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脓杆菌外毒素A对兔角膜基质细胞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郝继龙 王菲 +2 位作者 周鸿雁 赵文霞 谷树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8-490,共3页
目的:探讨绿脓杆菌外毒素A兔对角膜基质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含兔角膜基质细胞(1×105.mL-1)三维胶原凝胶表面添加提纯的不同浓度绿脓杆菌外毒素A(0.1、1.0和10 mg.L-1)后,放入无血清MEM培养液中37℃培养24 h,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目的:探讨绿脓杆菌外毒素A兔对角膜基质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含兔角膜基质细胞(1×105.mL-1)三维胶原凝胶表面添加提纯的不同浓度绿脓杆菌外毒素A(0.1、1.0和10 mg.L-1)后,放入无血清MEM培养液中37℃培养24 h,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培养的兔角膜基质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损伤的兔角膜基质细胞释放的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结果:添加不同浓度绿脓杆菌外毒素A(0.1、1.0和10 mg.L-1)各组兔角膜基质细胞释放的LDH,与不添加绿脓杆菌外毒素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添加不同浓度绿脓杆菌外毒素A各组较不添加绿脓杆菌外毒素A组,角膜基质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由长纺锤形变为圆形,细胞伪足减少。结论:绿脓杆菌外毒素A,破坏角膜基质细胞,对兔角膜基质细胞毒性作用有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铜绿 角膜基质细胞 外毒素类 乳酸脱氢酶
下载PDF
绿脓杆菌外毒素PE38KDEL重组蛋白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
作者 岑丹维 宋易玲 +6 位作者 张婵琼 毛珊珊 叶晓鲜 陈俊 陈韶 朱珊丽 张丽芳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绿脓杆菌外毒素(PE)PE38KDEL重组蛋白,并制备特异性兔免疫血清多克隆抗体。方法:选择PE部分基因(PE38),并将C端609-613位的氨基酸REDLK突变为KDEL,通过原核密码子优化(http://www.jcat.de)后全基因合成,经Hind... 目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绿脓杆菌外毒素(PE)PE38KDEL重组蛋白,并制备特异性兔免疫血清多克隆抗体。方法:选择PE部分基因(PE38),并将C端609-613位的氨基酸REDLK突变为KDEL,通过原核密码子优化(http://www.jcat.de)后全基因合成,经Hind III和Xho I酶切位点克隆至p ET32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p ET32a(+)/PE38KDEL重组质粒,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到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菌中,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PE38KDEL蛋白,经Ni-NTA亲和层析法制备纯化蛋白,采用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法进行鉴定。进一步将PE38KDEL纯化蛋白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PE38KDEL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并采集免疫前后血清,用ELISA法检测免疫后的抗体反应和效价。结果:成功构建了p ET32a(+)/PE38KDEL重组质粒。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该质粒成功表达并获得纯化的PE38KDEL蛋白。SDSPAGE电泳显示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7 k Da,与预计理论值大小相符合。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在分子质量约57 k Da处出现单一条带。通过免疫大耳白兔成功获得PE38KDEL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高达1:60 000。结论:PE38KDEL蛋白可诱导兔产生特异性多克隆血清抗体,且该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强,为进一步研究基于PE38KDEL毒素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外毒素类 PE38KDEL 多克隆抗体
下载PDF
缓症链球菌外毒素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卢洪洲 翁心华 +7 位作者 尹有宽 陈一平 姜夕南 王华雨 钱开成 朱白 彭宝珍 龚祖埙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 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爆发流行现场获取的病原菌 ,进行增菌培养 ,从病原菌分泌物中分离、纯化外毒素蛋白 ,以对其致病性进行实验研究。方法 将现场分离的缓症链球菌增菌培养后 ,所得上清液分别经 2 0 %、40 %、6 0 %、80 %硫酸铵盐... 目的 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爆发流行现场获取的病原菌 ,进行增菌培养 ,从病原菌分泌物中分离、纯化外毒素蛋白 ,以对其致病性进行实验研究。方法 将现场分离的缓症链球菌增菌培养后 ,所得上清液分别经 2 0 %、40 %、6 0 %、80 %硫酸铵盐析 ,进一步经快速蛋白液相色谱系统 (FPLC)最终纯化 ,分别皮下注射新西兰兔 ,观察有否发热。引起新西兰兔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死性休克的敏感性实验 :先给实验组新西兰兔皮下注射纯化的链球菌外毒素 10 μg ,4h后静脉注射 10 μg大肠杆菌内毒素 ,对照组仅注射 10 μg大肠杆菌内毒素。 结果 经FPLC最终纯化的 2 0 %硫酸铵盐析蛋白 (分子量 340 0 0 )有致热性 ,可使新西兰兔平均体温升高 1℃左右 ,病理见脾脏有丝分裂增加。纯化的链球菌外毒素可增加新西兰兔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死性休克的敏感性 :实验组动物出现休克的临床表现 ,分别于 16~ 2 9h内死亡 ;而仅注射 10 μg大肠杆菌内毒素的对照组动物无上述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链球菌 脓毒性休克 外毒素类 致病性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原文传递
利多卡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TSST-1刺激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媛媛 胡明洁 +4 位作者 张静 黄银久 汤必奎 陈昌杰 吴守伟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激活特应性皮炎患者单一核细胞的影响.方法 抽取6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常规分离培养单一核细胞.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刺激共孵育,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3H-TdR掺入法检测单一核细胞...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激活特应性皮炎患者单一核细胞的影响.方法 抽取6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常规分离培养单一核细胞.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刺激共孵育,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3H-TdR掺入法检测单一核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h1和Th2细胞因子的释放.Western印迹法检测利多卡因对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刺激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单一核细胞共孵育的HaCaT细胞中间丝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TSST-1(100 μg/L)显著刺激了特应性皮炎患者单一核细胞的增殖(SI=75±2.12,P<0.05),并刺激α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IL)2、IL-12、IL-4、IL-5、IL-13细胞因子的释放(均P<0.05).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0 μmol/L利多卡因显著抑制了TSST-1刺激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单一核细胞的增殖(SI=58±3.14,P<0.05),亦显著抑制了TSST-1刺激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IL-4、IL-5、IL-13、α肿瘤坏死因子以及γ干扰素的释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100 μmol/L利多卡因阻断了HaCaT细胞中间丝相关蛋白表达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利多卡因对TSST-1刺激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单一核细胞的激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外毒素类 利多卡因 单核细胞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13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靶向性治疗胶质瘤的体外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章剑剑 翁睿光 +4 位作者 刘俊 陈汉平 刘军 叶晖 郑伟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31-734,共4页
目的观察以白细胞介素(IL)13与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为基础构建的融合毒素(IL-13PE38)对实体恶性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分析其效能与恶性胶质瘤细胞表面IL-13α2受体(IL-13Rα2)表达强度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温州... 目的观察以白细胞介素(IL)13与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为基础构建的融合毒素(IL-13PE38)对实体恶性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分析其效能与恶性胶质瘤细胞表面IL-13α2受体(IL-13Rα2)表达强度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10例间变型胶质瘤和11例胶质母细胞瘤手术切除新鲜标本,在进行肿瘤细胞的原代培养时加入IL-13PE38并进行细胞MTS代谢率测定同时计算细胞存活率(SR);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IL-13Rα2在恶性胶质瘤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以IOD值代表其表达强度,对恶性胶质瘤的细胞存活率与IL-13Rα2的表达强度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21例标本有19例(90%)存在IL-13Rα2的强阳性表达,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强度高于问变型胶质瘤(P〈0.05)。(2)恶性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时加入IL-13PE38后细胞存活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有14例细胞存活率低于70%,9例低于50%;在加入同浓度的IL-13PE38后问变型胶质瘤细胞存活率高于胶质母细胞瘤(P〈0.05)。(3)恶性胶质瘤IL-13Rα2的表达强度和细胞存活率呈高度负相关(r=-0.093,P〈0.01)。结论低浓度的IL-13PE38对实体恶性胶质瘤细胞的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杀伤效能的大小取决于恶性胶质瘤细胞表面IL-13Rα2的表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白细胞介素13 假单胞菌科 外毒素类
原文传递
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性粒细胞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娄秉盛 林晓峰 +2 位作者 袁钊辉 张铁英 刘奕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22-425,共4页
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性粒细胞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人RPE细胞株D407(RPED407)共培养,并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外毒素建立细菌性眼内炎体外模型。通过观察RPE... 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性粒细胞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人RPE细胞株D407(RPED407)共培养,并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外毒素建立细菌性眼内炎体外模型。通过观察RPE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RPE细胞存活状况改变、以及Hoechst 33342/Propidium Iodide(PI)染色观察细胞核的荧光染色等方法,验证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性粒细胞埘RPE细胞的损伤作用。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单独作用RPE细胞时,细胞外LDH水平及RPE细胞的坏死细胞比率随着外毒素剂量增加而升高,但仅250、500μ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加入中性粒细胞共同培养后,100μl外毒素作用下,仅6h,RPE细胞外LDH水平即高于无外毒素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6h时,流式细胞仪分析湿示,RPE细胞发生了明显的细胞凋亡,并且随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而加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对RPE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其机制主要以细胞坏死的方式进行。中性粒细胞超过一定数量后对RPE细胞具有损伤作用。外毒素和中性粒细胞共间参与时,对RPE细胞的毒性作用大于两者单独对RPE细胞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 金黄色 外毒素类/毒性 色素上皮 眼/损伤 眼内炎/病因学
原文传递
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基因的表达及其与agrA表达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莹 李挺建 +2 位作者 卢园园 王良兴 余方友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标本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PVL)的表达及与agr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4家医院从临床各种标本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有菌株均为非重复株。采用普通PCR和... 目的研究不同标本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PVL)的表达及与agr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4家医院从临床各种标本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有菌株均为非重复株。采用普通PCR和DNA测序检测PVL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ukSmRNA和agrAmRNA的量。结果经过PCR扩增及测序共筛检出96株PVL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58株为医院获得株,28株为社区获得株,10株由于临床资料不全不能区分;54株分离白血液标本,33株分离自脓液标本及9株分离白痰液标本;67株分离自成人的临床标本,29株分离自儿童的临床标本。分离自脓液标本和血液标本的菌株lukS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500和0.818,分离自脓液标本菌株的lukS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分离白血液标本菌株的量(U=634,P=0.025);分离自儿童和成人的菌株lukS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292和0.540,儿童分离株的lukS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成人分离株的量(U=660,P=0.013);社区分离株和医院分离株lukS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034和0.536,社区获得株的lukS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医院获得株的量(U:338,P=0.012)。在总的分离株中,lukSmRNA与agrAmRNA的表达量存在正相关性(r=0.592,P〈0.01);分离自脓液标本菌株的lukSmRNA与agrAmRNA相关系数较高(r=0.810,P〈0.01),但分离自血液标本菌株的两者相关性系数较低(r=0.543,P〈0.叭)。分离自儿童标本菌株的lukSmRNA与agrAmRNA量之间相关性更高,为0.804(P〈0.01),而分离自成人标本菌株的两者相关系数为0.476(P〈0.01)。社区获得株与医院获得株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7(P〈0.01)和0.556(P〈0.01)。结论不同的感染类型luks/F—PV基因的表达不同,agr系统可能对lukS/F—PV基因的表达具有正调节作用,尤其是在脓液和儿童分离株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313-3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 金黄色 细菌毒素 外毒素类 杀白细胞素 细菌蛋白质
原文传递
信号系统在大鼠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的作用及与致病因子的关系
8
作者 方向群 王炜芳 刘又宁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58-462,共5页
目的研究密度感应信号系统(QS)在铜绿假单胞菌(PA)致大鼠肺部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PA制成PA藻酸盐包裹体,建立大鼠肺部感染模型,SD大鼠258只,随机分为3组;比较野生型PA菌株PAO1及QS基因缺失的PA变异株PAO1-JP2大鼠肺部感染模型中细菌学... 目的研究密度感应信号系统(QS)在铜绿假单胞菌(PA)致大鼠肺部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PA制成PA藻酸盐包裹体,建立大鼠肺部感染模型,SD大鼠258只,随机分为3组;比较野生型PA菌株PAO1及QS基因缺失的PA变异株PAO1-JP2大鼠肺部感染模型中细菌学、病理学的不同,从而评价2株菌在大鼠肺部感染中的致病性差异。用刚果红法测定该2株细菌弹性蛋白酶的活性;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外毒素A的表达。结果感染后第14天、28天,PAO1-JP2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分别为(9.6±3.3)lgCFU/g及(4.2±3.1)lgCFU/g,显著低于PAO1组的(11.3±2.8)lgCFU/g及(9.1±1.5)lgCFU/g(P<0.05)。感染后第7、14及28天,PAO1-JP2感染组大鼠肺部病理变化指数及肺组织大体病理评分、肺部脓肿/肉芽肿的平均直径及肺组织显微病理评分均显著低于PAO1组。体外实验结果表明,PAO1-JP2菌株弹性蛋白酶活性(吸光度值)为0.35±0.03,高于PAO1菌株的0.02±0.00。免疫印迹实验可见PAO1株在相对分子质量73 000处显示棕色条带,PAO1-JP2株未见棕色条带。结论QS系统缺损后由于某些致病因子如弹性蛋白酶、外毒素不能表达,其导致的肺部感染程度有所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感应信号系统 假单胞菌 铜绿 N-乙酰基同型丝氨酸内酯 外毒素类
原文传递
A组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因子SpeB研究进展
9
作者 和鹏 吴新伟 《华南预防医学》 2016年第1期75-78,共4页
A组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化脓链球菌,近年来由于链球菌导致的疾病发生及侵袭性感染不断增多,其耐药性不断增强,该病原体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链球菌的致病性和其所携带的致病因子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多种链球菌致病因子,... A组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化脓链球菌,近年来由于链球菌导致的疾病发生及侵袭性感染不断增多,其耐药性不断增强,该病原体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链球菌的致病性和其所携带的致病因子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多种链球菌致病因子,包括表膜蛋白、链球菌溶血素,透明质酸酶、致热外毒素、链激酶及DNA酶等。其中,链球菌发热性外毒素Spe B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一种致病因子,其在穿越宿主免疫屏障、破坏血凝系统、引起炎症反应、逃避免疫系统并引起免疫交叉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Spe B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球菌 酿脓 毒力因子 外毒素类
原文传递
衢州地区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特征及毒力基因分布 被引量:10
10
作者 胡梅梅 陆军 +4 位作者 程颖 白永凤 张莉 张峰 祝进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2-437,共6页
目的:了解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s)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的分子特征、耐药率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抗生素使用及感染防控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衢州市人民医院2014至2018年皮肤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 目的:了解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s)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的分子特征、耐药率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抗生素使用及感染防控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衢州市人民医院2014至2018年皮肤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从中筛选出CA-MRSA菌株共72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所收集菌株的7种毒力基因包括纤连蛋白结合蛋白基因(fnbA,fnbB)、溶血素基因(hla,hlb)、肠毒素基因(sec,seh)、杀白细胞素基因(PVL)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ST59组和非ST59组之间耐药率和毒力基因携带率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衢州地区SSTIs CA-MRSA以ST59型(55.56%,40/72)为主要流行克隆株。所有分离株对红霉素(90.28%,65/72)、克林霉素(68.06%,49/72)、四环素(41.67%,30/72)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达托霉素及利奈唑胺全部敏感,序列型59(ST59)型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85.00%,34/40),ST59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克隆型(χ^2=11.886,P<0.01)。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72株皮肤软组织感染CA-MRSA毒力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hla(97.22%,70/72)、hlb(33.33%,24/72)、fnbA(50.00%,36/72)、fnbB(48.61%,35/72)、PVL(63.89%,46/72)、sec(4.17%,3/72)、seh(4.17%,3/72),PVL基因在ST59中的携带率为(77.50%,31/40),ST59 PVL携带率显著高于在其他非ST59中的携带率(χ^2=7.227,P<0.01)。结论:衢州地区SSTIs CA-MRSA的主要克隆为ST59型,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致,ST59型分离株PVL基因的携带率明显高于其他分离株。SSTIs CA-MRSA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治疗中不宜作为经验性用药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软组织感染 葡萄球菌皮肤感染 社区获得性感染 细菌毒素 外毒素类 杀白细胞素
原文传递
新型重组免疫抑制蛋白B7-2-L-PE40KDEL的分子构建与生物活性及结构特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袁志宏 奚永志 +7 位作者 张惠丽 孔繁华 关海容 郭斯启 刘楠 梁飞 孙玉英 崔建武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2期1541-1545,共5页
目的 构建重组B7 2 L PE4 0KDEL融合蛋白 ,特异性杀伤CD2 8高表达的T细胞 ,选择性阻断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的B7:CD2 8/CTLA 4共刺激信号系统 ,由此诱导免疫耐受 ,特异性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GVHD)和宿主抗移植物疾病 (HVGD)。方法... 目的 构建重组B7 2 L PE4 0KDEL融合蛋白 ,特异性杀伤CD2 8高表达的T细胞 ,选择性阻断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的B7:CD2 8/CTLA 4共刺激信号系统 ,由此诱导免疫耐受 ,特异性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GVHD)和宿主抗移植物疾病 (HVGD)。方法 采用基因融合序列重叠延伸 (SOE)策略 ,构建新型重组pRSETA B7 2 L PE4 0KDEL外毒素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 ,实现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利用亲和层析等方法进行蛋白质纯化。对该融合蛋白的结构特征诸如等电点、柔性等进行模拟分析。采用MTT法对其特异性杀伤高表达CD2 8受体的T细胞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构建并高效表达了B7 2 L PE4 0KDEL融合蛋白 ,所获融合蛋白的纯度大于 95 %。该融合蛋白的结构特征模拟分析的结果显示 ,其柔性及抗原性、亲水性表位均未显著改变。活性测定显示 ,该重组融合蛋白能有效特异性地杀伤高表达CD2 8的人T淋巴瘤细胞系 ,而对未表达CD2 8的人白血病细胞系则无任何杀伤。结论 具有靶向性免疫抑制活性的新型重组B7 2 L PE4 0KDEL外毒素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对特异性防治GVHD和HVGD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免疫抑制蛋白 B7-2-L-PE40KDEL 分子构建 生物活性 淋巴细胞转化 外毒素类 移植物抗宿主病 免疫耐受
原文传递
葡萄球菌致非特异性阴道炎的治疗探讨
12
作者 余桂女 《中国基层医药》 CAS 1997年第4期57-57,共1页
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一种,为外毒素类。致病特点是引起化脓性炎症,在女性的非特异性阴道炎中,为主要的常见致病菌之一。笔者自1995年3月以来,针对其病因及药敏试验结果用药,收到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一般... 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一种,为外毒素类。致病特点是引起化脓性炎症,在女性的非特异性阴道炎中,为主要的常见致病菌之一。笔者自1995年3月以来,针对其病因及药敏试验结果用药,收到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1995年3月~1996年8月期间,共收治60例,年龄23岁~30岁者41例,31岁~45岁者15例,46岁以上者4例。其中剖宫产术后1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阴道炎 葡萄球 细菌培养 致病特点 化脓性炎症 外毒素类 革兰氏阳性菌 剖宫产术后 临床症状体征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肠毒性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预防及治疗
13
作者 Y Yoshida Y Sumiyama S Kusachi Y Arima H Tanaka J Sato T Saito J Magao Y Saida M Watanabe 张波(译)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8年第13期11-11,共1页
目的:外毒素类超抗原如中毒性休克毒素1是日本院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HA-MRSA)的主要致病因子,葡萄球菌肠毒性涉及脓毒症休克及MRSA肠炎。为控制MRSA肠毒素感染,我们研究了稳态肠道菌群。
关键词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毒性休克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炎 治疗 预防 外毒素类 MRS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