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分裂率与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在监测给予雌、孕激素后大鼠子宫内膜变化中的作用
1
作者 孙爱军 朱蓬第 +1 位作者 王介东 葛秦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73-576,共4页
目的探讨核分裂率( MI)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指数在监测不同剂量雌、孕激素作用不同时间后,大鼠子宫内膜的增殖与抑制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去势后 SD大鼠作为动物模型,模拟临床雌、孕激素的连续与周期给药方案。分别在给药... 目的探讨核分裂率( MI)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指数在监测不同剂量雌、孕激素作用不同时间后,大鼠子宫内膜的增殖与抑制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去势后 SD大鼠作为动物模型,模拟临床雌、孕激素的连续与周期给药方案。分别在给药不同时间后,检测大鼠子宫内膜的 MI与 PCNA指数的变化。结果 PCNA指数可敏感反映不同剂量雌激素作用不同时间对大鼠子宫内膜的增殖作用,同时也反映不同剂量孕激素作用不同时间对大鼠子宫内膜增殖的抑制作用。 MI可反映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增殖作用,但在反映孕激素的抑制作用时不敏感。结论 PCNA指数在反映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作用时优于 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孕激素 核分裂率 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 子宫内膜
下载PDF
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监测激素替代治疗子宫内膜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爱军 何方方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 了解核分裂率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指数两项指标在监测子宫内膜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正常月经周期内增殖期、分泌期、绝经后子宫内膜 ;观察接受周期性激素替代治疗后子宫内膜中两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显示 PCNA指数可敏... 目的 了解核分裂率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指数两项指标在监测子宫内膜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正常月经周期内增殖期、分泌期、绝经后子宫内膜 ;观察接受周期性激素替代治疗后子宫内膜中两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显示 PCNA指数可敏感、可靠的反映月经周期内子宫内膜的变化 ,同时也能够反映激素替代治疗中 ,加用孕激素不同时间子宫内膜的增殖与抑制变化。结论  1PCNA指数可反映子宫内膜的增殖与抑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替代疗法 核分裂率 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 子宫内膜
原文传递
姜黄素和姜黄素联氨基抗肝癌作用比较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赵冀安 崔丽敏 +3 位作者 董梁 聂文佳 刘文聪 李增宁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741-2750,共10页
目的:比较姜黄素(CUR)和其衍生物联氨基姜黄素(HZC)的体内外抗肝癌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CUR或HZC(2.5、5、10、20、40、80μmol/L)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UR或HZC(10、20、40μmol/L)对HepG2细胞周... 目的:比较姜黄素(CUR)和其衍生物联氨基姜黄素(HZC)的体内外抗肝癌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CUR或HZC(2.5、5、10、20、40、80μmol/L)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UR或HZC(10、20、40μmol/L)对HepG2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情况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UR或HZC(10、20、40μmol/L)对HepG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CUR对照组(n=10)、HZC对照组(n=10)、肝癌模型组(n=30)、CUR防护组(n=30)、HZC防护组(n=30)。CUR对照组和HZC对照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CUR或HZC(剂量均为80 mg/kg);模型组、CUR防护组和HZC防护组大鼠均腹腔注射对二乙基亚硝胺(50 mg/kg)建立肝癌模型,同时2种药物防护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CUR或HZC(剂量均为80 mg/kg),每周2次,连续给药12周。给药期间,记录大鼠体质量变化和死亡情况;24周后,计算大鼠肝脏指数并观察其外观,统计肝癌结节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计算肝癌细胞核分裂指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结果:CUR和HZC均能显著升高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G0/G1期细胞周期百分比和凋亡率(P<0.05);均能显著降低细胞中磷酸化蛋白酪氨酸激酶2(p-JAK2)、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p-STAT3)、B淋巴细胞瘤2(Bcl-2)、Bcl-xl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c)、胱天蛋白酶9(Caspase-9)、Caspase-3、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PR)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且HZC的上述作用均显著强于CUR(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3个对照组大鼠无死亡,未发生肝脏癌变,肝脏外观和组织切片未见病理变化;体质量及增量、肝脏指数、癌细胞核分裂指数、肝组织PCNA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模型组比较,CUR防护组和HZC防护组大鼠的存活率均显著升高,肝癌发生率和癌结节数均显著降低(P<0.05);体质量及增量均显著升高,肝脏指数、癌细胞核分裂指数、肝组织PCNA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肝脏外观和组织切片均有一定程度病变,可见癌灶伴局灶性坏死或伴大斑片状坏死;但2种药物防护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ZC能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和调节线粒体内源性通路的活化,发挥抑制HepG2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作用,且比CUR具有更强的体外抗肝癌活性;但与CUR比较,HZC对肝癌模型大鼠各项抗肝癌指标的改善未见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姜黄素 联氨基姜黄素 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信号通路 HEPG2细胞 大鼠 核分裂指数 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组织途径抑制因子2基因抑制喉鳞状细胞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孙亚男 李源 +3 位作者 金德均 姚鸿超 王振霖 李鹏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2-405,共4页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组织途径抑制因子2(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2,TFPI-2)基因对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扩增并鉴定携带人-TFPI-2的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esTFPI-2,AdTFPI-2)。建立喉鳞癌荷瘤裸鼠动物模型...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组织途径抑制因子2(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2,TFPI-2)基因对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扩增并鉴定携带人-TFPI-2的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esTFPI-2,AdTFPI-2)。建立喉鳞癌荷瘤裸鼠动物模型,治疗组9只裸鼠瘤周注射AdTFPI2的重组腺病毒2×1011空斑形成单位(plaqueformingunits,PFU)共3次,对照组9只裸鼠瘤周注射等量的空载体,观察治疗结束后1周两组肿瘤质量和体积的差异。运用透射电镜观察肿瘤形态学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增殖核抗原的表达。结果扩增后的AdTFPI-2的病毒滴度为2.8×1012PFU/ml。AdTFPI2治疗组裸鼠肿瘤平均体积和质量分别为(1.20±0.34)cm3和(1.52±0.39)g,明显小于空载体对照组的(2.08±0.52)cm3和(2.67±0.47)g(P<0.01)。透射电镜观察到AdTFPI2治疗组肿瘤呈凋亡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dTFPI-2治疗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54.9%±12.4%)明显低于对照组(75.8%±11.2%,P<0.01)。结论瘤周注射携带人TFPI2的重组腺病毒可抑制裸鼠体内喉鳞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介导 抑制因子 实验研究 基因抑制 癌生长 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 透射电镜观察 重组腺病毒 factor 喉鳞状细胞 空斑形成单位 瘤周注射 免疫组化方法 形态学变化 增殖抗原 治疗组 对照组 抑制作用 动物模型 荷瘤裸鼠
原文传递
TIP30在脑星形细胞瘤中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书哲 高伟敏 檀艳丽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64-1165,共2页
目的探讨Tat(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结合蛋白30(Tat-interactive protein 30,TIP30)在脑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法(SP)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 目的探讨Tat(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结合蛋白30(Tat-interactive protein 30,TIP30)在脑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法(SP)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分别检测69例脑星形细胞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中TIP30蛋白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 LI)、微血管密度(MVD)和瘤细胞的凋亡指数(AI)。结果 69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TIP30的阳性表达率为49.3%,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100%(P<0.01);TIP30的阳性表达率随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级别的升高而降低(χ2=16.31,P<0.01);TIP30蛋白阳性表达的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MVD值(30.08±5.63)和PCNA LI值(22.29±7.15)明显低于TIP30蛋白阴性组的MVD值(47.83±8.27)和PCNA LI值(48.11±7.16)(P均<0.01);TIP30蛋白阳性表达的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AI值(6.66±1.03)明显高于TIP30蛋白阴性组的AI值(4.02±1.09)(P<0.01)。结论星形细胞瘤中TIP30蛋白表达下降,可能是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瘤细胞增生和抑制凋亡作用参与了脑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 结合蛋白30TIP30基因 微血管密度 凋亡指数 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