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特性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海燕 《实用癌症杂志》 2002年第1期105-106,共2页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特性 应用 肿瘤 研究 治疗
下载PDF
增殖细胞核抗原及其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汤荣光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91-292,共2页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妇科肿瘤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增殖细胞核抗原及其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
3
作者 汤荣光 陈兼 《医学科技》 1999年第1期55-57,共3页
肿瘤细胞的增殖是决定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数。肿瘤细胞增殖研究对估计肿瘤病人的预后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实际意义。细胞增殖的测定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以往主要限于生物学的研究。
关键词 妇科肿瘤 增殖细胞核抗原 生物学特性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在晚期卵巢上皮癌化疗效果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银铎 李秀琴 陆景明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5-196,共2页
目的:研究晚期卵巢上皮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与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28例Ⅲ/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手术后继续行6个疗程以上化疗有效者及28例与之相匹配的化疗无效者手术时的卵巢癌标本,以... 目的:研究晚期卵巢上皮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与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28例Ⅲ/Ⅳ期上皮性卵巢癌手术后继续行6个疗程以上化疗有效者及28例与之相匹配的化疗无效者手术时的卵巢癌标本,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化疗无效组与化疗有效组PCNA表达强度分别为32.14±19.27%23.18±16.38%,差异显著P<0.05。结论:PCNA在化疗反应不同的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不同,有可能成为卵巢癌化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上皮癌 药物治疗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脑膜瘤手术、病理及增殖细胞核抗原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建民 张尉 +2 位作者 王国凤 彭佳萍 山田弘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45-147,共3页
文章通过对20例复发性脑膜瘤的手术切除分级、病理分型和分级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研究,提示普通病理分型与脑膜瘤复发无明显相关,而WHO分级程度越高,其复发率也越高。Simpson手术分级Ⅲ~Ⅳ级切除者,其复发... 文章通过对20例复发性脑膜瘤的手术切除分级、病理分型和分级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研究,提示普通病理分型与脑膜瘤复发无明显相关,而WHO分级程度越高,其复发率也越高。Simpson手术分级Ⅲ~Ⅳ级切除者,其复发率明显高于Ⅰ~Ⅱ级切除者。复发组PCNA标记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并且与WHO分级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脑膜瘤术后复发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手术治疗 病理学 增殖细胞核抗原 术后复发
下载PDF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凋亡抑制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高立伟 李宁宁 +2 位作者 王继英 贾惊 尹海 《中国医刊》 CAS 2014年第3期65-68,共4页
目的研究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抑制蛋白(COX-2)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05年11月至2012年3月6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和COX-2蛋白的表达,... 目的研究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抑制蛋白(COX-2)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05年11月至2012年3月6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和COX-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60例NSCLC组织中PCNA和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和60.0%。同步放化疗后,PCNA阳性表达肿瘤客观缓解率高(P=0.046),COX-2阳性表达肿瘤客观缓解率低(P=0.027);COX-2阳性表达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 PCNA、COX-2蛋白表达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预后有一定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放射治疗 免疫组织化学 增殖细胞核抗原 凋亡抑制蛋白
下载PDF
补肾壮筋汤对兔早期实验性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9
7
作者 潘浩 胡庆丰 +2 位作者 李雄峰 边红光 章煜铭 《中国骨伤》 CAS 2005年第5期278-281,共4页
目的:探讨以补肝益肾为治疗手段的补肾壮筋汤对兔早期膝关节实验性OA的软骨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中药组、假模组、模型组、正常组,参照Hulth法造成早期骨关节炎模... 目的:探讨以补肝益肾为治疗手段的补肾壮筋汤对兔早期膝关节实验性OA的软骨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中药组、假模组、模型组、正常组,参照Hulth法造成早期骨关节炎模型。术后第4周开始,中药组、假模组口服补肾壮筋汤,模型组、正常组口服生理盐水。7周末取兔膝关节软骨,肉眼、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软骨细胞凋亡和PCNA的表达。结果:中药组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小于模型组(P<0.05);而中药组的PCNA表达要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补肾壮筋汤减少兔早期膝关节实验性OA软骨细胞的凋亡,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对早期OA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凋亡 补肾壮筋汤 实验性膝骨关节炎 抗原表达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原位末端标记法 透射电镜观察 TUNEL法 细胞凋亡指数 PCNA表达 关节炎模型 膝关节软骨 形态学变化 免疫组化法 中药组 治疗手段 补肝益肾 青紫蓝兔
下载PDF
反义技术封闭增殖细胞核抗原对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国辉 杜靖远 +3 位作者 杨述华 郑启新 邵增务 曹慧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2-144,共3页
为探讨用反义技术治疗骨肉瘤的可能性 ,将针对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m RNA的不同剂量的反义寡核苷酸 (ASODN)导入人骨肉瘤 Saos- 2细胞株 ,用 3 H- Td R掺入法 ,免疫组化及双层软琼脂培养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增殖、PCNA表达及成瘤能力... 为探讨用反义技术治疗骨肉瘤的可能性 ,将针对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m RNA的不同剂量的反义寡核苷酸 (ASODN)导入人骨肉瘤 Saos- 2细胞株 ,用 3 H- Td R掺入法 ,免疫组化及双层软琼脂培养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增殖、PCNA表达及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ASODN能显著抑制 Saos- 2细胞增殖及 PCNA表达 ,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30 μm ol/ L 浓度即可完全抑制 PCNA表达 ,软琼脂培养无集落形成。表明通过反义技术抑制 PCNA基因表达可对骨肉瘤细胞恶性表型产生逆转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基因治疗 增殖细胞核抗原 反义寡核苷酸 生物学行为
下载PDF
宫颈鳞癌放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及p53的变化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凌 程惠敏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放疗前后宫颈鳞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以及p53蛋白的表达对宫颈鳞癌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2例放疗前、后的宫颈鳞癌活检标本,分别进行凋亡细胞的原位检测(TUNEL)、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宫... 目的探讨放疗前后宫颈鳞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以及p53蛋白的表达对宫颈鳞癌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2例放疗前、后的宫颈鳞癌活检标本,分别进行凋亡细胞的原位检测(TUNEL)、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宫颈鳞癌放疗后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放疗前(26.63±0.37 vs.11.03±0.33,P<0.01);高增殖能力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低增殖能力组(20.00±15.56 vs.5.21±3.79,P<0.05)。放疗后的PCNA表达指数显著低于放疗前(31.00±10.63 vs.78.50±6.30,P<0.01)。放疗前后p53染色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53阳性组细胞凋亡指数与p53阴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宫颈鳞癌组织中细胞增殖活跃则自发性凋亡相应增多;放疗后PCNA指数显著降低,而凋亡指数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癌 细胞凋亡 增殖细胞核抗原 P53蛋白 放射治疗
下载PDF
喉鳞状细胞癌p1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 被引量:3
10
作者 温晓霞 宋道亮 季文樾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p16基因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抑癌基因p16蛋白及PCNA在40例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并与癌旁组织和正常喉组织对比,结... 目的探讨p16基因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抑癌基因p16蛋白及PCNA在40例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并与癌旁组织和正常喉组织对比,结合喉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喉鳞状细胞癌中p16阳性率(50.0%)明显低于癌旁组织(76.0%)和正常组织(100.0%,P<0.05);Ⅰ、Ⅱ期喉癌中p16阳性率明显高于Ⅲ、Ⅳ期。喉鳞状细胞癌中PCNA阳性率为55.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2.0%)和正常组织(10.0%,P<0.05);Ⅰ、Ⅱ期喉鳞状细胞癌中PCNA表达明显低于Ⅲ、Ⅳ期(P<0.05)。p16阳性与阴性患者生存期≥5年的比率分别为66.7%和33.3%,P<0.05;PCNA阳性与阴性患者生存期≥5年的比率分别为37.5%和62.5%,P<0.05。结论p16和PCNA分别是喉鳞状细胞癌进展及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p16和PCNA联合检测对喉鳞状细胞癌的预后评估可能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鳞状细胞 抗原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增殖细胞核抗原 抑癌基因P16 癌旁组织 临床病理特征 PCNA表达 正常组织 阴性患者 0.05 p16基因 阳性率 cell 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 预后判断 预后评估 联合检测 生存期 表达及
下载PDF
糖尿病皮肤组织及创面增殖细胞核抗原和蛋白质P53表达对增殖修复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源 王润秀 +7 位作者 葛奎 农庆文 张立明 梁自乾 刘达恩 青春 廖镇江 史济湘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90-91,i001,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创面难愈发生的可能机制,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质P53在糖尿病皮肤组织及创面中的表达对增殖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10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完成。12例需手术治疗的糖尿病足部... 目的:探讨糖尿病创面难愈发生的可能机制,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质P53在糖尿病皮肤组织及创面中的表达对增殖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10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完成。12例需手术治疗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供皮区12个创面作为观察对象,同部位非糖尿病手术者12例作为对照。切取皮肤组织后以及术后第3天或第7天或第14天再次切取创面组织作为标本,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结果:糖尿病皮肤组织与非糖尿病皮肤组织均存在一定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表达,但糖尿病皮肤组织与非糖尿病比较,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表达更多。而在创面组织修复过程中,糖尿病创面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表达明显少于非糖尿病创面。结论:糖尿病皮肤组织在创伤前就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异常,从而影响糖尿病创面组织的增殖修复能力,使糖尿病创面的愈合明显滞后于非糖尿病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皮肤组织 修复能力 P53表达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P53蛋白表达 糖尿病创面 糖尿病足部溃疡 蛋白质P53 非糖尿病 创面组织 免疫组化方法 分子生物学 可能机制 观察对象 手术治疗 检测标本 修复过程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肿瘤坏死因子-α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丹 任江华 曹茂银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4年第2期124-125,共2页
为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粥样硬化家兔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表达的影响 ,将 18只家兔随机分为 :正常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 (AS)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 ,每组 6只。采用高脂饮食喂养法建立 AS模型 ,饲养 12周后处... 为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粥样硬化家兔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表达的影响 ,将 18只家兔随机分为 :正常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 (AS)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 ,每组 6只。采用高脂饮食喂养法建立 AS模型 ,饲养 12周后处死 ,取胸主动脉行 HE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 PCNA和 TNF-α的抗原表达。结果显示 ,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粥样硬化主动脉组织PCNA和 TNF-α的表达 ,这两种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甲羟戊酸 (MVA)的合成这个共同的机制所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肿瘤坏死因子-Α 增殖细胞核抗原 药物治疗
下载PDF
TACE治疗对兔VX2肾移植瘤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刘峰 柳港 +3 位作者 王帅 王滨 蹇兆成 孙业全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肾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兔VX2肾移植瘤模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评价兔VX2肾移植瘤介入治疗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将瘤块种植到22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的左肾上极。超声监测肿瘤生长,待肿瘤长至1~2 cm大小时... 目的:探讨经肾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兔VX2肾移植瘤模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评价兔VX2肾移植瘤介入治疗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将瘤块种植到22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的左肾上极。超声监测肿瘤生长,待肿瘤长至1~2 cm大小时,将实验兔随机分为对照组、TACE组,对照组10只,实验组12只。行TACE术:对照组(A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TACE组(B组)给予超液化碘油0.2 mL/kg和阿霉素2 mg/kg。栓塞后7 d处死动物取出瘤块,用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5μm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PCNA的表达。结果:本实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组共22只实验动物中PCNA均有表达,阳性率为100%,TACE组(71.6±11.01)%的细胞增殖指数(PI)明显高于对照组(61.2±11.21)%(P=0.041)。结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兔VX2肾移植瘤治疗方法;TACE术后1周残存肿瘤组织细胞PI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增殖细胞核抗原 栓塞 治疗
下载PDF
视网膜母细胞瘤p53、bcl-2、bax及增埴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意义
14
作者 李琳 雷霍 +1 位作者 杨慧 杨建国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2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p53、bcl-2、bax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Rb及其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21例Rb和6例正常视网膜常规石蜡标本的p53、bcl-2、bax和PCNA表达。结果:bcl-2、bax和PCNA在Rb中的表...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p53、bcl-2、bax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Rb及其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21例Rb和6例正常视网膜常规石蜡标本的p53、bcl-2、bax和PCNA表达。结果:bcl-2、bax和PCNA在Rb中的表达较高,与正常视网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分化型Rb组织的bcl-2阳性表达率较高,与未分化型Rb组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53、bcl-2、bax在Rb中的表达与PCNA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结论:Rb的发生与多个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异常有关。测定Rb的bcl-2、PCNA、bax的表达,对帮助Rb的诊断和了解其分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视网膜母细胞 P53基因 BCL-2基因 BAX基因 免疫组化 肿瘤分化 治疗
原文传递
^(252)锎中子放疗对宫颈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秀惠 陈竹钦 +1 位作者 李力 梁培禾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6期885-887,共3页
目的探讨252锎中子射线治疗宫颈癌的机制。方法应用TUNEL法、免疫组化检测宫颈鳞癌放疗前后的细胞凋亡、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及PCNA表达变化。结果20例患者宫颈癌细胞凋亡阳性率和凋亡指数(AI)分别由放疗前的35%和(4.22±4.14)%... 目的探讨252锎中子射线治疗宫颈癌的机制。方法应用TUNEL法、免疫组化检测宫颈鳞癌放疗前后的细胞凋亡、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及PCNA表达变化。结果20例患者宫颈癌细胞凋亡阳性率和凋亡指数(AI)分别由放疗前的35%和(4.22±4.14)%增加至放疗后的85%和(34.64±24.36)%,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放疗前后bcl2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且与凋亡无明显相关(P>0.05)。bax表达阳性率和平均标记指数分别由放疗前的25%和(8.35±3.06)%增加至放疗后的80%和(16.43±6.05)%,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放疗后bax表达与凋亡呈正相关(r=0.8520,P<0.01)。PCNA标记指数放疗后为(24.18±5.37)%,比放疗前的(48.67±5.62)%下降明显,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252锎中子射线治疗宫颈癌的机制不仅在于诱导细胞凋亡,而且抑制了肿瘤细胞增殖活性。bax表达是252锎中子射线诱导细胞凋亡的途径之一,其机制可能与bcl2/bax间的平衡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中子 宫颈癌 凋亡 BCL-2 BAX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动脉栓塞化疗对肾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伟光 顾伟忠 +2 位作者 周银宝 汤宏峰 李民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栓塞化疗对肾母细胞瘤肿瘤细胞退变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1例经病理确诊的肾母细胞瘤患儿分成两组,动脉栓塞化疗(TACE)组23例,先进行TACE治疗,2周后再行肿瘤切除;对照组18例... 目的:探讨动脉栓塞化疗对肾母细胞瘤肿瘤细胞退变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1例经病理确诊的肾母细胞瘤患儿分成两组,动脉栓塞化疗(TACE)组23例,先进行TACE治疗,2周后再行肿瘤切除;对照组18例,直接行肿瘤切除。应用常规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染色,观察肾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术前进行动脉栓塞化疗后的肾母细胞瘤细胞退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指数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3%vs 50%,P<0.01),而VEGF的阳性表达则TACE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脉栓塞化疗可加剧肾母细胞瘤肿瘤细胞的退变,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治疗 化学栓塞 治疗 肾肿瘤/药物疗法 肾母细胞瘤/外科学 增殖细胞核抗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下载PDF
TACE对肝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于继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9期1157-1159,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对肝细胞癌细胞凋亡指数 (AI)和细胞增殖指数 (PCNA LI)的影响 ,以及AI和PCNA LI的相关性。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病例 63例 ,包括单纯手术组 42例 ,TACE组 2 1例。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 目的 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对肝细胞癌细胞凋亡指数 (AI)和细胞增殖指数 (PCNA LI)的影响 ,以及AI和PCNA LI的相关性。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病例 63例 ,包括单纯手术组 42例 ,TACE组 2 1例。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各标本的AI和PCNA LI。结果 TACE组AI高于单纯手术组 ,PCNA LI低于单纯手术组 (P <0 .0 1) ,AI和PCNA LI呈高度负相关 (P <0 .0 1)。TACE组术后血清AFP值较术前下降 (P <0 .0 5 ) ,肿瘤缩小 ,坏死率增高 (P <0 .0 1)。结论 TACE可以明显增加HCC细胞凋亡率 ,降低细胞增殖率 ,从而促使肿瘤缩小 ,促进肿瘤坏死 ,达到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化学栓塞 治疗 细胞凋亡 增殖细胞核抗原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下载PDF
PCNA反义脱氧寡核苷酸体外抑制BT325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李美华 朱贤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对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人工合成的PCNA反义和正义脱氧寡核苷酸经阳离子脂质体包裹后转染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BY325.用MTT比色法检测转染后瘤细胞的生长...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对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人工合成的PCNA反义和正义脱氧寡核苷酸经阳离子脂质体包裹后转染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BY325.用MTT比色法检测转染后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3H-TdR法检测细胞DNA合成速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RT-PCR检测PCNA 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CNA反义寡核苷酸可明显抑制BT325细胞的生长;明显减慢其DNA合成速率,阻滞细胞由G0/Gl期→S期,PCNA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也同时受到抑制.抑制效应在转染后12 h即出现,24 h达到高峰,48 h后逐渐减弱.抑制作用随反义寡核苷酸浓度的升高而增强,0.8μM PCNA反义寡核苷酸的细胞生长抑制率达84.6%.同样浓度的正义寡核苷酸和脂质体则无明显的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结论PCNA反义寡核苷酸在体外能明显抑制人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BT325生长、DNA合成、mRNA和PCNA蛋白表达.PCNA基因可望成为胶质瘤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神经胶质瘤 反义寡核苷酸 细胞增殖 基因治疗
下载PDF
p53重组腺病毒联合增殖细胞核抗原反义寡核苷酸治疗膀胱癌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朝辉 曾甫清 +6 位作者 鲁功成 邢诗安 林晨 付明 张雪艳 梁萧 吴旻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97-498,共2页
目的 探讨重组腺病毒p53(Ad p53)与增殖细胞核抗原反义寡核苷酸 (PCNA ASO)联合应用对膀胱癌的抑瘤效应。方法 用腺病毒将p53 [感染强度 (MOI) 1 0 0 ]导入细胞 ,PCNA ASO(1 .6μmol/L)在脂质体 (Lipofectin)介导下转染细胞 ,通过噻... 目的 探讨重组腺病毒p53(Ad p53)与增殖细胞核抗原反义寡核苷酸 (PCNA ASO)联合应用对膀胱癌的抑瘤效应。方法 用腺病毒将p53 [感染强度 (MOI) 1 0 0 ]导入细胞 ,PCNA ASO(1 .6μmol/L)在脂质体 (Lipofectin)介导下转染细胞 ,通过噻唑蓝比色法 (MTT)、流式细胞术、克隆形成、建立移植瘤模型 ,探讨其体内外抗瘤活性。结果 Ad p53与PCNA ASO联合应用明显抑制膀胱癌胞EJ(89.3 % )和BIU 87(78.6 % )生长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分别下降 74.8%和 67.5 % ,S期比率 (EJ细胞 1 1 .4% ,BIU 87细胞 1 4 .6 % )明显降低 ,细胞生长受阻于G1 期 (EJ细胞 62 .2 % ,BIU 87细胞 56 .8% ) ;联合应用 7d后 ,肿瘤体积较初始分别下降 47.6 %和 36 .4%。结论 Ad p53联合PCNA ASO可抑制膀胱癌细胞体内外生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重组腺病毒 增殖细胞核抗原 反义寡核苷酸 治疗 膀胱癌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20
作者 汪洋 何少琴 +3 位作者 施学辉 李小秋 陆宏芬 施达仁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8-251,F003,共5页
目的 探讨食管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基因蛋白表达与放射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59例食管癌放射治疗前食管镜活检组织VEGF和PCNA基因蛋白表达 ,分析其表达与食管癌放射治疗前临... 目的 探讨食管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基因蛋白表达与放射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59例食管癌放射治疗前食管镜活检组织VEGF和PCNA基因蛋白表达 ,分析其表达与食管癌放射治疗前临床病理资料及放射治疗预后的相关关系。结果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食管癌VEGF与PCNA表达与性别、分期及癌组织分化程度等临床因素无显著相关关系 ;总体生存率多因素分析显示VEGF表达水平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 ,未显示VEGF表达与食管癌放射治疗后局部控制率相关 ;PCNA表达与食管癌放射治疗后局部控制率和总体生存率无显著相关。VEGF与PC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结论 VEGF蛋白表达可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状况 ,且与食管癌放射治疗后总体生存率相关 ,值得深入研究。虽然PCNA表达与食管癌放射治疗后局部控制率和总体生存率无显著相关 ,但由于病例数较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食管癌 放射治疗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