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对论平均场理论中Zr同位素链壳修正的微观研究
1
作者 李茂琼 孙保元 张双全 《中国科学(G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6,共8页
基于轴对称形变约束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考虑微观质心修正,计算了Zr同位素链偶偶核的位能曲面,并利用Strutinsky壳修正方法从相应的单粒子能级中提取了壳修正能量,研究了Zr同位素链的壳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形变约束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能... 基于轴对称形变约束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考虑微观质心修正,计算了Zr同位素链偶偶核的位能曲面,并利用Strutinsky壳修正方法从相应的单粒子能级中提取了壳修正能量,研究了Zr同位素链的壳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形变约束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能很好地描述Zr同位素链的基态性质.Zr同位素链壳修正能量显示出明显的壳效应,随中子数变化有较强的同位旋依赖性;同时,Zr同位素链壳修正能量具有复杂的形变依赖性,对稳定形变原子核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论平均场 Strutinsky壳修正 Zr同位素 位能曲面 结构
原文传递
形变相关的壳修正对N=126处断前中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的影响
2
作者 刘鑫 席宇荣 +3 位作者 朱巧迪 迟萌 赵泽楠 毛英臣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5-110,共6页
利用动力学加统计模型就形变相关的壳修正(DDSC)对中子126壳层附近209,213,217Fr断前中子发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DDSC抬升了复合核的裂变位垒,且213Fr的升高约为209,217Fr的2倍,但却没有改变鞍点位置。尽管位垒升高延缓了... 利用动力学加统计模型就形变相关的壳修正(DDSC)对中子126壳层附近209,213,217Fr断前中子发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DDSC抬升了复合核的裂变位垒,且213Fr的升高约为209,217Fr的2倍,但却没有改变鞍点位置。尽管位垒升高延缓了系统的裂变,但其动力学过程受热力学驱动力(TDF)和核阻尼间竞争的主导,因此准确提取壳修正的作用还需考虑核耗散的形变关系。在裂变第一阶段,当核耗散取一体耗散(OBD)参数时,壳修正没有改变断前中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然而当核耗散取标准参数设置(SPS)时,由于213Fr的TDF存在着异常增强,故该规律未能展现。在裂变第二阶段,位垒升高引起的断前中子发射的增强受到了TDF与核阻尼间竞争的反制,故断前中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仍未能显现。综合两阶段情况,DDSC对N=126处断前中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的影响受第一阶段规律的支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修正 热力学驱动力 核耗散 能级密度参数
原文传递
入射粒子与靶相互作用中电子能损的高阶修正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宝珠 张丰收 +5 位作者 罗飞 李旸 石颂剑 王雄 赵强 周宏余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研究了在较高能入射离子(He离子、12C离子)与靶相互作用中电子能量损失的物理机制,分别探讨了电子能量损失中的相对论修正、壳修正、密度修正以及Barkas效应和Bloch效应等修正的贡献,发现壳修正、Barkas效应修正和Bloch效应修正在能量小... 研究了在较高能入射离子(He离子、12C离子)与靶相互作用中电子能量损失的物理机制,分别探讨了电子能量损失中的相对论修正、壳修正、密度修正以及Barkas效应和Bloch效应等修正的贡献,发现壳修正、Barkas效应修正和Bloch效应修正在能量小于100MeV时是重要的,而相对论修正和密度修正是在能量大于100MeV时起作用。加入各种修正项之后,电子阻止本领的计算结果和实验值(ICRU49)符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修正 壳修正 密度修正 Barkas效应 Bloch效应
下载PDF
用系统学研究ADS靶材料的质子反应裂变截面 被引量:1
4
作者 解慧明 李莉莎 +1 位作者 张正军 孙秀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38,142,共3页
用系统学公式研究ADS靶材料的质子反应裂变截面,旨在为核设计提供依据。首先在液滴模型、壳修正模型等相关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铅、铋这两个重要核材料质子裂变反应截面的实验数据得到了一系列的理论参数。基于所给出的一组最佳理... 用系统学公式研究ADS靶材料的质子反应裂变截面,旨在为核设计提供依据。首先在液滴模型、壳修正模型等相关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铅、铋这两个重要核材料质子裂变反应截面的实验数据得到了一系列的理论参数。基于所给出的一组最佳理论参数,对无实验数据的能区裂变截面及其他重要核素的裂变截面进行了预言,可知随着靶核的质子数Z和质量数A的减小,裂变截面减小得很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靶材料 质子反应裂变截面 系统学 液滴模型 壳修正模型 核能 原子核物理学
下载PDF
双β衰变半衰期的唯象学研究
5
作者 肖杨 耿立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238-2242,共5页
为了研究一个能较好描述实验数据的联系双β衰变半衰期和衰变能的唯象学公式的物理意义,通过对双β衰变相空间因子的分析,给出了该唯象学公式中双β衰变半衰期的对数和衰变能的反比关系的物理来源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此外,在该唯象学公... 为了研究一个能较好描述实验数据的联系双β衰变半衰期和衰变能的唯象学公式的物理意义,通过对双β衰变相空间因子的分析,给出了该唯象学公式中双β衰变半衰期的对数和衰变能的反比关系的物理来源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此外,在该唯象学公式的基础上,基于壳模型理论,对该唯象学公式做出了改进。结果表明,唯象学公式中的对数反比关系是由双β衰变的相空间因子所造成的。按照改进后的公式所计算得到的双β衰变半衰期的对数的理论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平均偏差由原本的0.486下降到了0.4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Β衰变 相空间因子 壳修正 半衰期 唯象学
原文传递
^(164)Lu的三轴超形变核态的理论计算
6
作者 王小明 于少英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35-37,共3页
运用三维TRS自洽理论对164Lu核的位能面进行了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一致,从而从理论上确认了164 Lu是三轴超形变核,并指出了存在三轴超形变带的组态.
关键词 TRS方法 位能面 三轴超形变 壳修正
下载PDF
超重熔合反应的系统学研究
7
作者 王宁 赵凯 田俊龙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9-293,共5页
通过对重离子熔合反应的系统研究,分别建立了计算俘获截面、复合核存活几率以及复合核形成几率的方法,并给出了理论计算值的系统误差。对于"超重稳定岛"附近的超重核,除了壳修正,准裂变势垒高度也会影响超重核的形成几率。基... 通过对重离子熔合反应的系统研究,分别建立了计算俘获截面、复合核存活几率以及复合核形成几率的方法,并给出了理论计算值的系统误差。对于"超重稳定岛"附近的超重核,除了壳修正,准裂变势垒高度也会影响超重核的形成几率。基于Skyrme能量密度泛函得到的准裂变势垒高度,提出了描述复合核形成几率的解析表达式。对于"超重稳定岛"附近的超重核,除了壳修正,准裂变势垒高度也会影响超重核的形成几率。与此同时,基于该方法预言了合成新的超重元素Z=119和120的几个熔合体系的蒸发剩余截面。对于熔合反应50Ti+249Bk,计算出来的最佳蒸发剩余截面大约为35 f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核 熔合 裂变 准裂变 壳修正
原文传递
基于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对超重核冷熔合反应截面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炜 孟杰 张双全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8,共8页
在形变约束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下计算了合成Z =10 2— 118元素的 (可能 )冷熔合反应中复合核及蒸发一或两个中子剩余核的位能曲面 ,得到了复合核和剩余核平衡点和鞍点的性质、静态裂变垒高度和冷熔合反应的最佳入射能 ;利用壳修正... 在形变约束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下计算了合成Z =10 2— 118元素的 (可能 )冷熔合反应中复合核及蒸发一或两个中子剩余核的位能曲面 ,得到了复合核和剩余核平衡点和鞍点的性质、静态裂变垒高度和冷熔合反应的最佳入射能 ;利用壳修正和对修正方法计算了平衡点和鞍点的壳修正能、对修正能和微观能 .利用由此得到的壳结构信息 ,用简单的熔合蒸发唯象模型计算了相应反应的冷熔合截面 .结果发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论平均场 超重元素 冷熔合反应 位能曲面 壳修正 对关联 形变约束 原子物理学
原文传递
锕系原子核自发裂变性质的理论研究
9
作者 胡柏山 张鸿飞 李君清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7-223,共7页
运用推广的液滴模型(GLDM)来确定锕系原子核的自发裂变势垒,采用量子力学中的WKB近似方法对相应自发裂变的半衰期进行了研究。在GLDM中,首次考虑了微观Strutinsky壳修正对裂变势垒的影响。理论计算的锕系区重核自发裂变半衰期与实验值... 运用推广的液滴模型(GLDM)来确定锕系原子核的自发裂变势垒,采用量子力学中的WKB近似方法对相应自发裂变的半衰期进行了研究。在GLDM中,首次考虑了微观Strutinsky壳修正对裂变势垒的影响。理论计算的锕系区重核自发裂变半衰期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表明包括微观壳修正的GLDM可以成功研究重核的自发裂变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裂变 推广的液滴模型 Strutinsky壳修正 锕系原子核
原文传递
质子数Z分别位于Ru之上和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原子核三轴形变在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共存中的重要作用(英文)
10
作者 罗亦孝 J.H.Hamilton +23 位作者 J.O.Rasmussen A.V.Ramayya S.Frauendorf 王恩宏 J.K.Hwang 王建国 李红洁 杨韵颐 朱胜江 刘艳鑫 焦长峰 梁午阳 石跃 许甫荣 孙扬 刘少华 N.T.Brewer I.Y.Lee G.M.Ter-Akopian A.V.Daniel Yu.Oganessian M.A.Stoyer R.Donangelo 马文超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共23页
基于Ru(Z=44)丰中子同位素中存在最大三轴形变的理论预言和实验证据,综述了近年来Rh(Z=45),Pd(Z=46),Ag(Z=47),Cd(Z=48)(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上)及Zr(Z=40),Nb(Z=41),Mo(Z=42),Tc(Z=43)(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 基于Ru(Z=44)丰中子同位素中存在最大三轴形变的理论预言和实验证据,综述了近年来Rh(Z=45),Pd(Z=46),Ag(Z=47),Cd(Z=48)(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上)及Zr(Z=40),Nb(Z=41),Mo(Z=42),Tc(Z=43)(质子数Z位于Ru,Z=44之下)的A~(100~126)丰中子同位素中关于三轴形变的形状变迁和形状共存系统性研究的重要进展。252Cf自发裂变瞬发γ射线γ-γ-γ三重符合、特别是新建立的γ-γ-γ-γ四重符合数据的系统观测和研究,在Ru,Pd,Cd和Nb丰中子同位素中显著扩展或首次观测到了一系列能带,为这个核区原子核形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实验数据。联系此前报道的有关进展,使用PES,TRS,PSM,CCCSM和SCTAC理论模型计算拟合新的实验数据,在该核区沿同中素和同位素链,并随自旋和激发能变化各自由度,跟踪原子核形状渐进变化,获得了新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显著扩展和深化了人们对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形状共存的认知。对于Ru及其上的Rh(Z=45),Pd(Z=46),Ag(Z=47)和Cd(Z=48)丰中子同位素的研究表明:Rh丰中子核具有比最大值稍小的三轴形变,γ=-28°,并在103–106Rh同位素链上鉴别出了手征对称破缺;在三轴形变核112Ru和114Pd(N=68)中发现了三轴原子核的摆动运动,该摆动运动也可能在114Ru(N=70)中存在;观察到了从具有最大三轴形变的110,112Ru中手征破缺到稍小三轴形变的112,114,116Pd中扰动的手征破缺的过渡;在较软的Ag核中观察到了丰富的谱学结构,在104,105Ag中鉴别出了可能的手征对称破缺,在较重的115,117Ag中提出了趋于三轴形变的γ软度;具有小形变的Cd核的能级结构被解释为准粒子耦合、准转动和软三轴形变;最近的库伦激发的研究提供了Z=50,N=82满壳附近122,124,126Cd核中出现核集体性的实验和理论证据;上述研究成果展现出从Ru中的最大三轴形变(γ=-30°,三轴形变极小增益为0.67 Me V),经具有大三轴形变的Rh核(γ=-28°),到Pd核中的稍小、但稳定于中等自旋到高自旋区的三轴形变(γ~-41°,三轴形变极小增益为0.32 Me V),再经Ag核中的γ软度,最后到具有很小形变、但仍出现集体性质、包括软三轴形变的Cd核的过渡。对于Pd核转动带交叉系统性的研究揭示了其第一带交叉(νh11/2)2中子转动顺排的上行γ驱动,和第二带交叉(πg9/2)2质子转动顺排的下行γ驱动效应,成功地解释了114Pd中的三轴摆动运动,并给出了110-118Pd同位素链中理论早已预言、而比早期理论预言更为完整准确的形状渐进变迁和形状共存的图像。根据该核区的系统研究,发现最大三轴形变出现在112Ru,而在相邻的偶Z(Pd)同位素链,三轴形变极小的中心在114Pd,两者均为N=68。上述系统性研究沿相邻的Ru和Pd偶Z同位素链,在N=68同中素中鉴别出最大三轴形变,均比理论预言的108Ru和110Pd多4个中子。在Z值位于Ru(Z=44)之下的Zr(Z=40),Nb(Z=41),Mo(Z=42)and Tc(Z=43)丰中子同位素中,Y和Zr核具有很强的轴对称四极形变,而在较重的Zr同位素中出现了γ自由度;较重的Nb核(A=104~106)基态具有中等程度的软三轴形变和强四极形变,随着自旋和激发能的增加,过渡到接近于轴对称的强四极形变;而较轻的Nb核(A 103)基态均接近轴对称形状;在Nb同位素链上基态由球形到强四极形变的形状突变发生在100Nb(N=59),在100–106Nb同位素链中基态的软三轴形变随中子数增加而增加;在Nb核中还观察到关于软三轴形变的形状共存;Mo核具有大的三轴形变,观察到了γ振动和手征对称破缺;Tc核具有比最大值稍小的三轴形变,γ=-26°,并观察到了手征对称破缺。质子数Z从41到48的A~(100~126)丰中子同位素,特别是Pd和Nb同位素,呈现出关于三轴形变的过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数从41到48范围的丰中子核 原子核形状变迁和共存 长椭球到扁椭球形状变迁 三轴形变 三轴形变原子核摆动运动 原子核手征对称破缺 扰动手征态 γ振动能带 高自旋态 带交叉 γ驱动效应 准转动 Z=50和N=82闭附近集体性和软三轴形变的出现 能级纲图 原子核能级自旋/宇称/组态指定 位能面(PES) 投影模型(PSM) 总Routhian面(TRS) 推转和组态限制模型(CCCSM)和壳修正斜轴推转模型(SCTAC)理论计算 自发裂变瞬发γ谱学 γ射线三重和四重符合及角关联测量 锎-252 Gammasphere多探测器系统
原文传递
Shrinkage Characteristics of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 as Affected by Biochar Amendment 被引量:4
11
作者 WEI Cuilan GAO Weida +1 位作者 William Richard WHALLEY LI Baogu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713-725,共13页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biochar is a sustainable amendment that improves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In this study,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pp...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biochar is a sustainable amendment that improves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In this study,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 rates of biochar on the cracking pattern and shrinkage characteristics of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 after three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Biochar derived from the corn straw and peanut shell mixture was applied to the soil at rates of 0,50,100,and 150 g kg^(-1)dry weight,representing the treatments T_(0),T_(50),T_(100),and T_(150),respectively.During the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the cracking pattern and shrink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amended and amended soil samples were recorded.Application of biocha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the samples.During soil desiccation,biochar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ate of water loss.Cracks propagated slowly and stopped due to the relatively higher water content in the soil applied with biochar.The cracking area density(ρ_c),equivalent width,fractal dimension,and cracking connectivity index decreased during the drying process with increasing application rate of biochar.Theρ_(c )value of the T_(50),T_(100),and T_(150) treatments decreased by 33.6%,52.1%,and 56.9%,respectively,after three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whereas the T_(0) treatment exhibited a marginal change.The coefficient of linear extensibility,an index used to describe onedimentional shrinkage,of the unamended soil sample(T_(0))was approximately 0.23.Application of 100 and 150 g kg^(-1)biochar to the soil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hrinkage capacity by 41.45%and 45.54%,respectively.The slope of the shrinkage characteristics curve,which indicates the ralationship between soil void ratio and moisture ratio,decreased with increase in the application rate of biochar.Furthermore,compared with the T_(0) treatment,the proportional shrinkage zone of the shrinkag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the T_(50),T_(100),and T_(150) treatments decreased by 5.8%,13.1%,and 12.1%,respectively.Differences were not observed in the moisture ratio at the maximum curvature of the shrinkage characteristic curve among the treatment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iochar can alter the cracking pattern and shrinkage characteristics of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However,the effects of biochar on the shrinkage of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 are dependent on the number of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efficient of linear extensibility soil cracking pattern soil moisture ratio soil shrinkage characteristic curve SOILSTRUCTURE soil void ratio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原文传递
Novel MOF shell-derived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Li-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 for enhanced lithium storage 被引量:8
12
作者 Zhitong Xiao Jiashen Meng +5 位作者 Qi Li Xuanpeng Wang Meng Huang Ziang Liu Chunhua Han Liqiang Mai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18年第1期46-53,共8页
Li-rich layered oxide materials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high specific capacity(>250 mAh g^(-1)). However, these materials typically suffer from poor cycling stability and low rate perfo... Li-rich layered oxide materials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high specific capacity(>250 mAh g^(-1)). However, these materials typically suffer from poor cycling stability and low rate performance. Herein, we propose a facile and novel metal-organic-framework(MOF) shell-derived surface modification strategy to construct NiCo nanodots decorated(~5 nm in diameter) carbon-confined Li_(1.2)Mn_(0.54) Ni_(0.13)Co_(0.13)O_2 nanoparticles(LLO@C&NiCo). The MOF shell is firstly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as-prepared 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 nanoparticles via low-pressure vapor superassembly and then is in situ converted to the NiCo nanodots decorated carbon shell after subsequent controlled pyrolysis.The obtained LLO@C&NiCo cathode exhibits enhanced cycling and rate capability with a capacity retention of 95% after 100 cycles at 0.4 C and a high capacity of 159 mAh g^(-1) at 5 C,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LLO(75% and 105 mAh g^(-1)). The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and 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analyses after cycling demonstrate that the thin C&NiCo shell can endow LLO with high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 indicating the undesired formation of the spinel phase initiated from the particle surface is efficiently suppressed. Therefore, this presented strategy may open a new avenue on the design of high-performanc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modification MOF shell Li-rich layered oxide Lithium-ion batte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