~15 a和7~8 a的周期在所有分区中反映得比较清楚;年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对西北区域性增暖呈显著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极端低温 时空演变 增暖响应
下载PDF
1.5 ℃增暖对全球和区域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3
作者 翟盘茂 余荣 +3 位作者 周佰铨 陈阳 郭建平 卢燕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5-472,共8页
《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 ℃以内,并努力将其控制在1.5 ℃以内,以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与影响。随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邀请IPCC筹备关于1.5 ℃增暖影响及温室气体排放途径的特别报... 《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 ℃以内,并努力将其控制在1.5 ℃以内,以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与影响。随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邀请IPCC筹备关于1.5 ℃增暖影响及温室气体排放途径的特别报告,为UNFCCC谈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回顾近期发表的一些成果发现,在1.5 ℃到2 ℃的不同升温条件下,很多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将增加。2 ℃条件下一些易受威胁的系统,如生态系统和农业系统,将承受全球变暖带来的严重后果;海平面明显上升,珊瑚礁锐减,季风降水减弱等影响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不同地区对全球不同程度增暖的响应也存在很大差异。总的说来,相较于2 ℃增暖而言,将增暖控制在1.5 ℃以内能进一步减小气候变化影响的风险。然而,要把全球增暖控制在1.5 ℃内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并且目前对1.5 ℃增暖的影响认识仍然十分不足。定量分析2 ℃和1.5 ℃增暖对不同区域自然和人类系统造成的影响差异,需要更高分辨率的模式以及更多针对2 ℃和1.5 ℃增暖影响而设计的专门试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增暖 全球气候变化 区域气候变化 影响 风险
下载PDF
全球增暖的另一可能原因初探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崇银 翁衡毅 +1 位作者 高晓清 钟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89-797,共9页
太阳是地球流体 (大气和海洋等 )运动的最终能量源 ,地球环境 ,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不能不与太阳活动有关。目前 ,普遍将全球增暖归结为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 ,这无疑是有一定依据和有道理的。但从科学上来讲 ,人类活动... 太阳是地球流体 (大气和海洋等 )运动的最终能量源 ,地球环境 ,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不能不与太阳活动有关。目前 ,普遍将全球增暖归结为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 ,这无疑是有一定依据和有道理的。但从科学上来讲 ,人类活动所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 ,并非是唯一原因。基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 ,从太阳活动的观点所进行的初步分析表明 ,太阳活动也可能是引起近世纪全球增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太阳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和引发地磁场变化的间接影响两个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增暖 温室气体 太阳活动 地球磁场变化 地球流体运动 温室效应
下载PDF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北部冬季气温增暖的影响 被引量:101
15
作者 琚建华 任菊章 吕俊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9-434,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气温资料,分析了1949—1999年东亚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北部的气温显著升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这种气温的异常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直接影响。近二...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气温资料,分析了1949—1999年东亚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北部的气温显著升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这种气温的异常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直接影响。近二十几年来,北极涛动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北极涛动维持在正位相并持续增强,同期东亚冬季风持续减弱。研究表明,北极涛动持续增强的趋势是东亚北部地区冬季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年代际变化 东亚北部冬季风 气温增暖
下载PDF
全球增暖过程中亚洲东部区域气候的特点 被引量:28
16
作者 章名立 曾昭美 季劲钧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18-526,共9页
用实测资料分析东亚(20°-55°N,70°-140°E)气温变化,发现100年来在全球增暖的过程中,该区的气温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主要特点为冬季变暖,夏季略变冷。高纬度增温明显,中国的中部和中亚细... 用实测资料分析东亚(20°-55°N,70°-140°E)气温变化,发现100年来在全球增暖的过程中,该区的气温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主要特点为冬季变暖,夏季略变冷。高纬度增温明显,中国的中部和中亚细亚到新疆一带降温,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与控制因子不同有关,高纬度的变化与温室气体的增加有较大的关系,而副热带纬度的变化可能与副热带大型环流的长期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 全球增暖 东亚气候 温室效应 气候变化
下载PDF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进程的统计事实 被引量:90
17
作者 魏凤英 曹鸿兴 王丽萍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9-86,共8页
运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近 5 0年来我国年平均及四季的气温变化特征 ,重点研究了2 0世纪 90年代和 80年代气温变化的主要差异及其增暖进程。结果表明 ,我国年平均气温是呈上升趋势的 ,但 80年代以前年代际变化并不明显 ,升温幅度不大。... 运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近 5 0年来我国年平均及四季的气温变化特征 ,重点研究了2 0世纪 90年代和 80年代气温变化的主要差异及其增暖进程。结果表明 ,我国年平均气温是呈上升趋势的 ,但 80年代以前年代际变化并不明显 ,升温幅度不大。我国气候增暖始于2 0世纪 80年代后期 ,90年代增暖加速 ,急剧增暖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经历了由偏冷向偏暖的趋势转变。我国四季气温变化趋势在 80~ 90年代增暖的进程中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冬季增暖开始时间最早、幅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 ;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急剧加速 ,其原因除了冬季气温持续攀升作用外 ,春、夏、秋季气温上升 ,特别是春、夏季增暖幅度的加大、增暖区域的显著扩展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中国 统计诊断方法 年代际变化 气候增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增暖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大气环流模式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包庆 Bin WANG +1 位作者 刘屹岷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97-1005,共9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海表面温度年代际变化和全球变暖现象的出现,东亚夏季风降水和环流场也出现相应的年代际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个长期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增暖可能是导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为了...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海表面温度年代际变化和全球变暖现象的出现,东亚夏季风降水和环流场也出现相应的年代际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个长期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增暖可能是导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青藏高原地表状况对下游东亚季风的影响,作者使用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大气环流模式(ECHAM)进行一系列数值试验。在两组敏感性试验中,通过改变高原上的地表反照率从而达到改变地表温度的目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增暖有助于增强对流层上层的南亚高压、高原北侧西风急流和高原南侧东风急流以及印度低空西南季风;与此同时,东亚地区低层西南气流水汽输送增强。高原增暖后降水场的变化表现为:印度西北部季风降水增加,长江中下游以及朝鲜半岛梅雨降水增多;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和孟加拉湾东北部,季风降水减少。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初步诊断分析表明:在感热加热和对流引起的潜热加热相互作用下,南亚高压强度加强,东亚夏季低层西南季风增大、梅雨锋降水增强,高原东部对流层上层的副热带气旋性环流增加,以及对流层低层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另外,在青藏高原增暖的背景下,孟加拉湾地区季风降水减弱。本项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增暖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全球大气/热带太平洋耦合距平模式中由ENSO增暖引起的全球大气环流异常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杨修群 谢倩 黄士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9-137,共9页
本文利用全球大气/热带太平洋耦合距平模式模拟了一次类似于实际的ENSO增暖过程,并对由ENSO增暖引起的海洋和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耦合模式中的ENSO增暖在热带地区主要伴随着赤道中西太平洋Wa... 本文利用全球大气/热带太平洋耦合距平模式模拟了一次类似于实际的ENSO增暖过程,并对由ENSO增暖引起的海洋和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耦合模式中的ENSO增暖在热带地区主要伴随着赤道中西太平洋Walker环流的减弱、中东太平洋气压降低以及表层辐合上升运动的增强;夏季和冬季低纬环流异常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夏季主要表现为印度夏季风环流的显著减弱和东亚季风的增强,而冬季则主要表现为赤道所有纬向环流圈均减弱;温带大气环流异常冬夏季也具有明显不同特征,夏季温带大气异常主要限于东半球,且发源于亚洲季风区,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似无直接联系,但冬季温带大气异常则主要是发源于海温异常区的波列响应,反映了海温异常直接热力强迫的结果。另外,本文对耦合模式中的温带大气环流异常产生的可能机制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耦合 距平模式 增暖 大气环流异常 埃尔尼诺
下载PDF
本世纪全球增暖的显著性分析 被引量:57
20
作者 曾昭美 严中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24-34,共11页
用Jones、Walace等人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和全球陆地和海洋月平均气温距平格点资料,通过相关和趋势分析及Mann-Kendal趋势检验(以下简称MKT检验)发现:本世纪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增暖是显著的,而热带、副热带... 用Jones、Walace等人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和全球陆地和海洋月平均气温距平格点资料,通过相关和趋势分析及Mann-Kendal趋势检验(以下简称MKT检验)发现:本世纪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增暖是显著的,而热带、副热带海洋,尤其是印度洋近百年来增暖最稳定.北大西洋近几十年来的显著降温导致了西半球30°N以北大部分地区增暖趋势明显下降.与之相反,东半球欧亚大陆近几十年来冬季的强烈增温使地球增暖趋势大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增暖 温度趋势 趋势检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