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9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表汤“首剂大量”随证施量策略在外感发热治疗中的运用
1
作者 姬航宇 王新苗 +1 位作者 安学东 连凤梅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2期182-184,共3页
通过分享仝小林院士应用三表汤为基础方治疗外感发热的一则病例,阐释其运用“首剂大量”随证施量策略治疗疾病的体会:此法多用于治疗急症或急重症,如外感急症早期,以求迅速起效;使用首剂大量必须重视“症靶”,作为及时调量的指征,中病即... 通过分享仝小林院士应用三表汤为基础方治疗外感发热的一则病例,阐释其运用“首剂大量”随证施量策略治疗疾病的体会:此法多用于治疗急症或急重症,如外感急症早期,以求迅速起效;使用首剂大量必须重视“症靶”,作为及时调量的指征,中病即减/止;可采用调整服药间隔时间和每服量灵活控制方药用量,以保证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证施量 用药策略 首剂大量 外感发热 验案
下载PDF
外感发热中医治法研究进展
2
作者 黄昊 张荣珍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7期1313-1316,共4页
本文就现代医家对外感发热的认识、外感发热的中医内治法、外治法以及联合疗法的近年概况进行综述,旨在阐明近年来中医针对外感发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为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中医对外感发热的认识历史悠久,中... 本文就现代医家对外感发热的认识、外感发热的中医内治法、外治法以及联合疗法的近年概况进行综述,旨在阐明近年来中医针对外感发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为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中医对外感发热的认识历史悠久,中医内治法及外治法具有种类丰富、疗效可靠及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但目前缺乏统一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的认识,缺少不同方法的疗效对比研究,中医治法退热机制研究及安全性研究,且无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支持,以上不足之处仍需中医界同行继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 中医内治法 中医外治法 综述
下载PDF
基于稚阴稚阳之体采用平衡火罐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效果
3
作者 孙敏 曾敏 杨丹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5期158-160,165,共4页
目的 观察基于稚阴稚阳之体采用平衡火罐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收治的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 目的 观察基于稚阴稚阳之体采用平衡火罐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收治的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剔除1例,脱落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基于稚阴稚阳之体给予平衡火罐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次数,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00%vs. 75.86%,χ^(2)=4.188,P=0.041)。观察组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短于对照组,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第1、2、3天,2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干预后第1、2天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基于稚阴稚阳之体采用平衡火罐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效果显著,其退热起效更快,解热时间更短,可减少退热药口服次数,减轻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 儿童 风热证 稚阴稚阳之体 平衡火罐 解热时间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外台秘要方》治疗外感发热用药规律
4
作者 吴朝旭 黄姗 +1 位作者 万飞 周天寒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期27-31,共5页
目的:探究《外台秘要方》治疗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外台秘要方》卷一至四关于外感发热的方剂,提取频次≥7次的高频药物,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55首方剂,药物86味。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甘草、黄芩... 目的:探究《外台秘要方》治疗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外台秘要方》卷一至四关于外感发热的方剂,提取频次≥7次的高频药物,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55首方剂,药物86味。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甘草、黄芩、淡豆豉、生姜、桂枝等;药味以苦为主,药性以寒、微寒为主。聚类分析发现甘草-麦冬-白芍-大枣-生姜-茯苓、石膏-麻黄-葛根-桂枝、柴胡-黄芩-大黄-芒硝、栀子-淡豆豉4首核心处方。关联分析发现了28个关联规则,其中(葱白→淡豆豉)、(甘草、生姜→大枣)分别具有最高的提升度。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外台秘要方》治疗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治疗上具有顾护脾胃、调和营卫,解肌清热,和解少阳兼清阳明热证以及清宣郁热等多种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 《外台秘要方》 数据挖掘 核心处方
原文传递
石膏粳米汤治疗外感发热
5
作者 黄新芳 林星辉 +1 位作者 伍波 邵命海 《河南中医》 2024年第7期1021-1025,共5页
石膏粳米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可治温病初得、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者;也可治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石膏粳米汤中生石膏清热泻火,粳米助力发汗,全方清热泻火,辛凉发汗,祛邪而不伤正,其退热机理在于清热发汗。石膏粳... 石膏粳米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可治温病初得、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者;也可治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石膏粳米汤中生石膏清热泻火,粳米助力发汗,全方清热泻火,辛凉发汗,祛邪而不伤正,其退热机理在于清热发汗。石膏粳米汤对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初期,确属热证的,有较好的退热效果,但临床应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石膏必须使用生石膏,避免煅石膏,用前需研细末,且剂量不能过少;(2)粳米不可或缺,粳米可以减轻石膏寒凉特性,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尤为重要,可以避免生石膏所致腹泻等不良反应;(3)要温热服下,有助于快速发汗降温;(4)高热39℃,甚至40℃以上者可结合西药治疗;(5)建议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高热早期使用,若是疾病中后期发热可能病已传经入里,恐生他变;(6)对于高龄、基础疾病多且伴有严重肺感甚至多脏器衰竭的重症患者,应该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挽救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粳米汤 外感发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
下载PDF
“陈氏清凉方”在儿童外感发热中的应用与体会
6
作者 董必浩 王婷婷 +1 位作者 江丽红 钱正修(指导)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3期140-142,共3页
“陈氏清凉方”为陈氏儿科“清法”代表方剂。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在儿童外感风热疾病发热初起阶段即应用清气凉血、养阴生津药物,预防热病传变,沿用至今已有50余年,每获良效。“陈氏清凉方”由“银翘散、四逆散”化裁而来,基本组成... “陈氏清凉方”为陈氏儿科“清法”代表方剂。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在儿童外感风热疾病发热初起阶段即应用清气凉血、养阴生津药物,预防热病传变,沿用至今已有50余年,每获良效。“陈氏清凉方”由“银翘散、四逆散”化裁而来,基本组成为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赤芍、柴胡、生石膏、枳实、生甘草,有“辛凉透表、解肌清热凉血”之作用,适用于太阳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或有表寒未解,寒邪入里化热初犯阳明、少阳之症。笔者通过先贤针对“小儿阳常有余,感邪后热化迅速”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热病传变规律,在疾病“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中,“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综合论述了“清凉汤”秉承“治未病”思想中“既病防变”理论,结合“小儿阳常有余,感邪后热化迅速”的体质特点,适当增加清气凉血药,提前布兵,以逸待劳,防止热邪由表入里而耗伤阴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热病治疗过程中应该始终注重培护阴津,予以表里双解以达到缩短病程,改善预后的目的。在分享典型医案的同时对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做了浅显的分析及对中医药治疗该类疾病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氏清凉方 外感发热 传变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基于《中华医典》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外感发热的古籍文献研究
7
作者 黄丽群 刘晨柳 +4 位作者 杨珊 李枝雅 胡佳俊 凌传仁 邓秋迎 《护理学报》 2024年第16期74-78,共5页
目的通过对外感发热的古籍文献整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古籍文献中外感发热相关的中医护理技术,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为源数据库,检索外感发热相关条文,建立条文数据库,对外感发热相关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归... 目的通过对外感发热的古籍文献整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古籍文献中外感发热相关的中医护理技术,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为源数据库,检索外感发热相关条文,建立条文数据库,对外感发热相关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归纳分析,采用Excel 2019进行药物频数统计、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古籍条文56条,涉及中医护理技术13种治法类别。最常用的治法为涂法(14%)、贴法(14%),涉及药物共有167味,常用药物有生姜(2.7%)、甘草(2.2%)、芒硝(2.2%)等,药性以寒(42.5%)、温(30.5%)居多,药味以苦(32.4%)、辛(31.7%)居多,归经以肺经(18.5%)居多。根据频数分析结果归纳出43味核心药物,核心药物常用组合为防风、羌活;涂法常用药物组合为甘草、柴胡、黄芩、桔梗;贴法常用药物组合为葱白、淡豆豉、生姜;搐鼻法常用药物组合为白芷、雄黄;点眼法常用药物组合为麻黄、冰片、牛黄。结论在古籍文献中,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护理技术种类丰富,方法多样,贴法和涂法最常用,所用药物以解表药、清热药居多,“寒热并用”是药物组合的重要特点之一。古籍中所记载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遵循着辨证施术、辨证施药的原则,对外感发热患者的辨证施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护理技术 古籍 外感发热
下载PDF
中药解热方擦浴联合耳尖放血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的疗效观察
8
作者 潘小燕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4年第4期749-752,共4页
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病症,是引起小儿发热的常见病因,是指感受外邪(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使营卫失和,正邪交争而发热。西医学认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大,皮肤汗腺发育不全,体温调节能力差,产热和散热容易发生不平... 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病症,是引起小儿发热的常见病因,是指感受外邪(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使营卫失和,正邪交争而发热。西医学认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大,皮肤汗腺发育不全,体温调节能力差,产热和散热容易发生不平衡而发热[1]。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易发生高热、惊厥等,及时有效的退热是治疗的关键。西药退热快,但热退后易复升,且副作用明显,如胃肠反应、肝肾损害等[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卫失和 感受外邪 外感发热 胃肠反应 小儿发热 风热证 肝肾损害 西医学
下载PDF
小儿外感发热施行以降低核心体温为基础的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9
作者 卢璐 闫翠 陈姝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7期856-858,共3页
目的:观察小儿外感发热施行以降低核心体温为基础的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6月信阳市中医院收治的102例外感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中医常规护理,观... 目的:观察小儿外感发热施行以降低核心体温为基础的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6月信阳市中医院收治的102例外感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中医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以降低核心体温为基础的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体温变化、退热起效时间、病程持续时间、痊愈时间、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肛温、腋温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3、4.088,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病程持续时间、痊愈达标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6、14.677、3.631,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水平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89,P<0.05)。结论:外感发热患儿施行以降低核心体温为基础的中医综合护理干预,以肛温测量结果为导向,结合清天河水、中药贴敷和中药熏洗,患儿的体温下降更快,退热时间更短,病程持续时间缩短,临床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外感发热 核心体温 中医护理
下载PDF
名中医侯春光运用经方治疗外感发热性疾病医案6则
10
作者 金海涛 韦畅 +1 位作者 朱莉 侯春光(指导)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8期38-40,共3页
侯春光主任中医师,是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浙江省名中医,临床实践40年,勤读经典,常研经方,广学博采,深受启发,尤其于新冠疫情期间,在运用经方治疗外感发热性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侍诊左右,现列举随诊医案6则。
关键词 经方 外感发热性疾病 侯春光 医案
原文传递
葛根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外感发热临床研究
11
作者 王宏良 王付启 王敏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年第8期1480-1482,共3页
目的:观察葛根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外感发热的效果。方法: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用针刺大椎穴、合谷穴配合葛根汤治疗,对照组单用葛根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体温、... 目的:观察葛根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外感发热的效果。方法: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用针刺大椎穴、合谷穴配合葛根汤治疗,对照组单用葛根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体温、白细胞介素(IL-6)、环氧化酶-2(COX-2)、前列腺素E2(PGE2)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外感发热效果较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 葛根汤 针刺
下载PDF
穴位按摩大椎穴和神灯照射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的随机对照组研究
12
作者 陈建慧 夏秀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157-0160,共4页
探讨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采取穴位按摩大椎穴和神灯照射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的效果,以指导临床干预措施的拟定,提高外感发热患儿整体临床获益。方法 随机将2022年10月~2023年9月医院收治的外感发热(风热型)患儿72例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 探讨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采取穴位按摩大椎穴和神灯照射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的效果,以指导临床干预措施的拟定,提高外感发热患儿整体临床获益。方法 随机将2022年10月~2023年9月医院收治的外感发热(风热型)患儿72例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基于此,观察组加用穴位按摩大椎穴和神灯照射联合中药汤剂。比较两组退热即时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及血常规。结果 观察组退热即时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症候积分、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降低,观察组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1h、2h、3h的体温均较低(P<0.05)。结论 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采取穴位按摩大椎穴和神灯照射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效果满意,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降低体温,调节血常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外感发热 风热型 穴位按摩 神灯照射 中药汤剂
下载PDF
小儿推拿联合护理干预在外感发热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13
作者 王丽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179-0182,共4页
观察在外感发热患儿治疗中实施小儿推拿联合护理干预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 从2022.8-2023.8月选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小儿推拿联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运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 观察在外感发热患儿治疗中实施小儿推拿联合护理干预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 从2022.8-2023.8月选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小儿推拿联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运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开始退热以及完全退热时间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外感发热患儿中实行小儿推拿联合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护理效果以及护理质量,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退热时间,临床运用价值显著,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推拿 护理 外感发热 应用效果
原文传递
蒿芩清胆汤加味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分析
14
作者 段秉兰 牛丽云 石瑞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058-0061,共4页
探究蒿芩清胆汤加味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600例小儿外感发热患儿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患儿均于2022年1月~2023年1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接受治疗,采用抽签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人数一致均为300例。对照组采用... 探究蒿芩清胆汤加味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600例小儿外感发热患儿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患儿均于2022年1月~2023年1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接受治疗,采用抽签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人数一致均为300例。对照组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实验组应用蒿芩清胆汤加味灌肠治疗,比较两组的退热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蒿芩清胆汤加味灌肠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表现出明显疗效,显著缩短退热时间,同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这一独特疗法值得广泛推广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蒿芩清胆汤 灌肠治疗 小儿 外感发热
下载PDF
四仁散贴敷涌泉穴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
15
作者 赵清 王爱玉 黄燕芳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3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四仁散贴敷涌泉穴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收治的138例外感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处理,观察组... 目的探讨四仁散贴敷涌泉穴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收治的138例外感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四仁散贴敷涌泉穴。比较两组体温下降幅度及退热效果。结果观察组不同时间点体温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仁散贴敷涌泉穴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可辅助患儿退热,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 四仁散 贴敷 涌泉穴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刺络放血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应用规律
16
作者 于正 赵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0期1-6,共6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刺络放血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应用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规范外感发热刺络放血疗法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和维普网,检索收...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刺络放血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应用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规范外感发热刺络放血疗法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和维普网,检索收集应用刺络放血法治疗外感发热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1990-01-01至2024-02-29。运用Excel(Microsoft Office 2019)建立基础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99篇、腧穴37个、总频次为200次。结果显示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和部位分别是耳尖-经外奇穴和头颈部;刺络放血治疗外感发热的同时使用了中医特色辅助方法的文献74篇,其中最常用的辅助手段为拔罐治疗。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对为“少商-商阳”;复杂网络结果显示刺络放血治疗外感发热的核心穴位组成为“耳尖-少商-商阳-大椎-肺俞”;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设以23.5为标度共可得出3个聚类群:“风门、曲池、委中、中冲、太阳、尺泽、肺俞、十宣”“商阳、少商、大椎、关冲、耳尖、耳背络脉”“耳垂”。结论刺络放血治疗外感发热临床选穴以耳尖穴-经外奇穴最为常见,多用头颈部部穴位,重视配合中医特色辅助治疗手段,局部取穴及远近配伍取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 刺络放血 应用规律 数据挖掘
原文传递
循经刮痧联合中药浴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
17
作者 梁嫔 覃诗媛 陶凤勤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072-075,共4页
分析循经刮痧与中药浴足应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中医科门诊在2022年5月-2024年5月间诊治的小儿外感发热患儿110例为对象,以随机法分组,西医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中医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循经刮痧护理和中... 分析循经刮痧与中药浴足应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中医科门诊在2022年5月-2024年5月间诊治的小儿外感发热患儿110例为对象,以随机法分组,西医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中医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循经刮痧护理和中药浴足护理。结果 中医组患儿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P<0.05);且中医组在干预60min、2h、4h、6h、24h、48h后的体温均低于西医组(P<0.001),两组仅干预30min后的体温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2d、5d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组间比较中医组更低(P<0.001);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循经刮痧与中药浴足应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效果肯定,有助于促进患儿体温的降低,促进临床症状缓解,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外感发热 循经刮痧 中药浴足 体温 中医症候积分
原文传递
循经推气手法联合放血疗法治疗肺热型外感发热退热的临床疗效
18
作者 覃雪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107-0110,共4页
探讨循经推气手法联合放血疗法治疗肺热型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方法 抽取80例院内在2019年7月~2020年12月间(2年29个月)急诊科接受诊疗的肺热型外感发热患者,根据随机法进行分组,即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和循经推气手法联合放血疗法治疗... 探讨循经推气手法联合放血疗法治疗肺热型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方法 抽取80例院内在2019年7月~2020年12月间(2年29个月)急诊科接受诊疗的肺热型外感发热患者,根据随机法进行分组,即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和循经推气手法联合放血疗法治疗(治疗组),评测对上述方案对肺热型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结果 以循经推气手法联合放血疗法治疗的治疗组肺热型外感发热患者,整体疗效上更加突出(97.50% 82.50%),并且帮助体温更快恢复正常,同时还能促进相关症状的康复,同时还能有效调节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并很大程度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5.00% 20.00%),P<0.05。结论 循经推气手法联合放血疗法治疗肺热型外感发热的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促进体温的恢复,同时改善症状表现,调节体内炎症,并且具有副作用小,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优点,适合基层医院开展使用,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推气手法 放血疗法 联合治疗 肺热型 外感发热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柴蒿清热浸泡方以“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周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53-0056,共4页
探讨基于临床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患儿,开展柴蒿清热浸泡方以“汗法”治疗,分析临床作用。方法 于2023年2月-2024年4月在本医院就诊的400例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患儿,遵照治疗方案不同划定2组,即:对照组(温水足浴)、观察组(中药足浴),... 探讨基于临床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患儿,开展柴蒿清热浸泡方以“汗法”治疗,分析临床作用。方法 于2023年2月-2024年4月在本医院就诊的400例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患儿,遵照治疗方案不同划定2组,即:对照组(温水足浴)、观察组(中药足浴),每组200例。结果 在治疗前、治疗后0.5h组间体温、呼吸、心率数据均未见差别(P>0.05),治疗后2h、3h、4h、5h、6h、12h、24h、48h、72h的体温指标均更低水准,在治疗后的0.5h、6h、12h、24h、72h的心率、呼吸数据均更低(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淋巴细胞值、治疗天数、24h内使用退热药次数均更低(P<0.05)。治疗后3/5/7天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更低(P<0.05)。观察组疗效率、患者家属满意度均更高(P<0.05)。结论 基于临床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患儿,开展中药足浴(柴蒿清热浸泡方)以“汗法”治疗,相较常规温水足浴辅助治疗而言更具应用效果,不仅仅可助于稳定生命体征,还可降低淋巴细胞,减少治疗次数和24h内退热药使用次数,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医患关系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外感发热 中药足浴 柴蒿清热浸泡方 汗法 疗效
下载PDF
探讨“祛风清热”中药外洗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
20
作者 姚超平 吴宇婷 李莉琴 《内蒙古中医药》 2024年第7期120-121,147,共3页
目的:探讨“祛风清热”中药外洗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小儿外感发热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儿接受西医常规基础治疗,研究组30例患... 目的:探讨“祛风清热”中药外洗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小儿外感发热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儿接受西医常规基础治疗,研究组30例患儿配合“祛风清热”中药外洗方治疗。将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相比,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6.67%)显著升高(χ^(2)=6.405,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退热显效时间、退热控温时间以及完全退热时间都明显缩短(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祛风清热”中药外洗方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外感发热 祛风清热 中药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