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7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仪器辅助诊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哲 彭新 +2 位作者 刘金梅 王恩彤 单希征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766-769,共4页
目的总结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multi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MC-BPPV)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在中国武警总医院眩晕科被诊断为BPPV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MC-BPPV的... 目的总结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multi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MC-BPPV)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在中国武警总医院眩晕科被诊断为BPPV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MC-BPPV的临床特征、复位治疗策略与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在治疗后1、3、6和12个月的定期随访,分析与评价其复发情况及预后。结果在96例多半规管BPPV病例中,双侧后半规管管石症型26例(27.1%);一侧后半规管管石症型合并对侧水平半规管管石症者5例(5.2%);一侧后半规管合并同侧水平半规管65例(67.7%)。平均复位(3.60±2.07)次;复位治疗后1、3、6和12个月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5.2%、11.5%、19.8%和31.4%。结论 MC-BPPV通过细致检查可得到明确诊断及有效地复位治疗,复位治疗后虽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但仍可得到成功复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Dix—Hallpike试验 仰卧翻滚试验 耳石复位治疗 复发
原文传递
初发性与复发性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及复位疗效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哲 王恩彤 +4 位作者 单希征 高云 余滋中 朱俊 李国义 《北京医学》 CAS 2018年第8期738-741,共4页
目的比较初发性与复发性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multiple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vertigo, MC-BPPV)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武警总医院眩晕病研究所诊断为MC-BPPV的住院患者96例,... 目的比较初发性与复发性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multiple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vertigo, MC-BPPV)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武警总医院眩晕病研究所诊断为MC-BPPV的住院患者96例,分为初发病例组和复发病例组,比较2组的临床特点和复位治疗效果及愈后复发率。结果初发病例43例(44.8%),复发病例53例(55.2%),初发和复发病例在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相应的复位治疗均可得到治愈,所需复位次数分别为(3.3±2.2)次和(3.9±1.9)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显示,治愈后有22例(22.9%)BPPV复发,但均系累及单一半规管,且多为原有半规管之一。复发病例组的复发率(17/53, 32.1%)明显高于初发病例组(5/43, 11.6%)(P <0.05),前者12个月累积复发率(44.7%, 17/38)也明显高于后者(5/32, 15.6%)(P <0.05)。BPPV复发者可经复位治疗再次治愈。结论 MC-BPPV以复发病例多见,但和初发病例一样可得到有效的复位治疗;而愈后复发病例组的复发率较高,也仍可得到成功的复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复位治疗 复发
原文传递
快速手法复位治疗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近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进让 张昊 郭鹏飞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诊断和快速手法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4年7月诊治的317例行快速手法复位的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其中单半规管BPPV 258例,两个... 目的探讨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诊断和快速手法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4年7月诊治的317例行快速手法复位的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其中单半规管BPPV 258例,两个或两个以上半规管BPPV 59例,根据变位试验检查确定受累半规管并行快速手法复位治疗,随访1周至3个月。结果 59例多半规管BPPV患者,双侧后半规管BPPV 1例(1.7%),双侧水平半规管BPPV6例(10.2%),后半规管合并上半规管BPPV10例(16.9%),水平半规管合并上半规管BPPV 14例(23.7%),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BPPV 28例(47.5%)。所有患者随访1周,总有效52例(88.1%),随访3个月总有效56例(94.9%),与同期258例单半规管BPPV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半规管BPPV并不罕见,并对临床医生的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诊断后快速手法复位法对治疗多半规管BPPV效果确切能获得与单半规管BPPV同样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前庭疾病 多半规管 手法复位
下载PDF
脑外伤伴颅底骨折致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爱初 孙艳艳 《北京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897-898,共2页
目的总结脑外伤伴颅底骨折患者继发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耳石复位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12例脑外伤伴颅底骨折后出现位置... 目的总结脑外伤伴颅底骨折患者继发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耳石复位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12例脑外伤伴颅底骨折后出现位置性眩晕的患者,经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确诊为多半规管BPPV,采用手法耳石复位治疗,定期随访。结果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年龄25~78岁,平均45.5岁;累及双侧后半规管7例,右后半规管并右水平半规管3例,左后半规管并右水平半规管1例,双侧水平半规管1例。首次复位治愈3例,二次复位治愈2例,治愈率为41.7%;余7例经多次复位治疗后眼震消失而仍有位置性眩晕者经Brandt-Daroff锻炼症状好转。随访半年,5例复发,复发率41.7%。结论脑外伤伴颅底骨折患者可继发多半规管BPPV,手法复位成功率低,复发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颅底骨折 耳石复位
原文传递
快速手法复位治疗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近远期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华梅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12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快速手法复位治疗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4例BPPV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观察组(多半规管BPPV)与对照组(单半规管BPPV),每组42例,均采用快速手法... 目的:探讨快速手法复位治疗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4例BPPV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观察组(多半规管BPPV)与对照组(单半规管BPPV),每组42例,均采用快速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近远期效果(治疗后1周及3个月)、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率及复位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92.8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率(4.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位总满意率(76.1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患者无论为多半规管还是单半规管,以快速手法复位进行治疗的近远期效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快速手法复位 单半规管 多半规管
下载PDF
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儿的疗效
6
作者 万秀明 王丽君 +3 位作者 金书香 张晓恒 孙秀梅 付涛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1期134-137,共4页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病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48例BPPV病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4例采取手法复位治疗,研究组24例采取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治疗...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病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48例BPPV病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4例采取手法复位治疗,研究组24例采取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后1个月对两组病儿的治愈率和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VSI)、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平衡时间进行评价,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1个月内研究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4.547,P=0.033)。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Z=2.066,P=0.039)。治疗后,两组DHI及其功能(DHI-F)、情感(DHI-E)、躯体(DHI-P)评分均有改善(t=21.01~73.84,P<0.05),但研究组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44~3.78,P<0.05);两组治疗后的DHI、DHI-F、DHI-E评分改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9.46,P<0.05)。治疗后,两组的VSI评分下降(t=19.08、29.82,P<0.05),BBS评分和计时平衡时间升高(t=37.54~119.35,P<0.05),但研究组VSI评分低于对照组(t=3.80,P<0.05),BBS评分和计时平衡时间高于对照组(t=2.05、5.18,P<0.05);两组治疗后的VSI评分、BBS评分、计时平衡时间改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1~42.89,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前庭功能恢复,改善病儿的平衡能力,对儿童BPPV的疗效优于单纯手法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正骨手法 运动疗法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中医慢病管理模式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前庭康复治疗研究
7
作者 鄢波 孙黄涛 +2 位作者 蓝欣 彭清华 罗红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4期062-065,共4页
观察中医慢病管理模式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前庭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60例,均于临床确诊,且在开展复位治疗后存在残余头晕的症状,分配入慢病管理组、对照组中,各30例。对照组口服... 观察中医慢病管理模式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前庭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60例,均于临床确诊,且在开展复位治疗后存在残余头晕的症状,分配入慢病管理组、对照组中,各30例。对照组口服敏使朗片、Brandt-Daroff习服训练。慢病管理组依托我科慢病管理平台,个性化的前庭康复结合耳穴压豆疗法、中医学的情志相胜特色疗法治疗,借助微信平台定期给患者推送BPPV相关的眩晕、康复科普及视频,前庭康复疗程,两组同为14天。结果 结束治疗时,两组眩晕相关评测各项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2周后随访,两组眩晕相关评测各项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中医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患者,残余头晕持续时间、眩晕和生存质量的改善相较于对照组更好,可以明显改善BPPV复位后的残余头晕症状,证明了该治疗模式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前庭康复 残余头晕 中医慢病管理模式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征及其与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张睿琦 陈建勇 +5 位作者 蒋怀礼 张茹 张娜 赵艳丽 李华伟 吴沛霞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39,共6页
目的调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在耳石复位后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表现,分析复位后有无残余症状患者的VEMP特征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 目的调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在耳石复位后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表现,分析复位后有无残余症状患者的VEMP特征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耳鼻喉科门诊连续入组的单侧后半规管或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198例。其中,男69例,女129例,平均年龄为(51.8±13.83)岁。在耳石复位成功后一周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是否存在残余症状(头晕、眩晕、不稳感等),并对患者进行VEMP检查。结果198例患者中,水平半规管BPPV 56例,后半规管BPPV 142例,有93例患者(47%)报告存在复位后残余症状。残余症状组的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oVEMP)引出异常率显著高于无残余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P<0.05)。残余症状组BPPV患侧耳的P1潜伏期较无症状组延长(t=0.87,P<0.05),残余症状组的双侧未引出率均高于无残余症状组,患侧耳(χ^(2)=22.08,P<0.001),健侧耳(χ^(2)=16.80,P<0.001)。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cVEMP)的引出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患侧耳(χ^(2)=1.30,P=0.254),健侧耳(χ^(2)=1.72,P=0.189)。BPPV患侧耳oVEMP阈值增高比例与健侧耳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559)。但患侧耳cVEMP阈值增高比例显著高于健侧耳(χ^(2)=9.63,P<0.05)。结论耳石复位后存在残留症状的BPPV患者,其VEMP表现与无症状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存在残余症状的患者双侧耳oVEMP引出率均更低,oVEMP的异常率较cVEMP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前庭诱发肌源电位 残余症状 队列研究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观垂直(水平)视觉常值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期的主观视觉特征
9
作者 杨萃霞 蔡海燕 +7 位作者 杜一 王郁 徐正燕 王倩 刘兴健 任丽丽 丁进宏 吴子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探究主观垂直(水平)视觉(subjective vision vertical/horizontal,SVV/SVH)常值及其应用于发作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耳石器功能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3年9月至2023年12月... 目的探究主观垂直(水平)视觉(subjective vision vertical/horizontal,SVV/SVH)常值及其应用于发作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耳石器功能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3年9月至2023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诊断为原发性BPPV患者60例为试验组,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无眩晕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试验组依据患侧和年龄,分别进行SVV/SVH头正中位(0°)、头右倾45°、头右倾75°、头左倾45°、头左倾75°测试,比较不同人群及同侧别BPPV患者不同年龄组的SVV/SVH均值与方差。结果BPPV患者SVV向病变侧倾斜,SVH右侧BPPV组顺时针倾斜(呈正值)、左侧BPPV组逆时针倾斜(呈负值);SVH较SVV表现出更大的组间差异;年龄较大BPPV患者在患侧偏转时较易出现更大方差,且75°的偏斜角度较常规45°更易出现异常。结论对照组SVV/SVH在不同测试头位的偏斜角度存在差异,各实验室应建立正常值参考范围。SVV/SVH测试对于BPPV患者病变侧别有提示意义,方差是SVV/SVH检查的重要参数,SVV/SVH检查对于耳石器官功能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望加入常规前庭功能检查序列中对耳石器官功能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垂直视觉 主观水平视觉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前庭功能检查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10
作者 罗甘 刘春丽 +1 位作者 谭璐璐 何乾超 《新医学》 2025年第3期330-336,共7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且复发率较高的外周前庭性疾病,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法复位,但部分患者在复位成功后仍有残余头晕。因此,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文章分析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西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且复发率较高的外周前庭性疾病,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法复位,但部分患者在复位成功后仍有残余头晕。因此,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文章分析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西医手法复位、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中医方药、中医外治、中西医结合治疗6大方向阐述国内外关于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治疗进展,旨在为更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从而减少患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残余头晕 眩晕 复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短期残余症状发生的研究
11
作者 李凤 王涛 齐子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3期244-248,共5页
目的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短期残余症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3年1月110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行手法复位治疗,随访8周,根据是否有短期残余症状分为治愈组和残余症... 目的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短期残余症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3年1月110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行手法复位治疗,随访8周,根据是否有短期残余症状分为治愈组和残余症状组。Logistics回归分析患者治疗后短期残余症状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发生短期残余症状的患者共49例。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治疗前眩晕时间、复发以及具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缺血性脑血管病史、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均是BPPV患者短期残余症状的危险因素,且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42,95%CI 0.913~0.972,P<0.001)、治疗前眩晕时间(OR=0.333,95%CI 1.015~1.019,P=0.002)、复发(OR=0.777,95%CI 0.726~0.832,P<0.001)以及具有高血压病史(OR=0.682,95%CI 0.624~0.745,P<0.001)、糖尿病史(OR=0.854,95%CI 0.791~0.922,P<0.001)、缺血性脑血管病史(OR=0.876,95%CI 0.806~0.953,P=0.002)、焦虑(OR=1.158,95%CI 1.046~1.283,P=0.005)、抑郁(OR=1.178,95%CI 1.033~1.344,P=0.014)、睡眠质量(OR=1.164,95%CI 1.009~1.343,P=0.037)、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R=1.196,95%CI 1.068~1.340,P=0.002)均是BPPV患者短期残余症状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存在高血压、糖尿病或脑血管病史、高龄、治疗前眩晕时间长,合并情感障碍(焦虑、抑郁、睡眠不足、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异常)的BPPV患者更易发生治疗后短期残余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残余症状 影响因素 Logistics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甘斌 陈碧玉 +1 位作者 刘怡欣 陈智星 《内蒙古中医药》 2025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对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23年1月—2024年3月本院收治6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且中医辨证为痰浊中阻证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对其实施组... 目的:对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23年1月—2024年3月本院收治6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且中医辨证为痰浊中阻证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对其实施组别划分,其中30例作为对照组,另30例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实施手法复位治疗后为其提供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干预,采取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对治疗组进行干预,对比2组眩晕指数、眩晕残疾评分、治疗有效率及发生不良反应概率。结果:研究组眩晕指数、眩晕残疾评分比对照组低,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2组发生不良反应概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应用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除了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头晕症状,确保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之外,还可使整体疗效得到一定保障,且不良反应较少,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残余头晕 疗效 症状改善 安全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研究热点及趋势可视化分析
13
作者 侯明凯 秦靖涵 +3 位作者 张道培 韩亚洲 周林雪 张怀亮 《中医药导报》 2025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状况及发展前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核心集和PubMed收录的2004年1月1日至2024年2月29日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状况及发展前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核心集和PubMed收录的2004年1月1日至2024年2月29日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相关文献。采用NoteExpress3.8.0.9500软件对检索文献进行规范化管理,运用CiteSpace7.8.1、VOSviewer1.6.19、R4.3.3及Origin 2022可视化工具对作者、发文量、机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纳入379篇文献,涉及核心作者83位。20年来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刊载量最高的期刊为《实用中医药杂志》,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形成了以王久敏、王玉祥、蔡汉潮等为代表的作者合作网络;研究机构主要为中医药院校及其附属医院;高频关键词包括手法复位、残余症状、临床研究、针刺疗法。结论: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方法以中药汤剂、针刺研究、耳穴压豆、灸法等为主;泽泻汤、定眩汤、小柴胡汤、归脾汤为常见方剂;研究类型以临床研究为主。目前仍需开展更多、更规范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和长期随访,为该领域提供循证医学支持,并深入探索疾病发生的病理机制,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夯实基础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耳石症 可视化分析 中医药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特点
14
作者 易龙华 梁慧 +5 位作者 胡容菁 王艳宇 叶锦艺 李玉玲 陈玉梅 池圣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5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归纳了针灸在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方面的临床应用和穴位选择特征。方法: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检索BPPV相关文献,建立了一个针灸治疗BPPV的数据库,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描...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归纳了针灸在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方面的临床应用和穴位选择特征。方法: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检索BPPV相关文献,建立了一个针灸治疗BPPV的数据库,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描述性和关联性分析,最终总结了针灸治疗BPPV的临床选择规律。结果:经过筛选,最终纳入文献34篇,共收集38个腧穴。在治疗BPPV的针灸疗法中,排名前七的腧穴依次为百会、风池、太阳、完骨、丰隆、天柱和足三里。最常使用的经脉是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选穴部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颈项部。聚类3组,核心腧穴组合18个。结论:在治疗BPPV上,针灸治疗组表现出显著的临床疗效,其中更倾向于选择督脉、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并根据相关规则进行核心处方的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针灸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前庭康复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15
作者 曲典 王琳琳 +2 位作者 刘嘉慧 孟欣 郝璐璐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5年第4期388-391,共4页
目的对手法复位成功后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患者给与前庭康复治疗,应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价,观察疗效。方法回顾+前瞻性分析2022年01月至2023年10月哈尔... 目的对手法复位成功后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患者给与前庭康复治疗,应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价,观察疗效。方法回顾+前瞻性分析2022年01月至2023年10月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收治的82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复位组和康复复位组,复位组给与基础用药治疗加手法复位治疗,康复复位组在复位组基础上给与前庭康复训练,后半规管BPPV患者给与Brandt-Daroff训练,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给与Cawthorne-Cooksey训练及体位限制,比较两组的DHI、VSI及BBS评分、总有效率、复发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4天后康复复位组的DHI评分:功能(9.09±1.43)分,躯体(6.67±1.13)分,情感(10.34±1.97)分,均显著低于复位组(15.74±2.07,10.71±1.49,17.0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康复复位组的VSI评分(26.97±3.39)分,显著低于复位组(34.97±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康复复位组的BBS评分(44.98±3.38)分,显著高于复位组的(29.71±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康复复位组7.50%(3/40)高于复位组2.38%(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康复复位组总有效率95.0%[(30+9)/40]高于复位组的81.0%[(18+1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康复复位组的复发率为5.00%(2/40),低于复位组11.90%(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康复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PPV患者,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程度,减少复发概率并改善患者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耳石症 手法复位 前庭康复 残余头晕
下载PDF
中医针灸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效果观察
16
作者 段元宝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2期171-174,共4页
了解中医针灸是否能有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的头晕。方法 选取8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接受中医针灸治疗,对照组则未进行任何特殊治疗。使用DHI(头晕残余症状评估量表... 了解中医针灸是否能有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的头晕。方法 选取8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接受中医针灸治疗,对照组则未进行任何特殊治疗。使用DHI(头晕残余症状评估量表)得分来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并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各类型进行比较。结果 在中医针灸治疗后,试验组平均DHI得分由70.68降至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83。在不同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AC-BPPV类型(平均DHI为58.32)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眩晕更易产生较严重的残余症状。结论 中医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减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的残余头晕,尤其在处理AC-BPPV类型病患时要增加关注,并积极治疗可能的残余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针灸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DHI评分 残余症状 AC-BPPV类型
原文传递
雷火灸联合循证医学护理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眩晕程度的影响
17
作者 徐彬 《中华养生保健》 2025年第1期162-164,168,共4页
目的 探究雷火灸联合循证医学护理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联合干预对患者眩晕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溧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 探究雷火灸联合循证医学护理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联合干预对患者眩晕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溧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接受雷火灸联合循证医学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眩晕程度评分、不良情绪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中文版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ridicap Inventory,DH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DH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和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雷火灸联合循证医学护理应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眩晕程度,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且联合干预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火灸 循证医学护理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临床效果 安全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调查
18
作者 韩春阳 许燕 +2 位作者 焦庆政 赵恒乐 陈肖 《中华养生保健》 2025年第2期62-64,68,共4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河北省故城县医院收治的80例BPPV患者进行耳石复位治疗,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发生残余症状的情况将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收集患者一...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河北省故城县医院收治的80例BPPV患者进行耳石复位治疗,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发生残余症状的情况将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选择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BPPV患者复位后发生残余症状的因素。结果本文共纳入80例接受耳石复位治疗的BPPV患者,随访发现,其中19例患者发生残余症状,发生率约为23.75%。发生组在HAMA焦虑评分、复位次数、有无基础疾病以及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和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AMA焦虑评分较高、多次复位、存在基础疾病以及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较低均是影响BPPV患者耳石复位后出现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结论BPPV患者耳石复位后出现残余症状较为常见,焦虑情绪、复位次数、有无基础疾病以及维生素D水平均是引起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建议临床医师加强对上述因素的干预,尽可能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残余症状 复位治疗 影响因素
下载PDF
1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首次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19
作者 熊瑶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5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1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首次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26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BPPV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近1年无眩晕症状的其他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非... 目的探讨1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首次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26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BPPV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近1年无眩晕症状的其他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非BPPV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BPPV患者首次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26例BPPV患者中男31.75%(40/126),女68.25%(86/126);发病侧别:左侧41.27%(52/126),右侧57.94%(73/126),双侧0.79%(1/126);累及半规管:后半规管70.63%(89/126),水平半规管27.78%(35/126),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1.59%(2/1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性别、合并高血脂、合并骨质疏松、合并吸烟史、合并饮酒史、合并化脓性中耳炎、合并前庭神经元炎、合并梅尼埃病、合并突发性耳聋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OR=2.161,95%CI=1.222~3.823)、合并糖尿病(OR=2.902,95%CI=1.130~7.454)、合并脑卒中(OR=6.810,95%CI=0.855~54.264)是影响BPPV患者首次发病的高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BPPV患者首次发病受其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影响较大,还需高度重视,做好相应的预防处理,以减少BPPV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首次发病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针刺配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观察
20
作者 冯玥 赵媛媛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083-086,共4页
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RD)治疗中前庭康复训练(VRT)配合针刺的疗效。方法 本文从2023年1月起选取BPPV复位后RD患者,并于2024年4月终止,共入选60例并按不同疗法分为西药组(西药+VST疗法,30例)和针刺组(VRT配合... 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RD)治疗中前庭康复训练(VRT)配合针刺的疗效。方法 本文从2023年1月起选取BPPV复位后RD患者,并于2024年4月终止,共入选60例并按不同疗法分为西药组(西药+VST疗法,30例)和针刺组(VRT配合针刺疗法,30例)。对比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等变化及疗效结局。结果 治疗2w后两组的VSI得分、DHI得分等相比于治疗前均降低,且针刺组的VSI得分、DHI得分均更低(P<0.05)。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的疗效更高(P<0.05)。结论 BPPV复位后RD治疗中VRT配合针刺的疗效更优,既能对前庭症状加以改善,又能改善平衡性和眩晕症状,利于病情康复,后续可积极借鉴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位置眩晕 复位 残余症状 前庭康复训练 针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