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和外周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评估
1
作者 王艳艳 韩雪婷 +6 位作者 谢钟磊 宋昱 袁帅 姚顺 徐亚妹 崔晓通 周京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9,共9页
目的评估非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和外周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二者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注册研究。纳入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的非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依据冠状... 目的评估非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和外周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二者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注册研究。纳入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的非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依据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或反应性充血指数(RHI)将入组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CMD)组(CFR<2.5)和无CMD组(CFR≥2.5)或外周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MED)组(RHI<1.67)和无MED组(RHI≥1.67)。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发生CMD和MED的影响因素,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非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MED和CMD间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142例非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年龄69.0(59.0,74.0)岁,男性占比66.9%(95/142)。分组结果为:(1)依据CFR:CMD组73例,无CMD组69例;(2)依据RHI:MED组57例,无MED组85例。本研究中,CMD和MED的患病率分别为51.4%(73/142)和40.1%(57/14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增快、慢性肾脏病、心房颤动(房颤)、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升高,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增加是CMD的危险因素,堪萨斯城心肌病调查问卷评分、左心房内径和RHI上升是CMD的保护因素;房颤和血红蛋白升高是MED的危险因素,CFR上升是MED的保护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有临床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率增快和RHI上升仍分别是CMD的危险和保护因素;CFR上升仍是MED的保护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FR与lg尿白蛋白/肌酐比值、lg心肌肌钙蛋白T、lgN末端B型利钠肽原及心率呈负相关;RHI与CFR呈正相关。结论非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CMD和MED患病率均较高,且两者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心率增快和RHI上升分别是CMD的危险和保护因素,CFR上升是MED的保护因素。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是非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非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 外周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心房颤动
原文传递
谷红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张浩波 伍啟华 +5 位作者 赖婷 王淑芬 蔡海荣 陈立 陈伯钧 李庆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44-50,共7页
【目的】探讨谷红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60例CMD气滞血瘀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 【目的】探讨谷红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60例CMD气滞血瘀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谷红注射液治疗,疗程为10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内皮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脱落情况方面,研究过程中,对照组脱落3例,试验组脱落2例,最终共有55例患者纳入疗效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27例,试验组28例)。(2)疗效方面,治疗10 d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9.29%(25/28),对照组为40.74%(11/27),组间比较(χ^(2)检验),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对中医证候积分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血脂指标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对TG、TC、LDL-C水平的下降幅度及对HDL-C水平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5)炎症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对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内皮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对血清NO水平的升高幅度及对血清ET-1水平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谷红注射液治疗CMD气滞血瘀证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症状,调节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气滞血瘀证 谷红注射液 炎症反应 内皮功能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基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微型癥瘕”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 被引量:3
3
作者 魏金艳 赵进喜 +4 位作者 黄为钧 罗文轩 王世东 苏冠旬 傅强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345-1348,共4页
基于中医理论及当前科学研究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中医“微型癥瘕”病机理论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糖尿病热伤气阴,病久入络后可致血脉气血阴阳亏虚,人体正气亏虚,瘕聚阶段无形可查;持续进展可致痰、热、郁、瘀痼结于... 基于中医理论及当前科学研究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中医“微型癥瘕”病机理论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糖尿病热伤气阴,病久入络后可致血脉气血阴阳亏虚,人体正气亏虚,瘕聚阶段无形可查;持续进展可致痰、热、郁、瘀痼结于络脉形成癥积而有形可征。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称之为“微型癥瘕”病机理论,其中正气亏虚是瘕聚发生的基础,痰热郁瘀是癥积形成的关键,这与微血管在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展至结构改变,最终导致糖尿病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相一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与结构改变可视为正气亏虚及痰热郁瘀的微观体现,共同诠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微型癥瘕”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此认识可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和方向,为临床和科研的开展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微血管病变 微型癥瘕 络脉病变 孙络—微血管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下载PDF
TNF-α引起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其细胞分子机制 被引量:26
4
作者 金惠铭 刘清行 +4 位作者 曹翔 吴朝晖 张国平 张明 沙志一 《微循环学杂志》 2000年第3期5-6,共2页
关键词 TNF-Α 微血管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下载PDF
TNF_α引起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金惠铭 刘清行 +2 位作者 张国平 张明 沙志一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940-941,共2页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TNFΑ 分子机制
下载PDF
卡托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微血管稀少和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强 曾祖荫 《微循环学杂志》 1998年第3期6-8,共3页
为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微血管改变和血管内皮细胞(VEC)功能障碍的关系及卡托普利(CPT)的干预效果,对9只SHR给予CPT(CPT组),并以10只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以10只SHR作为实验纠(SHR组),观察检测人鼠的... 为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微血管改变和血管内皮细胞(VEC)功能障碍的关系及卡托普利(CPT)的干预效果,对9只SHR给予CPT(CPT组),并以10只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以10只SHR作为实验纠(SHR组),观察检测人鼠的血压(BP)、回肠壁各级微动脉分支总数、血浆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ET)。结果显示,SHR组的微动脉分支总数、NO及K值[log(NO/ET)]均较WKY组下降(P均<0.01),而ET则增高(P<0.01);CPT组给药后第7口BP较给药前下降(P<0.01),其微动脉分支总数、NO及K值均较SHR组增加(P均<0.01);SHR的BP与K值呈负相关(r=-0.5863),BP与各级微动脉分支总数呈负相关(r=-0.7866~-0.6380),而K值与各级微动脉分支总数呈正相关(r=0.5951~0.7529)。认为SHR的微血管改变与其内皮功能状态关系密切,CPT时改善高血压的VEC功能和微血管稀少现象,从而发挥降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托普利 高血压 微血管稀少 内皮功能障碍
下载PDF
基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刘莹 金毕英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1期1051-1056,共6页
脂蛋白a[Lp(a)]是一种类低密度脂蛋白(LDL)分子,由载脂蛋白B-100(apoB-100)与载脂蛋白A[apoA]通过二硫键连接组成。高脂蛋白a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蛋白a在人群中个体差异很大,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几乎不受饮食和其他血脂... 脂蛋白a[Lp(a)]是一种类低密度脂蛋白(LDL)分子,由载脂蛋白B-100(apoB-100)与载脂蛋白A[apoA]通过二硫键连接组成。高脂蛋白a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蛋白a在人群中个体差异很大,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几乎不受饮食和其他血脂水平的影响。有研究者发现,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主要的机制为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介导炎性反应。现基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对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炎性反应
下载PDF
miR-519d-3p靶向HIF-1α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血管生成 被引量:4
8
作者 蔡晖 宋颖 +1 位作者 石华宗 杨豫湘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87-1092,共6页
目的:明确miR-519d-3p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功能障碍与血管生成的影响,并阐明其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5、30mmol/L葡萄糖分别诱导HRMEC建立正常(NG)和高糖(HG)细胞模型。将HRMEC分为... 目的:明确miR-519d-3p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功能障碍与血管生成的影响,并阐明其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5、30mmol/L葡萄糖分别诱导HRMEC建立正常(NG)和高糖(HG)细胞模型。将HRMEC分为对照组(HG细胞模型转染阴性对照模拟物)、甘露醇组(对照组加入25mmol/L甘露醇)、miR-519d-3p过表达组(HG细胞模型转染miR-519d-3p模拟物)、miR-519d-3p联合HIF-1α过表达组(HG细胞模型共转染miR-519d-3p模拟物和HIF-1α过表达载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miR-519d-3p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519d-3p和HIF-1α的结合位点情况。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外液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蛋白的表达情况。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新生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形成情况。结果:与NG相比,HG细胞模型中miR-519d-3p表达显著减少,而HIF-1α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miR-519d-3p过表达组中HIF-1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miR-519d-3p中“CGUGAAA”序列可以与HIF-1α3'-非编码区(3'-UTR)中“GCACUUU”序列特异性结合。与对照组比较,miR-519d-3p过表达组细胞24、48、72h吸光度值均显著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减少,细胞外液TNF-α、IL-1β、IL-6浓度均显著减少,新生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数量显著减少(均P<0.01)。与miR-519d-3p过表达组比较,miR-519d-3p联合HIF-1α过表达组细胞24、48、72h吸光度值均显著减少,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细胞外液TNF-α、IL-1β、IL-6浓度均显著增加,新生毛细血管管腔样结构数量显著增加(均P<0.01)。对照组和甘露醇组中上述各指标比较无差异(均P>0.05)。结论:高糖诱导HRMEC模型中miR-519d-3p表达下调,而HIF-1α蛋白表达上调。HIF-1α是miR-519d-3p的靶基因,miR-519d-3p靶向HIF-1α增加细胞增殖并降低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从而减轻高糖诱导的HRMEC功能障碍并抑制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519d-3p 高糖 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功能障碍 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下载PDF
天香丹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大鼠微血管内皮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古丽葛娜·萨吾尔 刘伟 +1 位作者 马学宽 安冬青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9期3554-3559,共6页
目的探讨天香丹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大鼠微血管结构变化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天香丹低剂量组、天香丹中剂量组、天香丹高剂量组及尼可地尔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 目的探讨天香丹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大鼠微血管结构变化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天香丹低剂量组、天香丹中剂量组、天香丹高剂量组及尼可地尔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CMD模型,造模完成后,按照体表面积法,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每日2 mL;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每日2 mL;天香丹低剂量组给予天香丹灌胃,每日0.81 g/kg;天香丹中剂量组予天香丹灌胃,每日1.62 g/kg;天香丹高剂量组给予天香丹灌胃,每日3.24 g/kg;尼可地尔组给予尼可地尔灌胃,每日1.35 mg/kg,连续给药28 d。观察大鼠心肌微血管超微结构;测定大鼠心肌微血管密度;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及心肌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建立CMECs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天香丹组、脂多糖+天香丹组,检测各组细胞eNOS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上清液NO水平。结果在动物水平上,与模型组比较,天香丹可减轻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肿胀、减少微血栓、增加微血管密度(P<0.05),天香丹中剂量组、天香丹高剂量组血清NO水平及NO/ET-1的比值明显升高(P<0.05),心肌组织eNO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在细胞水平上,与脂多糖组比较,脂多糖+天香丹组CMECs内eNOS蛋白表达水平及上清液NO水平增加(P<0.01)。结论天香丹对CMD大鼠心肌微血管结构及内皮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天香丹 微血管结构 内皮功能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常压高浓度氧对新生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占伟 谭焱 +2 位作者 田桂湘 范瑶 王佳怡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究常压高浓度氧(NBO)对新生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取新生SD大鼠4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氧组、NBO组和NBO+Nrf2激活剂组,每组各15只。常氧组大鼠置于... 目的探究常压高浓度氧(NBO)对新生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取新生SD大鼠4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氧组、NBO组和NBO+Nrf2激活剂组,每组各15只。常氧组大鼠置于普通空气(21%氧气)中饲养,NBO组和NBO+Nrf2激活剂组大鼠置于90%常压氧气饲养,NBO+Nrf2激活剂组每日灌胃5 mg/kg Nrf2激动剂莱菔硫烷。测定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Nrf2/HO-1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功能。结果与常氧组比较,NBO组脑组织EB、VEGF、MMP-9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BO组比较,NBO+Nrf2激活剂组脑组织EB、VEGF、MMP-9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染色结果显示,常氧组大鼠神经细胞形态及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病理变化和细胞凋亡;NBO组神经细胞形态及结构不规则,出现明显的水肿和空泡,并伴有大量的凋亡细胞;NBO+Nrf2激活剂组脑组织病理损伤较NBO组明显减轻。与常氧组比较,NBO组脑组织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BO组比较,NBO+Nrf2激活剂组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氧组比较,NBO组第2~4天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BO组比较,NBO+Nrf2激活剂组第2~4天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O可诱导新生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远期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下调Nrf2/HO-1信号通路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高浓度氧 新生大鼠 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脑屏障功能 认知功能障碍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信号通路
下载PDF
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微血管功能障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全 许春平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6年第35期256-257,共2页
血管内皮细胞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机械屏障,还可以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参与炎症反应等.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与冠心病等疾病密切相关.如果在早期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干预,可以大大... 血管内皮细胞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机械屏障,还可以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参与炎症反应等.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与冠心病等疾病密切相关.如果在早期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干预,可以大大降低冠心病,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和其他疾病的发生率.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不同的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对冠心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 冠心病微血管功能障碍 糖尿病
下载PDF
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郭铁峰 江朔轩 +5 位作者 张彦军 邓强 李家明 马平怡 韩俊秋 檀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7-651,共5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神经破坏性疾病,引起患者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根据病因,SCI可以分为创伤性与非创伤性,研究[2]发现,发展中国家创伤性SCI发病率逐年下降,而其中坠落伤及老年患者占比上升,男性多于...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神经破坏性疾病,引起患者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根据病因,SCI可以分为创伤性与非创伤性,研究[2]发现,发展中国家创伤性SCI发病率逐年下降,而其中坠落伤及老年患者占比上升,男性多于女性,且以不完全性四肢瘫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坏性疾病 四肢瘫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坠落伤 脊髓损伤 中药干预 微血管内皮细胞 非创伤性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小雷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14期2070-2072,F0003,共4页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是多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风险因素,因其病因较为复杂且具有一定隐蔽性,导致现阶段针对其病机机制仍较为有限。在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发展的过程中,CMEC损伤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核心环节,CME...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是多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风险因素,因其病因较为复杂且具有一定隐蔽性,导致现阶段针对其病机机制仍较为有限。在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发展的过程中,CMEC损伤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核心环节,CMEC的代谢能力、应激能力以及炎症等相关功能均与CMEC功能障碍疾病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其发生早期的主要临床特征。由于现阶段关于CMEC损伤的相关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基于此,本研究对CMEC功能障碍的相关病理机制加以综述,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对该病发生的复杂病理机制更好理解,从而为后续相关研究的进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血管 内皮细胞 功能障碍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血管外周脂肪组织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杜智超 姜睿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284-286,共3页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 PVAT)是一种血管支持组织。生理状态下PVAT通过分泌各种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病理状态下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本文就PVAT与血管内皮细胞关系的研...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 PVAT)是一种血管支持组织。生理状态下PVAT通过分泌各种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病理状态下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本文就PVAT与血管内皮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周脂肪组织 内皮细胞血管 功能障碍
下载PDF
无闭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女性胸痛患者中的炎症反应、内皮细胞激活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15
作者 Marroquin O. C. Kip K. E. +1 位作者 Mulukutla S. R. 高登峰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6年第1期24-25,共2页
Background: Coronary arte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s prevalent in women with chest pain in the absence of 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 and is manifested by attenuated coronary flow reserve(CFR). Marker... Background: Coronary arte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s prevalent in women with chest pain in the absence of 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 and is manifested by attenuated coronary flow reserve(CFR).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 have been found to be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but without CA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mmation, endothelial activation, and CFR is not known. Methods: Ninety-four women with chest pain in the absence of obstructive angiographic CAD underwent catheterization-based assessment of CFR and measurement of levels of inflammatory markers(n=78) and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 in the NHLBI WISE study. Results: Coronary flow reserve did not correlate with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rs=-0.07, P=.53), interleukin(IL)-6(rs=-0.12,P=.31),IL-18(rs=0.14, P=.23), tumor necrosis factorα(rs=-0.09, P=.43),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rs=0.02, P=.84), and soluble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rs=0.04, P=.68). Median levels of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57 women with abnormal CFR(< 2.5) and the 37 women with normal coronary microvascular function(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0.32 vs 0.25 mg/dL, P=.80; IL-6 2.89 vs 2.39 pg/mL, P=.63; IL-18 218 vs 227 pg/mL, P=.59;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2.7 vs 2.4 pg/mL, P=.43;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9928 vs 12 436 pg/mL, P=.76; soluble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286 vs 287 pg/mL, P=.95). Multivariable models demonstrated no evidence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of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 and CFR. Conclusions: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s not associated with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 in women with chest pain in the absence of obstructive CA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flammation and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 may not play a pathophysiological role in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内皮细胞激活 微血管功能障碍 炎症反应 闭塞性 患者 胸痛 女性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导管插入
下载PDF
微血管性心绞痛与氧化应激关系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郑楠楠 贾惠如 秦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6-1229,共4页
从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出发,总结氧化应激与微血管性心绞痛之间的关系,并简要介绍抗氧化药物在临床上对于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相关应用。
关键词 微血管性心绞痛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内皮功能障碍 氧化应激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 综述
下载PDF
PAD4抑制剂GSK484通过抑制H3Cit表达减轻小鼠脓毒症肺损伤后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
17
作者 苏晓飞 李霖 +3 位作者 戴靖榕 肖宝 金子琦 刘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6-2403,共8页
目的探讨PAD4抑制剂(GSK484)对脓毒症后H3Cit表达的抑制作用,并探究其对脓毒症引起的内皮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C57BL/6小鼠18只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构建小鼠脓毒症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GSK484治疗组,6只/组,治疗组在... 目的探讨PAD4抑制剂(GSK484)对脓毒症后H3Cit表达的抑制作用,并探究其对脓毒症引起的内皮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C57BL/6小鼠18只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构建小鼠脓毒症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GSK484治疗组,6只/组,治疗组在术后第2天腹腔注射给予GSK484(4 mg/kg)。ELISA检测小鼠血清VEGF、ESM-1、IL-6、IL-1β水平,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F-actin、VE-cadherin、ZO-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VE-Cadherin和H3Cit蛋白表达情况。肺组织原代分离培养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使用脂多糖(LPS,10μg/mL)干预24 h构建脓毒症模型。检测细胞成管能力,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检测细胞凋亡,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VEGF、ESM-1、IL-6、IL-1β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脓毒症小鼠肺组织肺脏血管充血、肺泡断裂、肺泡腔及肺间质水肿、肺泡隔增厚、中性粒细胞浸润等,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β和内皮细胞因子VEGF、ESM-1含量均升高(P<0.05),肺组织中胞间连接蛋白F-actin、VE-cadherin、ZO-1表达降低,H3Cit蛋白表达升高(P<0.05),GSK484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这些变化。LPS诱导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表达量升高、内皮细胞因子VEGF、ESM-1含量均升高(P<0.05),细胞成管能力降低;2.5μmol/L浓度GSK484处理可降低炎症因子和内皮细胞因子表达(P<0.05)。结论GSK484的使用可有效抑制脓毒症后H3Cit表达,进一步改善脓毒症后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肺损伤 PAD4抑制剂 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功能障碍 GSK484
下载PDF
糖尿病在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雪芹 邵柳 吴绮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08-1712,共5页
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当前常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70%~80%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患者除了存在心外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细胞损害外,也存在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高血糖、氧化应激、炎症因子... 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当前常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70%~80%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患者除了存在心外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细胞损害外,也存在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高血糖、氧化应激、炎症因子、游离脂肪酸等因素使NO生物利用度下降,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当机体发生内皮细胞损害时,也发生了血管重塑、缺氧诱导的血管舒张受损,共同导致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在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冠脉微血管病变 内皮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辉 周文平 +2 位作者 刘刚琼 张文静 张金盈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第10期1179-1181,共3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PSCAMA)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以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8例PSCAMA患者为实验组... 目的观察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PSCAMA)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以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8例PSCAMA患者为实验组,38例正常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依赖的血管扩张功能(NMD)。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SCAMA组患者FMD显著受损;PSCAMA组患者Lp-PLA2水平明显增加且与FMD呈负相关。而对照组与PSCAMA组相比NMD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SCAMA患者肱动脉FMD显著降低;血浆Lp-PLA2水平明显增加且与肱动脉FMD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内皮功能障碍 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 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
下载PDF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被引量:3
20
作者 苏健 陈朝红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59-262,294,共5页
关键词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外周血管疾病 慢性肾衰 血管疾病 功能缺陷 高血压 冠心病 糖尿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