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位滴定法测定复配甜味剂中氯化物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1
作者 张伟 陈雪梅 +2 位作者 汤丹 李欢 杨敏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12期124-126,共3页
采用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复配甜味剂中食盐(以NaCl计)含量的测定方法,通过对称量、样品处理、摩尔质量、电位滴定和其他因素带入的不确定度分别进行评定,最终得到样品中食盐(以NaCl计)含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 采用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复配甜味剂中食盐(以NaCl计)含量的测定方法,通过对称量、样品处理、摩尔质量、电位滴定和其他因素带入的不确定度分别进行评定,最终得到样品中食盐(以NaCl计)含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复配甜味剂中食盐(以NaCl计)的含量为(10.19±0.06)%,k=2,通过对不确定度的评定,得出对采用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复配甜味剂中食盐(以NaCl计)含量的不确定度贡献最大的是由重复测量带入的不确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度 氯化物 复配甜味剂
下载PDF
番茄鲜汁加工中复配甜味剂的配方研究
2
作者 吴玉洁 韩卓 +1 位作者 李慧 吴雯娴 《农产品加工》 2023年第22期1-4,共4页
以甜味剂替代蔗糖进行番茄鲜汁的研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甜味剂种类、复配甜味剂配比、复配甜味剂添加量、L-苹果酸添加量等因素进行筛选,以pH值、甜度、感官评分作为番茄鲜汁综合评分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筛选出番茄鲜汁... 以甜味剂替代蔗糖进行番茄鲜汁的研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甜味剂种类、复配甜味剂配比、复配甜味剂添加量、L-苹果酸添加量等因素进行筛选,以pH值、甜度、感官评分作为番茄鲜汁综合评分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筛选出番茄鲜汁最佳工艺配方。结果表明,在复配甜味剂(木糖醇∶低聚果糖)配比2∶1,复配甜味剂添加量5%,L-苹果酸添加量0.3%条件下制得的番茄鲜汁综合评分最高为81分,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鲜汁 复配甜味剂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复配甜味剂中甜蜜素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江 刘华 薛建峰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301-301,共1页
关键词 复配甜味剂 甜蜜素 含量 测定
下载PDF
莱鲍迪苷M及其复配甜味剂在无糖酸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叶玉稳 王璐 胡国华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1-118,共8页
应用不同比例的莱鲍迪苷M替代酸奶中的蔗糖,结果表明当替代蔗糖量60%时酸奶的感官得分最高。将莱鲍迪苷M、三氯蔗糖及罗汉果甜苷单独添加到酸奶中,结果表明,每100 mL牛奶中三者的较适添加量分别为24、9、40 mg。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 应用不同比例的莱鲍迪苷M替代酸奶中的蔗糖,结果表明当替代蔗糖量60%时酸奶的感官得分最高。将莱鲍迪苷M、三氯蔗糖及罗汉果甜苷单独添加到酸奶中,结果表明,每100 mL牛奶中三者的较适添加量分别为24、9、40 mg。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莱鲍迪苷M、三氯蔗糖及罗汉果甜苷复配比例。经Design-Expert软件对结果分析,确定无糖酸奶生产的较优工艺参数为每100 mL牛奶中添加莱鲍迪苷M 7.91 mg、三氯蔗糖3.03 mg、罗汉果甜苷13.62 mg。在此条件下,验证实验中无糖酸奶的感官评分是92.00,与理论值的相对偏差是0.53%,此时感官品质最佳,比酸奶中仅使用单一甜味剂在口感上更接近添加蔗糖的酸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鲍迪苷M 三氯蔗糖 罗汉果甜苷 无糖酸奶 复配甜味剂
下载PDF
复配甜味剂在植物饮料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董宪兵 《现代食品》 2020年第6期151-153,共3页
以药食两用植物为原料,选用纽甜、甜蜜素、阿斯巴甜和安赛蜜4种甜味剂进行复配,以感官评定为评价标准,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筛选出适用于该款植物饮料的复配甜味剂配方。结果表明该复配甜味剂有非常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各种甜味剂... 以药食两用植物为原料,选用纽甜、甜蜜素、阿斯巴甜和安赛蜜4种甜味剂进行复配,以感官评定为评价标准,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筛选出适用于该款植物饮料的复配甜味剂配方。结果表明该复配甜味剂有非常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各种甜味剂添加量分别是纽甜0.0005 g·kg^-1,甜蜜素0.05 g·kg^-1,阿斯巴甜0.005 g·kg^-1,安赛蜜0.01 g·kg^-1时,得到一款口感柔和,甜味适中,风味独特,成本低的植物饮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甜味剂 植物饮料 正交实验 感官评定
下载PDF
UPLC法同时测定复配甜味剂中安赛蜜、糖精钠和阿斯巴甜的研究
6
作者 岑琴 赵卉 胡梦坤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8年第6期49-50,54,共3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配食品甜味剂中的安赛蜜、糖精钠和阿斯巴甜含量。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2.0~50.0 mg/L范围内,3种成份的峰面积成线性关系;定量限均为1.0%;平均回收率为96.3%~100.4%,RSD≤2.1%(n=6),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配食品甜味剂中的安赛蜜、糖精钠和阿斯巴甜含量。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2.0~50.0 mg/L范围内,3种成份的峰面积成线性关系;定量限均为1.0%;平均回收率为96.3%~100.4%,RSD≤2.1%(n=6),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C 复配食品甜味剂 试验 定量限
下载PDF
甜味剂的发展动向 被引量:10
7
作者 吕绍杰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5-8,共4页
高倍甜味剂是世界各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的重要研究内容 ,特别是无热量、非营养性甜味剂是各国科学家研究最多的一个领域。介绍了高倍甜味剂的发展状况及动向 ,指出今后甜味剂的发展特点应该是向高甜度和无热量方向发展 ,结合国情发展甜味... 高倍甜味剂是世界各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的重要研究内容 ,特别是无热量、非营养性甜味剂是各国科学家研究最多的一个领域。介绍了高倍甜味剂的发展状况及动向 ,指出今后甜味剂的发展特点应该是向高甜度和无热量方向发展 ,结合国情发展甜味剂 ,以高倍甜味剂为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味剂 高倍甜味剂 食品添加剂 复配甜味剂 协同效应
下载PDF
甜味剂的分类、作用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9
8
作者 黄玉炎 《福建轻纺》 2001年第7期1-5,共5页
主要阐述了食品添加剂中甜味剂的分类。
关键词 ADI 甜味剂 复配甜味剂 功能甜味剂 食品 发展 分类
下载PDF
新形势下我国复配食品添加剂生产和应用现状及新动向(摘要)
9
作者 胡国华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4-14,共1页
本学术报告阐述2011年9月5日我国开始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GB 26687-2011)及依照《食品安全法》严格执行复配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的新形势下我国复配食品添加剂行业的生产和应用现状,重点对国内复配增稠稳定... 本学术报告阐述2011年9月5日我国开始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GB 26687-2011)及依照《食品安全法》严格执行复配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的新形势下我国复配食品添加剂行业的生产和应用现状,重点对国内复配增稠稳定(凝胶)剂和复配甜味剂等行业生产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剖析在此形势下我国复配食品添加剂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并介绍我国复配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企业对于复配食品添加剂产品正在出现的新动向,最后分析预测今后五年我国复配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生产 复配甜味剂 应用现状 新形势 新动向 行业生产 食品安全法 严格执行 国家标准 增稠稳定
下载PDF
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双面性
10
作者 刘然 《品牌与标准化》 2014年第2期22-22,共1页
复配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便于食品加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物理方法混匀而成的食品添加剂。主要包括复配增稠剂、复配乳化剂、复配甜味剂、复配酸味剂、复配膨松剂、复配凝固剂、复... 复配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便于食品加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物理方法混匀而成的食品添加剂。主要包括复配增稠剂、复配乳化剂、复配甜味剂、复配酸味剂、复配膨松剂、复配凝固剂、复配护色剂及复配消泡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甜味剂 食品添加剂 双面性 复配消泡剂 食品品质 食品加工 物理方法 增稠剂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零热量红茶保健果冻的制作工艺
11
作者 潘鹏宇 左福敏 何雨 《农产品加工》 2023年第5期43-47,51,共6页
探究开发零热量的红茶保健果冻的制作工艺,研制一款具有一定保健功能且风味口感理想的休闲食品。以贵州都匀红茶、魔芋胶、卡拉胶、罗汉果甜苷、赤藓糖醇、柠檬酸等为主要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和感官评定确定红茶果... 探究开发零热量的红茶保健果冻的制作工艺,研制一款具有一定保健功能且风味口感理想的休闲食品。以贵州都匀红茶、魔芋胶、卡拉胶、罗汉果甜苷、赤藓糖醇、柠檬酸等为主要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和感官评定确定红茶果冻的最佳配方,并对成品果冻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做了检测。最终得到的复配胶(魔芋胶和卡拉胶)配比为3∶7,添加量2.6%,复配甜味剂(罗汉果甜苷和赤藓糖醇)配比2∶100、添加量2.0%,红茶汁添加量40.0%,柠檬酸添加量0.10%,KCl添加量0.06%,按照此配比制得的果冻口感最佳。该成品果冻色泽均匀,口感软滑细腻、酸甜适口、营养价值高,且具有怡人的茶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 零热量 茶果冻 复配 复配甜味剂
下载PDF
甜菊糖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杨远志 李发财 +2 位作者 琚争艳 庞明利 杨海军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11年第1期40-44,共5页
甜菊糖是一种天然的高倍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200~350倍,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蔗糖替代甜味剂。本文全面介绍了甜菊糖的特性、生理功能、在食品工业以及复配甜味剂中的应用、发展现状以及其国内外的安全评价。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保健... 甜菊糖是一种天然的高倍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200~350倍,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蔗糖替代甜味剂。本文全面介绍了甜菊糖的特性、生理功能、在食品工业以及复配甜味剂中的应用、发展现状以及其国内外的安全评价。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甜菊糖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的天然食品配料,必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菊糖 甜味剂 应用 复配甜味剂 安全评价
下载PDF
低糖酸乳的研制
13
作者 李向东 任江红 +3 位作者 孙卓 梅芳 李海燕 乔成亚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34,共4页
研究后酸化发酵剂和复配甜味剂在低糖酸乳中的应用。结果表明,4种不同发酵剂蛋白质水解能力依次为:Y-18<Y-14<Y-12<Y-65,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低糖酸乳的最佳配方,即40%的白砂糖、0.005%的三氯蔗糖、0.005%的安赛蜜、2%的复配稳定... 研究后酸化发酵剂和复配甜味剂在低糖酸乳中的应用。结果表明,4种不同发酵剂蛋白质水解能力依次为:Y-18<Y-14<Y-12<Y-65,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低糖酸乳的最佳配方,即40%的白砂糖、0.005%的三氯蔗糖、0.005%的安赛蜜、2%的复配稳定剂和Y-18发酵剂。由此配方制得的低糖酸乳口感和稳定性最佳,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都可以达到酸乳标准所要求的范围,复配甜味剂在酸乳中稳定性良好,可以应用于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糖 后酸化 发酵剂 复配甜味剂 酸乳
下载PDF
低糖凝固型柳橙酸奶的研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莹 崔炳群 黄建蓉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08年第1期125-128,共4页
研究了以奶粉和柳橙果肉为原料,并以高倍甜味剂替代大部分蔗糖来生产凝固型酸奶的最佳配方及工艺。通过感官测评确定甜味剂的最佳配方:蔗糖2%,安赛蜜0.015%,三氯蔗糖0.005%;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奶粉、稳定剂、果肉的用量,并对发酵工艺进行... 研究了以奶粉和柳橙果肉为原料,并以高倍甜味剂替代大部分蔗糖来生产凝固型酸奶的最佳配方及工艺。通过感官测评确定甜味剂的最佳配方:蔗糖2%,安赛蜜0.015%,三氯蔗糖0.005%;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奶粉、稳定剂、果肉的用量,并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最终获得风味突出、质感细腻的酸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糖 复配甜味剂 感官测评 工艺
下载PDF
低糖话梅工艺技术要点及参数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欣 金越 +1 位作者 赵力超 张臻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2-174,177,共4页
对影响低糖话梅品质的脱盐方法、干燥方式、烘干温度、烘干方法、白砂糖用量及甜味剂复配配方等关键工艺要点及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坯脱盐用水量与梅坯重之比为1∶8,浸泡脱盐1h;梅坯经甘草料液浸渍后,采用热风间歇烘干法,... 对影响低糖话梅品质的脱盐方法、干燥方式、烘干温度、烘干方法、白砂糖用量及甜味剂复配配方等关键工艺要点及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坯脱盐用水量与梅坯重之比为1∶8,浸泡脱盐1h;梅坯经甘草料液浸渍后,采用热风间歇烘干法,即先在60℃下烘1.5h,而后间歇1h,再于50℃下烘2.5h;甘草料液的最佳甜味剂配比为:每100g梅坯中,加入白砂糖1.8g,甘草2g,AK糖0.45g,甜菊糖0.45g,三氯蔗糖0.05g。按此工艺技术制成的话梅含糖量在7%左右,味道纯正,营养丰富,并达到了降低甜味剂添加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糖 话梅 工艺技术 甜味剂复配
原文传递
一种无糖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开发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段雪梅 孙丽芳 李俊英 《饮料工业》 2016年第4期26-30,共5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复配实验,以离心沉淀率、黏度、感官品评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果胶和大豆多糖复配及其添加量对无糖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3种甜味剂的配比进行优化,确定了应用在无糖褐色乳酸菌饮料中的复配甜味剂...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复配实验,以离心沉淀率、黏度、感官品评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果胶和大豆多糖复配及其添加量对无糖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3种甜味剂的配比进行优化,确定了应用在无糖褐色乳酸菌饮料中的复配甜味剂及其最适添加量。结果表明,无糖褐色乳酸菌饮料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口感的优化配方为:果胶0.25%,大豆多糖0.25%,木糖醇2.0%,安赛蜜0.028%,三氯蔗糖0.010%,由此配方制备的无糖褐色乳酸菌饮料其感官品评得分为96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糖褐色乳酸菌饮料 复配甜味剂 稳定性
下载PDF
滥用糖精咋没人管?
17
作者 梅文 《中国质量万里行》 1999年第7期25-26,共2页
糖精香甜,多用则苦。长期用糖精对人体是否有危害,医学上虽无统一认识,但在崇尚"绿色"营养的今天,人们对化学合成物仍存在恐惧感。短缺时,食糖定量供应,人们只能以糖精替代。而目前食糖已供大于需,食品中还要超标准地放糖精... 糖精香甜,多用则苦。长期用糖精对人体是否有危害,医学上虽无统一认识,但在崇尚"绿色"营养的今天,人们对化学合成物仍存在恐惧感。短缺时,食糖定量供应,人们只能以糖精替代。而目前食糖已供大于需,食品中还要超标准地放糖精之类的甜味剂,只能有一条解释——以获得较大利润。这种损害消费者行为的结果不仅是危害消费者,而且也危害食品业的发展,可谓几粒老鼠药,坏了一锅汤——消费者不敢再买甜味食品了。为确保消费者利益和食品工业的健康,这种事不能不管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甜味剂 糖精 食品添加剂 消费者行为 儿童食品 复配甜味剂 食品标签 甜蜜素 食品工业 化学合成
下载PDF
信息快车
18
《中国保健营养》 1998年第9期14-15,共2页
燃气用具抽查结果揭晓 31家企业的37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8.4% 截至6月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国家燃气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湖南、广西、北京、天津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7家企业的37种产品... 燃气用具抽查结果揭晓 31家企业的37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8.4% 截至6月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国家燃气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湖南、广西、北京、天津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7家企业的37种产品进行了抽查,抽样合格率为78.4%。其中,13家大中型企业的13种产品和24家小型企业的24种产品,抽样合格率分别为100%和66.7%。 此次抽查按照国家标准GB16410-1996《家用燃气灶具》,对样品的气密性、燃烧稳定性、使用功能、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热效率、点火装置、安全装置性能(熄火保护)、外观和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复配甜味剂 蛋白糖 耐药性 食品添加剂 肝癌转移 燃气用具 金黄色葡萄球菌 家用燃气灶 儿童健康
下载PDF
淀粉衍生物在饮料中应用
19
作者 王萍 《粮食与油脂》 1999年第1期48-50,共3页
淀粉衍生物作为改善饮料感官性状的重要配料,已有悠久的历史。从传统的碳酸饮料、非碳酸饮料、固体饮料、含酒精饮料到现今的新型功能饮料,高果玉米糖浆(HFCS)和麦芽糊精一直是标准配料。 淀粉衍生物可为饮料提供甜味,增强风味,改善口... 淀粉衍生物作为改善饮料感官性状的重要配料,已有悠久的历史。从传统的碳酸饮料、非碳酸饮料、固体饮料、含酒精饮料到现今的新型功能饮料,高果玉米糖浆(HFCS)和麦芽糊精一直是标准配料。 淀粉衍生物可为饮料提供甜味,增强风味,改善口感和提高稳定性;亦是一些营养剂和发酵萃取物原料,如可用以生产特殊的啤酒添加剂;葡萄糖焦糖色素还是可乐型饮料重要组分。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要求,一种新型甜味剂——结晶赤藓糖醇也已出现于饮料中,其不仅能满足感官需要,同时又能大幅降低产品的热值。 本文综述淀粉衍生物在饮料中主要功能,并介绍使用复配甜味剂一些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衍生物 饮料 甜味剂 复配甜味剂
下载PDF
调酸型低糖乳味饮料的开发
20
作者 郝艳明 李咏富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4,共4页
使用安赛蜜(AK糖)和蔗糖素复配,替代饮料中使用的蔗糖,使饮料低糖化,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使用量分别为0.004 0%和0.004 5%时甜感效果好;利用柠檬酸和苹果酸调节糖酸比,使用量分别为0.14%和0.10%时,可使甜味剂的不良甜味降到最低。通过几... 使用安赛蜜(AK糖)和蔗糖素复配,替代饮料中使用的蔗糖,使饮料低糖化,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使用量分别为0.004 0%和0.004 5%时甜感效果好;利用柠檬酸和苹果酸调节糖酸比,使用量分别为0.14%和0.10%时,可使甜味剂的不良甜味降到最低。通过几种常用胶体同大豆多糖复配的实验,表明耐酸型CMC-Na和阿拉伯胶可以协助大豆多糖稳定乳中蛋白,离心沉淀量最少,这2种胶体可以同大豆多糖复配作为调酸型乳味饮料的稳定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糖 甜味剂复配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