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前提探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凤伟 刘新全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4-388,共5页
前提是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先决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自然前提是主体的成长;接受的内在前提是是主体需要和动机;接受的外在前提是客体的客观外在性和价值可能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自然前提 内在前提 外在前提
下载PDF
魏源与先秦儒学(续)
2
作者 孙功达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10-12,60,共4页
魏源未认识到王学之错在于“格物”之对象仅限于“心”,且是一个瞬间(过程),魏源当然也不能认识到朱学之错在于人为设定一个“天理”,人只须求比理便可达圣道,而是认为朱学“格物”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对象,即“意、心、身”。格物方能致... 魏源未认识到王学之错在于“格物”之对象仅限于“心”,且是一个瞬间(过程),魏源当然也不能认识到朱学之错在于人为设定一个“天理”,人只须求比理便可达圣道,而是认为朱学“格物”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对象,即“意、心、身”。格物方能致知,所格之“对象”有所缺失,则“致知”亦有问题。在魏源看来,“修身以上为本”那么,作为“择善明善”的“致知”在朱熹那里就没有作为《大学》之本的地位了。换句话讲,朱熹丢失了具有本体作用的“致知”,因其将作为本的“意、心、身”丢了。 由此看来,魏源仍然强调人之主体地位、强调人之意识活动,强调道德的自修自律。封建时代之文人大多摆脱不了唯心主义,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所谓圣贤之道全由人自己修练,故多强调道德之反省,试图通过内修自省走上圣贤之路。绝大多数企图有所作为的文人都试图在通向圣贤之路上修桥、补路,结果是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便都涌来,谁也逃不脱唯心主义之框框,就是客观唯心主义也不能避免主观虚构假想,总在唯心。魏源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泥潭,他在补朱王唯心主义之漏洞,便自然而然地染上唯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源 先秦儒学 主观唯心主义 《孝经》 客观唯心主义 《大学》 《管子》 曾子思想 外在前提 社会历史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