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腿增生性肌炎诊治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齐典文 狄鹤轩 +2 位作者 赵茗 王赟 修小斐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4期375-377,384,共4页
增生性肌炎(proliferative myositis,PM)是一类发生在肌肉组织的炎症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软组织肿瘤分类(2020版)》,PM属于纤维母细胞与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类的良性肿瘤,“国际疾病肿瘤学分类”编码为8828/0 [1-2] 。其实质是肌纤... 增生性肌炎(proliferative myositis,PM)是一类发生在肌肉组织的炎症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软组织肿瘤分类(2020版)》,PM属于纤维母细胞与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类的良性肿瘤,“国际疾病肿瘤学分类”编码为8828/0 [1-2] 。其实质是肌纤维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炎症,并非肌纤维本身的炎症。2023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1例PM相关患者,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结缔组织 软组织肿瘤 增生性肌炎 肿瘤学 增生性炎症 纤维母细胞 炎症性疾病 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下载PDF
颌面部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1例
2
作者 谢诗敏 欧阳可雄 +3 位作者 晏挺林 赵伟 朴正国 朱川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1-653,共3页
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Proliferating Trichilemmal Cyst, PTC),也称为增生性外毛根鞘瘤,是由于人体内的某些相关基因产生突变,使得毛囊外根鞘细胞出现异常增殖而形成的突出于皮肤表面的肿物。该病变90%以上发生于头皮,也可见于四肢、耳... 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Proliferating Trichilemmal Cyst, PTC),也称为增生性外毛根鞘瘤,是由于人体内的某些相关基因产生突变,使得毛囊外根鞘细胞出现异常增殖而形成的突出于皮肤表面的肿物。该病变90%以上发生于头皮,也可见于四肢、耳朵等部位,发生于颌面部较为罕见。现报道1例我科收治的颌面部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 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 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瘤
下载PDF
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湿敷对早期增生性瘢痕的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静 黄雷 +2 位作者 赵麒麟 王乡宁 付子俊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78-281,共4页
目的探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湿敷对早期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将就诊的早期增生性瘢痕患者9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湿敷)和对照组(单一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 目的探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湿敷对早期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将就诊的早期增生性瘢痕患者9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湿敷)和对照组(单一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皮肤修复率、治愈时长)和不良反应(色素沉着、持久性潮红、点状渗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的瘢痕状况[温哥华瘢痕量表(VSS)、痤疮瘢痕评估量表(ECCA)]、瘢痕炎症水平、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生活质量[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DLQI)]。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皮肤修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的治愈时长和总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瘢痕状况、瘢痕炎症因子水平、VAS和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湿敷治疗早期增生性瘢痕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早期增生性瘢痕的状况,减轻瘢痕炎症因子水平和疼痛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脉冲 点阵激光 曲安奈德 早期 增生性瘢痕
下载PDF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用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溪 陈文美 +2 位作者 王敏 张晓东 杨韩清 《大医生》 2024年第4期28-30,共3页
目的 研究二氧化碳(CO_(2))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HS)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收治的58例H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仅采用... 目的 研究二氧化碳(CO_(2))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HS)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收治的58例H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仅采用曲安奈德治疗)和试验组(30例,采用CO_(2)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SS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_(2)点阵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HS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瘢痕增生状态,缓解疼痛程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 曲安奈德 增生性瘢痕 疼痛程度
下载PDF
血清miR-29b miR-320表达水平与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组织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
5
作者 李庆华 肖雄木 +1 位作者 祖红旭 任永强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6-4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miR-29b、miR-320表达水平与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组织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94例烧伤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42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mi R-29b、miR-320表达水平,炎性反应指... 目的探讨血清miR-29b、miR-320表达水平与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组织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94例烧伤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42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mi R-29b、miR-320表达水平,炎性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采用Pearson法分析研究组患者血清mi R-29b、miR-320表达水平与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关系。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miR-29b、miR-320、SOD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TNF-α、IL-6、MD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血清miR-29b、miR-320表达水平分别与TNF-α、IL-6、MD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与SOD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烧伤患者血清miR-29b、miR-320呈低表达水平,且其表达水平与增生性瘢痕组织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具有相关性,mi R-29b、miR-320可能通过调控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指标因子参与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组织发生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增生性瘢痕组织 炎性反应 氧化应激 相关性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形成不同时期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的效果分析
6
作者 张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01-0004,共4页
探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CO2FP)治疗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科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76例增生性瘢痕病例,根据瘢痕形成时间分为A、B、C三组,A组28例瘢痕形成时间未超过半年;B组30例瘢痕形成时间在半年至一年;C组1... 探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CO2FP)治疗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科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76例增生性瘢痕病例,根据瘢痕形成时间分为A、B、C三组,A组28例瘢痕形成时间未超过半年;B组30例瘢痕形成时间在半年至一年;C组18例瘢痕形成时间超过一年。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VSS量表关于瘢痕色泽、厚度、柔软度及血管分布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后患者VEGF、TGF-β、HIF-1α等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各组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满意度。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者VSS量表各项目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各组瘢痕各方面均明显改善,A组和B组情况优于C组,p<0.05;A、B两组间对比p>0.05。治疗后三组各项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A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B组,B组下降幅度又显著高于C组,p<0.05。A、B、C三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100.00%、96.67%、100.00%,三组对比,p>0.05。结论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对于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均有效果,但瘢痕形成时间越短,治疗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患者满意度
下载PDF
β-谷甾醇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左俊 马少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23,共8页
背景:目前针对增生性瘢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仍然有限。而大多数植物中草药不良反应小且来源丰富,为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植物来源β-谷甾醇作用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背景:目前针对增生性瘢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仍然有限。而大多数植物中草药不良反应小且来源丰富,为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植物来源β-谷甾醇作用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潜在分子机制,并通过细胞学实验进行初步验证。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利用相关数据库及软件筛选β-谷甾醇的药物靶点,获取增生性瘢痕相关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β-谷甾醇作用于增生性瘢痕的潜在作用(交集)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药物-靶点-疾病”网络和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同时筛选出PPI中核心作用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生物学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文献分析进一步确立与交集靶点关系密切的信号通路及核心靶点基因,应用AutoDock软件对β-谷甾醇和核心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采用体外细胞实验验证β-谷甾醇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分布和核心靶点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β-谷甾醇和增生性瘢痕的交集靶点共56个,PPI网络中筛选出10个核心靶点:酪氨酸激酶(SR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载脂蛋白E(APOE)、雌激素受体1(ESR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REBF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C-反应蛋白(CR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过氧化氢酶(CAT)。②结合文献报道和KEGG通路、GO功能分析结果,进一步认定MAPK信号通路与交集靶点关系密切,确定MAPK3(即为ERK1-MAPK)、CASP3、P53和肿瘤坏死因子为其核心靶点。③分子对接结果提示β-谷甾醇与核心靶点蛋白结合良好。④细胞实验结果表明,100μmol/L的β-谷甾醇能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诱导细胞凋亡(P<0.01),使G1期细胞占比增加,S期细胞占比减少(P<0.05),同时上调CASP3、P53和肿瘤坏死因子mRNA表达(P<0.05),并下调MAPK3 mRNA表达(P<0.001)。⑤上述数据证实,β-谷甾醇可能通过激活肿瘤坏死因子通路,上调CASP3和P53的表达,诱导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同时抑制ERK-MAPK通路使细胞周期阻滞从而降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Β-谷甾醇 细胞凋亡 MAPK3(ERK1-MAPK) 肿瘤坏死因子 CASP3 P53 网络药理学 细胞周期
下载PDF
不同措施对新猪场增生性肠炎防控效果的评估
8
作者 唐超 张贻传 《今日养猪业》 2024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给广大养猪场在防控猪增生性肠炎(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PPE)提供数据支持,为猪场找到最佳防控方法提供参考,以减少猪场发病,确保养猪效益。【方法】在新投产猪场将粪便中胞内劳森菌阳性率高于40%的后备猪群随机分... 【目的】给广大养猪场在防控猪增生性肠炎(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PPE)提供数据支持,为猪场找到最佳防控方法提供参考,以减少猪场发病,确保养猪效益。【方法】在新投产猪场将粪便中胞内劳森菌阳性率高于40%的后备猪群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为处理A:后备母猪引种到场第11天(191日龄),每吨饲料添加瑞泰妙(80%延胡索酸泰妙菌素预混剂)125 g,连续添加14 d;处理B:后备母猪引种到场第11天(191日龄),按照2 mL/头口服恩特瑞(猪增生性肠炎活疫苗),完成猪增生性肠炎活疫苗免疫;处理C:后备母猪引种到场第11天(191日龄),按照2 mL/头口服恩特瑞,然后194日龄开始每吨饲料添加125 g瑞泰妙,连续添加14 d;D组:对照组(正常饲养)。通过观察各组临床症状,检测各组不同生产阶段PPE病原和抗体情况,对比不同措施对PPE的防控效果。【结果】通过给后备猪接种1次PPE疫苗+添加瑞泰妙的综合防控方案,在30~60 d内,可实现粪便中胞内劳森菌阳性猪群变成阴性,且效果维持4个月以上。给后备猪接种1次PPE疫苗亦能将粪便中胞内劳森菌阳性猪群变成阴性,但变成阴性时间比疫苗接种+添加瑞泰妙组推后30 d。给后备猪使用1次瑞泰妙,不能将胞内劳森菌阳性猪群变成阴性。【结论】接种PPE疫苗3 d后+添加瑞泰妙的方案,在新投产种猪场控制PPE效果优于单独接种PPE疫苗或单独使用瑞泰妙治疗的方案,并能使新投产种猪场猪群保持粪便中胞内劳森菌阴性,让猪场净化PPE成为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肠炎 增生性肠炎疫苗 泰妙菌素 新投产猪场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差异表达基因及小分子药物预测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验证 被引量:1
9
作者 左俊 马少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66-2172,共7页
背景:增生性瘢痕是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表皮增厚和角质层功能不良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增生性瘢痕相关数据集的核心(Hub)基因及重要信号通路,再用细胞实验加以验证,预测对其... 背景:增生性瘢痕是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表皮增厚和角质层功能不良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增生性瘢痕相关数据集的核心(Hub)基因及重要信号通路,再用细胞实验加以验证,预测对其可能有治疗作用的小分子药物。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搜索增生性瘢痕相关的数据集,通过R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nomes,KEGG)富集分析,使用String在线平台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然后分别利用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hubba和MCODE插件筛选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的关键基因和核心模块,进一步将上述关键基因和构成核心模块的基因求交集得到Hub基因,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Hub基因mRNA在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表皮干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并利用人类蛋白图谱中组织学数据验证Hub基因编码蛋白在2种组织中表达量和分布的差异,最后用connectivity map数据库预测针对增生性瘢痕的潜在作用药物。结果与结论:①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中上调基因102个、下调基因702个,基因本体论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富集的信号通路及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紧密连接、花生四烯酸代谢、细胞外基质受体交互、表皮发育和角质化等;②取交集得到8个Hub基因与调控胆固醇代谢的甲羟戊酸途径密切相关,分别是HMGCS1、DHCR7、MSMO1、FDPS、MVK、HMGCR、MVD和ACAT2;③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相比正常皮肤组,增生性瘢痕组HMGCS1、DHCR7、MSMO1、FDPS、HMGCR、MVD和ACAT2 mRNA的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而MVK 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④除MVK外,其余Hub基因编码蛋白在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水平均高于增生性瘢痕组织(P<0.05);⑤评分排列前10的候选药物包括蛋白激酶A抑制剂(H-89)、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Dabigatran-Etexilate)、FLT3抑制剂(舒尼替尼)等,其中白藜芦醇和β-谷甾醇均为植物来源;⑥提示与甲羟戊酸代谢途径密切相关的Hub基因可能通过调控脂质代谢影响表皮结构与功能,这可能是增生性瘢痕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此次研究筛选的小分子化合物可作为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生物信息学 成纤维细胞 表皮干细胞 角质化 脂质代谢 甲羟戊酸代谢途径 药物预测
下载PDF
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外涂硅凝胶治疗面颈部深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小瑞 王建明 +3 位作者 郭万里 马冰 张书欣 刘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14-18,共5页
目的:观察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硅凝胶对面颈部深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3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18例面颈部深Ⅱ度烧伤后H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硅凝胶治疗... 目的:观察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硅凝胶对面颈部深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3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18例面颈部深Ⅱ度烧伤后H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硅凝胶治疗,59例)和联合组(给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硅凝胶治疗,59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瘢痕厚度、瘢痕回声密度、生长因子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1,TGF-β_1)、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8.31%,高于对照组的84.75%(P<0.05);联合组VAS、V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瘢痕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瘢痕回声密度则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TGF-β_1、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86%和8.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硅凝胶治疗面颈部深Ⅱ度烧伤后HS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瘢痕情况,促进瘢痕消退,调节生长因子水平,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颈部 深Ⅱ度烧伤 增生性瘢痕 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 硅凝胶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tatD基因缺失对小鼠毒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11
作者 牛俊辉 李琦 +6 位作者 毛福超 钱满 贾艳艳 丁轲 张春杰 程相朝 廖成水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68,共8页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tatD基因缺失对小鼠Mus musculus毒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tatD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与宿主互作中的作用及减毒疫苗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Bliss法将亲本菌株(LM1...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tatD基因缺失对小鼠Mus musculus毒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tatD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与宿主互作中的作用及减毒疫苗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Bliss法将亲本菌株(LM10403s)、缺失菌株(LM10403sΔtatD)和互补菌株(LM10403sCΔtatD)口服感染小鼠,确定菌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LM10403sΔtatD以1.00×10^(5) CFU口服免疫小鼠观察其免疫保护效果。将40只6周龄雌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即磷酸缓冲盐溶液组(PBS)、LM10403s组、LM10403sΔtatD组和LM10403sCΔtatD组,PBS组小鼠灌胃200μL无菌PBS,实验组分别灌胃200μL含1.00×10^(6) CFU的菌液。灌胃24 h后剖杀各组小鼠,收集肠道内容物,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测定各处理小鼠盲肠样品微生物16S rRNA V3-V4区序列,并比较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信号通路富集。【结果】LM10403sΔtatD的LD_(50)为8.11×10^(7) CFU,毒力低于LM10403s。同时LM10403sΔtatD口服免疫小鼠后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亲本菌株的攻毒能提供80%保护率。Chao1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示:PBS与LM10403sΔtatD处理组差异不显著,但LM10403s组和LM10403sCΔtatD处理组相比于PBS处理组显著下降(P<0.05)。在门水平上,LM10403sΔtatD处理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高于LM10403s和LM10403sCΔtatD处理组,而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高于LM10403s和LM10403sCΔtatD处理组。功能预测分析显示:LM10403s处理组在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和新陈代谢等信号通路的富集程度高于LM10403sΔtatD处理组。【结论】tatD基因缺失后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毒力降低,并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tatD基因缺失菌株感染小鼠对肠道菌群失调影响减小,且有益菌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tD基因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 毒力 16S rRNA 肠道菌群
下载PDF
DRG支付下恶性增生性疾病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张邱琴 陈永成 +2 位作者 敖检根 胡燕芳 余文珠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8-82,共5页
目的:了解不同DRG病组下,恶性增生性疾病患者住院费用构成、主要影响因素及分组效果,为医院科学管控医疗费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3年江西某三甲公立医院恶性增生性疾病病例4471例,分析住院费用构成,对住院费用影响因素进行相关... 目的:了解不同DRG病组下,恶性增生性疾病患者住院费用构成、主要影响因素及分组效果,为医院科学管控医疗费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3年江西某三甲公立医院恶性增生性疾病病例4471例,分析住院费用构成,对住院费用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恶性增生性疾病患者住院费用构成中,排前4位的依次为药费、诊断费、治疗费、综合医疗服务费,不同DRG分组的住院费用构成有显著差异,倍率、治疗方式、DRG权重、住院天数、并发症或合并症、住院次数对患者住院费用有显著影响。结论:样本医院恶性增生性疾病的DRG分组效果较好,但仍有优化空间;应针对不同病组制定科学合理的费用管控措施,加强药耗成本管控,优化费用结构,多部门协同推进临床路径管理,缩短住院天数,监管异常倍率病例,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G 恶性增生性疾病 住院费用 分组效果 影响因素
下载PDF
RNA pull-down联合质谱分析lncRNA HSFAS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机制
13
作者 夏童童 马芳 +8 位作者 孙浩原 刘虹麟 张正皓 杨佳琪 张慧萍 吴凯 沈江涌 姜怡邓 李桂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492-2499,共8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增生性瘢痕特异性长链非编码RNA HSFAS是一种可用于增生性瘢痕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但其如何在增生性瘢痕中发挥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HSFAS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临床收集3例行...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增生性瘢痕特异性长链非编码RNA HSFAS是一种可用于增生性瘢痕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但其如何在增生性瘢痕中发挥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HSFAS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临床收集3例行增生性瘢痕组织切除手术患者的新鲜增生性瘢痕皮肤组织和增生性瘢痕旁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两种皮肤组织冰冻切片中长链非编码RNA HSFAS的表达。应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增生性瘢痕皮肤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qRT-PCR检测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 HSFAS mRNA表达,通过RNA pull-down联合质谱技术检测与长链非编码RNA HSFAS相互结合的蛋白,利用GO和KEGG分析长链非编码RNA HSFAS参与增生性瘢痕进展的主要功能和通路,通过catRAPID和RPISeq网站分析确定长链非编码RNA HSFAS与蛋白的靶向结合。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长链非编码RNA HSFAS表达升高(P<0.05);与正常皮肤组织来源成纤维细胞相比,增生性瘢痕组织来源成纤维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 HSFAS mRNA表达升高(P<0.05);②RNA pull-down联合质谱技术明确与长链非编码RNA HSFAS相互结合的蛋白有510个;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蛋白主要涉及RNA剪接和加工、染色体合成和分离、细胞周期等过程,其中涉及RNA剪接和加工的蛋白有支架附着因子B2和DICER1,并且与长链非编码RNA HSFAS的结合分数较高;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验证结果显示,长链非编码RNA HSFAS与支架附着因子B2和DICER1蛋白存在相互结合;③结果显示,长链非编码RNA HSFAS可能通过与支架附着因子B2和DICER1蛋白相互结合调控RNA剪接和加工修饰影响基因表达,从而促进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lncRNA HSFAS 成纤维细胞 RNA pull-down 质谱分析
下载PDF
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诊治体会
14
作者 钱佳莹 贺雪文 +2 位作者 王莉 孙亚楠 李沂轩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6-78,共3页
患者女性,81岁,因发现枕部头皮肿物渐增大3个月而就诊。皮肤科检查:枕部头皮见1个约2.1 cm×1.0 cm×0.9 cm淡粉色分叶状团块,表面光滑无破溃,可见2处乳头状隆起。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真皮内分叶状肿瘤团块,边界清楚,各分叶团... 患者女性,81岁,因发现枕部头皮肿物渐增大3个月而就诊。皮肤科检查:枕部头皮见1个约2.1 cm×1.0 cm×0.9 cm淡粉色分叶状团块,表面光滑无破溃,可见2处乳头状隆起。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真皮内分叶状肿瘤团块,边界清楚,各分叶团块周边见一层较厚的基底膜带包绕,肿瘤团块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细胞异形明显,可见较多核分裂象,可见特征性毛鞘角化,缺乏颗粒层,肿瘤团块中央为无定形物质,部分囊腔见钙化灶。进一步免疫组化检查示:CD34局灶阳性。结合临床诊断为:增生性外毛根鞘瘤(PTC)。予边缘扩大1 cm完整切除肿物,术后随访2年未有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增生性外毛根鞘瘤 恶变
下载PDF
5例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及病理分析
15
作者 汪凤 刘小妹 +4 位作者 徐佳奕 王福妹 苏雪松 周华 王艳秋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 探讨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GNMID)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PGNMI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肾脏病理资料。结果 5例PGNMID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47~68岁,病程2.5~60.0个月,2例病程超过1年,5例均呈肾... 目的 探讨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GNMID)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PGNMI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肾脏病理资料。结果 5例PGNMID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47~68岁,病程2.5~60.0个月,2例病程超过1年,5例均呈肾病综合征,伴高血压病史,4例镜下血尿,3例肾功能异常。仅1例血清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比率异常。光镜下,5例患者的肾脏均呈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免疫荧光下,PGNMID患者肾小球仅见免疫球蛋白G3和κ轻链沉积;电镜显示PGNMID患者肾脏系膜、内皮下和(或)上皮下颗粒状沉积物。结论 PGNMID患者常出现肾病综合征和肾功能下降,需尽早行肾脏病理检查,以提高PGNMID的诊断率,减少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肾脏活检
下载PDF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
16
作者 程庆砾 饶向荣 +3 位作者 余仁欢 方敬爱 刘伟敬 刘玉宁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468-470,共3页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又称为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其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扩张。MPGN的发病率国内外相差较大,国外报道MPGN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6.4%~7...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又称为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其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扩张。MPGN的发病率国内外相差较大,国外报道MPGN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6.4%~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细胞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基底膜 系膜基质 中西医 肾小球
下载PDF
注重背景病变——胃增生性息肉的诊断思考
17
作者 叶菊香 石雪迎 王晔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胃增生性息肉是常见的良性上皮性病变,病变特征为胃小凹延长扭曲、腺体囊性扩张、间质水肿伴炎症细胞浸润。胃增生性息肉多发生于慢性胃炎或胃黏膜损伤的基础之上[1],可继发反应性增生、异型增生,甚至恶变,也可以有多种其他疾病表现出... 胃增生性息肉是常见的良性上皮性病变,病变特征为胃小凹延长扭曲、腺体囊性扩张、间质水肿伴炎症细胞浸润。胃增生性息肉多发生于慢性胃炎或胃黏膜损伤的基础之上[1],可继发反应性增生、异型增生,甚至恶变,也可以有多种其他疾病表现出类似增生性息肉的形态。关注临床病史和内镜表现,细致观察息肉背景病变,有利于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疾病,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息肉 自身免疫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 PEUTZ-JEGHERS综合征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下载PDF
鼻内EB病毒感染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例
18
作者 杨文博 杨洪娟 +2 位作者 李双标 张树茂 孙云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9-270,共2页
患者男性,23岁。因左侧鼻部肿胀伴血涕1个月余于2023年5月就诊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发现左侧脸面肿胀,触之疼痛,无发热恶寒等不适,外院抗感染后效果不佳。实验室检查示:血象及炎性指标正常,男性肿瘤标记物正常,乳酸脱氢酶... 患者男性,23岁。因左侧鼻部肿胀伴血涕1个月余于2023年5月就诊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发现左侧脸面肿胀,触之疼痛,无发热恶寒等不适,外院抗感染后效果不佳。实验室检查示:血象及炎性指标正常,男性肿瘤标记物正常,乳酸脱氢酶升高。EB病毒DNA 83 800 copies/mL,抗EB病毒衣壳抗体IgG 99.5 U/mL,抗EB病毒衣壳抗体IgM1.56 U/mL,抗EB病毒早期抗体IgM 0.04 COI,抗EB病毒核抗体IgG 70.6 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诊断 病理 预后
下载PDF
基于CREB3L1探讨矾冰纳米乳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相关蛋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19
作者 沈乐乐 范洪桥 刘丽芳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2-1151,共10页
目的观察矾冰纳米乳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3样1(CREB3L1)及炎症损伤的影响,探讨其预防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积雪草苷组及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8.15、... 目的观察矾冰纳米乳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3样1(CREB3L1)及炎症损伤的影响,探讨其预防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积雪草苷组及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8.15、16.3、32.6 mg·mL^(-1))。采用热力烫伤法进行造模,深Ⅱ度烧伤造模成功后第14天给予相应药物外用,空白组、模型组外用等量生理盐水,每日2次,连续给药至第35天。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兔耳瘢痕组织病理学改变;马松(Masson)染色观察瘢痕组织胶原沉积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兔耳瘢痕组织CREB3L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共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瘢痕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炎性因子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CREB3L1、Ⅰ型胶原蛋白(COL-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Ⅲ)、α-SMA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CREB3L1、COL-Ⅰ、COL-Ⅲ、α-SMA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瘢痕增生指数明显升高(P<0.01);病理学改变包括真皮层增厚,形成致密的网状纤维,伴见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可见真皮层增厚,蓝染的胶原纤维大量沉积排列紊乱;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瘢痕组织中CREB3L1阳性表达增加,α-SMA阳性表达增加,IL-6含量明显升高(P<0.01),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1),兔耳瘢痕组织中的CREB3L1、COL-Ⅰ、COL-Ⅲ、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CREB3L1、COL-Ⅰ、COL-Ⅲ、α-SMA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矾冰纳米乳中、高剂量组及积雪草苷组治疗后瘢痕增生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P<0.01),病理改变可见真皮层变薄,炎性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蓝染的胶原纤维减少,免疫荧光双染可见瘢痕组织中CREB3L1阳性表达降低,α-SMA阳性表达降低,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1),矾冰纳米乳中、高剂量组和积雪草苷组均能够明显下调CREB3L1、COL-Ⅰ、COL-Ⅲ、α-SMA mRNA的表达(均P<0.01),降低CREB3L1、COL-Ⅰ、COL-Ⅲ、α-SMA蛋白的表达(P<0.05,P<0.01)。结论矾冰纳米乳能够通过调节CREB3L1及相关纤维化蛋白的表达,降低炎症水平,从而预防增生性瘢痕形成,丰富了中医“既病防变”“治未病”思想的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矾冰纳米乳 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3样1(CREB3L1) 炎症 纤维化 新西兰大耳白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