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高勘探程度区进一步挖潜的领域 被引量:27
1
作者 田在艺 史卜庆 +1 位作者 罗平 张大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共5页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经过了 4 0年的勘探 ,目前已进入了高勘探程度区。油气聚集的复杂规律表明 ,渤海湾盆地仍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进一步挖潜的领域非常广阔。以第三系为烃源岩的含油气层系的勘探精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同时必...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经过了 4 0年的勘探 ,目前已进入了高勘探程度区。油气聚集的复杂规律表明 ,渤海湾盆地仍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进一步挖潜的领域非常广阔。以第三系为烃源岩的含油气层系的勘探精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同时必须将以古生界、中生界和中上元古界为烃源岩的含油气层系作为今后挖潜的重要领域。渤海湾盆地任何层系都可能形成和聚集油气 ,因此仍有多种复杂的油气藏类型尚待进一步认识和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复式油气聚集 烃源岩 油气层系 挖潜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坡折带与隐蔽油气藏——以二连盆地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费宝生 汪建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6期22-23,38,共3页
依据成因机制,坡折带可分为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三大类。构造坡折带可细分为断层、褶皱和挠曲坡折带三个亚类;沉积坡折带则易在台地和生物礁体的边缘形成或由沉积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断层坡折带转化而来。根据二连盆地勘探... 依据成因机制,坡折带可分为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三大类。构造坡折带可细分为断层、褶皱和挠曲坡折带三个亚类;沉积坡折带则易在台地和生物礁体的边缘形成或由沉积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断层坡折带转化而来。根据二连盆地勘探实例,论述了不同类型坡折带与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关系,并在乌里雅斯太凹陷东坡找到了5000×104t储量规模的坡折带复式油气聚集带。综合研究表明,坡折带是斜坡构造带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坡折 二连盆地 隐蔽油气 压实作用 台地 构造 成因机制 储量规模 复式油气聚集 凹陷
下载PDF
济阳坳陷南部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及其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6
3
作者 劳海港 陈清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3-900,共8页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了济阳坳陷南部中、新生代不同构造运动期与多位态主断裂(系)相伴生的横向变换带特征。研究表明,印支运动期横向变换带为NNE向展布,由侧向挤压褶皱和侧断坡组成;燕山运动期横向变换带走向为NEE向,...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了济阳坳陷南部中、新生代不同构造运动期与多位态主断裂(系)相伴生的横向变换带特征。研究表明,印支运动期横向变换带为NNE向展布,由侧向挤压褶皱和侧断坡组成;燕山运动期横向变换带走向为NEE向,由传递断层和横向凸起构成;而喜马拉雅运动期横向变换带则表现为NW向,由走向斜坡和传递断层组成。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使其不同构造部位具有叠加与迁移演化的差异性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构造背景,造成了油气的差异聚集,其中变换带叠加可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变换带迁移则造成"满洼含油"的油气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横向变换 变换叠加 变换迁移 复式油气聚集 满洼含油
下载PDF
济阳坳陷复式油气聚集模式 被引量:9
4
作者 李丕龙 《复式油气田》 1999年第2期1-3,共3页
以济阳坳陷为例,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集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简明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构造带复式油气聚集特点和分布规律,总结了低凸起、陡坡式、中央背斜式、缓坡式、洼陷式和凸起式等六种主要的油气聚集模... 以济阳坳陷为例,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集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简明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构造带复式油气聚集特点和分布规律,总结了低凸起、陡坡式、中央背斜式、缓坡式、洼陷式和凸起式等六种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其中,低凸式、陡坡式、中央背斜式聚集带是济阳坳陷最有利和最重要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洼陷式、凸起式油气聚集带是济阳坳陷进一步探索的重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断陷盆地 油气 复式油气聚集
下载PDF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二叠系—三叠系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4
5
作者 武超 李宏伟 +3 位作者 盛双占 程甜 师效飞 姜萌蕾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勘探程度低,托克逊凹陷、三堡凹陷、台北凹陷取得零星油气突破,目前勘探主要集中在库木凸起鲁克沁构造带。研究认为,鲁克沁大型复合鼻状凸起带是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藏最为富...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勘探程度低,托克逊凹陷、三堡凹陷、台北凹陷取得零星油气突破,目前勘探主要集中在库木凸起鲁克沁构造带。研究认为,鲁克沁大型复合鼻状凸起带是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藏最为富集的领域,该构造带构造地层格架复杂,油藏类型多。围绕古凸起的地层上超、断陷回返褶皱、不整合、断陷扇体等有利于形成多种复合圈闭,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鲁克沁大型鼻状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成藏特征。通过梳理明确了紧邻台北凹陷桃东沟群主力生烃中心是其规模成藏的基础,古隆起为燕山早期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构造背景,早期控制构造的深大断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区带差异成藏的关键因素;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主要受扇三角洲前缘相有利砂体展布控制,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藏主要受断块等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鲁克沁构造 二叠系—三叠系 复式油气聚集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维涛 杜家元 +1 位作者 施和生 何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4-199,208,共7页
针对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油气勘探面临的4大问题,深入开展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分析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藏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惠西南地区具有由基底构造层、断陷构造层和坳陷构造层组成的复式地层结构,紧邻发育多个富生烃... 针对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油气勘探面临的4大问题,深入开展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分析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藏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惠西南地区具有由基底构造层、断陷构造层和坳陷构造层组成的复式地层结构,紧邻发育多个富生烃洼陷的惠西半地堑,具有由断裂体系、砂岩层和层序界面"三元耦合"构成的复式油气输导体系,油气富集主要受富烃洼陷周缘控洼边界断裂、长期继承性古隆起和古构造脊3种构造带所控制,形成了"多层系纵向叠置、多圈闭平面连片、多类型圈闭复合"的复式油气藏。根据控制油气富集的3种构造带类型,惠西南地区可划分为3类共7个复式油气聚集带,从而构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油气聚集区/ 惠西南地区 珠江口盆地 成藏特征 富集规律 勘探潜力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复式油气成藏条件、分布规律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4
7
作者 汪旭东 张向涛 +2 位作者 林鹤鸣 阙晓铭 李敏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7,共9页
陆丰凹陷陆丰13洼是珠江口盆地重点研究区域,发育多构造层的复式地层结构。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解释成果,并结合新钻井获得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紧邻富生烃洼陷油源供给充足、由断裂和砂体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以及复式地层结构... 陆丰凹陷陆丰13洼是珠江口盆地重点研究区域,发育多构造层的复式地层结构。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解释成果,并结合新钻井获得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紧邻富生烃洼陷油源供给充足、由断裂和砂体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以及复式地层结构形成多套成藏组合是陆丰13洼复式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陆丰13洼具有"一源多储,立体含油"的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环洼低凸起、近洼斜坡和洼内中央背斜等3个复式油气聚集带;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表明,不同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含油层位、输导体系、油藏类型、原油类型、运聚模式等有着明显差异。以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指导,结合勘探实践,认为下一步勘探应主攻近洼斜坡带古近系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和洼内中央背斜带两翼构造圈闭,而环洼低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剩余勘探潜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陆丰13洼 复式油气聚集 成藏条件 分布规律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48
8
作者 张文朝 杨德相 +3 位作者 陈彦均 钱铮 张超文 刘会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03-1112,共10页
依据冀中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地层发育和油气成藏特点,把冀中坳陷划分出12个凹陷和7个凸起。认为冀中坳陷古近纪经历了5个沉积演化阶段,发育两大成湖期和多种类型的储集体,形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沉积构造格局。认为东西分带... 依据冀中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地层发育和油气成藏特点,把冀中坳陷划分出12个凹陷和7个凸起。认为冀中坳陷古近纪经历了5个沉积演化阶段,发育两大成湖期和多种类型的储集体,形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沉积构造格局。认为东西分带的沉积格局控制东富西贫的油气分布特点,源岩母质类型控制南油北气的分布特点,洼槽类型控制油气资源潜力和油气勘探前景,次级构造带控制油气藏类型、油气贫富程度和油气聚集带形成,以古潜山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形式。最终指出,冀中坳陷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深化老区勘探是华北油田找油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构造单元 沉积构造特征 油气 复式油气聚集 勘探前景
下载PDF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及其油气成藏意义 被引量:26
9
作者 吕宝凤 殷征欣 +1 位作者 蔡周荣 万志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49-1261,共13页
本文从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在综合分析板块作用、壳幔作用、岩浆热事件、构造变形、沉积作用等地质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印证与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了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和构造演化序列,提出受欧亚、印澳、太平洋3大板块的... 本文从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在综合分析板块作用、壳幔作用、岩浆热事件、构造变形、沉积作用等地质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印证与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了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和构造演化序列,提出受欧亚、印澳、太平洋3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南海北部新生代主要构造运动划分为礼乐运动、西卫运动一幕、西卫运动二幕、南海运动、南沙运动5次较为合适。其中礼乐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裂陷发展阶段,并产生NE走向小型断陷;西卫运动一幕使断陷进一步扩展;西卫运动二幕使南海北部由断陷向断坳转变,断陷走向向NEE向转变;南海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坳陷发展阶段;南沙运动使南海北部进入差异性区域沉降阶段,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南海北部这种构造演化序列造就了前古近系、古近系、新近系3层含油气结构层系及始新统湖相、渐新统湖相—湖沼相及海陆过渡相和中新统海相3套烃源岩,围绕3套烃源岩可形成"上生下储上盖"、"自生自储自盖"与"下生上储上盖"3类成藏组合和背斜、古潜山、地层-岩性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及其复式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新生代 构造演化序列 油气成藏要素 复式油气聚集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38
10
作者 何治亮 陈强路 +1 位作者 钱一雄 李慧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9-778,共10页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由西向东呈斜列式排列着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其构造演化过程中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卡塔克隆起形成及定型时期早,后期改造及调整较弱,具有稳定古隆起的特征;巴楚隆起发育和定型时期晚...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由西向东呈斜列式排列着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其构造演化过程中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卡塔克隆起形成及定型时期早,后期改造及调整较弱,具有稳定古隆起的特征;巴楚隆起发育和定型时期晚,至今依然在活动,具有活动古隆起的特点;古城墟隆起具有演化时间长、定型时间较晚的特征。中央隆起区构造变形纵向具分层性,横向具分区性。卡塔克隆起及围斜区和巴楚-麦盖提地区多旋回演化历史形成油气多期成藏、破坏、保存、调整的动态关系,油气藏纵向叠置、横向成排成带分布,构成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在中央隆起区及邻区存在一个自西向东呈平卧“S”形的油气聚集带,形成八大目标或者目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回演化 复式油气聚集 油气勘探方向 巴楚隆起 卡塔克隆起 古城墟隆起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 被引量:35
11
作者 刘震 陈艳鹏 +3 位作者 赵阳 郝奇 许晓明 常迈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2期121-127,133,共8页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的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的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在大庆油田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出来"源控论"(20世纪60~70年代);在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20世纪80年代);胜利油田地质工作者在东营凹陷的勘探过程中总结的"环洼聚油"理论(20世纪90年代);在对二连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特征研究时提出的"互补性"特征(2003年)、"优势论"特征(2005年)以及"多元控油—主元成藏"新观点(2006年)。这一系列认识和新观点不仅在指导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大大丰富了我国以陆相生油为主线的石油地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油气分布规律 源控论 复式油气聚集 “互补性”特征 “优势性”特征 多元控油-主元成藏
下载PDF
柴西南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 被引量:23
12
作者 江波 司丹 +3 位作者 王兰生 尹成明 张永庶 吴因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10,共3页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是盆地内油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 ,目前已进入战略展开阶段。勘探实践证实该区发育E3 1、E3 2 、N1和N2 1多套成藏组合和多种油气藏类型 ,具备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有利地质条件。通过应用层序地层学的一般原理 ,...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是盆地内油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 ,目前已进入战略展开阶段。勘探实践证实该区发育E3 1、E3 2 、N1和N2 1多套成藏组合和多种油气藏类型 ,具备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有利地质条件。通过应用层序地层学的一般原理 ,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对昆北—柴西南地区进行了沉积储层的研究与预测 ,发现该区E3 1、E3 2 、N1湖侵体系域砂体发育 ,对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有利 ,砂体类型较为丰富 ,有利储集体主要在东柴山和切克里克地区发育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和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砂体 ,同时该区深湖—半深湖沉积区沟道浊积砂体以及滨浅湖沉积区发育的湖滩砂体可以作为有利的储集体 ,形成隐蔽油气藏。目前青海油田分公司已将柴西南地区岩性油气藏列为重点目标实施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预测 储集体 浊积砂体 油气成藏 砂体类型 勘探 层序地层学 油气藏类型 复式油气聚集 钻井
下载PDF
沾化凹陷东部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熊利平 孙自明 李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8-712,共5页
目的 研究沾化凹陷的油气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方法 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基本研究思路,探讨成藏动力学系统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关系。结果 沾化凹陷东部主要存在以披覆背斜构造带、断裂构造带、洼陷缓坡断阶构造带为主的复式油气... 目的 研究沾化凹陷的油气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方法 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基本研究思路,探讨成藏动力学系统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关系。结果 沾化凹陷东部主要存在以披覆背斜构造带、断裂构造带、洼陷缓坡断阶构造带为主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和洼陷带复式油气聚集带4种类型;建立了侧向运聚、它源断层垂向入山、跨断层、阶梯状移聚、多洼多源复式等5种油气成藏模式。结论 指出沾化凹陷东部的有利勘探方向,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学 复式油气聚集 油气成藏模式
下载PDF
断陷盆地油气聚集模式及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36
14
作者 李丕龙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26-28,共3页
以济阳坳陷为例 ,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二级构造带油气聚集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总结出了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及其与油气藏 (田 )规模的关系 ,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受控因素... 以济阳坳陷为例 ,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二级构造带油气聚集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总结出了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及其与油气藏 (田 )规模的关系 ,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受控因素及动力机制。研究表明 ,低凸式、陡坡式、中央隆起式油气聚集带是济阳坳陷最有利和最重要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洼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动态 聚集模式 复式油气聚集 动力学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成藏组合体理论初步探讨 被引量:14
15
作者 宋国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7,共4页
从油气聚集带、复式油气聚集带到含油气系统 ,陆相含油气盆地成藏地质单元划分的演变反映了对成藏规律认识的深化。该文在综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成因分类 ,以输导体系特点为主要标志的含油气单元———成藏组合... 从油气聚集带、复式油气聚集带到含油气系统 ,陆相含油气盆地成藏地质单元划分的演变反映了对成藏规律认识的深化。该文在综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成因分类 ,以输导体系特点为主要标志的含油气单元———成藏组合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盆地 成藏组合体 理论 油气系统 复式油气聚集 输导体系
下载PDF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德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Z2期159-166,共8页
中国的含油气盆地具有明显的三分性,即,东部主要为拉张型盆地,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西部主要为挤压型盆地,如塔里木、准噶尔等;中部四川、鄂尔多斯则为过渡型盆地。由于多旋回构造,中国的含油气盆地一般都是多旋回叠加盆地,具有... 中国的含油气盆地具有明显的三分性,即,东部主要为拉张型盆地,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西部主要为挤压型盆地,如塔里木、准噶尔等;中部四川、鄂尔多斯则为过渡型盆地。由于多旋回构造,中国的含油气盆地一般都是多旋回叠加盆地,具有复杂的油气藏类型和复合的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盆地 多旋回 复合型 复式油气聚集 构造特征
下载PDF
关于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占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57-260,共4页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只有玉门、独山子和延长3个小油矿,国际上流传着“中国贫油”的理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陆相生油等新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庆油田,在源控论指导下发现了大港、胜利、辽河、华北等一系列油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使渤海湾...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只有玉门、独山子和延长3个小油矿,国际上流传着“中国贫油”的理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陆相生油等新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庆油田,在源控论指导下发现了大港、胜利、辽河、华北等一系列油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使渤海湾盆地油田不断扩大,使中国成为世界第5大产油国;北方侏罗系及煤成烃等天然气生成新理论又使我国天然气资源大幅度增长。油气勘探实践发现中国含油气盆地有着与众不同的地球动力场,由此导出了不少新的石油地质理论。回首往事,油气资源的发展源于新的石油地质理论;前瞻未来,中国油气资源的持续发展更加需要新的石油地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中国 陆相生油 复式油气聚集 源控论 煤成油
下载PDF
论我国油气滚动勘探开发及其管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任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滚动勘探开发 勘探开发模式 油气 复式油气聚集 增储上产 地质条件 油田开发 详探井 地质认识 综合评价
下载PDF
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油气聚集主控因素分析
19
作者 李秀明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6年第12期55-58,共4页
根据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油气成藏背景及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构造、储层类型、盖层分布、烃源灶—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长期发育的斜坡带和古隆起控制油气的富集区;断裂的性质和活动强度控制油气藏... 根据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油气成藏背景及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构造、储层类型、盖层分布、烃源灶—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长期发育的斜坡带和古隆起控制油气的富集区;断裂的性质和活动强度控制油气藏的形成;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分布范围,储层物性控制油气富集丰度;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富集的层位;复式输导体系控制油气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岩性油气藏勘探及潜山内幕深层为下步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油气聚集 主控因素 烃源灶—输导体系
下载PDF
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20
《国土资源》 2004年第4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隐蔽油气 油气勘探 陆相生油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